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稱天主為母親,本是出於自身的體驗,再證之以類比原理。然而,當我從基督徒傳統中找尋在我之前就持天主母性的論調者,卻找到許多贊同此一觀念的說法。傳統上我們確實是相當以男性為主,尤其是在對天主的了解上。但我們若翻看許多著名作家的靈修作品,不難發現我所用的圖像有諸多先例可循。
在舊約的聖詠及依撒意亞先知書中,都可找到天主母性的比喻,茲舉一例說明。聖詠第一三一篇提及孩童在母親臂彎內所感受到的安全感,用以形容我們在天主內享有的平安:
我只願我的心靈,
得享平靜與安寧;
就像斷乳的幼兒,在他母親的懷抱中,
我願我的心靈在我內,與那幼兒相同。
(詠一三一2)
其中一再重複我的心靈得享安寧;像幼兒;與幼兒相同等語,在於強調掃除疑慮、得享安寧。但這安寧並非是一種空虛感,而是在臨在中憩息 —— 在一位母親的臨在、在天主的臨在中憩息。我在自己孩子身上就能見到這種感覺。每逢家有訪客,我的孩子就坐立不安,靜不下來,總想設法獨佔我的注意力。但是我若將他們摟入懷中,坐在我膝頭上,他們就會感到與我十分親密因而安靜下來,並且覺得任何人物也無法奪走我對他們的注意。活蹦亂跳、精力旺盛的孩子,卻能安安靜靜地縮在我的臂彎中。
依撒意亞先知在論及天主時,使用了許多有關「母性」的比喻。其中最著名的一段是:
婦女豈能忘掉自己的乳嬰?
初為人母的,豈能忘掉親生的兒子?
縱然他們能忘掉,
我也不能忘掉你啊!(依四十九15)
舊約中常常以「遺忘」來隱喻罪惡。但是縱然我們忘了天主,祂卻從未忘記我們。此處以母親對自己子女的牽掛為例;在人類的忠信上,可說沒有比這更為有力的例子了。的確,做母親的怎忘得了她親自哺育的嬰兒?至少每隔四小時,就會聽到那細小固執的哭聲。不過我有時還是會一時忘了孩子的存在。有一次我開車帶兩個較大的孩子出門,車子開了兩、三條街,才突然記起我那小寶寶還一個人孤零零的在家中小床上熟睡呢!不過我也不可能長時間忘記他,即使我意識著的記憶鐘停擺,每隔一陣子,胸部也會因充滿乳汁而感到脹痛。天主則比任何一位人世間的母親更有過之,即使祂正同時處理許多件事,也不曾有片刻將我們忘懷。
在新約?早已有了通過基督而得新生的喻象。伯多祿前書的作者更將其引伸,把基督徒比作嬰兒,靠天主甘飴的奶汁餵養:「因為你們原是賴天主生活而永存的聖言,不是由於能壞的,而是由於不能壞的種子,得以重生。......應如初生的嬰兒貪求屬靈性的純奶,為使你們靠著它生長,以致得救;何況你們已嘗到了『主是何等的甘飴』。」(伯前一23~二3)領洗代表新生,這是我們都熟知的;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領洗是好久以前的事,已不再令我們想到我們是天主屬靈的嬰兒了。其實出生並非事情的結束,卻是剛剛開始,若是缺乏關愛與滋養,就無法長大成人,也無法「生長,以致得救」。因此,用「母親的奶汁」來表示我們所需要的關愛及滋養,難道不是最恰當的比喻嗎?
從東方到西方
偉大的東方教父Gregory of Nyssa,他把天主與我們的溝通比作母親之於嬰兒,這是多麼動人的比喻!他說:「天主的權威………就像一位母親,寶寶嗚嗚啼哭時,母親就溫柔地和孩子嘰嘰咕咕地說話………。」1.
我們都見過做媽媽的咿咿哦哦地逗寶寶發笑,或是逗寶寶咿呀作聲;而身為母親的也都知道,當我們在私底下逗弄寶寶時,感到自在而不拘束,但是若叫旁人看見了,就會覺得自己好傻。可是我們還是喜歡像孩子似地與自己的寶寶交談,這樣也能增進母子關係,並可教孩子說話:在不知不覺間,他也慢慢學會像我們一樣地說話。想到天主對我們也正是這樣,令人既高興又安心。天主也喜歡和我們作無意義的談話,相信我們會因而學會祂的語言。我們不需因自己孩子氣的想法而感到不好意思,因為即使是最有學術性的理論,也都是與天主孩子氣的談話。我們可學?喜歡與天主談話 —— 喜歡這種沒有意義的談話,並知道祂也喜歡。祂藉著談話所教給我們的是我們做夢也想不到的。
早期最著名的教父聖奧斯定,是教會傳統中提及天主親自哺育我們的權威人士之一。他說:「沒有禰,我就會把自己領向毀滅的邊緣。即使我一切都沒問題,我也只不過是吸禰乳汁,讓禰以自己 —— 那永遠不壞的糧食 —— 來餵養的傢伙罷了。」2.
聖奧斯定說到「以自己來餵養」時,他心中特別想到的可能是聖體聖事以及天主對我們不斷的照顧。但他也讓我們注意到一件事實,那就是天主並非僅僅供給我們糧食,祂自己就是各種屬靈的奶汁,不論那是否為聖事。而這奶汁直接來自母體——直接來自天主——,所以總是新鮮,不會壞的。天主不但「更新一切」(默廿一5),他給我們的,也全是新的。
幾個類此的例子
中古時期,聖安瑟莫明稱天主為「母親」,他也以推論的方式稱聖保祿為「母親」,因為他向我們傳達基督帶來的新生:
主天主,你是偉大的母親,
因此你們兩位都是母親,
即使你們是父親,但你們也是母親,
因為你使那生來就注定必死的,
能為得生命而重生 ——
你是靠你本身的德能,而你,則是靠祂的力量。3.
安瑟莫很清楚,以父性的形象代表天主,絕非排除天主的母性。反之,對於那帶給我們新生的,「母性」似乎更加適合他。在生育子女中,父親也有份,但他們不能實際生產 —— 只有母親能真正生育。因此,我們屬靈新生的 —— 獲得永生的再生 ——,母親必然就是天主。「主天主,禰是偉大的母親」。任何幫助我們獲得重生的人,都可分享此一母性。若我們稱聖保祿為母親,那麼其他許多宣道者,不論男女,也必能在其工作中發現母性的一面。
將天主的母性做最佳詮釋者,或許當推十四世紀一位女性獨修者Julian of Norwich。她的看法也是:我們是藉那神聖的母親獲得重生,並靠聖體中的乳汁餵養。她還用許多其他方式來詳述此一主題。在本節中,她以一個煩惱的孩子向母親求助及求寬恕為著眼點:「但是當我們看出自己的墮落及卑劣時,往往會十分害怕及感到極度羞恥,而幾乎不知如何自處。但是我們的『慈母』並不希望我們逃避,因沒有比這更令她不悅的了。她要我們像小孩子一般,小孩子感到煩惱或受了驚嚇,會很快地奔向母親;能力不夠時,也會求母親盡力幫助。因此天主要我們像個柔弱的孩子,對母親說:慈祥、親切、心愛的媽媽,請妳可憐我。我自作孽而不像妳,若無妳的幫助及恩典,我就無法改正。」4.的確,小孩子要消除煩惱,只有奔向母親一途,不論孩子過去如何愚昧、如何不聽話,母親總是接納他,因為她知道這是唯一的路子。記得有一夜我的女兒由惡夢中驚醒。外子和我輪流撫慰她,但她只是在床上翻來覆去,一邊大叫:「走開,不要碰我,我不要你。」我們要是真的走開,她當然越發哭得厲害了。鬧了十來分鐘後,她突然安靜下來,鑽入我的臂彎說「媽,對不起」。一切又恢復平靜。我抱?親親她,幫她蓋好被子,她又睡了。真的,除了投向母親的懷抱,沒有其他的路子。即使有那麼一會,我們想走向另一個方向,自己去闖蕩。但我們的母親不但欣然歡迎我們回頭,她們更守候在一旁,只要我們有一點表示,就立刻向我們伸出援手。
義大利的Catherine of Siena,與Julian是同一時期的人,她有時也用哺乳的比方。西班牙聖衣會的聖女大德蘭,在她的著作中也經常出現哺乳的圖像,用來表示在祈禱中的靈魂。談到靜默的祈禱。她說:「我們的靈魂好比母親懷中的嬰兒,只要小嘴四處移動而不需開口,母親就會哺餵嬰兒。在祈禱時也是一樣。只須以愛為意向,不須費神了解。只要我們的靈魂明白有天主陪伴,我們只須啜飲尊威的天主餵進口中的乳汁而享受乳汁的甜美,卻不須運用我們的思想,這就是天主所樂意的。上主要我們知道,這恩寵是祂所賜,若我們能樂在其中,祂也就感到欣慰。」5. 我發現以這樣的方式談論祈禱的確令我受益。哺育嬰孩這一經驗,對我來說是如此熟悉,更如此具有意義;因此我聽說祈禱正像這樣時,不覺深受鼓舞。有時我的祈禱枯竭,我就會想到堅持下去是值得的,又能令人感到安慰;有時我嚐到祈禱的甜美,又使我確信我的體驗的確真實可靠。我很高興知道祈禱的甘美並非我用力而造出來的,卻是因完全接納而得到的美妙恩賜:所謂堅持下去,是指要放鬆自己,但保持覺醒,而不是硬要自己達到偉大的成就。此外我也很高興知道(雖然我幾乎不敢相信),當我在祈禱中獲得安慰時,我固然感到快樂,天主也因賜給我安慰而一樣感到快樂。
母親的形象
最後我想仔細思考Angelo Roncalli,亦即教宗若望廿三世說過的一段話。若望廿三世開啟了「梵蒂岡之窗」,並召開梵二大公會議。他還是修院的學生時,曾在日記中記下一段關於天主對他的照顧的記載:「祂把我這個鄉村的土孩子由家中召來,以慈母般的溫情照顧培養了我。我無衣無食,祂衣我食我;我求學沒有書籍文具,祂也為我籌備了這一切。我有時忘記了祂,但是祂仍然耐心的等待我,並慈祥地召引我。有時候我對祂的愛情冷卻凝固了,祂又抱我在祂的聖懷中,以祂聖心的愛火熾熱我……祂還在晝夜不停地照顧我,比起母親照顧自己的孩子,實有過之而無不及。」6. Roncalli雖然受到傳統思想的壓力,他卻以母親的形象來表示天主的照顧,而不是用父親的形象;這點實在很有意思。或許因這純是寫給自己看的私人日記,他可以較無拘束地去體驗天主的母性。也或許這正是他本身的兒時經驗,日常所需、感情、指導等各方面,與母親的接觸較與父親的接觸為多。我們若能深入探究個人的經驗,相信許多人都會有同樣的說法。
上面這些引文可使我們有些概念,知道在傳統中有那些看法贊同把天主比作母親。在這幾位作家的作品以及其他人,如Meister Eckhart、聖伯爾納德及聖方濟沙雷等人的文章中,也都能發現肯定前述觀點的看法,也更促使我們視天主為母親。我們或許會認為這只是傳統中的一小部分,因為我們通常不會注意到。但是一旦我們停下細查,會發現這樣的看法十分豐富。
註:
- Contra Eunomium, 2; ed. W. Jaeger, 1, 348. 22-26
- 聖奧斯定著,應楓譯,(臺北;光啟,一九八一年,七版)頁四五。
- “Prayer to St Paul”, 415-420; The Prayers and Meditations of St Anselm, Penguin, 1973, p. 154
- Showings — Long Text, ch. 61; tr. E. Colledge and J. K. Walsh, Paulist Press, New York, 1978,
- The Way of Perfection, ch. XXXI; tr. Alison Peers, The Complete Works of St. Teresa of Jesus, vol. 2, Sheed and Ward, 1946, pp. 130-131.
- 若望二十三世著,項退結譯,(臺北:光啟,一九六七年),頁一一六 ~ 一一七。
本文譯自:Margaret Hebbletheoaite “God as Mother”, The Tablet, 7 April 1984. p. 330-3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