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Jean Vanier  講.

 

62
神學論集
(1984)p543-566
   

內心深處的創傷  


Jean Vanier  講
                                                                   
黃 美 基    譯

 


我想與各位談談每人內心都有的創傷,這創傷起於內心的不滿足、孤單、痛苦及悲傷,是人生的一部分,但也能成為希望的泉源。
我們都知道,我們都屬於同一人類,是軟弱、堅強、聰慧、美麗的組合。每人心中都懷有一些夢想,夢想這世界更美好。而我們也知道我們所生活的現實並非鬧著好玩的。但也正是藉?內心的創傷,我們才能得救。
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相當程度的孤獨感,與年齡或社會地位無關。而不論已婚或未婚,人人也都有一股深切的壯志未酬之感。這就是人生。然而就在那創傷深處,我們能發現天主的臨在。
我們常設法逃避痛苦,而不願勇敢地正視痛苦。我們設法躲避自己的軟弱、自己的無知。在這世界上,人人都希望自己表面上看起來聰明、堅?、有權勢、前程遠大………。
我們都極難接受自己的本來面目,那奇特地混合了軟弱與堅持、無知與聰慧、光明與黑暗、愛與恨的我們。事實上,我們都在躲避那我稱之為軟弱、無限脆弱的自己。
我們都極渴望愛與被愛,這是人類的基本渴求。我們都參與那既美妙又可怕的愛之嚮筵。在希伯來文中,這個字h?z?d,意思是溫柔及忠心。在現代,人們有時雖忠誠卻不溫柔;他們的忠誠只是在於守法。又有的時候,我們雖溫柔親切,卻又缺少一份忠誠。
在我們內心深處有愛的召喚,既可怕又美妙。這愛是溫柔及忠心造成的,這愛催促我們活潑、自由,這愛揭示了我們最深處的天賦。
我們內心都非常害怕失意洩氣,也都擔負著沉重的罪惡感 —— 目睹經由大眾傳播捎來的許多訊息,罪惡感油然而生。見到這許多悲傷的新聞報導,人人多少都會產生窒息感。
我想與各位談談這創傷,也是我們的弱點。我們不應躲避它:不要躲避你的弱點。就像我現在要說明的,愛是個體驗,也是個探求,又美好又可怕,因為愛會使你易受傷害 —— 在與他人的關係上易受傷害。
我開始某種關係時,就會喚起藏在內心而非立即可見的一些東西。當我與某人結交,我究竟在做什麼?我是在與他分享一些無形的東西:我的感受、我的希望及我的痛苦,這些都不是顯而易見的。友誼就是信任他人,將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與他分享。但我一開始分享,就變得易受傷害,因為愛就是使你易受傷害;就是能夠承受痛苦;就是讓別人看見在我內的孩童。而這是我們都害怕的,我們都害怕愛的承諾。因此我們要躲開;我們以成功、名望等等作為避難之處。我們的世界是個害怕愛的世界。
許多人都聽說過兒童教育家瑪利亞•蒙蒂梭利(Maria Montessori)。她對兒童有同情心,她愛兒童,更尊重他們。她格外感覺到兒童內心的豐富。她常說:「我們成人創造了一個成人世界,總覺得應把兒童帶進這成人的世界。我們要塑造兒童,使他像我們。我們大人對兒童直覺力之?及內心的豐富,常常毫無所覺。」瑪利亞曾在文章中提到一個意大利小女孩,她的父母都是無神論者。有一次這名三歲的小女孩問她父親:「爸,這世界是從那裡來的?這些星星、月亮、地球,都是怎麼來的?」她父親不厭其煩地向她說明進化論等等,最後說:「有些落後的人,還相信是美善的神創造了這些。」他突然住口;小女孩高興地跳起來:「對啦!爸,這就對啦!我早就知道是這樣的!」說?她就在屋?跑來跑去,一邊拍手大叫:「對啦!這就對啦!」
小孩子都有很?的直覺力;所缺少的只是概念,或是語言表達的能力。然而這些孩童又是多麼易受傷害啊!
兒童有一種光輝,純真無邪,充滿驚奇感!兒童真是人類的珍寶!
年歲漸增真是件可怕的事,不再充滿驚奇、不再追求、不再以孩童的眼光注視世界;對這世界、這土地、植物花草、太陽、雪花等的奇蹟,不再感到訝異。人類怕已漸漸失去孩童時期的視野;不論男女,都不再有所追求,不再感到驚奇或心懷希望。他們相信自己無所不知,他們就是主宰。他們變得極端憤世嫉俗而且專橫:「這土地是為我而存在,必須為我多產,使我日漸富裕!」
但世上仍有一些不尋常的人,例如澳洲土著。在他們眼中,這土地是他們的土地,他們是從地裡迸出來的,因此土地是神聖的。他們與土地、與整個大自然的關係友好。大自然是溝通、接觸及分享的地方。但是白人來到,把他們的土地搶走,使它產生利益,白人剷平土地,有時又毫無敬意地摧毀土地,只是為了賺錢。這時土著們就深深受到傷害了。
我們都已失去了這樣的視野。我們許多人都已失去孩童驚嘆的注視。讓我們常常記住耶穌的聖言:「父啊!天地的主宰,我稱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瞞住了智慧及明達的人,而啟示了給小孩子。」(路十21)主耶穌有好幾次明白地告訴我們,除非我們變成小孩子,否則不能進入天國。
小孩子是最脆弱的生命。所有動物的新生兒中,以小孩子最為脆弱,需人照顧的期間也很長。他們學會走路、獲得知識、體格發育成熟,在在都需要時間;他們更需要時間使心智發育成熟,以便適應這世界,忍受壓力,應付困難、愛他們的敵人。從心理學來說,人若能應付壓力及挑釁,就可算是已成熟;而一個人若能愛他的敵人,做個愛好和平的人,那麼他的心胸也算成熟了。
成為愛好和平的人,是指能寬恕人,像主耶穌一樣,經常願意寬恕別人,因此能解除別人的罪惡感。罪惡感是人類最沉重的負荷;能使創造力受阻、使希望破滅。耶穌基督就是來解除我們罪惡的負荷。
我提到小孩子,是因為本週是合一運動週,所有基督徒都一起慶祝。在基督奧體中,有一個巨大的創傷,那就是分裂。在我們的團體「方舟」,有時我們會深深感受到這創傷。在蘇格蘭北部的「方舟」,我們像一家人般的生活;其中包括聖公會、長老會、天主教會、衛理公會、路德會等 —— 共有八個不同教派。在挪威的「方舟」,則有路德會友及天主教友,最初,有些情況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那創傷,但我們終於想法解決了。的確,我們必須真的時時以合一為念。
我深信在追求合一時,可以以孩童為師。兒童常是合一的泉源。因為他們毫無戒心,不會使別人害怕。就算是最頑強無情的大企業家,最沒有直覺力的人,最不尊重他人權利的人,在小孩子面前也會解除戒心、脫下武裝。小孩子有特殊的能力,他們似乎能把小手伸進我們監獄的柵欄而觸及我們。我們大人常易把自己鎖在自私的獄中,把自己關在一個小而安全的世界,我們又總是希望自己在某一方面作主人。
兒童有特殊的能力,能溜過狹窄的監獄柵欄,觸及我們內心柔軟易受傷害的一角,並感動我們,使我們看似堅硬的內心也能奔放出一股柔情。兒童能教給我們「愛」。
那就是天主為何取了肉身,為何使自己變成小孩子。的確,他是那樣柔弱無助,毫無防備。在他面前,我們也除去我們的防備、我們的偏見,以及我們避難之處的柵欄。聖嬰的奧蹟能感動我們心靈的至深之處。


「不被愛」的創傷
我在過去十五年所得到的經驗,使我完全改變了。我是指與曾深受創傷的男女老少分享及接觸的經驗。在「方舟」,我發現人類最基本的痛苦就是在世上不被人愛,而感到十分孤單。
我想到一些年輕人。例如艾瑞克,他的生命中有十六年之久是在精神病院度過的。他雙目失明,從未與任何人有過穩定持久的關係。小孩子若從未與父母或養父母有過穩定的關係,實在可憐。一個人若從未享有過穩定的關係,對此就會有股難以抑制的渴望,但同時又感到衷心的恐懼。是的,極度的渴望及莫名的恐懼,兩者交織在一起。在許多心理不正常的兒童身上,都可見到這種緊張狀態,因「不敢相信這是真的」而痛苦。兒童若因屢遭失望,而不再相信愛,不再相信愛的可能,實在是可悲。有時我們在醫院的兒童病房,會感到極大的震撼!眼見有些兒童不再哭泣,因為他們已學會壓抑一切,他們知道反正不會有人關心,也不會有回應。他們覺得不哭反而安全些,總比大聲哭又無人理會要好。
過去十五年來的經驗,使我明白了這些被社會遺棄的人、被剝奪了一切的人,他們內心的巨創埋藏得該有多深!
有時我會被那些受壓迫者的痛苦而深深感動 —— 並非一定是指軍事壓迫,到是許多人認為世上的人可分為「上等人」及「下等人」兩種,這個看法才是我所指的「壓迫」。我記得印度有位醫學院女學生,她很不快樂,幾乎得了抑鬱症。她曾對我說:「我生得這麼黑,大概一輩子也結不成婚了。」竟然有人認為自己永遠也不會有人愛,這個想法真是可悲。
在男女犯人當中也會見到這種挫折感,因他們曾歷經各種傷害、各種創傷。在阿拉巴馬州有一名男犯曾對我說:「我八歲時,母親對我說,要是她那次避孕沒有失敗的話,就不會生下我來煩她了。」
我們若覺得不被人愛,就會深深感到沮喪及難過。我們都需要有人賞識、有人愛:因我的作為而賞識我,因我是我而愛我,不然就會因沮喪而崩潰,繼而硬起心腸,變得滿腔憤怒及鬱悶。我們都知道,當人們既無人愛也無人賞識時,會有何感受。他們會很快很輕易地就對自己說:「我受人迫害,沒有人需要我!」於是更加憤怒,侵略性行為也更加強,而且往往是衝?自己而來的。可見我們多麼需要他人的愛及賞識啊!
一個在正常家庭中帶大的小孩,進入學校,只會偶而感到意氣消沉。如果這話不假,那麼一個自嬰孩時期就從未感受過母親愛的觸摸的孩子,從未享受過溫情的關愛,更從未感受過與母親有親密的身體接觸而來的安全感 —— 而這又是孩子所最需要的 —— 會多麼地情緒低落呢!
在酗酒及年輕吸毒者身上也可見到這種心態,他們的自信心已喪失殆盡;在有自殺性格及嚴重的臨床抑鬱症患者身上,他們的沮喪更是絕對的:「我這人毫無價值。」有時這創傷非常的明顯:完全表現在他的臉上、身上,以及大喊大叫大哭的聲音上。
在今日一些不斷地追尋,才華卻從未獲得肯定及證明的年輕人身上,我也曾感受到這種創傷。
這世界是個極其美麗的世界,在其中我們不斷地從一個世界向另一世界前進。從鄉村世界走向更廣大的世界;從公認的傳統知識走向科技世界,而人類的一切知識領域也不斷擴展。我們正走向一個新世界,這是毫無疑問的。而許多人在這世界中感到迷失,因為這個世界究竟會走向何方,顯然我們都沒有什麼把握。我們都知道,或許明天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已走到懸崖邊。處處都讓人感到極大的不安全感:我們知道事實指向完全不同的方向。而激烈的衝突不僅存在於越南及寮國之間,在黎巴嫩和尼加拉瓜境內,而且就存在於此地,我們自己的國家中;我們之間無法達成協議,就連基督徒之間,也是一樣。
就在我們人類當中,就有著創傷。有些東西業已崩潰。我們為何會如此分裂,如此缺乏希望、創造力以及動力?
有一種創傷常是存在於年輕人心中。所幸有許多年輕人來「方舟」找我們,因為他們正有所尋求。有些人留了下來,有些則繼續前行。有些人是發現我們這兒也並非他們實現夢想之地,另外一些人本來就只想停留一陣子的。但在這些年輕人心中有些很特別的東西;他們都感到相當困擾不安;他們在追尋某些東西,他們或是滿懷希望,或是垂頭喪氣;他們無法了解,他們感到這世界是個封閉的世界,他們沒有多少機會,政治和經濟的勢力太強大,在這世界上,要做個小孩子,簡直不可能。我們很容易感到被四週的力量壓垮了,特別是當我們不明白這力量來自何處或將往何處去時。這麼多年輕人心中都有創傷;他們一開始追尋就立即受挫,在挫折中,他們找尋立時生效的補償 —— 例如迷幻藥或甚至更有害的事 —— 而他們並不常了解這樣做會有什麼後果。
    在「方舟」的這些年裡,使我印象最深的或許是那些從未被愛過的人內心的創傷,因為他們生命中某個地方有缺陷;他們因社會或其他原因而被剝奪了愛;他們被捨棄,因而失去自信心。
但同樣令我印象深刻的卻是那些有錢有勢的「成功者」,他們的內心也很脆弱,易受傷害,他們不知該做些什麼,因為他們心中沒有安全感,也不大相信自己愛的能力。因此他們將自己禁錮在有效率、追求社會名望的天地裡,因襲社會習俗度日。他們也常自稱為基督徒,但他們被監禁於文明的生活方式中而無所逃遁。他們已不知福音是何物。或許他們公開了自己的信仰或信條,但他們內心已無福音觀念。他們對耶穌基督已毫無感覺,卻在權勢及聲望中找到安全感。而令我吃驚的卻是在他們堅硬的外殼下常存著的創傷。
讓我們聽聽耶穌所說關於那個不平常的人 —— 善心的撒瑪黎亞人的故事。這位撒瑪黎亞人有一副極端易感的心腸,他看見被人毆傷的旅人躺在路邊,就自問:「如果我不停下來,他會怎樣?」而司祭和肋未人都自問:「如果我停下來,我會怎樣?」這是個錯誤的問題 —— 由於恐懼。我想我們都有過司祭和肋未人的經驗。真的,有過幾千次這種經驗。我們都不敢自認是善心的撒瑪利亞人,也許偶而在充滿恩寵的時刻,妳會是那善心的撒瑪黎亞人,但我們都明白,有多少次,害怕、利己和縱容自己的念頭使我們對受苦者的哭聲充耳不聞,至少不讓我們太過意識到他們的存在。或許這才是人類的一大罪惡 —— 忽視那些向我們哭號的人,那些啜泣的人。
司祭和肋未人看到被毆打的人倒在地上,卻不願停下來。你可以把他們比做小孩子 ——受驚嚇的小孩子,他們在走向成年時,常不斷自問:「將來會怎樣?他們會怎麼說?會怎麼想我?」
我常常講關於一個十分正常的人的故事。各位都知道,正常人都是鬱鬱不樂的。如果妳是個正常人,你就會有很多問題;而你有問題時,就不會快樂了。我指的是家庭問題,教養子女的問題,政治、財政及經濟等諸如此類的問題,不勝枚舉。有一天,「正常」先生來找我,因為他有很多問題。而我們團體?有一個少年名Jean-Claude,他既頑皮,又天真。有人說他有蒙古症,但在我眼裡,他就是無拘無束,喜歡嬉戲的Jean-Claude,也許他太愛傻笑了;總之,他喜歡玩樂而不太喜歡工作。我們住在一起有十四年了,因此相知很深。這天我正在和「正常」先生談話時,有人敲門,Jean-Claude吃吃傻笑著進來,和我握握手,也和「正常」先生握握手,又傻笑著出去了。「正常」先生轉向我說:「看到這樣的孩子,多叫人難過啊!」說這話的人,自己一定有很嚴重的缺陷!被他的工作計劃矇了眼,被他自己的悲哀及眼淚矇了眼,被他的偏見矇了眼,以至於看不見Jean-Claude。但在「正常」先生的護身硬殼下,有一個哭泣的孩子,也是個受驚嚇的孩子。因為如果他無法正視Jean-Claude,那表示在他內心有個他怕的地方。在那個地方,他不敢做他自己。
我們人類都是這麼脆弱的。讓我再給各位說一個故事。有一次,在聖誕節前後,我在巴黎郊區閒逛,突然有一名女子上前跟我搭訕,「給我十法郎」。
我問:「為什麼?」
「因為我一整天沒有吃東西了。」
我們開始閒談,覺得彼此更加接近。各位或許知道,當你和一個脆弱或受創傷的人談話,並越過某一界限時,你就無法抽身了。你明白我的意思嗎?他向你透露了這麼多心事,因此你被困住,回不去了。我覺得這名女子害怕了,心裡想:「這個人究竟要把我怎樣?」因為這一帶,正是常有男子向女子搭訕、約會的地方。我也怕了,我知道我若更進一步,就要花上太多時間。我很害怕,就給了她十法郎。我想我們都有過這種恐懼。我們害怕自己投入,我們害怕與人交往。我們就是害怕。

害怕相遇
每個人都有三個主要部分,我簡單的稱之為頭、手、心。我們用手做事;以頭腦了解事情、獲得知識,並轉達到手上。我們還有一顆十分脆弱、易受傷害的心,能愛、能奉獻自己、能與別人建立關係;但是也會害怕、會自私、會把自己局限在一個小天地中,並叫他的手只取不予、叫他的心靈不去創造更好的世界,只知奪取世上的財物,並為了一己之利而利用別人。我們這顆小小的心十分脆弱,並因害怕而受創傷。在內心深處,我們都害怕我們的脆弱、害怕我們的弱點、害怕我們的無知無能。我們都害怕自己不能愛別人。我們也害怕自己內心的空虛 —— 我們太清楚這空虛感了。
世上的許多活動,許多過度的活動,都是來自逃避與別人的交往:我們害怕與人會晤;害怕與他們結交;害怕要對他們負責;害怕與人分享弱點,彼此依賴。這就是何以我們會拒人於千里之外。我們輕易逃入過度活動以及聲望之中。我們很快地變得像那司祭或肋未人,說:「我太忙了,沒有時間聽你說話。」大家都匆匆向前趕路、工作、追求物質,最後變成鐵石心腸。我們很容易喜愛文化及書籍,因書本不會頂嘴,令我們有安全感。但是人不能使我們有安全感,因為我不知道他對我會有怎樣的反應。與人談話、四目交接、找尋伙伴,這些都不會讓我們覺得安全。任何時侯,他人都會令我們感到不安全,因為我們無法預知他的反應,更無法明白他的一切需要。因此我們害怕投入,我們不知那人要把我們帶往何處。我們害怕這種關係,我們害怕他的弱點,也害怕我們自己的弱點;我們無法使自己正視它。
我害怕自己的弱點,而不願正視它。我只願生活於夢幻世界,而非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奇特的混合:軟弱及堅強、無知和智慧、愛與恨、柔情與心硬。我既不肯承認自己的弱點,因此逃入過度活動之中。我不願分享,也不願接納我的弱點,生命總是不滿足。此外,人們經常沉醉於明日之夢。小孩子想:「等我長大,情形就會好些。」等她長大,脫離孩提,她又想:「明天情形就會好轉。等我找到工作,日子就要好過些。」等她到工作,情形並非那麼好,因此她又想:「等我結了婚,一定會很棒。我們會很幸福。」但是日復一日地對?同一張面孔,這對夫婦心想:「等我們有了孩子………」等到他們的寶寶夜半啼哭時,他們想:「等他大點就好了………」可是等孩子大些,那時真正的麻煩才開始哩!因此他們又想:「等孩子們成人離家,只剩我們兩老,無牽無掛,我們一定會很快樂。」等到那一天真的來臨,只剩下他們兩人時,他們說:「當我們年輕時………」真的,要過好每一個日子,真是難啊!
我們必須接受人生、接受我們此刻的弱點。我們要承認,在廣大的人群中,我們不過是卑微渺小的一員。在建立更好的世界、在建立基督的教會中,我也許只是個不起眼的小角色;也或許我被召叫來扮演重要的角色。不論如何,我都要以尊重、愛心及真誠來建造世界。我們都有使命在身,不一定是偉大的使命,而是天主依照我們的才能及恩寵要我們完成的使命。我不是來拯救全世界的,只能在我的家庭、團體、行業中,做到我應該做的 ——利用天主賜予的才能,不要埋沒它;在生活中常存創造、行動,使生命達到圓滿的希望。
人們多麼容易逃避現實,逃避自己的弱點!又是多麼輕易地不肯接納自己原來的面貌 —— 不論是年輕或年老!年紀大的,以濃?讓自己顯得年輕;年紀輕的,則利用各種巧計讓自己看來老成些。至於那些中年人可就為難了………到底該偏向那一方呢?
幻想是為了要逃避什麼。當你接受現寅時,就有了希望。我可進入幻想,以逃避今日的我。但希望是建立在我對今日之我的自覺上,知道我的脆弱,我的弱點,我的優點及缺點。我們不應逃避現實,進入虛幻世界;但要承認並接納人生中深刻的創傷,人必有一死的創傷,肉身的創傷,以及我們弱點的創傷。
這樣我們或會發現聖言成了血肉所賜予我們的特殊智慧,聖言取了人類的血肉,取了我們的弱點,使自己成為小孩子。這是耶穌基督的偉大智慧:「不要害怕你們的軟弱,不要怕!在軟弱中你們將發現天主的臨在。只要你能安靜片刻,那麼在你因孤獨而生的創傷中,你發現那位神聖的朋友。」這就是奧秘的核心:不要逃避我們的軟弱,而要接受它,並發現孤獨這樣的聖事。你知道聖事是天主臨在之地。天主所賜。當你發現你就是聖神的殿堂,聖神就住在你內,你就會接受孤獨及貧窮這樣的聖事。我們若明白這點,就會不再害怕自己的軟弱、不再害怕在我們內的小孩子。因為我們已發現在這創傷中有受難及復活的奧秘,有臨在的奧秘,而且是永生的臨在。那是耶穌基督的智慧。我們不須要逃避我們的軟弱,但要發現其奧秘,那是寬恕、同情及臨在的奧秘。
我們的心是為無限而造,但我們舉目所見,盡是有限的。我所需要的並不止於有限;在我之內不滿足的創傷,催我前進,同時又迫我逃避現實。因此我必須樂意接受軟弱,希望因此發現在我內的赤子之心。我有權做一名孩童——就是蒙蒂梭利所見、所愛的孩童——,進入一個奇妙、單純及信賴的世界,是充滿柔情的孩童世界。孩子是單純、溫柔、和諧的。信賴的能力使他們和諧一致,信賴正是他們特殊的品格。在他們的溫柔、信賴及單純中,他們對一切充滿讚嘆。
而這讚嘆的經驗,十分接近感恩、謝恩及沉思默想。那表示承認我們並非主人,而是孩童,以天主為父,這世界是我們的住所、也是我們的家。我們必須在內心深處再找出這些由創傷及軟弱中發出的孩童般的特質。因我們知道有天主父而感到安全,因而能懷?赤子之心成長,並共同努力使這世界成為一個能讓孩子自在地活動玩耍的地方。
在這樣的努力中,我不怕扮演我的角色。聖誕節之後幾天,我們就要紀念諸聖嬰兒殉道慶日,那是屠殺嬰兒的紀念日。屠殺嬰兒到今天還在繼續,而我們都應盡自己的本分,盡力使這世界成為能讓孩子玩耍、讓他們就做個孩子的地方——不但教他們成為大人,玩刀弄槍,更要成為充滿讚嘆之心的孩子。但重要的並非只是成為赤子,而是要盡力創造一個讓孩童生活其中,我們也能像孩童一樣生活的世界。
馬克斯——黑格爾思想和耶穌基督訊息的基本不同點,就是對耶穌而言,一切從信任開始;但對馬克斯而言,一切從侵犯和衝突開始。我們是要建立衝突的世界,還是要努力建立以互相信任為基礎的世界、一個歡慶的世界、孩子們能彼此信任、充滿歡樂感謝?我們是否願建立一個能夠互相信任的世界?在互相信任及團體精神的基礎上,我們是否能充分成長,為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我們必須突破自身的障礙,才能發現在我們內的稚子之心。
各位都知道,一項慶典與休閒活動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有關慶典的重要,幾小時也談不完。那並非僅是一種休閒活動,卻更近似感恩。並不僅僅是消遣。如果我們要在這世界歡慶,就必須以團體的身份歡慶,不論是家庭或任何其他團體。我們的家庭團體或其他共同生活的團體就是這世界,在這兒我們能像孩童般的在溫柔及忠信中成長。在這兒我們樂意接納彼此及我們自己,也接納我們的軟弱,並發現天主臨在於我們創傷之處的奧秘。一旦明白些,我們的弱點就不再引起消沈或侵犯行為,也不再引起幻想,卻會使我與兄弟姊妹一起歡慶。我們成為歡樂的團體,並共同努力,使世界上的兒童也充滿歡樂感謝!
本文作者Jean Vanier於一九二八年出生於加拿大,十四歲至廿二歲曾在皇家海軍服務。之後
攻讀哲學及神學。他在巴黎取得哲學搏士學位後,任教於多倫多。一九六四年在巴黎附近Trosly-Breuil創組「方舟」(L'Arche),是專為照顧智能不足者的家庭式團體。現在世界各地已有五十五個「方舟」團體,本文是他在比京布魯塞爾合一運動週所做的演講。

 


本文譯自:Jean Vanier “A Wound Deep in Our Hearts” Cross Currents Vol. XXX III No. 2 P 147-157.

 

 

 

本檔案未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