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陸 達 誠 |

 

 

41
神學論集
(1979)p399-402
   

無 聲 之 樂 (Silent Music)

 

陸 達 誠

 

作 者:威廉•強斯頓 (W. Johnston)
譯 者:劉河北
出版者:臺中光啟出版社
民國六十八年五月初版 二三六頁
定 價:五十元整


唐君毅先生在一篇「我與宗教徒」(鵝湖三卷九期中有摘要)一文中提及:「在遙遠的地方,一切虔誠終當相遇。」
這遙遠的地方是一切價值、一切真理與美善的本源和總匯;它不只要成為一切宗教大會合的焦點,而且也該是一切具有慧識的哲人可以有超越派系、傳統而進入真誠了解的境界。
這個遙遠的地方實際上不一定遙遠,可能就在最內最近的地方,所以更是一種精神性的遙遠,使這理想成為不可及,不可即。也可以說是一種時間性的遙遠,因為這類的相遇似乎常是一個非常脆弱纖巧的可能性,不能勉強實行,要忍耐、要等待,也要努力。
可是在大智大仁大虔誠者的心中,這種相遇已主觀性地實現了。這些屬於不合哲學系統、不同宗教信仰的文化偉人對其他一切相異的心靈都不再有隔閡。別人 (或在較低級文化層次的)或許會拒斥他,但他已透過表面,直入真諦,不再作無謂的爭吵。他似乎已觸及了放之四海皆準的智慧核心,雖然在表達上還會運用自己習用的詞彙,因此還能顯出某種有限與隔閡。
可見境界之無隔閡與智識之把握間還有著密切的關係,「相遇」也包括了彼此容納和真誠文談。
「相遇」實在是東西方文化和東西宗教當務之急。有識之士都理會到人類的前途均繫於此點。然而不論哪一方,對於異己,不論是思想或信仰,只作客觀性的研究,是不可能突破而把握對方之精髓的。真正的交通除了理智的了解分析外,還要求以某種方式投身其中,為了獲得內在的體悟。深入的了解需要我人作一冒險。有多少人作過如此的冒險呢?
「無聲之樂」的原名直譯是「靜默的音樂」。猶如其名,作者強斯頓在尋求聲音和言語以上的境界,這該是大「通」的形上世界吧!這是一種以「無」來探討「有」的形上學,因此沒有執著,不必與其他有概念的哲學或宗教學衝突。這是超理念、超意識型態的直覺世界,有和諧和寧靜,還有用精神的五官可以接觸到的美景和音樂:「高山、幽林、深谷、奇異的島嶼、無聲之樂……」(第九頁)。這是西班牙神秘學作家聖十字若望形容他所愛者的面目所用的詞語。
強斯頓是北愛蘭人,於一九五一年參加耶穌會後赴日本傳教。一九六八年獲得東京上智大學神秘神學 (Mystical theology)博士學位。他以天主教神父的身份研究佛學,並且參禪,積二十五年經驗寫成「無聲之樂」一書,這是他的第四本著作。其他三本是:「不可知之雲的神秘主義」,「靜點:對禪和基督神秘主義的反省」,「基督化的禪」。可見他從理論和實踐來探求東西方宗教及形上境界的會通。他的作品告訴我們他的努力並非徒勞。
全書共分四部份:默想、意識、治療、親密。作者成功地融合了東方的禪和西方的基督信仰中的神秘傳統。他又大量地吸收了近代心理學、哲學、神修學有關人的精神獲得的新穎知識和資料。在心理學方面他借用德國漢斯柏格 (Hans Berger) 的腦波震動器 (EEG)的測驗結果,來說明阿爾發波 (Alpha)與深度凝思的關係 (四十頁等),也取用佛蘭克爾 (V. Frankl)的愛情觀 (二一四頁)。在英文原著中他列了不少取自「超人位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的文章。哲學方面他取用柏格森 (Bergson)有關神秘者推進人類進化的假說 (八十頁),和德日進 (T. de Chardin)的奧美茄點 (Omega point)來說明宇宙整體的動向意義 (一六三、一八八頁);神修學方面他引用布蘭 (A. Poulain, 1836-1919)的著作及較早的里浮 (A. Rivaulx 十二世紀)、聖女大德蘭 (十六世紀)和聖方濟各•撒納爵 (十七世紀)的著作。
此外,強氏有一連串的神秘現象探討,包括東方和西方的不同說法和工夫,如 「咒語」(mantra 七二頁)、曼陀羅 (mandala 七五頁)、三昧 (Samadhi 即禪定,六八頁)、趺坐 (lotus posture 一四四頁)、妙心 (darshan 一四八頁)、妙悟 (enlightenment 八三頁)、「神移」(ecstacy)、「神馳」(ecstatic)、「神拔」(rapture 九二頁)、「神飛」(flight of the spirit)、「內居」(indwelling 二OO頁)、「神通」(siddhis 一三O頁)。
雖然強氏綜合了各家的說法,但讀者並不感到駁雜,因為他已把這些工夫都化為己有,在表達時,這是一片渾然天成的創作,而不是拼湊。
本書最後一部份提及宇宙化的人際關係,指出愛情和友誼都是推動進化的動力,但是處身其中的人們應當從相互吸收 (absorption)的傾向中解放出來,使雙方能達到更深入的結合和「內居」,而再把感情開向整個宇宙,這是愛情的普遍化,也藉此達到了它的目的。從此,作者肯定「真正的愛並不需要身體來激動或滿足」(二一四頁),愛除了有肉身的生育職責外,更有「精神的生殖力」(二一六頁),如此,他肯定了基督宗教中為愛而獨身奉獻者的精神價值。強氏預言歷史中出現過的一些存在於異性間的偉人的非肉慾式的愛情,會從少數人的特恩逐漸變成「大眾的交友之道」(二一八頁)。這類愛情 (在度婚姻者中也能有)能夠「解放宇宙中大量的能力,這是把生命的衝動推向奧美珈的力量,而奧美珈乃是人位格吸引力的中心,會集的終點,愛的磁源,沒有任何事物能把我們和這終點分離」(二一六頁)。
最後筆者願略提譯筆的傳神。劉河北女士是名畫家,眾所周知。她在宗教生活和人文修養方面,也有極高的造詣,因此她翻譯這樣一本著作,真是得心應手,甚至有「青出於藍」的感覺。為翻譯這樣一本貫通中西文化,且包含極高的境界體驗的書藉,如果譯者對這一切毫無經驗,或只有外在的了解的話,絕不可能譯得如此傳神。在閱讀本書時感到的快感,似乎在告訴我們譯者已與作者融合為一,她在譯一本自己要寫的書,難怪讀者會覺得接觸到了一本創作,而不是譯作。筆者敢言這是劉女士所譯和所寫之書中文筆最流暢、感情最豐富、內容最充實的一本。
讀完全書只發現三個錯誤:兩次是在二一六頁中之「她」誤印為「祂」,另一處是第六十頁第三行括弧中該是第「十」三章選錄,這是對照原文時發現的錯誤。總之,光啟出版社能為我國文化界出版一本如此有價值的書籍,使我們從「有之分」更推向「無之合」一步,由於「無聲之樂」的召喚,使前進者忘懷旅途的辛勞,不斷邁向那「遙遠處」,以便與一切虔誠者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