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Jean Galot, S. J. 著  . |

 

59
神學論集
(1984)p035-050
-    

救主之母反映出聖三的作為()                          

Jean Galot, S. J. 著 
岳 雲 峰    編譯

三、聖言的母親
瑪利亞身為天父的特寵女兒,聖神的淨配,同天主有著一種超凡的聯繫。但她卻是以聖言之母的名義,透過親情的最密切的關係與天主結合。天主正是藉此表達了祂對人類的愛心:祂與自己的受造者中的一位建立起母與子的親情,沒有什麼能比這種關係更為親密的。教會明認瑪利亞為「天主之母」的光榮稱呼啟示出天主之愛的極限,祂是如此謙虛地與一個由祂所造的生命結合。這無疑顯示出祂對貞女之愛的偉大令人稱奇!


母愛的昇華
當然,瑪利亞並非天主之性體的母親,其實這是不可思議的。但她是天主之母,因為她是聖言之天主性位格的母親。從生理性來理,她只生育了耶穌的人性身體;但是她也是自己兒子的整個自我的母親,因為母性建基於一種由位格到位格的關係。為此,基督按其天主性乃是天主之子,按其人性則是瑪利亞的兒子。於是瑪利亞擁有天父自己的同一兒子,也就是從永遠便存在的聖言成了貞女的兒子。這種能接納天主之子為自己兒子的母性心靈究竟如何呢?
它擁有一顆為人母的正常心靈,也深藏著豐富的柔情和專愛。這樣看來,母愛應是愛情的最高頂峰,因為這種愛乃是最完美的自我給予。透過這種愛,人性的自我奉獻超越任何感情的層面:在子女的愛上,一個孩子能給予自己父母的愛是不能如此徹底的,因為孩兒從自己父母接受那麼多的愛,是他無法回報的,並且孩子乃是父母之愛的專注焦點;在婚姻的愛情中,卻是付出多少才能接受多少,基本上畢竟是在尋求一種支持和安全。在母愛上,則是母親的自我給與,付出一切力量為哺養自己的孩子;不希望從這種愛收回她所付出的一切,因為她所專心的只在調教一個人品,何況孩子終將離開母親的。她的目的並非要從自己的孩子獲得什麼,僅為孩子的好處?想,但願他能成為一個完人。聖言在成為瑪利亞的兒子時,所願望的便是這樣的一顆母性心靈,能為祂付出完整的愛,讓祂在如此的人性之愛內被人類接納。
瑪利亞的愛優於一切,具有獨一無二的特色,因為她兼有母親和貞女的雙重愛情。貞女的身分使瑪利亞能在自己兒子身上散發出一種無與倫比的清新愛情。她能獻給自己的兒子一顆從未為任何肉慾所奴役過的心靈,完全保留得毫無瑕疵。這種貞女的情操在瑪利亞的愛內揭示出一種青春永駐的特徵。在她內,其果實並未摧毀花朵;春天的芬芳尚存留在成熟的時期。為耶穌來說,這無異是一種絕妙的滿足,能在自己母親的容貌上欣賞到一位毫未受損之貞女的畫像。
瑪利亞的母愛還透過她能靈魂的無玷潔德烙印著一種超凡的特徵。這就是她的全德,使其不同於一般人那樣受到實際環境的影響,故此從未感染到任何偏差。即使一位母親願意為自己的孩子作完整的自我奉獻,她還是不能全然免除自私的要求,因此會尋求在孩子身上獲得某些滿足,或是由於某些個性的傾向,使其流露出自己的憂慮和不耐煩來。而孩子則在不久之後就理會到這些缺點,雖然母親的形像在孩子眼中依舊是神聖的,只是已失去其崇高性。耶穌從未經歷過類似的困惑,因為瑪利亞沒有原罪,並且她自身也無任何罪過的傾向。她絕不受自私的引誘之影響,且能從這誘惑維持平衡,易於制服自己的憂慮。這種在其靈魂內自主的和諧,引伸至她同孩子之間完美的祥和。基督無論何時何處,都不會為自己母親的舉止有所激動或失意;從未感到難堪。在理想的母性與貞女之間沒有任何裂痕。
如果罪過的陰影從未介於貞女與自己兒子之間,他們相處的和諧正是這種美境的基礎。瑪利亞的母愛藉?恩寵,被提升到神性愛德的境界。因為這種愛聽指向天主自己,即聖子的天主性位格;為在孩子身上真能達到這種天主性的位格,瑪利亞務必具備天人直接結合的超性愛德。當然,這種愛德是天主賜給任何願意向祂開放者的恩寵;但在瑪利亞身上,這種愛德兼具母愛的真情。其他的母親在愛天主和愛自己的孩子時,表達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型態;瑪利亞則是基於唯一的愛去愛天主和自己的兒子。有時聽到某些母親說她們崇拜自己的孩子,其實是不可能的,因為按「崇拜」的固有意義只能用在天主身上。瑪利亞卻不然,她能名正言順地崇拜她的聖子,真具宗教性的虔敬。
為此,這種兼具瑪利亞之母愛的超然愛德,表達出毫無自私的自我給與,並且沒有止境。因為這種愛所具有的特徵,就是僅以中悅天主而愛天主。循乎此種愛德,貞女在愛自己的兒子時,其動機自然地會意識到她在愛?天主聖子而忘了她自己。這種愛促使她為聖子服務,並盡其一切的力量,毫無反哺的要求和報酬。這種愛還叫瑪利亞只為耶穌作想,對自己沒有任何後顧之憂。
由此推知,瑪利亞在領報時雖獲知她的兒子將以救主的身分統治百姓直至永遠,但她絕不會尋求要在這王國裡佔有一席之地。耶穌的弟子也本應如此,卻為了誰佔首席而爭論,載伯德的兒子還有勞他們的母親出面向耶穌爭取左臣右相的高爵。耶穌的母親不但從未為自己的好處採取類似的作法,而且連運用兒子的權力圖謀利己的願望都未有過。她在一切之先更相信基督的驚人權能,但她只為耶穌自己以及全人類之幸福作想。她的一切努力只為自己兒子的偉業付出,只在自己母性的角色上毫不吝惜地為耶穌的使命作未雨網繆之計。
在這樣的母性親情內,瑪利亞充滿?完美的神性愛德之願望:自我奉獻於天主只為在祂內獲得幸福,將自己所關心的全托於天主,僅為天主受顯揚。在她的生命中只有一個目標:光榮天主的聖子。


母子相依為命
為使瑪利亞成為聖言的母親,天主願意貞女供給自己的聖子一切所有,是一位受造者能奉獻給造物主一切。因此,很明顯地天主賜給了瑪利亞權能,使她能奉獻點什麼給天主,甚至所奉獻給天主者,能最親密地觸及到天主。一種如此偉大的能力豈能不叫人吃驚?甚至使人難以置信。人在面對天主時,事實上他是置身於那位賜給了自己生命之創造者前,無論是存在、人性、氣質和財富都是天主所恩賜;而且在自己的作為上,他也該從天主接納一切。人如何能獻給那位賜給人一切者什麼呢?這就是天主促使人進入另一層面,即天人之際的境界,涵蓋?一種愛情的交流和互換的獻禮。在這種狀況下,人經由天主成為能夠獻給祂某種獻禮者。那麼,就在貞女的母性內,一種賜給人的新穎能力,完全被揭示其張力。瑪利亞給了聖言一個人性生命,以及一顆血肉的心;由她負責塑造基督的人相,決定祂的生理圖形,並使祂展示心理狀況。
還有什麼更大的事蹟能讓天主叫我們驚奇,由受造者中的一位在聖言的人性上深刻地烙印出天主的肖像呢?耶穌的全部生理遺傳都是得自祂的母親;就是她賦給了聖言身體的形態。當我們想像基督的這種身體的命運之時,它不只是在苦難中成為我們得救的工具,而且在祂受到復活的光榮之後,繼續在教會內以聖體的標緻證明其真實的臨在,供給所有的基督徒作為食品,由此可以領悟到天主之信任的無限,祂使這身體受生於貞女瑪利亞。在世界各地,無論何時,直至世界末日,這身體刻劃?祂的母親之原始的特徵。
天主的更大信任乃是讓瑪利亞對基督的靈魂受到決定性的影響。瑪利亞不僅給了基督身體和祂的生理個性;她還調教了基督的精神和心靈。這後者的責任更為優先,因為一位母親的使命在教育孩子時比生育更為重要。有人或許要抹煞瑪利亞在這使命中的角色。難道耶穌沒有瑪利亞的干預就不能自我教育嗎?祂不是在自己天主性的全能和聖德上擁有自己的生活規範,為何還須接受教育呢?這樣看來,瑪利亞不是被置於天主性體之上,還要從她認同塑造聖言的權能不成 ?
這是包括在貞女的天主之母的奧蹟內的困難。很難理解到一個人性生命能對身為天主的一個位格施與一種真實的影響,並給予祂一些什麼。但是降生的真理是與天主之母的真理不可分割的。聖言本可為自己塑造一個身體降來人世,無需貞女瑪利亞的參與;祂亦能自我陶成自己的靈魂,完全不要母親的協助。可是,祂不顧意如此。祂要完全成為人間的一個人,在母親的胎中受孕取了人的身體,也願意在一種母愛的環境中受教而陶冶自己的靈魂。為此,耶穌正常地由生養了祂的母親調教祂。為了祂的心理教育,祂將自己托靠給瑪利亞的母愛。這種母愛心靈成了救主姿態的負責者;這就是福音中所描寫的有關耶穌之隱居生活的真實奧蹟。
瑪利亞對自己兒子的影響力大過任何母親對自己孩子所能施展的力量。耶穌的天主性不但不會約束母親的影響力,反而全力予以協助。由於她的聖德因由,孩子給自己的母親表露出一種無與倫比的強烈愛,同時還完全屬於母親的權下。甚至可說,因著服從使耶穌忘記自己是天主;祂的王權使祂設法屬於母親的權下。那麼,透過這種服從和愛心,耶穌完全為瑪利亞的行動開放自己。服從使祂對母親最細微的願望都予以滿全;而愛心則使祂浸潤著貞女的氣質,使祂肖似她的人品之美德。


天父之子的陶成
瑪利亞所施給耶穌的教育,在基本上乃是天父之子的作人之道。因為基督在自己人性上,應透視自己的天主性位格;換句話說,祂的子位在天父眼中攝取了人性的姿態、經驗和感情。我們在福音中發現這種子位導引救主的所有行動。耶穌優先所關心的乃是與天父的結合:有如祂的講道、奇蹟和一切行動的基石,一切指向天父。
這種天父之子的人性想法乃是經由聖言之位格所要求的,但除非伴隨瑪利亞的參與是無從實踐的。意即是貞女瑪利亞協助基督在人性上表達出祂對天父之依附。她之所以能負起這種責任,因為她自己也面對天父接受了一種卓越子嗣的恩寵。天父之女,在其始胎無玷和毫無瑕疵的聖德上,獲得這名分的圓滿;我們看到了她是如何以此名義生活著,她同天父的關係又如何親密,是以從未有過一線陰影。一切循乎自然,因而她向耶穌傳授了這種子嗣的態度,使祂在人性的言行上如此表達出祂自己天主性子位的深度。
到底瑪利亞僅使耶穌成為天主所賜給貞女的那般。因為貞女之所以成為天父的女兒,她還得歸功於基督之救恩:透過一種提前的恩賜,使她獲得始胎無玷的殊恩。貞女先於所有的人接納了救主願意賜給人類的名義:天主的子女。基於這種途徑,貞女才能對天主流露出孝愛之情,並在這種氣氛中教養自己的孩子。故此基督是置身在瑪利亞的孝順之源頭,但是這種情懷真正地傳授給耶穌的人性心理,卻是透過母性教育之途徑。
應歸光榮於貞女者,是她第一次以猶太語將天主的名字教給小耶穌,從此常虔誠地重複此名,不敢怠慢,因為一切的生命都維繫在這名字上。瑪利亞從自己的民族得到遺傳,在稱呼雅威的名字時應懷有敬畏之心,但這名字在她的口中並無恐懼之情,而是整個生命的投效,以及對一種無限王權的認同;貞女為這名字塗上一種親切的溫馨,深具最大的信賴之情。即使對這名字應懷有極深的崇敬,她卻使其聽來扣人心弦,並且為使這名字滲透耶穌內心,她敢帶?喜樂和興奮稱呼此名。事實上,對瑪利亞來說,聖經對天主所要求的敬畏,透過愛心竟成了一種受到默感的服從和尊敬的模式。所以她不希望一雅威的名字變成一種無謂的恐怖。經由她的母愛,使耶穌學會對這名字如沐浴在愛的漩渦中。
同樣,瑪利亞也教給耶穌許多猶太教的傳統經文,逐字逐句地要祂背頌。為懂得這些經文,她還在解釋時特別強調應懷有兒女的信賴;在貞女口中,這些經文被啟示出一種不同於原始意義的富饒,即是一種新約的價值,在它內天主被認為是更親近人類的。因為瑪利亞自己是新約時代首先蒙受啟示者,在聖神的光照下,又在與天主自己的兒子之經常接觸中,豈能不對舊約的啟示獲得更深入之認識嗎?首先,瑪利亞的卓越思想,循乎她的天生態度,在許多機會上舉心指向天主。在內心的祈禱中,瑪利亞常體驗到自己對傳統的經文獲得比固定的含義更豐富的靈感。後來,基督遺傳?這種富源,將要更明確地表達出瑪利亞尚未表達的,就是為子的依賴該表彰的祈禱特色:稱天主「啊!爸父呀」!祂還教給弟子如此祈禱:「我們的天父」!這是瑪利亞在猶太經文中從未聽到的稱呼,她也不敢予以運用,但她是多麼渴望能如此祈禱,因為她至多只能稱天主為「充滿父愛的上主」!
另外,瑪利亞在傳授給自己的孩子有關猶太教一切教義和教律時,絕不反對其真精神。事實上,耶穌後來也要說:「我來不是為廢除,而是為成全」(瑪五17),達到圓滿境界。在把天主看成是父時,貞女實在是滿全了舊約的法律。每天的經文是如此開始:「以色列!你要聽:上主我們的天主,是唯一的天主。你當全心、全靈、全力,愛天主在萬有之上。」(申六4)為全心及全靈愛天主,不就是應以一種子女的情腸愛主嗎 ?
瑪利亞就是以這種興奮給耶穌講論天主的聖善,她還會提出自己所欣賞到的一切細膩心得。她給孩子敘述選民的歷史,特別強調天主之全能的關懷,伴隨猶太民族經歷了過去的一切事件;仁愛的天主不斷地藉某些偉大的奇蹟明顯地進行祂的干預,從未離棄那些不斷叛逆和得罪祂的子民。解釋這種特恩之命運的最終原則,應承認天主乃是在愛情上不可抗拒的神,在仁慈上絕不更改的雅威,即一位具有父性之愛的天主。耶穌對自己同胞的這種歷史要比祂的母親知道得更早,並且對父的心靈比瑪利亞體會得更多。但是經由瑪利亞所講解的有限事情在祂眼中還是有很大的價值,並且接納來予探究,因為祂以普通的言語論及天主的形象時,還須以人性的思想予以生動化,而且面對天主的恩賜祂應以為子的身分成為認知世典型。同瑪利亞接觸時,祂如此體驗到一種父愛之臨在的真理,使她心胸開朗和精神歡躍:因為這真理對貞女激起一種強烈的誘導,滋潤她的喜樂和信心。
往後,當耶穌為人師時,祂不僅從自己的天主性良知吸取訓誨人的真理,而且還從記憶中,搜索瑪利亞的辭彙和她的德表來兼用。耶穌打從傳教開始,就聲明祂的生命、真理、奇蹟都是得自天父,同時也將瑪利亞所表達的喜樂也提供給弟子們分享,並堅信乃是天父的仁慈指引?祂的救贖工程,使弟子們能在信德上受到支持。但這種堅信亦應受到喜樂的滋潤,就如同瑪利亞一樣。耶穌的全部訓誨無非是為啟示祂便是天父之子?但在表達上卻依據祂母親教給祂的模式,無論是在言語或感情上都流露無遺。


救世主的成長
在領報之後,瑪利亞就知道自己的兒子乃是默西亞,其使命是拯救人類。天使指給她該提供給耶穌的教育之目的:要在她的母愛黨陶之下,把祂塑造成救主。
但是該如何著手呢?是否要在光榮的遠景中,按天使嘉俾厄爾的宣報所開創的光榮去教育祂嗎?就是那許給祂的達味王位,一個沒有終結的王國。並且西默盎老先知認為這光榮應傳遍各地,因為這是在「眾百姓眼中」應該大放光芒的榮耀,而且耶穌將是「為作啟示異邦的光明。」 (路二32)瑪利亞對這預言驚奇不已。她會以這光榮使耶穌生活在祂自己未來的光輝中嗎?
這並不是瑪利亞的教育法。貞女不會告訴耶穌有關天使的預告,也不會讓祂知道西默盎的預言。她要為自己保密,把聖子未來偉大藍圖深藏在心底。她領悟到自己的角色不是助佑耶穌追求榮譽:她自己從未如此想過,並對人間的一切毫無野心,她僅能在謙卑的環境下教育自己的孩子。她所領悟的是:天使許諾之光榮並非一種征服,而是一種要從天主接納的熱誠;她不該在孩子眼前眩耀祂未來王國的光輝。只有天主才能保證許諾的實踐。
反之,瑪利亞所獲得的啟示應光照她完成這教育的使命是:全神貫注在耶穌的默西亞之命運上。如何準備呢?她並不知道用何種方法達成這一目標,但她卻意識到引領默西亞的靈感,一種為救眾人的仁愛,同時她從聽到的道理中理會了得救的喜悅不能不經歷痛苦。這正符合她的心靈,就在這種遠景下負起教養孩子的重任。
瑪利亞只會為耶穌製造出一個充滿仁愛的環境。從很久以來,瑪利亞就對人性的可憐而耽憂,尤其是對四週所發現的道德危機,使她能憶測到這種現象也在世界各地漫延。面對人們的惡習,她理解了為何聖詠的作者會呼求天主的報復,因而她強烈地體驗到罪過的恐怖;但她自己卻對罪人懷有憐憫的心情。她認為他們都是不幸的人,只不過是屈服於他們的脆弱,他們需要更強的勇力來提拔他們。其實,她明知按照聖經來論,這種憐憫之心就是天主本身的感受,亦即對自己的子民之迷失的反應;義怒只是暫時性的,仁慈才是決定性的。這就是為何瑪利亞會全心渴望默西亞時代的早臨。現在,這時期已經來到,她怎能不對那些如此需要救援者增強仁慈願望和愛德呢?
在耶穌幼時必定看到瑪利亞是如何善待罪人。當時的法利塞人自認為是義人,拒絕與罪人來往,並對他們表示輕視;而貞女則對這些不幸者流露出特殊的關懷,即便對那些與宗教為敵的真正硬心者也不例外。瑪利亞對他們是如此尊重,使他們成為更堪於受到憐憫者,他們卻好似對自己的墮落全無顧及。往後,當基督含怒環這種人時,見到他們的心硬而悲傷(谷三5),這正是祂在自己的舉止上反映著祂母親的態度。在十字架上為致祂於死地的人們祈禱,呼求天父寬恕他們,則是延續?瑪利亞為最心硬的罪人所作的祈求。耶穌之所以把稅吏和罪人當作朋友,並毫不吝惜地對他們偏愛,因為祂是受到自己母親之仁愛的影響。
愛人的基礎是建立於聖言降生成人之奧蹟;因為聖言成人是為拯救人類,把他們從罪惡中解救出來,並使他們獲得天主之友誼的幸福。故此基督的人性已經是天主愛人的表達。貞女並沒有為耶穌樹立這種愛人和愛罪人的原則,這本來就是祂在世上存在的理由。但是她卻負責使其付諸實行,並予以展開。她之能有如此作為,因為她以一種卓越的途徑領悟了應貫澈救恩的整個計劃之主要真理:天主的決定性仁愛要顯耀地提升人類。在她的仁愛上,她自認應是這種仁愛的經手人;她在自己的整個態度上尋求透視這種仁愛,為的更忠實地傳授給自己的孩子。
就是這種母愛的教育提供耶穌具體的表率,使其對人散發著仁愛的溫馨。孩子發現圍繞母親身邊的人們,由於瑪利亞所流露的同情而激起某些人的感恩之心,尤其是那些被社會所遺棄的人們。也因此成功地使他們接納貞女的勸諭,其實這種勸諭不常是必須的,因為她的善表就足以感化他們。由於她的仁愛,瑪利亞不知不覺地改造了一些接近她的人們。當耶穌召喚稅吏匝凱時,豈能不記起這些嗎?匝凱因著自己的職業和為人乃是當時被人唾棄的人物;公開地受著人們的白眼和輕視。就是對這種人瑪利亞要表達自己的同情,不怕遭到人們的非議;基督所作的也正是如此。當群眾人面前,祂向稅吏表示友善,並告訴他要到他的家裡去,雖然這是猶太人連逃避都來不及的地方。事實證明,這種友善立刻得到了回響,匝凱被感動得許下痛改前非。基督把這種功效看成是受到祂母親之仁愛的影響。當然這種功效在此直接地發自祂的救贖力量;但是其途徑肖似瑪利亞在自己貧窮環境中所慣用的作法。
瑪利亞的為人同時提示耶穌認清人性的自然需求,物質性的服務也是不可忽視的。瑪利亞受到一種極強烈的傳教熱誠之默感;她體認到最生動的願望就是引領迷失的靈魂走上正途,使那些置身在庸俗環境中的人變得更好。但是她卻不用說教的八股方式;她認為要尊重這些人,使他們不會因她的規勸而感到壓力。瑪利亞僅僅暗示他們領悟她的作為是出自愛心。當然她也對病人特別關心,只要在可能的情形之下,她會到病人身邊去照料。這種關心和照料為她打開眾靈魂之門。同樣她也會對遭受不幸者帶去她的鼓勵,在誠心安慰他們的痛苦時,還伴隨著她的聖德光芒和溫暖。基督不會忘記這些善行,因為祂就是藉著慷慨的施捨而開始了自己的傳教專業;祂多次治癒肉身的病痛,為的能醫治靈魂和寬恕他們的罪過;她對所有遭受痛苦的人予以安慰。藉著這一切的行動,導致許多人發起擁護祂的運動,使祂能在群眾身上有所作為,並提升他們的心態導向更高尚的境界。
耶穌在觀察祂母親時,必定會發現她的忍耐令人讚賞。事實上,忍耐乃母性的一種美德。瑪利亞面對自己聽話的孩子從來不需要展示她的忍德,但對他人就有必要。我們不能假想貞女不會遇到別人的仇視,因為最卓越的聖德也難免遭到莫須有的批評。瑪利亞必然也會受到他人的嫉妒和妄告。為對付一些無聊的流言或無禮,她只有一種防身術,那就是容忍和緘默;她絕不會對近人的惡意藉故在內心中子以譴責或為自己的仁心而反悔。她只會信任他人,並希望別人回心轉意。對她自己來說,她會寬恕並忘記所受到的一切侮辱,不停地對人友善。難道她為救人而停止愛人嗎?耶穌正是以這種容忍和緘默,並以無止息的友愛對待了如達斯,甚至稱他為「朋友」。當祂在十字架上快要斷氣時,已經筋疲力盡,但祂的容忍卻一點未減退;而且還為那些迫害祂的人向天父祈求寬恕,基督完全流露出祂在孩童時代從母親的教育所積蓄的容忍之富饒。這就是救主的勝利。
那些有關耶穌的報導中,由天主的默感所作的預言,就如老先知西默盎的話,近乎殘酷地打擊著瑪利亞。這些預言使貞女預見到在她的使命中將要遭遇極大的困難和痛苦。其時她尚不知道未來之考驗的情況。按照老先知的預言,耶穌將是許多人跌倒和復起,並成為反對的記號。此預言所留下的深刻印象為瑪利亞並不陌生,因為以色列的先知們都曾遭到強烈的對抗和迫害。雅威的僕人在一位先知的描寫下不是應該受敵人的迫害和唾污,「使他的臉像一塊燧石嗎?」(依五十7)所以瑪利亞已知她應在這些考驗中教育自己的孩子,幫助祂培養出一種不屈的堅忍,使祂能相似一塊石頭去面對自己的仇人。這就是為何貞女的母愛之溫柔並不能阻止她在教育方面採取嚴肅態度:溫柔並不意味懦弱。瑪利亞並不怕讓孩子忍受貧窮和匱乏;她也不憐惜孩子忍受超出常人的艱辛,並且使祂習於這種折磨而不在意。耶穌具有一種極其細膩的感受,增強祂吃苦的能耐,無論是來自生理或心理的痛苦。這是一種肖似祂母親的敏感,祂曾看到貞女是如何處之泰然。祂學會了如同母親那般控制自己的情緒。當祂受制於社會生活的衝突,面對當時人的不了解和不公平之時,祂都能藉?瑪利亞的芳表,以勇敢和毅力應付如宜。在祂母親的學堂裡學到了置身於敵視中而堅忍不拔,並且祂保存了這種堅忍精神,直至在十字架上忍受了酷刑和侮辱。
為協助耶穌攝取靈魂的一切力量,瑪利亞經由痛苦之劍所領導:她明知此劍首先要刺透孩子,然後才刺到母親。在她預備自己的同時,還該加強孩子的勇氣。但是這種痛苦的遠景並不對她的教育工作產生不良的畏縮。後來在公開生活中,當基督向門徒們預言祂的死亡時,祂並沒有感到悲傷難耐;祂從未為自己掉過淚,卻為耶路撒冷而哭泣過。在救主的整個態度上深具樂觀精神,是未來可預見之痛苦所不能抹然的。祂就是在這種寧靜和喜悅的安祥精神上受到瑪利亞的陶冶。
由此可見一種快樂的氣氛為家庭教育是多麼重要;憂鬱的環境只會阻礙孩子的成長,使他心胸狹小和膽怯,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瑪利亞則給她的兒子創造了充滿歡樂的氣息,她自己便是生活於喜悅的見證。她對孩子的教育基於超性的篤定勝過母親之職責的單純良知。她深信默西亞的時代已經開始;那麼這時期該當具有一種使眾百姓幸福的特徵。就如她有勇氣如此相信,因而她已經分享了這種幸福。不管任何困難會發生在自己兒子所開創的王國裡,最後歸於祂的則是凱旋。貞女是如此親切地信服了,她從現在就生活在默西亞要帶給世界的喜訊中。她的容貌豈能讓許多真福已實踐在自己身上時竟帶有憂愁和感傷嗎?
耶穌雖在這喜悅的氣流中受教,畢竟祂是救主,祂才是這喜悅的首要泉源。偶而有一種極大的興奮激發瑪利亞向上主歌頌讚謝,雖然沒有任何福音作者重新提起過,因為瑪利亞自己也不在意。通常這種快樂只是含蓄地透過微笑流露出來,並不令人注目。她的孩子生活在充盈著喜氣的環境裡,促使祂要把這喜樂分施給所有的人。耶穌在自己母親身上特別讚賞這快樂的美德,使祂認出這就是天主性的幸福之光輝的反映。祂發現瑪利亞之微笑所散發出的喜氣是如何令人欽羨:祂自己也體驗到這種喜樂是多麼感人。更甚者,祂感受到祂母親的這種喜樂就如同是賜給她的幸福:事實上,她是藉此證實了她的母愛為耶穌貢獻了極大的滿足,作了她兒子的最好伙伴。同時,她也是在讚頌天父,無疑是在耶穌眼中最為感人之喜悅的真相:證實著天父的仁愛。為此,她盡全靈分享瑪利亞的喜樂,讓它滲透至心底。這種喜樂不就是祂的傳教專業之描繪和自己孜孜不倦的泉源嗎?並使自己成為喜樂的播種者嗎?
基督就是如此向世人呈現自己:給人傳報幸福,且有效地分施給人。為傳播這種喜樂,祂甘心忍受更糟的痛苦。就如祂的母親,喜歡在憂愁所籠罩的地方也散播喜樂,耶穌在復活後將痛楚轉變為歡樂。首先祂為自己的母親服務,當祂在復活的清晨顯現給她時,回報了她母親昔日所給予祂的一切恩情,把祂兒時的逆境都轉換為眼前的甘飴和快樂。然後,祂才展開向門徒們傳遞復活的喜樂;作為救主,就是賜給人類這種決定性的喜樂。按照瑪利亞的芳表,基督深願使歡樂凱旋,就如獻給天父之愛的禮讚,呈獻上勝利的果實。


奧蹟的透視
天下的母親都會感到教養自己的孩子責任重大,瑪利亞也不例外,恐怕比其他的母親有?更大的顧慮。因為她的兒子畢竟為她是一個深不可測的奧蹟,除非深入天主的堂奧,實在難以滲透其奧蹟的真相。雖是如此,她還是要負起教養天主之子和救主的一切責任;她基於尊重此奧蹟的心意,她的首要責任應是保護這孩子,使祂成為祂自己。她不能掌握自己孩子的奧蹟,卻該關心著不讓祂的成長受到阻礙和窒息。貞女哺養孩子長大,只求對祂施與善表,絕對不願加以壓力,要祂服從不必發號施令,一切都是建立在愛的關係上,貞女絕不會妄用母權。
耶穌的奧蹟最令瑪利亞驚奇的是在十二齡講道的事件上。這時刻,孩子超越了服從;由此瑪利亞領悟到自己兒子的隸屬權異於其他的同年孩子,她自甘接納此一事實,意識到這完全屬於天主之計劃的進行。此事雖然震撼了瑪利亞,但在這機會上她特別重視其奧蹟性,除了提出「為何」的問詞,卻沒有追詢其過程中的真相,更沒有責怪。實際上她也臆測到耶穌的此種態度雖然異於以往的歲月,但必定深藏?更高超的動機,她只希望獲得更多的光照。藉此,她只不過求其能滿全作母親的責任,更盡心地去維護孩子的安全。雖然祂的答覆令她難解,她卻緘默了下來。
從這時開始,貞女在自己兒子前逐漸隱退自己。在公開生活時期,這種現象將更為顯著。瑪利亞幾乎不願出現在耶穌身邊,只有在加爾瓦略山上,眾人都遠離祂時,她才佇立在十字架旁。當那婦女稱讚哺養耶穌的母親時,她也不在。當自己兒子的光榮遠播之時,她卻在暗中隱藏?,為的不讓耶穌的光芒被分散。這種忘我的現象在耶穌傳教之前就已開始了。她的教育目的便是讓耶穌成全自主,至於她的影響要減至最低程度。瑪利亞希望被遺忘,為的讓自己的兒子能以絕對自主被認同。她極願在洗者若翰之先宣告說:「他應該興盛,我應該衰微」(若三30)。她亦理會到自己的臨在應盡一切最為隱密。她在自己兒子面前,就如面對天主的一種臨在,自願渺小。歲月逐漸溜走,她興奮地看到耶穌的名聲廣傳,她也愈來愈因耶穌的天主性力量外顯而獲得深刻的印象,這種潛在力量後來因?奇蹟更是光芒四射,但也因此使祂遭到反對者的仇視。為此,瑪利亞更是只有面對基督的奧蹟俯首。
透過自己的態度,瑪利亞保證了自己兒子的自由,基督也善用了這自由。在公開生活中,祂在母親與自己之間明顥地彰露出某種距離,甚至毫無避諱地稱她「女人」。瑪利亞應為此而高興;這無疑是一種憑證:她並沒有抹煞自己孩子的人格,她的教育使祂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她甚至準備好聽祂在加爾瓦略山上要宣告的事:「女人,看,你的兒子!」(若十九26)在祂交出自己作奉獻時,她收到了另一個兒子,並同意自己的獨生子之死亡。基督洞悉祂符合了貞女在教育祂時所包括的英勇願望:在完全的自由下,使祂能達成天父派遣祂來為眾人作贖價的使命。




 

 

本檔案未經整理

 

 
| 神學論集主頁 | Jean Galot, S. J. 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