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李玲玲 . |

 

64
神學論集
(1985)P.267-276
   

教友參與教會革新社會的角色與任務

 

李玲玲

 


非常榮幸能與大家分享。從第一天到現在已是第九次的演講。但今天可以說是一個革新,因為第一次有位女性來向大家分享。前幾講等於是為我做了導言,這一講也可說是把過去幾天的溫習一下,然後我們再往前看。我的演講分成五部份:

一、我們是人類的喜樂和希望
我願意大膽的做這個肯定。更希望每位兄弟姊妹跟我一樣能夠像保祿在得撒洛尼後書中強調:在基督內,他願意講這種狂言,要誇耀他自己;因為一切都是主願意讓他這樣說的。所以,我希望我們也能像保祿一樣向萬民說:我們是人類的喜樂和希望。因為在教職憲章第1.號就已向我們提出來,說明這個時代的人,他所有的希望、喜樂、痛苦與焦慮,也是教會和基督徒的希望、喜樂、痛苦和焦慮。在新世界傳福音第1.號中說:向今天滿懷希望的人,但同時又充滿了焦慮和恐懼及受壓迫的人傳播福音時,我們應毫無疑問地把基督精神傳播出來;而且分擔他們痛苦與喜樂時,也就是為基督和整個人類服務。在梵二大公會議開幕時,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在開幕詞就已提到的是目前他覺得許多人都很悲觀,把今日社會看成樣樣是壤的,好像要進入一個毀滅的境界;可是這一世界並非我們想像的這個樣子。他認為:天主的恩寵已把我們帶入新天新地,一個新的人際關係中,它領我們實現天主對整個世界計劃的圓滿。他老人家有如此喜樂與樂觀的態度,主要也是根據福音的話,因為今天時代不斷地向我們發出這樣的訊號(參閱谷十六 二)。讓我們充滿喜樂與希望向全人類報導。分辨這個時代的徵兆,是需要我們自己深入地體會。一般我們看到科技的進步是個很大的現象。另外還有許多不幸的事發生,給人類極大的影響。例如在依索匹亞的飢民,核子武器的威脅等等,這些事情的發生,帶給我們很多恐懼和害怕。因此,需要另一股力量幫助我們解除這樣的懼怕與恐嚇。這就是在新世界傳福音中,提示我們的「唯有在基督的訊息裡,才會為人的問題找到解答。」所以,我們是人類的喜樂與希望。它的根據是因為基督已來到世上,當他一出現,馬上就進入一個新的環境、新的氣氛、新的時代,一切以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前。他的來臨特別報導了一個喜訊,讓人從一種可以破壞我們的罪惡中得到釋放與自由。今日在這種喜樂與希望中,我們也可以說是人類的喜樂與希望。藉著基督,我們得到了喜訊的恩寵,因此,在恩寵與自由的感覺中,能把基督的愛帶到各地。基督在整個傳教期間,不斷地讓人體驗到這份救恩的喜樂;這份福音的喜樂讓我們知道天國來臨了。整個喜訊的中心說明天國已經臨在我們心中了。我們藉著洗禮得到恩寵與自由,促使我們幫助別人。在此恩寵加恩寵下,教會是個充滿恩寵的團體。在這個團體中你會不斷地增加恩寵,因此,恩寵開始滿溢,滿溢到各地,意即要我們把恩寵拿出來與其他的人一起分享。
我們由分享中開始有了行動,教會從一開始,也就是說耶穌自己為我們先做了很多實例見證,讓我們看出他實際在做。他宣講天國福音的時候,讓人知道他關懷人,他來本是為了所有的人類,帶領不自由的人、貧窮的人、痛苦和受壓迫的人得到喜訊。路加福音第四章中說,他進入會堂就說「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使受迫害者獲得自由……。」常常有人把這句話看成是指政治方面而言,因此不太敢做這方面的事。可是,如果我們由實際生活去體驗就會了解到,有許多事情真的已經實現路加福音第四章中耶穌所講的話。所謂傳福音是教會的使命,不能超出空間與時間,一定是在今天的世界裡,教會的事業是在世界中來推動;既然教會在做傳福音和發展世界,就是為等待天國的來臨。因此,發展世界的責任也落在教會身上。張春申神父在講演中就提出教友不能替代神職的工作;教友本身有在俗工作,就是在這個世界中,因此他們更有義務來拓展這個世界,使天國早日來臨。當然,這一切工作都是聖神在推動,而教會有傳福音的責任。但是教會也應抵制任何防礙天國來臨的障物,為建設世界拓展天國的來臨。所以,教會也愈來愈相似為天國來臨而努力去服務現時代的僕役。

二、基督關懷人與社會
福音裡,耶穌給我們很多實際關懷社會和人的例子。在牧職憲章與在新世界中傳福音裡,提示我們應想更適當的方法使二十世紀的教會能適應二十世紀的人來接受福音喜訊。當我們重新反省路加福音中「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他給我傳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教會在梵二以後做了許多反省。我們特別注意到,教會一開始就從事社會福利工作,她給人給人的印象好像是個福利機構。然而教會並非福利機構,而是個充滿神恩特殊的團體,是一個給人希望和喜樂的團體。所以,教會的福利工作在本質上、態度上、信念上與工作動機上和一般性福利機構不一樣。印度的德肋撒姆姆來台灣的時候,她也向我們分享她做的慈善事業,以致使印度社會局,局長感嘆的向她說:「我們做的是一樣的工作,但深入時發覺我們在本質上和其他方面都不一樣。」德肋撒婿姆也說:「教會所做的社會服務工作,基於在窮苦、受迫害的人身上,已瞻仰到基督。為那人服務,就是為基督服務。」本來社會福利工作是國家政府來負擔的,可是教會一直在做。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教會為何做福利工作。實在追回到福音上,基督來到世界,他本身就關懷別人,關懷這一個社會。由他的社會背景來看,雖然他曾幫助過羅馬人,就是當時羅馬百夫長請求他治好他的僕人,他做了。可是,他與上階層的人好像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他關懷的是稅吏、窮人、娼妓、受迫害以及受到不正義的那些人。由福音中我們看到他做許多工作,並讓人體驗到基督的愛。所以在本質上這與一般社會工作是不一樣的。教會在這方面一直努力去做,因此把基督特別的形像,在我們的工作上顯露出來。這也是每位社會工作的人應該做的。

三、基督徒的參與
在基督關懷人與社會的同時,他把這個使命也交給了教會,使得每位教友都有責任參與。張神父在上一講中特別提到,這個工作一開始就是基督在做,後來門徒做,最後教友多了以後,實在是教友的參與。因為教友在他的身份上來執行。由保祿的書信中,尤其是致羅馬人和格林多人前書中,強調每個肢體有其將殊使命。今天是聖鮑思高的瞻禮,在書信裡也提到「我們不要太過份提高自己去做不能做的事,或者做要有特別神恩才能作的事。」每個人有特別的召叫,有人被召做醫生、市議員、老師或修女,都有他特別的任務;在這些不同的身份上,他把基督的喜樂、天國來臨的喜樂帶出去,這才叫做真正的參與。因此,我們千萬要注意,不是說教友今天抬頭了,可以做許多其它的工作,而請神父站在一邊。並非如此,而是教友也來「參與」。當我準備這個講演時,深深感到「參與」這兩個字的重要;意即參與教會的使命,而不是替代其它職位。在教會內,我們看到很多工作由神父、修士、修女們在做,教友的參與好像並不多。二十年前,當我還是教友的時候,我心中有股愛心的衝力,很希望多為社會做點事,可是很快想到我只是個教友,而見到修女們做了醫院、教育……等各項工作,因此我覺得只有參加一個修會團體才能真實地奉獻出來。當然,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好像修會才能做而教友只是有機會時才幫點忙。
反之,因為有修會團體在做,為基督的愛、為天國的來臨作見證,這些工作才吸引更多教友來參與。所以,修會有其將殊神恩,因他們的見證,吸引了許多跟隨基督的人。比方上一講的王武昌主任,他是一位教友,看到工作的需要,和因他工作上的見證,吸引別人來參與社服的工作。教會就是一個喜樂與充滿希望的團體,也是因為有不同的人在不同時間作見證,所以,才吸引更多的人繼續做這樣的工作。印度的德肋撒姆姆就是天主給予二十世紀一個新的人物,她能在自己工作上、生活中不斷地吸引人來參與。可是,我們漸漸意識教友也有他特殊的恩典,不一定非要在一個團體中才有參與教會革新社會的機會,而是在他的生活職位上,他也可以做參與教會革新社會的工作。在新世界中傳福音第19號中,也是溫保祿神父在上一講中提示的,很多教友對傳福音有些誤解,把它看得太窄,好像只用在宣傳天主聖言或講道理這方面。其實傳福音有非常豐富的內涵,所以在第19號裡說「要每個人去革新人類生活的層面。」這個問題不在傳福音地域的廣大,或是人數增長;更重要的則是以福音的力量影響甚至改革相反天主救援計劃的價值觀、興趣的中心、思潮路線以及行為的推動力或是生活方式,這些正是今天我們在焦慮、痛苦、受壓迫的緣由。它造成社會的不公義、不和陸的現象。這是每位教友生活和工作的範國內可以真正推動和改善的。在新世界傳福音的第18 19號是非常重要的。教友如果真正深入了解,會曉得教會很早就已經在傲,而現在正是需要我們來參與教會革新社會的時候了。我不是說要教友來革命,而是說在我們自己的崗位上、生活中來參與。讓我舉幾個實例,自利瑪寶來華以後,傳教士都注意到,也明白教會在進到任何一個傅教區,就要認識及生活在它的文化中、社會內。明末清初我們的社會中流行一個很不好的習慣,那就是婦女們裹腳。當時裹腳的習俗並不是為了美觀或是先生怕太太逃走;實在是明朝宮廷中宮女們跳舞時要使舞姿顯得更美才發明這種著足的現象。西洋人是比較聰明,以腳尖來跳所謂的芭蕾舞。單單這種裹腳的風氣能影響整個社會價值觀,使後來的婦女們被迫受這種苦痛。直到天主教的傳教士來華後,深深感到這實在是凌辱造物主又不合人惰,這種完全不合理的風氣,開始並沒有人敢改革。在我做研究自己修會在華歷史時,我閱讀到遣使會在華史中有這方面的記錄報導,很驚喜的知道當時有一位孔主教經過長期觀察及研究,認為教會有責任把這種不良風氣革除掉。因此,孔主教在他牧函中呼籲自己教區的婦女們,把裹腳的習慣領先除去。教友們響應熱烈,其他教區主教們也推動此革新運動,從此婦女們以天足自傲。這實在是很大的行動。我們的國父是到了國民革命的時候,才全面革除此惡習,那已是六十年後的事了。
今日台灣最熱門的是:優生保健與墮胎的問題。發明與提倡自然節育者都是在俗教友。他們是醫生、護士或律師,大家一起來研究這些問題,並用這個新方法來參與教會革新社會的工作。讓我們來看看有多少的教友響應這工作。不多!反而教外人運用此節育方法比教友更有信心。這實在是一個真正福音性的釋放。教會內的有心人士早已注意到了。雖然在推動上是比較困難,但教友應投身來參與當我們深入研討近來教宗的許多社會教導,我們會發現其中的每句話每件事情都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出現。

四、天時、地利、人和
今天的台灣,可說是天時、地利、人和。目前有一千九百萬人,教友佔百分之一點六,差不多是二十九到三十萬左右。由上面看來,實在是地上的鹽了。雖然比率不高,而過去三十年來可說是過渡性的,五O年代可以說是難民,因為二百多萬人由大陸逃難過來,一切都是重新開始。那個時候理所當然接受別人的協助。在台三十年不斷受外來的協助,但假如現在還接受幫助的話實在說不過去,因為今日台灣,不論經濟各方面都猛飛成長。教友在三十年的陶成中,達到成熟的教友階段,由教育、醫療及其他各方面來看,特別在信仰生活上都在成長。台灣牧靈中心、山地義務使徒……都在做各方面的陶成訓練;教友已進入一個成人階段,實在應更多參與教會的活動。如果我們真的把希望與喜樂帶入社會,這一個新的社會已在蘊釀中;而這個新社會也是一個新的人際關係,因這個新人際關係會?助我們體會到天主的愛。這個新人際關係並不推翻我們文化中人倫的關係,因此主教還是主教,神父還是神父,教友還是教友;但在基督內我們都是兄弟姊妹,我們可以在這新人際關係中交往交談,互相享受彼此的愛。所以,我說台灣教會實在進入成熟階段,不能不作重新的反省與檢討。回顧三十年來,參與這個革新社會,做了各種社會工作,過去比較強調救急與救濟的工作,雖然它是消極的現象,可是在那時就是有這種需要;而現在我們的社會工作逐漸地進到福利的境界。在台灣現有二十二所天主教醫院與診所,八百多個堂區;各堂區都做許多社區工作。另外,教會本身有三所大學、專科學校與職校,還有二十七所中學,十所小學,三百多所幼稚園,九個出版社,二份週刊,以及十個月刊和四所電台。其中有些是個人的興趣,但大部份是修會的工作。在房神父與張神父的講演中,都提出與教會的共融多麼重要。在共融方面,不論在修會、教區或個人經濟上,台灣教會還缺乏這種觀念與精神,因此造成許多困難。我們可以說,教會內最喜樂的一件事就是在困難中,我們彼此更協調與立助。

五、社會工作的回顧與展望
三十年來教會的社會服務工作,有些修會視它為修會的工作;有些人視它為個人的工作,因此變成是獨立的,有時讓人看不出可讓我們發揮更多的力量。有些教友願意參與某些工作,但卻遭受阻礙,這是今日教會內有的現象。另一方面,也沒有分辨是否今日社會真正的需要,或是到某個階段受到阻礙時,工作不是停頓就是轉讓非教友來做。這是值得我們今後在做服務工作上深思的。至少我在教會內分擔、參與教會協調社會工作上;可以看到幾年後的這些困難。實在而論教友在參與方面,有時還不夠了解參與這個工作到底在做什麼。可是,我也很高興的看到很多教區以教區為大單位來推動社會工作。比方嘉義教區在這幾年來有很大的變化。在三、四年前,僅一位神父負責教區內的社會服務工作協調,假如有人捐款,他便存入銀行,教友實在看不出教會在做什麼。這些年來,主教們學習很多如何在自己的教區內做好社會工作。我這幾年參加嘉義教區社會服務同道的年會,每次在會議上都聽了許多令人喜悅的事,更對社會的改善抱著希望。教會的工作不斷地在進展中,由救濟到福利再進到發展的過程,把天國來臨的喜訊帶進每位服務人的心靈上。教友也由一個人進到上百或整個教區在參與 不再有個人唱獨著戲或孤軍奮鬥的現象了。
目前在教會內所做的工作及檢討,都需分辨的能力。在工作方面我們要分辨,比方政府做的社會工作,我們乾脆不要做,錦上添花不是我們的目標。最重要的實際上就是要關懷那個人,就是要把基督的喜訊帶到他的心裡面,要把天國來臨的經驗讓每個人來分享。今天早上我為了趕時間坐計程車來,當司機一看到我就說他曾經載過我。他很高興的與我談話,他說他一天工作十四小時,有一次他累病了,到羅東聖母醫院住了六個月。我說:「你看,多辛苦,你這樣賣力工作實在划不來,一病就六個月,其他什麼事也不能做。」他卻說出他在羅東得到太多了,他見到院長神父和護士們的態度實在與一般人不一樣。他曾見到院長用嘴對嘴的來吸病患的痰。他想不出那一個醫生肯這樣做。他承認教會和普通社會工作不一樣,院長神父對病人的態度好像願意把他的心完全給予出去。當我看他敘述的心情,真是得到天主臨在喜樂的樣子。
參與泰北的服務工作中,我邀請了一位榮總基督徒的醫生去那兒服務,他竟獻出一年的時間,而放棄了榮總在各方面所能獲得的。當他回來前夕,他與我分享。他說:「的確我失去了許多,不論在金錢上、技術方面;但我得到了更多其他醫生不能經驗的,我都經驗到了。」因為他真的與當地人住在一起,全心全意的來了解當地的病人。這是我從當地碰到不論是地方領導人或是老百姓口中所聽到的喜訊。甚至他母親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去探望他,他都沒有太多時間陪伴,有時必需留母親在旅館裡,而自己去陪守病得快死的病人。她母親說:「哇!他把自己的心都給出去了。」甚至於他把自己的血都輸給病人。這種精神也只有內心有信仰的人才能做到的。

最後,我認為教友不需扮演太多的角色,而他唯一的角色就是做一個有名其實基督徒,他唯一的任務就是把天國喜訊以行動傳揚出去。教會的使命是基督的命令,教友又是教會中的一份子,所以,在他具體的生活中不能選擇要不要傳不傳福音。他的生活就是要傳揚天國喜訊,要把他所得到的愛傳揚出來,這是教友唯一的角色與任務。但是在他扮演這個角色中,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而是:天主聖神。他僅是一個謙遜的工具,是聖神在找們內做傳揚福音的使命。所以,我們的生活是作見證,積極參與教會使天國在今日世界中早日來臨於我們心內。就是耶穌所說的要我們繼續做地上的鹽、世上的光。

 

 

本檔案未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