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房志榮 . |

 

59
神學論集
(1984)p103-111
-    

一封討論生活品質的信                        

房志榮  

谷神父:
謝謝您寄來的「提高臺灣全民生活品質的綜合建議」。這九項建議指出了今日臺灣社會的要點或弊端,如果真能按照這些建議革其所應革,興其所應興,那麼臺灣全民生活的品質必將大幅提高。我很希望這些建議得到廣泛的流傳和重視,以能有益於世道人心。今先說些我讀九項建議的較深感受,然後指出某些建議的修改可能,最後檢討一下您們研究小組的方向。
一、我讀建議的感受:現象描寫得正確,需要指點得恰當,怛每讀完一段而自問「我為何要做這做那?」時,就找不到一個答案。九項建議像是列車的九節漂亮車廂,可是沒有火車頭,便無法向前開動。火車頭是否應該來自哲學與神學的反省,甚至基督徒的靈修經驗?也許在報告四?會有,無論如何,沒有行善的動機,便不能推動人去行善1.。另一感受是多處把生活品質與現代化等量齊親,其實並不盡然2.。中共講四個現代化:農、工、科技、國防,完全正確,因為這四樣越現代化越進步;但生活品質並不完全是科技,聖經及中國經典都不是現代的東西,但沒有它們,我們還能談生活品質嗎?還有一個感受是,這些建議西方氣息太重,字?行間使人覺得那裡有一個生活品質的模式,而這模式不是中國的,而是西方的。雖然建議七也說「應重整國故及道統,把握精髓」;但下面一句話又即刻降低了國故及道統的等級,因為要它「與現代觀念及結構結合,開創現代文明」。所以致此的原因也許是因為研究小組的人中缺乏對中國文化的「靈修經驗」。人們很容易把八股二字套在國故上,但少有人體驗到國故道統在人民生活上所發生的積極作用3.。
二、修改某些建議的可能:第一建議的標題可由「建立現代化的觀念及態度」改為「建立第六倫的親念及態度:公德、大我」。理由已於前文說過:現代化並不能當作生活品質的絕對標準。建議一的最後一句話「第六倫的精神」卻有加強提倡的必要。前幾年李國鼎先生開始提出的第六倫——群體,的確能補充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傳統五倫的不足,以能「力除農業社會中個人主義或家庭主義的私心」。因此第三行的「建立現代化的行為模式」也可改為「建立第六倫的行為模式」。最後一句中的「和」字改為「即」字而為:「發揮分工合作、法治、敬事,即第六倫的精神」。「國人極需觀念的教育及溝通」,而最需要的莫過於群倫的觀念和教育。
建議三提議「針對不同的社會背景人士,給予有關的訓練」。然後列舉學生、農民、勞工、商人、家庭主婦等等。當然這「等等」二字可以概括其他人士,但我仍覺得老人及在智能上或肢體上的殘障人士有明文提出的必要,不然的話,提高生活品質成了強者、能者的專利品,終不免演成你爭我奪,弱肉強食的悲劇。
建議六提出了一個十分美麗的圖案和理想,也是第六倫、群倫落實的起點。根據建立基基團(基督徒基層團體)的經驗,天主的聖言及造主、救主的臨在是使大家凝聚的基本要素及最後原動力。建議六所說的「興趣、工作、信仰相同或地區相近」不知是否已足夠?或者這些僅是一些有利的條件,而不是使人凝聚的內在力量?想培養的歸屬感、責任感及使命感都是有關聯性的:歸屬於誰?向誰負責?由誰受命?對這些問題神學反省者是否應該給些答案,或至少作些暗示?
關於建議七我有三點批評:1第二行的「由於大陸淪陷,偏安臺、澎,民族信心大受破害」幾句話是國民政府遷臺灣後外省人的立場和說法,所說不一定有錯,但在建議提高臺灣全民生活品質時,不應站在這種立場說話。臺、澎的本省同胞自由自在地住在自己的土地,怎樣說是偏安臺、澎?2「宗教團體也應革新組織,傳揚教會的愛人濟世的精神」……幾句話是唯一提到宗教與生活品質的地方,提出的方式是十分「明智的」,基督二字從未出現。這為一個「成員有共同的基督信仰」的研究小組是一件不尋常的事。也許他們認為這是研究學問,不是傳教,不該多提上帝、基督:也許因為把「瓶塞式的天主」( Deus ex machina )掛在口上,害多益少:也許研究小組有其他更重大的理由,以為這樣做更好。但我總覺得一個有真實基督信仰的人,一個在個人生活、團體生活都受這信仰深刻影響的人,在討論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時可以把這信仰置之不顧,是一件不易理解的事。3教會的愛人濟世精神似乎只在於進入社會及民眾的生活,或進一步達到民族傳統及宗教信念。一個包括信仰在內的生活是否也該一提它的超越性及末世幅度?
三、臺灣地區神學問題研究小組(TARGTI) 的方向:恕我大膽討論您們的工作方向,以下幾點完全針對您的九項綜合建議而發。我所根據的是「研究小組簡介」中所標明的四大特徵:共同的基督信仰,以理論與實踐並重為原則,以科際整合的研究為方法,進而作神學的反省。方向的檢討在於檢討這些特徵在研究過程和結果是否達成,並到何種程度。由綜合建議看來,社會調查及整理作的很好,找出了臺灣的重要問題。理論與實踐並重也做得相當可觀,如能把九項建議分頭並逐步做到,的確可提高全民的生活品質。至於神學反省及共同的基督信仰還沒有明顯的效果,或具說服力的見證。
這就是我所說的方向或政策的檢討:在做完調查、綜合各方意見後,神學反省者否要用神學範疇加以分析、評價,並以啟示的事實和資料予以補充和完成?神學範疇中,中國的固有因素,如修養、靜坐、見性,總之各種靈修經驗應佔多少比重?在共同的基督信仰方面要問:在國家許多研究計劃中你們只想多設一個研究小組,與其他小組大同小異,或者有你們的特徵,而最大的特徵就是共同的基督信仰?若然,如何表達出來?如何在實踐中發生其應該發生的作用?做研究當然不是宣教,也不是講道,但研究生活品質,能完全擺脫宗教,不顧真道,只在科技、組織、效率上求提升嗎?
谷神父,寫到這?我希望滿足了您向我所作的要求:「請您指正,並添上新的建議」:Please add your corrections and new suggestions!我提出的感想和意見是有些隱修院滋味 ( a monastic style ),但我不怕提出,因為我認為可以向中國大陸學習——至少學習他們的勇氣和決心:因了一個烏托邦主義要大眾共產。其實真正的、自願的共產是在宗徒大事錄的初期教會團體裡,及今日天主教會內無數的修會團體?。我對本修會——耶穌會內的生活品質十分滿意,所以敢於提出一個修會模式的生活品質構想。您既是一位耶穌會士應該懂得我要說的、或想說而說不出來的是什麼。虔禱上主降福您及你們研究小組的全部工作及下一步工作。


                                                      省會長          房志榮
一九八三年七月十八日於臺北


1.聖經中勸人為善的地方常說出動機和理由,如詠一一七(最短的一首讚美詩,但結構卻完備無缺):
阿肋路亞!(小引)
列國萬民,請讚美上主,(雙重邀請)
一切民族,請歌頌上主!
因為祂的仁愛厚加於我們,
上主的忠誠必要永遠常存。(雙重理由:仁愛與忠誠,厚愛與長度)
福音中耶穌有所勸告,也常說出理由:「你們祈禱時不要嘮叨,因為你們的父知道你需要什麼」(瑪六,7 8 ):「你們不要在地上為自己積蓄財寶,因為在地上有蟲蛀,有鏽蝕,也有賊挖洞偷竊」(瑪六19)。
2.喜新厭舊是人的天性,物質文明是越新越好,但精神價值不以新舊來衡量,而以真、善、美為標準,其極終理由就是因為天主是最新的,也是最舊的,是A,也是Ω(默一8;廿二13)。因此耶穌在說完天國的比喻以後結論說:「凡成為天國門徒的經師,就好像一個家主,從他的寶庫?提出新的和舊的東西」(瑪十三52)。
3.中國道統不只是學問,還是體驗、靈修的對象,  國父孫中山先生就是體驗道統極深的人,因此他提倡「天下為公」,他「允執厥中」(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之間的民生主義),他「忠孝仁義」。關於中國經典的體驗,禮記解經篇有精彩的描寫:「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博聞遠見),書教也。廣博易良(雍雍大度),樂教也。絜(潔)淨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明辨世事),春秋教也」。

 


附錄一
研究小組簡介(一九八二年一月)

臺灣地區神學問題研究小組(Taiwan Area Research Group on Theological Issues,簡稱TARGTI),一九七八年四月二十日,在東南亞神學協會的贊助下,成立於臺灣。TARGTI成員一方面有共同的基督信仰。一方面在不同的學科中教書或研究。他們秉持理論與實踐並重的原則。?調以科際整合的研究方法,試圖?集大家的智慧,共同來研討臺灣的重要問題,進而作神學的反省,使基督的福音落實為社會中一股積極進取的力量。
TARGTI的研究成員為:
王憲治:臺南神學院教授
谷寒松:輔仁大學神學院教授(本研究主持人)
陳宗仁:臺南神學院教授
張德香:臺南神學院教授
項退結:政治大學哲學系主任
練駐可:東海大學社會系教授
蕭清芬:臺南神學院院長
羅四維: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系主任(顧問)
王慶中:(前任研究助理)
除淑芬:(前任研究助理)
翁望回:現任研究助理(本報告撰寫者)


附錄二
提高臺灣全民生活品質的綜合建議:

TARGTI研究小組為使臺灣全民的生活品質研究,落實於「行動」之中,邀請了各種社會背景及階層人士參與座談,或以書面、訪問方式,共同探討提高臺灣十三種階層人士的生活品質的具體方法。參與者根據實際經驗及獨到見解,提出不少具地方特質的建議,我們也由此看到了提高全民生活品質的可能途徑。針對研究報告三所描寫的「全體受訪者對臺灣生活品質的知覺」,我們將提高臺灣人民的整體生活品質的建議,綜合為下列九點:

建立現代化的觀念及態度:

快速的經濟發展已促使臺灣在短短的卅年內由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在這社會結構交替嬗遞之際,為使全民適應社會變遷,建立現代化的行為模式,重整工商科技社會的倫理道德,國人極需觀念的教育及溝通,力除農業社會中個人主義或家庭主義的「私心」,發揮分工、合作、法治、敬事和第六倫的精神。

健全福利社工組織

臺灣經濟發展的實惠,若要普及落實於全體民眾,首先應促使制度及組織的健全化,及具有調適彈性,然後才能在服務的品質及人才的培養上,不斷改善推展。在制度上,應評鑒及改善已有的社工組織,鼓勵民間設置社會服務機構,並協助彼此的溝通及協調、發揮多元而又整體性的效能;在行政效率上,應革新不合時宜的法令、簡化呈報的程序,勇於授權、權責分明,重視工作實效;在服務內容及方法上,宜鼓勵工作人員培養考察的風氣及實驗創新的工作態度,並且建立客觀公允的工作評鑑標準及獎懲制度。

提昇現代化的知識及技術水準

臺灣經濟發展的政治社會變遷迅速,以致社會基層人士在心態及能力上追趕不上,而國民教育甚至大專高等教育又與社會現實有嚴重的脫節現象,故除了改進教育制度以外,大眾傳播媒介以及政府或教會的社教組織需共同努力,舉辦文藝、科技、社會、倫理或心理講座。要求工商及軍政機構設立在職進修的制度。並針對不同的社會背景人士,給予有關的訓練。例如加深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提高鄉民對農業的信心及技術,給予勞工基本的科技知識及訓練,加?商人的社會責任感,協助家庭主婦處理家庭及事業的能力等等。

疏通全民參與社會政治的管道

由於中國實施民主憲政為時不久,故一般民眾的民主素養不深,對參與社會及關懷國事的意識不夠,故政府宜加?憲法及民主政治教育,准許國人公開討論國是,鼓勵學術或民間機構從事民意調查,利用大眾傳播溝通不同意見,擴大民眾的見聞思慮。不論是學校、工會、農會或工商協會,政府都應設立具體的溝通管道,隨時反映出他們的感受及意見,也可避免民意被少數代表或利益團體壟斷,方能加?臺灣民眾的社會參與及國家意識感。

提供法律的保障

國人至今仍缺乏法治的觀念,我們除了促使行政當局為農、漁、工商界甚至學生、婦女、兒童,提供穩妥的法律保障以外,還應普遍教育國人認清自己在法律前應有的權益及責任。在農鄉或偏遠處,更應為基層民眾設立諮詢服務處,並徵求有服務熱忱的律師組織自願服務團體,給予具體的協助。

加?社會的凝聚力

臺灣由於社會結構的遽變,社會關係及行為模式自然也隨之改變,常常給現代人徬徨失落的感覺。我們除了加強張老師、生命線、家庭協調、心理輔導等工作以外,應更積極鼓勵並輔導在興趣、工作、信仰相同或地區相近的人建立團體、加?聯繫,從事具體的社會服務工作,培養歸屬感、責任感及使命感,使成為社會中積極建設的力量。

維護文化傳統、宗教信念及道德良知

中國一向以五千年的文明自豪、自許為敬天仁民的禮儀之邦,但由於大陸淪陷,偏安臺、澎,民族信心大受破害;又因經濟的發展,物慾高漲,倫理式微,臺灣社會極需精神建設以平衡之,教育機構不宜再以以往的「政治八股」方式鼓吹民族意識,而應重整國故及道統,把握精髓,與現代觀念及結構結合,開創現代文明。宗教團體也應革新組織,傳揚教會的愛人濟世的精神,具體進入社會及民眾的生活,使道德良知在民族傳統及宗教信念上有一穩固的立足點。

重視環境景觀的維護及整體規劃

都市發展及鄉村建設,應依據都市及鄉村的生活型態的特質而予以不同的規劃。都市發展受地小人稠的限制,應注意綠地的保護及社區安全問題,鄉村,尤其是山地,則應配合自然景觀及農民守望相助的習性而從事基層建設。政府對於環境的維護應有決心及魄力,消極方面,不受財閥權勢的控制,嚴防官商勾結之事發生;積極方面,加強環境保護局的編制,鼓勵並支助各種生態保護協會的民間組織,使臺灣環境及生態不至於繼續惡化下去。

極需提倡國人的藝術生活

臺灣的藝術發展受經濟發展之惠最小,民俗藝術正面臨淘汰之虞,精緻藝術則為少數人士所有,一般基層民眾如職工、學生、農人甚至未意識到藝術及文康活動的需要性,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已漸被物質科技所取代,故政府應努力提倡藝術教育,匯合工商界的經濟力量,一方面培養精緻藝術人才,一方面鼓吹「藝術下鄉」的活動,使國人的生活能在物質及精神文明上均衡發展。



 

 

本檔案未經整理

 

 
| 神學論集主頁 | 房志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