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宋稚青.

 

62
神學論集
(1984)p557-579
   

「神修指導的準備工作」評介       


宋稚青


最近閱讀了這冊才出版罕見而極有用的書。
朱秉欣神父在序中說:「神修指導在今日的教會內,已不如往日那樣受人重視,這似乎是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又稱:這書「為神父、修士、修女以及信友們是一份極寶貴、極適時的禮物」因為「作者拉勃拉斯藉他豐富的現代心理學知識以及神修指導的經驗」說明了神修指導的各種題目。並且「作者也巧妙地把現代心理學的知識與傳統的神修指導作一整合」。
詹德隆神父在前言中稱作者「把教會傳統的靈修輔導原則和近代心理輔導的精華很成功的熔為一爐」。
以上二位神父的看法,筆者閱讀全書後,很表贊同。此外,我願藉這篇文字陳述一些我的閱讀心得和希望,供讀者參考。


一、值得重視的有關神修指導的話題
作者把神修指導的各層面,皆加以詳細的討論,本文不能一一介紹,僅從我認為更應重視的幾個話題,提供大家分享。
作者清楚地告訴人,在進行神修交談時做些什麼?談有關使基督化生活成熟起來的問題。同時,給神修指導下定義說:「是一個人給另一個人幫助,使他在信仰內逐漸成為他自己。」(9頁)「成為他自己」乍看之下給人漠糊不清的感覺,筆者不願代為解釋,因為作者很快就清楚的說明,神修指導教人認識自己,接受自己,知道自己本性的秉賦,而且要人自己負責,自作決定。這一切是心理輔導重要話題,而作者首先提出作為神修指導的基礎。
神修指導是協助人自己度信仰生活並辨別神類,因此作者又間接解釋神修指導說:「每一個要在信仰上成長的信徒,必須藉著教會的幫助培養這種辨別能力」(14頁)這是神修指導第一個層面。
以後作者指出聖神在人內心活動,與人密談,但是在這些內心活動中,可能攙雜著惡神或肉慾或俗化的成分,每個人難以分辨,必須藉他人的幫助,才不致陷入錯誤,為此作者稱:「神修指導的基本要素,在於傾訴自己的隱秘的思想」(16頁)並且強調無論在俗教友、聖職人員或會士,如「有意讓基督恩寵在他身上活動」,皆應選擇一位富有經驗的神師。這「傾訴自己隱秘的思想」可作為第二個層面。
人生遭遇很多事故,接受多次的挑戰,有不少次應作重大的決定,受到無數次的心靈困擾,對這一切「神修指導整個的人被天主引導歸向祂」(18頁)使人相信在任何環境裡,即使在意外的事件中,都能辨明天主聖意,而歸向天主。這種情況可視為神修指導的第三個層面。
這種幫助者最好的人選是神父,幫助的方式是交談。作者說:「良心指導或者有人更喜歡稱它為神修交談」(47頁)又說:「神修指導是兩人的交談,如同任何其他的交談,它表示二人之間的一種人際關係。」(49頁)這種關係,作者以很長的篇幅來陳述,組成第二章:神修交談的木質(49至100頁)。
筆者認為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章神修導師的訓練。作者認為神修導師要對神學、心理學和神修學有廣博的知識,從聖經和教會史去「發現天主經常使用的各種變化萬端的方法怎樣引人歸向祂」(106頁)但以閱讀和研究學問的方式去獲得這些知識是不夠的,而他認為生活在虔誠事主的團體內是認識神修學作家的好場地,作者甚至說:「三個月的初學時間和少許的實際經驗,其價值可與參加全部的神修學的課程相等。」(110頁)。
最寶貴的資料是作者大談特談交談的技巧,他首先說:「為神修導師極其重要的事是他必須學習與人交談和人際關係的技巧。」(117頁)然後他詳細地說明這種技巧的運用方法及步驟。這訓練的第三節是:神修經驗,等於神修導師的聖德修養,這是最難獲得的訓練,筆者對之確有望洋興嘆之感。


二、幾點意見和願望
先提出幾點見智見仁的拙見
關於本書的書名,筆者略有困惑,原文為良心指導(DIRECTION DE CONSCIENCE ),中文譯為神修指導還算不錯,但加添的「準備工作」未免畫蛇添足,況且重點移至「準備工作」上與書的內容不符合。當人為筆者介紹這部書時,因為它是準備工作,即提不起閱讀的興趣,幾乎錯過研究它的機會。
其次是「指」導雖是原文字義,但是就本書內容說,並不著重指點、指示、指引的意義,而是在幫助交談「輔」導方面,何況中文心理學書籍,除極少數仍用「指」導外,大多數皆採用「輔」導;而我國現行教育法令如各學校皆設輔導室。那麼,為現代中國人寫書,是否採用通俗的名稱更易被人接受呢?
再者本書第二章第一節:神修指導關係的自然基礎,第二節:神修指導與自然常規。這兩個標題皆有自然二字,原文可能是NATURALE,但譯為中文以「自然」表達,意義不甚明顯,內文多次沿用「自然」,但就兩節討論的事項看,或者改為「人性」二字更為妥貼;而且譯者有時也這樣表達,例如第一節開始第一行稱:「最初開始的關係,是植根在人的本性深處」(51頁)第二節第二行則稱:「上述那些堅強的人性基礎」(57頁)。
以上所提拙見並不減低原文及譯文的諸多優點,願讀者細心研讀,必能獲得豐富的益處。

最後再提出讀後的願望
第一、本書在「神修導師的訓練」章內提出一種增進神修知識的方法,就是各位指專神師互相交換意見,或開神修輔導訓練班(參113頁)。筆者提議讀過本書的神父、修女和教友,如果感興趣可約定時間,共同集會、共同商討或實習書中的材料,或從此書引發出來的神修輔導上的問題。
第二、本書對神修輔導的技巧雖然提供了很豐富的資料,但是筆者尚有奢望,請原文作者或請其他國內海外的神修輔導專家,仿倫理神學的(CASUS CONSCIENTIAE)「倫理個案研究」的方式,提供一些「神修個案研究」給神修輔導人一些神修輔導模式,作為參考,以加強實際訓練的效果。無可諱言,這種模式側重於心理輔導技巧在神修輔導方面的應用。至論聖神在輔導者與接受輔導人身上發揮的推動力量,是無法有模式的。
以上評介希望對讀此書的人有一些幫助,也希望引起讀者共鳴。

 

 

本檔案未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