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張春申 |
 

 

48
神學論集
(1981)p245-258
   

天主聖神與耶穌基督                                                        

 

張春申


在救恩史中,天主聖三的外在生活是植根於無始之始天主聖三的內在生活;但自人而論,是根據救恩史中天主聖三的啟示,才導致對永恆天主聖三的認知。因此,信者發現天主聖神與耶穌基督在救恩史中關係是先於天主聖三內的關係;但對後者的認知,有助於對前者的解釋,因此聖三論與基督論具有相互闡述的作用。
    本文基本上取材自聖經,點出天主聖神與耶穌基督的關係,最後根據聖三神學作反省與註釋。全文可分五部份:
    一、古經中天主的言與天主的神。
    二、天主聖言與耶穌基督。
    三、天主聖神與耶穌基督。
    四、「從言」與「從神」的基督論及兩者相互的補充。
    五、結論
        1.  牧靈的實際問題。
        2.  中國思想中的「氣論」與基督信仰中的「聖神論」。

一、古經中天主的言與天主的神
    古經中,「天主的神」一詞表示天主在創造與救援中的能力。但是古經還有另一詞彙:天主的言。它在創造與救援行動中,常與天主的神相互關連與補充。我們不應對此關係表示訝異,事實上,後來在新經中,耶穌被稱為天主聖言;在祂生命中,天主聖神常與祂配合。古經中此一現象,讓人了解救恩史中天主啟示自己的方式。這一部份我願意分三點來討論。
1.  言與神的鳥瞰
    「天主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創一2b ~ 3) 古經的創造傳統,反映在天主的言之作用中。同樣,在祂救援工程上,天主的言 (話與事件) 也扮演重要的角色。譬如:天主藉著梅瑟把救援之言 —— 十誡 —— 通傳給以民。天主的話必要完成,「從我口中發出的言語,不能空空地回到我這裡來;反之,它必實行我的旨意……」(依五五11) 除盟約之言外,還有先知之言。先知是天主的代言人,藉著他們天主的言要實現自己救恩的旨意。因此,天主的言進入人類歷史中有創造與救援作用。
    同樣,天主的神也實現祂的創造與救援。「天主的神在水面上運行」(創一2b)。此註解為天主的神在創造工程上角色。天主的神也進到先知生命中,使他們的行動產生救援的效果 (參閱民長紀、先知書)。在古經中,通過天主的言與天主的神,完成創造與救援的計劃,顯露出兩者相互配合的特性,完成同一目標:一個創造,一個救援。
2.  言與神的分工合作
「古經中自始至終無處不是天主的言與神的合作。默西亞所以能遵行天主給梅瑟法律的言語以及執行公義,就是因為他有神。先知們所以能為天主的言語作證,就是因為神掌握了他們。主的僕人所以能把救援的言語傳給萬民,就是因為神在他身上。以色列所以有一天能甘心信這言語,也是因為在聖神之內才能如此。神及言語彼此不能分離,但這兩種德能各有其特性。言語自外界插入,就如利劍刺肉一樣。神好似液體,在不知不覺中滲入人內而潛移默化。言語可聽亦可理會,神是無形的,言語是啟示。神能變化內心。言語似乎可站立起來直爽說出自己存在。神則下降、流溢或淹沒,兩者彼此分工及合作。在新約中可看到……」(聖經神學辭典卷三「天主的神」頁六四一)
    古經中,由始至終都是言與神的合作,天主的神在七十長老身上,他們就出神說話 (戶十一 24 ~ 25)。天主的神攫住先知,他們代表天主講出救援性的語言。同樣,因天主的神在上主的僕人身上,所以他能報告喜訊。「請看我扶持的僕人,我心靈喜愛的所選者!我在他身上傾注了我的神,使他給萬民傳佈真道。」(依四二1) 道是話,神進到他身上,他傳佈言。因此上主的僕人是在言與神合作下完成救援。
    總之,言與神常在合作中完成創造與救援,但言有言的特性,神有神的特點,各有不同的功能和角色。
3.  期待末世來臨
先知話激起以民期盼將來的末世時期,古經中,不少先知描述末世現象。其中最有名的一段是「我要將我的神傾注在一切有血肉的人身上:你們的兒女們要說預言,你們的老人要看夢境,你們的青年要見神視;在那些日子裡,我甚至要把我的神傾注在奴僕和婢女身上。」(岳三 1 ~ 2) 聖神降臨後,伯多祿宣講時,就引證岳三 1 ~ 2來說明末世來臨 (參閱宗二16 ~ 17)。言與神在相互配合下,最後在耶穌基督身上彰顯出來。

二、天主聖言與耶穌基督
    新經中,把天主聖言與耶穌基督的關係表達最澈底的是「太初已有聖言……聖言就是天主……聖言成了血肉,居住在我們中間……」(若一1、4) 耶穌就是成了有血有肉,生活在人類歷史中的天主聖言。事實上,希伯來書信也說明天主聖言與耶穌基督合一的意義。「天主在古時藉著先知對我們的祖先說過話;但在末期內,祂藉著自己的兒子對我們說了話。」(一1 ~ 2) 在馬爾谷福音中,也肯定耶穌與言密切的關係「……誰為我和福音的緣故……」(參閱谷八35)「……人為了我,為了福音……」(參閱谷十29) 這兩段經文用平行的手法,充份表露祂與福音是一而二,二而一。
    至於新經中這個信仰的來源,最後是由於在耶穌公開生活中的宣講以及宣講的態度,使教會在復活的光輝下,肯定祂是永遠天主聖言。以下列舉福音中一些耶穌宣講時的現象來說明天主的言在耶穌生命中的流露。撒種子的比喻中祂指出種子就是「話」,而祂來就是要把天主的言廣傳 (參閱谷四1 ~ 20)。祂許多次說:「……我實在告訴你們 (啊們 Amen)」(例如瑪五18;谷九1;路十二37;若三3、5、11、13)。按今日釋經學的分析,「啊們」是禮儀中的一句話,常見於宣讀天主的話之後,表示對話的內容投順。因此,天主的話講出後,群眾就引用「啊們」來答覆。耶穌把「啊們」放在自己講話開始,這是史無前例的,顯示祂有與眾不同的權威。祂的話就是天主聖言。
    在瑪竇福音中,耶穌用了五個對比來表達祂的話所具有的權威「你們一向聽見古人 (來自梅瑟、來自天主的話) 向你們說……我卻對你們說……」(參閱瑪五21 ~ 22,27 ~ 28,33 ~34,38 ~39,43 ~ 44)。耶穌以自己的言與古經盟約之言相比,這表示祂的身份與天主同等。因此可以看出,耶穌在祂宣講中,處處顯露以民等待的末世時期,天主最後自我啟示的時期已經來臨;祂說:「天地要過去,我的話決不會過去。」(谷十三31) 這表示天主最後的語言藉著耶穌已進入人間。
    對觀福音使我們有此印象,實際上,若望福音更是表達了同樣的信仰:信耶穌的話,便得永生 (五19 ~ 29);祂的話是生命之言 (六68);祂的話是真理,真理使人自由 (八31);祂最後宣告自己的話就是父的話 (十二44 ~ 50)。
    耶穌的宣講對當時的弟子與聽眾具有極大的震撼,早已隱約地在他們心中,種植了對耶穌的信仰,後來透過復活的經驗而顯明。他們相信天主最後親臨人間就是藉著復活的耶穌說話。這便是希伯來書信開端所表達的思想。至於若望福音的作者所以說出簡明而又精妙的序言;天主永遠的聖言成了血肉,那又深一層地道出了教會的信仰。由於宗徒明瞭救恩史是唯一天主的永遠計劃,基本上一個啟示的展開:創造與救援,自原始至末世。因此,耶穌基督既然是末世成為血肉的聖言,自然也是永遠的天主聖言。實際上,保祿已把這個思想類似地發揮過「……因為在天上和在地上的一切,都是在祂內受造的:一切都是藉著祂,並且是為了祂而受造的。祂在萬有之先就有,萬有都賴祂而存在;他……」(參閱哥一15 ~ 20)。雖然保祿未用「言」這個字彙,但他已把整個救恩史在耶穌身上連接起來了。
如此,我們解釋了天主聖言與耶穌基督。

三、天主聖神與耶穌基督
    若望福音中,表達聖神與耶穌關係有一過程:天主所派遣的耶穌「講論天主的話,因為天主把聖神無限量地賞賜給祂了」(若三34)。但在祂自己「逾越」之前,還沒有將聖神賜下給信仰他的人 (若七39)。可是在十字架上已經自祂被刺透的心中「流」出聖神 (若十九34);於是復活當天晚上,祂向宗徒噓氣,賜予聖神,一個新創造的開始 (若二十22)。至於保祿又在復活信仰的經驗中說出「最後的亞當 (耶穌),成了使人生活的神。」(格前十五45b)「主就是那神:主的神在哪裡,哪裡就有自由。」(格後三17)後面這句話,卻使聖經註釋家遭遇很大的困難,但在教會的信仰反省下,我們懂得它是說:光榮的主的作用是在聖神內,祂把救恩傳給人,使人自由。所以,「主就是那神」,在祂的行動中要把神賜下。
    至於初期教會之所以將天主聖神與耶穌基督合而為一,那是先由於宗徒們在跟隨耶穌的生活中,早已體驗到耶穌的一舉一動都是在聖神領導下,完成救恩的行動。這個思想在對觀福音,特別是路加福音中一再被強調。例如:聖母懷孕 (參閱瑪一18;路一35);耶穌領洗 (參閱谷一10平);受誘 (參閱谷一12平);宣講 (參閱路四14、18);驅魔 (參閱瑪十二28);祈禱 (參閱路十21)。總之,耶穌整個生命都在聖神推動下發展。在耶穌死亡和復活事件上,聖神的行動使祂進入天主永恆生命而達到了高峰 (參閱羅一4,八11)。
    在此我們願意為今日的神恩復興運動加一註解;新經中,不少地方述及聖神的恩賜 (譬如格前十二8 ~ 10:「這人從聖神領受了智慧的言語,另一人卻由同一聖神領受了知識的言語,有人在同一聖神內領受了信心,另有人在同一聖神內卻領受了治病的神恩;有的能行奇蹟,有的能說先知話,有的能辨別神恩,有的能說各種語言,有的能解釋語言。」這些神恩在耶穌身上幾乎完全展現。其實,我們應稱祂是唯一無二神恩性 (charismatic) 人物。耶穌是最會講智慧與知識語言的人;祂對父有十足的信心,除了耶穌的教導外,四福音中幾有三分之一的篇幅在講耶穌的治病,他行了很多的奇蹟,他能面對挑戰,有極大的勇氣說出先知性的言語;也並教人分辨時代訊號。他神恩性的行動和生命是後代教會一切神恩的根源。
最後,在復活經驗中,初期教會相信天主末世的恩惠:天主的神 (則三十六27;岳三1 ~ 2)。在死後復活的基督身上,普賜人間,於是不論若望與保祿有了高峰性的表達天主聖神與耶穌基督的合一:「主就是那神,主的神在哪裡,哪裡就有自由。」(格後三17) 和「天主把聖神無限量地賞賜了祂」(若三34)。

四、「從言」與「從神」的基督論及兩者相互的補充
    古經中,天主的言與天主的神相互交疊配合,上主兩個行動導致一個創造與一個救援工程。末世時期,天主無限量地把聖神傾注在耶穌 —— 天主聖言身上,但兩者間到底有怎樣契合的關係呢?如何把兩者綜合起來呢?這就是神學反省的工作了。最近有一位神學家 Ladaria 的解釋相當完整,以下便是他的思想。聖神充滿耶穌基督,使祂在公開傳教中,能如此具有權威的宣講,最後,聖神的作用在光榮復活的主內,永在天上人間,把天主的言完全流露出來。反過來說,倘若聖神沒有在耶穌內完滿,那麼這位成人的言將一無作用:「按至聖的神性……耶穌被立具有大能的天主之子」(羅一4)。保祿意味著耶穌在聖神的動態能力下,把天主子的身份與地位豐富的表達。可是,我們尚可自另外一個角度表達同一真理:天主聖言成為血肉,就是為了使天主聖神通暢地、自由地施展作為。反之,假使耶穌不是成人的言,而只具有普通血肉之軀,那麼聖神的德能也無法自由展現。換言之,因為聖言降生成人如同「空虛」的器皿,完全被聖神充滿,讓救恩通暢無阻進入人間。由此可見,「言」與「神」在耶穌身上交疊,完成末世救恩工程。
    由於聖言與聖神與耶穌具有上述的關係,因此有所謂「從言」與「從神」的基督論出現。基督論旨在解釋為何初期教會的信友相信在歷史中納匝肋的耶穌是基督 —— 人類的救主。若望福音的作者簡單的告訴我們,因為在耶穌身上聖言成了血肉。正因如此,祂就是天主之子、基督、祂就是早已期盼中末世要來的救援者。這就是「從言」的基督論。事實上,新經中有另一些材料說明「從神」的基督論。由於這位納匝肋人耶穌,在整個生命過程中講了許多話,也做了許多事。但是,只因天主聖神在祂身上,才能使祂的言語和行動具有超越人的能力。在耶穌死亡、復活的事件上,天主聖神使祂進到永恆天主生命內,因此相信祂是基督、人類的救主,這便是「從神」的基督論。「從言」的基督論解釋基督,是由「自上」降生成人的聖言,所以也稱為「自上而下」的基督論;至於從神的基督論解釋基督,是由天主聖神「自下」將耶穌一生舉揚,所以也稱為「自下而上」的基督論。
一般而論,新經中,從言的基督論是若望著作所用的語言;對觀福音與保祿書信則是從神的基督論。不過,保祿著作中已包含另外一面,「祂雖具有天主的形體,卻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與人相似……一切唇舌無不明認耶穌基督是主,以光榮天主聖父。」(參閱斐二6 ~ 11)。雖然這裡主要描述耶穌完成祂天主子的使命;但也說明祂具有永恆的天主形體,是「自上而下」的。對觀福音如同保祿著作並不排斥從言的基督論而且也包含在內。若望著作中,也表露耶穌的生命中「自下至上」的過程。「……耶穌知道祂離此世歸父的時候到了……也知道自己是從天主來的,又要往天主那裡去。」(參閱若十三1 ~ 4) 實際上,新經中,「從言」與「從神」的基督論的界限劃分得並非如此清楚,由於天主聖言與天主聖神在耶穌身上是互補的,所以,「從言」與「從神」的基督論也應契合、相合為一體的。

結論
    有兩點將在結論中敘述:其一是從牧靈角度牽涉到本題;其二嚴格而論,只是附論。由於今日大家注意本位化中國神學,我想從這方面討論「聖神論」。
1.  牧靈的實際問題
    雖然上述兩種基督論相互補充,不可缺一。但我們過去的宣講,往往強調「從言」的基督論,而易忽略耶穌身上「神」的因素。首先,傳統上好像看耶穌是自天上降下來似的;祂沒有成長、發展的過程,這是強調從言基督論導致而成的後果。如果注意聖神在祂內的行動,那麼他真實人性的生命,便將為我們宣講所傳述了。其次,「文字使人死,神卻使人活。」(格後三6b)「我們從今以後不要按人的看法認識誰了;雖然我們曾經按人的看法認識基督,但現在不再這樣認識祂了。」(格後五16)。保祿的思想是,對耶穌的認識絕不是只憑文字的表達,而是在聖神內的經驗。聖神自己沒有面容,祂在耶穌身上表達出來。這裡產生今日「基督論」與「聖神論」互相補充的實際牧靈問題。前者沒有後者,耶穌基督將只是「文字」;後者沒有前者,天主聖神將只是「空無內容」,甚至「迷失」的經驗。兩者都是極端。以前有過的「耶穌運動」,就是極端化的後果,因為這個運動要求自由。但是已經與主的自由相違背;根本不是耶穌的自由,這是「聖神論」沒有「基督論」的後果。另一方面,今日教會中尚有人咬文嚼字引用聖經宣講基督,可是不在聖神的經驗中,因此基督失去祂的時代性,這是「基督論」沒有「聖神論」的後果;耶穌基督不論過去、現在、未來,都在不斷地通過神啟示自己。就牧靈而言,天主聖神與耶穌基督的相合為一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2.  中國思想中的「氣論」與基督信仰中的「聖神論」
「氣論」在「聖神論」中完成
    中國古書有許多重要的字彙,諸如:「道」、「理」、「法」、「性」……其中之一叫「氣」。不過,對「氣」的研究一直非常少;有系統的研究更少。因此,我只能根據哲學辭典及一些材料來說明「氣論」。
    自戰國及漢朝以後,已由陰陽五行家來註解「氣」字,並非純正的古代原始思想。因此,必須採用我國古書最原始的資料來闢述「氣」,其實,原始思想是相當真實地來自人性經驗。
    羅光總主教著述中國思想史中講莊子特別發揮「氣」字。雖然老子一書中已略有見地。「氣」的字根是象形文。禮記祭義註云「氣謂噓吸出入者也」。當代研究中國思想學者徐復觀教授以為:人看見雲在動,就把它叫「氣」。倘若把此現象放在人生理現象上,則人有氣;尤其在嚴冬季節,人吐出一口氣,好像冒出一朵雲一樣。人有氣因為有生命;失去生命,人就斷氣了。因此,在人的經驗中,有生命力的人就有「氣」,「氣」是生命力。中國思想十分重視生命,肯定全宇宙瀰漫生生之德,這是生命的表現。因此也說天地之氣,這個氣不是空氣或物質上的氣,而是生命力。正氣歌內有一句「天地有正氣」,說明的就是天地間有一股生命力;這股力量顯露如此強而有力,會令人驚訝天地原有的潛力。這股原始生命力,如日月昭彰,流露出深湛的內涵。
    古人思想中,宇宙深含道德、藝術;全善和美的境界;這是一個與價值相合不分的宇宙論。因此,「天地正氣」具有道德與藝術的幅度。
    孟子書內極有名的知言養氣章中,把有關氣的思想闡述精妙。後代有名的註釋家,非常重視這章,因為其中有關氣的思想非常豐富。這裡只能簡述一二:孟子認為有些人有的是血氣,只是因人力氣大,身體壯,所謂「血氣之剛」,並沒有什麼道德價值。但人是道德主體,當有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它不是普通的力量,而是道德力量。孟子說浩然之氣的形成是配義與道,把義 (非一般的義氣,而是真理) 與道 (外在的真理、大道) 汲取涵蓋在生命中。因此浩然之氣是集義而生的,如果「義」、「道」與聖經中的言相連,那麼在孟子思想中,言與氣連在一起了。浩然之氣至大至剛,充塞天地之間,如此,天地的正氣在人的道德主體上出現了。
    根據我們反省的聖神與耶穌基督,實在可以窺測我國古人的「氣論」似乎在新經啟示中完成與圓滿。我國思想中的天地之氣與古經中上主之神不是有類似之處嗎?莊子說:「通天下一氣耳」,萬物藉「氣」的能力而生,不就是說上主藉著祂的神 (上主的一口氣) 創造萬物嗎?最後孟子思想中,道德主體的浩然之氣不是在耶穌基督生命中達到最高峰嗎?「配義與道」和「養浩然之氣」,只有在基督身上達到圓滿。祂是最標準的配義與道的聖言,在祂身上有充塞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的確,中國思想的「氣論」在耶穌的啟示中得以完成。
應用「氣論」發揮「聖神論」
    另一方面,我們可用我國思想中「氣論」的特質,再給「聖神論」作一反省,這倒是一種中國神學。下面示範性地舉出三點。首先,氣是生活上相當熟悉的字,每天不知多少次使用;但我們往往不知其深度。實際上,古人思想中,氣的最高境界,就是天地的正氣。氣一進到道德主體中,就是浩然之氣。中國人十分喜歡用與氣有關的詞彙,如義氣、靈氣、正氣……不僅古時引用,今日也應用。因此,神學上應用氣的概念來解釋神,會幫助聖神論的擴展。試想當中國人了解到耶穌基督充滿浩然之氣,會有怎樣的感受?當他想到,基督徒領受聖神,充滿正義之氣……他又有什麼氣概?
    其次,由於「氣」的超過精神與物質的對立,集兩者為一的內涵,用來說明基督徒的生命,也極有中國思想的格式。浩然之氣是道德主體集義而生的;然而它貫澈人的生命,它是精神力量,但同時透視於軀體上。所謂「德潤身」、「心廣體胖」,那麼浩然之氣,自然充塞於天地之間了。在這種思想格式下,基督徒領受聖神,成為天主的子女。為中國思想這不可能如同一般所想像的,局限於精神或靈魂上,而是透澈身靈。聖神是天主的氣,領受聖神的人,當然天主的氣充塞在祂內了。進一層研究天主聖神在基督徒生命中的作用,將不致如此無形無象,而該誠於中,形於外的表現出神聖的「氣質」。在中國詞彙中的「氣質」、「氣概」等等,都是超過軀體與精神之分的。基督徒團體自有一番「氣概」。而且對靈修功夫而言,大可研究所謂東方的養氣,甚至在民間的「氣功」,對於人的生命具有怎樣的作用;應用在基督徒靈修之中,又有怎樣的解釋。這是非常有趣,而又極有創意的神學工作。
    最後,在神學解釋上,曾用不同的模型說明聖神的作用。人究竟是怎樣悔改?聖神怎樣在宣講中變化一個人?聖事怎樣產生效果?以前應用因果律來解釋聖神的德能,聖神通過人、宣道者、聖事標記 (工具因),產生恩寵生活。這種解釋固然可用;但在感受上,似乎把人當作一樣東西,被動地受到改變。今日神學對聖神效果的解釋,超過工具因,而應用「位際」(你 —— 我) 的關係。這是相當好的理論。但我認為中國思想的「通天下一氣耳」也可表示聖神瀰漫在宇宙中的行動。不論是誰,大家都在同一原始創造的氣中。因此而有中國人極喜愛的「感應」說法。感應實在很難用語言加以描述,因為人間許多事情很難言喻。但人與人確實能感應,人與萬物也能相互感應。當我們討論聖神的作用,是很難以概念來說明的。那麼「感應」倒大可應用。最後,宇宙萬有在聖神內「心有靈犀一點通」。
    以上只是一些簡單思想。中國哲學以及民間用語中,對於「氣」有許多不同的說法。我隱約地察覺到可以採用來發揮聖神論。當然,這次演講,僅是一個起點,所以附在演講之末提供出來。如果將來這方面會有更大的成績,那麼一九八一年紀念君士坦丁堡第一屆大公會議一千六百週年,對中國神學倒是不能忘懷的一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