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王 敬 弘 |
 

 

47
神學論集
(1981)p13-30
   

宗徒大事錄中的聖神                                                       

 

王 敬 弘


導 言
在神學論集四十期中,我寫了一篇路加福音中的聖神論(1);其中提到路加所寫的福音和宗徒大事錄,可說是一部書的上、下冊。路加福主音要著重耶穌基督的生活和祂的訊息;而宗徒大事錄卻是以耶穌升天以後、教會如何開始,成長和發展為其重要的主題。但是,這上、下兩部書中,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無論在用詞、主題,以及整個結構上,都有密切的聯繫。在以上所說的文章中,我也略為談及從聖神論的觀點來看這一點(2)。現在,我願意在導言中,再對兩者結構中的聯繫簡單地說幾句話3.。
路加福音的重要主題和結構之一,就是耶穌往耶路撒冷去的旅程。在這旅程的開始,路力這樣寫著:「耶穌被接升天的日子快到了,祂就決意朝向耶路撒冷走去。」(九51)但是,從路加以後的敘述看來,耶穌往耶撒路冷去的旅程,不但是走向耶路撒冷,經歷祂的苦難、死亡和復活,而且也是走向升天的旅程。所以,路加在福音的結尾寫道:「耶穌正降福他們的時候,就離開他們,被提升天去了。」(廿四51)
路加在宗徒大事錄的一開始,表示教會和耶穌整個公開生活的互相連接,寫出了以下的話:「我在第一部書中,敘述了耶穌所行所教的一切,直到祂藉著聖神囑咐所選的宗徒之後,被接升天的那一天為止……」....(一1~2)耶穌把自己的旅程安排在升天而告一結束。但是,祂在旅程的中途,藉著聖神已選了一批將來組成教會的宗徒們;而也藉著聖神囑咐(原意:教導)了他們。然後,耶穌自己也給教會的旅程訂立了一個方向「當聖神降臨在你們身上時,你們將充滿聖神的能力,要在耶路撒冷、全猶太和撒瑪黎雅,直到地極,為我作證人。」(一8)這一節可以說是宗徒大事錄的地理結構大綱。耶穌的旅程是以耶路撒冷和升天為終點;而教會的旅程卻是以耶路撒冷為起點,經由全猶太、撒瑪黎雅,一直到地極。所以宗徒大事錄的結尾是講保祿在當時羅馬帝國世界的中心──羅馬城中,自由地傳播福音(參看廿八30~31)。
如果從整體來看,路加福音和宗徒大事錄的聯繫,我們可以說:耶穌整個的生命是以聖神而開始,然後藉著聖神的能力公開傳教,歷經了祂的苦難、死亡和復活,直到升天。而耶穌所有的經歷將在教會中重演。由於祂的逾越事件,使耶穌成為聖神的派遣者。整部宗徒大事錄就是敘述祂派遣聖神、產生了教會;使教會作祂在世上所做的一切工作,也重走祂在世的旅程。但教會整個的職責就是它被聖神充滿以後,為耶穌作證。這種見證不僅限於耶穌所講的道理,而是耶穌所作所為的一切,包括祂的奇蹟、苦難、死亡、復活和升天,都用一種具體活生生的方式表現出來。我們就是在這整體相關下,來了解宗徒大事錄中聖神所扮演的角色。
本文將以聖神與教會作中心主題;再對「聖神與個人」及「聖神與神恩的顯示」兩點略加發揮;最後以一簡短的「結論與反省」作為結束。


聖神與教會
一、聖神與教會誕生
正如導言中所說的,宗徒大事錄是路加福音的續集。因此,路加在宗一2,把福音中耶穌的工作作了一個撮要。祂藉著聖神召選並教導了宗徒;但這些被耶穌所選拔而受教的宗徒,並不立刻就成為教會。他們只是為耶穌所選,也願追隨耶穌的一群人,並沒有真正地成為合一而有結構的團體,也還沒有力量實踐教會的使命。
路加為表示與福音相聯繫,故在一5 提到「若翰是用水施洗,但再過幾天,你們要因聖神受洗。」因聖神受洗的意義,我在其他地方已詳細說明(4)。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四福音中,從未記載耶穌以水給宗徒們施洗;僅述及祂將要以聖神給他們施洗。這表示宗徒們所受唯一的洗禮就是聖神的洗禮。在第8 節上,耶穌強調只有當聖神降臨在他們身上,他們將充滿聖神的能力時,才能成為一個教會,並實踐耶穌所賦予的使命。
此處或許我們可以問:耶穌為何不要宗徒離開耶路撒冷,而要等候父的恩許(參閱一4)?這不但因為路加福音中,耶路撒冷是耶穌整個生命和出谷奧蹟的中心;也是天主救恩與末世的中心點。其實這應驗天主藉岳厄爾先知所說:「在熙雍山下將有一群遺民......在耶路撒冷將有天主要召叫的倖存者(5)。」(岳三5b)這並不是牽強附會的應驗,因為宗徒們充滿聖神,開始為耶穌作證時,首先就引證了岳厄爾先知書來說明他們的經驗(參閱宗二17~21;岳三1~5a)。
宗徒們和其他教友聚集在耶路撒冷共同祈禱,等候聖神的降臨,也可說是對耶穌許諾的答覆:「何況你們在天之父,難道不更將聖神賜給求他的人嗎?」(路十一13b;參閱路十一1~13a)。
在結束宗徒大事錄第一章詮譯前,有兩件小事值得注意:第一、16節說:「聖神藉達味的口所說的關於猶達斯的預言必須應驗」(一16,參閱四25)。這表示路加相信,在耶穌以前聖神已經在工作裡。這一節並不是此信念唯一的表達。因為聖神很清楚地在依撒伯爾(參閱路一41~45)、匝加利亞(參閱路一67 ~79)、西默盎(參閱路二25~26)和若翰洗者(參閱路三)身上工作。這表示聖神的工作貫穿整個救恩史,由舊約時代到耶穌的身上,並直到教會。這也就是說在人類整個的歷史中,天主要使救恩發生實效,完全是藉聖神而得以完成。
第二點值得一提的是:他們以抽籤的方式選擇了瑪弟亞(參閱一26),來遞補猶達斯。也許我們會驚訝,他們為何使用相似舊約時期的原始方式;來得知天主的聖意?不過,此次行動和聖神降臨後,教會所作的決定和行動完全不同(十19,十三2、4;十五28等)。這種得知主旨的方式,也未在宗徒大事錄二章後再出現。此處路加願意表示,在聖神降臨前,天主之神只給予少數被天主特選者,但教會團體充滿聖神後,就摒棄這種原始而可能流於迷信的方式;聖神以具體的行動,更直接的引導教會團體(參閱宗十19,十三2、4;十五28等)
宗徒大事錄第二章第一個動詞是,其意義是「滿全」。因此二1 更好譯為「五旬節的日期一滿」。路加在福音的其他地方也曾用過這種動詞,表示耶穌誕生的時期(二6),祂宣佈了自己公開傳教的時期(四21),以及祂決心朝向耶路撒冷,接受苦難與死亡的時期(九51)。所有這些時期,都是救恩史上的重要時刻。
為何說五旬節是一個滿全的時期呢?假使從五旬節的背景中去尋找,我們可以得到更深的了解。「五旬節」是當時猶太人三大節日之一,也是到耶路撒冷朝聖的最大節日之一,共用八天來慶祝。它以慶祝收穫的方式來開始,朝聖者要把自己農作物的初果呈獻給天主。就在這樣的日子上,耶穌把救贖行動的初果──聖神、賞賜給全人類。在這個節日裡,所有的人民來自各方,有窮有富,有無家可歸的、為社會摒棄的,但這些人齊集在耶路撒冷分享天主普施的因惠,農業的豐收。就在這樣的日子裡,耶穌使來自普天下的猶太人為祂的救恩作證。
從路加的這項選擇,我們也可以看到,他把救恩分作三個時期:第一個是耶穌來臨以前的舊約時期;第二個是耶穌生活在世的時期;第三個是教會時期。教會時期則是普世救恩開始的時期。
聖神的來臨以一些外在可見的記號被描述出來;為了表達它的內在意義,使這事件的救恩性能夠彰顯出來。首先的記號是大風。在希伯來文中「風」、「氣」、「神」實在是同一字根,這個象徵是有其舊約背景的。在厄則克耳先知書描寫上主之神,帶有生命氣息的風,從四面八方吹來,使一大堆枯骨復活,也象徵已死的以色列民族將要在聖神的能力下復生(參閱則三七1~14)。另方一個可能的預像是在創世紀的開始,「上主的神在水面上運行」(創一2)。這表示上主的能力(神)戰勝洪水所象徵虛無和混沌的惡勢力,而開始創造。現今在宗徒大事錄中,天主又開始了一個新的創造,就是藉著聖神產生耶穌的教會──祂的身體。
第二個象徵是火舌。這個象徵也有豐富的舊約背景。在舊約中「火」常是天主臨在的記號。例如在焚燒的荊棘(參閱出二23) 、火柱(參閱出十三21)、以及天主在西乃山上給予盟約和法律時所發出的雷聲和閃電(參閱出十九16~18,二四17)。按猶太人傳統的信仰是,在出紅海後五十天,天主在西乃山上顯現給他們;與耶穌復活後五十天,聖神被派遣來到世界上正相符合。此外,路加福音中也有這項象徵的準備。若翰洗者預言耶穌說:「祂要以聖神和火洗你們」(參閱三16)。此外,耶穌自己也說過:「我來是把火投在地上,我多麼盼望它燃燒起來!我有一種應受的洗禮,我多麼焦急地等待它完成!」(路十二49~50)宗徒大事錄以火來象徵聖神的來臨,可能正是耶穌所指的祂要投在地上的火,使整個的教會燃燒起來,直到地極而為祂作證。從瑪竇和馬爾谷福音中,我們也可以知道,耶穌所指的洗禮就是祂自己的苦難、死亡和復活,而且也要求祂的宗徒們去接受同樣的洗禮(谷十38~39;瑪廿22~23)。現在,耶穌派遣聖神來到宗徒身上,給他們力量,但也賜給他們接受耶穌洗禮的勇氣。他們在聖神內受了洗,將來也要為耶穌作證。所以,風和火這兩個象徵正表現了藉聖神的能力,天主實際臨在於教會的團體中。同時,祂也使教會得到淨化。因為在舊約中,風和火是天主淨化的工具(參閱依六十六15~16;拉三2~3(6))。如此,天主使整個教會與耶穌基督一起邁向祂最後的洗禮,就是苦難、死亡與復活。
「舌頭」的象徵代表教會要用舌頭來為耶穌基督作證,向萬民直到地極宣講福音。路加特別強調說:眾人(所有的人)都充滿了聖神。這正表示聖神不但充滿了整個的教會,也充滿教會的每一成員。這個新救恩時期的開始,天主的救恩不只在某些少數特殊的人,而且是在一切的人身上實現。後來,伯多祿與宗徒們作證的時候,特別引證了岳厄爾先知的話來再次強調這一點「我要將我的神傾注在所有有血肉的人身上!」(二17;參閱岳三1)。這種表達方式正是路加非常喜歡的普救論。教會包括了,一切從世界各地來的各式各種不同的人。從聖神降臨開始,天主在救恩方面,再沒有特選的民族、特選的階級、特選的地區了。
如果我們願意把宗一、二章中,描述聖神的角色所有的意義更深一步研究,就會發現整個教會的誕生和耶穌的誕生有一平行性。耶穌是因童貞女受孕而誕生的,祂人性的開始是出於天主聖神的化工。同樣地,教會生命的種了──宗徒是耶穌藉著聖神選擇而教導的;教會的誕生也是在聖母的臨在下完成的。所以,路加特別提到瑪利亞和宗徒們在耶路撒冷一起祈禱,等候聖神降臨(參閱一14)。這是最後一次瑪利亞的名字在宗徒大事錄中出現。從宗徒大事錄的描寫中看來,聖神降臨實在是教會的生日;因為從聖神降臨的那一刻起,教會開始藉聖神的能力為耶穌的死亡、復活作證。當天就有三千人皈依了耶穌基督(參閱二41),這是聖神降臨的初果。
至於神恩的顯現,以後再詳加討論(7)
二、聖神與教會的成長
教會不但在聖神的化工下誕生,結出初果。而且也在聖神的引導下,表現祂的德能而繼續成長。教會誕生不久,立刻因為伯多祿顯了一個奇蹟而遭受迫害。伯多祿充滿聖神地回答公議會對他的質詢(參閱四8)。迫害不但沒有引起信友們的懼怕,反而使大家團結一致的向天主祈禱,其結果是「聚會的地方震動起來,他們都充滿聖神,放膽宣講天主的真道」(四31)。這正應驗了耶穌所說的兩項許諾:一為聖神是天主的恩賜「求就得,找就找到」(參閱路十一9)。二是「你們心中要鎮定,不要事先考慮怎樣申辯,因為我(耶穌)要給你們口才和明智,是你們的一切仇敵所不能抵抗並辯駁的。」(路廿一14~15;參閱谷十三36;瑪十20)可見耶穌是藉聖神教導門徒們說話。
由以上經文看來,教會充滿聖神,絕不只是在第一次五旬節唯一的經驗。只要教會祈求聖神,它就會成為一個充滿聖神的圍體;而且只有憑聖神的能力,才能大膽宣講天主的道。伯多祿和宗徒們再一次答辯公議會的時候,也進一步地闡明了這些道理。「我們就是這些事的證人,並且天主賞給服從祂的人的聖神也為此事作證。」(五32)
聖神不但整體性地使教會充滿活力,及宣講天主聖道的勇氣,而且也參與教會管理的許多細節。因為宗徒們充滿聖神之後,有許多神恩性的表現。這使初期教會團體很清楚地體會到天主臨在他們中間,使教會充滿敬畏之情,也是教會活力的重要來源之一(二42~43,四29~30、33,五12~13等)。祂也引導伯多祿如何辨別別人對祂的欺騙(五9)。等到教會逐漸擴張,而宗徒們無法管理所有教會事務的時候,宗徒們要選擇他們的助理,其標準就是充滿聖神和智慧的人(六2)。
在宗徒們所選的七位助手中,路加特別詳細報導斯德望。他首先強調斯德望是位充滿信德和聖神的人(六5)。由於這一點,他在新成立的教會中,顯大奇蹟、行大徵兆(六8);而且跟他敵對的人都無法抵抗他的辯論,「因為他是藉聖神說話」(六10)。最後,因為他對猶太人的辯駁,使猶太人惱羞成怒,用石頭砸死他,成了教會第一個殉道者。他在被處死前,路加特別強調──他充滿聖神(參閱七55);也在聖神的感動下,作了耶穌為他仇人所作的祈禱(七60;參閱路二三34)。然後被耶穌接納,進入天國。按路加的神學,在斯德望身上,他看出 ──一個典型的基督徒──斯德望為聖神所充滿,在教會和猶太人前作了耶穌一生所做的各種事情;最後,也經歷與耶穌相似的苦難、死亡,而到達復活。斯德望是全體信友的模範,也是教會的縮影。因為耶穌藉著聖神在教會中要做的,就是使教會繼續不斷地在這個世界上做祂所做的事,也走祂一樣的路程。這才是教會所要完成的使命。
教會因著第一次的迫害而擴展,傳播到撒瑪黎雅;走上了它第二步的旅程。在撒瑪黎雅傳教的斐理伯,也是以奇蹟和大能顯示天主和他同在(參閱八4~8)。但是受洗的人卻沒有領受聖神,於是耶路撒冷的教會就派伯多祿和若望,使他們領受聖神(參閱八14~17)。當教會充滿聖神後,立刻顯示了神恩性的活力,以致術士西滿想用金錢購買賦給人聖神的能力(參閱八18~19)。從這段敘述中看來,我們可以體會到當時宗徒們極為意識到教會應該是一個充滿聖神的團體。所以教會發展到任何地方,他們就刻意地去使所有皈依耶穌而受洗的人充滿聖神。此事在保祿皈依事件上也很清楚地表現出來。保祿在領洗前,就被聖神充滿,而天主也藉著聖神使他成為日後外邦人的大宗徒(參閱九17~19)。
這時,教會發展到一個新階段。路加為了刻意表示這是聖神的化工,所以又加上了這一句話說:「教會在全猶太、加里肋亞、撒瑪雅得到平被建立起來,懷著敬畏上主之情行動;並且因著聖神的激勵,逐漸發展。」(九31)
三、聖神領導教會袪除傳教的障礙
當教會發展到這個階段,就面臨兩個大限制,而必須解決。第一是如何開始讓外邦人進入教會?第二是外邦人與舊約梅瑟法律到底應有何關係?
為解除第一個障礙,聖神採取一個先決性的行動。祂不但讓一位羅馬軍人科爾乃略去邀請伯多祿,而且也藉著聖神要求伯多祿答覆他的邀請(參閱十1~24,注意19)。當伯多祿對科爾乃略宣講時,聖神就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使伯祿不得不說:「這些人既然領受了聖神,和我們一樣,誰能阻止他們不受水洗呢?」(十47)事後,伯多祿為這件事情受到責備,他也再三地為聖神的引導作證(參閱十一15~17,十五8~9)。這個障礙一旦打破,教會就真正成了一個普世救恩的泉源和標記。它不再局限在猶太民族的狹窄範圍內,而向普天下、各民族、各異民,各邦國開放,顯出了耶穌建立教會應有的面貌。
接著來的是,外邦人與舊約梅瑟的法律到底如何?為解決這個重要的問題,初期教會就召開了耶路撒冷第一屆大公會議。會議中,伯多祿再一次地說明天主是藉聖神和信德,使外邦人皈依,給大家立了一個基本的思想方式。最後會議決定,用一封正式的書信,來確定解決這項問題的基本方針。在這封書信中,參與大公會議的宗徒和長老們,強調說明:「因為聖神和我們決定......」(十五28)特別說出,這不是出於人為的法律,而是出於聖神的啟示。
四、聖神引導教會在外邦人中擴展
現在我們觀察一下教會在外邦人中發展的過程。當時敘利亞的安提約基城成為對外邦人的傳教中心(參閱十一19~26);由於他們派出人員,向四週的外邦人傳教。但是,這些人不是由人意選擇派遣的。「他們的敬禮主和禁食的時候,聖神向他們說:『你們給我選拔出巴爾納伯和掃祿來,去作我叫他們要作的工作......』二人既然被聖神派遣...」(十三2、4)
保祿第一次傳教旅行,足跡只限於亞洲。當他第二次傳教旅行的時候,聖神用很清楚的行動,阻止他們繼續在亞洲傳教,而引導他們跨越亞、歐的邊境,把福音開始傳到歐洲(參閱十六6~10)。從此以後,教會整個在希臘文化地區和羅馬帝國繼續不斷地傳揚。聖神引導保祿的腳步,於是藉著各種不同的際遇,其中也包括了迫害和坐監,向凱撒上訴,最後使他在當時世界的中心──羅馬城中能夠自由地傳播福音,不受阻礙。而路加也很清楚地講明,這一切都是在聖神的領導下完成的(參閱廿23,廿一11)。
保祿整個的傳教過程,無法也不必詳述。但有一事件倒是值得一提,那就是厄弗所事件。保祿在厄弗所遇見幾個門徒,他覺得他們似乎有些奇怪。保祿劈頭第一句話問:「你們信教的時候,領了聖神沒有?」(參閱十九2)。由保祿這句話中,我們體會到在他的心意中,領受聖神是使人成為一個基督徒決定性的經驗。他們如此一問,才暴露這些人的真象:他們只領了若翰的洗。因而保祿重新教導他們、給他們施洗,使他們充滿聖神。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有神恩性的表現 (參閱十九1~6)。
由以上的分析看來,整個宗徒大事錄就是在敘述耶穌怎樣派遣聖神、使教會誕生、成長、破除各種困難,以致傳遍了當時羅馬世界。如果我們說教會是聖神的創造,應是最恰當的表達了。
聖神與個人
  宗徒大事錄中,聖神並不僅與教會發生整體性的關係;也與教會的每一成員有個別的關係。所以,在第一次五旬節的敘述中,火舌是停留在每個人的頭上 ,而且眾人都充滿了聖神(參閱二3~4)。因為具體的教會不是一個空洞的結構、規矩和法律,而是由一批活生生的人──天主的子民所組成的。只有當每個人充滿聖神的時候,教會才是充滿聖神的團體。
伯多祿和宗徒們也很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在他們首次為耶穌基督的苦難、死亡和復活作證之後,那群悔改的人問他們應作什麼?伯多祿對他們的回答是:「你們悔改罷!你們每人要因耶穌基督的名字受洗,好赦免你們的罪過,並領受聖神的恩惠。因為這恩許就是給你們和你們的子女,以及一切遠方的人,因為我們都是上主天主所召叫的...。」(二38~39)由此可見,任何人進入教會,除了應當侮改之外,也應接受洗禮,並領受聖神的恩惠。聖神的恩惠是許諾給每一位相信耶穌基督的人的。
在宗四中, 重新敘述教會的團體。在祈禱以後,眾人都充滿了聖神,表示耶穌使教會充滿聖神並非偶發性的事件,而是一個經常而延續性的行動。
此外,宗徒大事錄中,列出了一連串個人和小團體的名單,肯定這些人都充滿聖神。例如第一批七位執事(參閱六3),特別指出斯德望(參閱六5、8~10)、斐理伯(參閱八5~8、13)、掃祿(參閱九17)、科爾乃略和他的親戚、朋友(參閱十44~46)、巴爾納伯(參閱十一24)和厄弗所的十二個人(參閱十九1~6)。這些人中包含教會的領導人物、大宗徒,也包含了許多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路加之所以不厭其煩地說明這各式各種的人都有了各人充滿聖神的經驗,特別表示充滿聖神不只局限在某一特定的時候,某一特定的地方或某一特定教會內的階級。聖神是耶穌基督救恩所賞給人的最大的恩賜,而且是普遍賜予信仰祂的人的。
這些人被聖神充滿後,在教會內盡各種不同的職務;用不同的方式來光榮天主,宗徒們作教會的領袖,或為耶穌基督整個權威的見證人。斯德望和斐理伯用執事的身份為教會服務,同時也藉著自己的身份不斷地宣揚真道。斯德望甚至為了真道為主捨身致命,成了第一位殉教者。保祿充滿了聖神,成了外邦人的大宗徒。巴爾納伯也有類似的使命。科爾乃略和他的親戚、朋友是教會在外邦人中所結的初果,他們領受了聖神之後,以所受的神恩頌揚天主,作為全部外邦人接受救恩的代表。這合乎聖保祿的神學:「聖神顯示在每人身上雖有不同,但全是為人的好處。」(格前十二8)
「因為我們雙方藉著祂,在一位聖神內,纔得以進到父面前。所以你們不再是外方人或旅客,而是聖徒的同胞,是天主家裡的人;已被建造在宗徒和先知的基礎上,而耶穌基督自己就是這建築物的角石,整個建築物靠著祂而結構緊湊,逐漸擴大,在主內成為一座聖殿;你們也靠著祂一同被建築,因著聖神,成為天主的住所。」(弗二18~22)
聖神與神恩的顯示
在路加福音中,耶穌被聖神充滿後,藉聖神的能力,開始祂公開的宣講和傳教工作,路加在他的敘述中,耶穌刻意強調的工作是聖神的能力神恩性的表現(8)
同樣地,路加在宗徒大事錄中也十分重視聖神的能力及其神恩性的表現。
在第一次五旬節,宗徒們領受了聖神以後,立刻就按聖神所賜給他們的話說起外方話來(舌音神恩)。關於這一次舌音神恩顯示的意義,我們已在另一篇文章中仔細討論過,現在不再覆(9)。此後,伯多祿的宣講使三千人皈依。這也可以算是一種神恩性的顯示,即保祿所稱智慧的語言(參閱格前十二8)。這種神恩性的宣講所以和一般性的宣講有所不同,在於它具有一種特殊感動人心的力量。我們從果實就可以認出樹來。
在這件事情以後,整個的教會「專心聽從宗徒的訓誨,時常團聚、擘餅、祈禱。因為宗徒們顯了許多奇跡異事,每人都懷著敬畏之情。」(二42~43)由此可見,當時宗徒們不論在宣講、教誨和行奇蹟方面,都有神恩性的表現。而這些神恩性的表現,成為建立初期教會動力的來源,也成為整個教會敬畏之情的原因。因為藉著這些神恩表現,顯示了天主和他們在一起。
神恩性的表現,不但給教會帶來了生氣、力量,也給教會帶來迫害。當伯多祿醫好了一個生來胎生的跛子之後,就使公議會採取具體的行動,來迫害新生的教會。因此促成了教會與猶太信仰的迅速分離。無論是伯多祿在公議會受審訊時,或斯德望和從各地來的會堂的人辯論時,伯多祿和斯德望都充滿聖神,和他們答辯;使公議會和其他會堂的人都啞口無言。這些辯詞,也是智慧的語言神恩的表示。斯德望在公議會作證詞的最後,如利刃刺心的對審訊他的人說:「執拗、心和耳未割損的人哪!你們時常抗拒聖神,你們的祖先怎樣,你也怎樣!」(七51)這些敘述正顯示在迫害中,耶穌藉著聖神,使這些為祂作證的人要說什麼話 (參閱路廿一12~15);而這些迫害者正是反對聖神的。
宗們所行的奇蹟和徵兆,並非只是偶然的表現,而是一個在教會內不斷而有的事蹟。路加用一種撮要的方式寫道:
「宗徒們在民間行了許多的徵兆,顯了許多奇跡......宗徒們行了這樣多的奇蹟,甚至有人把病人抬到街上,放在床上或褥子上,好讓伯多祿走過時,至少他的影子能遮在一些人身上。還有許多耶路撒冷四周城市的人,也抬著病人和被邪魔所纏擾的人,蜂擁而來,病人都得了痊癒。」(五12、15~16)
有神恩性表現的人,並不限於宗徒,例如斯德望和斐理伯,都被稱為顯大奇蹟(參閱、行大徵兆的人(參看六8,八13)。如果我們從第八章撒瑪黎雅教會領受聖神的敘述中可以看出,許多人領受聖神後,有相當神恩性的表現。否則西滿術士不會願意花錢去買賦予人聖神的能力了。
保祿──外邦人大宗徒在他充滿聖神以後,雖然沒有立刻有神恩性的表現,但是在他後來的宗徒事業中,卻表現出他有說舌音的神恩(參閱格前十四18),有先知話的神恩(參閱格前十四9)有治癒人的神恩(參閱宗十三8~12,十四8~10,十九11~12,廿7~12,廿八3~9),有辨別神類的神恩(參閱十六16~18),此外,他還有智慧語言的神恩(宣講的神恩)(參閱宗九22,十三16~43,46~49,十六22~34,廿17~37)。他也不斷地利用這些神恩為別人服務,並建立教會。
科爾乃略和他的親友被聖神充滿,始終是一個令人驚訝的例子。因為他們不但是在受洗前就被聖神充滿,而且立刻以各種舌音來頌揚天主。伯多祿和與他同來的人,由於看到這些神恩的表現,才體會到科爾乃略和他的親友們已領受了聖神的恩賜。
在厄弗所給保祿十二個人施洗並覆手,他們就充滿了聖神,每人也都得到了舌音神恩和先知神恩(參閱格前十四18~19)。
綜合以上敘述看來,聖神充滿和神恩的顯現,幾乎是不可分的。各種神恩的表現,是聖神能力很自然的流露。祂藉著宣講、奇蹟、治癒、辨別神類、說先知話,使外邦人皈依,也使教會充滿活力。
我們應當注意,路加在宗徒大事錄中所描寫的教會,著重於教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聖神和祂能力的表現。如果沒有這一點,教會根本不可能誕生、成長並繼續發展。路加工也無意把聖神充滿和祂能力的表現,只限於期的教會。初期教會的圖像並不是教會某一時期的特殊表現,而是會以後發展的種子。教會可以成長、發展,但構成它的基本要素不會真正的變更或逍逝。因此,路加在宗徒大事錄中所描寫的教會,正是以後歷代教會不斷反省的根據。這些經文是藉著聖神的靈感而寫成的,也是天主啟示重要的一部份。任何一個時期,疏忽了宗徒大事錄中教會的圖像,都會給教會的生活與活力導致可怕的損失。
結論與反省
對路加福音所包含有關聖神的神學、作了一個多方面的分析後,我們可以清楚看出,在路加福音宗徒大事錄中的聖神論是不可分的。如果沒有路加福音中的聖神論,宗徒大事錄中的聖神論將顯得沒有根據。然而,假使沒有後者,前者則顯得有頭無尾;而必須兩者合觀,才能完全明瞭路加聖神論的深度和廣度;也才能明瞭在天主救恩的計劃中聖神所扮演的角色。為了使讀者較清楚明瞭起見,作一個條文式的結論,也許會有些幫助。

  1. 聖神是天主所許諾和所賞賜的最大恩賜。
  2. 聖神是末世時代的新法律。
  3. 聖神代替了耶穌,在教會內繼續耶穌的工作。
  4. 教會是一個充滿聖神和祂能力的團體。教會在聖神的引導下,不斷地宣講福音,以各種奇蹟和徵兆使人皈依,也不斷地建立教會。
  5. 聖神降臨是末世時期一個新階段的開始,也是教會時期的開始。這個時期,聖神豐盛的傾注在所有相信耶穌基督的人身上,一直到世界終窮 耶穌基督第二次來臨為止。


在看完了宗徒大事錄中所敘述的聖神以後,我們可以提出幾個問題,作一個反省,使天主的啟示在我們的具體的生活中,有意義和影響。

 

  1. 我所屬的教會和我個人對聖神的認識,是否符合天主的啟示?我們是否對天主啟示作選擇性的接受?
  2. 我所屬的教會和我個人,多少人有充滿聖神的經驗,或至少渴望得到這個經驗?
  3. 在我所屬的教會,整個的生活和運作中,是否可以讓人體會到天主聖神能力的表現?或者大部份是出於人性的作為?
  4. 我所屬的教會和我個人、對神恩持有何種態度?它是否合乎天主的啟示?

 

重要參考書:
Peter M. J. Stravinskas, “The Role of the Spirit in Acts 1 and 2”, The Bible Today (July 1980) 263-268.
Richard J. Dillon & Joseph A. Fitzmeyer, S. J., “Acts of the Apostles” in The Jerome Biblical Commentary.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Inc. 1968)

 

 

附 註:
(1) 王敬弘「路加福音中的聖神論」,神學論集(40)(一九七九)頁一三五~一四 七)。
(2) 同上註,頁一四五。
(3) 讀者如欲對此問題有更深的認識,可參閱本期的神學論集,韻立譯: 「路加福音」。
(4) 王敬弘,「馬爾谷和瑪竇福音中的聖神論」,神學論集(39)(一九七九)十一 ~十三、十七。
(5) 此節聖經思高聖經學會之翻譯文義不清,本譯文是參照NAB, NEB譯出。
(6) 有關「風」與聖神的聯繫,可以參閱王敬弘,「若望福音中的聖神」,神 學論集(41),頁三○八~三一○。
(7)宗二神恩的顯現也有普救論很強的意義,請參閱王敬弘「舌音神恩」,神 學論集(38)(一九七八)四九一~二)
(8) 同註(1)頁一三八~一四四。
(9) 同註(7)。

 

本檔案未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