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朱修德 |

 

 

44
神學論集
(1980)p237-244
   

退省 

 

朱修德

 


最近,Dubay 神父在一篇有關退省的文章中寫道:「當代靈修生活,對於聖經的荒野課題有新的領悟。至少,在理論上默觀很是普遍,雖然事實並不常是如此。人們偏愛孤獨與靜默,到處在增建避靜院。有些地方的隱修聖召也在增加。此種情形不僅在修會擴展,而且普及於信友。」
看了這一段話之後,我們也可以看看另一個相反的事實:即在不久以前,教會中存在著超越的危機,天主的靜默使人覺得濃雲密佈。從多種跡象顯示,人們放棄了縱的幅度,認為在靜中尋找天主是荒謬的,因為他們想這是不可能的,最多只不過在其中碰到靜或自己的內心;退省不是與天主對話而是人的獨白。但是,漸漸地,人們看出天主的靜默是一種答覆,天主在靜中也說話,因此需要注意縱的幅度,好使自己能夠超越。於是靈修重新有了發展。
何謂退省?退省的定義是什麼?Dubay神父說:「退省是離開日常生活的圈子,長時間而密集的致力於操練一些熱心的神工(默想、祈禱、省察、靈修指導等)。」這是從外在發生的現象所下的定義,是一般情形的描述:拋開日常事物,個別的或集體的努力於神工的操練,孤獨的時間以培養心靈。靈修作者這番道理是建基在耶穌基督的荒野四十天,徹夜祈禱(參閱瑪四1~2;十四23;路五16)和祂對門徒的勸語(到偏僻處祈禱)。此外,還有以色列民在走向福地時的荒野經驗。
上述的定義太過停留於表面,似乎沒有觸及退省的最深意義。事實上,這也難怪,因為退省給人的印象好像就是這樣。但是,我們要問何以如此?上面的兩個外在答覆是耶穌的榜樣及荒野的經驗。在靈修的發展中,荒野神學的影響極大。此外,萬物的生存都需要活動與休息,進行與停頓,投身與自省相互交替,連大自然也在日夜的更換中得以延長。看了萬物與自然的現象之後,我們要問:退省在我整體的靈修生活中有何意義?
外在的定義並沒有說出我的信仰和我的信仰生活所體會到的退省意義。我相信讀者都有退省的經驗,可是,我不認為大家對退省的靈修意義有一致的看法。因為我們每個人在退省時,都摻進了個人的需要、渴望、經驗,這些也都出現在我們的答覆中。在遵循著同一的律則:日期、時間表、道理、禮儀等,可是這些底下,面對退省,我的內心又如何?我想這一點可作為基督徒在靈修生活的整體中,反省退省意義的出發點。
我們從經驗中自問:一想到要退省,我們有什麼感覺?若我們是坦白的,我們會承認有兩種本能的反應:
1.  我們覺得有些不舒服、恐懼、害怕和為難。我們視退省為不自然的事,是不得已形成的風氣,非出於自身的需要。因此,視退省為一種義務,或難以忍受的負擔,或不情願作、或乾脆逃避開。為何會產生這些反應呢?我想可能有兩個緣故:(一)在今日的靈修中,對退省感到不自在。今日的靈修是在努力使人覺得合乎人性,希望我們在其中的俗化世界,相信今日的靈修能創造人性的空間,來讓人生活。換句話說,今日的靈修要證明它不逃避人性;相反的,降生其中,且以事實證明只有在信仰生活中,人性的實現方是可能的。因此,必須表達一種能在普通生活中活出來的靈修;這要求人具體度現代人的實際生活方式,以有效的投身,以行動來改變世界,好創造出今日所缺乏的人性空間。在此影響之下,有時候,我們退省有罪惡感:覺得這世界有求於我,要我與它共患難之時,我卻以退省作為藉口,而逃之夭夭。因此,退省變成為一個難題。(二)自身的困難:面對退省(靜默、反省以及在其間可能發生的一切),害怕它對自己目前生活發出的質詢,要求我們改變,這常令人覺得不舒服。面對退省經驗,害怕沒什麼改變;作完了避靜還不是一樣?幻想破滅,於是,無形中認為退省無益,只不過是在履行一項責任罷了。退省無用,因為是在逃避生活或對生活產生不了作用:我經過這麼多次的退省,依然故我,老毛病還在,老問題也無二致,因此,我何必浪費那幾天去守靜默呢?
從上述的原因便會產生兩種變相的退省型式:(1)討論式的退省:是一種生活的延長,大家相聚來討論外在的組織,以改變世界。(2)慣例式的退省:墨守成規,按照每年的習慣行事,或尋找一段沒有要求的安靜時間。
2. 我們對退省有一些幻想,以為它可使我們振翼高飛,而忽略了自己可能把退省理想化,好像退省能圓滿地解決我們的困難。或者,把退省時間視為我們生活中最美好的時光,我們的避風港、我們的「天堂」來逃避我們的困難,並與按我們自己的需要而塑造的天主相遇。為什麼會有這些反應呢?或許是潛在內心不自知的理性主義與完美主義在作祟。由於不滿平凡的日常生活和心有餘而力不足,而想在退省時刻尋找自身存在的理想與高峰,遠離每天粗俗難看、有缺失的事實,期望在退省中與天主完美的遇合。也許不知不覺中,把靈修生活誤認就是靜默,就是孤獨,就是祈禱。換句話說,只在一個人獨處祈禱時,才是靈修生活。因此,認為真正的靈修生活是在退省的時候才能實現。我們想生活和行動不允許我們得到如同退省時那般與天主結合。這種靈修生活概念,無形中影響了我們的退省概念。因此產生所謂的「天堂式的退省」(是一種逃避),在退省中,尋找完美的相遇,尋找理想,尋找真正靈修生活的實現。其實,這是一種夢幻,是一種逃避。
當耶穌在大伯爾山上顯聖容時,伯多祿就有類似的反應:他在驚喜交加之際,所想的只是搭三個帳蓬,長留那裡;他想抓住恩寵,留在天堂,不管等待著他的現實。因此,福音說他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事實上,他必須立刻下山,面對每天的事實。談到這裡,有一件事必須弄清楚:不是作退省就會自動的產生好結果。有些退省協助人在信仰中完成自己;相反的,有些是有害無益的。面對這些,我們不能不問:真正的退省是什麼?有什麼要求?在福音啟示的光照下,我們怎麼了解它?怎麼以健全的信仰態度準備退省?
真正的退省必須是在天主要求的光照下,對生活作更大的投身,退省是在走往天主路上辯證性的時刻,是走向日常生活的橋樑,是生活的支架。因此,退省是在天主的光照下,調整我們整體的生活,並且依靠著祂的力量,更有深度的度基督徒的生活。當我們說出退省要義來時,並不貶低靜默、反省、長時間祈禱尋找天主旨意的價值。相反的,我們說:退省是使自己處於靜默中,孤獨地面對福音的要求,這樣,我們才會更為天國而獻身為我們的兄弟姊妹服務。
在這觀點之下,退省是得天獨厚的時刻,藉以深入基督徒生活及其要求。因為退省可以離開一段距離,觀望日常生活;在主面前更負責任的尋找自己的投身生活。是以,整個的退省應裨益基督徒生活的兩端:信仰的探險與對世界的投身。此外,在今日世界中,基督徒信仰的生活正在不停的受到文化改變的考驗,而隨時需要把信仰的表達和傳教計劃作合乎周圍環境的調整。可是,別忘了,文化的改變也給予我們革新的良機,深入信仰生活計劃中。在這樣的機會裡,退省在教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今日比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的需要針對我們的生活與行動重新評估,看我們是否真實地按信仰生活行動。換句話說,今日要求我們清楚地意識到讓聖神領導我們在世界中獻身傳教的工作。而退省就是最好的評估時空(雖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理想的)。這樣,我們將清楚地看出,退省不是計劃生活,使之更有效;也不是習慣性的把它作為閉目養神,好繼續生活奮鬥的場所;更不是天堂,讓自己舒服逍遙自在。退省是一種考驗,要嚴肅地面對問題,面對天主言語的要求,接受祂的啟示,讓聖神領導我們,幫助我們分辨。不然,我們不可能使上述的基督徒生活的兩端:信仰的探險與投身世界互相整合。下面我們要從三方面對退省加以反省:第一、歷史方面:在基督徒的靈修歷史中,退省是怎麼開始的,以及如何解說退省?第二、神學方面:我們所提到退省的基本要點。在神學上怎樣發展?第三、實用方面:按我們所說的退省,怎樣面對退省的要求?


一、歷史方面
我們先對當前的教會作一鳥瞰。
在當今教會,特別是教宗們多次提到退省、收歛、大避靜等,用了多種名詞,也有不同型式的描述,鼓勵這方面的發展,都在肯定它的重要性。梵二大公文獻在三處清楚提到:主教該設法召開特別集會,使司鐸作較長時間的退省神工……(主教16);司鐸要退隱祈禱並避靜(司鐸18);獻身傳教事業的信友亦然(教友32)。
教會為什麼這樣強調靈修退省呢?我相信這是由於長久的歷史經驗所致,這經驗植根於聖經啟示中的荒野象徵。對某些人,宗徒們在耶穌升天之後,進到一座樓房裡,專務祈禱以等待聖神降臨(宗一12~14),是一個榜樣。他們的後繼者也效法沙漠中的隱修士和教會的聖父。初期教會的這種生活體驗,強有力的肯定孤獨與靜默在聖德道上的價值,並勸勉人多加實行,大額我略教宗寫給當權者說「在處理繁忙的俗務上,有時中斷工作,在靜默與祈禱中休息在主內是有益的。」早期的隱修士在封齋期時作特別的退省,這也被準備領洗的人善加利用了,雖然方式不一。後來便成為基督教中心節日,巴斯卦奧蹟的準備期。有人把這些視為現代退省的前身。
稍晚,隱修院款待來客住宿祈禱,這也是退省之一。本篤會會規清楚規定接待來客時,首先應注意的是他們的靈修需要。中古世紀尚有其他會院制度,被視為當今退省的前驅:朝聖者的會院。許多人作很大的克苦,為求得悔改的恩典或改善生活。他們行許多宗教活動,也在不同階段過程中,安排了特別的退省。
聖依納爵在他的神操中,也採納此隱修傳統,而且穿上了現代退省的外貌,在耶穌會中沿襲採用。比約十一世曾經在近代靈修退省運動中,把依納爵奉為普世退省的主保。在此運動中,尚有許多聖人和修道人是靈修退省的促進者,其中依納爵神操推行者有聖嘉祿•包羅梅、聖方濟•沙雷、聖味增爵和聖雅風等。他們也健立了特別的退省會院,並且推行到教區神父及一般信友;此外,也產生了新的退省方式,本文將會談到。
以上粗枝大葉地提了退省的發展,若我們查看推行與組織退省的動機,乃出自我們提過的選民荒野的經驗及基督的表樣。荒野的象徵在教會的理解與生活中,仍繼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教會仍在荒野中前進,直到基督最後的來臨。此世的生活仍在考驗中,因為我們尚未進到天主安息的恩許(希四1)。我們是有分於基督的人,要堅定地接受考驗(希三14)。
考驗是聖經的荒野象徵的要點。有時,聖經中的荒野有避難和祈禱之處的意思,基督公開傳教時,也多次這樣地利用了荒野(瑪十四13;谷一45、六31;路四42;谷一35P),但是,在以色列民族的經驗中,荒野更深一層的意義是走向許地的通道,是一考驗場所,在這裡天主向祂的子民顯示了無條件的愛;是在此地,藉盟約產生了天主的選民。所以在這樣的觀點下,聖經的荒野象徵,不能單指神秘的孤獨,或誤把它認為逃避文明走向神秘境界。
聖經願意藉荒野象徵表達經過一段考驗時期,會對天主有新的認識;即因了忠於救恩計劃的經驗,而獲得天主的新體驗。但是,到達許地的選民,並沒有珍惜盟約的恩賜。面對許地的窮困事實,選民把荒野理想化,把它視為他們生活中的高峰時期。從此以後,他們視荒野是天主行大事的場所,是雅威大力照顧的時候,是過去的天堂時期,並願藉重入荒野把過去的經驗拉到現在。雅威要再度帶領祂不忠實的妻子到荒野去談心(歐二16)。這樣,荒野成了訂婚時期,甜蜜時刻,是生活的頂峰,荒野被理想化了,而渴望每天都是如此(耶三十五)。於是,荒野的意義變質了,它的原義歪曲了。天主並沒有叫祂的子民在荒野中生活,而是要他們通過荒野走向福地。聖經中荒野的最初根本象徵意義,是救恩歷史中的特殊時刻,那裡缺水,不能居住,天主願祂的子民經過,好顯示祂的大能及祂的愛。這是天主的計劃,把這「不可能」的地方變成救恩歷史中的特殊恩寵時期:產生天主子民的地方。
聖經傳統在現代形式下,表示荒野是天主子民受考驗的時期,同時又是天主受光榮的時刻。其內涵有三重意義:(一)一切按照天主的計劃實現。這是天主選擇的道路,在這裡締結盟約。天主願祂的子民在荒野中誕生,許諾福地。為到達福地必須經過荒野,得到天主的特殊恩寵,以便走向另一個生活境遇。(二)不忠的子民抱怨、反叛,他們寧願要埃及的粗俗生活,而不接受只由天主照顧的生活;寧願度奴隸生活,不要受死亡威脅;寧願吃麵包和肉,而不要瑪納。荒野也暴露了人心無法戰勝考驗。(三)仁慈的天主得勝。天主不放棄祂的計劃,將帶領祂的子民到達許地。因此在後來的神學反省上,荒野仍是召叫子民悔改的地方。一提到荒野,就等於提到天主父愛的眷顧,祂的忠誠不許以民因不忠信而毀滅。選民受考驗是要他們承認人生活不只靠餅,而且靠天主口中發出的言語。荒野是考驗的時期,在這裡啟示悔改的需要,好接受天主計劃的啟示。
在退省課題上。耶穌表樣的內涵與價值就是在於聖經的荒野象徵︰考驗。基督克服了考驗,祂在荒野中始終忠於天父,寧守天主的話,不取麵包來充飢;寧願依靠天主,不要天下人的喝采;寧願服侍天主,不要掌權於大地。如此,在祂身上完成了以色列人的終向,成為我們的模範:基督是我們的荒野、許地、道路、真理和生命。
基督徒靈修在退省上聰明而準確地跟隨了它的模範,雖然在要點上,並沒有百發百中。因為,它過份強調孤獨與靜默,而忽略了荒野象徵和基督的榜樣所顯示的要點。這種偏差導致我們上述的理想主義。這並不是說,在象徵中沒有孤獨與靜默,或這兩點不重要;只是說它們不是退省的主要因素。若我們要對退省重新評估,把它看作是基督徒的荒野經驗,則我們也需要多注意聖經中的其他主題。


二、神學方面
在此不作神學綜合,更好是零星的指示,簡單的建議。依照上述聖經象徵的描述,對退省意義作些反省。
我們可以弄清楚一件事:退省意義不在它自身,不是為退省而退省,所以,不能從它自身解釋。它常須在天主的光照下,與整個存在的關係中解釋。荒野—包括孤獨、靜默與隔離—應懂作考驗,在其中啟示天主的計劃並走向完成的通道。退省時,在天主要求之下評估自己的生活,因為天主把祂的計劃啟示給我們。不論什麼形式的退省,基督徒的退省經驗常該是:
——自己生活的評估或考驗。
——在具體的人性事實中,天主的考驗啟示我之所是和我的行為。
——退省是條通道、途徑,是走向具體計劃的實現。
我們的退省是一種基督徒經驗,不是一般所謂的孤獨或靜默,而是天主前的靜默聆聽,預備接受祂的計劃。基督徒的退省,不可能只尋找內心的經驗,而與天主的話無關;我們不是要尋找新奇的經驗,而是要接受恩典。我們要接受天主對我生活的計劃,便是我自己赤誠地與天主的話相對,這對我整個存在是一種考驗,同時也是悔改的召喚。
在聖經象徵意義下的退省,常要求下面幾個步驟:第一,退省是在天主的話下更新信仰的時候,應該在真實的信仰觀下生活,具體而不含糊,因為退省不是純神學理論的獲知,而是深入自己的生活,自我發現與成長之時,該是與天主要求相遇之時。面對天主的話(不論是來自道理、讀經、默想、祈禱、個別指導),是一種考驗,要我回到我存在、生活的根源。凡是我的行為、活動、活動的意義,都由此根源流出。平常時期我們生活得很膚淺,疲於為生活勞碌奔波,給人的印象缺乏深度。我們害怕別人看到真實的我,而戴上一副假面具。我們也不喜歡進入自己的內心,看真實的自我,退省卻幫助我們面對在天主的話前流露我之所是。最好我們脫下鞋子,聽從召喚,到天主面前承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多次沒有聽從祂,需要徹底地、不斷地悔改。這樣,我們便會發現生活的天主常居住在我們內,雖然祂不與罪同在。我們進入自己存在的根源,並非要重新顯示自己的美好,或看到自己的卑微可憐,或自省自求了解;而是要發現我們存在的奧秘:我們的生命是與基督一起蘊藏在天主內,當我們在自己的存在根源發現這樣的一個天主時,祂也把祂的計劃啟示給我們。
在赤誠的自我發現,以及因天主的話帶給我們的信仰真理之下,更願為祂、在祂內分辨。我們的生活將在祂的話中徹底分辨。分辨將在我們自己內看到有混合:光明與黑暗摻雜著。在我們內的真誠也是虛偽,愛也是自私。分辨是讓天主的真理在我內質詢:讓天主的光進到我們內最黑暗的地方,而接受我們內的許多渴望是不清的。雖然,我們是這樣見不得人(有缺點的人),但天主還是愛了我們。分辨是接受一項事實:我們的愛不是純淨的、透明的,需要天主來淨化。這樣,我們會在生活中作更大的投身,因為我們分辨不是停留在理智上的知道,而是要勇敢地按真理的要求去實行。沒有人在與天主接觸之後,仍然無動於中的。
最後,在現實中交付自己。天主召喚我們就是為了這目的。就像亞巴郎,天主要他離開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拋開自己的老家,走向陌生的地方;這地方是天主的恩賜,不是他自己開創的。亞巴郎接受了挑戰,接受了天主的旨意,開始人類歷史新的一頁:這就是人類在深沉信仰中相信天主,而生活在答覆天主,透過現實所有的要求。所以,在退省中與天主相遇,就是接受此相遇所帶來的考驗。因為在相遇中,天主啟示我們,要我們更努力為天國而生活。
在簡短描述退省所須具備的幾個步驟,及其聖經的象徵意義:因著與天主的話相遇,並且(a)在信仰中生活。(b)回到存在的根源。(c)有真正的分辨,使我們在生活中答覆天主的要求。(d)在現實中度生活。
這樣,很明顯的,退省是一種生活的經驗,退省需要有孤獨與靜默的氛圍,但並不是與世隔離,自私的為自己的需求而安靜幾天。如果我們真進到退省的氛圍,可體會到在信仰內,萬物神秘的一體性,全都在渴求救恩與救贖。我們必須把這一切帶進我們的退省,面對天主的話和人的渴求。這是一個辯證性的需要,在這辯證性的面對中,產生生活的決定。所以,真實的退省並不常是令人愉快的,因為它向我們質詢,向我們要求,不時在督促我們。也許我們退省之後,也要像雅各伯那一場神秘的夜戰一般,負傷走出來。我們不是在退省中尋找美好的、富有創造性的思想,好應用到傳教工作上;也不是尋找現成的答案,好安穩地走到天主,也不是尋找感性的滿足;我們的退省是要熱切地尋找天主,好能為他人服務。
本來要多描述第三部份:經驗的實行,但因為時間有限,所以我們只提三點。(1)不同的典型—除了月省之外,還有個人因不同的需要而作的退省。在這裡主要談的是每年的退省。從經驗中,我們知道這種年退省的時間、方式有多種,今列舉數種:
——純粹一人單獨地退省
——由一人講道的團體性的退省
——個別指導或半個別指導退省
——參與者之間交談式的退省,是在收歛的氣氛中進行經驗的分享
——講道與個別指導摻雜的退省
我們不願在此一一列出,但是願意指出的是:沒有十全十美的退省,各種不同典型的退省都有它的適合與不適合,方便與不方便,或利與弊;重要的是我們對各種典型都要有健全的開放態度。(2)面對每年退省的態度—應注意兩件事,就如上面所說的,應注意一個真實退省的要求和每個人對自己在成長中的靈修需要負責。因此,在退省之前,要決定作何種形式的退省。所以,先要自問當我想作年度退省,我在尋找什麼?我需要什麼?因此,可以回顧一年的傳教經驗,個人生活的成敗……。這樣,將會知道什麼形式的退省較為適合。重點不在退省的形式,而是什麼形式更協助我走向具體的投身生活。(3)退省的條件—不論哪一種形式的退省,總有一些必須遵守的條件,共有四點:(a)有人領導。他人的領導是很需要的。這人能是供給道理材料,或個人指導,主要的是他人的幫助。(b)真實的分辨,除了他人的協助之外,要對自己的存在發問。不要把退省變成看更多的聖書、學習信仰的道理;而是要從信仰的角度探討生活,反省生活。所以,任何形式的退省,都要在天主的話內分辨。(c)靜默或一種收歛的氣氛是必需的。靜默更有助於天主話的聆聽和要求,並裨益分辨。(d)個人的祈禱。
還有許多其他的退省因素可以發揮,但由於篇幅有限,到此為止。但願這些能幫助我們在生活中對退省有一個新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