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徐可之 |
 

 

44
神學論集
(1980)p159-172
   

現代靈修的新趨勢      

 

徐可之

 


前言
我們這裡所談的靈修是指基督徒的靈修,而且只是在今天的天主教會內,來看這靈修有著怎樣的發展趨勢和動向。基督徒的靈修是指人與基督的關係,或天人關係,當然這「天」就是基督的宣講和生活所顯示的天──父、子、聖神。說是和基督的關係,但藉著基督並在祂內,也自然包括和其他一切人、地、事、物的關係。這和基督的關係不是一個空洞的名義或抽象的理論,而是生活的,團體的,有其具體的時空意義和特色。教會在第一屆梵蒂岡大公會議時(一八六九—一八七○)所面對的人類歷史環境與思想意識型態,和梵二於一九六二—一九六五所面對的世界、國家、社會等各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上一世紀的六十年代教會在體驗著失去「現世王國」的屈辱和痛苦,在信仰方面正遭受到唯理、自由、以及無神唯物等學說的猛烈衝擊。面對領土被剝奪,並在信仰生活上又受到威脅的教會,其反應自然更傾向於自衛和防禦;面對政治、思想的動盪與混亂,教會在訓導與紀律上,自然更需要集中、劃一,加強步調一致的方式和行動。經過百餘年來的滄桑,教會深切體驗到「我的國不屬於這世界」的真實意義,並清楚看出在擺脫對現世政治力量的依賴之後,才更顯出「以心神、以真理來朝拜父」的信仰活力,和因此而「引人進入真理」的正確方向。漫無節制的自由、資本主義和極權、唯物的無神主義,透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痛經驗,使人類更意識到和平共處、人性尊嚴、物為心役等是人性的基本需要,是人類的共同渴望和追求。生活在人類的這些嚮往中的教會,藉著梵二大公會議,展開了一系列的積極行動;以生活、宣講和各種社會、仁愛工作,顯示出四海一家和「使他們都合而為一」的深遠意義,並願為此理想而繼續貢獻一切。這些由防禦到開放,由對立到合作,由集中劃一到地方本位化的發展和成長,給教會的整個生活帶來了一片革新、復新、更新的蓬勃氣象。在這廣泛而普及的新氣象中,現在我們把目光集中在教會的靈修生活上,看看在這方面教會有著怎樣的新趨勢、新動向。
以下分四部分來討論,首先簡短指出,在幾點比較理論性的看法上前後有何不同;然後在其他各部分中,則分別從心理、聖經、和教會、聖事神學等方面來看今天靈修的具體動向。四部分如下:新舊點不同;人的全面發展;長向完整「新人」;人類共同旅程。


新舊觀點不同
這裡所提出的幾點比較偏重於理論的看法,可使我們看出梵二大公會議後的教會靈修,在一些基本的觀點上,和以前有怎樣的不同看法和趨勢。至於更具體的不同觀點和生方式,(諸如對身心發展、啟示完整、教會、聖事等多方面的前後比較),都將在以後的幾部分中分別予以說明。
本質與標準
傳統的神修學中,一般都是先提出聖德或成全是什麼來討論,努力把聖德、成全的本質分析得清清楚楚,進而指出衡量全德的統一而普遍的標準。這些比較理論性的講法,有清楚和完備兩大優點:清楚,它們以簡短明確的定義給人說出問題的究竟(比如,成全的聖德就是具有一切應有的美德,無可復加);完備,在理論上面面顧到,不論放在任何事上,都必準確適用,無懈可擊(上面的「成全」定義適用於神、人、萬有,全都準確無誤)。現代靈修對這些抽象講法的一般反應是:理論上清楚有餘,實際上應用不足。因此在面對實際生活的前提下,現代靈修學更從具體的「生活」本身來著手。一種是用若望的方式來表達,「天主子成為人子,為使人子能成為天主的子女」;一種是以保祿的體驗作基礎,「祂在創世以前,在基督內就揀選了我們」。不論強調「真是天主的子女」,或「父在愛子內揀選了我們」,都是集中在這生活的真實性上,使人面對這生活的奧秘,努力在具體的生活中,逐漸顯露出「天主子女」的真面目。
「單線與平行」
本世紀初的教會神修學界,曾熱列討論「神修是單線到底,抑或多線平行?」意思是說,在靈修過程中是否由主動克修而單線地進入神秘生活?或是神秘生活,特別是「灌注默觀」,和主動克修並非宜接關聯,而是另有途徑?兩種理論都有專家支持,雙方都為這「見仁見智」的爭論而耗費了不少的精力和筆墨。現在這「問題」已是歷史陳蹟,僅供後人憑弔。就如同對其他「高深玄妙」的問題一樣,(比如「假使人類未墮落,基督是否仍會成人?」)現代人對上述的問題不再感到興趣,而且更覺得是浪費時間。今天的靈修學家們更注目於如何加強「天人相通」的實際經驗,如何使天人相通與人際共融越能打成一片。努力盡其在我,其他全聽「天命」;聖神隨意分施聖德的恩賜,我們只須用「心」合作,善加利用,至於聖德如何成長,那可信任「愛」的計劃,不必刻意去追問。這和師主篇中所表達的當時「現代靈修」精神很相接近,雖然在了解和方式上有顯著的不同:「有痛悔之情,比只了解痛悔的定義更有益處。縱然你能將聖三的道理講解得高妙萬分,但你生活傲慢,使聖三討厭,那對你又有何用?」對這靈修精神在最後還有交代,這裡不必多說。
遠比上面的問題更實際、更有關係的另一個觀點,就是在靈修生活中對服從的不同了解。對服從的傳統看法很偏重於「直線型」,由上而下;長上代表天主,聽從長上就是服從天主。現代更加上平面的許多因素,並且對「直線」本身的了解,也加以補充和調整。由於教會在組織、管理等各方面更趨「平面化」,在長上和屬下的關係上也自然更意識到它的團體幅度。因此在長上與屬下之間,除單線式的服從以外,現代靈修特別強調分享、交流、共融。長上進入團體,和團體打成一片,了解平面間的看法和感受。遇有重大問題,長上與屬下共同祈禱、分辨,共同尋求天主的旨意。在這同「心」協力的合作下,長上以「服事、洗腳」的心懷來作決定,屬下以「主旨承行」的心境,無條件地接受所決定的一切。這看法和方式更顧及每人的不同背景和需要,使服從更有助於人的全面發展和成長。
地位與完美
梵二大公會議以前的神修學中,對「成全地位」的問題相當重視,並且清楚指出,只有修會生活才是成全生活的地位。常見的一種比喻是:一般的犧牲奉獻就如同把樹上的果實來獻給天主,而修會生活則是把整棵的樹完全奉獻出來。所以顯而易見,修會的奉獻比其他的奉獻都更完美。現在的靈修趨向更集中在實際的生活上,強調不是地位本身,而是堅守崗位,充分達成天賦使命,才能使人完美、成全。保祿宗徒所說的「娶妻和出嫁的人,掛慮俗事,設法悅樂對方,心就分散了。不娶不嫁的人,專務取悅於主,一心使身心聖潔」(參閱格前七32~35),過去的神修書籍中,常被用作婚姻低於守貞的依據,並使人對婚姻有「次等地位,很不成全」的錯誤印象。現代靈修對這問題更從具體的人來看:一方面清楚了解「聖神隨意分配給人不同的神恩」,知道有恩寵上的基本不同;另一方面也能看到,為具體的每個人來說,實現天主對自己的計劃就是最完美的聖德和最充實的靈修生活。在這「實現救恩計劃」的具體觀點下,其他理論性的「爭論大小」,似乎已變得微不足道;而且「每人都在基督身上互為肢體」,所應強調的更是各肢體應如何充分發揮其特有的功能,好使全身獲得最大的利益,而不是肢體間的「爭長論短」,製造分裂,有害於整體的融洽和諧。梵二後的「入世團體」,和在各方面重新強調「教友靈修」,都是這觀點和趨向的具體說明。
隔離與融合
在塵俗與聖潔、守貞與結婚、性別與友誼等一些問題上,傳統靈修習慣採取隔離、杜絕的方式。一位靈修人士──好修士的畫像,通常仍保留著中古世紀的色彩:沉默寡言,雙目下垂,安心作所吩咐的工作,對外事不聞不問;避免和異性接觸,必要會見時簡短了結,絕不好奇注視。對這「防患未然」的根本解決方法,現代靈修的看法認為過於消極;對這些問題的本身,更覺得不是那麼截然對立,而是應如何相互配合,共同實現「穿上新人」的靈修理想,一齊生活出「共為一體」的真實意義。事實也告訴我們,外在的隔離固然很有助於防止「意外」的發生,但並不解決內心深處的困擾和「情緒」上的許多問題。因此現代靈修特別注意人的全面發展和整體需要,努力使人在身、心各方面獲得和諧與整合。這在下面有更多的討論,現在不必多說。梵二大公會議後,教會對「分離的弟兄」積極採取接近與合作的方式;對非基督徒團體,以及對無信仰,甚至「反基督」的人,也願以「交談」來溝通,而不再以杜絕、隔離來解決問題。這對一切人開放的「大公」態度,正多方面影響著教會的靈修生活,但這些都留在第三部分中來討論。


人的全面發展
上面指出的幾點,特別在過去的靈修學中,大都僅是理論性的,可說沒有什麼重要。下面的幾點由於和人的本身有關,所以加用一些實例來說明。「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對這些切身具體的問題,現代靈修強調要人去體驗。理智上的了解只是一種準備和條件,體驗後的「知識」才是真知「活」見。
整體的多種需要
過去的靈修比較強調人的分裂;私慾偏情──肉身是靈修上的三大仇敵之一。因為「切身」,所以特別頑強、可惡。在修成聖德的道路上,對這「家仇」必須時時警覺戒備,使用各種方法來壓服克制,徹底消除。現代的看法是接受人的內在分裂和所受的創傷,但更注意到人性的整體需要,努力在生理、心理、心靈的不同需要中,找出更有助於人的全面發展的協調與配合。心理的壓力、恐懼、緊張、不安等,非常影響生理的健康,並能促成身體方面的各種疾病,這些已是婦孺皆知的常識,不必多說。心靈的安祥舒泰,不僅有助於保護健康,而且能加速病體的復元,也是臨床常見的實例。因為人是精神與肉體「合而為一」的一個整體,有身、心方面的不同基本需要;這些需要必須獲得適當的滿足,人才能有健康的正常發展;任何「懸空」的需要──得不到適當的滿足,都會使全人受到影響。古人所說的「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心廣體胖,知足常樂」等,雖然他們當時並不知道心理學為何物,但他們的觀察和體驗正是身心相互影響的最好心理知識。現在的靈修趨勢就是努力把這些心理的知識和體驗,帶入「天人關係」的生活中,清楚了解它們在人的整體生活中都是很重要的一環,必須加以協調整合。只有在全人的健康成長中,人的靈修生活才能穩定、踏實、「活力」充沛。
一位女藥劑師,二十九歲,家庭環境很好,她是三個兄弟姐妹中的老大。在物質方面她什麼也不缺乏;人很聰明,讀完中學後,進大學讀藥劑科,畢業後,在一藥行工作。身體健康美麗,一點沒有生理的病狀。本來是很合適的工作,但她逐漸覺得無法繼續,她靠意志的力量勉強和工作同人來往,最後覺得支持不住,無法這樣生活下去。她去看精神醫師、尋求幫助。大夫看她很健康,覺得不需要住院治療。由於她家和大夫之間相距很遠,只能不定期的來「會談」。大夫為使她在這不定期之間也能找人晤談,就把她介紹給一位很了解她的神父;住處很近,容易見面。但不久以後,在母親節那天,她企圖自殺未遂,送進醫院治療。和大夫談話中她表示,大夫把她介紹給神父,她覺得大夫是要把她丟開,所以她要用自殺來表明她需要的是大夫,而不是神父。在治療過程中,她講出從小就覺得家庭生活很難,母親常情緒不好。這母親從沒有對她表示過溫柔的母愛,不論她作什麼,母親總是會指責她作的不好,作的不對。父親也沒有給這女兒應有的肯定和建立。但從她六歲時開始,她記得母親常把自己和丈夫間的困難、痛苦、不和等,什麼都告訴她。治療開始時,她把以前的一切完全丟開,大夫幫助她在心理、感情各方面慢慢長大,慢慢和人接觸,感到溫暖。對宗教信仰她於開始時也是完全丟開,她已很久不進教堂,不作祈禱,因為她覺得天主好像是一個機器人,強制壓迫,非常可怕。但在她感到人際間的溫暖和體貼之後,她的信仰也跟著復甦,可怕的天主成了可愛的天主。
心理困難與神修阻礙
在傳統的神修觀點中,超性與本性劃分得相當清楚。超性的事物來自天主,引人向上,是聖善、完美的,應盡力爭取,多多益善;本性的東西屬於肉身和世俗,引人作惡犯罪,是污穢、虛幻的,必須深惡痛絕。現代靈修對這看法有顯著的改變:在具體的人身上,事情並不是那樣黑白分明;整個的人「由水和聖神再生」,成為天主的子女,但整個的人仍帶有內心的創傷和心理葛藤。這些「毛病、偏情」,只靠傳統式的加強神業和努力攻打自己,一般只能平安一時,無法把它們連根拔除。這些在成長過程中所造成的心理偏差,需要以心理的方法來加以調整。一個認為自己「什麼也不是」的人,並非就有靈修上的謙遜,相反,這往往是不敢面對真實的自我防禦。一個謹言慎行,「非常守規矩」的修會人士,不一定就真有修會生活的奉獻精神,也很可能是在「拼命抓住」惟恐失去的自我安全。在團體生活中常會有人感到自己「不得志」,不論如何分配、調換工作,他總覺得不受重視,被排斥,受壓迫。像這樣的情形,已不能只用傳統的愛德方式來忍讓,或用規矩的力量來「約束」;這更需要用心理的方法來輔導,使錯綜複雜的「情緒」獲得疏通和清理,使埋藏心底的創傷能得到真正的平復和治癒。經過這一番很費力的「正本清源」的工作之後,靈修基礎才能穩定下來,靈修生活才能健康地發展成長。
一位三十五歲的修會神父,平常十分友善,熱心幫助別人,很受大眾愛戴。在盡司鐸職務上也非常好,很會講話,很了解別人。但忽然開始留在自己的房間裡,不要和團體一齊吃飯、祈禱、散心等。需要出房間時,常東張西望,怕有人在害他;他覺得他的電話被偷聽,他自認作有損團體名譽和司鐸尊位的事。在不得已情形下,長上送他住院治療。他是五子女中的老二,家中除在感情上缺乏溝通外,沒有其他重大困難,也沒有任何不正常的先例。他很多年在修會的學校住宿讀書;在修會中的讀書成績都在中等以上,順利晉鐸,沒有遇到什麼困難。他的「迫害妄想」開始於對一個小修生感到親切。那時他在小修院教書,他對所有的學生,包括他所說的那個在內,都沒有過分親切之處。但患者自以為那是同性戀的記號,因此感到不安。他在修會中有相當好的性教育,沒有性恐懼,也從未有過手淫。在治療的會談中顯示出,他對父母、兄弟、姐妹都沒有什麼感情可言;當時他不感到需要,但現在回顧過去,覺得完全缺少了感情上的遘通,除對孩子們以外,可說幾乎沒有。治療中使他了解「親切感」是來自愛與被愛的需要,是很美的體驗;從自認樣樣不行,竭力討好別人,慢慢因感情成熟而轉向敢表達自己,不再恐懼躲避。最後在「親切」一方面,藉著在小學教書,和孩子們打成一片,變得親切自然;對其他的司鐸工作也都能勝任愉抉。
面對真實與心靈自由
上面中說的「正本清源」,就是在靈修生活中要人能面對真實:真實的自己,真實的別人,真實的基督。這和傳統靈修中的「認識自己」,在基本上並無不同,但在方式深度上則大異其趣。現代的靈修工作者,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只要「熱心、可靠」就似乎已具備了一切。現在的心靈輔導,除熱心、穩定以外,還強調要有心理知識、輔導技巧、實際經驗。因為使人面對真實的自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大事」。不管如何費時費力,現代靈修方向是要人面對自己的一切,面對完整的自己:過去、現在並其間的相互關聯;人際關係,尤其是和家庭的關係;天人關係,特別是和基督的關係。在生活中我們都有自己的許多「理所當然」,特別是對一些很難用語言表達的心態和作風,從不懷疑它們「就是如此」。靈修成長要人面對真實,正視這些「當然、一定、必須」等非常有力的原則。這多次是痛苦的過程,我們本能地會把視線轉開,不要看。對早已過去的心靈創傷,早已「忘記」的一些往事,我們巴不得它們沒有發生才好,絕對不要它們再出現在生活中,連想也不願意再想。但事實上正是這些「埋」在心底的東西,不停地在影響著我們整個的生活態度。只有在人能面對自己,接受真實時,內心才能擺脫「情感」的束縛,才能獲得心靈的自由。也只有在內心有足夠的自由時,我們才能和基督建立真實、穩定的位際關係。
一位剛發愿不久的修女,在才能和工作上都顯出是很好的領導人才,最近由於「工作」忙碌,覺得祈禱生活很空洞。在感恩祭中感受不基督的臨在,在個人面對祂時更是「虛無飄渺」,只看到冷冷的牆壁和小小的「聖龕」;整個奉獻生活顯得「味如嚼蠟」,心中充塞著「欲說還休」的沉悶、悲傷、與無助感。在會談中她慢慢說出自己的「情感」問題,可用「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來描述。她很敬愛的一位神職人士,使她在情感上受到「被欺騙、利用」的創傷。她不願再去看這事,覺得讓時間把它沖淡,慢慢「忘卻」就好了。但是努力把它「推」在一旁,不要去管它,並不平復「活」在心裡的很深創傷。經過一段很痛苦的過程,逐漸能面對這創傷和「悲憤」,接受這痛苦的事實,從心底寬恕使她「愛之愈切,受傷愈深」的那位朋友。她的內心開始覺得輕鬆,覺得逐漸擺脫「情感」的束縛而感到自由;基督的臨在變為「心照」莫宣,修會的奉獻生活也「充實」、活潑了起來。


長向完整「新人」
除在靈修與心理上努力尋求整合的趨勢之外,另一種顯明的動向就是逐漸從啟示的整體性,來了解靈修的意義,並在具體的生活和行動中把這意義表達出來。教會在本世紀的幾十年中,對聖經的研究和了解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成就。從良十三世的「聖經通諭」(最眷顧者,一八九三)到梵二的「啟示憲章」,可說是這方面歷經滄桑的兩個里程碑,代表著兩個不同的時代,以及這期間所付出的無數心血和因此而換得的豐富成果。由「小心翼翼」的保護、防禦,走向心安理得的研讀分享,由「字斟句酌」的煩瑣迷宮,進入啟示全貌的別有洞天。啟示的更深入、更完整的了解,自然使教會在信理、聖事、禮儀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變和更新,靈修生活也因此而發現了更遼闊的遠景,有了新的方向。
「是完成,不是廢除」
現代靈修由啟示的整體性而有了新的幅度:從救恩史的觀點來了解靈修的深遠意義。這和以往比較偏重個人的修德立功,翕合主旨等看法有很大的分別,因此在具體的應用上也比較更積極、更周全、更顧及人的整體利益。救恩史的發展使我們看出天主對人類、宇宙的奧秘計劃,這計劃的中心就是「使上天和下地的一切總歸於元首基督」(弗一9;哥一19~20)。保祿宗徒在這方面的感受,越來越在現代的靈修中得到廣泛而深長的共鳴。我們的蒙召成為基督徒,是「父於創世以前就在祂愛子內揀選了我們,使我們藉著基督而成為祂的子女」(參閱弗一3~10)。基督來臨之前,整個人類都在等那「時期一滿」,為能在基督內找到萬有的重建。基督來臨之後,一切都將隨著歷史的進展,而逐漸實現這「總歸於元首基督」的奧秘計劃。因著基督的誕生成人,進入世界,一切都藉著祂的逾越奧蹟而受到了祝聖,沒有什麼再應被視為塵俗不潔而被排除、廢棄。「天主稱為潔淨的,你不可稱為污穢」(參閱宗十)。人類、宇宙、物質、精神,不再是兩種敵對的力量,而是向著同一的終點──在基督內達到最後的統一與完成。在這樣的一個救恩史幅度下,現代靈修開始看出基督所說的「我來不是為廢除,而是為完成」,不僅是對法律和先知,也是為整個人類和宇宙的一切。因此在靈修的方式上,已不再多注意「超性與本性、凡俗與聖潔」等彼此間的消極對立與區別,而是在積極尋求這一切之間的更適當的協調與配合。
基督──人的典型
從「一切總歸於元首基督」的救恩計劃中,現代靈修在把目光集中於基督身上時,更特別看到祂是「人」的一面,和以前比較注意祂是「神」──超越人性的看法,正可前後參照。但這強調基督人性一面的趨向,和十五世紀盛行的「現代靈修」所推動的效法基督,又有很多相似之處,當然在內容和方式上已很有出入。這在最後會加以說明,現在暫不多述。當前的靈修趨勢是在基督身上看到人的一切:祂工作、勞累、貧窮、奔波;祂同人一起吃喝、歡樂,也和人一齊悲傷、哭泣;祂溫和良善,也會聲色俱厲;總之一句話,「除了罪過,祂度過和我們一樣的生活」。現代方興未艾「入世團體」,可說是這精神的具體說明;成「人」的基督要進入人的一切地方,要為每一個具體的人交付自己來作贖價。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他新近的「人類救主」通諭中,特別讚賞並引述梵二「教會現代牧職」憲章中的話,來強調指出基督是重建人類的救主,是「人」的完美典型:「第一個人──亞當,是未來亞當──主耶穌基督的預像。新的亞當──基督,基督,在揭示聖父及其聖愛的奧蹟時,也替人類展示了人是什麼和人的崇高使命。祂既是「無形天主的肖像」,是一個完人。祂將因罪惡而損傷的相似天主的肖像,給亞當子孫恢復了起來」(人類救主8)。基督徒的讀經、祈禱,不論團體或個人,也更集中在成「人」的基督身上;就是在祂的奇蹟中(超越的一面),也特別注意祂如何以人的方式,配合著人的需要,來「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使盲者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從這些具體的行動中,我們不難看出,整個教會在其祈禱、牧靈、使徒工作等各方面,好像「裡應外合」似地都在基督這「人」的身上,看到人的理想和完美,看到「新人」的未來遠景和畫像。
「萬物渴望子女的顯揚」
救恩計畫在其「人」的一面之外,也有它宇宙性的幅度。保祿當時所感到的熱切期待,「萬物都在嘆息呻吟,同受產痛」,教會現在越來越體驗到這期待的真實。一切都在基督為終點而演進,要在基督內找到它們的終極圓滿;「萬物都渴望擺脫敗壞的控制,熱切等待天主子女的顯揚,得享天主子女的光榮自由」(參閱羅八18~23)。「人類救主」通諭從觀察現代科技的空前發展上,指出這世界「被屈服於空虛敗壞之下」,並迫切期待解救的具體實況:「我們二十世紀的人,還不信服外邦使徒……那『受造物都被屈服在敗壞狀態之下』的那些極有力的話嗎?豈不是那些空前的龐大進步(尤其本世紀內,人類在控制世界這方面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其本身就啟示人多方面屈服於『空虛』中嗎?只要舉出一些現象就夠了:比如在快速工業化的區域中,自然環境污染的威脅;不斷發生的武力衝突,或因運用核子、氫氣、中子以及類似的武器而自毀前途;漠視未出生嬰兒的生命尊嚴等。這個新時代的世界,這個已進入太空飛行的世界,這個先前科技未能征服的世界,不正是『同受產痛』的世界,在『熱切地等待天主子女的顯揚』嗎?」(人類救主8)
從人類、世界的具體發展和變化中,教會越來越「看」到時代的徵兆,認出聖神的推動方向和行動;就是在無神──反基督的現象上,也會積極地去「看」聖神要藉著這些向教會什麼(例如正義與不正義,貧窮與富有,仇恨與寬恕,暴力與和平等)。這和以往比較注意「準備善終,等待公審判」的末世看法,可說正是一個反過來的「今非昔比」,面目全「新」了。教會的現代靈修生活除在等待一個毀滅性的「天地終窮」外,更「看」到一個新天地的來臨,因此能「拭目」以待地高唱:「主耶穌,請來吧!」
天人合一的新人
從啟示的整體架構中,教會現在更清楚地意識到人類家庭的遠景和新貌。在成「人」的天主子身上,看到人性的終極圓滿;人的最深渴望和追求,在成人的基督身上已完美地實現了。祂是新人類的「長子」,是新人的模式與典型;人在成長過程中,就是要達到「基督身體的完美程度」──天人合一的新人。人的最深渴望和終極圓滿,如果用中國文化傳統來表達的話,那就是「通」──與天主相通,與他人相通,與萬物相通。對這「貫通天地」的新人,教會在具體的生活中,正逐漸表達出更清楚的嚮往,並開始更有意識地在「促」其實現。救恩計劃中的「所有的人,不再分猶太人和外邦人,都藉著基督而成為一體」,經過漫長歲月和人事滄桑的考驗,現在慢慢顯出了它的真實、可行和必行的歷史方向。這在下面的「人類共同旅程」一部分裡將有更多說明,這裡暫不重述。上面所說的萬物渴望天主子女的顯揚,從人的方面來看,正是「心物相通」的追求和到達其終極和諧的具體寫照。這一切都是在生活的教會內要實現:基督是教會的頭,教會是祂的身體,祂的圓滿;現在的教會更意識到這完整基督的成長,更積極「準備迎接」這在基督身上──教會內要實現的「天人合一的新人」。


人類共同旅程
上面我們從心理和啟示兩方面指出了今天教會靈修上的一些趨勢和發展,這裡我們要從教會和聖事神學的改變上看靈修在這方面所作的努力與調整。
「使他們合而為一」
梵蒂岡第一屆和第二屆大公會議,對教會本身的看法與了解有了很大的改變。梵一在體驗著「失國」之痛,強調教會有完整的主權與體制,如同其他獨立國家政權一樣,不容干擾和侵犯。梵二體驗的是「心、神領導」遠超過其他外在的一切,所以特別注意到教會是天主的子民,是人類合一的聖事。從人的歷史來看,兩次的世界性戰爭,使人對「互相殘殺」有了新的警覺與醒悟;基督徒幾個世紀的分裂、敵視的痛苦經驗,使教會清楚地意識到,這和基督的「和好、寬恕」相去太遠,自己也需要悔改和皈依。基督的祈求「使他們都合而為一」,逐漸在基督徒的團體中發生共鳴,成為教會的祈禱;面對四分五裂的世界,教會本身更感到合一的需要。梵二大公會議向「分離的弟兄」發出合一宣言,教會生活顯示了新的活力:從積極角度來看不能改變的消極事實,以聆聽、接納的心來消除彼此間的成見、誤會,打開交談、分享的友好途徑。完全的「合而為一」雖然還很遙遠,但基督徒團體間的共同祈禱,相愛相通的發展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實,超過了只是「趨勢」的方興階段。繼續發展的趨勢似將更加強「心神、真理」上的和諧一致,至於外在的合一方式則由「愛」的具體行動來隨時說明,隨時協調。
基督的臨在與團體共融
體驗「教會是合一的聖事」有多方面的效果,對「天主子民」本身來說,那就基督徒對團體有了更「生活」的新體驗。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後的教會,很著重於組織制度化和集中統一管理,在靈修生活上很重視「遵守教會規定」,強調個人與天主間的關係。在聖事、禮儀方面,由於長期的「制度化」和太集中於形、質與有效無效的「法定」問題,使參與的基督徒幾乎只是在盡個人的責任,失去了對團體應有的「合一與共融」的基本體驗。梵二的禮儀革給教會的聖事生活帶來了新氣象:首先把感恩祭──合一共融的聖事,從高、遠而形式化的束縛中,帶回到基督徒團體中間,恢復其合一共融的真面目;對其他聖事,也逐漸更新調整,盡量表達出基督臨在與團體共融的特性。梵二後的基督徒團體,在強調分享、共融的喜樂中,顯示出了非常的活力。基督徒越來越體驗到,感恩祭是基督徒個人和團體的生活中心,藉著與基督的相通,便不可缺少肢體間的交流、共融。藉著彼此間的相通,便自然體驗到基督之神—愛的聖神就在他們中間,真正神恩和治愈的基礎與泉源。這些都已是可見的結果,不必多加申述。再往前看,教會生活在這方面好像會更「平面化」,禮儀似將更趨簡潔明瞭,更配合各地的文化、習慣;基督徒團體也將更有家庭氣氛,更能體驗並顯示基督的臨在,更善於表達「一心一體」的手足之情。由堂區的自養、自治趨勢,可看出教會內的職務將由更多的基督徒來分擔,每人都將更意識到「傳教」的責任和使命;教會靈修也將因基督徒的廣泛參與和經驗,變得更豐富、更有活力,因而更顯出整體教會的多元合一,是一個「愛」的團體。
「四海之內皆兄弟」
教會是合一聖事的另一效果,就是教會在使徒工作上對「外教人」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變:不再著重於他們的迷信、偶像、邪惡、以及一切不符合「羅馬禮規」的習俗與傳統,而更注意去在不同的文化遺產中,找出與福音可相配合的一切因素,盡量加以「運用」、淨化、提昇,使它們走向基督帶來的「完成」。傳教工作──把基督帶給尚未認識祂的人,不再是強調救那些「崇拜邪神,走向地獄」的不幸者,而更是和他們分享基督帶來的豐富的生命。現在教會更意識到,基督成人的目的和「不惜一切」要實現的理想,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他用「為小兄弟肯犧牲性命」的愛,要使分裂的人類家庭能合而為一。梵二後的使徒工作方向,在社會、教育、仁愛等各種工作上,不分種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一視同「人」地無條件服務,活生生地表達著四海一家的具體實現。從這些具體的行動來看,不難想見更進一步的發展情形:人與人間更尊重每人的尊嚴和自由,教會在人群中更有「愛」的表現,更配合人性的需要,更顯出是「人類合一聖事」的特徵與效果。
靈修本位化
從以上所說的幾點中,尤其是在教會「平面化」和本位化的趨勢上,靈修本位化可說已經結了果,不再是「趨勢」的萌芽之期了;雖然這「果」仍是青青初果,離成熟還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教會在世界各地,尤其為年青的一代,幾乎到處都所謂的「吉他彌撒」在流行著;在儀式、音樂、歌唱等各方面,配合著不同民族的習俗與傳統,已很富有地方文化的特色。在祈禱方面,除強調讀經誦禱外,對東方的靜坐方式近些年來發生了很大的興趣;西方教會對東方國家的古老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經驗,有了新的重視和更深入的了解。基督來「是為完成,不是為廢除」的原則,教會現在也具體地使用在和地方文化的接觸上,基督徒的靈修生活正體驗著「就地生根」的欣喜和在尋求更深入的不同途徑。欣喜,因為體驗到基督的「好消息」不再是裝在「歐美」的架構中,而是要進入所有的文化並配合每一個人的具體情況。需要更深入,因為基督的福音和西方民族接觸後,歷經數百年的歷史滄桑,才產生出中世紀的「基督文化」;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可說是尚在和基督福音的正式接觸階段,到「領受洗禮」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如果以臺、港地方教會為例的話,靈修本位化不但是方向已很明確,而且可以說已有了基礎。在著作方面,張春申神父在最近發表的一篇大作中(中國教會的本位化神學──神學論集42),對此有綜合性的介紹與說明,這裡無需重複。在生活上,基督徒團體一方面和聖統教會保持著密切的信仰合一,另一方面也充分享用「天主子女的自由」;他們以自己和基督接觸的生活經驗,在默默地準備中國文化的接受洗禮。靈修本位化的進一步發展,應是基督在更多的基督徒身上「成人」,在更多的基督徒團體中「成人」,最後才能在整個的文化中「成人」。


結語
我們分別從心理、啟示、教會以及聖事神學幾方面,指出了現代教會靈修的一些主要發展和趨向。由於特別著重於這些新趨勢的積極方面,可能會給人一種「太樂觀」──不符實際的印象與錯覺。所以在結束之前,願意在這裡指出一個相關的歷史靈修事件,作為對現代靈修進展的一個參照。十四世紀末期,西方教會裡興起了一種「現代的敬禮──現代靈修」;它的代表作品中為我們所相當熟知的,就是師主篇──效法基督。它的主要歷史背景是,教宗「流亡」亞味農,七十年後才返回羅馬,接著就是西方教會的大分裂。先是兩位教宗同時在位(一位在羅馬,一位在亞味農),後來有了三位教宗同時在位;四十年之久,整個教會陷於混亂,不知道誰是教會的真元首。教會這時在神學、靈修各方面正陷入煩瑣、空洞的探討和新柏拉圖神秘主義的五里霧中。由於這些外在的混亂和內在的空洞玄虛,當時興起的「現代靈修」特別強調收歛心神、尋求安靜;喜愛謙遜、平凡的生活;盡力躲避新奇、神秘、玄虛、高談闊論。認真勤讀聖經,效法基督的一切德行(不只是效法祂的貧窮謙遜,像方濟精神所強調的一樣),勇敢堅強地攻打自己的惡習和私慾偏情。在祈禱上指定每日祈禱題材,有計劃地運用不同官能和情感;把在祈禱中所定的善志,好好整理安排,有計劃地帶入生活中去實踐。
這個十五世紀盛行的「現代靈修」,無疑地對教會神修有了非常大的貢獻,但為梵二後的今天來說,它自然需要補充和說明。比如,它所代表的只是一種當時隱修士的靈修方式和理想,非常缺乏團體幅度和對人類宇宙的積極關懷。同樣,我們對今天的「現代靈修」新趨勢,一方面要強調指出它的積極發展和優點,但同時也清楚記得,它並不是最後的完美,它只是發展中的一環,它也有待未來發展的補充和調整。在這「追昔、撫今」的參照下,我們可把以上所說的一切新發展、新動向,總結為以下幾點。
從比較狹窄的個人中心和直線式的靈修,進入更有平面、更遼闊的境界:重視、強調團體的交流、共融,積極參與俗世的建設工作,逐漸顯示出四海一家,萬物同體的「新」胸懷、新景象。從偏重對立、分離的消極方式,進入更積極地尋求了解、協調、配合:全力推動基督徒的合一,加強與非基督徒的積極交談;努力尋求兩性間的深入了解與配合,使在具體生活、工作上,更能表達兩性的基本特徵,同時又顯示出「剛、柔」相濟的合一完美。第三點是,基督的好消息逐漸脫去西方、羅馬的標誌,顯出天下為公的本來面目:教會就地生根,靈修本位化;不同地方文化在基督徒的具體生活中準備接受洗禮,成「人」的基督更繼續進入人群,處處「成人」。最後在這「蓬勃」發展的新氣象中,基督之神的推動和臨在,有著顯明的「訊號」可資辨認:越來越熱愛人的軟弱團體和非常不完美的軟弱教會;無條件地和這充滿缺點的教會同心同德,「死心」塌地的和它永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