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王 敬 弘 |
 

 

42
神學論集
(1980)p453-475
   

若望福音中的聖神 (下)

 

王 敬 弘

 


耶穌最後晚餐談話中的護慰者
「如果你們愛我,就要導守我的命令;我也要求父,祂必會賜給你們另一位護慰者,使祂與你們永遠同在;祂是世界所不能領受的真理之神,因為世界看不見祂,也不認識祂;你們卻認識祂,因為祂與你們同在,並在你們內」(十四15~17)。


首先要解釋幾個詞彙:
「遵守我的誡命」:在若望福音中,這個詞句不止是表達在外在行為上遵守的誡命;而是以整個的生命相信並愛耶穌,與祂結合。
「護慰者」:這個字在希臘原文常被用為一個法律上的詞句。在法庭上是指被告的辯護律師,或是一位中介。如果用在法庭以外的情況下,這個字可解釋為安慰者、教導者和鼓勵者。在若望福音中究竟它有何意義,必須從具體的上下文才能確定。
「另一位」:在若壹二1中稱耶穌為護慰者,所以此處稱聖神為另一位護慰者。二者之間的關係,我們以後要作綜合的分析。
「世界」:在若望福音中是泛指在現世中一切反對耶穌勢力的總稱。
「真理之神」:這也是在最後晚餐談話中特別給聖神的名字,表示祂是把真理傳達給人的神 (參看十六13);但也可能表達祂就是真理 (參看若壹五6)
我們先從上下文來看這一段福音的意義。在12~14中,耶穌告訴門徒凡信祂的人要作祂曾作過的事。這是因為祂往父那裡去,不再在這個世界上。可是如果信友要作耶穌所作的事,必須因耶穌的名向父求,而耶穌就在信友身上實現他們所求的。
接下來就是我們現在要註釋的經文。如把這三節經文與18~24連在一起,就可看出15~24中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講天主三位將要來臨於信友之中,並與他們同在:15~17是論聖神的來臨;18~21是講耶穌基督的來臨;22~24是指父的來臨。雖然父子的來臨不能截然劃分清楚,因為在20~21中也提到父;而在23節中也提到子,不過天主三位的來臨是18~24很顯明的主題。信友要獲得這三位的來臨及同在,必須滿全一個共同的條件,就是「要愛耶穌,並遵守耶穌的命令」。這項要求曾在三節經文中表達出來 (15、21、23),分別與三位的來臨有關。從這個結構看來,天主三位實在是與信友同在的天主。但為得到這個恩典,唯一的先決條件是「你們愛我,就要遵守我的命令」;這是一位信友對耶穌基督所應有最基本的態度。
在這裡,我們也看到若望對天主與我們同在作了一個深刻的反省,完成了他在序言中天主與人同在的神學。在序言中他所提到天主創造了萬物,但這創造的工作卻是藉聖言而完成的。所以,天主和聖言以創造者的身份常與受造物同在。天主為了拯救世人,派遣聖言成了血肉之人,寄居在我們中間。所以,子是父救恩性臨在的表現。在最後晚餐時,子知道自己要回到父那裡去。如果信友們愛子,也遵守祂的誡命,祂要求父賜給另一位護慰者。在耶穌回到父那裡去受光榮的時候,父子藉著聖神和祂的信友們同在,直到世界的終結。這一點在後來的章節中還要更詳盡地發揮。
這一段中「愛耶穌」的要求也應該再加以說明。無論在新約和舊約中,都要求信友們愛天主,這是十分普遍的一個聖經主題。但是要求基督徒們愛耶穌卻並不是常常在新約中出現的,只在新約後期的幾本書中曾經提到。在這兩節福音中所用的愛字是agapan,它同樣地也在若八42,二十一15;弗六24;伯前一8中出現。用Philein來表達愛耶穌的詞句,曾在若十六27,二十一17;瑪十37;格前十六22出現。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在新約寫作時期中思想的發展,由於信友們愈來愈深地體會到耶穌基督是誰,因此也要求人愛耶穌如同愛父一樣,如果我們從最後晚餐談話的盟約氣氛來看,耶穌要求門徒們愛祂完全是合理的。天主在西乃山上與以色列人訂盟約時,要求以色列人只尊祂為神,並愛祂。現在在最後晚餐中耶穌藉祂的血訂立了新盟約,當然也可要求信友們專一的愛祂。
16節中,耶穌要求父賜給信友們另一位護慰者,這和13~14節中要信友們因祂的名而求父是互相連接的。這一點可在路加福音中找到迴響:「你們求,必要給你們……何況在天之父,豈不更將聖神賜與求祂的人嗎?」(路十一9,13)。
在舊約中,天主與以色列人關係的特徵就是常與他們同在。可是那時天主同在的方式尚不能滿足以色列人的心。所以,在天主要派遣默西亞來臨的預言中,也強調這位默西亞將是天主與人同在 (依七14)。耶穌的來臨使天主與人同在具體化,但耶穌走了之後,這種天主與人同在以一種不可見的方式藉著聖神而實現,並且這種同在是穩定而永遠的。
若望把信友和世界截然分開。信友們首先相信了耶穌基督,然後愛祂並遵守祂的誡命。因此,信友們會接受這位護慰者的教導。護慰者最重要的職責就是把真理傳給相信並愛耶穌基督的人。但是整個若望福音中,耶穌基督就是真理;所以聖神所通傳的實際上就是耶穌基督和祂的教導,也就是在這一點上,祂也使信友們和世界分開。只有信友們能夠認識真理之神,並和祂同在。那拒絕接納耶穌基督的世界,幾乎不認識祂,也無法與祂同在。關於這幾項主題,在以後護慰者的章節中還要繼續發揮。
「我還和你們在一起的時候,對你們講了這些事;但那護慰者,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派遣來的聖神,祂必要教導你們一切,也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若十四25~26)。
在這段話的一開始,耶穌說「我還和你們在一起的時候」一方面是提醒門徒,祂不久就要離開;但另一方面也是預備聖神要來的工作,「對你們講了這些事」的這一短句,在十五和十六章曾六次出現 (十五11,十六1,4a,6,25,33)。從在15和16節的用法看來,它的語氣可在舊約中找到平行的用法。就是先知代表天主發言時,常說「我上主如此說」。從以後的用法我們可看出,講了這些事並不只是指在最後晚餐談話中所講的事;這種句子更好說是一種疊句,其意義是「我對你們說了話」。所以,耶穌所講的這些事,並不是和以後要派遣來的護慰者所教訓的一切是相對的,只是表示耶穌親自對他們講了這些話。可是,當耶穌走了以後,護慰者要繼續給他們講解一切。
在26節中,第一次明確的把護慰者與聖神相連,指出兩名字是指同一天主第三位。此外,在26節中所提到派遣聖神的方式和14、16節中父因子的要求賜給了聖神;現在父要因子的名派遣聖神,兩者可說是互補性的說法。
在26節中,護慰者主要的職務是教導。祂要教導信友們一切,這一切並不是說在數量上比耶穌所說的更多,而是使信友們更能了解耶穌的話中完滿的意義。「想起」一詞並不單指回憶而言。「想起」在聖經中常是讓天主的話能夠在想起者的身上發生救恩性的效果。所以,聖神的工作不只是教導,而且是使耶穌基督的話在世世代代的教會中成為生活的、有力的話,並產生救恩的功能。
「這就應驗他們法律上所記載的話:『他們無故地惱恨了我』。當護慰者,就是我從父那裡要給你們派遣的,那發於父的真理之神來到時,祂必要為我作證;你們也要為我作證,因為你們從開始就和我在一起」(若十五25~27)。
要解這段經文的真義,必須先看它的上下文。從18~25節,耶穌都在講世界對祂門徒的憎恨;因為耶穌的門徒不屬於這個世界。世界迫害了耶穌,也必要迫害祂所揀選的人。同時,耶穌也肯定他們這樣作是有罪的。在十六1~4a再一次提醒門徒,他們將因信仰而受迫害。夾在這兩段之間就是耶穌講論慰護者的話。
在26節中耶穌首先說明這護慰者是祂從父那裡給門徒所派遣而來的;這和以前講法稍有不同。但祂緊接著又講這慰護者就是發於父的真理之神。所以,在後來的神學反省中認為聖神為父子所共發。
然後,耶穌對聖神的使命又增加了一項新的內容,就是祂要為耶穌基督作證。這正預備了十六8~11中聖神有如法庭的檢查官,將控訴世界的罪惡。聖神的作證是面對世界對耶穌和門徒的迫害而作證;祂的作證也會導致世界對門徒更深的迫害 (六2~4)。
由於護慰者是真理之神,祂必須為真理作證,也把真理通傳給門徒,而耶穌就是真理。當人們迫害了耶穌以後,當然也一定會迫害為耶穌真理而作證的人,並惱恨他們。在若望的思想中,耶穌在復活以後,是藉著聖神臨在於門徒的中間。所以,耶穌在世界上所遭受的命運,門徒們也將在世界上遭受同樣的命運。但是,門徒們要繼續耶穌在世界上所作的工作,在27節接下來就講門徒們要為耶穌作證,因為他們從信仰耶穌的開始就和耶穌在一起。這裡可能不只是指當時的十二位宗徒,也是泛指以後的一切信友;他們在聖神的教導下懂得耶穌所說的一切,要為耶穌基督作證。同樣地,他們也要分享耶穌基督被世界憎恨、迫害的命運。
這項主題在對觀福音中都曾出現過。在對觀福音的耶穌末世言論中,再三的警告門徒,將來他們要受到世界的迫害 (谷十三9~13;瑪二四9~13;路二十一12~19)。面對這種迫害,耶穌也在對觀福音中安慰門徒說:「你們受迫害的時候,不要驚慌;因為說話的不是你們,而是聖神」(谷十三11;參看瑪十20)。
所以,無論在若望或對觀福音中,耶穌都預見門徒們要因祂的名而受迫害 (若十五21)。為了應付這樣的迫害,父要因祂的名派遣聖神來幫助門徒,作為門徒見證和勇氣的來源。
「……然而,我將實情告訴你們:我去為你們有益,因為我不去,護慰者便不會到你們這裡來;我若去了,就要派遣祂到你們這裡來。當祂來到時,就要指證世界在罪惡、正義和審判各方面所犯的錯誤;在罪惡方面,因為他們沒有信我;在正義方面,因為我往父那裡去,而你們再看不見我;在審判方面,因為這世界的首領已經受了審判」(若十六7~11)。
在這一段中,7應與5及6相連。5、6中因為門徒們知道耶穌要離開,所以感到憂悶。耶穌在7中解釋祂的離去為門徒們是有益處的。在此處,也許我們會發生疑問:為什麼必須耶穌先離開這個世界,然後護慰者才會來呢?從整個天主的救恩計劃來看,在子降生成人,居住在這個世界上的時期中,聖神並不普遍的降在門徒的身上。聖神的降臨是耶穌苦難、死亡、復活的一個後果。當耶穌在世時,祂的臨在受時空的限制;只有與祂同時同地的人才能聽到祂的聲音,看見祂的生活。耶穌得到光榮以後,便派遣聖神臨在於每一個相信祂的人身上;同時,祂也藉聖神的臨在,居住在每一個信友的心中。所以,實際上,耶穌離開這個世界並派遣聖神降來,使祂的臨在超越了時、空的限制,在信仰祂的人身上更富有活力,更完全地實現。從整部若望福音看來,因著聖神的來臨,人要在聖神內重生,成為天主的子女 (三5);並且聖神也是信友生命活力的來源 (七37~39)。所以,耶穌在這節強調說:「我去為你們有益,因為我若不去,護慰者便不會到你們這裡來。」這許諾在二十17具體實現了。
8~11節這段福音在新約中相當費解。許多聖經學家都承認意義相當含糊,不容易看出它的整體性和聯貫性。
它整個的寫作方式是採用一種法庭的語氣,這和若望福音其它的部份也是相連貫的。在其它部份,耶穌不斷受到猶太人和不信者的控訴;現在聖神來臨了,要反過來指證一切反對祂的人,在他們對待耶穌的方式上所犯的罪惡,在罪惡和正義審判上所犯的錯誤。所以,聖神現在有如耶穌基督 (或門徒) 的檢察官或辯護律師來審判這個世界。但是他審判的方式卻和對觀福音中所講最後審判不同,那是一種公開可見的審判;也和默示錄中的審判不同。
如果要找到對這段經文一個比較合理而較連貫的解釋,也許要歸於若望福音對末世審判的另外一種方式表達出來。它不是實現於外在可見的法庭中,而是在信友的心中。當聖神來臨到信友們身上時,信友們接受了祂的真理的教導;他們重新去看這個世界對耶穌基督的態度和行為,因此聖神指證世界在罪惡、正義和審判各方面所犯的錯誤。
首先,在9節中是關於罪惡:這個世界所犯的罪是因為他們沒有信耶穌。這個主題在若望福音中曾經不斷地出現。耶穌也指責祂所面對的猶太人不信祂的罪。耶穌在第一次談話中,作了下面的結論:「光明來到了世界,世人卻愛黑暗甚於光明,因為他們的行為是邪惡的」(若三19)。在耶穌公開傳教的將完結時,若望福音的作者對耶穌的全部公開生活作了如此的評價:「耶穌雖然在他們面前行了這麼多的神蹟,他們仍然不信祂」(十二37)。當時人的許多罪過都間接或直接和這個基本不信的罪相連。這不信的罪在處死耶穌時達到了高峰,聖神的來臨讓信友們看出來,不但是當時不信而處死耶穌的人是罪人;而在世世代代拒絕相信耶穌而處死耶穌門徒的人,也犯了同樣的罪。
在我們今日多元性的社會中,也許我對若望的這種表達方式不容易接受。因為在現代的社會中,有許多人不相信耶穌,但對耶穌並沒有敵意。此處,若望所描述的並不是一種個人主體性的罪;而是善惡二元的鬥爭;他的說法是受了當時生活境遇信仰受到迫害所影響。
10節中提到聖神的第二次行動,就是證實人們歸罪於耶穌這件事是不合正義的。有些釋經學家以為這個「正義」是有關基督徒信仰的正義。但是,從耶穌所說的「因為我往父那裡去」,可見聖神指責世界對正義所犯的錯,不是關於一般的信友,而是關於耶穌基督自己。若望福音中,猶太人曾指責耶穌,曾宣稱自己和父是一體,認為耶穌是個褻瀆者和欺騙者 (五18,七12,九24,十33)。他們對耶穌下的最後判詞是祂自稱為天主子,因而該死 (十九7)。但是聖神的來臨卻使門徒們了解耶穌真是往父那裡去了,祂和父的確是一體,祂經過了苦難、死亡,得到了光榮,祂的天主性完全顯露出來。聖神實在是耶穌復活和祂得光榮的確實證人;祂使門徒完全認識耶穌基督的真實面目。
同樣的思想也在弟前三16中表達出來:「祂出現於肉身,受證於聖神,發顯於天使,被傳於異民,見信於普世,被接於光榮」。「受證」這詞在原文是justified,意即「得到正義」,就是恢復了耶穌基督原有的正義。這思想在舊約中也有其根源,是在依五15~16「人必將屈服,人必被抑制,目空一切的人必低首下心。萬軍的上主必因正義而受尊崇,至聖的天主必因公平而顯為聖。」由於耶穌被顯揚到父的面前,在天主的正義之中。只有聖神可以把這一點顯示給宗徒,使他們了解他們所信仰的主是正義之主。在宗徒大事錄中,斯德望充滿了聖神之後,也作證說:「耶穌站在父的右邊」(宗七56)。
10節最後一句反而令人困惑,因為耶穌說:「你們再看不到我」,這種說法似乎和十四19、20相反。這裡或許我們應該解釋為門徒們無法再以血肉的眼睛看見耶穌基督;但是聖神來臨使他們在精神和信仰中能夠看見耶穌基督。這正是十四章19~20所肯定的。從以上所說的看來,由於聖神的降臨,門徒們了解世界對耶穌基督的判斷是不合正義的、是錯誤的。他們在對處死耶穌的事上,也審判了他們自己。這就與第11節發生關聯了。
11節中講述了護慰者第三個法庭活動,那就是證實世界在定耶穌的罪時,也審判了自己。整部若望福音都充滿一種法庭的氣氛:整個的世界在審判耶穌;最後世界好像戰勝了,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但是,護慰者的來臨,使信友們體會到耶穌在祂的死亡以後,仍然活著;臨在於信友的中間。這是當初審判祂的人所不能夠想像得到的。若望福音中也講到,在苦難和死亡中,是耶穌與這個世界的首領互相鬥爭的時候 (十二31,十四30)。當耶穌戰勝了死亡,祂也戰勝了今世的首領。耶穌的復活,使祂完全在父之前獲得正義的光榮;這也表示撒殫被定罪,並且喪失了牠對世界的統治權。這同一思想在若望一書中也表達出來:「凡是相信耶穌基督的人,分享基督戰勝惡者」(the Evil one) (二13、14啟四5,五4~5)。護慰者為耶穌的勝利作證,安慰門徒的心,鼓勵他們面對世界的迫害。
「我還有許多事要告訴你們,然而你們現在不能擔當。等那一位真理之神來時,祂要引導你們進入一切真理,因為祂不憑自己說話,而是把祂所聽到的講出來,並把未來的事告訴你們。祂要光榮我,因為祂要把從我所領受的告訴你們。父所有的一切,都是我的;因此我說:祂要從我領受而告訴你們」(十六12~15)。
這一段福音中,護慰者所擔任的角色與十四26相同,祂是門徒們的導師。第12節的經文可能引起一個問題:是否耶穌自己沒有把一切救恩的啟示告訴門徒,而要等護慰者、真理之神來時,才完成新約的啟示?如果按整個若望福音對耶穌基督在啟示上所擔任的角色看來,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那麼,這節經文應解釋為在耶穌復活以後,人們在聖神的教導下,才能完全了解祂在公開傳教時所說所作一切的意義。這也是若望福音中常出現的主題 (二22,十二16,十三7)。所以,12節中所指的是一種對耶穌公開傳教更深的了解;這個了解是來自耶穌基督復活的光明。那時,耶穌要藉著這位護慰者,把他所願意啟示完全的真理通傳給他的門徒們。耶穌是父的啟示,是天主的聖言。
從這個思想就導入第13節「真理之神要引導門徒進入一切真理」,這裡護慰者所擔任的角色是一位引導者。這一思想有其舊約的背景:詠一四三10「願的善神時常引導我,走上平坦的樂土」。七十賢士譯本依十三14「從上主那裡降下來的神,在他們所走的路上引導他們」。若望福音中聖神的引導,其深度和廣度當然遠超過舊約的背景,不只是一種知識和理性的引導,而是認識耶穌所啟示的全部真理,並在具體的生活把耶穌的教訓實現。在舊約的智慧篇中,也曾描述位格化的智慧,不斷地引導人走入生命的路 (智九11,十10)。若望福音曾把耶穌描寫為降生天主的智慧,同時也把這個圖像應用在護慰者身上。
若八31、32中,耶穌曾許諾說:「你們如果固守我的話,就真是我的門徒,也會認識真理,而真理必會使你們獲得自由」,這項許諾耶穌在藉著護慰者實現。在這一點上,我們可在宗徒大事錄中找到實際的例子:斐理伯在聖神的推動下幫助太監了解依撒意亞有關受苦僕人的章節 (宗八29~31)。若望福音特別強調,護慰者引人進入真理,不是他有什麼創新的見解,而是引人了解耶穌基督就是真理;也使人懂得耶穌基督完美的意義。
13節最後的一句指出護慰者要把未來的事告訴門徒。這又引起了祂是否帶來新的啟示的問題。有些聖經學家以為這是表示在教會內有一種先知的職務和神恩;它與許多書信中提到聖神靈感下所說的先知話有關 (參看格前五19~20,十二29,十四21~33;弗五11)。也有人以為它是一種在聖神引導下所說出的末世性預言 (默二7,十四13,十九10,二十二17)。但是,正確的解釋應從若望福音對末世論的看法來推斷,按若望福音作者的眼光來看,耶穌基督的來臨已使世界進入了末世時期;他強調已實現的末世論。那麼,此處所謂的護慰者要把未來的事情告訴門徒,並不是帶來任何新的啟示,而是祂繼續耶穌基督的工作;把耶穌言行的意義及未來要發生的事連接起來。換句話說,聖神藉著耶穌言行帶來的光明,使門徒們了解他們實際處境中,所發生事件的救恩意義。
也有些聖經學家認為護慰者所要宣告未來的事。就是8~11節中所稱的把世界的罪及在不義和審判上所犯的錯誤顯示出來。雖然,耶穌的審判已經過去了;但耶穌的死亡和復活受光榮,卻要在每一個世代的門徒身上不斷地顯示出來。護慰者要告訴門徒,耶穌整個受光榮奧蹟的意義;而這個意義卻是門徒們當時所不能承擔的。
以上的種種解釋,在14~15節中又得到了印證。因為這兩節都再三強調聖神沒有帶來任何新的啟示,祂只是從耶穌那裡接受一切,然後把它告訴門徒。聖神的另一個工作就是光榮耶穌。正如耶穌啟示了父,把父啟示傳給人而光榮了父;那麼聖神也要把耶穌啟示給人,而光榮耶穌。這種光榮也包含了一種可見的顯示及對人作證,使人了解復活的耶穌分享了父的光榮。在這一點上,我們也可看出若望福音強調已實現的末世論。對觀福音常說「人子要在末日在光榮中降來」;但若望「強調光榮的耶穌已藉著護慰者臨在在信友中」。
15節間接地指出了護慰者與父及子的關係。在整個的十六章中,常強調聖神作耶穌所要祂作的一切。這和十四16~22中,聲明父是真正的派遣者成一對比。但是在這一節中聲明耶穌和護慰者都是父所遣發的。護慰者把耶穌的話和他言、行的意義傳報給人,或向人解釋時,就是把父啟示給人,因為父和耶穌共同的擁有一切。如此也進一步地澄清了天主三位之間的關係,把祂們深深地結合在一起。
綜 合 反 省
在註釋了有關的章節之後,如果把護慰者的身份和工作加以分門別類的整理一下,並把它與耶穌的身份和工作比較一下,可用下表:


護慰者 (paracretus)
耶 穌
一、與父的關係
護慰者將要來 (十六7)
護慰者自父而來 (十五26)
父因子之要求給予護慰者 (十四16)
父因子之名派遣護慰者 (十四26)
護慰者因耶穌之名被派遣 (十六7)

二、自己的身份
另一位護慰者 (十四16)
護慰者是真理之神 (十四17)
護慰者是聖神 (十四26)
門徒領受護慰者 (二十22)

三、與門徒的關係
門徒特別認識護慰者 (十四17)
護慰者住在門徒內 (十四17)
護慰者教導門徒 (十四26)

護慰者引導門徒進入一切真理 (十六13)
護慰者把未來的事告訴門徒 (十六13)

護慰者只講論由耶穌所聽到的一切,為耶穌作證 (十五26)
為使門徒想起耶穌所說的一切 (十四27)
護慰者為耶穌作證並光榮耶穌 (十五26,十六14)

四、與世界的關係
世界不接受護慰者 (十四17)
世界看不見護慰者 (十四17)
世界不認識或不接受護慰者 (十四17)

護慰者在世界的憎恨中作證 (十五26)
護慰者要證明世界對耶穌判斷是錯誤的 (十六8)

子已來 (五43,十六28,十八37)
耶穌自父而來 (十六27~28)
父給子 (三16)
父派遣子 (三17和其他多處)
耶穌因父之名而來 (五43)


耶穌為護慰者 (若壹二1)
耶穌是真理 (十四4)
耶穌是天主的聖者 (六69)
耶穌在傳教開始領受聖神 (一32)


門徒特別認識耶穌 (十四7、9)
耶穌住在門徒內 (十七23、26,十五4~5)
耶穌教誨聆聽的人 (六59,七14、28,
八20)
耶穌是道路、真理和生命 (十四6)
耶穌是默西亞,要來把一切事告訴人 (四25~26)
耶穌為自己作證 (八14)

耶穌只講父所聽來的 (六28……)
耶穌光榮父 (十二27~28,十四13,十七4)


惡人不接受耶穌 (五43,參看十二48)
耶穌告訴人不久就看不見祂 (十六16)
人也不認識耶穌 (十六3,參看七28,八14、19)
耶穌作證反對世界 (七7)
耶穌全部傳教生活中受世界的判斷。

從上表來看,若望福音在耶穌最後晚餐說話中所提到的護慰者,可以說是耶穌自己的繼位者,或代替者。耶穌因著自己的苦難、死亡和復活,離開這個世界,回到父那裡去;祂和父要派遣護慰者來代替祂在門徒間繼續作祂在世界上的一切工作,一直到世界的終了。護慰者將是門徒們的安慰者,給他們所需要的力量。祂也是一位教師,教導門徒進入一切的真理。同時,也是他們的助祐者。
在若望一書中,提到耶穌是護慰者。從以上的分析看來,我們更能夠了解在若望福音中,為什麼稱聖神為另一護慰者。所以,若望福音最後晚餐談話中,「護慰者」這名號表達了聖神論很特別的一面;並使福音中的聖神論有了更豐富、更充實的內容。為了對這個護慰者觀念更深的了解,我們還要再討論兩點:一是這個思想的背景;二是當時教會產生這個思想的生活境遇。

一、這個思想的背景
1. 在舊約中,我們看到當一個主要人物去世時,有時,他的一個弟子來代替他的位置,繼續他的工作,並傳揚他的信息。例如:梅瑟和若蘇厄、厄里亞和厄里叟……後來這個人物常緊隨著前者的典型和模範。「神」這個觀念也進入這種關係中。申三四9描述當梅瑟覆手在若蘇厄身上,若蘇厄就充滿了智慧之神。列下二9~15也講厄里叟接受了厄里亞雙倍的神。
2. 在舊約中,天主之神降到先知身上,使他們可以向人傳報天主的話。路加在宗徒大事錄中描述聖神降臨時,使宗徒們成為宣講者。這種先知之神的觀念,可能是護慰者作門徒們導師,而使他們為耶穌作證的背景。
3. 猶太人後期的天使論,給若望福音中護慰者法庭上的角色,供給了思想的來源。天使常被稱為「神」(spirit)。從有關天使的古老論說中,傳說在天廷中,有一個特別的天使,他負責保護天主在世界中的利益,除去一切的罪惡 (約一6~12;則三1~5中的撒殫)。後來由於受到善、惡二元論的影響,這位天使開始分成兩種;撒殫成了罪惡的誘惑者,而一位好的天使卻擔任了保護天主利益和祂百姓的職務,例如達十13中的彌額爾。在約伯傳中,除了試探約伯的撒殫外,曾隱約的提到一個天使性的發言人,他常站在義人的一邊 (三十三23)。他是一位天廷的證人 (十六19)。他在約伯垂死時將要為約伯的正義作證 (十19 25~27)。我們看到若望福音中護慰者與耶穌也有同樣的關係。
在谷木蘭團體中,天使中的善惡的劃分就非常清楚;真理之神領導這個團體與罪惡的勢力戰鬥,而欺詐之神就是罪惡之神的首領。在二經之間的文件中,只有谷木蘭團體的文件有真理之神的名號出現;而若望卻把這個名號稱為護慰者的另一稱呼。如果真理之神是一位天使,那麼「真理的精神」(spirit of truth) 可以代表一種生活的方式,進入人的全部生命。例如:在IQS四23~24節曾寫道:「直到現在真理和欺詐的神們,在人的心中鬥爭,而人同時走智慧和愚蠢的路。」在若望福音中,護慰者也內居住在人的心中。在開始的時候,這種天使的神體有如一位發言人、檢查官和真理之神」。它與先知之神的觀念不同。但在後期的思想中,這二者卻逐漸合一。例如智一7~9,上主之神也有法庭上的職務,他追尋世界上邪惡的人,並審判他們。如果谷木蘭團體的人按真理之神的路行走,他們也被天主的聖神所潔淨,與天主的真理結合 (IQS三67)。
4. 位格化的智慧是若望福音中耶穌很重要的背景之一,但它也是護慰者的背景。智慧出於天主,而居住在天主的選民中 (德二十四13),賜給他們了解真理的恩賜 (二十四25)「我要傳佈聖道,有如神諭,我要將它留給永世」(德二十四46)。智慧在此處所扮演的角色,和若望福音中的護慰者差不多。這護慰者將要向門徒們傳報未來的事 (若十四13)。偽經厄諾客中曾說「人拋棄了智慧」,若望福音中也說「世界將不接受護慰者」(十四17)。在若十五26~27及瑪十19~20天主都將把聖神和護慰者賜給門徒,使他們在受審判時,能夠面對敵人說出應說的話。
從以上四點看來,我們可以了解若望福音中護慰者的觀念,有它在舊約和二經之間文學深厚的背景。若望福音的作者綜合了這些思想,用護慰者這個名詞表達聖神在耶穌升天以後,在門徒間和世界上所要盡的職務和所擔任的角色。

二、當時教會產生這個思想的生活境遇
當我們認識了若望福音對護慰者的教導以後,便可以進一步地追溯為何在若望福音最後晚餐的談話中,特別強調護慰者是耶穌的繼位者。為了了解這一點,最好的方法就是深入研究當時教會中所處的某些情況和所發生的某些問題。這些生活的境遇,給福音作者特別的靈感,使他用這種方式寫出護慰者在教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來解決教會當時所面對的狀況和問題。
當時教會所發生的第一個困難,就是宗徒的證人逐漸死亡。這些證人原來是納匝肋人耶穌和教會之間活生生的連接者。他們是為耶穌言行作證的權威,也可以按教會當時的情況,把耶穌的言行加以詮釋,使教會能夠保持信仰的純正,又能夠面對時代的處境和它給教會帶來的壓力。當宗徒們一個個去世時,教會就呈現了一種危機,感覺到誰能夠保證耶穌的教訓能夠在教會中正確的保存下去。在公元七十年之後,教會就不斷地面臨這樣的問題。可是,產生若望福音的團體是以耶穌所愛的門徒為中心的團體。他在耶穌死後活得最久,所以這個團體體會到這個危機也比較晚。按現代聖經學家的研究,若望福音的材料主要是來自耶穌所愛門徒親眼的作證;但福音寫成現在的形式,卻是在這位門徒剛死後不久,而耶穌所愛門徒的死亡,使這個團體很尖銳的體會到以上所說的困難。
護慰者——聖神就是對這個問題的答覆。從對護慰者角色的反省中,當時若望團體可以體會到宗徒們對教會的引導,以及耶穌所愛門徒為他所作的見證,不只是因為他們自己對耶穌基督所有的記憶,而是出於聖神的引導。實際上他們見到耶穌基督並沒有實際了解祂 (若十四9)。在耶穌復活以後,他們領受了聖神,因此他們在聖神的教導下,才體會到他們所見一切的意義 (二22,十二16)。所以,他們的見證是來自聖神在他們內的教導,也就是聖神為耶穌基督的見證。若望福音的寫作是在耶穌所愛門徒的指導之下,整個的團體對耶穌公開傳教的言、行重新、深刻地加以反省而漸漸寫成。按照最後晚餐中,對護慰者的章節看來,這個工作實在是護慰者在這個團體中所完成的。所以,耶穌所愛的宗徒可以離開這個世界而去,其他一切愛耶穌基督的基督信友仍然能夠繼續在聖神的引導下,聆聽耶穌基督所說的話、遵守祂的誡命,更深地了解耶穌基督言、行的意義。所以,後期的基督徒並不比早期的基督徒離耶穌基督遠。使基督生活在教會中的,不是宗徒們的見證,而是護慰者。護慰者教導每一個世代,面對他們新的狀況,也像他們傳報將要來的事情,並對耶穌的言、行按照時代的需要給予新的意義。
初期教會所面對的第二個問題,就是耶穌基督第二次的來臨,遲遲沒有實現。本來他們以為耶路撒冷的毀滅就是天主對耶路撒冷的審判,也是世界末日的來臨。公元七十年,羅馬人毀滅了耶路撒冷,可是世界末日並未來臨,耶穌也並未光榮地再來。在若望宗徒為中心的團體中,有些人一定會盼望在耶穌所愛的門徒死亡以前,耶穌會再來 (若廿一23)。可是,若望宗徒去世以後,這種願望並未得到滿全。耶穌再來的延遲,也在信友團體中引起一種懷疑,這一點從格後三38中也看出來,可是在那裡並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在若望福音中對這一點則提出了更深的反省。寫福音的人並沒有懷疑耶穌第二次來臨,卻強調說有關第二次來臨的許多事情,已經在基督徒的生活中成為現實的 (例如審判、作天主的子女、永生)。耶穌已經藉著護慰者再度的來臨於相信他的人中間,使他們藉著聖神重生,獲得天主子女的地位;也藉著聖神的德能審判這個世界。基督徒不必一直急切的盼望人子從天上降來,因為耶穌已經在他們中間了。
最後的綜合反省
從以上種種的分析看來,一般章節中所討論的聖神和耶穌最後晚餐談話中的護慰者各有其特色;但兩種並不互相衝突,反而有很深的互補性,使苦望福音中的聖神顯得非常地豐富而深刻。若望福音是最後寫成的福音。整個寫成若望福音的團體,比別的聖史有更多的時候來對聖神與耶穌、信友、世界的關係,能作一個更完整、更深的反省。若望福音作者利用了舊約各種有關天主之神的背景,並使這些舊約中的啟示,在聖神和護慰者身上達到圓滿。這是若望宗徒和圍繞他的信仰團體,所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的信仰的遺產。
如果我們深刻的了解了若望福音中的聖神論之後,我們必須相信聖神生活在我們心中,是祂使我們獲得天主子女的地位;是祂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斷教導、引導我們。對聖神來說,我們不應當只有一個抽象的概念,必須藉著祂在我們心靈中工作,使耶穌基督的信仰成為我們生活的中心訊息。這才算真正懂得並相信若望福音中的聖神論。

本文取材自
Raymond Brow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XIII-XXI (Garden City N.Y. 1970, Double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