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張春申 |
 

 

46
神學論集
(1980)p599-606
   

天主聖神與宗教經驗                                

 

張  春  申


基督徒在俗世中、渴望在生命裡、碰到自己所相信的對象;並在個人經驗中,實在發現一些屬於信仰的事件。今天,不論東方或西方的教會中,都有一個傾向,就是大家都在努力尋找。譬如有人參加聖神同禱會,在其中真正經驗到一些神聖。也有人採取東方的祈禱方式,因為他們認為在這類方式中,比較少用理性分析,而較能直接進到自己信仰經驗中。事實上,許多基督徒都能夠說出教會信仰的道理,背出聖經句子,可是,我們會問:講出道理,背出聖經,對個人的生命到底影響一些什麼呢?多時,我們不太敢承認:生命中因著信仰的道理,或聖經的句子,發生一些神聖經驗。所以,不論東方或西方,現代人都渴望在自己的信仰生活中真實地經驗到一些東西。
一、天主聖神是宗教經驗的來源
所謂經驗是人在意識中,實在發現一些事情,通常這些事情是非常直接的。譬如說,我感到痛苦,這是在我意識中感到疼痛,所以我才說我經驗到痛苦。若我在意識中感受到一些好快樂的事,我說我經驗到快樂。一般說來,當我們神志清楚時,我們常在經驗中。
宗教經驗也應發生在我們的意識中。但什麼是宗教經驗呢?宗教經驗是一個神聖的經驗。相對的是俗世經驗。俗世經驗是我們的吃、喝、計劃、作業……。聖保祿宗徒講過:所謂天國,不是吃、不是喝。與俗世經驗相對的;稱為神聖經驗。
宗教經驗與俗世經驗的異點,首先是在理性與解釋上。俗世經驗常能應用一般的理解力來說明。例如,著涼會患傷風、頭痛…但病好了,我們知道是因為吃了一顆阿斯比靈,我們稱它是俗世經驗。因為這是一般理性就可解釋的現象。但在聖經中,由於奇蹟而病癒,信者會說這是神聖的、宗教的事情;無法根據理性解釋,而是來自另一力量;這必須賴信仰才能承認。俗世事情可用頭腦說明,是在人能力範圍內可以解決的。宗教事情卻超過我們頭腦與能力,比如牽涉到人類生命的來源、牽涉到人類的未來;由於事情超過人類的理性能力,我們說得靠「另一個世界」的啟示。顯然承認「另一個世界」的人是屬於宗教領域的。
宗教的事情,為有信仰的人而論,它的價值是絕對的。比如宗教性的神聖快樂,為有信仰的人是最有價值的事,其它事都不算什麼。俗世的快樂、幸福與來自宗教的快樂和幸福、簡直不能相比。福音中有這樣的一個比喻:有一個人在一塊地中發現了珍寶,他就把世上所有的一切都賣掉,為了得到這些珍寶。珍珠寶貝就是宗教上有價值的事情,面對珍珠寶貝,其它一切自然都不算什麼。人生有不少經驗是俗世經驗,譬如高興、痛苦、安慰、成功……雖都有價值,但只要人努力便可以得到。至於在人生命中,也會發生宗教經驗:有時這樣地幸福、這樣地平安,簡直不是人力所能爭取到的,也無法解釋怎麼會發生的。所以說,這是來自「另一個世界」——信仰中的天主。
以上根據理性的解釋與價值的判斷,對於世俗與宗教經驗作了初步的分析。至於在聖經中,屬於宗教信仰的經驗,往往與天主聖神連在一起。最為顯明的是迦五22,清楚地指出來自聖神的效果: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節制。我們應當非常留意,保祿所用來指出聖神的效果的名詞,實在都是一般用語,它們也能用來指出俗世的經驗,如果迦拉達書信說聖神的效果是仁愛……這使我們特殊地知悉,這種經驗是在基督徒信仰生活中發生的,由於基督的救援,人所白白地領受的。說是聖神的效果,表示並非來自人的努力,而是天主的恩賜。
新經中常把宗教經驗與聖神連在一起,我們尚可提出一些例子。在耶穌基督內得救的人,究竟在自己生命中經驗到一些什麼?在羅馬書第八章中,一連串語言都在提示聖神的作用。「隨著聖神的切望,導入生命與平安。」(羅八6)生命與平安,都是經驗性的語言。「神魂卻賴正義而生活。」(羅八10)「其實你們所領受的聖神,不是使你們作奴隸,而使你們仍舊恐懼。」(羅八15)「聖神親自和我們的心神一同作證,我們是天主的子女。」(羅八16)。尤其是天主聖神推動我們,使我們叫:「阿爸,父呀!」,「但受造之物,仍懷有希望。」(羅八20),希望是屬於人經驗的。「聖神也扶助我們的軟弱,因為我們不知道怎樣祈求纔對,而聖神卻親自以無可言喻的歎息,代我們轉求。」(羅八26)天主聖神在我人心中,我們才會向天主作最深的祈禱,最渴望的歎息。
為什麼在新經中、聖神的來臨讓我們進到最內在的經驗?在最後晚餐中,耶穌說:「我本來還有許多事要告訴你們,然而你們現在不能擔負。當那一位真理之神來時,祂要把你們引入一切真理。」(若十六12)耶穌在傳教生活中,給宗徒們講了許多的話,祂的話就是真理。假如耶穌講了真理,為什麼還要有真理之神來引我們進入一切真理呢?這並不是天主聖神來啟示別的真理,而是引導宗徒們不只在頭腦中記錄耶穌的話,更要在經驗、生命中,將這些話的內容真實地體驗到。有時,我們聽人說話,不一定會有生命的經驗。只有當話已改變我們整個的生命時,我們才進到話的真理之中。所以,天主聖神的特殊作用、並不是給人講許多新的話,而是在祂能力下,使人進到經驗中,將話的內容改變為人的生命。由此可見,新經一般而論,視聖神為宗教經驗的來源。
二、宗教經驗的發生:天主聖神的活動與人的工作
如果我們渴望發生些什麼,我們便會問:應當做些什麼事呢?我們尋求宗教經驗,就不能不問:應當做些什麼呢?
的確,宗教經驗按上節所說,來自天主聖神。不過根據任何良好的神學解釋,恩寵都同時要求人的工作。關於前者,我們不再多說;關於後者,在這節中,要多加發揮。
一方面,我們可從聖經中看出,人該準備天主聖神進入生命中產生宗教經驗。聖經的言語已經指出一些方法。另一方面,當代的人文科學:宗教哲學與宗教心理學也在討論發生宗教經驗的特殊情況。根據這兩方面的綜合,也許我們能夠比較正確地知道,為尋求宗教經驗的發生所應有的工作。
首先,我們以兩段聖經指出準備天主聖神進入人心應有的工作。耶穌升天後,初期教會團體來到耶路撒冷。「這些人(宗徒)和一些婦女、耶穌的母親瑪利亞、還有祂的兄弟們,都同心合意地恆心祈禱。」(宗一14)。繼而就是聖神降臨。所以,我們多少可以看出,聖神來臨與他們的恆心祈禱有關係。我們可說準備宗教經驗發生的工作就是祈禱。
宗徒大事錄第十三章,描寫初期教會在安提約基雅的事件。「他們敬禮主並禁食的時候,聖神對他們說:『你們給我選出巴爾納伯和掃祿來,去作我叫他們要作的工作。』」(宗十三2)這段聖經表示,因人的祈禱與守齋,聖神來臨了。所以,守齋也可準備聖神的來臨。
原則上可說,祈禱與守齋是人準備聖神恩賜宗教經驗的工作。但是我認為這個原則、如果能由人文科學加以說明,便更能顯示宗教經驗中,天主聖神的活動與人的工作是合而為一的。
當代宗教哲學與宗教心理學表示宗教經驗的產生,常在一種稱為「邊際的境遇」(limit-situation),或者稱為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中。我們每人生命中大概都碰到過所謂邊際境遇或高峰境遇。在這種境遇中,人感覺生命的有限,體驗絕對的無能,無法滿足的渴望。此時,人如同處於生命的邊緣上,解答不了人生問題,譬如在死亡中,誰能幫助你?再如痛苦問題,我們每人大概都能回答與解決一些痛苦問題,此一痛苦、那一痛苦,可是一旦自問究竟為什麼要受痛苦,為什麼人要受苦?於是又有了邊緣境遇了。宗教心理學家以為在邊際境遇中,雖然不是每人都會發生宗教經驗;可是人的心靈至少有一個跳躍的可能。既然人自己根本無法解決邊際問題,這時心靈會有一個跳躍,相信只有「另一個世界」——神的世界能夠基本地解決人的問題。對「另個一世界」的信仰便是宗教經驗。
現在我們把聖經與宗教心理學綜合一下,希望因而對宗教經驗中、天主聖神的活動與人的工作之相合為一,而有更多的了解。
聖經記載,初期教會在祈禱時,天主聖神降臨了,發生了宗教經驗。究竟什麼是祈禱呢?祈禱是有限的人與無限的天主的來往,用心理學的語言來說,真正的祈禱最後不是別的,而是人在高峰經驗中或在邊際境遇中,體驗自己的有限(無能、短缺、空虛……),因而投向天主。其實聖經說祈禱中天主聖神降臨,自宗教心理學而論,既然祈禱是一個高峰經驗或邊緣境界,這時,人的心靈跳躍到「另一個世界」,神的世界。所以聖神降臨與心靈跳躍實在只是一件事的兩面,也就是天主聖神的活動與人的工作的合而為一。自聖經的語言來說,宗教經驗的發生是天主聖神的恩惠,但是人必須有祈禱的準備。自宗教心理學而言,宗教經驗的發生,是人在邊際境遇中的跳躍。作為一個相信聖經同時又接受宗教學的人來說,二者可以綜合:人的準備宗教經驗乃是製造邊際境遇、高峰經驗,而心靈的跳躍的可能乃是天主聖神的恩賜。如果聖經可以與宗教心理學綜合,這叫尋求宗教經驗的信者、了解真正的祈禱該是一種邊際境遇,人體驗自己的受造處境。多少人的祈禱是有此體驗呢?
同樣,聖經說教會禁食的時候,天主聖神來了。人為什麼守齋?為什麼守齋時聖神來臨?我想不是因為人的飢餓引起聖神的憐憫而降來。守齋並不是只做些刻苦而已;也不只是人貪吃,需要禁食。基督徒的禁食,應該導致進入一個心靈境況,在飢餓與體力不支時,體驗自己是受造物,是無能的人,需要天主。這便是宗教心理學所說的邊際境界。因此,我們可說聖經中的禁食,相對宗教學中的邊際情況,或高峰經驗。那麼聖經中的聖神來臨,即是宗教學中的心靈跳躍了。如同上面我們將聖經與宗教心理學綜合,這裡同樣可以綜合。那麼,尋求宗教經驗的信者應當知道,禁食的作為聖神降臨的準備,應該導致自己具有受造物的有限經驗。
以上我們只將兩段聖經中祈禱和禁食與宗教心理學所說的邊際境遇互相比較,同時設法表示,在宗教經驗中,天主聖神的活動與人的工作之合而為一。這種綜合工作,反而具體地指出尋求宗教經驗的信者應遵循的途徑。
按我看來,今日教會中應用東方祈禱方式,或者西方的聖神同禱會,自宗教學的角度而論,乃是製造一個邊際境遇,令人經驗自身有限,跳向無限的天主。不過懷有信仰的宗教學者,同時深信宗教經驗的來源是天主聖神。聖神的活動並不排斥,而是要求人的工作。
我們自聖經中只採取祈禱與禁食作為天主聖神降臨的準備,其實尚有其他種種準備:譬如懺悔、瞻想救恩奧蹟等等;不過這一切,在宗教學的解釋下,同樣是為人準備邊際境遇。懺悔中宗教經驗發生,天主的恩寵來臨,同樣可以見出這是邊際境遇中心靈的跳躍。因此,如果本節所作的解釋可取,我想有助於人尋求宗教經驗,也可以說幫助人準備自己接納天主聖神降臨。
三、宗教經驗與作證生活
基督徒常求聖神降臨,改變自己,並在日常生活中為基督作證:顯露基督徒的面貌,表達基督徒的價值觀。不過,為了具體一些,更好以宗教經驗來說明基督徒的作證生活。實際上,經驗最容易感染,當一個人高興時,他會帶給別人高興;當一個人痛苦時,他也會帶給其他人痛苦。團體生活中這是最明顯的事。同樣,如果一個人實在進入神聖的境況中,這人最容易喚起別人的宗教感。換句話說,這人根本不需要作什麼,也不需要講什麼,只要他一出現,便會發射出神聖的氣氛,引人進入「另一個世界」。譬如,在路加福音第一章說天主聖神庇蔭聖母瑪利亞。當天神加俾厄爾向她報喜後,可以說這是瑪利亞最深的一個宗教經驗。聖神進到瑪利亞的生命中,天主聖言降孕於她。當她去探訪依撒伯爾時,一到依撒伯爾前面,她並沒有說話,神聖經驗就從她身上透到依撒伯爾生命中。聖經中接著描述,小若翰就在母胎中高興起來。總之,一個人有宗教經驗,就很自然地帶領別人進到神聖的境界。我們也聽說在其他宗教中,如佛教的高僧,他們身上自有另一種氣氛。為什麼呢?因他們有「另一個世界」的經驗,因此自然地通傳給別人。在這些人前不能不體驗到一些神聖。
可見基督徒的作證生活也可以根據宗教經驗具體地加以說明。如此一切都顯得更為實際。


結  論
本文是一篇綜合性的嘗試:一方面自聖經角度肯定宗教經驗的來源與準備;另一方面自宗教的角度討論宗教經驗的發生。最後,透過宗教學所表示的,宗教經驗發生時人的工作,具體地註解聖經中人的準備的性質。我想有助於尋求宗教經驗的信者發現,在一切準備中應該注意的重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