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王武昌 . |

 

64
神學論集
(1985)P.259-266
   

談建設地方教會中教友的角色

 

王武昌

 


未講這主題之前,曾請示輔大神學院房院長,該以什麼態度來講,他說:「講真心話,但要有愛德」。我今天要分享的都是由衷的真心話,但願我的朋友也以有愛德的心意來聽或看,如有不妥之地方尚請賜予指正。

一、地方教會的形象:
建設地方教會是項艱鉅的工作,在別的地方本容易,在台灣更艱,因為我們的背景相當特殊。我想起在以阿六日戰爭的第七天,應以色列農業部的邀請,訪問以色列時,感受到猶太人不但基督徒很少,他們並不感激他們是天主的選民。他們說,天主只給他們流奶流密的福地,卻給阿拉伯人豐富的油田,阿拉伯才是天之驕子。生活在台灣的百姓,或許也有猶太人同樣的心態,他們是否因戰後許多神職及教友前來台灣發展教務而心存感激呢?天主教在台灣短短的傅教史顯示,第一階段是外國?,雖然它有普世?會寬闊的心胸,卻因拉丁禮儀而缺乏?土化的歸屬感和親切感,所以彌撒??外人士有「神父尋找帽子」的笑話。第二階段本來該當合乎?廷的主張邁向?會本地化,可惜的是因??會的愛德措施——救濟工作而成?麵粉?。同時也因大部份的神職,認?來台只是權宜性的暫居,不久便可返回大陸工作,而忽略了長程的紮根計畫。因此本地人多少覺得,天主?在台灣雖已中國化了,卻仍然不夠本地化。曾經有一本調查報告說,天主教給人的印象是「難民之家,特權之友」。我問過一些人是否有同樣的感覺,他們說有,我問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印象呢?他們認為天主教對社會救助的工作比社會發展的工作優先,同情比公義的表現積極。還有像「明星學校」或「錦上添花」等種種作法,給人不夠平民化或民眾化的感覺。

二、建設地方教會原則要保守:
台灣是大陸的希望所寄,大陸是台灣的前途所繫,這是我們應有的共識。教宗曾說:「台灣負有橋樑教會的使命」,因這個使命我們必先建穩橋頭堡,作好打樁紮根的工作。也祇有將此地的教會建立在石盤上,確實提昇地方教會的歸屬感,才有大家參與將福音帶回大陸的可能,這是最基本的共識原則。相反這個原則,缺乏教會本地化的觀念,則我們無論是理論或實際,都會懸掛空中,飄浮不定的。牧靈人員不重視學習本地人的母語,以利傳播福音是傳教障礙之一,光復四十年來,還未培養出五十位本地神父和一位本地主?,也是教會地方化不夠積極的例證。

三、建立地方教會方法要突破:
在把握原則的前題下,牧靈工作的方法,應求新求變及講求效率。
1.應發揮軟體的組織結構力量:要是我們縱覽分析一下台灣天主教手冊,所記載的統計資料,我們不難了解天主教有多少教堂、學校、醫院診所、電台、電視、出版事業等大眾傳播機構和慈善工作組織。簡單的說,我們的投資龐大,尚且目前還未能物盡其用,一個一個樓房閒置不用而再蓋一棟棟新的。致使社會人士說「天主教對台灣的貢獻是蓋房屋,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難道我們不了解教會是人的團體,不是空殼的建築嗎?一位韓國主教說:「中國主教團對關懷勞工基準法或勞工農民的權益,若與反對墮胎一樣的精神去努力,你們的祈禱就不會都通功到韓國了」。相信建立教會的形象,軟體的工作內容,畢竟比硬體的建築重要。
2.強化正襟為首的觀念:在台灣的天主教會,最大的浪費是人力資源浪費。我們教會及教會所屬的機構,工作人員不下萬人,每年經費逾數億,服務對象超過一百廿萬人,而每年領洗人數扣除死亡人數,增加不到三千人,為什麼?記得十八年前我拜訪耶穌會總會長時,一起檢討教會的傳教方法,我向他陳述三件事:第1.我們教會學校很多,但是培養不少的政論家卻培養太少的關懷別人的人(man for other)。其次我們的牧靈人員有太多的職業學生,擁有很多的學位和高深的學問,卻不能學以致用,形成有輸入無輸出或能深入不能淺出的浪費;再者我們教會出版許多書籍,卻多數只適用於圖書館,不是百姓生活上所需。我們是否該檢討檢討,耶穌救贖的真理為什麼傳不開?是民眾對真理的漠視或是教會的作法和取向有問題。
3.神職與教友應各司其職:在這主題上我們可用一個比喻來作探討。有一天一福州大帥戴了一頂高帽,跟丁副官上前線去巡視。突然敵方子彈咻咻不停地射擊過來,其中一粒射中了大帥的高帽,另一粒射穿了丁副宮的頭,結果大帥死了,丁副官沒死,為什麼?結論是大帥沒有高帽活不了,副官因為平時只是跑腿和喊「是」,不必用腦,腦漿因此縮水退化了,所以子彈射穿了頭卻傷不到腦。今天教友在教會便是扮演?丁副官的角色,被動而消極。有一位傳教協進會的主席向我說:「協進會顧名思義,只是教會的附屬品」,還有神長擔心教友無能,非以神職擔任主席才放心呢!我覺得我們教會常有角色混淆不清、不務正業的現象;有的教友想做神父的職份,有的神職卻將神職的主要工作放置一旁,專務一些教友能做的俗務。去年教宗訪問加拿大時,勉勵神職多培養教友去從事社會工作,而不必由神職站在第一線做社會工作。加拿大安第崗,國際性的合作人性發展運動的那些先驅都是神職,他們之所以偉大,因為他們是「理想的販賣者」,誠如第一位先驅湯普金神父(FR. Jimmy Tomkins)說:「若有人買了你的理想,理想本身便會生出手腳做出偉大的事」。但願在台灣也一樣,教友勇於上前奮門,同時具有良好的神師來指導。
4.牧靈方法取向的再議:我們希望教會的牧靈工作是入世的,能運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因為社會工作就是牧靈工作。我們也很容易覺察到,動機的啟發和專業知識配合的重要性。過去教會的人員訓練都偏向於動機的啟發,有熱忱沒有技巧;政府的作法正好相反,專精於如何做而缺乏犧牲奉獻精神的培養,形成官僚的硬殼。另外我想再強調的是「如果我們在傳福音,也就是在傳教。如果我們只想傳教而不傳福音,百姓不一定需要我們的宗教」。這是我到韓國六次,與韓國的主教神父修女和教友領袖,談到傳教主題的話中所得的結論。在台灣有多少人知道光啟社是天主教經營的?為什麼「難忘的故事」那麼輕易的被忘而無法持續?我們教會的電台和大眾傳播節目作了多少傳播福音的工作?……。記得四年前,有社區活動中心及一些社團的負責人,邀請天主教社會服務研究院的人去演講,出席的人數不很多,就有我們的教友和神長,建議我們除掉「天主教」三個字,我們的回答是「天主教」三個字不但不能取消也不能縮水變小。我們原則要保守,方法要設法突破或改善,我們要常自我檢討。如今因我們的堅持及努力,已成為各種社團、社區甚至大專院校競相邀請演講或派人前來洽商各種訓練的地方。宗教是人和神的關係的縮影,領洗廿八年的教友生活,使我體會出宗教的四要素:(一)效法教祖(二)實踐教義(三)遵行教規(四)參與教儀。前兩者是體會並學習吾主耶穌如何待人處事,再以積極的愛人行為來遵循主的旨意,而不是消極的常懷有犯罪感,做個神經質教友,也就是說積極去關懷別人,使之沒有時間犯罪。並運用教會的禮儀,彌撒聖祭、祈禱默想、退省等種種方法幫助自己和別人走上成聖的途徑。
以上種種,一方面是有關地方教會的檢討,同時也可以看出教友到底做了些什麼?相信教友不該是教會的附屬品,信仰不該是教友的裝飾領帶。

四、教友與神職合作的個案介紹:
天主教社會服務研究院是神職培養教友,由教友負責,由神職輔導的一個典型的個案。它秉承教宗保祿六世「人性發展通諭」所召示的「發展不該只限于經濟的成長,要求真正的發展,必須是全面而整體的。全面的就是必須促進每一個人和整個人類善良的人性的發展」為宗旨,因此外語名稱叫 Populorum Progressio Institute 。它以安第崗人性發展運動的原則「幫助人們去幫助他們自己」為策略,於民國六十年創立迄今,已訓練了三萬多志願服務的領導者,他們多數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以志願服務的身份,盡心盡力。更可喜的是已有數以百計的社會人士因一起服務社會,而對天主教發生興趣,自動到堂口研究道理而成為會發光的好教友。

研究的工作目標有兩種
(一)領導者訓練:
儲蓄互助社及合作社的幹郡訓練,家庭問題的夫婦懇談、情侶懇談、自然調節生育及職工青年、社會經濟調查、視聽傳播和語言等一共三十多種不同的研習班訓練課程。這些課程多數是國際使用有心得,再經國情化修正後引申出來的,講師則精選有理論背景和實際經驗者。我們訓練時,不但重視動機的啟發和專業知識兼顧的需要,更重視學員訓練後的成果運用和後繼工作的追?輔導。我們可以有安慰的說,在這個島上每天都有我們的學員在不同的地方舉辦地方性的基層活動,這是教學相長和成人幹郡的成效連鎖反應。

(二)推動協調與整合發展:
我們深深了解個人及團體所能做的事都有它的極限,為求復雜而繁多的社會工作有更多的團體一起做,我們推動教會的事工合一運動,更與公私立的社團彼此配合,彼此學習,互相轉案以求工作效率的提高。目前研究院與台灣合作事業管理處及逢甲大學在研究院成立了台灣合作事業研習中心,負責全台灣三千多合作社(場)的幹部訓練。我們也接受縣市政府及省社會處的志願服務人員及部分社工員的委託訓練,更有不少的婦女團體、社區、文化中心、農改場、水產研究以及老人等團體的合作事宜。

五、結論與展望
我們知道領洗當教友就成為基督奧體的肢體,就該成為基督第二,神職的工作是聖召,教友也有教友的聖召。沒有使命感的教友僅是教會的螟蛉子而已;同樣的道理,教會若缺本地化便成為客居浮萍。然而在台灣的教友想盡心盡力,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三年前,我在日本參加國際會議,會後我到一座名剎拜訪一位高僧,我請教那位老和尚說:「師父,現在的社會變化那麼大,您在修道的旅程上,未知有何特殊的感受?」,這位老師父即針對這個問題打比喻說:「有一天,有一位老僧人要到一個鄉村拜訪朋友,那個村子必須乘坐渡船過河。很巧,那天小渡船的乘客只有一位年輕的姑娘和老和尚兩人,他們面對面地坐著。老和尚心想修道者非禮勿視,所以他舉目望行雲,低頭觀流水,過了一會兒,四週的景觀都看累了就掉頭將視線調回正前方的小姐,小姐馬上給他兩個耳光,他低著頭問小姐,「為什麼打我耳光?」小姐理直氣壯地說:「老和尚你六根不清淨,怎麼可以睜著眼看我呢?」老和尚一慌馬上閉上眼睛,小姐突然又給他兩個耳光,這位老和尚變成了丈二金鋼莫明其妙,他問小姐說:「小姐,我閉著眼睛不敢看妳,為什麼妳又來兩下呢?」小姐回答說:「你罪加一等,因你閉?眼睛在想我」。老僧人講完了比喻後嘆了一口氣說:「這個時代做什麼都難,張閉眼睛不是,閉著眼更不是,但我們不能灰心,因老和尚並未挨了四個耳光就放棄修道。」
今天的教友在建設地方教會中,要扮演一個積極的角色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只要我們想想人生旅程中,有三種朋友——1.財富、2.親人、3.善功。而當我們「時限」來到時,第一種朋友無法陪伴我們,第二種朋友只能陪我們到地下別墅——墓地,只有第三種朋友能陪我們上法院站在法官——上主的台前為我們作證。這第三種朋友——善功,就是我們所做的有意義的事,合乎天主的旨意的事。
依聚統制基督奧體的肢體,所以教友在建設地方教會中雖然只是小小的一根螺絲釘,但卻是不可少,我們應全心以赴,盡一份份內的職責。

 

 

本檔案未經整理

 

 

| 神學論集主頁 | 王武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