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王化宇 |
 

 

46
神學論集
(1980)p491-514
   

彌撒禮儀研究(下)

第二部份:彌撒禮儀說明(續) 

                                           

 

王化宇



(二)  謝恩經
現在開始整個彌撒聖祭的中心與高峰,就是「謝恩經」(聖體經),意即「感謝」與「祝聖」的經文。
司祭邀請信友舉心向上,祈求感謝上主,並請信友與自己聯合祈禱。司祭是以全體信友的名義,經由耶穌基督,祈求天主聖父。謝恩經的意義:是要全體信友,經由基督、頌揚天主的偉大。並奉獻謝恩聖祭。
「感謝」二字的重點意義,更是在「謝」,而不在「感」。故通常表示謝意,說「謝謝」或「謝恩」。特別在聖經(例如思高版)和彌撒經本中,經過長期的比較、查證、研究,不難發覺「謝恩」二字更為普遍。更被廣泛採用,更接近此字的本意及用法,遠非「感恩」二字可比,因此,採用「謝恩」,更為適當。
謝恩經共分四式,第一式就是「彌撒正典」:此外又新增三式。
謝恩經第一式
第一式:經過學者專家的研究,開始於第五世紀末葉。許多世紀以來,在拉丁教會內,是唯一的謝恩經。特別保存了耶穌建立謝恩聖祭,與謝恩(聖體)聖事的言語和行動,念時倍覺親切動人。現在略加簡化修正,(例如:成聖體聖血經,依照新訂三式,統一修正,縮短聖人名單;省略每節後的結束詞等),繼續保留應用,禱詞最長。
第一式共分四部分。
(一)  成聖體前:祭獻經文、求為教會、求為生者、與諸聖共融(第一篇聖人名單)等四個要點。
(二)  成聖體後:祭獻經文、求為教會、求為亡者、與諸聖共融(第二篇聖人名單)等四個要點。
(三)  成聖體聖血:宛如高山的頂峰,聳立中央,將前後兩部分,構成兩個斜坡。
(四)  最後,以「讚頌詞」為謝恩經的隆重結束。
新訂三式
新訂三(第二、三、四)式:自頌謝詞至讚頌詞,是一篇完整的、系統的「讚頌」與「感謝」的經文,顯示簡明、清晰、一貫的結構。
第二式:這是第三世紀,聖希玻理St. Hippolytus的著作,按照牧職指南、與適應的原則、稍加修正而成,最為簡短。有一篇闡明救恩史的「頌謝詞」,精簡而清新,值得研讀與誦念。但亦可誦念其他合適的頌謝詞。可加念一篇特別紀念亡者的禱詞。
第三式:這是現代禮儀大師、本篤會士瓦卡濟尼C. Vagaggini的著作,文筆流暢,結構嚴謹,經過審慎的選擇,略加修正而成,長短適中,可加念一篇文情並茂的特別紀念亡者的禱詞;並將「與諸聖共融」稍為移前。
第四式:有一篇講述天堂美景的「頌謝詞」,因其結構關係,與第四式全文是不得分離的。又有一篇精編的「讚頌聖父」,可視為一部「救恩史綱」,非常珍貴,熟悉聖經、神學、和教義的人士,尤應多加玩味、採用。禱詞稍長。
謝恩經是由下列基本要素所組成:
首先以1.頌謝詞(含有前面的開端對話,和後面的呼應「聖、聖、聖」)為開端,然後是2.讚頌聖父3.呼求聖神4.成聖體聖血經5.紀念與奉獻6.呼求聖神7.求為教會及生者8.求為亡者9.與諸聖共融,最後以10.讚頌詞為結束。
1  頌謝詞
頌謝詞是由開端、正文、和結束所組成。此外,前有開端對話,後有呼應「聖、聖、聖」。
頌謝詞是「謝恩經」的開端和序言。頌謝詞又以「對話」為前導,以「呼應」為結束。真是非常隆重的開端詞。更顯示謝恩經(聖體經)是謝恩聖祭禮儀的中心與高峰,是一篇非常神聖而隆重的經文。
開端對話:邀請大家「舉心向上」,摒絕私慮俗念,專心於彌撒禮儀的進程,參與彌撒聖祭。
頌謝詞的開端告訴我們,頌揚聖父是「理所當然的」。正文則是主祭以全體神聖子民的名義,光榮天主聖父,並為整個救恩大業,或為本日、節日、時期的某種理由而感謝天主。結束則是我們隨同天使,歌頌天主的光榮。
「這是理所當然的,並能使人得救」,聯在一起,是慣用語,是成語,表示「應當」之意。因此,無需特別譯出:「並能使人得救」。英文版、法文版皆已取消。第四式的頌謝詞也無此句,故以取消為佳。
第四式頌謝詞:描述天堂美景,其精義應是「燦爛輝煌」,非常美麗,並非「可仰視」或「不可仰視」也。
信友的呼應「聖、聖、聖」:前半部是天使們在天堂向天主高呼的光榮之歌(依六3;默四8);後半部則是聖枝主日、向榮進耶路撒冷的耶穌君主、高呼的「萬歲」之聲。向最高元首、總統、君王、教宗,表示歡迎之意而高呼時,猶太人說hosanna,意大利人說viva.我國人說「萬歲」。聖枝主日與聖週星期一、二、三的禮儀曾多次採用「萬歲」二字。
我們在進入謝恩聖祭的中心時,以天上之歌,萬歲之聲,歡迎即將蒞臨,而隱藏在麵酒形內的耶穌君主,真是非常適當。
2  讚頌聖父
頌謝詞的結束呼應「聖、聖、聖」之後,與成聖體聖血之前,是轉變階段,通常是讚頌聖父,與呼求聖神。這段禱詞是天主「三位」的,就是讚頌並祈求聖父,派遣聖神,祝聖禮品(餅酒),成為基督的聖體聖血。
讚頌聖父,最重要也最普遍的,就是讚頌聖父是「神聖的」。
第二式:強調聖父,不只是「神聖的」,更是一切「聖德的根源」。
第三代:將天主的神聖,特別顯示在「創造」與「聖化」宇宙萬物上。此時此地,在彌撒禮儀層面,更顯示在完美的禮品(餅酒)上。為能「自日出,到日落」時時處處,向聖父獻上純潔的祭獻(拉一10∼14)。
第四式:將天主的神聖、偉大、智慧、美好、特別顯示在「天主的奇妙工程」上:創造人類萬物……,派遣聖子(第二位),救贖世人。……並派遣聖神(第三位),聖化一切。是一篇相當完整的「救恩史綱」,明顯的分為聖父、聖子、聖神三段,每段都以「聖父」為開端。
我們以天主為父,與天父之間享有「父子親情」。在人違背天父的命令後,「便失去了(父子間)的親情」。「親情」二字,更是精義之所在,也更符合中華文化精神,絕非一般所謂的「恩寵」可以取代。
「援助所有的人」:似更近原義,更為簡明。若譯為「向所有的人伸出援助的手」,字數徒然增加一倍,似嫌冗長而累贅。
「作為信友的初果」按照原文,是「初果」、「時鮮」之意,況且「初果」二字,現行通用的彌撒經書已多次採用,似可應用於此。
3  呼求聖神(一)
教會特別呼求天主聖神,降臨在我們奉獻的禮品(餅酒)上,因著祂(聖神)的聖化能力,和基督的有效言語,經由司祭的口中念出,來聖化這些禮品,祝聖餅酒,使這些禮品(餅酒)成為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聖體聖血:
第一式:沒有明顯地提及聖神。
第二式:特別引用民長紀(民六36∼40)。基德紅蒙主聖召時,露水降於羊毛上的奇跡,象徵天主聖神甘露般的聖化能力。
第三式:強調我們是奉吾主的明令指示,前來舉行這神聖的奧跡。
第四式:強調這偉大的神聖奧跡,就是基督留給我們的永恆盟約。
4  成聖體聖血經
成聖體聖血經:是以基督的言語和行動,舉行在「最後晚餐」所制定的祭獻,是基督在餅酒形內,奉獻自己的體血,交給使徒們吃喝,並命令他們,「應行此禮,為紀念我」。
成聖體聖血經:不只是「敘述」往事而已,因為如只敘述往事,並不足以成為現在的事實。此時此地,更是祝聖、更是「成聖體、成聖血」。中文的「成」字,非常中肯而重要,說出其內涵與真諦。因為司祭念了成聖體聖血的經文,麥麵餅就真正成為基督的聖體,葡萄酒就真正成為基督的聖血。
成聖體聖血:不只是「謝恩經」的高峰,也是聖祭禮儀和整個謝恩聖祭的中心與高峰。
吾主耶穌在最後一次慶祝逾越節的節日餐會,第三部分,吃逾越節羔羊後,建立了謝恩聖祭和謝恩聖事。
關於耶穌建立謝恩聖祭,與謝恩聖事,明白地記載於新約四處,就是1.瑪廿六26∼28;2.谷十四22∼24;3.路廿二19∼20  4.格前十一23∼25。這四處記載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有著些微的差別:這說明當時幾個教會中心的傳授略有不同。保祿(格前)的記載與路加的記載較為接近,是安底約基教會當時採用的格式。瑪竇的記載與馬谷的記載較為接近,是耶路撒冷教會當時採用的格式。
一九六七年十月廿四日,第一屆世界主教會議,關於「在拉丁禮儀,彌撒正典(謝恩經第一式)以外,新增三篇謝恩經,是否贊成?」與會教長之一八三票中,一二七票絕大多數贊成(卅四票有條件贊成、廿二票反對)。
成聖體聖血的主要正文、四式全同。主要正文的前言,告訴我們成聖體聖血的時刻,和耶穌的言語、行動的方式,則四式略有不同。
成聖體聖血經——前言
第一式的「成聖體聖血經文,及其前言」:是根據聖經的記載,建立謝恩聖祭的敘述,由聖經和傳承而來。耶穌的一言一行,宛如歷歷在目,身臨其境,倍覺親切感人。

第二式:「祂甘願捨生受難時」:特別強調耶穌絕非迫不得已,而是心甘情願地服從聖父的旨意,受苦受難。「誰也不能奪去我的生命,而是我自己心甘情願地捨棄它」(若十17∼18,十八4)。
第三式:「祂在被出賣的那天晚上」:聖保祿使徒向格林多信友清楚說出,耶穌建立謝恩聖祭與謝恩聖事的時刻、是在祂受難的前夕(格前十一23∼24)。
第四式:「顯揚基督的時刻一到」(若十七1、5),此時此地所說的「時刻」,是指基督按照聖父的旨意,為人類犧牲生命的時刻,也就是受苦受難的時刻。「祂又愛祂在世的弟子,愛到極點」(若十三1∼2),是說愛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中譯頗佳。耶穌就在這個時刻,建立了謝恩聖祭和謝恩聖事。

成聖體聖血經 — 主要正文
關於成聖體聖血的主要正文,四式完全相同。禮儀革新前後的差異,主要是在成聖體經內加一句:「將為你們而犧牲」,在成聖血經內,刪除或移後一句:「信德的奧跡」。並在「你們拿去吃(喝)」內,統一加入「大家」二字。
十九六七年十月二十四日,第一屆世界主教會議,關於「新訂謝恩經的成聖體經文:這就是我的身體,將為你們而犧牲,是否贊成?」就是說增加一句:「將為你們而犧牲」。與會教長一八三票中,一一O票絕大多數贊成(六一票有條件贊成,十二票反對)。
關於「新訂謝恩經的成聖血經文:這(一)杯就是我的血,萬古常新的盟約之血,將為你們及眾人傾流,以赦免罪惡。是否贊成?」與會教長一八三票中,九三票贊成(四二票有條件贊成,四八票反對)。
一九六八年五月廿三日,禮儀聖部公佈新訂謝恩經文。
教宗保祿六世接受大多數主教的請求,為將成聖體聖血的經文,吾主的言語,制定統一的格式,便於司祭誦念,特別在共祭時。因此將新訂謝恩經內的成聖體聖血經文,於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六日,明令修正統一,並公佈如下:
成聖體經:「你們大家拿去吃:這就是我的身體,將為你們而犧牲」。
成聖血經:「你們大家拿去喝:這(一)杯就是我的血,萬古常新(新而永久)的盟約之血,將為你們和眾人傾流,以赦免罪惡。你們應行此禮,為紀念我。」
「你們應行此禮,為紀念我」:思高版採用此語,頗佳。路加記載一次(路廿二19)。保祿(格前十一23∼26)記載,在成聖體後一次,成聖血後又一次,共兩次。耶穌命令使徒們應舉行謝恩聖祭禮儀,說耶穌所說的,行耶穌所行的,為紀念祂。保祿兩次重複這句話,為加強謝恩聖祭的重要性。
5  信德的奧跡
「信德的奧跡」:是由「成聖血經」中移出的,在此另成一組。
信德的奧跡:強調基督聖血的祭獻性,基督以祂所傾流的聖血簽署了這新的盟約。經由基督的逾越奧跡,在天(主與)人之間,建立了一個萬古常新的盟約。這奧跡的恩寵經由謝恩聖祭而惠及吾人。在這信德的奧跡內,我們獲得罪過的赦免。
信友的呼應,分為三式。
第一式:「我們傳報的聖死,歌頌的復活,直到你再來臨」(弟前三9)。我們所傳報與歌頌的對象,是基督的聖死與復活,並且繼續不停,直到祂再來臨。按照原文,這「傳報、歌頌、再來」不是三件獨立的、彼此不相干的。相反,而是一貫的、互相關聯的、一氣呵成的。
第二式:「我們每次吃這餅,喝這杯,就是傳報主的聖死,直到祂再來臨」(格前十一26)。說明領聖體(聖血)與紀念基督聖死的關係密切。
第三式:是呼求:「世界的救主,請以的苦難與復活,解救我們,援助我們」。
6  紀念與奉獻
教會為滿全這由基督交下、並由使徒們傳授的命令:「你們應行此禮,為紀念我」,而紀念吾主基督,特別紀念祂的神聖苦難,和光榮的復活升天。
教會、特別是此時此地集會的信友團體,為紀念基督,在聖神內,將這純潔的祭品、生命之糧、救恩之杯,獻給聖父。
教會的意向是使信友不但奉獻純潔的祭品,而且應學習自我奉獻,如此,日漸同化,經由基督中保,與天主契合;並且大家彼此團結一致,則天主必將聖化萬事萬物。

7  呼求聖神(二)
成聖體聖血後,再度呼求聖神,為參與謝恩聖祭,並分享基督聖體聖血的人們,為能經由基督的體血,和聖神的聖化,得蒙內心的變化,使大家先與基督密切結合。並在基督內,大家一心一德,彼此團結,合而為一。
按照拉丁原文,應譯為「領受基督聖體聖血的人」,並非「領受聖體之後」。況且,此時尚在領聖體之前。因此,與彌撒禮儀進程亦不符合。
第一式:求賜領聖體的人,充滿天恩與聖寵。但未明顯地提及聖神。
第二式:求使大家成為一個基督的身體。「基督的身體」能是「基督聖體」,或「基督奧體」,此時此地,更是「基督奧體—教會」。因為「這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弗一23)「我們雖多,只是一個身體」(格前十17)。「你們就是基督的身體,彼此都是(這身體的)肢體」(格前十二27)。
第三式:說明教會的祭獻(謝恩聖祭)就是基督的祭獻,是十字架上的祭獻,呈獻在我們眼前。並願大家一起進入這基督的祭獻內。
第四式:提及天主為愛世人,而派遣聖子降生成人,與人相似。現在我們呼求聖神,使我們能更相似基督,並在基督內成為生活的祭品,歌頌天父的光榮。

8  求為教會及生者
經由聖神的感召,愛德的催迫,乃為教會、生者、亡者祈禱,顯示是天上與人間整個教會在舉行聖祭,是為教會全體和為每位生者、亡者信友而奉獻聖祭,因為我們都是被召來分享,因著基督的聖體聖血,而獲得的救恩。
按照我國及東方的優良傳統和習俗,晚輩不宜直呼尊長之名,在彌撒大典內亦然,故稱為「我們的教宗」「我們的主教」即可。創世紀記載,天主叫亞當給鳥獸起名,直呼鳥獸之名,可為例證。(創二19∼20)
按照拉丁原文,(第一、三、四式),在「我們的教宗」前,有一句「的僕人」,似應保留,我們應當謙遜承認,我們都是天主的僕人,包括教宗、主教在內。何況教宗自己亦謙稱為「眾僕之僕」。
第二式:「全體教士」:包括此時此地舉行謝恩聖祭的司鐸在內,故中譯不應說「他們」,(司鐸自視為局外人),若改稱「使『大家』在愛德中」(包括獻祭司鐸在內),似更恰當。
第三式:「散居各處的子女」:包括裂教,異端的分離弟兄們,和不認識天主,不認識基督的廣大人群。教會在這神聖時刻,也不忘記他們。

9  求為亡者
求為教會及生者之後,乃求為亡者。
第一式,只求為亡者信友。新訂三式,不但求為亡者信友,也求為所有的亡者,包括教外人在內。第二式有一篇簡短的、特別紀念亡者的禱詞。第三式有一篇文情並茂的、特別紀念亡者的禱詞。
求上主垂念亡者,使他們得和聖子耶穌一樣地復活,進入天國,享見聖容的光輝,永遠同享的光榮。在那裡再沒有痛苦和悲傷,因為我們要親眼看見天主,永遠相似天主,歡樂地讚美天主。
的僕人」此時此地,是指因著任何意向(非必要獻儀的第一意向)而紀念的亡者。可加念(第二、三式)特別紀念亡者的禱詞。
「我們已亡的弟兄」:是指領受洗禮的信友,因著聖洗的德能,進入基督死亡與復活的奧跡。聖洗的最後效果,是在末日復活時,使所有的被選者,在身體方面,也將同化於光榮的基督。
「所有去世的善人」:是指未領受洗禮的教外人,離開世界的一剎那時刻,其內心的真正情況如何,是否蒙天主收納,只有天主知道。教會也求上主垂念他們。

10  與諸聖共融
求主垂念我們生者,使我們得蒙護祐,加入諸聖的行列,為能與天主的特選者諸聖共融,共享永生,共同繼承天國的產業。
第一式的「與諸聖共融」,聖人名單,在成聖體前一次,成聖體後一次,共兩次。經過禮儀革新而予以簡化(除與新訂三式相同者外),成聖體前保留:若瑟、伯鐸、保祿、安德四位。成聖體後,保留若翰、思德、瑪迪、納伯四位。
新訂(第二、三、四)三式:聖人名單,較為簡單,僅提及聖母、與使徒、殉道,全體聖人等集體稱呼。

紀念我們的祖先
孝親敬祖,慎終追遠,是一種美德。在彌撒禮儀中,加添「紀念我們的祖先」,用意甚善,可喜可賀。
但是,「紀念我們的祖先」,究應放於何處,方為合宜,具體地說,應放入「求為亡者」內,或放入「與諸聖共融」內,非常值得考慮並仔細研究。
「求為亡者」:是求為那些已經逝世,離開人間,尚未進入天堂,尚未享見天主聖容的人(仍滯留在煉獄裡)。因此有追思節、清明節之掃墓;他們需要我們的祈禱,求天主救助他們。
「與諸聖共融」:是指那些已進入天堂,在那裡再也沒有痛苦和悲傷,永遠享見天主聖容的人。因此,有諸聖節、春節之祭祖。我們應該祈求他們轉求天主,救助我們。所以,「求為亡者」與「與諸聖共融」,是指兩種完全不同境界的人,絕不可混為一談。
舊約以色列人以亞巴郎為祖先。路加記載的福音,(路十六19∼31)講述一位窮奢極侈的富翁、和一個貧病交迫的拉匝祿的故事。拉匝祿死後,被送到亞巴郎的懷抱裡。富翁死後卻埋在痛苦的烈火中。富翁遙遠地望見亞巴郎,和他懷中的拉匝祿,就呼求亞巴郎說:「祖先亞巴郎,可憐我吧!」
在這裡:1.亞巴郎被尊稱為「祖先亞巴郎」、2.呼求祖先亞巴郎的救助、3.「亞巴郎的懷抱」,表示祖孫團圓、美滿的幸福,象徵天堂的福樂。就是說:亞巴郎所在的地方就是天堂,祖先亞巴郎就在天堂上。
尤有甚者,舊約以色列人,稱天主為「亞巴郎的天主,依撒格的天主,雅各伯的天主,我們祖先的天主。」所以:舊約以色列人以亞巴郎為祖先,呼求祖先亞巴郎的救助,相信亞巴郎就在天堂上。親愛的讀者,現在我們黃炎子孫,把「我們的祖先」放在何方?
非洲薩伊(前為比屬剛果)彌撒開端禮的諸聖禱文(類似兒童洗禮中的諸聖禱文),呼求聖人,其名單是這樣的:1.聖母,2.(堂區的、本日的)主保聖人,3.諸位聖人,4.(曾照良心事奉天主的)我們的祖先。所以,非洲黑人將祖先加入諸聖的行列,天主的特選者,已進入天堂,享見天主聖容的人,並呼求「祖先」的助佑。
諸位親愛的讀者,現在來看我們中華民族,享有悠久的歷史,崇高的文化,固有的道德,卻把「祖先」列入尚未進入天堂,尚未蒙天主收納,尚未能享見天主聖容的人(尚在煉獄裡)。「我們的祖先」在逝世數千年後,尚未完全煉淨罪惡,還需要數千年後的我們這一代不孝子孫的「冷禱」,來求我們救助他們,真是殊難想像!真是不可思議!
諸位親愛的讀者,舊約以色列人的祖先在天堂,非洲黑人的祖先在天上,我們的祖先在何方?「我們的祖先」應放入「求為亡者」內?或是更應放入「與諸聖共融」內呢?
11  讚頌詞
謝恩經第一式的讚頌詞前、有一端特殊的禱詞:「上主、因著聖子,不停地創造、聖化、滋生、祝福這些美好之物,而賜給我們」。是為祝福那些為教會需要、為濟貧需要所獻的(除祝聖的餅酒外)其他禮品。因為這些禮品也是天主聖父、經由聖子耶穌、賜給我們的恩惠。這些禮品蒙受天主祝福以後,供我們取用,為將有助於我們敬禮天主,和聖化世人的目的。
讚頌詞是讚頌天主的光榮,並以信友的呼應而確認,作為全部謝恩經的結束。
謝恩經(聖體經)以頌謝詞為開端,是非常隆重的開端。又以讚頌詞為結束,也是非常隆重的結束。頌謝詞與讚頌詞前後呼應,非常隆重。謝恩經是整個謝恩聖祭的中心與高峰,享有如此隆重的開端與結束,是非常適當的。
謝恩經要求大家虔誠地、肅靜地恭聽,並依照禮規呼應,積極地參禮。
聖保祿使徒(羅十一36)說:「因為萬物都出於祂、經由祂、歸於祂,願光榮歸於祂,直到千秋萬世。阿們」。
研究新約的啟示,保祿的神學,知道天主(三位)對外的關係,特別與救恩史的關係,每一位有其特殊的角色,每次講論到天主(三位)與救恩史的關係時,就會出現(有時完全地出現,有時部分地出現)。
以公式表達如下:a(出自),per(經由),in(在內),ad(回歸)。就是一切都出自天主聖父(第一位),經由聖子(第二位),在聖神內(第三位),回歸聖父(第一位)。也就是說,一切美善事物,都來自天主聖父,經由聖子,在聖神內,而賜給我們。同樣,我們的祈禱和讚頌,也都是經由聖子,在聖神內,歸於聖父。
依照上述新約的啟示,保祿的神學,和拉丁原文的結構與真義,讚頌詞簡短地說,應是這樣的:「全能的天主聖父,(祈禱的對象,是向聖父,)我們經由聖子,在聖神內,願光榮歸於,直到千秋萬世。阿們」。
隆重的讚頌詞,也是彌撒中採用的,應是這樣的:「全能的天主聖父,我們藉著基督,偕同基督,因著基督,在聖神內,願一切崇敬和榮耀歸於你,直到千秋萬世。阿們」。
in unitate Spiritus Sancti中譯通常是「及聖神」或「和聖神」,二者皆可。若譯為「一切崇敬……歸於禰……聖(第一位),及與同體的神(第三位)」。明顯地把崇敬歸於第一位和第三位,卻忽略了第二位:這不但與拉丁原文不符,而且明顯地違背了新約的啟示,和保祿的教訓。
per omnia saecula saeculorum若譯為「直到千秋萬世」,恰好說出拉丁原文所要說的真義,又恰好由中華文字表達出來,非常恰當而中肯。
(三)  聖體禮(領主禮)
彌撒聖祭既是逾越奧跡的聖筵,為準備妥善的信友,更好遵照主的命令、領受祂的聖體聖血,作為精神的食糧。分餅禮和其他預備禮,都直接引導信友,領受基督聖體。
聖體禮包括天主經、平安禮、分餅禮、和領主禮等部分。
1  天主經
天主經內所求的「我們日用的食糧」:為信友也是指基督聖體。求主「寬恕罪過」:是為能將聖體賜給真正的聖者。
天主經是由開端、正文、附禱詞、和結束所組成。主禮邀請信友,並與信友同念天主經,然後主禮繼續念附禱詞,信友呼應,乃告結束。
附禱詞是天主經最後一句「但救我們免於凶惡」的延續,求為全體信友脫免凶惡,這「凶惡」不但包括魔鬼、惡人、惡事,而且也包括所有不順利和不幸的事件。
按照拉丁原文的結構,文思的系統,自然的順序,為與天主經末句的延續不斷,應是先求得脫免災禍、罪惡、和一切困擾,然後則會希望得到永生的幸福,和救主的來臨。否則,若將「期待永生的幸福,和救主的來臨」,放於句首,不但破壞了整個的結構,而且顛倒先後的秩序,確非合宜。
天主經的結束呼應:「天下萬國,普世權威,一切榮耀,永歸於」。見於一些古抄本中,因為在禮儀禱詞中經常應用,故保留於此。
2  平安禮
信友在領受同一聖體之前,為教會和人類大家庭祝禱和平與統一,並為表達兄弟般的互愛精神,而舉行平安禮。
平安禮分三部分:(一)主禮首先向天主求賜平安,(二)然後向信友分施平安,(三)最後請大家互祝平安。
3  分餅禮
基督於最後晚餐分餅的儀式、成為使徒時代整個彌撒聖祭的名稱。這禮儀不但有實際的理由,而且顯示我們眾人,因領同一生命之糧——耶穌基督而成為一體。
分餅詠:「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求垂憐我們」。「垂憐」有了「我們」,有了「屬詞」,語句完整甚善。彌撒開端禮的「垂憐詠」,若能依此而補足「我們」,當更顯完美。
主禮分餅後,將一小分聖體放入聖爵內。
按照自然的、先後的順序,應該是先將麵餅分開,然後才能將其中的一小分放入聖爵內。試問,尚未把麵餅分開,又如何能將其中一小分放入聖爵呢?若是尚未把餅分開,就要先將其中一小分放入,顯然以後為先,顛倒次序,令人費解。美國版本已按此自然順序而修正。足資取法。
4  領主禮
主禮誦念領(聖體)前(禱)詞:預備領受基督的聖體聖血,以獲得實效,信友也同樣祈禱,加強準備。
領前詞:分二式。cooperante Spiritu Sancto按照拉丁原文結構,上下語氣是一致的、連貫的、應譯為「與聖神的合作」。如此則上與「聖父的旨意」,下與「藉的死亡」等全文一氣呵成。況且「合作」並無「合作上」「合作下」之分別也。
主禮面向信友,舉起聖體,邀請他們來赴基督的聖筵,並與他們謙恭地同念福音的名言「主、我當不起到我心裡來,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靈魂就會痊癒」。
非常希望信友領受同一彌撒內所祝聖的聖體,在禮規許可情況下,也兼領聖血。如此則領聖體將更顯示出是參與實際舉行的聖祭。
主禮領聖體(聖血)時念:「願基督的聖體(聖血),護祐我們得到永生」。給信友分送聖體時念「基督聖體(聖血)」。
領受基督聖體的人同聲歌唱「領主詠」,表達他們精神的合一,內心的喜悅,與友愛的增強。
領聖體後誦念「領後詞」。領後詞是由開端、正文、和結束所組成。正文告訴我們,為獲得本日彌撒所慶祝奧跡的恩果而祈禱。信友為表示自己同心祈禱,乃呼應「阿們」。
(四)  結束禮
結束禮開始前,斟酌情況,可「報告事項」。
結束禮是由致候、祝福、和禮成所組成。
彌撒開端禮,有「十字聖號」,以十字聖號為前導,因天主「三位」之名,而隆重的開端。現在彌撒結束禮,也同樣以十字聖號、因天主「三位」之名、領受天主的隆重祝福,作為整個彌撒禮儀的結束。
彌撒禮儀結束後,每位參與彌撒聖祭的人各自返家,並樂於從事自己的工作,讚美頌揚上主。
彌撒聖祭的進程,到達「結束禮」,我們的彌撒禮儀說明,也將就此結束。希望大家要避免受到「習以為常」的約束和限制,凡與自己「慣常」誦念的,「照念不誤」的禱詞有所不同,就習慣性地、不知不覺地、予以否認。
此時此地,諸位讀者能以第三者的身份,客觀的立場,毫無成見地閱讀。如此,閱讀彌撒禮儀研究全文以後,不難發覺禮儀小品的「真味」,而且「其味頗佳」,回味無窮。


重要參考書目

  1. 彌撒總論:王化宇譯,修正再版,一九七五年
  2. Missale Romanum: Editio Altera typica vaticana, 1975.
  3. Ordinario della S. Messa: Edizioni paoline, 1969.
  4. The Mass Liturgy: Official English text, Catholic Truth Society, Hong-Kong, 1970.
  5. The Sacramentary (The Roman Missal): The liturgical press, 1974.
  6. The Mass: by Josef A. Jungmann, S. J., translated by J. Fernandes, S. J., The liturgical press, 1975.
  7. Prex Eucharistica:by A. Hanggi & I. Pahl, Editions universitaires, Fribourg, Suisse, 1968.
  8. A Commentary on the Prefaces and the Eucharistic Prayers of the Roman Missal: by L. Soubigou, translated by J. A. Otto, The liturgical press, 1971.
  9. Thological Dimensions of the Liturgy:by C. Vagaggini, O. S. B., translated by L. J. Doyle & W. A. Jurgens, The liturgical press, 1976.
  10. Nova vulgata Bibliorum Sacrarum Editio, typica vaticana, 19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