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張 春 申 |
 

 

47
神學論集
(1981)p71-82
   

聖本篤的身世、會規及靈修    

                                             

 

張 春 申


今(一九八○)年是聖本篤(St. Benedict. 480-547)誕生一千五百週年。普世教會歡欣隆重地慶祝並紀念這位貢獻如此偉大的聖人。兩年前,本篤會總會長研討如何慶祝時曾說:「在這聖神聖之年內,整個修會並不需要緬懷中古時代輝煌的歷史;主要的是大家深刻體驗本篤的精神以及會規的原始神恩。」現在,我就把自己關於本篤的一些研究:他的身世、會規及靈修提出,供作大家參考,並向本篤與本篤修會致賀。

一、教會初(三 ─ 五)世紀的隱修運動
首先,我們必須在具體的時代框架中來認識本篤、他的會規與靈修。
其實,在本篤之前一百五十年,教會早已興起了「隱修運動」。千萬人由於發現在自己生活(家庭、婚姻、人際交往、物質享受...)上的不滿足,深感內心的一股召喚,渴望遠離世俗,深入荒野,尋求一種特殊的福音生活方式。隱修運動基本上是實踐基督福音的一個理想。這是第三世紀以來,不論東方或西方教會中一個普遍的現象。
在聖人傳記中,可以看到一些隱修者的生活情形,他們實際上都早於本篤。譬如本篤之前一五○年,保祿(二三四~三四一)就在荒野中獨修。隨後有隱修團體的出現,著名的聖安當(二五○~三五六)可謂隱修團體的始祖。他原生長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由於在禮儀中聽到一段聖經:伯多祿對耶穌說:「老師,我們捨棄了一切,為跟隨你。」(參閱谷十28~31)深受感動而遠離伳俗,進入荒野,追求一個徹底跟隨耶穌的生活方式。最後,他成為一群隱修士的導師。東方的聖巴西略(三二九~三七九)不但遍訪荒野隱修概況,而且按他自己的心得寫了「生活的規則」。西歐有聖瑪爾定(三一六~三九七)、真福嘉辛(三六○~四三五)都是隱修生活的提倡者。北歐亦然,聖高隆邦(五四○~六一五)是大家較熟悉的一位。
探討隱修現象之來源,或許有人會說,因為第三、四世紀是教難時期,教友深受迫害,尋找藏身之地,而荒野最為理想,於是產生隱修運動。實際而論,此種講法並不完全正確。因為教難在第四世紀業已結束,而隱修運動日益興盛;繼續有人願意度理想的福音生活。按今天修會神學的解釋,隱修運動的開始,實在是聖神的推動,在不同時代、不同需要、不同境況中激起一些人遠離美衣美食。願意在荒野度一種如同宗徒一般的跟隨基督生活方式。
本篤便是那個時代的聖人,至於今天稱他為「西方隱修生活的始祖」,並非在時間上他是創始者,而是由於他是教會中集隱修傳統的大成者。他編寫的會規深深地影響了西方教會的隱修生活。

二、聖本篤與他的會規
有關本篤的身世,今日史料來源是大聖額我略教宗所著的「對話集」。然而這本著作普遍地認為「傳奇」氣氛太濃厚。不過,無論如何,額我略為後代保留了大聖本篤的早期生涯,以及靈修發展的不同階段。至於有關聖本篤在世所顯的種種奇蹟,只是表示天主的能力繼續不斷在教會中實現。其實,額我略寫「對話集」時,距離本篤去世僅有五十年罷了,後人對他的記憶尚很鮮明。
本篤於公元四八○年生於努爾西亞,家庭若非貴族,至少相當富有。早年在羅馬求學,但中途輟學。並非他不愛書本,而是由於羅馬城精神生活之墮落氛圍令他厭惡,而追求獨居生活。於是他去羅馬東方五十哩的蘇比亞谷,這時他才二十歲。他起初獨修,繼而擔任隱修院院長約二三十年。最初三年,他隱居在一個山洞裡,由一位名叫羅馬諾的隱修士供給飲食,也許也有些指導。不過這三年中,本篤是這樣遠離人間,甚至連復活節都不知道是哪天(這的確令人發笑,教會中以禮儀生活聞名的本篤會祖,初時這樣「忽略」禮儀!)。徹底與世隔絕的生活,在許多偉大宗教家生命中有過,為本篤的靈修經驗當然非常重要。但是不久他也放棄了這種獨修形式;雖然本篤一生酷愛獨修,不過,後來他認為這應當是成熟的人實行的道路。大概根據他的經驗,只有長久在隱修院團體中修行到家的人,才能在獨居時真正獲益更多。
無論如何,山洞中獨修的本篤被人發現了;附近一座隱修院的院長死了,修士便把本篤請出主持院務。本篤勉為其難,出任院長。或者那座隱院的修士,懈怠成習;或者本篤自己要求過人,結果演成了一場悲劇。按照額我略的報導,修士幾乎毒死本篤,他再度回去獨修。後來,又有隱修士來跟隨他,起初只有數人,幾年之後,人數日增,本篤建立十二座隱修院,每院十二位修士,由院長一人管理,他自己領導全部。本篤領導的隱修士中有羅馬貴族,也有當時的蠻族,但是大家一律平等,後進的貴族不在先進的蠻人之前,此與當時羅馬社會有天壤之別。本篤隱修院中,大家勞力,大家攻讀,大家分享最重要的天主的工作:禮儀。大聖本篤最後離開了蘇比亞谷,那是由於當地一位司鐸的嫉妒;可能他自己對那裡的成就並不滿意,因為後來他寫的「會規」與十二隱修院的形式有極大差別。
於是本篤到了因他而著名的加西諾山,在那裡歸化村民,開辦隱修生活,寫了集大成的會規。本篤逝世於公元五四七年。至於他去世的情況,充滿了「戲劇性」。隱修生活常在途中,奔向永恆,他在聖堂裡由修士攙扶,眼目凝望天鄉,結束了他豐盈的一生。
本篤的歷史資料並不豐富,不過如果誰若誦讀他所著的「會規」,不難發現他的心靈。全部會規包括一篇序文與七十三章。自內容而論,極大部份都是聖經章節,貫徹前後。其次便是引用前代隱修作家,一部佚名作者的「主的規則」該是原序與前七章的思想淵源,有時可能直接抄錄。此外受巴西略的作品影響極大。但是上述一切材料,都經過本篤自己切身經驗而融為一爐。
「會規」是寫給切願在團體中隱修的人的,根據本篤自己的經驗,他對當時的「放蕩修士」極為不滿;至於「獨居修士」,本篤切身體驗過,他認為必須受過長期訓練,方為適當。所以他只為隱修團體編寫「會規」。(參閱會規第一章)
如果與近代修會的會規相比,本篤「會規」的法律語氣極淡,更似一本生活指南。「會規」最大特點,或許也是導致成功的因素,便是「中庸」之道。何時該嚴而不厲,何時當寬而不鬆,何時該歸咎,何時又規勸,具有高度的彈性。它雖是為初學者而著,「然後,在天主護佑下,你才能到達我們以上所說的超性事理的頂峰。」(會規第七三章)
總之,「會規」旨在組成一個隱修團體,使生活有節奏,治理有從屬,產生一個理想的環境,實踐福音生活。而其中論會父一章(第二章),看來該是本篤本人的素描了。
這部「會規」影響西方隱修生活至大;本篤時代早已隱修院林立,據說每個修會便有自己的會規,大概由於並不理想,沒有流傳下來。當本篤「會規」問世,漸漸地為各處已建立的隱修團體採用,於是西方教會到處出現隨從本篤傳統的隱修院。在此也可附加說明,當我們今天談到本篤「會」時,應當注意與現代的一般修會是不很相同的。大體上,根據「會規」的要求,每座本篤會隱修院的獨立性極大,會父幾乎是現代所說的會長或總會長。本篤會仍舊保持這傳統,即使今日普世本篤隱修院成為一個聯盟型態,其主席稱為首席會父,但是他對於各個隱修院而論,名譽性比職務性更重。那麼,本篤會是什麼呢?它不在於如同其他修會一樣,具有組織與管理上的統一,而在於大家都採用同一「會規」。

三、本篤會規的靈修
在這段中所介紹的靈修,只是根據本篤「會規」;其實在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中,「會規」受到許多不同的註解,因而靈修方面也有不同傾向。
1. 靈修的目標
本篤「會規」靈修的目標,就是:在一個理想的環境中,實踐福音中基督所要求的生活。著名的法國主教鮑蘇艾(一六二七~一七○四)曾說:「本篤『會規』是福音的綱領,福音的縮影。」基本上,這是十分確實的。本篤「會規」實際上不是別的,只是使人實踐福音的生活。
2. 靈修的境地
會院是一片土地、一座迴廊、一個空間,有共同理想的人,共度福音的生活。
「會規」第六十六章說得明白,一座隱修會院,雖然不是與外界完全隔離、但是基本上,物質生活的需要,如用水、磨房、菜園、各種工藝場所等都設在會院範圍內。
在會院中,會父(abbas)是舉足輕重的靈魂人物,是全會院的導師,是物質生活的家長,是紀律的全權管理者。他在隱修團體中,形成一種靈修色調(style)。全會院的靈修氣氛,幾乎由會父通傳而出。會父領導整個團體,但也應明智的決定院內事務,甚至需要團體中的每一成員表達自己的意見。因此,可說隱修會院是由一座會院、一片土地、一位會父,大家共同遵行會規,達到止於至善的最高理想。由此可見,本篤會的第一聖愿:恆常(stability)的意義即與這一片土地和這個團體恆常持久地在一起,表示隱修士的心已與團體一起止於至善。因此,本篤會士即使身在他鄉,始終與他的會規保持聯繫。這種「止」的精神,可用大學名句來解釋:「知止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定,定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我認為這句話已把本篤會規的第一愿表露無遺。就是在此氣氛中,達到靈修生活的境界。
3. 靈修生活的內容
有關「會規」的靈修內容,我們分核心、德行、實踐三點來講。
a 核心
英國紅衣主教Cardinal Hume在慶祝本篤一千五百週年的彌撒中說:「基督徒的生活,主要是『盯住』天主(意即盯梢)。」信友生活在基督內,於是雙目常盯住天主,必須效法基督。具體而論,一方面恪守誡命;另一方面,心靈潔淨地尋找天主。「會規」第四章便列出共七十二條命令,不過綜合起來,不出天主十誡;也就是愛天主與愛人。
b 德行
本篤的「會規」並不講論許多德行,只講對隱修生活的實踐,提出幾種態度。首先講到的是服從(第五章)。但我發現在第七十一章中,相當有啟發性地也觸及服從,它與今日一般修會團體的服從相異其趣,說明兄弟間彼此要服從。整合以上這兩章的思想,可以看出本篤會規的服從法律性的因素較少。相反地,卻更具有敬意與神秘性在內。不論在會父身上或者在兄弟間都應表示服從,基本理由便是天主的聲音,現今在整個團體中出現,因而彼此服從。這便是本篤會的服從聖愿的真諦。
其次,本篤「會規」注重靜默。大概也因此在本篤會傳統歷史中,有一些俗稱「啞巴會」的團體。他們度不言不語的靜默的生活。但真正靜默的精神是什麼?它告訴我們,隱修生活的重心不是「曉曉不休的講話」,而是「常常傾聽」。請天主來讀人的心,也應聆聽天主在教會內、在生命中的話。修會(隱修)團體中的靜默,就是要學習聽的藝術,成為一位會聽的人,這就是靜默的精神(第六章)。在會規序文中,第一句話就說明凡進入修會(隱修)團體中的人,不需發表高論,但要敞開胸懷、靜聽天主的話。
最後,本篤會最重要的態度就是謙遜(第七章)。本篤論及謙遜共分十二級。第一級謙遜是對天主敬畏。第十二級謙遜提示一舉手、一投足都表露自己內在的謙遜。當一個人內心有敬畏之情,認識自己也愈深,也就更加認識天主。最高的靈修表現就是:整個人(人的每一層次、由內往外、由心到軀體)顯露靈性的生命。當整個人陶醉在天主的氛圍內時,這才達到第十二級的謙遜。實際上,這與東方的靈修有相似的一面。在十二級謙遜上的努力,大概便是本篤會的革新生活聖愿了(會規第五十八章)。
c 實踐
討論了「會規」靈修生活的核心與德行,具體地得問究竟在哪些事上實踐?簡單而論,本篤會的時間就是天主的工程(Opus Dei),包括禮儀生活、閱讀聖書與體力勞動。
在本篤以前,荒野中的獨修士為使人不閑得慌,無所事事,就想些方法打發時間。譬如一個小徒弟來到導師前問:「今天怎麼樣過呢?」於是這位靈修導師就指點他去拔些蘆草,編隻籃子,至少他一天的工夫不會打妄想,時間就這樣打發掉了。隔了一天,小徒弟又跑來問導師:「今天又怎麼樣過呢?」然後,這位導師不疾不徐的說:「把昨天編好的籃子拆掉。」這純是打發時間的工作。本篤對工作的看法絕不如此。他有創新的、建樹性的了解。他視團體生活的需要而工作,有些人力氣大,就去挖地、種菜,有些人會某種手藝、技巧,就作些手工,所有人都輪流進入廚房工作。不過工作時間沈浸在祈禱的氛圍內。有人說:「隱修生活如同一曲音樂、一首詩,有它的秩序,有它的節奏。」本篤會的特點就是給團體生活賦予一個秩序。有固定的時間舉行禮儀、誦讀聖書、工作。所以我們說:本篤會的全部時間就是一個祈禱,一個Opus Dei。在祈禱的氣氛之下造成和諧的團體生活。
禮儀是本篤會的一大貢獻。在會規中並沒有特別教人如何祈禱,但卻提出要「敬」(第十九章),我認為這在修會(隱修)生活中相當重要。因為敬意保持神聖氣氛;若不敬,便會使神聖氣氛俗化的危險。曾有人說:在教會內管更衣所的人很容易趨向「俗化」。因為他整個時間都是在神聖的事物中,一會兒進聖堂換點花,一會兒整理祭臺......。若無敬意,則一會兒經過祭臺前打一個扦,一會兒後又打一個扦。原來是神聖的行為,就不自覺毫無心意地機械化了。本篤是一位十分明智的導師,他不教如何作祈禱,只要求敬畏之心。
「會規」靈修的最大後果就是喜樂。本篤會洋溢喜樂與和平,是大家熟知的,也是「會規」中不斷提出的。

四、本篤會規的貢獻
一九七五年,教宗保祿六世冊封聖本篤為歐洲的主保。他特別提出三個象徵:十字架、福音、犁,說明在十五個世紀中,本篤會規改變了整個歐洲,造成基督教文明。十字架象徵本篤修會的傳揚福音,擴展教會的工作;福音象徵文化事業;犁則象徵本篤會墾荒的貢獻。
羅漁教授所著:「中古之光」,詳述本篤會對歐洲文化的影響及其貢獻。全書共分十章。其中七章有關本篤會的貢獻:對教會與社會的貢獻(第三章),對教育與學術的貢獻(第四章),對保存傳播文化的貢獻(第五章),對方言文學的貢獻(第六章),對自然科學的貢獻(第七章),對音樂的貢獻(第八章),對建築的貢獻(第九章)。最後一章說明本篤會對工、商業的貢獻(第十章)。
本篤會有如此偉大的貢獻,其根源又是什麼呢?這裡我們要特別探討本篤「會規」的神恩。由此再對那些貢獻深入說明,也許更有意義。在我個人研究「會規」之後,敢說本篤會的神恩不是普通所說的傳教,不是商業,不是教育,不是文化工作......可說什麼都不是。本篤會唯一的神恩就是在「會規」指導下度理想的福音生活,徹底實踐耶穌的要求。願意捨棄一切,跟隨耶穌,把福音的內涵在此環境中實踐。這是「會規」唯一的神恩,由於這樣的神恩,在歷史的演變中卻影響了整個歐洲。
首先,按照「會規」,隱修院並非與教會隔離。譬如隱修院中,若由於不良份子的操縱,選出一位不合格的會父,「會規」第六十四章聲明:「當地主教、會父們、或附近教友得知他們的惡行,便應該阻止這班惡人的陰謀實現,並為天主的家庭另立稱職的管家。」可見隱修院與地方教會相通。因此會院中的成就自然也會傳到外面。
那麼,究竟會院中怎樣會產生如此偉大的頁獻呢?其實具體說來,並非難事。譬如,會院中必須有圖書館,為了誦讀聖書。那時書本悉為手抄本,隱修士為了充實圖書館,便有人專門抄錄。但是生活在隱修神恩中的人,一定會在喜樂與平安中愈抄愈美。如此為歐洲保存了文化遺產。本篤會注重禮儀,禮儀與建築、音樂等等都有關,於是又在隱修神恩的薰陶之下,產生了創造性的作品。隱修士誦讀聖書,必須學習文學,因此在隱修院中有了教育工作;同時也收錄了一些貴族弟子;漸漸地產生了教育事業上的貢獻。至於在農業上的貢獻也極易了解;因為圍牆之內便得耕地播種,在這種神聖氣氛中不難有所改良,因而傳播給外面的農人。依此類推,我們可以發現,一切貢獻都直接或間接與隱修院的生活有關。隱修士的福音生活之神恩,影響了他們在各方面的活動,以致有了以上所述的貢獻。我們一方面可以說:本篤會原本無意尋求事業上的貢獻;另一方面卻在無意中,接觸了事業,而產生了極大的貢獻。一切貢獻的根源是本篤會的神恩;好像恩寵祝聖了自然,給一切都鍍上了神聖的光輝。
即使在傳播福音方面,本篤會的成就也應另加解釋。本篤會奉命傳教,心目中乃是將「會規」的生活方式傳播。此番工作之前,當然必須先歸化人群,然後再建立隱修院。再者,按照「會規」思想的本篤會傳教士,基本上常與自己的隱修院相連結;恆常聖愿催迫他事成之後立刻返院。
由此可見,歐洲輝煌的文明所以能夠產生,主要的是建立在本篤會的神恩上。可是「會規」神恩並不具體要做些什麼,而是事實上改造了一切。這就是本篤「會規」的偉大貢獻。

五、本篤會規的時代訊息
最後,在慶祝本篤誕生一千五百週年的今天,我們仍能要問本篤「會規」對當代有何意義?首先,我們應注意,一位先知在時代中的訊息,並不一定要提供解決的方法。他的話可能只挑戰,對時代的警告。隱修團體的出現,深具挑戰或抗議性(protesting)。本篤時代,福音的理想生活方式正向那個羅馬帝國日益墮落,甚至教會自身深受影響的時代抗議。我想 本篤「會規」,今天還是向人類提出極大的抗議。今天在消費者社會文化背景下,生活為要享受,所以促進生產;促進生產,推廣消費。於是大家生活在一個惡性循環的消費社會中。另一方面,許多人卻一無所有。 本篤「會規」今天同樣給人類指出天主的絕對,精神生活第一。生命不在於「有」多少,而是在於「成為」什麼;「是」什麼。一般信友對這個社會發生的抗議聲音實在不夠響亮,不夠熱烈。隱修生活存在性地繼續保持抗議。即使在改革復興聲中,本篤「會規」絲毫不該向時代妥協。
與此相連的是,今天人類中不只有許多人酒精中毒,也有許多人只管一天到晚工作,成為一部機器,最後,不知自己生活為什麼?我稱之為工作中毒(workholic)。本篤「會規」對此抗議。本篤會在他們生活方式中提出福音的內涵;他們勞動工作,然而協調在天主的工程之中。究竟是工作為了生活,不是生活為了工作。
最後,本篤「會規」也給一般傳教修會,尤其社會服務工作的修會極大的訊號。我記得今年九月二十一日在淡水舉行慶祝本篤誕辰週年紀念彌撒中,賈總主教說:「本篤會的生活是遠離俗世,反而變化了這一世界。本篤的精神,就是在他所接觸的一切中,使之變化與提昇。」一般會士生活在世界中,本篤的訊息鼓勵保持一份遠離世界的精神,為了反而能變化世界。因此,淡水本篤會院具有它的重要性,我們至少有一個天地,有一股空氣,有一群祈禱的人,為忙碌與疲憊者通傳神聖的經驗。總之,本篤「會規」今天如同過去,在人類中具有特殊的貢獻。
最後,我這個沒有隱修生活經驗的耶穌會士,在紀念本篤一千五百誕生週年的慶祝會上作此介紹,不免有些大膽。但另一方面,由於自己發現許多西方神學雜誌,幾乎今年都有一些關於本篤的著作刊出,因此即使這篇演講缺陷甚多,還是想出在「神學論集」中發表,表示我國地方教會並未忘記對大聖本篤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