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R. Arulappa 著 韻立 譯|
 

 

54
神學論集
(1982)p509-518
   

天主在第七天「安息」

 R. Arulappa  著 韻      立  譯



—— 由起初,天主就召叫我們在祂內追尋永恆的安息。到了第七天,天主造物的工程已完成,就在第七天安息,停止了所作的一切工程。天主祝福了第七天,定為聖日,因為這一天,天主停止了祂所行的一切創造工作 (創二2 ~ 3)。


天主的這個「安息」究竟有何意義?為何祂需要這樣的安息?祂真的需要六天來創造世界嗎?
創一6 ~ 31似乎暗示天主真的需要六天來完成祂的創造工程。但是事實並不如此:很顯然,不論世界是由天主直接創造的,或如某些人所說,是經過演化歷程發展而成的,都不可能是六天完成的。
如果世界的創造是出於天主的直接行動,因而假設天主的作為需要數天或幾個鐘頭才產生效果,這種說法真是荒謬。從本質上看,天主是全能的,不需要任何時間,瞬息就可產生效果。如果世界不是出自天主直接的創造,就必須經過一段很長時期的緩慢演化歷程才能完成,決沒有一個東西能在那麼短的時間 (六天) 內演化完成。
關於六天,人們提出過幾種不同的解釋。但是也許下列說法最恰當吧!
聖經是寫給人人都能讀的一本書,無論聰明的、受過高等教育的或思想單純的,人人都能讀懂。它也是為當時的人,並按他們可理解的方式寫成的。為此,作者腦中所想的,必定是當時老百姓的言語、他們特有的能力、他們有限的詞彙以及他們的生活背景、習慣、態度,而且用他們慣用的表達方式寫出。


用以表達「幸福」圖像的詞句
這本書是特別為希伯來人寫的,所用的也是希伯來文。希伯來文幾乎沒有直接表達抽象觀念的方法,如果作者想表達抽象觀念,只有應用一些具有圖像意義的詞句。在這一點上,以色列民族是專家。
聖經作者找到了一些具有意義的詞句,以象徵的手法表達出人生最大的問題:人們願意找到真實而永恆的幸福,但是這個願望似乎永遠無法達成。無論在什麼地方,什麼民族,人們對這願望都顯出其無限的飢渴,他們都盡了一切力量為此努力,可是,結果仍然得不到平安和幸福。明顯地,聖經作者很關心人類心靈中的這一無法圓滿解決的困惑。於是,他利用了天主那得到的特別幫助,提出正確的答案。他的想法在奧斯定著名的話中表達出來了:「上主,創造了我們,是為了自己;除非安歇在內,我們的心永遠無法安息。」聖經作者對這個無法圓滿解答的問題,提出了天主自己的解答 —— 幸福就是天主自己的幸福:亦即天主的「安息」—— 一種永遠不會受到打擾的寧靜生活狀態!
作者願意以具有圖像意義的詞句來解釋這個觀點。所以,他把天主描繪成一個工匠,不過,這個工匠與其他需要不斷工作才行的工匠不一樣,祂只工作了一個很短時期,就停工休息了。事實上,天主不需要任何休息,祂本身已是完美而永恆的安息了。所以,上述的描寫只是一個「圖像」,為幫助人了解人需要做什麼,才能達到這種安息。這具有圖像意義的詞句,願意告訴人:人必須在地球上辛苦工作一個短時期 (六天),而在第七天安息 (以後永遠)。
「七」,按希伯來人的想法,是表示完全而圓滿的意思。在第七天安息,表示完全而圓滿的時刻來到以前,人必須勞苦工作,如此,當第七天來到時,他就可以有一個完全而圓滿的安息和幸福了。


這「工作」是什麼?
在最初無罪狀態的時候,工作是給人愉快並令人保持健康的一項天職;而不像現在,人已喪失了無罪本質,工作就成了一種「處罰」(創三17)。現在,男人和女人都必須努力工作,以致「汗流滿面」;他們必須每天如此工作,因為大地受到了詛咒,不容易結出果實。不過,天主不願意人無終止地工作,而不知「安息」。這安息是人接受最終真正永恆安息的準備,天主已給每個人預定好他該安息的時刻了。
一個星期工作六天以後,休息能給人機會想想這個世界以外的一切真理,也能給人平靜的時間去朝拜自己的創造主,默想祂,並注意靈魂的神修需要。這就是「大安息」的「準備」,天天願意每個人在他現世生命結束後,都能獲得這「大安息」。
如果我們把這種「安息」的觀念存在心中,我們才能了解為什麼十誡如此強調安息日 (出二十8~11)。因此,「天主祝福了安息日,並訂為聖日。」遵守安息日的目的是要使人也能「祝聖」安息日,正如天主在歷史的開端時所做的一樣。所以,真正祝聖安息日的方式,一定不只是身體上的休息,也應把時間用於預備得到在天主內最後的安息。這種安息的幸福是人們熱切渴望得到的。


努力工作六天
天主在給人第七日應該安息的命令以前,訓練自己所選的人,教給他們如何全心全意的喜歡這個祂所給的安息。
為達到這個目的,祂使以色列人成為埃及法郎的奴隸,受到不人道的待遇,「片刻不得安息」,而且很不幸福。過了某一段時期 (象徵六天辛苦的工作過去了),祂就出面,決定給他們一些喘息的機會和幸福。所以祂就用大能的手,強迫埃及王放祂的子民離開埃及國。這次出離埃及解脫奴役及苦難狀況,是由一次「神聖的祭餐」行動開始的 (出十二)。
這是整個逾越事件的第一階段,以「過紅海」事件 (出十四 ~ 十五) 作為結束。可是,整個逾越事件一直持續了四十年之久,其間以色列子民毫無喘息機會地一直在曠野中飄泊流浪。


今天,聆聽祂的聲音吧!
按照戶籍記的記載,以色列人之所以會受苦的原因,他們自己可能也知道,就是天主不高興他們不只私下埋怨天主,甚至還集合起來反對天主。詠九五6 ~ 11,關於這點提供了一個更完善的解釋。這一段很值得仔細研讀,讀後會讓現代人懂得應怎樣對待天主,對待以及祂所願意人度「休息」時該持有的態度。
以色列人的行為一開始就不值得效法。他們最表現傲慢態度和不知感恩心情的事是在瑪撒或默黎巴地方發生的 (參閱出十七1 ~ 7;戶二十2 ~13)。
今天的我們應該學會不要像他們一樣的心硬。我們被召是來聆聽天主的聲音並順服祂,不應該像他們一樣考驗祂,試試看祂是否真能替他們做到他們自己想要祂做的事。以色列連做夢都不該對天主有這種行為,因為他們在埃及時已經見識過祂所行的偉大奇蹟,而後類似奇蹟也不斷地發生。以色列人有一種錯誤的心態,就是沒有把天主所行的奇蹟看在眼裡。因為這種對天主不忠實、不知感恩而且心硬的態度,最後導致的懲罰,就是「他們永遠不能進入天主的安息!」
聖詠中所說的,不僅可以適用於梅瑟時代的人,而且可以適用於每一時代的所有的人。這是一個永遠有效的警告。這句話是說:「今天你們要聽上主的聲音,不要再心硬;若你們順從我,你們就毫無疑問地進入福地!」


真正安息在基督內
希伯來書的第三、四章,為我們更直接地解釋聖詠九十五篇中所有的「安歇」和「今天」的意義。希伯來書作者是在為詠九十五7 ~ 11作註解。我們把這註釋的主要意思撮要如下:
天主並沒有中止邀約我們進入祂的安息生活,今天此時此地仍然如此,而且祂會繼續不斷地邀約,直到末日為止。同時,天主的警告,在這被稱為「今天」的時期裡,仍然沒有消失。一個人若心懷不信的邪念,必會使自己遠離生活的天主,而不斷地犯罪,最後就變得心硬了,如果這樣,這人就永遠不能得到天主所要給的安息。
天主邀約我們去爭取並享受「安歇」,祂自己在這世界最深奧之處安息就是這邀約的象徵。天主所許諾的這個安歇,祂的子民以色列卻沒有獲得。即使在他們離開了埃及的奴役,並且為若蘇厄領導下進入了福地之後,也都沒有真正得到安歇;他們還要和敵人多次作戰,受許多侮辱。天主在福地所給他們的,是一種有限的、並且「不確定的安歇」。以色列子民的在福地得到的這個「不確定的安歇」只是未來將會擁有的永恆安息的一個遠象徵。這永恆安息的到來,必在現世生命 (可以工作的六天作為象徵) 結束之後。天主已經許諾了這永恆的生命和安息,以色列的有限安歇與此相比,真可說是小巫見大巫了。
因此,天主一再吸引人們去注意永恆的安息,這是天主子民終極而圓滿的安息。只有當一個人進到了天主的安息時,才「停止自己的工作而安息,正如天主停止了祂的工作而安息一樣。」 (希四10) 這一節希伯來書,好像正指出為何創世紀的作者寫出天主六天創造,而第七天安息。天主並沒有真正不再工作而安息,如果祂這樣做,整個受造物都要歸於虛無。這也就是為什麼耶穌自己曾說:「祂的父親一直工作。」 (參看若五17)


回到創世紀
創世紀的作者在天主的靈感下,所寫天主六天創造,第七日安息,所有的意義可以撮要如下:
當人們在世界上生活和工作一段短時期以後,就可獲得一次安歇的機會,在其中享受所有的幸福。這個安歇就是天主自己在自己內的充滿幸福。任何人想要進到天主的這種安歇之中,必須在謙遜和信賴中追尋,並忠實地遵守天主的誡命。
守好安息日,只是未來將會擁有永恆安息的一個遠的象徵;以色列子民在許地所享有的平安也有同樣的象徵性。
所有人現在都是處在埃及受奴役的狀況下,也就是處在罪惡的統治下,在等待著天主主動地藉逾越節犧牲,把自己從奴役中釋放出來。這犧牲就是耶穌自己。耶穌也是今天的梅瑟,祂開始了解救的行動。祂是被宰殺,被奉獻的「天主羔羊」;祂也是祭獻的聚餐,我們都被邀請來參加這項餐會,以準備獲取那將要來臨的偉大永恆安息。耶穌是真正的若蘇厄,要導引我們進入永遠的許地。
耶穌在加爾瓦略山上以自己的死亡和復活所開始的救援事件,其第一階段的完成是以「過紅海」事件為象徵,亦即經過洗禮和對天主和基督作個人的獻身而朝向天主作了一次真正的「逾越」 (參看羅六3 ~ 8;若壹三3 ~ 14)。
當我們在這個世界的曠野流浪時,逾越的奧蹟也繼續不斷地進行,我們應該盡力避免依戀這個世界轉瞬即逝的逸樂所帶給我們的「假」安歇;我們的眼睛應該注視那未來的安息,就是天堂的許地。祇有在那裡,我們才可以找到真正永恆的安息。


結      論
因此,我們看到「創造的六天」是導向「休息的第七日」,這是創世紀作者所用的一種文學技巧。他並非要對世界的創造提供任何科學的解釋,而是願意提出一些有關人類生命最基本的問題,即人類對幸福的追求,並給予一個恰當的答案。實際上,整部聖經的編寫,在作者心中都蘊涵著這個主題。現在,耶穌的話能夠在我們心中引起更深、更豐富的共鳴:「凡勞苦和負重擔的,你們都到我跟前來,我要使你們安息。你們背起我的軛,跟我學罷!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這樣你們必要找到你們靈魂的安息,因為我的軛是柔和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瑪十一28 ~ 30)。


本文譯自  Archbishop R.Arulappa “God rested on the seventh day” The Bible Today (Nov.1976), 966—971

 

 

註:

  1. 現在只對比較常用的不同意義各舉一例。耕種土地 (創二5)。任何勞工 (訓五18)。為人奴僕及所服的勞役 (創十五13 ~ 14)。臣子事奉帝王 (出十7)。人在祈禱中自稱為天主之僕 (詠十九12)。人自謙為他人之僕 (創十八3)。信仰天主者為天主之僕:此處可分一般人 (列上八23);亞巴郎及其後裔 (詠一,五6),先知 (亞三7),任何虔心事奉天主的個人 (列上十五29),以及天主特選之人如梅瑟 (戶十二7);若蘇厄 (民2、8)等等。至於用於敬拜天主和邪神的禮儀將在本文詳加討論,所以不再另外舉例。

  2. 本文所用之舊約七十賢士譯本索引為:
    Hatch & Redpath, Concordance to the Septuagent, (Austria: Akademische Druck. 1954)

  3. 本文所引聖經之中文譯文及章節,完全按照香港思高聖經學會出版的聖經 (一九六八)

  4. 討論梅瑟五書中所有不同文件傳統的代字,是按國際一般習慣:Y為雅威典;E為厄羅亨典,P為司祭本,D為申命紀傳統。本文根據
    Peter Ellis, The Men and the Message of the Old Testament (Collegeville: The Liturgical Press, 1960) pp. 57-72的分析找出各章節所屬的文件。

 

 

*****************************


何謂「在聖神內休息」? (1982)p526,634,676


在這個世紀中,不但在神學思想、教會的結構和服務上有驚人的改變,在宗教經驗上也有同樣的現象。以前只有在五旬復興教派中才有的現象,現在也對主流教會產生了戲劇性的衝擊。天主教會和其他主要更正宗的教會,對於宗教現象以及神恩的顯現,已漸漸習以為常。這些經驗不只令人驚訝,而且對許多人的生命產生了極大的轉變。這種經驗中的一種,就是在聖神內休息,或在聖神內狂喜。
「在聖神內休息」常是覆手祈禱的後果。覆手祈禱在教會的傳統中已有一個長遠的歷史;到現在為止,它仍然是堅振和聖秩聖事禮儀的一部份。聖神的力量藉著聖事主持人的覆手禮傳給領受聖事的人。這種聖事性的覆手與在聖神內休息的不同點,在於後者傳遞了特殊強烈的力量,使人很清楚地接受這個力量,以及在這個經驗中所產生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效果。
並非每個人的覆手祈禱都可產生這種現象。有些人好像是被選來通傳聖神的力量給別人。它是一項聖神的恩賜,而不是人自己可以具有的。當然,具有了這個恩賜的人,只要在祈禱中去觸到別人,就會有一種好似夠烈電流的東西傳到別人身上,而征服了接受者;他因此而「暈倒」在地上。這種暈倒是在聖神內休息的外在表達。
根據有這種經驗的人說:他們並沒有失去自我的意識,而時常是意識到自己不再控制自己,所以他們只好放鬆一切,而進到一種平靜安和的狀態中。有些人立刻可以站起來,但有些人在這種狀態中停留幾分鐘至一、二個小時。這完全要看一個人生理和心理的結構而定。他們通常不會經驗到神視或其他異常特殊的現象;而只是一種深刻精神的寧靜,以及與天主結合的經驗。天主似乎佔有了他們整個的存在。
這樣的經驗是否只在我們這個時期才有呢?並非如此。這在基督徒的傳統中已有一個很長的歷史,而也在其他宗教世界中有同樣的發現。在聖經中曾多次描述某些人在與天主相遇時跌倒在地上。當亞巴郎與天主訂立盟約時,進入出神的狀態 (參看創十五12);士兵們到山園中去逮捕耶穌時,也曾跌倒在地上 (參看若十八6) 但是不應該把這經驗和依撒意亞 (參看依六1ff);以及若望在帕特摩島所見的神視相混淆 (參看默一9ff);雖然,後者曾提到他有如死人一樣的跌在地上。這種啟示性異像的本身是完全另一種現象。
在聖神內休息最有意義的,並不是這個經驗的本身;而是它所應產生持久性的效果。與天主的結合並不是一種瞬間的經驗,或依靠某種特殊的環境。它應該在人的生命中繼續不斷地保持下來。
譯自 Dianne Bergan C.S.A. “Jacob's Well” Bible Today Nov. 1981, pp. 404 ~ 405.
在臺灣的神恩復興運動及聖神同禱會中,也經常經驗到這種在聖神內休息的現象。有時在祈禱會中,有的人並沒有人為他覆手,只是在當時天主臨在的氣氛中,他「自然的」就進入聖神內休息。其他的人則需要有人為他覆手祈禱而進入聖神內休息。平常,進入聖神內休息的人,完全保持神智的清醒,只是感覺整個身體沒有力量,因而躺在地上,從數分鐘到數小時不等。
在聖神內休息的人,有時經驗到很深的悔改;天主他想到了許多過去的罪,並幫助他做一個很深的懺悔。有時,有些人經驗到過去的許多心靈上的創傷受到醫治。在偶然的情形下,也有些人身體上的疾病也得到醫治。幾乎所有有這樣經驗的人都體會到天主清晰的臨在和極深內心的平安。
正如上面一段文字所描寫的,有這種經驗的人是體會到聖神的力量進入他內,他的身體好像無法支持,因而全身發軟躺在地上。但到現在為止,尚不能夠解釋為何有些人會有這樣的現象,而有些人卻很少或幾乎不會在聖神內休息。從所產生好的效果看來,我們可以判斷這樣的經驗是來自天主聖神。但是,許多在這方面有經驗的神父、修女認為,不應該主動地專為得到這樣的經驗而祈禱;如果在一般的覆手祈禱中,自然地產生這樣經驗的話,人就予以接受。但是,這只是一些意見和看法。由於對這件事情的經驗還不夠多和深邃,對它的了解也不夠澈底。到現在為止,對這種經驗所有的許多問題無法下一定論。

*****************************

 

 

本檔案未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