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便於研究起見茲將全文分為下列三部分
一、彌撒研究前言
二、彌撒禮儀說明
三、彌撒禮儀分析
第一部分:彌撒研究前言
彌撒禮儀研究,主要是根據禮儀聖部,於一九七五年三月廿七日,聖週星期四,基督聖筵節,所頒佈的「羅馬彌撒經典」修正再版,及「彌撒總論」修正再版。並參考英文、美文、意文等多種版本。
羅馬彌撒經典,首先由禮儀聖部,於一九七○年三月廿七日,聖週星期四,基督聖筵節,發行初版,美中不足的是,有些排版錯誤,及一些應加修正增補之處。一九七一年初版「重印」,以應普世教會的需要。一九七五年三月廿七日,乃大量增補,修正再版。
拉丁原文增補修正的重要部分:例如:因取消「五品」,隨之而引起的必要調整。其他如在「特典彌撒」與「各種彌撒」內,增補「進堂詠」和「領主詠」等。新增彌撒禱詞部分,如:「聖母聖名彌撒」、「聖母教會之母彌撒」、「祝聖聖堂」(祭臺)彌撒等,和其他一些次要的修正。這些增補或修正,都先後於禮儀聖部出版的 Notitiae 雜誌刊出發表。
禮儀革新是逐步的,循序漸進的,絕非一朝一夕可成,更非「一成不變」,普世教會如此,地方教會亦然。我國彌撒禮儀禱詞,譯出並印行小冊子,因應大眾需要,曾將初版「重印」多次。在禮儀革新的漫長歲月裡,因時間的不同,譯者的不同,譯文也隨之而各有不同,又因譯者或受時間的限制,似無法深入研究,頗為遺憾。
多年以來,筆者因參與禮儀方面的工作,並為教學的需要,關於禮儀,特別彌撒禮儀,曾參考拉丁原文,以及英文、美文、意文等版本,加以分析、比較、對照、研究。茲將研究心得,教學經驗,提供讀者分享。
但因篇幅有限,無法作全面性的,包羅萬象地講述,此時此地,只作簡明地、重點地介紹。
為便於說明,彌撒禮儀研究,不舉行的」彌撒禮儀。
在禮儀革新的漫長歲月裡,個人或團體,也許會或多或少地停留在「禮儀革新過程」中的某一階段而不自知。
有時會在不知不覺中,容易受到「習以為常」或「習而不察」的約束和限制,甚至積重難返。凡與自己「慣常」誦念的,「照念不誤」的經文禱詞有所不同,就習慣性地、先天性地、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先入為主地,不知不覺地,予以否定。
希望諸位讀者,此時此地,能以第三者的身份,客觀的立場,毫無成見地,不存門戶之見地閱讀。若能參閱拉丁原文,及其他多種譯文,更為理想。若能更進一步徹悟其內涵真諦,尤為難能可貴。
最後,希望讀者能閱讀「彌撒禮儀研究」的全文,及其各部分,特別「說明」部分。如此,則會獲得整體的概念。否則,部分的閱讀,只會產生部分的認識,片段的印象,缺乏完整的概念,是非常可惜的。如此,慢慢品嚐,不難發覺禮儀小品的「真味」,而且「其味頗佳」,回味無窮。
第二部分:彌撒禮儀說明
彌撒聖祭:是耶穌基督和天主子民、各按己位而舉行的禮儀行為;是普世教會、地方教會、和每位信友的「全部信友生活的中心」。因為彌撒聖祭是天主在基督內,聖化宇宙萬物,和人們經由聖子耶穌,敬禮天主聖父的高峰。此外,彌撒聖祭將週年為期所紀念的救恩奧跡,活生生的呈現在我們眼前。
其他所有禮儀行為,和信友生活的一切行為,都與彌撒聖祭有關,由此發源,並歸宗於此。
在彌撒聖祭中,天主的子民共聚一堂,由司祭主禮,代表基督,舉行「紀念吾主」的謝恩聖祭。
在彌撒禮儀的禱詞中,謝恩經(聖體經)居於首位,是全部彌撒聖祭的高峰。然後,其他禱詞是集禱詞、獻禮詞、領(聖體)後詞。這些禱詞,由主禮代表基督,主持聚會,以全體神聖子民、和所有在場人士的名義祈求天主。所以理應稱為「主禮者的禱詞」。
其他為顯示並培養信友的主動參禮頗為有益,而為全體誦念的禮儀禱詞是懺悔詞、信德宣誓(信經)、信友(為大眾)禱詞、和天主經。
其他尚有組成禮儀部分的禱詞:如光榮頌、答唱詠、聖聖聖……以及伴隨禮儀部分的:進堂詠、分餅詠、和領主詠……
既然舉行彌撒聖祭,在本質上就有「團體性」,所以在主禮與信友團體間的「對話」與「呼應」,顯得強而有力。因為這不只是公共慶典的外面標記,而且培養並成為主禮與信友間的聯合。
信友的「呼應」,聯合主禮的禱詞與致候,構成主動參禮的進程,明白顯示並培養整個團體的禮儀行為。
彌撒聖祭是由兩部分所組成:就是「聖道禮儀」和「聖祭禮儀」。這兩部分密切結合,形成一個敬禮行為。的確、在彌撒中,為信友準備「天主聖言」和「基督聖體」的雙重聖筵、使信友受到陶治和滋養。
此外尚有「開端禮」和「結束禮」,是全部彌撒聖祭的開端和結束。
一、開端禮
開端禮是在聖道禮儀之前,包括進堂詠、致候詞、懺悔禮、垂憐詠、光榮頌、和集禱詞,具有「開端、引導、和準備」的特色。
開端禮的目的:是邀請信友來組成一個團體,為準備自己傾耳恭聽天主的聖訓,並虔誠地舉行彌撒聖祭。
1 進堂詠
進堂詠是彌撒聖祭的開端,促進信友的團結,領導信友進入「禮儀時期」或「慶節」的奧跡內,是伴隨主禮與輔禮進堂時的歌詠。
2 十字聖號
十字聖號是以基督的十字聖架為前導,並因天主(三位)聖父、聖子、聖神之名,做為彌撒聖祭的隆重開端。
3 致候詞
致候詞表示上主新臨於團體之間。信友聚會於教會的奧跡,因主禮的致候與信友的呼應,得以表達出來。
致候詞分三式。第一式「願天父的慈愛,基督的恩寵,聖神的共融,與你們同在」。是取自聖保祿使徒向格林多信友的致候與祝福(格後十三13)。非常明顯地說明了天主(三住)的奧跡,並指出信友靈性生活的根源與基礎就是:一切都來自聖父的無比慈愛,經由聖子的救贖大功,賜給我們無限的恩寵,並在聖神內得以共享共融。
「恩寵」與「共融」,已沿用多年,並被普遍應用,似可直接採用。
第一式是最隆重的致候詞。
第二式是保祿書信中應用最多的一種致候與祝福。例如弗一2~3;羅一7;迦一3;哥一2。聖保祿使徒在其書信的開端或結束,慣常向收信人致候與祝福,最常見的就是「願天父和基督,賜給你們恩寵與平安」。
保祿使徒所祝頌的平安與幸福,是一種靈性的恩惠。「恩寵」是天父經由基督,賜給人的慈愛。「平安」是世人經由基督,得與天父的和好。
第三式「願主與你們同在」,散見於舊約與新約各處,例如盧得傳(二4);民長紀(六12)。在教會禮儀中,這一式從前幾乎是清一色的,享有獨佔的優勢,現在仍是最普遍的,應用最多的,為大家最熟悉的一種致候詞。
也與你同在
主禮致候之後,信友的呼應「也與你同在」在上述三式中是相同的。願天主及其恩寵常與你(主禮)同在,特別此時此地,誠心誠意,執行司祭的神聖職務,主禮彌撒聖祭。
舊約時代以色列人所說的「你的心靈」,和現代語言所說的「你」,意義相同。故譯為現代語言時,似可逕譯為「你」,較為妥貼。特別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之後,所強調的是一個「完整的人」,不只是人的「心靈」部分而已。況且主禮致候說:「願主與你們同在」,並非說:「願主與你們的心靈同在」。故信友呼應時,實無必要多加贅詞:「也與你的心靈同在。」英文版亦逕譯「也與你同在」,可資借鏡。第二式「賜給你們……也賜給你」,雖然原文有「你的心靈」,但中譯並未拘泥於字句。如此得其精義,前後呼應,密切配合,確為佳譯。
4 介紹本日彌撒
一般地說,介紹本日彌撒是許可的,尤其是為特殊而隆重的彌撒禮儀更是適宜的。但應是簡短扼要的。不可與福音後的「講道」,和結束禮的「報告事項」混為一談。
5 懺悔禮
耶穌說:「先去與你的弟兄和好,然後再來奉獻」(瑪五23),我們遵照基督的訓示,在彌撒聖祭的開端,舉行懺悔禮。
一九六七年十月廿四日,第一屆世界主教會議,關於「在彌撒中,按照禮儀時期,或其他情況,以不同方式,應常舉行懺悔禮,為大家所參與,是否贊成?」與會教長一○八票贊成。(卅九票有條件贊成,廿三票反對)。第一屆世界主教會議,並曾決議,在懺悔禮「思、言、行」三項外,應加第四項「缺」的過失。(按新訂懺悔禮的拉丁原文,列有「思、言、行、缺」四項)。
懺悔禮是由開端、正文和結束所組成。
開端是由主禮邀請大家認罪,「為能」虔誠地舉行聖祭。我們此時此地,懺悔己罪,是奉獻聖祭的「先決條件」。奉獻聖祭是懺悔己罪的「目的」;清白無罪的人,所奉獻的話禮品,才會蒙上主悅納。「為能」二字,將表明懺悔與獻祭的從屬關係,因為二者應是一貫的,不應是分離的、並行的,而成為兩個單元。
正文是大家公認己罪。共分三式。第一式是舊懺悔詞的前半部、加以簡化而成。對於「思、言、行、缺」四點表示懺悔,就是「非禮勿思」的過失,「非禮勿言」的過失,「不當作而作的行」的過失,和「當作而不作的缺」的過失。四點分明,同為懺悔的要點。這四點中任何「過分」與「不及」,都是「過失」,皆為不當。可惜中譯獨少「缺」字,殊覺遺憾。
正文第二式是舊懺悔詞的後半部,加以適應調整而成。
正文第三式是新訂的,與「垂憐詠」近似,故誦念第三式者,可免念「垂憐詠」。
結束是主禮求主赦罪。(perducat nos ad vitam aeternam)應譯為「領導我們,到達永生」。如此,更顯得清晰明瞭,符合原意。若譯為「使我們得到永生」,似覺含混失真。
- 垂憐詠
垂憐詠是信友向上主高呼求憐的聖歌。「上主」此處是指耶穌基督。我們仿效耶里閣的瞎子,(瑪廿29~34;谷十46~52;路十八35~43)。向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第二位)高呼求憐。垂憐誰?垂憐我們。「垂憐」有了「我們」,有了屬詞,語句則顯得完整。否則,會令人覺得似有所缺。拉丁文miserere nobis,英語have mercy on us,意大利語abbi di noi 等近語言,皆有「我們」,足資取法,餘可類推。
這句「垂憐我們」經常出現在禮儀禱詞中,若能統一,補足「我們」,則更顯完美。除「垂憐詠」外,最常見的如在「光榮頌」及「分餅詠」:「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求垂憐我們」。
- 光榮頌
光榮頌是一篇非常古老而受人尊敬的聖詩。聚會在聖神內的教會、讚頌並祈求天主聖父和天主聖子。結束時簡短地提及聖神。
每逢耶穌聖誕節,(這是第一個聖誕夜所唱的天使之歌),和聖週星期四晚間的「基督聖筵」彌撒,以及聖週星期六晚間的「復活前夕」彌撒,教會特別隆重地歌唱這首詩歌。
8 集禱詞
集禱詞是開端禮的最高峰:由開端、正文和結束所組成。
開端「請大家祈禱」(請眾同禱),是主禮邀請大家祈禱。然後靜默片刻,使各人意識到自己是在天主臺前,為能向祂獻上祝禱的心聲。
正文告訴我們,本日慶典的性質。主禮所念的禱詞,是經由基督,在聖神內,祈求天主聖父。
結束分三式。第一式:若向聖父,則念「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聖子,祂和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
第二式:若向聖父,在結束前提及聖子,則念「祂和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
第三式:若向聖子,則念「和聖父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
拉丁原文,是按照新約的啟示,聖保祿的禮儀神學,祂(第二位聖子)和(第一位聖父)及聖神(第三位),是唯一天主。英文版非常明確的肯定,三位是「唯一天主one God」,足資參考借鏡。否則,若譯為「祂是天主,和及聖神」,似在明顯地說:「祂(第二位聖子)是天主」,相對地意味著「(第一位聖父)和(第三位)聖神,則不是天主」。不但不合乎保祿的禮儀神學,而且在教義方面,容易引人陷入相當嚴重的錯誤。
二、聖道禮儀
聖道禮儀的主要部分是由所恭讀的「聖經」,和讀經間的歌詠所組成;並因講道、信德宣誓(信經)和信友禱祠,得以發揮並結束。
恭讀聖經和講道闡揚聖經時,是天主在向祂的子民講話。向他們展示救恩的奧跡,提供精神的食糧。耶穌基督因著自己的言語,親臨於信友之間,而宣揚福音。
信友將天主的聖訓譜成自己的心曲(答唱詠),並宣誓確信(信經)。在飽享聖道之筵以後,乃為整個教會的需要,和世界的得救而祈禱(信友禱詞)。
聖道禮儀分三部分:(一)福音前,包括讀經一、答唱詠、讀經二。(二)福音,自阿肋路亞開始。(三)福音後,包括講道、信經、信友禱詞。
(一) 福音前
恭讀聖經是為信友準備「天主聖言」之筵,並為他們敞開聖經寶庫。
讀經是由開端、正文和結束所組成。
福音前恭讀兩篇聖經。第一篇聖經,通常選自舊約,旨在預報基督的來臨。第二篇聖經,通常選自使徒著作,旨在闡揚基督的精神。
答唱詠是聖道禮儀的組成部分,在第一篇聖經後唱念,是答覆天主訓誨的心聲迥響。
(二) 福音
福音是聖道禮儀的最高峰。福音部分是以「阿肋路亞」為開端。根據新訂禮儀,除四旬期外,常可唱念「阿肋路亞」。
四旬期內不唱阿肋路亞,則代以「福音前詠」Cantus(Versus) ante Evangelium。四旬期是懺悔補贖的時期,是默想耶穌苦難的時期,教會認為在這時期,不適於唱「阿肋路亞」,故改為簡單的「福音前詠」。耶穌受難時,惡人狂呼「釘死祂,把祂釘在十字架上」。我眾信友實應懺悔「哀呼」不已,豈有「歡呼」之理?若譯為「福音前歡呼詞」,不但與原文不合,而且違悖四旬期的禮儀精神,實在久妥。
禮儀訓示我們,要以極大的虔敬恭讀福音,並以特殊的禮儀來尊崇福音。在彌撒禮儀中恭讀福音是司鐸或執事的職務,信友則應全體肅立,恭聽福音。
「恭讀聖(瑪竇)記載的福音」:使我們注意到,福音是誰的?是瑪竇(馬谷、路加、若望)的福音,或是耶穌基督的福音?當然,毫無疑問,福音只是耶穌基督的,絕不是任何其他人的。瑪竇(馬谷、路加、若望)只是把基督的福音「記載」出來而已。同時「耶穌基督是昨天、是今天,到永遠」(希十三8)。所以,基督的福音,天主聖訓,不受任何時間的限制,不分今天的福音,昨天的福音,常是基督的福音。
信經中說:「祂正如聖經所載」。路廿四46說:「經上這樣記載……」格前十五1~8:「照經上記載的」。拉丁原文說:secundum ……,英文版according to……,吳經熊譯「福音瑪竇傳」。聖枝主日及聖週星期五念:「恭讀聖(若望)記載的耶穌受難史」……足資取法。
福音前後的幾句禱詞,彼此呼應,一氣呵成,顯得非常緊湊,天衣無縫,統一而完整,確為佳作,今列於後:
「全能的天主聖父,求使我(們)誠心誠意,恭讀的福音」。
「恭讀聖(瑪竇)記載的福音」──「主、願光榮歸於」。
「以上是基督的福音」──「基督、我們讚美」。
「願所讀的福音,使我們改過遷善」。
(三) 福音後
1 講道
福音後的講道是禮儀一部分,為滋養信友的生活是需要的,應予特別推崇。講道內容則應依所慶祝的奧跡,和聽眾的特殊需要,而闡揚所讀的聖經,特別是福音,或彌撒常用經等。
2 信德宣誓(信經)
彌撒聖祭中的信德宣誓(信經)是信友在讀經和講道中,恭聽天主聖訓之後,表示自己衷心誠服的回聲,並為在舉行聖祭禮儀以前,記起自己的信德規範。信經是確定信德的基礎。
第一屆世界主教會議,關於「在彌撒中,除尼釆──君士坦丁信經外,亦可採用使徒信經,是否贊成?」與會教長一八三票中,一四三票絕大多數贊成,(十九票有條件贊成,廿二票反對)。
信經分長式及短式兩種。短式「使徒信經」:歷經許多世紀,被認為是由十二位使徒親自編訂的,極具權威。也是我們今日所確知的非常古老的著作。是信友領受洗禮、和日常祈禱生活中,誦念最多的一端信經。
長式「尼釆──君士坦丁信經」:公元三二五年在尼釆召開大公會議,特別確定了「聖子的天主性」,著重在聖子「與聖父同性同體」,而編訂了「尼釆信經」。
公元三八一年在君士坦丁堡召開大公會議,特別確定了「聖神的天主性」,著重在聖神「由聖父聖子所共發」。這兩屆大公會議編訂了「尼釆──君士坦丁」信經,使天主「三位」的教義,得到相當圓滿地闡揚。這端信經在彌撒禮儀中,過去享有獨佔的優越地位,現在仍是彌撒中唱念較多的一端信經。
按照信經的拉丁原文,長短二式,全篇的結構和語氣是一致的,相同的。中譯亦應是一致的,相同的。長式應依短式為準,如信經開始:「我信……全能的聖父……祂是天地萬物……有形無形的創造者。」顯得簡單、通順、流暢。否則,若譯為「我信……全能的聖父……天地萬物……無論有形無形,都是祂所創造的」則誦念時會令人有扭曲、倒置的感覺。
incarnatus est et homo factus est 通常中文譯為「降孕成人」,或「降生為人」,二者皆可,但若譯為「取得肉軀,而成為人」,似顯得粗俗笨重,臃腫累贅,與前二者相比,優劣分明。
「比拉多執政時」前之「般雀」二字,似可省略,與短式同,無保留必要。
Confiteor unum baptisma in remissionem peccatorum 按照正確的意義,應譯為「我承認有一件赦罪的聖洗」。承認的對象是「聖洗」,不是聖洗有「幾件」。若譯為「……聖洗只有一件」,顯係弄錯對象,可嘆亦復可惜。
- 信友禱詞
信友念「信友禱詞」是執行自己的「司祭的職務」,為「大眾祈禱」。信友禱詞是開端邀請,祈禱意向,和結束禱詞三部分所組成。聖週星期五紀念耶穌苦難禮儀中的「信友禱詞」是最隆重的,也是信友禱詞的典型。
祈禱意向通常是(一)為教會的需要;(二)為國家官長和世界的得救;(三)為遭受各種困難的人;(四)為本地社團。
三、聖祭禮儀
在「最後晚餐」,基督制定了「逾越節的祭獻與聖筵」,因而十字架上的祭獻,在教會內繼續不斷的呈現在我們眼前。就是司祭代表耶穌基督,同樣舉行著基督親自所舉行的,和傳授給使徒們,為紀念祂而應舉行的祭獻。
基督既已拿起麵餅,感謝了,分開,交給祂的門徒說:「你們(大家)拿去吃,這就是我的身體」。祂(同樣)拿起杯來,感謝了,交給祂的門徒說:「你們(大家)拿去喝,這(一)杯就是我的血,你們應行此禮,為紀念我」。教會也就將聖祭禮儀的這部分,按照基督的言語和行動而制定。
聖祭禮儀分三部分:
(一) 預備禮品:將餅酒等禮品送上祭臺,這些禮品是基督親自拿在手中的。
(二) 謝恩經(聖體經):為全部救恩大業感謝天主,並把祭品祝聖為基督的聖體聖血。
(三) 聖體禮(領主禮):共分一個餅,顯示信友團結一致。信友領聖體聖血,猶如使徒們從吾主基督手中領受的一樣。
(一) 預備禮品
聖祭禮儀的開端,把即將成為基督聖體聖血的禮品送上祭臺。這祭臺是全部聖祭禮儀的中心。
獻餅詞和獻酒詞:「上主、萬有的天主,賜給我們食糧(飲料),我們讚美」。是根據舊約時代猶太人的「飯時禱詞」而制定的。也是耶穌在世時多次習誦的。現在保留在彌撒禮儀中,頗有意義。
獻餅詞:「將大地和人力的產物,呈獻給……」,著重在大地和「人力」(創三17~19)。獻酒詞:「將葡萄和人力的成果,呈獻給……」著重在葡萄和「人力」。這勞動力是佔偌大人口的勞工朋友和職工青年,所特別熱烈強調的。況獻餅詞與獻酒詞前後呼應,彼此對稱,似不宜輕言刪除或遺漏。
注水詞:按照拉丁原文「酒水的奧跡」,是指由水變酒(若二1~11),由(葡萄)酒變(成基督聖)血的全部奧跡,不只是「酒水的攙合」而已。
洗手禮:實際的理由,在接收各種禮品後,雙手或許可能沾污,需要加以清洗。尤其是象徵著「洗心革面」,懺悔的真情,表達內心清潔的願望,是更積極的心靈準備。
獻禮詞:預備禮品完成後,主禮邀請信友與他共同祈禱,並誦念「獻禮詞」。這是預備禮品的結束,和「謝恩經」(聖體經)的準備。
獻禮詞是由開端、正文和結束所組成。
獻禮詞的開端是非常隆重的。「各位弟兄,請你們祈禱……」是「請大家祈禱」(請眾同禱)的另一種隆重方式。與「望上主從你的手中,收納這個聖祭……」,共同組成一個非常隆重的開端。
獻禮詞是「預備禮品」的最高峰。(下期續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