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張春申 |
 

 

45
神學論集
(1980)p329-338
   

宗教交談的神學基礎                            

 

張春申


自一九八○年三月十一日起,一連三天,在輔大舉辦了一次各宗教的交談。
這次研習會把「宗教交談的神學基礎」安排為第一個講題,接著是「教會合一運動」及「與其他宗教的交談」,給人的印象好像第一個講題是隨後兩部份的基礎。不過,事實上,有關合一方面我省略不談,因為合一運動是基督徒彼此間的交談,與非基督宗教交談的神學基礎全然不同。
信仰基督者之間有分裂,要使他們合一,其神學基礎並不複雜。厄弗所書信第四章一~七節提到教會「只有一個主,一個信德,一個洗禮;只有一個天主和眾人之父,祂超越眾人,貫通眾人,且在眾人之內。」此外,若望福音第十七章二十~二十三節,耶穌在晚餐廳中為祂教會的合一祈禱,這些足以為基督徒間的合一運動奠基。況且,或許張培揚主教將對於合一運動詳加發揮,因此,本次演講只限於其他宗教的探討。
天主教與其他宗教的交談仍在起步階段,在此問題上,有許多不同的神學理論,也存在著相當大的困難。如果在講解它的神學基礎時,有不順暢或不完整的地方,這不足為奇,因為神學家仍在摸索中。
首先,教會論及自己的使命,在不同的時代中,常用些關鍵字:傳播福音、宣講、作證、服務等,作為具體的表達。事實上,這些字在聖經中出現得很多,聖經基礎紮實。但是,當代教會自梵二以來所流行的「交談」一詞,卻遭遇到聖經困難,因為在新經中教會對其使命的實現很少使用「交談」兩個字:在偶爾出現「交談」的場合裡,其含義與今日所謂的交談不同。例如,耶穌與撒瑪黎雅婦人或尼苛德摩的交談是通傳給對方一個訊息,並非耶穌想從對方聽一些真理或接受思想。所以,聖經中若出現「交談」一詞,不能用今日的「交談」來涵蓋。不過,宗徒大事錄第十七章記載一次類似今日的宗教交談,這是保祿在雅典向希臘人講解自己的信仰,雖然有人聽,可惜這次交談是保祿生命史中一次失敗的經驗。所以「交談」一詞作為今天教會的使命來解釋,有其聖經困難。不過,教會從梵二以來對宗教交談講得如此頻繁,而且鼓勵地方教會注意這問題。顯而易見的,十九、二十世紀基督教偉大的神學家,巴特(Karl Barth)對其他宗教的神學立場不可能存立了。他認為其他宗教簡直是有罪人性的產品,甚至來自魔鬼;此種觀念,在今日的交談呼聲中,已沒有立足的餘地了。
宗教交談的神學基礎在這次演講中可分三部份來闡述:第一、教會文件。教會是聖神臨在的團體。如果它不斷提出宗教交談,那麼為神學工作者,這便是神學基礎。第二、介紹神學上宗教交談的不同理論,並且加以批判。第三、對宗教交談的建議及其神學基礎。


一、教會文件
教會件多次提到交談,如就它們上下文的內涵中看,有不同性質的交談;與人傳教的交談,與世界交談,與文化交談,與宗教交談等。本講注意的是宗教方面的交談。今先後提出保祿六世若望保祿二世有關宗教交談的材料,梵二文獻;此外,為亞洲地區,宗教交談很是重要,所以也提出亞洲主教協會有關此課題的資料。
我認為保祿六世是一位偉大的教宗,可譽為交談的教宗。他就任的第一道通諭就表示他願與世界各階層作不同的交談。他不僅口頭提倡;而且身體力行,而進行了一連串交談性的訪問:如前往耶路撒冷會見猶太教,到具有高度宗教生活的印度孟買。他設立非基督宗教秘書處,這是他重視此事的明證。在他發表的許多演說或文件中,尤其是他任職末期所發出的「在新世界中傳福音」第53號,特別指出與世界宗教的接觸。
若望保祿二世的「人類救主」通諭顯示他很崇拜保祿六世,與保祿六世一樣重視宗教交談。通諭的第6號論及合一,並且從合一引伸到宗教交談問題。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文件深受若望二十三世的影響,他願意打開教會的窗戶,讓聖神的風吹入,也要教會走進世界。大公會議文件「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清晨楚地表示要與世界種種問題接觸。交談是多方多面的;與人、與世界文化……。與宗教交談的文件當首推「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這宣言給非基督宗教很積極的評價,指出教友對這些宗教應有的態度。其次「教會傳教工作法令」也多次提到宗教交談,因為到世界各地傳教,特別是東方古老的宗教國家,無可避免的要涉及此問題。
亞洲主教協會(FABC)至今開了兩次全體大會,第一次一九七四年在臺北陽明山,第二次一九七八年在印度加爾各答。在陽明山的大會非常重視宗教交談,因為教會在此地區傳播福音面對著亞洲各大宗教。加爾各答第二次大會主題是祈禱,也談到在靈修上與其他宗教之彼此接觸。除此之外,亞洲主教協會還舉行其他的會議。例如幾年前在碧瑤的,此會議甚至說,宗教交談是傳福音的重要幅度,內在於傳福音。去年亞洲主教協會,也為主教們舉辦兩次研習會,一次在曼谷,有關與佛教的交談,另一次在吉隆坡,討論與回教的交談。最後,馬尼拉世界傳教會議的結束,又把宗教交談視為此地區當關心的事。這樣我扼要地列舉涉及宗教交談的教會文件。現在,要更進一步,把這些文件有關宗教交談的內容綜合為下列五點:
1. 世界宗教的價值:每一個宗教都在尋找人生的意義,在他們的尋找及回答人生問題上均反映出唯一的真理。各大宗教是人類精神的產物,歷時十幾世紀,甚至二十幾世紀經驗的累積。在它們內有聖神的工作,聖神不僅寓居教會,也在教會外那些宗教的心靈中工作。教父時代一個有名的理論揚言聖言的種子早已散播在各地,所以這些宗教也享有聖言的種子。
2. 對教會自身而言,透過宗教交談使教會自覺,領悟到它本身在耶穌基督內的豐富性。然而,也看到與宗教交談實在是教會本位化的一項重要因素;因為,一般來說,具有深度文化的地區,宗教影響力極大,所以,宗教交談促使教會本位化。況且,其他宗教都在準備福音,無形中準備接受耶穌基督。那麼,教會與其他宗教交談便是傳播基督的福音。
3. 教會文件亦認為宗教交談使他人受惠,得以認識基督信仰的天國價值觀,人性尊嚴,信仰的團體面等等;總之,教會在交談中把信仰的全部內涵與他人分享;同時,也在此交談中淨化他人,醫療其他宗教的病症,使他們更趨完整。
4. 人類在宗教交談中共同追求真理與正義。
5. 不過,保祿六世「在新世界中傳福音」中承認宗教交談,並不減少教會對其他宗教傳福音的使命。這肯定附帶產生一項複雜與擾人的問題:如何協調交談與使命,而兩者兼顧?使命常是要向他們宣傳福音,希望他們接受耶穌基督為主;然而,又說願與他們交談。一方面是交談,一方面是教會的使命。這真是需要研究的神學問題。


不同的神學理論及對這些理論的批判
神上對宗教交談按我閱覽的範圍內,可歸納為三種不同的理論,下面簡單介紹,也加上一些批判。
1. 宗教交談是救恩性的交談。此說建基在天主的啟示進入人類歷史中使用的交談方式;整個救恩史,包括舊約與新約,天主的救恩是以盟約,以交談惠及以民與人類。在天主與他們的對答中,他們得到了恩寵。假如天主是以交談方式賜給救恩,那麼,救會是救恩的聖事,也應相仿的採用天主的方式,把救恩通傳給他人,這是所謂的救恩性的交談,於是與其他宗教的交談也有了神學基礎。
把天主的救恩傳達方式應用到教會的交談態度上,實在有待商榷。天主以交談方式與人來往,通傳救恩,是站在不同的次序上,不是平等層面,因為祂是天主。可是若在宗教交談上,教會如是模仿,將大成問題。教會無論如何採取良好態度,基本上面對世界宗教,無法滿足它們要求的交談條件。天主是天主,教會是教會;假使在宗教交談中,教會自視代表天主,舉行「救恩的交談」,先天性地破壞宗教交談各方所要求的「平等」。
2. 交談是傳教方法。這說法就交談本身而言,沒有重要的神學意義與價值;更好說,它完全是一種心理方法,一種要使人歸化的方法。總之一句,它不把交談當作神學問題,而是心理方法。採取交談是為達到傳教的目的。顯而易見,這種以交談為傳教手段的理論,不是真正的宗教交談。有些回教徒早已表示「宗教交談」是天主教的「詭計」,是老獵人的新陷阱、新花樣。最終是想抓到人。
3. 交談是傳教。這理論假定的是教會對非基督宗教的神學。天主教的神學講解非基督宗教,是在準備接受福音,等待完成。而交談本身便是根據對世界宗教的神學而實踐福音的傳播。
上述理論在許多討論宗教交談的神學會議中,無形中出現。其中最大的因難是先從天主教看其他宗教的神學出發,自認來自基督,擁有完全的真理。在此基礎上構想的交談,無法保持「聽」與「給」兼顧的態度,結果,別人接納不了此種非現代式的不平等交談。

三、對宗教交談的建議及其神學基礎
有關宗教交談,我個人有一項建議:先構想宗教交談應有的條件與理由,即在交談上大家所共同要求的因素;然後才進入神學領域,探討天主教神學是否可以接受這些條件與理由。在此分兩部份介紹:

  1. 宗教交談的條件與理由

這裡所構想的宗教交談的條件與理由分六點,以六段話說出:
1. 一切宗教人都對自己的信仰具有存在性的關心,而且自己承認這個宗教是更好的,同時,也肯承認自己的宗教還不是成全的。這是最簡單的宗教現象。有人常想只是天主教有優越感,但我不認為如此。事實上,今天各大宗教中,如果有人誠心相信一個宗教,他常是整個人關心此宗教,存在性地牽掛其中。假若他如是關懷著,他必定認為他所信仰的宗教是更好的,雖然還不是完美的。
2. 雖然宗教人對自己的信仰都有存在性的關心,但並不排除大家平等的交談,其理由有三:
──人類團體需要走向大同。人類歷史中有民族之爭,權力之爭,不勝枚舉。但是宗教之爭所造成的痛苦也是事實。今日大家已有所覺醒,體會到必須走向大同,一起研討。
──在宗教真理方面,宗教人都肯承認尚未對神、對人生、對宇宙澈底認識。
──宗教人承認自己的宗教需要醫療。
3. 不過,宗教交談並不要求人放棄自己的信仰,相反的,更要求人忠於自己的信仰。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宗教不信服、不忠誠,根本無法交談;唯有肯定自己宗教的人才能嚴肅的與其他宗教人交談。
4. 在宗教交談上,參與者應努力放棄自己的成見、偏見、固執;同時,對別的宗教有某些基本的認識。
5. 宗教交談,一方面是把自己的信仰介紹給人分享;另一方面,是在準備接受別人信仰中的因素,來促進自己的反省。把自己認為好的信仰通傳給別人,請人分享;同時,在平等的原則下,也準備聆聽別人的信仰,甚至讓此信仰刺激對自己的宗教反省。是以世界宗教之間的交談會引起每一宗教內部的交談。
6. 最後,宗教交談並不排除宗教自身能夠有所改變;甚至也不排除有個人歸依的可能性。

  1. 神學基礎

我以為上述六點是構成宗教交談的基本條件,否則無法產生真實的交談。但是這六點在天主教神學中有立足的基礎嗎?可以接受嗎?理由何在?
第一點、接受此一事實是建基在梵二的「信仰自由宣言」上,教會尊重個人的良心,按照個人的良心決定宗教信仰。
第二點,教會神學明顯地可以接受;因為教會文件承認其他宗教有聖神的工作,有聖言的種子……。另一方面,教會自身可更成全,它有基督的啟示,但是不一定它如此澈底把握。
第三點,宗教交談不要求人放棄自己的信仰,天主教神學視之為理所當然的;理應誠信自己的宗教。
第四點,宗教交談應放棄成見,認識對方。這是交談必備的條件,無須特殊的神學解釋。
第五點,我想實際上解決了保祿六世「在新世界中傳福音」第53號所提的問題。教宗一方面講要宗教接觸,另一方面講教會不能放棄它傳福音的使命;進而又說,對方有聽耶穌基督的喜訊的權利。那麼,此點說交談是分享,而分享不能不是傳教,於是就把交談與傳教連在一起了。不過,這不是一面倒的說法。教會承認能因交談而自己反省,接受對方,所以仍處於平等的地位,讓對方也享有「傳教」的平等。總之,這一點就教會而論,交談並不放棄傳教,就宗教交談自身而論,維持平等的原則。
第六點比較複雜,我們必須分層說明。首先,既然按照第五點,交談是互相分享,互相聆聽,當然原則上不可能排斥這裡所講的可能性了。即使交談雙方,在彼此尊敬的立場上,不把這可能性當作目的,至少原則上不可能排斥它;另一方面,有此第六點,也可能維持交談的可能,各宗教不因此可能性的發生而放棄或破壞交談。
就教會而論,由於宗教交談而自身改變,也許該更加清楚說明。首先,有些改變只是道理或信仰的形式而已,那真是達到了本位化之目的。一是信仰,一是信仰的表達。其實,信仰之表達的改變不只能夠由於宗教交談,而且能夠由於其它機會而導致。其次有關道理或信仰內容,面對這第六點,神學要說些什麼呢?我想在此引用梵一大公會議的一個思想來解說。梵一在信仰與科學問題上說,只有一個天主,祂是唯一真理,祂是科學真理的來源,也是宗教信仰真理的來源。那麼,科學與信仰之間理應不會有衝突;若有衝突,不是科學有問題,就是需要重新反省「信仰」。梵一面對科學所說的,可應用在宗教交談上。我們也能說,不同的宗教在尋找真理;假使有關人生的真理,來自同一天主,則各宗教之間在真理上不會有衝突。反過來說,如果教會在交談上,與其他宗教在真理上格格不入,那麼,教會能夠發現,對方所謂的真理,在教會仔細的分析下,能有問題;或者教會坦白地承認傳統上常以為對的,不一定對。所以宗教交談不必排除「道理」或「信仰」有所變化。
當然,最為複雜的也許是第六點中並不排斥個人的皈依。對此天主教神學講些什麼呢?首先,基於信仰自由,教會不論對於天主教友之皈依,或者其他宗教徒之皈依,要尊重個人良心,不應排斥。當然另一個問題是神學家甚或倫理神學家今天如何去解釋天主教徒皈依其他宗教。我們不必進入此一複雜問題的範圍中,另一方面,事實上有天主教徒皈依了別的宗教。最後,宗教交談常是宗教人在交談,難道這第六點,為進入交談的人是可能的嗎?我以為進入交談的人,在第三點的假定下,他應忠於自己的信仰。然而也能同時接受這第六點。這並非懷疑自己的信仰,而是容許真理來光照自己的另一個說法罷了。這是宗教人承認真理比自己更大,以及自己並未完全把握真理的另一個說法罷了。究竟這種可能性如何,以及在什麼形式中會發生,那是任何一個忠於自己的信仰而進入交談的人,無法想像的。
至此,我已經大膽的提出了宗教交談的條件與理由:我個人認為這六點都可為天主教神學所接受。無論如何,由於我們處在一個四周都是世界宗教的地區,一方面深知必須與其他宗教接觸;另一方面由於教會以往的立場,常覺無法平等交談。現在既然教會已在鼓勵交談,因此必須先假定宗教交談應有的條件與理由;然後,再自神學研討其基礎。總之,我個人以為,如果先自天主教有關其他宗教的神學出發,不易造成真實的交談。宗教交談的神學必須由一種可能實現的交談之條件與理由出發。所以,教會對其他宗教的神學與宗教交談神學是可以分開的。
最後,這是一篇普通性質的演講,缺少一般神學文章的引經據典,不能以專門性的論文標準來判斷。若能引起對宗教交談神學繼續反省,或者別人的原則性批判,便已達到本文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