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高士傑 |
 

 

44
神學論集
(1980)p201-216
   

基督徒靈修傳統中的默禱方法(註)       

 

高士傑

 


在這次神學研習會中,我要講的是默禱的方法,關於這個題目我可以三個方式加以發揮:一、默禱是否有方法?二、在基督徒的靈修傳統中曾出現了哪些默禱方法?三、我提出某一個默禱方法,向大家詳細的講解。我考慮之後覺得大家在討論的時候,不妨討論默禱是否有方法的問題,在什麼意義之下默禱有方法,並且我們也應當取用方法。或者大家提出某一種默禱方法,然後深入討論。因此為這次神學研習會,我便選擇了第二種著手法。我的目標就是願意把基督徒靈修傳統中一些重要的默禱方法加以介紹,並給予一個簡單的評價。以下分四端發揮:一、教父及隱士時代出現的默禱方法。二、中世紀(十三—十五)出現的默禱方法。三、近代(十六—十八世紀)出現的默禱方法。四、今日(二十世紀下半葉)流行的默禱方法。


一、教父及隱士時代出現的默禱方法
教會初期並沒有什麼特別的默禱方法。教父及隱士時代,產生了一種所謂「聖經誦讀」(Lectio Divina)的默禱方法。聖本篤在會規中規定了每天有二到四小時的聖經誦讀(也包括誦讀教父及其他聖書)。在誦讀聖經時,不只是閱讀聖經,隱士們也屢屢地默想和祈禱。隨著時代的演進,這個祈禱方式逐漸系統化。基波第二(Guipo II),Grande Chartreuse隱修院院長,歿於一一九三年。他寫了一本出名的小書:「隱士的階梯」(Scala Claustralium),書中引用耶穌的話:你們找,必要找到;你們敲門,必要給你們開門。」(瑪七7)以後把隱士的階梯分為四級說:「你藉著閱讀去找,就要在默想中找到;你藉著祈禱去敲門,便要在默觀中給你開門。」這裡我們可以見到當時人們默禱的四個步驟:閱讀、默想、祈禱和默觀。閱讀就是用頭腦接觸聖經;默想即是細心地思維真理;祈禱即是心靈祈求天主;默觀就是心靈安息於天主。這些步驟都有連貫性。只做第一步沒有大用,因為祈禱不是研究。如果沒有第一步,其他步驟也不易做到。人透過這四個步驟,才能升到與天主的結合。
            今天本篤會的默禱方法還是這樣。聖衣會的默禱也很接近這個方式。印度耶穌會神父戴邁樂(Anthony de Mello, S.J.)在其「相逢寧靜中」(Sadhana, A Way to God)一書中也推薦這個默禱方法,這個方法雖然古老,然而並未過時。


二、中世紀(十三—十五)出現的默禱方法
到了第十三世紀,出現了一個新思想,把靈修生活分為三個階段:開始者、前進者、成全者。這時人們把默禱和靈修生活連在一起討論。聖文德(St. Bonaventure)給靈修生活開始者推薦默想,給前進者推薦祈禱,給成全者推薦默觀。這個思想對我們今日的人來說仍很有趣味。
聖文德在默禱的方法上對後人發生很大的影響。他教導人在默禱時要用靈魂的各種官能:他把靈魂的官能分為理性、良心、意識、意志。理性把真理或聖經的話放在人的眼前,良心加以審斷,意識作證並提出結論,意志選擇並定志。日後的方濟會士就推廣了這方法。我們也可以看到聖文德的默禱方法已給日後聖納爵的三司默禱舖了路。
十五世紀時出現了現代靈修(Dovotio Moderna)運動。這個運動是為了滿足當時神職界革新的需要,這項革新著重於內在生活。人們看到在默禱中有保持及加強內在生活的方法。故此有了默禱方法的發展。這時的默禱方法達到了真正的系統化。John Wessel Gansfort 於一四八三年出版了一本小書,「默禱階梯」(Scala Meditatoria)。他在書中所描寫的默禱方法,共分二十三步驟,為日後的默禱方法樹立了模範,但日後的方法都比較簡化了。
十五世紀末,西班牙蒙賽拉(Montserrat)隱修院院長Ximenes Garcia Cisneros 於一五○○年,為了推動靈修生活的革新,編寫「靈修生活操練」(Ejercitatorio de la Vita Spiritual)一書,其中包含很多默禱題材,並且分配於四週之內。最後還有許多關於基督生活的默禱題材,聖納爵回頭後曾來此地朝聖,或許看過這本書。


三、近代(十六—十八世紀)出現的默禱方法

            十六世紀時,在許多傳教修會中,如耶穌會、經堂會(The Congregation of the Oratory)等興起了許多新的默禱方法。最為人熟識的是聖納爵的「神操書」,書中包括許多默禱方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三司默禱。所謂三司默禱就是運用我們的三個官能:記憶、理智和意志所做的默禱。請大家參閱以下聖納爵三司默禱格式:
聖納爵三司默禱格式


現在把聖納爵的三司默禱略加解釋:
遠準備:三司默禱格式上所開列的慷慨、克己、收心等項目組成良好的靈修生活。良好的靈修生活有助於默禱,而良好的默禱也有助於良好的靈修生活。
近準備:包括前夕準備默禱題材,入睡前略略回憶默禱題材,睡醒後及起身時只存想與默禱題材有關的思想。
天主臨在:在默禱開始時,提高心靈,存想天主就在目前,然後做出朝拜天主的行為,如叩拜………
預備誦:聖納爵給人提供的預備誦表達出我人生存的意義,即讚美、恭敬、事奉天主。
第一前導(歷史):即回憶該默想的題材。在古老的默禱方法中,在預備誦之後和正式默想之前有誦讀。
第二前導(定像):定像的作用是幫助人集中注意力。聖納爵令人整個的投入默禱之中。我們不易制止想像力的活動,但容易疏導它,並且可以加以利用。
第三前導(求恩):在求恩之中,我們把天主的恩寵和我們人的合作融合在一起。
繼工:聖納爵往往把默禱題材分為若干端,在每一端上運用三司。
運用記憶:回想默禱的內容是默禱的基本出發點。這和第一前導不同。第一前導是要人籠統回想一下默想的全部內容;此地是要人更詳細地憶起某端的內容。
運用理智:在默禱中運用理智和在求學上運用理智不同。在求學上,慎思明辨,是為客觀的領悟真理。在默禱中運用理智,不只是客觀的領悟真理,而更是明白這真理,以打動我的意志,並查看這真理如何是我生活中的指南。聖納爵提醒人說:「使靈魂飽飫並滿足的,並不是知識的豐富,而更是在內心中感覺並品嚐那些事情。」(神操2)
運用意志:記憶回想事理是為幫助理智推究,理智的推究是為幫助意志抒情、定志。記憶和理智的工作是準備,意志的抒情、定志才是默禱的主要因素。
對禱:對禱雖然被稱為終工,然而它是默禱的核心和高峰。對禱雖然被列入終工,然而在初工、繼工之中,皆可隨時舉行對禱。
默禱結束時,誦念一兩端合適的經文,如天主經、聖母經、向耶穌聖靈誦等。
默禱後的反省:查出失敗的原因,下次要改正;看到成功的原因,下次繼續利用。這是一個學習默禱和在默禱上進步的有效方法。我們在靈修日記中記錄所領受的神思,一方面它會協助我們更認清這些神恩,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們對神恩重視;並且日後重溫時,還可使它們在我們心靈中繼續產生效果。
在介紹完畢聖納爵三司默禱之後,讓我再提出兩點和大家分享。
第一、在這個默禱方法中我們看到許多因素,如回憶、推究、反省等理性的工作;還有朝拜、讚美、奉獻、定志、對禱等意志的工作。理性的工作是方法,意志的工作是目標。但是推究、思考、反省等理性工作,在這個默禱方法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甚至比重更大。這便是本默禱方法的特點。
第二、這種默禱方法固然對修道多年的人有用,但是對開始走靈修道路的人特別重要。因為熱情容易消失,只有那深深銘刻於心中的信念,才可以做我們生活中的指南、黑暗中的光明、苦難中的安慰、死亡中的希望。
同一世紀中,一位道明會士Luis of Granda 也寫了一本書:「論祈禱與默想」(Libro de la Oracion y Meditacion),書中描述一種默禱方法,這方法對後世也有了很大的影響。一位方濟會士S. Peter of Alcantara (十1562)把這方法加以簡化而在方濟會中推行,日後傳到聖衣會中。聖女大德蘭把這方法推薦姶她的同會姐妹。今天聖衣會的默禱方法基本上就是這個方法。Luis of Granada 原來的默禱方法,今天已無人採用。我們在聖衣會中所見到的是已經簡化了的方式。
這個默禱方法包括六部份,即準備、閱讀、默想、謝恩、奉獻、祈求。聖十字若望在一五九一年重編了「初學訓練手冊」(Instuctions of Novices),其中收錄了這個默禱方法,但在默想之後加添了「默觀」一項。
這個默禱方法強調充滿熱情的對禱。因此我們可以說這個默禱方法的特點便是感情化。如同聖女大德蘭所說的話:「我們去祈禱,不是為了多想,而是為了多愛。」聖女在自傳中說:「默禱,依我看來,不是別的,就是和天主友誼的交往,和祂友誼的交談,我們知道,祂愛我們。」
十七世紀時,方濟沙雷(St. Francis de Sales, 1567-1622)根據聖納爵的三司默禱和Luis of Granada 的默禱方法而發展出他自己的默禱方法,日後也有了很大的影響。許多修會團體採用這一方法,連道明會雖然有Luis of Granada原來的默禱方法,也採取了他簡化的默禱方法。
關於方濟沙雷的默禱方法,可參閱他所著的「入德之門」第二卷。
十七世紀末葉,在靈修史上出現了所謂「法國學派」,這是由Cardinal Pierre de (1575-1629)開始,以後由Charles de Condren 和Jean-Jacques Olier (1608-1657)做了進一步的發揮而成。由此學派而產生法國巴黎的經堂會及聖蘇爾比斯修道院,該修道院所用的默禱方法,就被稱為蘇爾比仙默禱方法。
法國學派所特別強調的思想計有:一、天主的偉大及其至聖性。二、愛造物的虛無及其基本的無能。三、耶穌是中保,祂不但救贖了我們,而且也補我們的不足。我們本無資格頌揚天主,但耶穌來了,做了我們的補足者()。四、我們的靈修工夫就是要穿上耶穌基督(adherent to Christ)。
這學派使人把注意力集中於耶穌基督身上,特別注意耶穌的內心。耶穌的內心是永恆的,不分過去、現在和未來,常是現在的。正是耶穌的內心應通傳到我們身上。做基督徒就是懷有耶穌的內心。讓耶穌的內心出現在我們心中,應是耶穌生活在我們身上,而不是我們生活在我們身上。我們就如同聖體,雖然有大小、形狀、顏色之不同,然而是耶穌生活在這裡。以上的這些思想實在影響了蘇爾比仙(Sulpician)默禱方法。現在請參閱蘇爾比仙默禱格式。


蘇爾比仙默禱格式

現在讓我給大家解釋一下:
這一默禱方式包括三部分,第一部份是要引導人到達恭敬朝拜耶穌,所以叫做朝拜。第二部份是要引導人到達與主結合為一,所以叫做共融。第三部份是要引導人到達與主一起行動,所以叫做合作。全部的默禱集中在耶穌身上:第一、要瞻仰耶穌,以便認識耶穌,因而恭敬朝拜祂,故稱耶穌在我眼前。第二、要和耶穌結合在一起,故稱耶穌在我心中。第三、要在耶穌內行動,故稱耶穌在我手上。現在讓我進一步解釋。
進入天主的臨在:這和聖納爵、聖方濟沙雷一樣,使人在默禱開始時,注意天主的臨在,並做出欽崇朝拜的行動。
渴望與耶穌結合:我要在祂內、藉著祂、同祂一起祈禱。
呼求聖神降臨:我知道我由我自己無法祈禱,連一個善念也不會興起,也不會興起任何良好的渴望。所以我呼求聖神降臨我身上,也在我內祈禱。我也祈求天朝神聖為我轉求天主,賞我恩寵,協助我祈禱。
朝拜:天主是偉大的、至聖的,一切事物皆屬於祂。由這個思想而產生的結論是:我人有義務欽崇、朝拜天主。法國學派很強調這個思想,也認為默禱的第一個和主要的目標就是朝拜、讚美天主。蘇爾比仙式的默禱常是從朝拜開始。
Jean-Jacques Olies 在其書做了一個具體的示範。他以贖罪之德為主題。首先把耶穌放在我的眼前,讓我很恭敬的觀看耶穌的行動、言語、和祂的內心及感覺。祂如何為了我們的罪而成了贖罪者。贖罪的精神如何充滿了祂的全部生活。這同一精神日後又充滿了教會中所有贖罪者的心靈。然後在心靈中激發尊敬、讚美、朝拜之情。最後在耶穌面前寧靜的停留片刻,讓耶穌的補贖的心情浸入我心靈的深處。
共融:就是要與耶穌結合為一。我瞻仰了耶穌的精神,渴望這精神也流入我的心靈。這做法是來自這學派的中心思想:基督徒應穿上耶穌基督。
我求、我懇切的求,求耶穌、求聖神把這精神通傳於我。當耶穌的精神通傳於我時,基督便在增長,天國也在增長。我空虛自己,奉獻自己,好讓基督的精神能夠通傳於我。這時在基督面前寧靜地停留片刻。希望天主的意願在我身上承行,而非依照我個人的私意。
祈求應是有信賴心、謙卑和恆心。向耶穌祈求時也可以加添使耶穌垂允的動機,例如:這是你的意願!這對天主父有光榮!你這樣愛我,你一定不願意我如此不成全哪!也可祈求其他神聖為我轉求。
合作:所謂合作就是與主一起行動。耶穌是頭,我是祂的肢體。我這做肢體的應服從頭的意願並與頭合作。這樣耶穌要在我內,透過我完成祂的意願,如今奉獻自己於聖神的推動。
這一端的意思也就是要人說出「願的旨意承行!」這裡要人注意到人與恩寵合作的一面,這是默禱的第三個目標和效果。
為了具體的實踐,人這方面應當定志,這定志應是謙卑的,即不仗恃自己,而依賴天主;應是勇敢的,即不管應付出怎樣的犧牲,我誠心誠意地願意實踐聖神的旨意;應是具體可行的,即要考慮到在甚麼具體的事上,在其麼具體的情況中,應採取甚麼方法,為忠信地實踐定志。
結尾:默禱結束時,感謝天主所賜的各種神恩,也求天主寬恕不忠於祂恩寵推動的地方。也把自己的定志託付給聖母,求她幫助,以後誦念「託賴聖母誦」。最後編製一句格言,一日之中不斷思念,好使自己的默禱影響全天的生活。
在介紹完了蘇爾比仙默禱方法之後,現在提出一個觀察和各位分享。這是一個強烈的感情默禱,適於在神修道路上有相當造詣的人,但對於剛開始走神修道路的人來說,這方式的默禱是不易做的。聖蘇爾比斯修院第三任院長Tronson (1622-1700)看到了這一點,為適應修生的需要,便在第二端上加上了「信念」和「反省」兩項,這便成了聖蘇爾比斯修院的默禱方式,請參閱蘇爾比仙默禱格式。所謂「信念」就是藉思維、推論或分析而了解基督奧跡教訓的益處或必要性,因而產生信念。所謂「反省」也是藉思維的工夫,查看自己現在的生活距離耶穌的精神多麼遙遠,因而激發自己的羞愧、懊悔以及渴望改善之情。
「信念」和「反省」兩項的加入,固然更適合剛開始度神修生活者的需要,但同時也沖淡了蘇爾比仙默禱的感情特性。


四、今日(二十世紀下半葉)流行的默禱方法
今天西方人士對於東方的瑜伽、坐禪、超覺靜坐頗感興趣:如H. M. Economiya Lassalle, S.J.和 William Johnston, S.J.在日本創辦靜修中心,推動坐禪式默觀。現在也產生了一些討論東方式默觀的書籍。 H. M. Economiya Lassalle, S.J.著有 Zen Meditations for Christian (英文版一九七四);William Johnston, S.J.著有The Still Point: Reflections on Zen and Christian Mysticism (1970), Christian Zen (1971), Silent Music: The Science of Meditation (1974)。最後一本書已由劉河北譯為中文,書名「無聲之樂」,由光啟社出版。印度耶穌會士戴邁樂神父根據他的印度傳統和西方的傳統,著有Sadhana, A Way to God (1978),本書已由鄭聖沖神父譯為中文,書名「相逢寧靜中」,光啟社出版。
對於東方式默觀的興趣已傳到臺灣,至今已舉行過數次靜坐默觀研習會。聖功修女會在其修會中積極推動中國靈修。張春申院長在她們的合作之下出版了「中國靈修芻議」一書(一九七八)。
西方人士渴望更好的祈禱,更深度地與天主結合,對教會傳統的默禱方法感到不太滿意,因此想在東方尋找一些方法,幫助他們與天主有更深度的結合。我們可以肯定的,在這個渴望與尋找之下,必定有天主聖神的推動。
在東方靈修運動中,人們已試驗一些可以採取的默觀方法。現在簡單介紹於下,請大家先參閱基督徒靜坐默觀格式。
基督徒靜坐默觀格式
一、調身:

盤腿而坐

挺直背脊

眼睛半開或全閉

閉口,舌貼近上顎

二、調息:

深呼吸

緩慢

三、調心:

數息法

意識呼吸

專注於某種聲音

心意集中於鼻端,丹田

挺腰(心神昏沈時)

四、入定
五、止觀:

止:將心繫於一處,安於一境

對治觀:以一念代萬念。

1.針對妄念的聖經章節或真理
2.耶穌的奧跡或其他聖經章節
3.專注於某些詞句,如天主、耶穌,請來!
4.呼求耶穌誦句
5自己喜愛的誦句

正觀:繫心於一念一情上面

1.心靈深處見天主
2.與主結合為一
3.一念一情
4.觀和愛
5.頓悟


六、結尾
基督徒靜坐默觀格式分為六步驟,現在逐條講解:
調身:調身即是處理自己的身體,這在默禱中確實是一個問題,雖然不是最重要的問題。聖納爵和其他神修作家對這個問題都有所交代。東方靈修叫人靜坐。
盤腿而坐:最理想的坐法是蓮花坐,左腳放在右腿上,右腳放在左腿上。其次是半蓮花坐。盤腿而坐並非絕對必要,坐在小凳上或有靠背的椅上,也無不可。主要的是坐穩,也相當舒適,並且全身也要放鬆。但勿太緊倚在靠背上,以免阻礙呼吸。
挺直背脊:鼻和臍成垂直線。全身的重心放在臍下丹田上,這樣會坐的穩,不致疲累。坐的正確助人收歛心神。聖功修女李純娟在「靜坐的方法」中說:「挺直背脊,比較不容易有妄想、雜念,因而容易進入專一、靜的境界。」
眼睛半開或全閉:佛教慣常叫人半開著眼睛,看前邊二三公尺之外的某一點上。瑜伽叫人閤上眼睛,使五官離開外界。閤上眼睛,入定較快,進入深沉的默觀後,便會無視、無聞、無覺。半開著眼睛,入定較慢,也不與外界脫離,但容易保持清醒。
閉口,舌貼近上顎:口要輕輕的閉上,舌頭也輕輕的貼近上顎。這樣不會感到口乾。
調息:即調理自己的呼吸。調理呼吸比盤腿而坐更重要。Willam Johnston, S.J.常提到這一點,甚至強調的說,你控制了呼吸,便控制了一切。要用臍下丹田做深長的呼吸,並且呼吸要緩慢,也要自然。
調心:默觀時,心神一定先要安定下來。如果心神安定不下來,則可利用一些對治方法。
數息法:數息法就是計算自己的呼吸。開始時先從一到十,努力在這期間消除任何思想、雜念。如果不到十便分心了,則再從一開始。如有進步,則從一數到二十,再有進步,則從一數到三十、四十、五十,甚至一百。
意識呼吸:設法只意識到自己的呼吸,或吸進的空氣,以掃除各種雜念、思考。
專注於某種聲音:你可選擇某種聲音,只注意聽著此種聲音,這有助掃除妄想、雜念。
心意集中於鼻端、丹田:這種做法幫助人集中注意力。
挺腰:心神昏沈時,挺腰、深呼吸會使人清醒。
雜念、推論、思考掃除了,直觀的意識便要開始上升。
入定:默觀時,先空虛自己的心靈,然後在寧靜中進入心靈深處。前者皆為準備工夫,入定才是目標。習慣之後,便容易入定。入定之後,便要止觀。
止觀:這是靜坐默觀最主要的工夫。我們默觀時不免會有心神散亂的現象。因此默觀的工夫可分兩部分,即止和觀。
止:止就是將心繫於一處,安於一境。可注視一張聖像或聖體龕;也可重複一字,如:「父!」或一短句,如,「阿爸,父啊!」為定住自己的心神,好使自己能夠長久的停留在天主面前,佛教叫人誦念佛號,以定住自己的心神。基督徒可以誦念玫瑰經,以定住心神,默觀耶穌的奧跡。也可以設想耶穌坐在我旁邊。如果這樣做,甚至就可把這意境算作自己的正觀。「我看耶穌如何愛我?我也愛祂。」
也可以只意識到心中發生的一切。觀看它們如何興起,如何離去。
對治觀:正觀不易做到。默觀時總會妄念叢生。現在以一念代萬念,把心繫在這個觀念上,這便是對治觀。例如當你默觀時,起了對人的怨恨之情,久久不能平息,這時可默觀寬恕敵人的耶穌「父──寬赦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所做的是什麼?」或默觀耶穌的話「愛那愛你的,有什麼特殊?愛你的仇人吧!好使你成為天主的子女。」
有人默觀時興起了強烈的欲望,可默觀耶穌的話「糊塗人哪!今夜就要收你的靈魂,你的財物將要歸誰呢?」或默觀自己的臨終。這默觀有很大的治療作用。
也可默觀耶穌的各種奧跡,如耶穌聖誕、十二齡講道、身懸十字聖架等,或聖經中含義較深的語句,如「得到普天下,而喪失了靈魂,何益之有?」
也可專注於某些詞句,如「天主」、「耶穌」、「父」、「請來」,或誦念呼求耶穌誦句,如,「耶穌!憐憫我!」「耶穌!給我這水喝吧!」或誦念其他任何你所喜愛的誦句,如,「主,我屬於!」,「願的旨意承行!」,「耶穌聖心,懇賜我等之心如爾聖心!」
也可把一些對你含義深刻的詞句和呼吸連接在一起,每次吸氣(或呼氣)時,便重複一字或一詞。譬如可以取用「天主!」「耶穌!」「請來!」。
正觀:佛教中最高的工夫是正觀,這也是基督徒最高的工夫。
在正觀中基督徒和佛教徒由於形上學不同而有很大差別。佛教教人默觀性空,無所觀之心,無所觀之境,教人心不起,念不生,以期待頓悟。最高體驗就是佛在我內,佛即我,我即佛,我與佛為一體。而基督徒的正觀是以有位格的天主為中心。他進到心靈深處,專注於天主。我信,我知道我的愛人(天主)在那裡,我愛祂,祂愛我。我求祂出來,叫我看到祂。祂如果遲遲不出來,我還是愛祂,我等待祂。聖女大德蘭說的好,讓我介紹給各位,她說:「那些能夠進到他們心靈中的小世界中去的人,一定要有一個美好的旅行。在那裡有天地的創造者居住著,不久之後你要找到天主。」(參閱:Way of Perfection)
愛使我忘掉一切,也忘掉我自己。在我的意識中只有天主,祂愛我,我也愛祂。「我的心靈如潺潺流水,歸回無垠大海,不知不覺失去在你裡。」(歸回)我的意願與天主的意願結合為一,「願的旨意承行!」是我唯一的心聲。
由這愛,由這意願,能產生行動:這行動能是純內在的,也能流溢於外。流溢於外時的方式能是:「主!更多些!」這是由寧靜中發出的語言大有力量。
在正觀時,要把心神停止在一個意念、一個情感上,如「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為什麼捨棄我?」
基督徒正觀的內容可用兩個字包括,即「觀」和「愛」。
觀:觀是直觀,直觀愛我的天主,直觀天主的屬性。直觀愛我的耶穌或祂的奧跡。
愛:愛常伴隨著觀。我觀,因為我愛;我觀,為了去愛。我的愛由於觀而加強。
基督徒也有頓悟,基督徒的頓悟有許多種,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天主是愛。「天主這樣愛了世界,竟把自己的獨生子賜給了世界。」這頓悟給人帶來解脫,帶來救恩,這頓悟能改變人生。
結尾:規定的默觀時刻滿了,便慢慢誦念「我們的天父……」也抒發一些善情,如謝恩、奉獻、祈求等。以後向天父或其他神聖行禮。最後慢慢由默觀的境界中出來,我收歛著心神,不論我到那裡去,不論去做什麼,讓那默觀中的意念和情感延續到全天。
把基督徒的靜坐默觀介紹完畢之後,還要提出幾點思想跟各位分享。
一、基督徒靜坐默觀在東方靈修中只是一個起步,許多因素尚待研究和試用。
二、默觀是很高的默禱方式,它假定活潑而堅定的信仰,它假定造詣相當高深的內修生活。因此,基督徒試行靜坐默觀時,應意識到自己當前的心靈狀況,以免浪費時間,走入歧途。
三、西方靈修傳統思想教導人循序漸進,先由推論的默禱開始,以後做感情的默禱,最後進入默觀。這個循序漸進的思想可供我們參考。
總結
各位由以上所講的可以看出,在教會的靈修傳統中,出現了許多默禱方法,而且這些方法還被人採用著。最後用一句話結束這篇演講,就是:祈禱方法雖然有許多種,但祈禱只有一個,即是:天父的孩兒,在聖神內,藉著耶穌,走向天父,和天主在愛內結合並共融。


註:本文重要參考書

張春申:中國靈修芻議(一九七八)

顏宗養:「天臺小止觀的默觀」神學論集三十五號(一九七八)

中國主教團:「祈禱──亞洲教會的生命」神學論集三十七號(一九七八)

胡國楨:「中國基督徒的靜坐」同上

房志榮「聖經的默觀與東方的禪觀」同上

Card. Lercaro, Methods of Prayer, (1957)

H. M. Economiya Lassalle, S.J., Zen Meditations for Christian (1974)

William Johnston, S.J., Still Point: Reflections on Zen and Christian Mysticism (1970)

William Johnston, S.J., Christian Zen (1971)

William Johnston, S.J., Silent Music: The Science of Meditation (1974)

中文譯本:無聲之樂,劉河北譯 (一九七九)

Anthony de Mello, S.J., Sadhana, A Way to God (1978)

中文譯本:相逢寧靜中,鄭聖沖譯(一九七九)

M. Basil Pennington, O.C.S.O., “Centering Prayer-Prayer of Quiet” Review for Religious, Vol. 35 (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