根據Gerhard von Rad 權威性的判斷,創世紀第廿二章是舊約裡形式最完美、淵源最深長的族長敘述(注1)。這篇段落分明的?述以上主命令亞巴郎祭獻親子依撒格為開端,在山頂上正要獻祭時達到故事的高峰(這關鍵性的第十二節是這樣的:「不可在這孩子身上下手,不要傷害他﹗我現在知道你實在敬畏天主,因為你為我竟連你的獨生子也不顧惜。」)最後很簡短地講述亞巴郎和依撒格回到他們在山腳下的僕人那裡,然後一同起身回貝爾舍巴作為故事的結束。整個故事內部情節的起伏,與上山、下山的外在圖景相呼應,構成了聖經?述藝術中一個很美的範例。
我們的故事在創廿二章中有一段來歷和影響。通常釋經學家都很用心地解釋這段來歷。譬如Rudolf Kilian發現在這個故事還未成為目前希伯來文聖經中的?述之前(注2),共經過了五個流漙階段。現在筆者願意將這故事在舊約中、在舊、新約之間猶太教的禮儀中,以及在新約中的影響史作一概論:同時可以看出我們主題中有趣的變化及不同重點的所在。
一、亞巴郎的祭獻
年高德劭的聖祖亞巴郎是創廿二1~19的中心人物。他聽從天主的話,願意獻上生命中最大的犧牲,也就是願意將他老年時所生的獨子依撒格殺死後獻給天主。為什麼天主向亞巴郎要求這樣的祭獻呢?
我們可以在這個敘述的第一節就找到問題的答案:
「這些事以後,天主試探亞巴郎」(創廿二1)
當天主把亞巴郎引到一個非常危急的處境,也就是當天主向亞巴郎要求他把許諾的兒子作為祭獻時,天主試探了他信仰的服從。天主試探他是否站得夠穩(聖經的信仰觀念是來自希伯來文動詞,意思是站立穩固,穩靠),如同技師測試一種新材料的堅硬度。天主用這個試驗要看看亞巴郎的信仰到底有多強。在他通過了考驗之後,雅威的天使許給他極多的降福作為報酬(參閱創廿二17~18)。
實際上天主向亞巴郎要求的不是流血的祭獻(雄綿羊只作代替品),而是他信仰的服從。在此我們不自覺地想起撒慕爾對撒烏耳及日後先知們常重覆的那句警語:
「聽命勝於祭獻,服從勝過綿羊的肥油脂」(撒上十五22;參閱米六6~8;歐六6;亞五21~24;亦參閱瑪九13;希十8~9)。
約在公元前一百八十年,耶穌息辣(德訓篇的作者)讚頌以色列的賢士們,有關亞巴郎他這麼說:
「亞巴郎是萬民的大父,對於光榮,沒有人比得上他。
他遵守了至高者的法律,又同他訂立盟約。
他在自己身上堅定了盟約,在受試探時,證明自己是忠誠的。
因此天主起誓許下:要在他的民族中光榮他;
要使萬民因他的苗裔而蒙受祝福,
要使他的子孫多得像地上的塵土;
要提拔他的後裔;如天的繁星;
要把從這海到那海,從大河直到地極之間的土地,賜給他們當作產業(德四四20~23)。
耶穌息辣有關亞巴郎的解說很忠於創世紀廿二章的本意。亞巴郎受試探(希臘文是Peirasmos)時,他證明了自己的忠信和可靠。天主引他到危險中,為了使他接受磨練。天主要考驗他的勇氣。因為他通過了這個考驗,天主便和他重新建立盟約,並隆重地誓許給他,不但他和他的受裔要得祝福,使他們繁衍不斷及強盛壯大,更要因他的後裔而使萬民受到降福。(參閱德四四22與創廿二18)。
根據創世紀十二章,亞巴郎受祝福和他成為其他人受祝福的根源,並不是因為他做了什麼特別的事。不過創世紀廿二章及耶穌息辣的德訓篇則強調,神的降福是對人的德行所給與的報酬。
司祭瑪塔提雅在公元前第一世紀前半期,曾痛心疾首地反抗當時同胞被強迫希臘化及他們信仰的敗壞。當他說到:
「亞巴郎不是在受試探中顯示了忠信,纔算他有義德嗎?」(加上二52)
他指的是亞巴郎信仰的試探以及由此而成義的事。
在成書於公元前第一世紀後半期的智慧篇內,有一小段記載和創廿二有些微不同的說法。這是有關永恆的智慧在救恩史中的角色,特別是在巴貝爾塔之後語言混亂的時期。智慧選中亞巴郎:「當列國同謀作惡而混亂時,智慧又辨別出義人來(即亞巴郎),如以保護,使他在天主前無瑕可指;當他痛惜兒子時,又堅強了他。」(智十5)
在這段文字中,除了提及智慧的角色外,還出現對亞巴郎本人心理上的興趣。當天主命令他去祭獻他的獨子時,他有什麼樣的感受?對這一點智慧篇說,亞巴郎之偉大就在於他信仰的忠貞遠勝過他對他兒子那份發乎自然的父愛。
新約中保祿片面地依據創十二來指出亞巴郎是因信德,而非因他先前的功行而成義的(特別參閱羅四)。在希伯來書信中(十一17~19),也和德訓篇和智慧篇中一樣,用精美的箴言來讚美賢士們,它特別強調亞巴郎的信德,而未提及他的功行:
「他(亞巴郎)想天主也有使人從死者中復活的能力,為此他又把依撒格得了回來。」(希十一19)
這和雅各伯書信裡完全不同﹗雅各伯書信也如大部分以上所引用的舊約經文在發揮創廿二,雅各伯書信的主要目的是要適當地綜合信仰和行為。因此他談到亞巴郎時說:
「我們的祖宗亞巴郎,把他的兒子依撒格獻在祭壇上,不是由於行為而成為義人的嗎?你看,他的信德和行為合作,並且這信德由於行為纔得以成全。」(雅二21~22)
儘管各方對亞巴郎的祭獻有不同的解說,所多調的重點卻也各有不同。總之,以上所列舉的聖經章節都指出,他無論對舊約時期的猶太人,或新約時期的基督徒都是一位很重要的人物。
二、依撒格的祭獻
在舊約和新約的敘述中,亞巴郎是整個祭獻過程的主角。他許諾的兒子依撒格只是個將被父親祭殺的配角。
在猶太教晚期及耶穌同時,依撒格在民間的虔誠中無疑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們可在當時經師的詮釋(注3)中找到許多有關的論點。如果要了解民間宗教對依撒格的興趣有多麼深遠,我們只須試讀當時阿辣美文的聖經翻譯(因為當時的猶太人已不懂希伯來,為了會堂禮拜的讀經而有了這些翻譯。)這些阿辣美文翻譯比較自由,他們給聖經原文加上許多解說和補充。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依撒格甚至在猶太教的正式禮儀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這些阿辣美文的聖經翻譯被稱作塔爾古木(注4)。
在一篇塔爾古木的草本中(注5),我們發現一段有關創廿二的奇特引言。這引言在聖經原文中並無依據。女僕的兒女依巿瑪耳和上主許諾的兒子依撒格為了繼承權發生爭吵。依巿瑪耳舉證說:「我比你更正義,因為我十三歲時才受割損。如果我當時要拒絕,我可以不接受割損禮。而你在出生第八天便受了割損。如果你那時就有理解力,或許你能不受割損。」依撒格回答他說:「如果聖者——願祂受讚美——我要我所有的肢體,我也絕不會拒絕給祂。」此處,塔爾古木又與聖經原文銜接:天主命令亞巴郎起身,把親生的兒子帶去獻作全燔祭。
這段塔爾古木給創廿二的引言強調,依撒格樂意天主考驗他的正義,並願意交出自己的生命。對依撒格及他內心態度的興趣,在塔爾古木譯文中多處出現並闡明。最重要的一處是塔爾古木對創廿二9~11所作的自由翻譯。為了更明顯看出聖經原文和塔爾古木譯文之間的區別,我們將二者並列於下(注6):
將聖經原文和猶太教禮儀中的塔爾古木譯文作一比較,很明顯地突出依撒格在祭獻中所扮演的積極角色:他請求他父親把他捆緊一點(注7),免得他原本要獻作全燔祭的意願因怕死而消失。當亞巴郎一如受到蠱惑般注視著他的兒子並停頓他的行動時,依撒格看到了雅威的天使,天使向亞巴郎說了解圍的話:「不可在這孩子身上下手,不要傷害他﹗我現在知道你實在敬畏天主,因為你為了我竟連你的獨生子也不顧惜。」( 創廿二12)。根據塔爾古木,不僅亞巴郎,連依撒格也同樣通過了信仰的考驗。父親和兒子同被稱為「卓越的人」。這裡所用的j?hid一字,在經師的傳統中是指為了遵守法律的誠命而完整的、毫無顧慮的自我奉獻者(注8)。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耶穌的時代猶太教的虔誠如何強調依撒格的內心態度,使得亞巴郎幾乎和他的兒子依撒格處於同等的地位。
三、耶穌的祭獻
某些新約作者喜歡引用舊約中亞巴郎和依撒格的祭獻來解釋耶穌死亡的意義。
1.「我的愛子」
耶穌在約旦河受洗時,有聲音從天上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因你而喜悅。」(谷一11;路三22;參閱瑪三17)
這段話是把創廿二2;依四二1及詠二7混合在一起。在詠二7中是「收養」格式:「你是我的兒子」。在依四二1中雅威向受苦的上主僕人保證:「我心靈所喜愛的被選者﹗」但是詠二和依四二都沒有解釋,為何依照三部對觀福音天父的聲音稱耶穌為祂的「愛子」。很可能這個稱呼是出自創廿二2。「天主對亞巴郎說:帶著你所喜愛的唯一兒子依撒格......」不只在受洗時,在耶穌顯聖容時祂也被稱為「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參閱瑪十七5;谷九7;並參閱路九35;伯後一17)。在惡園戶比喻中的「愛子」也是影射耶穌(參閱谷十二6;路廿13,並參閱瑪十二18)。耶穌自己也體驗到祂是父親的愛子。這,在祂如孩子般親暱的稱呼「阿爸﹗親愛的父啊﹗」中可以看出(參閱谷十四36)。
耶穌是否將祂的祭獻死亡比作依撒格的祭獻呢?耶穌實在和依撒格一樣是父親唯一的愛子。耶穌也像塔爾古木譯文中的依撒格一樣,被選定了作祭品,且心甘情願獻作犧牲。惡園戶的比喻對這樣的猜測有很強烈的暗示。但三部對觀福音對此點並沒有加以發揮。
2.天主的羔羊
在若望福音中,耶穌的祭獻和依撒格的祭獻之間的相似點較為顯著(注9)。當若翰洗者第一次看見耶穌時說:
「請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若一29;及一36)
若翰把耶穌比作天主的羔羊有什麼用意呢?可能有人會聯想到代罪羊,每天早、晚在聖殿被祭獻的羔羊或在若望默示錄中的羔羊。最普遍的解釋認為羔羊是指依撒格意亞先知書中上主的僕人。在有關上主僕人的第四首歌中這樣說:「他受虐待,仍然謙遜忍受,總不開口,如同被牽去待宰的羔羊;又像母羊在剪毛的人前不出聲,他也同樣不開口。」(依五三7)。但是在整個第四首長歌中(依五二13~五三12),這是唯一將上主僕人比作羔羊,不是被祭獻的羔羊,而是待宰或被剪毛的羔羊。此處的重點不在祭獻的死亡,而是面對痛苦耐心的忍受。
即使舊約中的上主僕人有助於了解耶穌的命運,然而踰越羔羊在我們的上下文中有著更重大的意義。根據若望福音,耶穌所有公開的活動都集中在踰越節前後(注10)。此外值得注意的,也是若望特別強調的一點是:當踰越羔羊在聖殿中被祭獻的同一時間正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時刻(參閱若十九14;並參閱出十二6;戶九2~3;申十六6)。聖史也強調,羅馬士兵沒有照一般的習慣將耶穌的腿打斷,而只用槍刺透了祂的肋膀(若十九32~36)。這也清楚地提示耶穌是新的踰越羔羊,按照舊約的法規,不可折斷踰越羔羊的骨頭(參閱出十二46;戶九12)。
從耶穌時代的猶太教禮儀中我們知道,踰越節是紀念以色列人被救出埃及,也紀念依撒格的祭獻(注11)。例如猶太人在踰越節時所誦讀的雅歌之塔爾古木譯文中(歌一13)有一小段有關梅瑟在天主面前為罪民請願的補充(參閱出卅二14)。塔爾古木譯文這樣說:「梅瑟回來乞求上主憐憫,天主因依撒格被他父親捆綁在摩黎雅山祭台上的事(caped?h)而記起了他們。」
caqed?h是經師的術語,是指宰殺前將作為全燔祭的動物捆綁的事(注12)。如果把創廿二7~8和塔爾古木譯文作一比較,依撒格和踰越羔羊之間的關聯就非常清楚了。根據聖經原文,依撒格和他父親來到山上獻全燔祭,但他奇怪為何獨缺全燔祭所最需要的羔羊。亞巴郎回答他說:「我兒﹗天主自會照料作全燔祭的羔羊。」然而在塔爾古木譯文Neofiti I中,亞巴郎給他兒子的回答更加清楚:「雅威已經為自己準備了全燔祭的羔羊;如果還沒有,那麼你便是這個祭獻羔羊。」如此,依撒格和祭獻羔羊在猶太教禮儀中由相對的地位幾乎變成了相等的地位。當依撒格表明了願作犧牲的意思後,羔羊才替代了他而被宰殺。
耶穌也同樣是甘願為了他人自作犧牲的祭獻羔羊。雖然在善牧的比喻中,耶穌自比為牧人而非羔羊。但耶穌甘心為別人犧牲自己的性命。聖經這樣記載:
「我是善牧。善牧為羊捨掉自己生命......。父愛我,因為我捨掉我的生命,為再取回它來。誰也不能奪去我的生命,而是我甘心情願捨掉它;我有權捨掉它,我也有權再取回它來;這是我由我父所接受的命令。」(若十11、17~18)
依撒格是天主為自己所準備的祭獻羔羊。依撒格要求父親把他在祭台上捆緊一點,免得在死亡的掙扎中褻瀆了祭獻:然而耶穌則是為了別人泰然自若地接受死亡,「為叫世界知道我愛父,並且父怎樣命令我,我就照樣去行。」(若十四31)
3. 天主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
聖史讓耶穌在與尼苛德摩很長的一段談話中道出了祂被派遣的目的。
「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致喪亡,反而獲得永生:因為天主沒有派遣子到世界上來審判世界,而是為叫世界藉著祂而獲救。」(若三16~17)
若望的「派遣和啟示神學」在此表露無遺(注13)。這同一「派遣和啟示神學」在若望一書中也很重要(參閱若壹四9~10)。不過這並不排除在與尼苛德摩的談話中,耶穌因死亡而拯救我們的奧跡也同樣重要。這一點在以上所引經文(若三16~17)的上下文中可以看出。我們再引更前面的兩節:「正如梅瑟曾在曠野裡高舉了蛇,人子也應照樣被舉起來(指十字架的死亡),使凡信(祂)的人,在他內得永生。」(若三14~15)。
若三16~17與創廿二之間的關係很是奇妙。二者都說慈愛的父親願意祭獻自己的兒子,而且是獨生子;二者同樣強調,兒子的祭獻是祝福(或永生)的泉源。
不過,二者仍有不同之處:亞巴郎聽從了天主的命令;因為他通過了信仰的考驗,終而獲得賜福的賞報。按照若望福音,天主賜下了祂的獨生子,卻是因為祂愛人類,並願他們獲得永生。
儘管二者有這些區別,仍然可以肯定,扎根於舊約及當時猶太人之虔誠的聖史若望,為解釋耶穌十字架的死亡,不免受到舊約及當時人對亞巴郎及依撒格的崇敬和愛載的影響:耶穌像依撒格一樣,被祂的慈文獻為犧牲,為使我們能得永生。
保祿宗徒也和若望一樣有相似的想法:他在羅馬書中很詳盡地論及基督徒的成義,也可稱之為天主與人類的和好,罪人如何能成義?就在於天主讓祂的兒子為我們而死。羅八32這樣說:「祂既然沒有憐惜自己的兒子,反而為我們眾人把他交出了……。保祿在此無疑是指依撒格的祭獻,因為「祂沒有憐惜自己的兒子」這句話正好和創廿二16相同。亞巴郎是這麼順從天主的命令,甚至願意交出自己的獨生子;而天主是這麼願意與人類和好,甚至讓祂的兒子耶穌基督死於十字架上。
綜結
從對創廿二1~19的詮譯簡史可以看出,在大部分舊約經文及一部分新約章節中,亞巴郎是故事的主角。亞巴郎在受試探中所表現的信仰忠誠受到特別的表揚。同時,亞巴郎也被比作天父(特別在羅八32)。兩者之間最突出的相同點是他們都願意孤注一擲:亞巴郎為聽從天主的命令,願意犧牲自己的兒子;天主為與人類重新和好,竟交出了祂的唯一子。祂愛子的死應該讓我們人類領悟,在天主眼中與天主重新和好是多麼重要的事。
阿辣美文猶太教禮儀的聖經翻譯對依撒格本人及他犧牲的意願很感興趣。
新約中對依撒格的興趣也值得注意。依撒格的祭獻可以用來彰顯耶穌十字架死亡的意義:耶穌甘願為人類犧牲自己,為使他們獲得永生。
在此引述了舊約和新約經文中,沒有一段顯示天主是發怒的天主;也沒有暗示,只能因著一人的犧牲,甚或因著祂獨生子的犧牲,天主才能平息怒氣。相反,所要強調的是亞巴郎、依撒格和耶穌的祭獻是人類祝福的根源。
- Gerhard von Rad, Das erste Buch Mose (ATD3),(Gottingen: Vandenhoeck und Ruprecht, 1952), p.203.
- Rudolf Kilian, Isaaks Opferung(SBS44)(Stuttgart: KBW Verlag,1970),p.124
- 參閱 I . Levi, Le sacrifice d’ Isaac et Ia mort de Jesus, in:Revue des Etudes Juives, LXIV(1912), p.161-184.
- 參閱? 聖經辭典,思高聖經學會編著(香港:思聖經學會,一九七五年)第二零三一號。
- 按照 Targum Pseudo-Jonathan Add 27031的記載。
- 按照 Targum Pseudo-Jonathan Add 27031的記載。
- 猶太教的禮儀和民間的虔誠特別發揮依撒格的捆綁 ()請參閱G.F. Moore, Judism in the first Centuries of the Christian Era .The Age of Tannian I, Cambridge 1950, p.536-537.
- 參閱 R. Deaut, Targum du Pentateuque. Traduction des deux recensions palestiniennes completes avec introduction, paralleles, notes et index, vol. I, Genese(Sources Chretiennes 245),(Paris:Les Editions du Cerf, 1978), p.219 note 19.
- 參閱F.M. Braun, Le sacrifice d'Isaac dans Ie quatrieme evangile d'apres Ie Targum,in: Revue Theologique 4(1979), p.481-497.
- 按照若望福音的記載,三個踰越節在耶穌的生命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一、耶穌潔淨聖殿(二:13~25),二、耶穌增餅(六:4),三、耶穌死而復活(十一:55.;十二:1)
- 參閱 F.M. Braun,op. cit. p.491.
- 參閱 M. Jastrow, A Dictonary of the Targumim, the Talmud Babli and Yerushalmi, and the Midrashic Literature, Philadelphia, 1903, s.v.
- 參閱 P.H. Welte, Jesus Christus-Mittler des Heils und Offenbarer Gottes, in: Wort und Antwort 21(1980), p.174-178;並參閱溫保祿,「基督與救援」,「神論」36期(民六十七年)頁二八三~二九三,特別頁二八五~二八七;溫保祿,「救恩論入門」輔大神學叢書之十九(台北:光啟出版社,民七十四年),頁七四~七五,一一八~一一九,一八二~一八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