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劉丹桂 |
 

 

43
神學論集
(1980)p113-127
   

基基督徒的希望與在臺灣資本主義的思想模式

 

劉丹桂


在討論這個問題以前,許多人一定要問:臺灣有所謂的資本主義嗎?因為在我們許多人的觀念裡,我們這裡所倡導、所標榜的是國父 孫中山先生所主張的民生主義的經濟政策。從中學到大學,每個學生都接受過「三民主義」,「國父思想」的教育,每個人都很清楚的了解我們所強調的民生主義和資本主義以及共產主義是很不同的,是水火不相容的。換句話說,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都是我們的社會所堅決反對的。是的,嚴格而論,表面上沒有人願意承認:我們有所謂的資本主義。但是,私底下,如果我們好好的張開眼睛,看看我們生活的四週環境,如果我們夠誠實的話,我們不能不看出一個事實:在我們的民生主義底下,有很深的資本主義的意識型態﹙Idealogy﹚。只要打開每天的報紙,在第一版上,政府的經濟政策消息佔了一大半,所報導的不外是,我國的經濟成長率如何發達,中央總預算案如何保障國家安全、安定社會民生…,好像經濟繁榮了,其它的許多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這種金錢萬能、經濟決定一切、高於一切的經濟至上主義,難道不是資本主義的意識型態嗎?當然,我們不能否認臺灣在經濟上是一個富裕的社會,但是除了經濟以外,其它的方面是否夠和諧?是否配合發展?都是值得我們反省的問題。就像迭更斯﹙Charles Dickens﹚所說的:這是最好的時候,也是最壞的時候;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也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也是失望之冬;人們前面有著各種事物,人們前面一無所有,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1)。同樣的,我們也可說:這是最富裕的時代,但也是最不和諧的時代。我們所要的是一個富而又和諧的社會,那麼資本主義所帶的問題究竟在那裡?它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如何解決所帶來的危機?這就是以下所要做的簡單研究:
一、資本主義的概念和來源。
二、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好處和危機問題。
三、一般人如何面對資本主義?
四、基督徒的希望如何面對資本主義?

一、資本主義的概念和來源
按照帕梭﹙R. Passow﹚的說法,最早使用「資本主義」這個名詞的是法國路易•勃郎﹙Louis Blanc﹚,他在一八四一年,在名叫「進步的評論」﹙Revue du ﹚刊物上發表了一篇題名「勞動的組織」﹙Organisation du Travail﹚的論文,其中說到少數人排他地獨占資本的狀態為資本主義。可是,這一個名詞出現了很久,卻沒有被人使用過,直到一八七O年,德國社會學者沙佛列(Albert Eberhard Friedrich Schaffle )著「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才再使用它,一直等到宋巴特﹙Werner Sombart﹚在一九O二年出版「近代資本主義」﹙Der Moderne Kapitaliskmus﹚一書以後,它才變成學術界的時髦名詞。馬克斯雖然從來沒有使用過這個名詞,而使用「資本家的生產過程」﹙Kapitalistischern Produktion Sprozeess﹚一詞,但他卻是第一個分析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人(2)
正如社會主義在不斷的演化,有許多不同的種類,不同的定義。同樣,資本主義的概念也是如此,由於學者所把握的資本主義的構成要素不同,有的人強調這種特徵,有的強調那種特徵,因此,資本主義這個名詞,有時會讓人有一種模糊的感覺。例如布藍他諾﹙Lujo Brentano﹚舉出推動現代資本家的利己心:馬克斯主義者則求之於資本家的剝削勞動者;帕梭•別羅﹙Georg Below﹚等則指出經營大規模的生產;卡爾•狄爾﹙Karl Diehl﹚以技術和自由主義的法制為資本主義的特色。這些學者的學說,就某種意義來講,的確說出了資本主義的某些特色。但是,他們在肯定自己所把握的特徵時是正確的,但在否定他人的時候就錯誤了。第一個不將資本主義的概念求之於一、二項的特徵,而求之於綜合的要素者,就是柏黎﹙L. Pohle﹚。他以個人主義的經濟秩序為資本主義的第一構成要素,這是要個人負擔經濟的自我責任,也是私有財產制度,和經濟活動的自由放任制度之所由來;第二是營利經濟的生產方法;第三是企業,而現代資本主義的特色就是在於這三者的統一綜合(3)
更清楚地講,要想正確的把握資本主義的概念,必須整體綜合的去看它的全面。如果以資本主義的特質為機械生產,或大規模的經營,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未來的任何社會或時代,都不會,也不可能廢止使用現代人所使用的機械生產或大規模的經營。這些特色,只有當做次要的因素來看來才有意義,其本身是沒有多大意義的,也就是說並非重要的因素。真正重要的因素,只有從社會問題的發生這個觀點來把握才對。社會學者,或文明批評家的研究之所以能夠把握資本主義的真正特色,就是因為他們的眼界廣闊,將資本主義的特色不求之於單一的要素,而求之於綜合的要素的緣故。所以,現今為大家所接受的資本主義概念,似乎應該包括以下四項:第一、正在推動資本主義的,究竟是甚麼意識型態——財富是至高無上的價值和目的;第二、正在維持資本主義的到底是其麼社會秩序——私有財產制度和自由放任制度;第三、資本主義的生產與外面的關係如何——不以消費者為目的的商品生產;第四、生產者本身內部的構成——資本家與勞動者的對立,也就是前者對後者的剝削(4)
從以上的四個要素中,我們可能已經約略看出所謂的資本主義,的確有它的危險性,特別是資本主義的意識型態,以及賴以維持的自由放任思想,這些就是下一節所要研討的。

二、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好處和危機
在今日,資本主義已漸成為人所厭惡憎恨的對象。然而,如果把資本主義當作社會進化的一個過程,則絕對的或相對的多少有其功勞。資本主義的功勞是什麼?一言以蔽之,就是建設了現代的物質文明。我們如果回顧十八世紀前半葉的英國,或五四以前的中國,便可立刻發現:現代的社會和那時的社會,有如何重大的差異。我們所居住的房屋,所用的家具、日常所穿的衣服、天天所吃的東西、報紙、雜誌、書藉,以至於紙筆,這些東西天天在我們身邊發揮著極大的效用。除此以外,還有醫藥、衛生設備、電話、郵局等通訊機關:汽車、火車、輪船、飛機等文通工具,和收音機、錄影機、電影、電視等娛樂工具;而且,這些舒適的財貨,都很便宜呢!以往連有錢的人也不易獲得的這些財貨,今日卻變成一般民眾的日用品。如果資本主義以前的人也生活於現代,只得說這是一個新的世界——另外一個世界。
物質文明本身決非目的,然而它卻是為過舒適生活所必需的條件。如果沒有這些條件,我們就非傾出大半的時間和精力與自然奮鬥不可。就因為有了這些,我們才能利用所節省下來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其它一些更重要的事情。物質文明單從其本身來看是不充分的,它是為其他的必需條件。而怎樣使用這些條件,以達到貢獻人生的目的,就需要物質文明與其它的力量一起合作。然而,不管社會組織如何地變化,物質文明之被使用為條件是永遠不會變的。
而問題就在於因為物質文明的繁榮,全體民眾究竟享受了多少的實惠,和縱有所享受,上下階層的人之間,究竟有多少差別。如果物質文明的享受只限於某一階層的人,那麼物質文明或許受這一群人的歌頌,但就民眾來說,可以說沒有甚麼關係。在這一點上,資本主義常是有缺點的。也因此我們可以,而且也應好好的反省一下:資本主義所帶來的物質文明,是真的繁榮,還是假的繁榮?它所帶來的財富,到底是生活的手段、工具,還是生活的目的?在資本主義下,個人的需要和公共的社會福利是否平衡?針對以上的問題,我們不難發現資本主義很容易陷入以下三種比較大的危機裡:
1. 財富分配不均
現在雖然大多數人的所得足以餬口,可是有些人仍在饑寒中掙扎,即使在所謂富裕的國家裡,得不到最低生活需要的人還是不少。因此「生活問題」成了最大的問題,人們一天到晚只為衣食打算,忘卻了人生的真正目的和工作的真正意義;這樣不知不覺地就會踏上了唯物主義的道路。財富的分配離理想太遠,是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也實在是人類今日極大的問題,必須設法解決。這個問題在今日變得如此的嚴重,許多社會問題都是直接或間接從這裡滋生出來的,以致財富分配問題竟變成了「社會問題」的代名詞(5)。由於財富分配不均,大家都想往高位躥,看不起低下階級,臺灣的升學主義就受這種危機所影響。鄉村青年不願留在鄉下建設農村,而往都市跑,也是這個因素所造成的。
2. 個人主義盛行
個人主義因著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制度和經濟自由放任制度下日漸普遍。為了個人的需要,為了賺取自己的利益,許多資本家在眼前只想如何獲得更多的利潤,而忽視了其它人的生存權利,以至於漠視公共社會福利。環境污染,就是這種思想背景下所產生的禍害之一。根據調查顯示,目前臺灣西南部淺海區大都在河川出口附近,而這些河川流域都被化工、紙漿廠所包圍。這些工廠所排出的廢水經河川導至沿海,嚴重的污染了水質,影響水產的養殖和附近漁民的權益(6),就連政治上的許多革新政策,很多次沒法推行,原因在那裡呢?講得好聽一點,是因為很多從政人員思想保守的緣故,因此在執行上有困難。講得難聽一點,真正的原因,還是在於許多從政人員為了怕個人的利益受影響,因此不願意革新,其至積極阻止革新(7)。可見這種以自我為中心,只顧個人好處的個人主義,已經從資本主義的經濟層面透到政治、社會等其它層面裡了。
3. 道德的墮落
雖然資本主義並不直接產生道德的墮落,但目前的事實是如此。在資本主義的意識型態下,今日占人口的大部份的貧窮人﹙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負荷著相當長的工作時間,而他們的生活,卻只能勉夠消除其一天的疲勞而已,除此以外,任何其它較業餘的事情都不能兼顧。而且,他們的工作環境往往是危險的和缺乏衛生的,他們的報酬又只能勉夠維持其最低的生活。在這一種經濟條件下,斷絕了他們向上進取的一切希望,從而被迫過一種自暴自棄的生活。而他們之所以犯竊盜、賣淫的罪惡,老實說,大部份就是來自他們的不飽不暖,和對於生活的一種絕望的情緒。另外一方面,富有的人究竟在過著怎樣的一種生活呢?他們有的親自參加勞動,得著過多的利潤,有的不參加任何勞動而得利潤,地主、金融資本家差不多惟剝削「剩餘價值」而過活。他們中的一部份人,利用不必為生活而勞動的地位,從事於學問藝術的貢獻,然而,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還是屬於遊閑的一群。由勞動得來的報酬是不容易奢侈浪費掉的,然而優哉遊哉地獲得的金錢,因為沒有流過絲毫的血汗,所以容易用於無益的浪費,使有錢的人變成所謂的享樂主義者。正如亞諾爾德﹙Mathew Arnold﹚所說,「資本主義使勞動者貧困,使有錢的人頹廢,結果雙方都沒有好處」(8)
最後,資本主義的意識型態,在一切資本主義的罪惡中,其罪大惡極者,就是物質主義的高漲瀰漫,唯物主義跟人格的成長是根本衝突的,影響整個社會也最深。唯物主義不但支配著資本家,而且也支配著貧人,他們中的大部份,在不知不覺中,崇拜財富。更大有變成阿諛追隨富有者的卑鄙傾向。物質主義在今日,已從經濟社會侵入到其他的一切社會,這個價值觀念的顛倒,使得傳統精神文化都跟著消失了,其必然的結果是帶來整個社會的腐化,倫理精神道德的喪亡,問題實在十分嚴重。在推銷競爭的市場中,有良心的商人的商品,常常很難有售出的機會,不顧道德的人,反而容易獲得極大的成功,結果是道德標準,一天一天的墮落,人類不正當的慾望也日益提高了。誰能夠花最少的時間、精力,賺最大的錢,誰就是最「成功」的人,怪不得有人說:「整個資本主義的基本錯誤便是它為現代人所下「成功」的定義了」(9)。青少年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呢?還不是因為父母親由於唯物精神的作崇,以賺錢為第一要務,而疏忽了孩子的管教所導致的嗎?

三、一般人如何面對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問題和危機是多面性的,很可惜許多學者在謀求解決時,只看事情的一面,而沒有整體的去觀察。例如許多社會學者在解決資本主義所帶來的禍害時,只看到財富分配不均這一點,因此主張取消私有財產制,而實現一個無階級的社會。共產主義就是其中最極端的一種,以歷史辯證唯物論的原則為基礎,它的行動充滿著革命性與破壞性,但是只要眼光銳利一點,應該不難看出共產主義的錯誤原則。面對資本主義的禍害,雖然有人提出共產主義的解決辦法,但這絕不是我們多數人所能接受的。社會主義的幾個派別,關於階級鬥爭和取消私產,已沒有共產主義的那種死硬,對於共產主義的錯誤原則,多少有了顯著的緩和。但是社會主義若不改變它的基本原則,它不承認社會與個人的真正目的,誤認人生目的只是為了享受現世的安適,把人最高尚的自由主權,犧性於多多益善的物質生產需要,也是解決不了多少問題的。
面對資本主義,可能最麻煩的就是它所帶來的個人主義和唯物主義的思想型態了。其實,更正確的講,個人主義和唯物主義並不是有了資本主義以後才產生的。只要是人,誰沒有私慾偏情呢?誰不喜歡能夠把握住的比較具體的東西呢?自我中心和不喜歡抽象的東西,是人與生俱來的傾向。只不過,在資本主義以前,這些傾向比較見不得人似的,因此所進行的方式常是私下的、隱密的。自從資本主義產生了以後,這些內在的傾向好像得到了一個背景做它的靠山,因此變本加厲加以公開化了,好像事情雖然不對,但既然大家都這樣做,因此也就沒有甚麼不對了,這種意識型態最是可怕,現代人已經意識到自己越來越身受其害了。打開報紙,我們一面可以看到個人主義和唯物主義下的各種各類的罪行;另一面又可以看到各行各業的人,針對所發生的社會問題所發生的呼聲、建議、文章。分析這些呼聲、建議、文章,我們不難看出他們所提出的解決辦法大約有三個層面。有的從心理的角度著手,例如:腳踏實地的生活、文明生活的調劑、征服自己、快樂的真諦……。有的從法律的角度著手,認為某些問題,例如最近的經濟犯罪,除非加以嚴厲的懲罰,簡直就沒有希望加以阻止。有的從道德的角度著手,呼籲人摸摸自己的良心做事,勸人擇善固執,向人強調精神重於物質……而且一般人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通常有一種次序,先從心理解決,解決不了時,則訴之於法,法律也沒辦法時,則求之於倫理道德,等到連倫理道德也發揮不了作用的時候,就真的沒有希望了。真的,連一般人也懂得提出真理、正義、仁愛的原則來解決資本主義的意識型態帶來的社會問題,但是,當一個人長久的付出真理、正義、仁愛,卻收不到別人真理、正義、仁愛的反映時,他是否有強勁繼續下去呢?﹙雖然好像沒有結果似的﹚、或者失望、停止,以致同流合污呢?這時一個人或者繼續前進,或者停止,決定的因素常在於這個人是否有宗教的力量在支持著他。一個人要是否認宗教的存在,而光想用心理、法律、倫理道德去解決問題,早晚會遇到碰壁、沒有出路的一天。這並不是說,光靠宗教,不用心理、法律、倫理道德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而是說,宗教可以給心理、法律、倫理道德一種更深、更穩固的基礎,使我們可以在失敗時繼續前進。這也是我們下節所要進一步研究的。

四、基督徒的希望如何面對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和財富,的確給世界帶來了某些的進步和繁榮,但是跟隨資本主義而來的一些意識型態,如唯物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也同時給這個繁榮的社會帶來不少的問題,這是我們不能否認的一個事實。許多人在事情發生了以後才悔不當初。身為基督徒,可以追問一下,我們對於這些人事前到底講些什麼呢?為甚麼我們在問題發生了以後,才告訴他們:「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卻賠上了自己的靈魂,為他有什麼益處呢?」﹙瑪十六26﹚,而不事前告訴他們,提醒他們呢?或許我們已經在事前提醒別人,但在提醒別人的時候,我們可能過分輕視物質,其至把物質說得一文不值,也沒有把「神貧的人是有福的」這句話解釋清楚,以致叫教人難以接受,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反省的。只有在我們把真正的訊息傳給別人時,我們才可能讓外教人明白基督徒的希望能夠真的帶給他們一些什麼。
的確,福音告訴我們,天國不是這世界的天國。但是「我們也應該指出說明,佔有世界,控制世界,享用世界,喜歡世界,並非遺棄天主;相反,正是服從天主,光榮天主」(10)。我們該記住,在這方面,天主必有和我們算賬的一天,所以在人類發展的促進上,基督徒應該當仁不讓,一馬當先;他們該作世界的先鋒,不怕吃苦,利用技術與科學,向自然進軍,征服自然,這是耶穌基督要我們參加的造化工程。資本主義的社會,在追求財富,生活稍微一安定舒適,便會馬上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生命為何要受許多折磨?對於這類的基本問題,我們若提不出答案,便會看到人類所受的痛苦,是何等悲慘!今天的基督教義再也不能提出高高在上,遠離人間的「笑料」了,今天的基督教義應該作照世燈塔,為人指破迷津,應該表現基督的活力,給群眾帶來朝氣。基督徒不應帶給外教人一種誤解,以為天主所關心的不是人類和宇宙的發展。基督徒也應該使外教人看出,基督徒之所以為基督徒,並不在於他與別人不同,而是在於他比別人更是人。也只有這樣,基督徒的希望才能真正的吸引人,打動人心。
資本主義的錯誤在於少數人用不公平的手段,壟斷人類資源,損害了別人的利益,在於許多人變成了守財奴,而不知作財富的主人。所以,問題不在於財富與作人是否可以二者兼得,因為二者並非冰炭不相容,我們該留意,財富不但不是作人的阻礙,而且反能助人作人。可以說,凡為征服大地資源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實行天主的計劃。一切智慧、一切研究、一切為建設、經濟、政治和社會系統所有的奮鬥,都與人類為發展宇宙所從事的群體工作有關,都是天主計劃中的一部份,都有耶穌的幫助。我們每天都應自新,每天都該昨死今生。我門四週的人,我們所在的地方、所作的事情,都與我們的生活有關,都應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我們該讓基督把它徹底的改變,完全把它化為己有,好能由於我們的合作,實現祂「道成人身」的奧跡。
說到財富是好的,並不是說財富就是一切、是最高的價值,這也是我們教會所要說明的,否則我們很容易走到另外一個極端。教會很清楚的指出財富物質雖然是好的,但畢竟只是一個工具而已。失業、低薪、文盲、饑餓、落伍、戰爭,這些都是從那裡來的?一般人大概都了解這些不幸是和人類的過分重視物質有很密切的關係,由於過分重視物質,因而產生了自私、驕傲、貪婪。面對這些自私、貪婪,只有教會更提出了它們和罪惡的關係,對於這些罪惡,人類都應負責。我們必須接受一個事實:面對資本主義所帶來的一些危機,不管人類如何的努力,也不論社會提出怎樣的政策去解決,我們常有失敗的時候,也沒有百分之百,迅速而決定性的解決辦法。一個人如果不願意承認人類的集體罪性,不認識所謂的「罪惡」,面對以上的事,早晚總有崩潰的一天,遲早會陷入沒有出路的絕望之中。
基督徒的希望告訴我們必須努力解決社會上的不幸,這也是一般人口中所喊的。但是,只有基督徒的信仰能夠正確的看出,首先應該征服的是罪。而且能虛心的承認,由於人的軟弱、人的有限,這場戰爭不是我們人類所能百分之百勝利的,我們需要一位絕對的超越者,而基督已以自己的死亡和復活與我們同在了。基督既然已經承擔了我們的罪過,我們今天就必須承認自己有罪,也該承認我們四周的社會及團體所犯的集體罪惡,罪惡使全人類叫苦不已,在這種叫苦中,我們聽到天主很久以前所問過的問題:「你對你的弟兄作了甚麼事?」所說的痛苦,也是有智慧的人在努力征服控制宇宙的過程中,所面臨的悲苦與奮鬥。總之,這是苦幹、技術和一切科學所有的共同職務,包括政治、社會與經濟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基督徒的希望,也使我們勇敢的承認,痛苦就某方面來說,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上,人努力消除痛苦,這種努力本身就會產生痛苦,這是我所不容易了解的一個現象,也是使許多人煩惱與絕望的原因。」(11)但為認識並信仰耶穌的人,情形就不同了,耶穌的苦難和復活,使人類在面對罪惡和消除痛苦上,有了一個絕對的轉機。應用Michel Quoist所說的:「基督徒在看事方面能高人一等,基督徒也有眼睛,但他們所看到的人類、歷史、世界、和別人所看到的,意義卻不同。別人看的是熱鬧,他們看的是門道,這是信仰的結果。」(12)

結 論
面對今日資本主義意識型態所帶來的危機,解決的唯一辦法是堅持正義、博愛的基本原則,這兩種道德原則,一般人可能只想到用心理或法律去維持,但為基督來說卻有了更深刻、更穩固的基礎——基督的信仰。這種信仰使人在邁向真、善、美的道路上,能夠在跌倒中站起來繼續往前走,能夠使人在失望中不致絕望,能夠使人在失敗中承認自己的有限、不斷地努力下去。這種努力以赴,充滿希望的態度,使教友有能力而毫無畏懼地正視人生善良與邪惡的種種現象,熱誠地欣賞每一種成就和進步,面對那威脅人類福利康寧的種種勢力和意識型態,有能力應付得宜。這種面對現實的勇氣,包含忍受痛苦和失敗,以及挫折的能力。真正的基督徒並不因為人生的曖眛不明或對許多難題的無法解答而感到詫異,因為他知道現世的人生境況原來就是籠統含糊的。他與邪惡勢力戰鬥,因為惡勢力破壞人生,但是對這些惡勢力的存在,並不大驚小怪。可以說,真正的基督徒乃是真正的實在主義者,也是最有希望的人,基督徒的望德使人盡可能以最實在的方式,實現人間的希望;在信仰中盼望著天主的最終完成,這種望德遠遠超出人心的想像之外。
我們人的希望證實了我們所希望的內容,大致上是一樣的——為愛和生活而奮鬥,又宣稱它們終將獲得勝利成功。「為基督來說,這個鴻溝的最後瀰補工作,只有靠吾主耶穌來完成,於是,我們才發現,真正的問題,不是『我們希望什麼?』而是『我們因誰而希望?』(13)最後,還有一個問題,如何把真正的基督徒希望傳達給非基督徒?最重要的就是生活的見證。『若有人詢問你們心中所懷希望的理由,你們要時常準備答覆,且要以溫和、以敬畏之心答覆,保持純潔的良心,好使那些誣告你們在基督內有良好品行的人,在他們誹謗你們的事上感到羞愧。』﹙伯前三15~16﹚



參考書目:
1. 「雙城記」,東海出版社﹙譯﹚,原作者:Charles Dickens,民國六十一年五月,﹙臺南﹚p. 1
2. 「亞當、斯密與經濟」,河所榮治郎著,陳鵬仁譯,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一年十二月版pp. 38~47,論資本主義的概念,pp. 63~79,資本主義的批判。
3. 「社會問題」—人生問題解答之五,by F. Lelotte. S.J.,周弘道譯,光啟出版社,民國五十年六月。PP.56~74,財富的分配。
4. 「人與社會」,卷二第二期,PP.23~26,當前對外貿易問題之檢討。﹙張清豐﹚人與社會雙月刊社出版,六十三年六月。
5. 「人與社會」,卷三第二期,PP.43~48,民主建設與和諧社會,﹙邱垂亮﹚,人與社會雙月刊社出版,六十四年六月。
6. 「清晨滴露」,梁敏天譯輯,道聲出版社,六十六年九月,PP.224~225,要「生活」而不是競爭。
7. 「基督還活著」,by Michal Quoist,田永正譯,光啟出社,六十三年三月初版,pp.49~82,造化的奧跡。pp.100~132,救贖的奧跡。
8. 「希望與望德」,by Edworl Allemand,吳富炰譯,光啟出版社,六十一年九月出版,pp.80~86,實現希望。


 




 
附註:
1 雙城記 p. 1 東海出版社
2 請參閱—「亞當、斯密與經濟學」p. 39﹙臺灣商務﹚
3 同上,p.39~40
4 請參閱—同上,p. 42
5 社會問題,光啟出版社p.57
6 cf「人與社會」卷二,第二期,p. 26「當前對外貿問題之檢討」。
7 「人與社會」第三卷第二期,p. 46—「民主建設和和諧社會」。
8 cf「亞當、斯密與經濟」﹙商務﹚p. 76
9 「清晨滴露」﹙道聲出版社﹚,p. 224
10 『基督還活著』﹙光啟﹚p. 25
11 同上,p. 122
12 同上,p. 173
13 「希望與望德」p.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