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謝扶雅 著.

 

60
神學論集
(1984)p 183-187
-    

聖言與道的和合           

謝扶雅



一、引  語
筆者心中常引為憾事之一,是中文本聖經在天主教和基督教(復原教會)兩方面,有許多用語的不同,引至教外人的誤解,以為那是兩個不同的宗教。本文所欲討論的,是天主耶穌兩派教會所用的中文聖經裡面一個最重要的名詞,即希臘原文,和合本譯之為「道」,而思高本大概多依據拉丁譯語verbum而經譯之為「聖言」。讀者請對照這兩個本子的新約若望(約翰)福音第一章。平心而論,「道」或「聖言」這兩個中文譯名,都很對原文頗為忠實,我想像當年我國兩教會中恆思明辨的前輩同道。必定費了好多心血,而集議決定的。筆者不諳希臘或拉丁語文,亦非聖經學者,不過對中文「道」與「聖言」兩字,略有所知,本文便擬先將這兩個專辭加以解釋比較,看是否有可以會通和合之處。

二、道
筆者對於道與logos (洛戈斯) 的比較研究,曾先後寫過兩篇文章。第一篇刊登於民國二十二年的第四期嶺南學報,轉錄在拙著「南華小住山房文集」(香港南天書業公司出版)第二輯。第二篇以「太初有道」為題,發表於一九六四年香港崇高學報第一期,亦收入在上述文集第四輯。前篇特別著眼於希臘語的洛戈斯,跟中文「道」的概念殊不相同之處,主要原因是在西方人的構想和中國民族心理,頗有「道不同,不相為謀」之概。但在第二篇的拙作中,極言約翰福音漢譯家能把使徒約翰靈感中的「洛戈斯」,配合到中國「道」的理念,不失為神來之筆。「道」字是一個超自然而亦內在的( immanent ) 宇宙原理,同時亦用作「言語」,如在詩經中「中篝之言,不可道也」以及近代小說中與白話文中,每用「道」字意味著「說話」,所以中文的「道」實雙關於希臘語的logos 與拉丁語的ver bun,老子道德經中「有物淨成,先天地生,……吾無以名之,字之曰道」,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均詳言「道」是創生天地萬物的神聖根源,這和約翰福音一第章所說「太初有道,……道就是上帝」的描敘是幾乎同一的。
 不過,一般來說,翻譯這件事總是受限制的;特別是在抽象的概念,非比具體的物體可以有目共睹。而世上各民族宗教信仰上的特殊理念,究無法相互會通。所以當中世紀印度佛教輸入中土,幾輩高僧翻譯佛經,對所有專門名詞只好音譯,例如:「菩提」、「?槃」、「般若」、「羅漢」等等,中文佛典中大量出現,觸目皆是。但經過幾百年,看慣讀慣了,好像成了中國固有的語彙,不感為外洋的異物。即如「佛」「僧」等字,原是音譯原文,而只添加了「人」旁,瞬即同化成了本國的專詞。這樣,我們對基督教聖經中這個希臘特名logos,是否如音譯之為「洛戈斯」,以待將來或竟變成第二「菩薩」「觀音」之類的神聖名號呢?

三、聖  言
但是當年西宣教士們都認為聖經中除了所有人名、地名皆不得不作音譯而外,至於一些專門名詞,儘可能採用中國相類似的字眼予以音譯,以便利福音之普遍傳達於中國同胞。尤其是西方歷代的譯經家們,最初即將希伯來經典用希臘文譯過來(如七十子譯本)。羅馬帝國拉丁語文普遍通行歐陸,譯成新舊約拉丁文本。那時約翰(若望)傳福音中的logos被意譯為verbum。羅馬帝國解體,北方日耳曼人又各各成立民族國家,於是這個verbum拉丁字,又各別轉譯為英語的ivcrd,德語的werde,法語的mct,意大利語的parcla等等。早期羅馬教廷派宣教士來華,即將聖經拉丁文本中這個verf um 用溪字言語,話語一類的名辭予以意譯(恕本文並不在考據中文聖經譯史,不詳述何時何本的譯名)。
但在華的天主教神父們覺得單用一個「言」字來譯基督或天主化身的verbum,不能與普通的言語分辨出來,於是加了「聖」字——譯作「聖言」,以顯明這專辭的神聖涵義。
希臘語「洛戈斯」,雖本著為理由與注則,但實亦涵有言辭或「邏輯」之意;因為言語而不合理,便成胡言亂說,不能共同營生。公元前歲,猶太哲學家法老拿這「洛戈斯」視為神人間的中保,便有言語傳達的重要涵義。使徒約翰取了此一專辭來代表聖子,固受法老的影響,但亦秉承希伯來舊約中耶和華的說話,特別是摩西所聆聽到的十誡。中文的「誡」字即從「言」旁。上帝(天主)對人間的兩「約」,意即「約言」,必須信守。中國文字中這個「信」字,由「人」與「言」兩字合成,表示人相互之間必靠「言」語來保持信用。我們今用「信」字來翻譯西文的Faith (宗教信仰)。而「信」字每與「誠」字結合作「誠信」。而這個「誠」字在中國五經之一的「禮記」中庸篇中,便有被擬為神或上帝的代名詞。該篇第二十章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這些,無非表示中國人心意中的「言」字,實與「道」字具有同等分量,而在某一意義上,「言」實比「道」更為活潑生動,而會「耳提面命」的功能。所以中國天主教方面逕漢譯logos 或verbum 為「言」,並加一聖字作「聖言」,可謂神貌拍合無間。
四、「聖道」的擬譯與說明
如上所述,中國的外教人一般一看到天主教聖經和復原教會的聖經,關於約翰福音開首那句絕頂重要的一句譯文:一個是「聖言即是天主」,一個是「道即上帝」,必定訝異何以兩者如此歧異不同!而即使兩大教派內的信徒們,對此基本神學性的兩句各別懸殊的話,也許更增加隔閡的心情。時至今日,羅馬教廷已力圖與復原教派相攜手。最近若望保祿教宗破天荒地親訪路德教會,冀釋四百年來的宿怨。中國素無這些一切背景,何必追隨西方陳跡,使更重演在神州。所以在華的所謂新舊兩宗派派的基督教會,最好先共同努力把聖經中文本協議一致,特別對基督降生的原始名號,不要分別稱作「聖言」與「道」,以免混淆視聽。筆者今謹建議譯為「聖道」的專名,並為解釋如次:
上段言及中國的「言」字,特別忠實於拉丁語的verbum,然而「道」可以包括「言」,而「言」卻不能包括「道」。「道」在中國各種經籍中,實在代表了一個最基本的名詞。中國孔子與老子兩大宗師在中國各種經籍中皆以「道」字作為宇宙人生的根源與原理,亦與神、天或上帝的創造主宰相貫串;用它來譯聖子基督的別名,可稱至當至善。所欠者,只是「道」在中國文字中實在太普泛而缺乏突出的氣勢了。倘如中國天主教喜以「聖」字加飾「言」字而作「聖言」那檥,我們冠「聖」字於「道」之上而作「聖道」,則真可說再好沒有的了。抑尤有進者,介乎音譯與意譯之間而又兼具這兩個譯法的氣味,是莫妙於中國天主教會之製造「天主」一詞,去譯拉丁文的Deus,綴合「聖」與「言」二字去譯logos 或verbum。這兩個譯名,自然是音譯,但亦越過意譯。為此,筆者擬酌易「聖言」為「聖道」,而望能調和於天主基督兩大教派,以達結合一致的目標。這樣,若望(約翰)福音第一章本文應作:「太初便有聖道,聖道與天主同在,聖道與天主同在,聖道與天主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本檔案未經整理

 

 
| 神學論集主頁 | 謝扶雅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