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Donald Senior, C. P. 韻立 譯 |
 

 

46
神學論集
(1980)p447-454
   

馬爾谷福音                                                     

 

Donald Senior, C. P.


韻立 譯


馬爾谷福音在聖經研究的舞臺上居於中心地位,幾乎已有一世紀了,對聖經學者們來講,馬爾谷福音成為幾乎每一種分析福音的試驗場地。為日益增多的基督徒,關於耶穌生活簡捷的這一敘述,成為新約中最具有吸引力和挑戰性的書籍之一。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為了回顧在近代詮釋中,如何研究馬爾谷;並去發現在這些研究中,提供一些有關馬爾谷訊息更好了解的線索。


馬爾谷福音與當代聖經的研究:
十九世紀末葉,聖經詮釋學家開始註釋馬爾谷福音,分析馬爾谷的語言和結構,以及與瑪竇、路加比較平行的經文得到結論:馬爾谷福音是「第一部福音」是最先寫成的福音,這推翻了傳統瑪竇是第一部福音的假設。這對馬爾谷先成性的信念,使這福音成為歷史批判的優先對象。這種歷史研究,統治了前一世紀的聖經研究。許多學者願意剔除初期教會所加上的神學上的解釋,要找出「真正的」耶穌和「歷史上的耶穌」。在許多理性主義的歷史學者眼光中,馬爾谷福音雖然有「迷信」(例如:奇蹟、對耶穌身份的宣講等等)的外殼,但它仍代表在新約中、耶穌生活真正歷史資源唯一可能的來源。瑪竇、路加和若望的作品,被認為解釋馬爾谷原始歷史沖淡的解釋。
二十世紀仍繼續接受馬爾谷為第一福音的信念。但許多學者並不滿意。對「客觀」歷史有偏見的想法,應用在馬爾谷福音上。任何歷史都有某一種程度的解釋,絕對的「客觀」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也就是說沒有被解釋的——對過去的回憶。即使警察的報告也以冷靜的方式所收集的細節和時間,對一事件加以解釋。因此,福音歷史價值的問題、不在於是否有解釋,而在於有何種解釋和它的可信度。
二十世紀的七十五年中,研究馬爾谷的學者沿著這條途徑前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大部份福音的註釋都用「類型批判」的方法加以註釋。這是研究初期教會如何傳授,也因此而形成。耶穌故事和祂的談話,這種方式最後形成全部的福音敘述。當世紀交替時,一位德籍學者史密特(Karl  Ladwig Schmidt)寫了一本書,分析馬爾谷福音。這種革命的方法舖了路。他的結論是:馬爾谷把從前分離的故事連在一起,形成一個他自己創造的地理和時間性的框架。換句話說,馬爾谷獲得了個別的故事和耶穌的言論。但他怎樣把這些材料放在耶穌服務生涯的背景中?這完全在於福音作者的猜測和決定。後來像Martin Dibelius和Rudolf Bultman的類型批判的研究,就是建立在史氏的結論上。
自一九五O年以來,福音研究採取了另一方針,類型批判傾向於只把福音作者視為一個收集者或編輯者:他只聚集一些已形成的材料,並把它們連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但是學者們更深入欣賞每一福音獨特的風格訊息之後,就更了解福音的寫作人是真正的作者。從此信念產生了「編輯批判」和「組成批判」的方式(後者實際上只是一種改良的編輯批判)。這種方法是今日福音研究中首要的,特別是在美國。編輯批判把焦點集中在福音作者如何以言語、結構和獨特福音的故事內容,究竟要對他的教會表達何種訊息,福音資料在寫成現在形成前發展的歷史,並不太有興趣。
用這種方法來研究馬爾谷福音的先驅例子就是德國學者Willi Marxsen在一九五六年「馬爾谷福音」的作者,他研究下列的事物來欣賞這位福音作者獨特的方法與訊息:馬爾谷關於若翰洗者的介紹,他對「福音」一詞特殊用法的字,以及馬爾谷故事的地理觀。在過去幾十年中,這種研究成為美國註釋學的重心,特別是在芝加哥大學的Norman Perrin指導下,他本人和他的許多學生註釋馬爾谷福音。假設馬爾谷是一位機敏的和有創造性的作者,幾乎完全形成了福音的故事。
對馬爾谷註釋演變簡明的歷史作一結束,我們也應該略提另一種趨向。雖然絕大多數的聖經學者相信馬爾谷福音是第一部寫成的福音,也是瑪竇和路加資料的來源。但是,今日還有少數人大聲疾呼對此假設提出有力的挑戰,雖然絕大多數學者承認馬爾谷是一位有技巧的作者,他創造了福音的形式,為了如此有效的表達耶穌的訊息。但近期的研究,例如:德籍學者Rudolph Pesch的兩本馬爾谷福音的註釋,叫我們不要過份歸功於馬爾谷,而忘記他得自在他之前教會生活傳統的幫助。


馬爾谷福音結構和訊息:
在過去十年中,仔細研究馬爾谷福音,為那些願意欣賞馬爾谷訊息的人,帶來了豐富的發現。福音一些重要的特色,現在已清楚地顯示出來,在閱讀馬爾谷福音時,我們應注意:
(1) 馬爾谷福音的結構
馬爾谷是一位「沒有矯飾」的聖史。他的敘述是緊張而快速的,他以若翰洗者的工作和在加里肋亞耶穌使命的揭幕禮,作一個突然的開頭。這個故事很乾淨俐落發展到在耶路撒冷的高峰,然後來到在空墓令人驚訝的落幕。一般人都同意空墓故事十六8是馬爾谷福音原有結尾。馬爾谷並沒有以復活顯現或復活的耶穌委託給門徒使命來作結束(後來有人把結尾加在馬爾谷福音後,與其他的福音取得一致)。現代馬爾谷註釋者以為福音的這緊湊的結構不是意外,也沒有缺點。聖史一開始讓讀者立刻被投入耶穌有活力的使命,並快速地從此使命進到耶穌苦難的事件中,並以最後將與耶穌結合的許諾作一結尾。他這樣的寫法在他給耶穌畫像的四週、包上了一層清醒而神秘的氣氛。馬爾谷所用的方式是訊息的一部份。
(2) 苦難事件支配了整部福音
不只是對耶穌生命末刻的詳細敘述、佔了不成比例的篇幅。馬爾谷整個其他的敘述都與苦難有關。Martin Kahler是一位現代的馬爾谷註釋學者,他的一句話常被引用這部福音是「有一個很長前言的苦難故事敘述」。當耶穌開始祂的傳教生活,若翰洗者的被捕和處死,與反對者漸增的衝突,以及門徒拒絕耶穌付出生命的召叫,這種種準備讀者到達福音的高潮。
在此顯示作者書中的藝術修養。馬爾谷以耶穌死亡支配了他的故事,定下了一個模式來向讀者註釋耶穌是誰,和祂使命的意義。
(3) 一個帶有訊息的地理結構
地理也是馬爾谷福音中重要結構的一個特徵,也是馬爾谷福音的線索。在前半部福音中(大致說來是一至八章),耶穌的傳教局限於加里肋亞,在以色列的北部;在後半部福音中,耶穌和祂的門徒朝向南部猶大省的首都耶路撒冷走去。大概說來,耶穌曾在這兩處來往多次(事實上,若望福音曾如此指出)。馬爾谷在耶穌公開生活上加上一個清楚地理大綱,是為了使他福音訊息更具有戲劇性。加里肋亞在歷史上是猶太人與外邦人雜居之地。在加里肋亞初期教會也可能經驗到它富有戲劇性的成長,超出巴肋斯坦的邊境,延伸到敘利亞。這種歷史的背景,也影響馬爾谷把耶穌治癒和教導富有生氣的使命完全放在福音加里肋亞的一部份。教會對治癒與教導的使命是根植於耶穌身上。馬爾谷描述耶穌甚至超過加里肋亞的邊界,臨近提洛、漆冬和十城外邦人的地區,是有所根據的。
從加里肋亞轉到耶路撒冷,給福音訊息帶來了另一幅度。耶穌的使命—也暗示教會的命—與十字架分離,就無法被了解並實行。所以,馬爾谷福音中的耶穌,離開在加里肋亞富有活力的治癒工作,有意走向耶路撒冷,把祂的生命完全奉獻出來。只有到福音的結尾,在祂生動的教導了死亡和復活福音艱難的一刻後,才邀請信友團體回到加里肋亞,那是初期教會工作的園地。
(4) 旅程
關於苦難故事的重要性,和馬爾谷整個地理結構的欣賞,幫助我們看出福音的另一特徵:福音中段的重要性,從八22到十52,福音作者處理這一片段,比處理其它片段更為小心,利用他的材料,表達一個訊息。其背景是耶穌和門徒開始從加里肋亞到耶路撒冷的旅程,起點是加里肋亞北部,斐理伯的凱撒肋亞城:耶穌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你們說我是誰?」(八29)。伯多祿正確地承認耶穌是「默西亞」,但他(與其他的門徒們)並不能欣賞耶穌和祂的使命。這一點在以後的旅程中,很生動的顯示出來。在行程中耶穌曾三次鄭重地預言祂必須交出祂的生命。每次祂說預言,或者直接遭到反對(八32),或者被門徒們粗魯的誤解了(九32∼35,十35∼37)。
在這一段中,別的特徵也很重要:加里肋亞一段中,耶穌強有力的工作十分突出,現在卻為對門徒簡明的教導所取代。「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耶穌」(八34),「為耶穌和福音的緣故,喪失性命」(八35)「捨棄家庭和財富,為了能自由地追尋天國」(十29∼31),成為「眾人中最末的一個,並要成為眾人的僕役」(九35)。以謙遜和服務來代替野心(十42∼45)。這一整段加在耶穌治癒瞎子(八22∼26,十46∼52)的兩個故事中。實際上指出了門徒的「盲目」,他們非常需要悔改的恩寵,為能跟隨耶穌。
馬爾谷把這些材料放在一個旅程的背景中,為作基督門徒的意義創造了一個深刻的暗喻。無論在那時或現在跟隨耶穌,意即離開加里肋亞,走向耶路撒冷—這是一個痛苦,卻是給予生命的過程。我們必須捨棄自身的盲目,經驗以耶穌福音為基本而逐漸皈依,並不是我們自己尋求自誇、自大。
(5) 默西亞的秘密
在福音的中段,門徒的特殊地位指出馬爾谷另一重要的特徵,耶穌與跟隨祂者的相關性。雖然耶穌有力的行為和一些重要的名號,顯示祂的身份;但是有一個神秘的幃帳、使福音中其他的人看出耶穌真實的意義,甚至耶穌自己也不讓祂的身份輕易被辨認出來(參看八30,例如伯多祿宣信以後,耶穌沈默不答)。
這個問題對耶穌的門徒們似乎特別的尖銳,雖然他們親眼看到耶穌所行,親耳聽到祂的教誨;卻被馬爾谷描述的非常遲鈍和不開竅。當福音的故事逐漸發展,他們的迷惑和最後的失敗都混在一起。只有復活的耶穌和祂和解的許諾、似乎能夠轉變門徒們無能了解並跟隨耶穌(十四27∼28,十六7)。
最近許多有關馬爾谷的註釋,特別在美國、都與這個所謂「默西亞的秘密」主題相奮鬥。有些作者,如Theodore Weeden在「馬爾谷互相衝突的傳統」一書中說:「馬爾谷關於門徒們的描述,變成一種爭執的佈局;籍著這種方式,聖史控訴這團體中一個小集團,他們宣揚對耶穌有不正確的解釋。他們正像福音故事中的門徒們一樣,為耶穌在加里肋亞所行的奇蹟與能力而眩惑,但卻誤解十字架的意義而退卻。所以有些馬爾谷教會內的人願意跟隨一個行奇蹟的耶穌,但不願意跟隨把自己的生命給予別人的人子。因此,馬爾谷在他的福音故事中強調門徒們的失敗,幫助他自己團體中某些人看出他們對耶穌解釋的錯誤。」
雖然大多數馬爾谷福音的分析者、承認聖史用門徒代表在他的教會中所流行的各種態度,但並不同意Weeden「爭執」的解釋。馬爾谷並沒有用他的福音來打擊一特殊小群或神學上的看法(這樣作好像將損害福音是「好消息」的本質);他邀請每一位讀者和門徒們認同。每一位基督徒都擁有作耶穌門徒的召叫和作耶穌同伴的特權。野心和自私的誘惑,使人對福音的意義盲目。所以在馬爾谷的眼中、門徒代表基督信友。
(6) 福音和將來
馬爾谷最後的一個特性是,他指向未來(十六1∼8)。他的結尾讓團體朝向耶穌要到加里肋亞的許諾走去。在十三章中,耶穌俯視聖殿先知性的談話,很簡明的講到相信耶穌的團體所有的考驗和最後的勝利。在全部福音中,馬爾谷用比喻和行動把耶穌描寫成一粒種子,祂被種下,預期著一個必然豐收的日子。
我們從馬爾谷這些和其他的圖像中,並不了解聖史所說的末日到底有多遠,是否他預期世界末日就要來臨;因此而寫的福音鼓勵他的團體恆心並忠實,或者馬爾谷和他的教會理解末日還有一段距離,在長時期傳播福音之後,這個許諾才會實現(參看十三10)。最後,罪與死亡的努力才被擊破。現代福音的讀者不能確切知道馬爾谷的觀點,不論對末日時期如何看法,馬爾谷對將來的態度是很清楚的:將來會很艱苦,但最後的勝利屬於人子,祂將聚集所有相信祂的人進入天國的光榮(十三27)。此時教會應該警醒並期待(十三32∼37)。
馬爾谷:當時和今日
關於馬爾谷何時、何地並為何撰寫福音等問題,意見繁多。從巴比亞古老傳統把馬爾谷和伯多祿相連,顯示福音在羅馬的背景下寫成。但是內在的證據不能確證這個傳統。許多學者並不否定它某些可能性。例如,有些人以為馬爾谷是為尼祿迫害下的羅馬基督徒寫出耶穌受苦的故事(大約公元六四至六七年左右)。但另有些人以為馬爾谷的寫作背景是初期教會外邦人和猶太人的緊張,因此可能成書於巴肋斯坦或敘利亞。在福音的結尾,離開耶路撒冷而回到加里肋亞的召叫,是教會打破猶太主義界線的記號,使教會效法耶穌在加里肋亞打破彊界的傳教工作。還有些人看到馬爾谷想減低在公元七O年聖殿被毀後所有末世的狂熱,有些基督徒把這樣的災禍解釋為世界末日即將來臨的記號。但是馬爾谷很巧妙地訓誨信友們不要被欺騙到怠惰的地步。人們必須宣講福音,並實踐天國強有力的治癒工作。種子的確已經種下,但最後收成的來臨卻是緩慢而神秘的(參看四26∼29)。
因為我們沒有馬爾谷福音寫作背景的確實資料,這種猜想的工作還會繼續存在。但馬爾谷對現代信友的呼籲是更重要和更明確的。雖然我們生活的環境與馬爾谷大相逕庭。聖史描述耶穌在治癒和教導中傾出了他與邪惡勢力的鬥爭,耶穌毫不厭倦的產生了天國常新的動力。馬爾谷也說到跟隨耶穌的必要性。從加里肋亞向耶路撒冷走去,使基督徒團體以服務為重心,而非驕傲或野心。同時,耶穌的團體不是一個超人和奇人的組合。門徒們是笨拙的、失敗的,但並沒有被拋棄。馬爾谷福音的教會,需要並接受復活耶穌的憐憫。馬爾谷福音是警醒的瞻望未來——體會將有痛苦和惶惑,但最終是希望和勝利,而不是絕望和失敗。
因這些和別的理由,馬爾谷福音不僅引起學者們的好奇心,而是對所有基督徒勇敢地宣報喜訊。

本文譯自:Donald Senior, C.P.“The Gospel of Mark”The Bible today(Sep. 1979)P. 2096—2104

 

 


天主教神恩復興的基本要素                          

資料室


當聖神以祂的大能在天主教的神恩復興中繼續不斷地工作時,如果要想列舉出在此項復興中的一些因素,能夠很精確地說出主藉著這項恩寵的源流所正在作的事,可能是相當困難的。湯姆.佛雷斯特(Tom Forest)神父為了預備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一日,他自己和國際通訊處(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fice)國際諮議會(International Council)的工作人員,與若望保祿二世歷史性的相遇,寫了如下的報告,嘗試列舉出天主教神恩復興運動中最基本的一些因素。
(1)  基本教導
天主教神恩復興基本上是很深刻的,以基督為中心。它同時宣揚耶穌是救主及主:宣揚耶穌是救主,為了反對一種新白拉齊主義(New Pelagianism);這個主義甚至在教會內也有它的影響,它隱含地表示人藉著科學、技術,以及心理能使自己得救。宣揚耶穌是主,為了反對現代的「自由」哲學和政治。它們傳揚一種如此完全的個人主義,甚至於否認天主自己也不能在我們的生命中作個人的主宰。因此,神恩復興最基本的教導就是肯定耶穌是唯一的救主,是一切人的主。人們對祂如此的認識,是到達完成人性和(下轉P.466)平安唯一的道路。
(2)  獨有的特性
由於在教會內所有真實的復興和運動,都應有以上所說最基本的目的和教導。因此在這一點上,神恩復興運動並沒有與其他復興連動不同的特性。使神恩復興與其他運動區分的特性,在於神恩復興對聖神在教會中所扮演角色所有的了解,我們相信這項角色從一世紀以來,並沒有任何的改變。今天我們仍然可以經驗到聖神的傾注,祂的德能和神恩正如初期基督信友所經驗到的一樣。有些人曾經教導說:聖神以一種獨一無二的方式,傾注在初期的信友身上,為了使他們能夠完成在異教羅馬世界中,宣揚福音的獨特任務。基督所許諾的聖神的德能(參閱路二十四49;宗一8),以一種人能有的深刻經驗,在他們身上發生。這項經驗也以外在的記號顯示出來,同時產生奇妙的神秘和靈修上的效果。這是一項非常生動的經驗。使以後的人可以常常紀念,並談論它。它使當時的信友得到一些顯而易見的神恩,為了分享基督的使命;也在他們身上產生聖神的果實,使他們能夠合而為一的成為基督信友的團體。聖神並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治癒他們,使他們能夠度一種服務和愛的生活。聖多瑪斯曾說過:「為初期的基督信友擁有這樣的經驗,是很(下轉P.482)正常的事。」
(3)  個人的五旬節
天主教神恩復興獨特的信念在於:對今日的信友而言,能擁有這種聖神傾注的經驗,以及祂的德能和神恩,也是正常的。現在,在普世有幾百萬天主教友,不只是談論別人在歷史中所經驗到的五旬節,而且也為他們自己的五旬節作見證。不只是在大的城市中,我們才能找到這樣的天主教友;即使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的小島上,在非洲的部落中,以及在愛斯基摩人、拉丁美洲稻草的小屋中,也可以找到這種天主教友。他們包含主教、神父、神學家、修會會長,以及教友的領袖,他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講出如何在自己的生命中,岳厄爾先知所說的話(宗二16)及基督的許諾,成為真正事實的故事。在所有的故事中,有一種難以解釋的相似性。首先,有一段以祈禱、補贖的準備時間,向耶穌救主和主降服;宣稱相信耶穌遣發祂聖神的許諾,並呼求需要這位聖神,然後,作「聖神,請來」的祈禱。最後,以充滿盼望的讚美和感謝作結束。其結果是天主聖神來臨了,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徹底地改變了他們的生活。
(4)  對其正確性的分辨
(下轉P.616)
對這種經驗正確性的分辨,並不太在於對經驗本身的分析,而更在於它對許多人生命所產生的效果。許多人為他們自己生命中所產生的變化作見證。其中包括對天主臨在的意識;與耶穌基督一種更個人性的關係;對祈禱感到更大的需要,也作得更成功,包含一種新的自由對天主的慈善和奇妙作簡單的讚美;對想了解天主聖言一種新的飢渴,一種更普遍而大公的愛德,一個更慷慨從事宗徒工作的心靈。同時,藉聖神所給特殊的恩賜,他們有一種新的能力去傳揚福音,並建立信友的團體。這些神恩也包括一些為其他天主教友視為奇怪的恩惠,例如:舌音神恩、先知神恩和治癒神恩。雖然有時有些人沒能善用這些神恩,或者對神恩沒能有好的分辨和了解,但一般來說,這些神恩使人進入更深、更正確的基督信仰生活。使那些參與復興的人有更大的團結和共同的目標。成千的祈禱團在各地如雨後春筍地興起。有些地方也開始出現深度獻身或甚至盟約團體(Convenant Community);在其中發展出很高牧靈方面的智慧。
(5)  堅振聖事的復興
神恩復興的結果,在神學上肯定堅振聖事應在領受者的生命中產生一個真實而經驗性的衝擊。堅振聖事不僅是一種禮節,它應當是使童年性的基督信仰到達真實成熟的通道,使基督信友在靈修上長大成人。(下轉P.540)每一位基督信友都藉著聖神領受德能,使他能在建立天國的工作中,作一個個別而困難的職務。為了使堅振聖事中的果實和德能,在信友身上得以釋放,現在已經發展出一種很成功的方法,稱為「在聖神中生活研習會」。(Life in the Spirit Seminar)。
(6)  它是一股潮流,而非一個新的組織
由於基督信友所領受的使命正與父給耶穌的使命完全一樣(若十七18)。這項使命完全超越我們人自然所有的能力,因為它是超自然的。只有聖神是基督身體唯一的建造者,也只有祂能夠使內在分裂的人轉變成為天主的肖像,使眾人合而為一,但是,那些為聖神所觸摸並賜予神恩的人,可以成為祂的工具。這也就是聖神使他們成熟,並帶領他們完成作一位基督信友的責任。神恩復興並不是在教會內的一種新組織,而更是一種潮流,或是使教會的思想改變一個方向。它強調信友本人並不是教會使命最基本的工作者;他更是甘心情願而完全依靠聖神的代理人。他不說「天主,我願意為作某事。」他的態度是「天主之神,按照的意願用我吧。」就是由於這種態度的改變,引發了天主德能的洪流。
(7)  只有聖神所能完成的工作
(下轉P.552)
因此,神恩復興使「聖神請來」這句祈禱中的訊息重新生活化。因此,神恩復興的目標和方向在於使整個教會中的各種努力在於去分辨和認識天主的計劃。而不是作出一個人為的計劃。神恩復興把每一項傳福音和宗徒工作的能力,以及任何服務的德能視為聖神的神恩。也認為只有天主聖神才能真正向人心說話,使他們能聆聽天主的聖言。神恩復興也是為了體驗在我們中間聖神是天主的德能;這項德能今日必須藉著我們工作,甚至以神蹟和奇事使我們與現代邪惡的勢力鬥爭,神恩復興也使我們向天主聖神順服,作祂的工具,只為天主的光榮去作一切。它就是為了引領天主教友謙遜地了解並作這一切。它的目標不是在釋放格林多前書十二章中所說的各種神恩,或是只是為了追尋這種神恩,而更是對只能由天主自己所完成的工作有一個新的了解。祂藉著聖神按自己意願施給我們的神恩,使我們在這樣工作中,有如工具一般地為祂服務。只有聖神能充滿信者的心靈。只有祂能在我們心中點燃聖愛之火。只有祂能再造和復興大地。當我們向祂順服時,只有祂能用我們有如建造者手中的工具。
(8)  真正的目標
現在天主教會中眾所週知神恩復興潮流的真實目標,就在於使這種心態能夠進入司鐸和使徒的訓練中,也引導個人經驗並了解天主聖神的德能;為了讚美天主聖父,使天主子民成為聖神的工具,在復興堅振聖事的工作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