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梵二廿週年而作
一、前言
二十世紀可說是一個禮儀的世紀。因為教會在禮儀方面的實施特別多,尤其是自第二屆梵諦岡大公會議 (一九六二至六五年) 以來,若望廿三世教宗的大開門戶,更使教會的禮儀駕凌一切之上,其原因何在?今分析之:
甲、禮儀運動
十九世紀末葉的禮儀運動可說是現代禮儀的推動者,這種思想來自法國的本篤會士。他們藉著恢復額我略聖詠而對禮儀產生一種莫大的興趣。到了聖碧岳十世時代 (一九O三至一四年),教會更鼓勵這項禮儀改革的研究和發展。
教宗本人也很積極地重視且推動禮儀的發展,例如在一九O五年十二月二十日所頒佈的「屢次領聖體」法令和一九一O年八月八日的「Quam Singulari」法令中,提早兒童初領聖體的年齡。同時又修訂日課經和羅馬彌撒經書。這的確是一種新的措施。
這項禮儀運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展較慢,因為人們處於國破家亡的混亂中,無暇顧及此事。
但自碧岳十二世登極之後 (一九三九 — 五八年),禮儀運動再次地復興起來。他的「基督奧體」(一九四三年)、「論聖禮儀」(一九四九年)、「天主中保」(一九四七年) 以及「教會音樂」(一九五五年) 等通諭給教會禮儀史更上一層。他的遺志由其繼承人若望二十三世和保祿六世等人所推展。梵二的「禮儀憲章」的問世使禮儀改革達到最高?。直到現代,禮儀駕凌在其他方面,不得不歸功於禮儀的專家和教宗。
乙、現代重要文獻
自聖碧岳十世登基以來,禮儀改革的文獻特別多。其重要的包括:
1.一九O三年:重整教會音樂。
2.一九O五年:每日領聖體法令。
3.一九一O年:規定初領聖體的年齡。
4.一九一一年:重整羅馬日課聖詠。
5.一九二五年:討論祭衣的方式。
6.一九二八年:論禮儀與額我略聖詠。
7.一九四三年:論基督奧體。
8.一九四三年:聖神默感通諭。
9.一九四五年:每天祈禱親筆書。
10.一九四七年:天主中保通諭。論禮儀的意義。
11.一九四九年:許可在彌撒中使用中文。
12.一九五一年:試用復活前夕禮儀。
13.一九五三年:放寬聖體齋而且又准許下午舉行彌撒。
14.一九五五年:重整聖週禮儀。
15.一九五五年:「聖樂」通諭。
16.一九六O年:「新禮典」親筆書。
17.一九六O年:把彌撒結束前唸的「良十三經文」取消。
18.一九六O年:修訂教會禮儀年曆。
19.一九六二年:修改禮節。
20.一九六二年:修訂成人領洗典禮。
21.一九六三年:禮儀憲章。
22.一九六四年:再縮減聖體齋為一小時。
23.一九六四年:妥善實施禮儀憲章。
24.一九六五年:共祭和領聖體聖血的問題。
25.一九六五年:「信德的奧蹟」通諭。
26.一九六六年:有關信友禱詞的實施。
27.一九六六年:論懺悔聖事。
28.一九六七年:大赦諭旨。
29.一九六七年:頒佈禮儀中的聖樂訓令。
30.一九六八年:論新彌撒經典。
31.一九六九年:頒佈羅馬彌撒經書。
32.一九六九年:論特別集會彌撒。
33.一九七O年:新訂羅馬彌撒經書。
34.一九七O年:論擴大領聖體兼領聖血的特許。
35.一九七二年:論共祭彌撒。
36.一九七二年:論病人聖事。
37.一九七三年:論兒童領洗彌撒。
38.一九七三年:頒佈新懺悔禮典。
39.一九七四年:論彌撒獻儀。
40.一九七四年:論使用新羅馬彌撒經書的責任。
41.一九八O年:論聖體奧蹟與敬禮。
42.一九八一年:彌撒讀經通諭。
丙、禮儀教宗
從以上所述的文獻中,我們可看到聖碧岳十世、碧岳十二世、若望廿三世、保祿六世等教宗對現代禮儀改革有極大的貢獻。
碧岳十世時代可說是一個禮儀的創新時代,到了碧岳十二世、若望廿三世以及保祿六世時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因為碧岳十世上任後,便正式推動禮儀的革新,例如在一九O三年十一月二十日的「關心的事件中」(Trale Sollecitudini) 親筆書說:「我們渴望基督的真精神在每一位信友心中燃起,所以第一件事,就是注重聖殿的莊嚴和神聖。因為信友們在聖殿裡,可接觸到這精神的最主要和不可缺的泉源:即在教會內作公開和隆重的祈禱,參與神聖的奧蹟」。
在牧靈方面。碧岳十世打破以往的傳統,准許那只要達到能運用理智年齡的幼童、知道一些教會初步的道理者,去領聖體。
在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一日的「聖神默啟」諭令中,碧岳十世首先指出聖詠的崇高,接著訂立了日課經誦念聖詠的新規則:主日及平日的晨禱聖詠由十八、十二篇減至九篇。教會牧者生活與修會會士不同。當前牧者數目減少,工作負擔相對加重,促使教會做這明智的決策。
碧岳十二世在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二十日的「天主中保」通諭中,解釋不少禮儀問題。同時也建立了良好的神學基礎,其內容包括:
第一部份是解釋禮儀的意義、性質、泉源與演變:禮儀是團體的一種敬禮,由內心與外表兩部份所組成。
第二部份討論「聖體敬禮」,聖體的重心是感恩祭獻,信友應學習積極參與,即鼓勵信友在彌撒中領聖體,以能圓滿地與祭獻的基督結合。
第三部份論日課和禮儀年通論。勸導信友藉著日課和聖詠來歌讚上主。
第四部份重視牧靈方面,提倡其他「非禮儀」的熱心神工,例如唸玫瑰經等。
在牧靈方面,碧岳十二世打破不少舊的傳統,而放寬聖體齋,以及許可在下午舉行彌撒。
在若望廿三世所召開的第二屆梵諦岡大公會議,最先所討論的是禮儀改革問題。大會定下了四項目標:
一:加?信友的基督化生活。
二:適應現代的需要。
三、促進一切有利於信仰基督人士的合一。
四:重視教友傳教的精神。
為達到這些目標,禮儀改革是必要的。除了禮儀憲章之外,其他主要改革的文獻有:
1.一九六四年一月二十五日的「神聖禮儀」的親筆書。推行禮儀憲章所指定的禮儀改革、修院禮儀培育、教區性禮儀委員會成立等。同時又成立了「禮儀憲章執行委員會」。
2.一九六四年九月廿六日的「大公會議」諭令,執行禮儀憲章,在編訂標準版前,做彌撒、其他聖事、聖儀、日課經的初步改革,禮儀教育,禮儀職權和擴大採用地方語言。
3.一九六五年九月三日的「信德奧蹟」通諭,糾正一些不正確的學說,並重申教會的立場有關聖體的敬體。
4.一九六五年十一月廿三日的「制訂準則」訓令,討論修院公唸日課等問題。
5.一九六七年三月五日的聖禮部「音樂訓令」,指出音樂應該與禮儀成為一個整體。主日及慶日最理想的是歌唱彌撒。音樂對各種禮儀是不可少的部份。
6.一九六七年五月四日聖禮部的「三年前諭令」,更進一步地執行禮儀憲章,尤其是有關彌撒和日課經。
7.一九六七年五月廿五日,聖禮部感恩奧蹟訓令,解釋聖體神學和其敬禮。
8.一九六九年五月八日,禮儀部分為敬禮部和聖人列品部。
9.從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三年修訂七件聖事的禮儀章程、日課經和教會禮儀年。
10.一九八一年元月一日的彌撒讀經通諭。使聖經的主要部份能分甲乙丙三年讀完,藉此使人們更認識基督。「為給信友準備更豐富的天主聖言,應敞開聖經的寶庫,使信友們在規定的年限內,能夠讀到聖經的重要部份 (禮儀憲章51)。
由以上所說的禮儀改革,教會可說走向一個新的時代和新的方向。
丁:禮儀改革對其他方面的影響
一、重視聖經
禮儀改革使教會回到它的基本泉源 ——聖經。從彌撒聖祭的新結構中,我們可看到讀經的分配,把舊約與新約的主題互相配合。保祿六世的新彌撒經書擴大了聖經誦讀的範圍。「使信友在規定的年限中,能夠讀到聖經的重要部份」(禮儀憲章51)。可見現代教會是多麼重視聖經。
二、重視教父學
禮儀改革家也很重視教父學。研究耶路撒冷的聖濟利祿、聖盎博羅修、聖金口若望、以及莫不蘇厄的德奧多祿 (Theodore of Mopsue Tia) 的要理作品 (Mystagogical catecheses),可了解和重整教會的道理過程的發展。這對一九七二年出版的「成人受洗禮典」有莫大的貢獻。
在彌撒方面,研究古代的Anaphoras可幫助我們了解感恩祭的來龍去脈。例如感恩經第二式來自二世紀的希玻利忒 (S. Hippolytus 170-236)。感恩經第三式取自法國和西班牙的禮儀。感恩經第四式源自古代的東方禮儀。
三、教會觀念
在這個新時代,我們看到教會學的新面貌。這可從不少現在的基督教和天主教的著作中看到。但更可從碧岳十二世的「基督奧體」(一九四三年) 和「天主中保」(一九四七年) 以及梵二的「教會憲章」和「禮儀憲章」看出它的新觀念。「教會是天主子民的團體」。
禮儀改革使信友們了解他們在教會中的重大任務和使命:「至於你們,你們?是特選的種族,王家的司祭,屬於主的民族」(伯前二9)。
在彌撒的聖祭中,信友有被派遣的使命,「在舉行彌撒時,與主的聖體,虔誠地奉獻給天父。這樣以敬天主的資格,處處表現聖德,教友們便為天主聖化世界」(教會憲章34)。
所以從禮儀改革中,教友的地位也提高了。即從被動而轉到主動和積極參與。
四、大公主義
禮儀改革也幫助教會跨出一種派別的門限。就是與其他宗教重建一種新的關係。「許多人用祈禱言語、行為、努力奮勉,以達成基督所願的圓滿合一……在可能中,可舉行共同祈禱。最後雙方都檢討自己,如何忠於基督對教會的意願,並努力進行應有的更新與改革」(大公主義法令4)。
從此教會對其他宗教的態度大為改變。
五、聖事標記
禮儀改革使教會更明瞭它的標記。「聖事也是記諕,有訓導的效用。它不僅假定已有信德,而且以言語、以事實、滋養、加強、並發揮信德,所以稱為信德的聖事」(禮儀憲章59)。
敬禮基本上是基督自己每次透過禮儀,臨在人間,而祂的臨在,就是敬禮中的具體化。
六、團體單位
禮儀改革使教會重視較小的團體,以能建立較深的人際關係。這種團體單位能使教友覺得在一種家庭式的氣氛中,表現信德。福音和禮儀的精神能更容易地進入他們的心中。
所以禮儀有助於溝通和建立共融的關係,並在建設今日的社會中,擔任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
戊:在梵二中的地位
自若望二十三世的打開門戶以來,教會的禮儀不僅是儀式和經文的改革,而更是禮儀生活的重整和革新。例如本國語言的使用,使信友們比以往更積極地參與:「教會希望信友參與這奧蹟時,不要像局外的啞吧觀眾,而是要他們藉著禮節和經文,深深地體會奧蹟,有意識地、虔誠地、主動地參與神聖的活動,接受天主聖言的教訓,領受吾主聖體的滋養」(禮儀憲章48)。
所謂的「打開門戶」,可解釋說教會因此廢除不少陳舊的傳統,使禮儀新鮮的空氣進入。即使人們了解:「聖事為人,而不是人為聖事」的道理。凡不適宜現代人的障礙傳統予以廢除,這樣才能使人們容易地接近萬物之源 —— 天主。
禮儀改革可說已做到這一點,由此得知,它在梵二會議中佔其極重要的地位。
結論
一個會議的成功或失敗是在於如何推行其議案。特利騰大公會議就是一個實例。聖碧岳五世、額我略十三世、席斯篤五世等教宗,以及藉著當代的聖賢,例如聖查理波羅美奧、聖女大德蘭、聖依納爵勞耀拉等人的推動,使大會的議案付諸實行,得到它預期的成果。
同樣地,梵二禮儀改革的議案也需要我們現代人去推行。現任教義部部長賴星格樞機 (Card. Joseph Ratzinger) 說:「梵二歷史價值是要靠信友如何在廢物和麥子中的比較去體會」。
的確,天主聖神藉著這次大公會議給現代教會指示了它的方向。即「達成以吾主耶穌為基礎的聖殿,成為在聖神內的天主住所,而達到圓滿的程度」(禮儀憲章2)。
在梵諦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後的二十年,我們仍然能體會到禮儀改革給現代教會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主要參考書:
1.The Study of Liturgy : by Cheslyn Jones N.Y. Oxford Uni Press 1978.
2.History of The Church : vol X by Hubert Jedin Crossroad Pull Company 1981.
3.The New Liturgy (1903-1965) by R. Kevin Herder & Herder 1966.
4.天主教禮儀發展史:吳新豪神父編譯 香港公教真理學會 一九八三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