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穆宏志 講述. |

 

65
神學論集
(1985)p.327-352
   

瑪竇福音簡介


穆宏志 講述

黃德寬 筆錄

 



瑪竇福音又常被稱為「教會性的福音」,因為它特別強調教會團體的因素,另一方面,在教會中使用的最多,最普遍的也是瑪竇福音;從教父時代以來,就有許多不同的註釋。

壹、導論
一、文學結構
有人說唸了馬爾谷福音,再讀瑪竇福音,好像從大自然走入聖堂內。因為馬爾谷的敘述很活潑、生動;而瑪竇福音卻顯得很肅穆,進展緩慢且次序井然。以下我們分別從它的佈局和文學特徵來探討。


(一)福音的佈局
1.連繫的跡象
瑪竇福音中不同單元之間的連繫,主要不是依賴時間或地理,而是靠思想和道理作橋樑。
瑪竇福音提到時間常很籠統,如「當他說話時」、「他出去時」,無法知道準確的時刻。這些時間副詞只是將全部福音連在一起,卻不能幫助我們了解它的結構。
至於福音中的地理解釋,固然有其價值,使我們看到耶穌的生活、行動、工作和地緣關係,大致和馬爾谷福音的記載吻合。但是我們卻無法按照這些地理解說,在地圖上清楚指出耶穌的行程;只能知道某一段時間,耶穌在加里肋亞,大概他也去了東部和北部,但不能確知何時他到了何地。
瑪竇福音中若要連接兩個大單元,常是以道理的綜合作為橋樑,一方面結束一個單元,另一方面開始敘述另一單元。這將幫助我們更清楚了解瑪竇福音的大綱。
2.閃族文體的形式
瑪竇福音如同舊約或其他猶太文學,富有閃族風格。
1.常使用同一的詞彙來連結兩個思想。如十八章4、5節:
4:誰若自謙自卑如同這一個小孩,這人就是天國中最大的。
5:無論誰因我的名字,收留一個這樣的小孩,就是收留我。
這本是兩本事,原先不一定是相連的兩句話,只因二者都有「小孩」一詞,所以被放在一起了。
2.福音中所用的數字常固定,多用三和七,少用四或五。不可否認,數字本身有象徵意義,如七表示圓滿。但在瑪竇福音中,使用固定的數目,有另一個重要性,就是幫助人記憶。譬如:耶穌的族譜 (一1~17)。瑪竇福音中將它分為三段,即從亞巴郎到達味,達味到流徙巴比倫,和流徙巴比倫到耶穌,恰好都是十四代,即七的兩倍。然而我們知道,從亞巴郎到達味有七、八百年,從達味到充軍期只有四百年,怎會都是十四代呢?這是瑪竇福音為便於人們記憶而安排的結構。天主經中的祈求有七個 (六9~13),天國的比喻有七個 (十三章),耶穌第二次增餅用七個餅,碎塊有七籃 (十五32~37)。耶穌受三次誘惑;宗教生活表現的行動有三,即祈禱、禁食和施捨。在我們實際經驗中也是這樣,常用固定數目,為講道理有益。
3.前後呼應:在一段敘述或一個單元的首尾,常用同樣的字或一句話,表示這段是一個完整單位:如:
四23:耶穌走遍了全加里肋亞,在他們的會堂內施教,宣講天國的福音,治好民間各種疾病,各種災殃。
九35:耶穌周遊各城各村,在他們的會堂內施教,宣講天國的福音,治好一切疾病,一切災殃。
二者有同樣主詞、動詞和名詞,首尾呼應。
4.同義或反義平行語:就是用兩句話表達同樣的意思,如七24~27,山中聖訓的結論:
24:凡聽了我這些話而實行的,就好像一個聰明人……
26:凡聽了我這些話而不實行的,就好像一個愚昧人……
二者有同樣的格式。這並不表示作者的詞彙稀少,而是閃族的文學特徵,是好的文章。又如十六25節也是平行句,但次序已經改變:
25: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的緣故,喪失自己的性命,必要獲得性命。
這是所謂 A B B′ A′ 的交叉格式。
另一個例子是十四54 ~ 58,耶穌在家鄉納匝肋:
54:他來到自己的家鄉……
這人從那裡得了這樣……
55這人不是……
他的母親不是……
他的弟兄不是……
56他的姊妹不是……
他的一切是從那裡來……
57:先知除了在自己的本鄉本家外……
5.重複同樣的格式:瑪竇福音中,有十五次使用同樣的格式,是常用的方法。如若翰洗者和耶穌開始宣講時,內容幾乎一樣。
三2:你們悔改吧!因為天國臨近了。
四17:你們悔改吧!因為天國臨近了。
6.文體的韻律:我們常說的「真福八端」,其實有九端 (五3 ~ 11),在希臘原文更清楚,因為句首第一個字都是「有福的」。但是第九端 (11節) 和其他八端的韻律不同,我們說八端即受了瑪竇文體的影響,將原本思想一致的單元,由於文學的理由而分段。這也是文學形式影響思想表達的一個例子。
3.主題性結構
瑪竇福音中,常將相同主題的話語和敘述,集中在一起,而且在重要的言論和行動完成之後,就用同樣格式的語調作結束,如:
七28:耶穌講完了這些話,……
十一1:耶穌囑咐完了他的十二門徒,就從那裡走了……
十三53:耶穌講完了這些比喻,就從那裡走了。
十九1:耶穌講完這些話以後,就離開加里肋亞,……
廿六1:耶穌講完了這一切話,……
同樣,瑪竇福音將十個奇跡集中敘述 (八1 ~ 九34),放在山中聖訓之後。舊約的「十誡」,為猶太人即「十句話」。在山中聖訓,耶穌以古老的法律 (「你們一向聽過給古人說……」) 和他的新命令 (「我卻對你們說……」)對立。耶穌講完後做了十個奇跡,又有另一個對立;在古老的法律有十個命令,十句話,現在由耶穌的十個行動來代替。
預言苦難總是緊接在一段敘述和教誨之後,如十六21,十七22,廿17。
瑪竇福音有時也將有類似主題的段落,編輯在一起,如八5~13,本來是敘述耶穌治好葛法翁百夫長的僕人。路加的平行文是七1 ~ 10,但沒有下列這兩節:
「我給你們說:將有許多人從東方和西方來,同亞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在天國裡一起坐席;本國的子民,反要被驅逐到外邊黑暗裡;那裡有哀號和切齒。」(瑪八11~12) 路加將這段話放在赴耶路撒冷途中,耶穌的施教言論。而瑪竇因為它們是論到以色列的信德,遂收集在一起。


(二)?述的文學特徵
1.?述較簡短
一般說來,瑪竇福音中的敘述,常較其他兩部福音簡略。如九1~8,耶穌在葛法翁治好癱子的?述:瑪九1~8:用一二六個希臘字。
谷二1 ~ 12:用一九六個希臘字。
路五17 ~ 26:用二一二個希臘字。
又如治癒革辣撒 (加達辣) 的附魔者,瑪竇所用的字數更少:
瑪八28 ~ 34:用二OO個字。(中文思高譯本)
谷五1 ~ 10:用五三O個字。(中文思高譯本)
路八26 ~ 39:用四四八個字。(中文思高譯本)
2.文體神聖肅穆
瑪竇福音的敘述中,常刪去無關的細節,只留下主角人物和中心主題,氣氛也顯得較嚴肅、莊重。
今舉耶穌治癒伯多祿岳母的敘述為例:

從上述的經文對照中,明顯的看出瑪竇福音中,有意使主角耶穌突出,他刪去了其他角色和細節,未提同伴和從何處來。進入伯多祿家,其他兩部福音都用西滿這名字,獨有瑪竇用富有教會氣氛的名稱 —— 伯多祿 —— 教會元首。眾人請求耶穌治癒伯多祿的岳母,但瑪竇福音中,似乎是耶穌看見了,主動地摸她的手;她被治好後,起來伺候耶穌,而不是另兩部所載的服伺「他們」。使我們看出瑪竇福音特有的肅穆氣氛。
3.清晰優雅的構詞
瑪竇福音有不少地方,改變了馬爾谷福音的平行文,使得每個段落的連結更清楚,所使用的詞彙也較優雅。(馬爾谷的連接詞常是「立刻」、「再次」,動詞多用「作」、「能」、「要」…….。)

二、福音的作者和語言
(一)巴比亞斯 (PAPIAS) 的證明
巴比亞斯生於第二世紀,曾注釋希臘文的瑪竇福音,但是他又說:「瑪竇用希伯來語言組合詞句,人人可以按他的能力解釋。」
1.巴比亞斯提到瑪竇福音
巴比亞斯說的這句話究竟何意?首先,他說瑪竇用希伯來語言。但是第一世紀末猶太人已經不用希伯來話,而是用阿拉美語。這裡的用法是否如同若望福音十九13、17?
13:到了一個名叫石舖地 —— 希伯來話叫加巴達……
17:到了一個名叫髑髏的地方,希伯來話叫「哥耳哥達」……
若望用這「希伯來話」,表示非希臘文。但事實上「加巴達」、「哥耳哥達」都是阿拉美語。巴比亞斯也生在這個時代,我們能假定他所指的是「阿拉美語」。
「詞句」(LOGIA) 是指耶穌的話?或更廣泛地,也包括某一些敘述,有「福音」的形式呢?按這字的原意是詞句,不包括敘述,更好說是「言論的收集」。所以誰若願意說「瑪竇福音是用阿拉美文寫的」,應該這樣解釋巴比亞斯的話:瑪竇用希伯來語言組合詞句,這詞句即「原瑪竇福音」(PROTOMATTHEW),不一定是現在綱目中的瑪竇福音。
至於巴比亞斯所說的「解釋」,更是指注釋,而非狹義的翻譯,如同他自己所做的。巴比亞斯認為他的工作有價值,因為所注釋的是宗徒瑪竇的作品。
2.權威認可我們所認識的福音
由於巴比亞斯的證詞,和他注釋希臘文瑪竇福音的工作,使我們看出,我們所認識的瑪竇福音,從教會早期即已存在,並廣被應用。


(二)傳統上其他的證明
除了巴比亞斯外,傳統上尚有三個證明,即依肋乃、奧立振和戴都良,代表三個地區:
1.依肋乃 (IRAENEUS)
依肋乃生於公元一三五年左右,在小亞細亞受教育,後來到高盧 (法國) 的里?做主教。他的證明是依據巴比亞斯的材料,所以他的作證價值要看巴比亞斯的價值。
2.奧立振 (ORIGENES)
奧立振於一八五年誕生於埃及亞歷山大里亞。他不但說「第一福音」是瑪竇寫的,而且是福音中的稅吏瑪竇,這點後來還要討論。奧立振並認為瑪竇福音是為歸依的猶太人寫的。
3.戴都良(TERTULIANUS)
戴都良於公元一六O年以前,生於北非迦太基。他認為瑪竇是使徒,所以瑪竇福音有特別權威,因為瑪竇是那「十二人」之一,這和若望一樣,有特別價值;與路加福音和馬爾谷福音不同。
(三)內在批判資料
以上所講的是福音外的資料,告訴我們福音作者是瑪竇等事情。而福音本身,我們又能發現什麼呢?
1.沒有目擊證人
福音的作者似乎不是親眼看過這些事情的人,理由有二:如果作者是瑪竇,跟隨耶穌的那個人,那麼他不必依靠馬爾谷的作品,因為他自己知道得更清楚,馬爾谷只是間接的 (來自伯多祿);當然,這樣的推論不是絕對的,但有相當的價值。另一方面,瑪竇能知道,馬爾谷所寫的和他所看到的差不多,不必刪改;但事實上,瑪竇用了馬爾谷福音,且有改變。所以,我們說作者不會是那個跟隨耶穌的瑪竇。
這裡指的是綱目中的瑪竇福音,並不排除瑪竇宗徒寫過一些耶穌言論的可能性。
2. 瑪竇的名字
到底這個瑪竇是誰?有人說是稅吏。這並不解決問題,我們看路加福音五27~ 32,並沒有一個名叫瑪竇的稅吏,只有肋未。而所有福音中的宗徒名單,都有「瑪竇」。那麼瑪竇福音中,耶穌所召叫的稅吏瑪竇,和宗徒瑪竇是同一個人?或是兩個人?能夠說是同一個人,但有兩個名字,這也不足為奇。馬爾谷又名叫若望,保祿原稱掃祿。但是這兩對名字中,分別是羅馬和希伯來名字,而瑪竇和肋未?同是希伯來名字,情況不同。或說,他原是名叫肋未,改為瑪竇,耶穌也把西滿改叫刻法 (希臘文叫伯多祿),在肋未身上,也可能發生這樣的事。瑪竇福音在?述耶穌治好西滿的岳母時,特別寫「耶穌進了伯多祿的家,」,用伯多祿表明他在教會中的新身分。我們也能說,在敘述肋未被召時,故意用瑪竇這名字。
另一可能性是,作者故意強調,在耶穌的門徒中,也有稅吏。因為這部福音是向猶太人寫的,特別提出猶太人所輕視的稅吏。而路加、馬爾谷並不關心這個問題。
3.福音的語文
我們現有的瑪竇福音是用希臘文寫成,似乎不是翻譯的,這並不是說編輯者沒有用過其他材料來源。而且,很可能福音的部分材料,原來是用阿拉美文寫的。所以傳統的說法,如巴比亞斯的話,不必狹義地懂得,瑪竇福音是譯自阿拉美語;也不必否定,瑪竇福音用過來自口傳的資料,如阿拉美語的LOGIA集子。
瑪竇福音中有些阿拉美語。(路加福音中也有,但都是很通俗的) 使我們更能設想,瑪竇福音是用希臘文寫的,但因為用了阿拉美文的材料,而仍留下這些夾雜阿拉美詞句的痕跡。這種現象並不是均衡地出現在全部福音中,而是只在某些段落。至於那些阿拉美文的原始材料,是否來自瑪竇,難以定斷。傳統上,將之與宗徒瑪竇相連,沒有什麼理由不接受。
瑪竇福音整體看來,似乎具有希臘著作的文體。

三、「第一福音」的來源
在這一節中,我們所要探討的是:這部福音是來自什麼傳統?在什麼地方寫成的?大概是那一年成書?
(一)來源
從經文內在的分析,可以看出這福音是來自巴勒斯坦傳統,理由如下:
1.典型阿拉美語詞彙
瑪竇福音中使用的詞彙,有些是典型的阿拉美語,如「解放」和「束縛」,是專門名詞;是猶太人及經師常用的,無論是在道理上的解釋,或法律上的決定,都有特別的重要性。又如「天國」,瑪竇福音不用「天主的國」,這按猶太人傳統可以了解,他們不敢直呼「天主」。在耶穌受誘的敘述中,稱耶路撒冷為「聖城」(四5),這是希伯來的傳統。「血肉」的說法 (十六17),也是閃族特有的。
2.暗示巴勒斯坦的習慣而不加解釋
福音中多次使用希伯來文或阿拉美文名詞,卻不加解釋,似乎他的讀者都明白。如「誰若向自己的弟兄說『瘋子』,就要受『火獄』的罰」,「瘋子」原文是 (RAKA),不是希臘文,是希伯來文。「火獄」原文是 (GEHENNA),本來是耶路撒冷旁的一個山谷,像垃圾焚化場的地方,用這名詞來表達地獄的永罰,為猶太人很容易了解。只有幾處有翻譯,如「厄瑪奴耳」(一23),「哥耳哥達」(廿七33) 和有名的耶穌臨終的話「厄里厄里肋瑪撒巴黑塔尼……」;不過這些詞在馬爾谷福音中,也都翻譯了。
從瑪竇福音中使用阿拉美文的詞彙,而不加翻譯解釋,可以推論作者認為讀者,即猶太人會了解。同樣的,福音中提到猶太人的習慣也不加解釋,如吃飯前要洗手 (十五2);而瑪爾谷福音卻都有解釋 (谷七1 ~5)。
3.神學的關切
瑪竇福音似乎很看重「法律」,耶穌說:「我來不是為廢除法律,而是為成全」(五17)。這為路加福音就不成問題 (路加福音是為外邦人)。為皈依的猶太人而言,「法律」?是重要課題。又如瑪竇福音中有「與亞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同席」的觀念,因為亞巴郎等聖祖與猶太人歷史有密切的關係,為其他民族就不那麼深。若對希臘人說,應該是「與蘇格拉底」同席。
4.生活環境
福音常是與作者具體生活環境有關。瑪竇福音是在什麼情況下,為那些需要而寫成的?這問題不容易肯定。有人認為是「禮儀式的」,即在福音中有五大言論,好像舊約中的五書,是為了在禮儀中誦讀。另有些人說是「教理式的」,即為了宣講要理而有的。從現有的資料,我們難以作這樣的定論,所以,暫且稱它是來自瑪竇時的教會。


(二)成書地點和年代
福音很可能是寫於敘利亞的安提約基雅,那裡有不少的猶太人,離巴勒斯坦相當近,可說閃族風格較濃,合於上述所說的特點。有人說是寫於巴勒斯坦,這也可能。不過,安提約基雅的依納爵似乎認識這部福音,他曾應用。
寫作年代不應在公元一百年以後,可能更早。而瑪竇福音似乎知道耶路撒冷的毀滅,應是七十年以後,所以大約是在八十年左右。

貳、內容分配的研究

一、緒論
關於瑪竇福音的結構大綱,傳統上有兩種理論,即將整部福音區分為兩大部分,或是按照耶穌的言論分為五大段。這兩種理論都有不足之處,以下分別加以說明,最後提出較合宜的結構。
(一)把內容分成兩部分
這種理論將福音分為兩大部分:就是一1 ~ 十六20,和十六21 ~ 廿八章。在十六20有一轉捩點,即耶穌立伯多祿為磐石,並且:
20:耶穌遂即嚴禁門徒,不要對任何人說他是默西亞。
這一轉捩點很明顯,沒有人懷疑。
但是,只這樣分為兩大部分,實在顯不出它的脈絡,無法幫助我們,了解瑪竇福音的次序和進展。
(二) 瑪竇的「五書」
另一種較普遍的理論,是所謂的「五書」,按耶穌的言論集分為五段,好像舊約有「梅瑟五書」。
1.理論基礎
在瑪竇福音中有五段言論集,都是以類似的結束語,告一個段落:七28;十一1;十三53;十九1;廿六1。
「耶穌講完了這些話,便離開……」(十九1)
瑪竇用了五次這樣的格式,在結構上有其作用。
2.結構
若接受五段的區分法,那麼福音也不只是言論,尚有敘述,也就是每一段都先有敘述,再以言論結束,好像出谷紀,前十八章有敘述,以後是言論 (法律)。瑪竇福音也用類似的格式,分為五段。第一、二兩章耶穌的童年史是序言,第廿六 ~ 廿八耶穌的苦難與復活當作結尾。
3.困難
這樣的結構也有不少困難。首先,用序言和結尾來說耶穌的童年史,即耶穌的誕生,與受難史實在不適合。這兩部分共有五章,佔福音六分之一強,而且是救恩史的高峰,卻不是福音的中心,顯示這種結構不理想。
其次,我們也可以問:為什麼分為五段?而不是六段或七段?有些學者將廿三章和廿四、廿五兩章分開,而成為六書。因為廿三章是耶穌責斥經師和法利塞人,廿四、廿五兩章是末世言論,不只是對象不同,內容也大異其趣。為何要將這兩部分連成一段?此外,第十章整章是耶穌派遣宗徒的言論,而第十一章裡多是耶穌較短的言論集,為何不分開?
梅瑟五書中,亦不是每一部書都是照敘述、言論的次序,肋未紀或戶籍紀、創世紀都不明顯,很難說瑪竇福音是按梅瑟五書作範本。再說敘述和言論的關連,按照「五書」的理論,先?述耶穌作了些事,再有耶穌的言論,第一大段是在七28結束。但是仔細看經文,會發現四23和九35在文學上是一個「前後呼應」,應是個整體:
四23:耶穌走遍了全加里肋亞,……施教、宣講、治病……
九35:耶穌周遊各城各村,……施教宣講、治病……
所以,無論從道理和文學來看,這樣的分法有它的困難。
4.言論結語格式的作用
這樣說來,瑪竇福音中重複五次的格式,難道沒有什麼價值嗎?如此下結論又太極端,我們應當承認這些格式有其價值,但不是上述所謂的「五書」結構。而是用來強調那些言論都是耶穌講的法律,有基督論的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將這些格式,和下一節連起來讀:例:
七28 29:耶穌講完了這些話…… (重複格式)
八1:耶穌從山上下來,有許多群眾跟隨他。……
我們發現每當耶穌講完了話之後,他就開始行動,往前走。從文法來看,七28是附屬句,主要的是八1,表示一個新的開始。瑪竇福音指出這樣的發展,即每個言論和行動都是新的階段。那五個格式的價值,就在於標示出不同的階段,它的價值是為表明耶穌行動的歷史發展。

二、瑪竇福音的結構
討論了傳統的兩種結構之後,我們發現它們都有缺點,為更了解瑪竇福音的訊息,必須有更合理的結構。以下,先提出大綱的區分格式,然後再具體說明結構。
(一)出發點
瑪竇福音中,有兩處類似的敘述:
四17:從那時起,耶穌開始……
十六21:從那時起,耶穌開始……
這兩節是否有特殊的作用呢?
1.格式
四17與十六21的形式,在希臘原文中,也很相似,只有冠詞的分別。馬爾谷福音中常用「開始」,但在瑪竇福音中則很少見,從文學觀點來看,似乎他願?調新的開始。尤其是十六21在福音中是個分界,是一個新階段;四17與之有類似說法,所以可以推論,這兩節在福音中有特別的作用,表示從那時候起,耶穌開始有新的行動。
從主題方面來看,在四17以後至十六20,都是耶穌不同的言論、宣告,是耶穌默西亞的宣講;而十六21以後則是另一種宣告,是耶穌默西亞的苦難、死亡與復活。所以四17和十六21像是這兩大部分的標題。
所以,四17和十六21實在是瑪竇福音中,兩處重要的轉捩點,顯示出耶穌歷史生活的發展。我們可以用這兩節,作為區分結構大綱的格式。
2.福音的開始
福音的第一句話,中文是 (瑪一1):
「亞巴郎之子,達味之子耶穌基督的族譜:……
但是希臘文字的排列正相反,頭兩個字是BIBLOS GENESE?S,直接地指以下的族譜;但也可以說是指「耶穌基督的來歷」,用法和創二4,五1類似,不但是講「開始」,還包含一段敘述。瑪一1如同四17和十六21一樣,是一大段敘述的標題,亦即一2至四16的標題。在這部分所介紹的,都是耶穌的來歷。
(二)結構的三大部分
經過上述分析,我們發現瑪竇福音的結構,可分為三大部分,就是:
1.耶穌默西亞的來歷
2.耶穌默西亞的宣講
3.耶穌默西亞的死亡與復活
而且,每一階段都有進展,先是介紹這個人,然後說明他的行動,最後介紹他的奧跡。以下分別說明,將福音區分為三大部分的理由。至於福音的詳細結構,則留待第章再討論。
1.耶穌默西亞的來歷:(一1至四16)
這部分包括耶穌的族譜、誕生,直到他開始公開生活。大部分的聖經版本,都把第二章和第三章分開,如中文思高譯本,第一、二章是耶穌童年史,第三章是耶穌傳教史。以三1作為新的開始,不過,希臘原文中,這一節有連接詞de,表示和上面的句子二23,是連在一起的。
同時,在第三章中,公開宣講的不是耶穌,而是洗者若翰。在這段落中,都是介紹耶穌這個人,為他後來的宣講、生活作準備;耶穌開始宣講是四17,所以用三1作為新的開始,並不合適。
瑪四1耶穌受誘是否是新的開始?在此耶穌仍未宣講,這一節又與三13類似:
三13:那時,耶穌……來到約旦河……為受若翰的洗。
四1:那時,耶穌……被領往曠野,為受魔鬼的試探。
從文學來看,二者是平行文,是同一單元,並沒有耶穌的公開行動,只表達出他是「天主子」的來歷。
比較困難的是四17是否屬於四12 ~ 四16?或者是分開的?我們發現四12至16與前面是相連的,因為這裡提到若翰,他在第三章中已出場,而且這句子也有連接詞de,與上面的句子是一起的。另一方面,中文譯本中,四12的主詞耶穌這兩個字,在希臘原文中沒有,是中文文法上需要加上去的。所以,我們很難說四12是耶穌的一個新開始。四13也與二23對稱平行,更加強上述的理由。
然而,四17和三2有同樣的話:「你們悔改吧!因為天國臨近了」。這是否屬於「前後呼應」?亦即三2到四17之間是一個單元,三2和四17分別是這個單元的首尾。但是,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單純的兩個開始,即重複同樣的格式,表示洗者若翰的開始和耶穌的開始,是平行的兩個開端,而不是首尾的呼應。再者,四17和四16在原文並沒有文法上的連接詞;似乎到四16,講完了一件事;四17開始?述另一件事。
所以,瑪一1至四16形成一個單元,敘述耶穌公開宣講以前的生活背景,他的來歷。四17開始另一部分,是耶穌的宣講,到十六20告一個段落。
2.耶穌默西亞的宣講 (四17 ~ 十六20)
在第二部分中,耶穌以召收門徒,開始了他的公開生活,並以言行和使命顯示他是默西亞;然而以色列人並未接受,耶穌只好用比喻答覆,終至不得不離去。
值得注意的是,耶穌以言行帶給以色列救恩的「摘要」,重複了三次,即四23,九35和十一1:
「耶穌走遍了全加里肋亞,在他們會堂內施教,宣講天國福音,治好民間各種疾病,各種災殃。」
主要的動詞是「宣講」、「施教」和「治癒」。不過,從十一1以後,沒有耶穌的宣講,只有教誨的話;而這些話都是因以色列的拒絕所引起的;另一方面,耶穌仍繼續治病,似乎作者願意指出,即使受排斥,耶穌仍是以色列的默西亞,他的行動仍是救主的行動。
3.耶穌默西亞的死亡與復活 (十六21 ~ 廿八)
這部分著重於耶穌對門徒的教導,門徒的角色顯得更重要。耶穌所面對的不再是群眾,而是猶太領袖。
值得注意的是,耶穌的三次預報苦難,代替了第二部分中,敘述耶穌言行的三個「摘要」。另一點是,加里肋亞在結構上有特殊重要性,因為福音從那裡開始,也在那裡結束 (廿八16),是耶穌默西亞宣講的地方。它與耶路撒冷的對立,也很清楚,在十六21耶穌首次預報自己必須上耶路撒冷受苦被殺,第三•復活•在路加,馬爾谷福音的平行文中,都不提耶路撒冷 (谷八31;路九22),似乎瑪竇特別?調,耶穌在耶路撒冷完成了使命。福音的末了,耶穌復活後,又回到加里肋亞,顯現給門徒,並賦予使命,這是一個新局面的開始。
經過上述所提出的福音主題和進展,我們認為區分為三大段的結構是合理的。不過,我們常要記得福音是一部整體,分段的結構只是為幫助了解。同時,我們也願指出,福音的作者所要介紹的不只是道理,更是耶穌這個人,所以在幾個重要的地方,如三個標題 (一1;四17;十六21),五個言論之後,都強調耶穌的名字。

、瑪竇福音大綱

一、耶穌默西亞這個人
在這一部份,?調的是耶穌是默西亞,而不提他作默西亞的工作,或他宣講默西亞。是存在性的提出,耶穌這個人就「是」默西亞。所以耶穌沒有什麼宣講,動詞常用被動式,如受試探,也是被聖神領去的 (四1)。以下分兩節來討論。
(一)童年福音 (一1 ~ 二23)
第一、二章稱為「童年福音」,事實上包含很不同的兩段,即單調的族譜和五個預言。
1.族譜 (一2 ~ 17)
2.五個預言 (一18 ~ 二23),作者用了五次「這就應驗了先知所說的話」(一23;二5,15,17,23),來表達耶穌有五次實現天主預言,以表示他是天主子 (二15:「我的兒子」)。
(二)公開生活的序言 (三1 ~ 四16)
1.若翰和耶穌的出現 (三1 ~ 12;13 ~ 17)
第三章開始,出現了若翰洗者的宣報,為耶穌舖路。耶穌出現的敘述與若翰類似,而高?是在三17,耶穌受洗後,有天上的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是用另一種方式,宣報耶穌默西亞這個人。
2.耶穌被引至曠野和若翰被監禁 (四1 ~ 12)
二者句法相似,有前後呼應的作用。
3.近準備:耶穌離開納匝肋 (四13 ~ 16)
這是耶穌公開生活的最後準備,是過渡性的、綜合性的敘述耶穌實現先知的預言,離開納匝肋。但還沒有公開宣講,只是「去」加里肋亞,強調天主對加里肋亞的許諾,在耶穌身上應驗,因為他要首先向這些百姓宣報福音。
如此,福音介紹了耶穌默西亞這個人,使讀者了解他是誰。然後,進入了他的公開生活。

二、耶穌默西亞的宣講
(一)開幕:耶穌召收首批門徒
(二)以言行顯示默西亞:四23 ~ 九35
福音作者用很長的篇幅 (四23 ~ 九35) 來敘述默西亞,這是一個完整的單元,句含了耶穌的言論 (山中聖訓) 和行動 (十個奇跡)。在這些言論和行動之後,都有綜合性的結語 (七28;九35)。
(三)以使命顯示默西亞:九36 ~ 十一1
最重要的是耶穌有關使命的言論 (十5 ~ 42),前後有一個綜合 (九35;十一1),第十章前四節是個序幕。
(四)以色列的拒絕:十一2 ~ 十二50
福音的?述到此有了一個轉變,以色列人對耶穌有了消極的反應,拒絕他。在這單元內有兩種不同的資料,一種是不同的以色列人反對耶穌;另一類資料 (十一25 ~ 30;十二15 ~ 21) 是作者插入的,即他對耶穌使命的反省,說明耶穌為什麼做這些事,其中十一25 ~ 30,我們稱為「若望型」的,因為很像若望福音中,耶穌說話的樣子;這在對觀福音中幾乎沒有。另一段,十二15 ~ 21是作者引用依撒意亞先知的話,來解釋他所了解的耶穌使命。
(五)拒絕的後果 —— 耶穌的答覆:十三1:53
以色列拒絕耶穌,有了兩種後果:一方面耶穌用比喻教誨,另一方面耶穌特別關照門徒。
1.用比喻教誨
耶穌在受到以色列的拒絕後,不再宣講,而以比喻教誨。並不是說耶穌生氣了,故意不用清楚的話講;而是以色列不接受耶穌的話,聽不懂祂直接地講天國;所以,耶穌改用另一種方式,希望透過比喻 (較沒有衝突的方式) 使以色列人明白。
2.關係門徒
耶穌被以色列拒絕後,特別轉向門徒,特別為他們講解比喻的意思。
(六)耶穌離去:十三53 ~ 十六20
以色列拒絕耶穌引起的另一後果是,耶穌的離去。在這單元中,福音多次說「耶穌從那裡走了」、「耶穌就離開那裡」,以這樣的行動,表示耶穌生活的進展。
1.在家鄉納匝肋受排斥:十三54 ~ 58
這一段綜合了耶穌被拒絕的?述,以色列人不接受耶穌,連他本家本鄉的人也對他起了反感,代表全民族拒絕耶穌,耶穌只好離去。
2.第一次離去和首次增餅:十四1 ~ 36
在每次離去後,都有增餅的奇跡;另外還有耶穌步行海面的奇蹟,以堅固門徒的信德。
3.第二次離去和第二次增餅:十五1 ~ 39
耶穌和法利塞人辯論關於傳統的事後離去,在加里肋亞海岸,治癒了各種病人,並再次增餅。
4.第三次離去和論增餅的教訓:十六1 ~ 12
耶穌拒絕法利賽人和撒杜塞人的試探,不顯徵兆後,離開他們走了。隨後沒有增餅的奇跡,可是有關於增餅的教訓,要門徒提防法利塞人的酵母。
5.伯多祿的宣信和預報教會:十六13 ~ 20
耶穌被拒絕的後果,甚至於整個耶穌默西亞的高?,就是伯多祿的宣信和耶穌預報教會。福音到此,結束了默西亞的宣講,開始準備上聖城,完成他的使命。

三、耶穌默西亞的苦難、死亡和復活
(一)上耶路撒冷和對團體的教誨 (十六21 ~ 廿28)
在耶穌往耶路撒冷的路上,他三次預言了自己的苦難;而且在每次預報苦難之後,都加上一段對門徒團體的教誨。
1.第一次預言苦難:十六21 ~ 十七21
2.第二次預言苦難:十七22 ~ 廿16
3.第三次預言苦難:廿17 ~ 28
4.轉捩點:耶里哥的兩個瞎子
當耶穌預言自己的苦難時,門徒都不瞭解,看不出耶穌的意思。可是經過耶里哥時,那兩個瞎子?承認耶穌是主,並請求耶穌開啟他們的眼睛。兩個瞎子被治癒後,見到了光明,也跟隨了耶穌,和他一起進入聖城耶路撒冷,開啟了另一幕。
(二)耶穌和他的敵對者:廿一1 ~ 廿三39
1.開幕:進耶路撒冷和聖殿:廿一1 ~ 22
在耶穌受苦離之前還有兩幕戲,一幕是與敵對者的對質和辯論;另一幕是耶穌審判世界,只有他的獨白,沒有對話。開幕是耶穌進耶路撒冷,尤其是對無花果樹的象徵性行動。我們發現它和馬爾谷福音的敘述很不同;馬爾谷福音對無花果樹的?述,分為兩部份,是在耶穌驅逐聖殿商人的前後 (谷十一12 ~ 14;20 ~ 26),發生在不同的兩天。瑪竇似乎願意完整敘述一件事情後,再談另一件事。
2.聖殿內的對質
這些對質在瑪竇福音中,似乎都是發生在聖殿內,並且是在同一天,所以文學上作為一個單元,若加以細分,可分成四段:
1.權威問題:廿一23 ~ 27
2.對質的比喻:廿一28 ~ 廿二14
3.與不同團體的辯論:廿二15 ~ 46
4.痛斥經師和法利塞人:廿三1 ~ 36。這是瑪竇福音特有的材料,耶穌以七次「禍哉」責斥經師和法利塞人。
(三)耶穌審判世界:廿四1 ~ 廿五46
這部分都是耶穌的言論,是末世性的話和耶穌面對耶路撒冷的判斷。
1.預言聖殿的毀滅和末世言論 (廿四1 ~ 36)
耶穌因門徒談論聖殿建築,而預言它的毀滅。在瑪竇福音中清楚分開聖殿的毀滅,和末世的來臨;馬爾谷則將二者放在一起。
2.醒寤的比喻:廿四37 ~ 廿五30
末世言論在馬爾谷福音中已有;但是,瑪竇加上了幾個「醒寤的比喻」,這不是對質的比喻。有僕人等待主人的比喻、十童女的比喻和塔冷通的比喻,在瑪竇福音的上下文中,它們的意義都是勸人醒寤。
3.公審判的描述:廿五31 ~ 46
在比喻之後,緊接著有一段公審判的描述。從文學類型來看,這不是比喻;按瑪竇福音的語氣,好像以後要按這樣的描述發生,是屬於默示文體。
(四)耶穌受審判:廿六~廿七苦難
耶穌在耶路撒冷的工作到此告一段落,接著的兩幕是他要受審判,先是受人的審判,後來要受天主的審判。
1.前導:伯達尼的傅油 (廿六1 ~ 16)
耶穌在伯達尼癩病人西滿家中坐席,有個女人拿貴重香液倒在他的頭上,揭開了耶穌苦難的序幕,瑪竇福音將這段敘述放在兩個陰謀之間,(廿六1~5:公議會的陰謀;14 ~ 16是猶達斯出賣耶穌) 似乎有特殊的象徵意義。
2.私下:最後晚餐和山園祈禱 (廿六17 ~ 46)
私下是指耶穌被捕之前,他和門徒的行動,包括最後晚餐,建立聖體聖事,和在革責瑪尼的祈禱。
3.公開:耶穌被捕到埋葬 (廿六47 ~ 廿七)
耶穌被逮捕,受審判,群眾定了他的死罪。這部分的敘述和馬爾谷福音相似。
(五)耶穌受天主的審斷 —— 復活:廿八章
耶穌受人的審判應該死;但天主的審斷是耶穌應該復活。所以,福音的最後一章講的是耶穌的復活。
1.顯現給婦女們:廿八1 ~ 10
一週的第一天,婦女們上墳,意外的遇到天使報告耶穌已復活,這是對觀福音都有的材料。不過瑪竇又加上耶穌親自向他們顯現,下面的兩段材料,也是瑪竇特有的。
2.守兵的謊言:11 ~ 15
這是論到空墳墓的問題,我們可以了解為何瑪竇福音插入這段;福音似乎是為猶太人寫的,寫於公元八十年左右,那時基督徒和猶太會堂之間已有對立。所以瑪竇福音願意說明猶太人為什麼不相信耶穌復活,他認為最後的原因,就是守衛編造謊言,矇騙了猶太人。
3.耶穌在加里肋亞顯現和普世性的使命
福音最後敘述了耶穌在加里肋亞,他最初宣講的地方,顯現給他的十一個門徒,我們讀這段經文,會感覺到似乎是禮儀性的敘述,很隆重。首先是門徒集合等待耶穌,像是恭候主禮者;他一到,門徒便朝拜,然後聽他隆重的講話。耶穌賦予普世性的使命,並許諾要天天和他們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

 

 

本檔案未經整理

 
| 神學論集主頁 | 穆宏志 講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