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王 敬 弘 |

 

 

41
神學論集
(1979)p305-322
   

若望福音中的聖神 (上)

 

王 敬 弘

 


前 言
若望福音是最後寫成的一部福音,無論在資料的來源、整體的結構、文學類型、採用的詞彙以及神學反省上都和對觀福音有很大的不同。這篇文章由於體裁的限制,我們無法討論一切有關類型批判、源流批判和編輯批判上的問題。我們將利用聖經學家研究的成果,但卻無法細述,得到這些成果的批判過程。這是要讀者了解和鑒諒的。
此外,若望福音藉著不同的詞彙、句法、文學類型及結構,寫出了主題綜錯複雜的神學反省;要想把聖神這個主題完全分開來討論,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所以,我們必須對整部若望福音最中心的神學思想說幾句話,作為討論若望福音聖神論的背景。
若望福音的神學是以天父為中心。在福音中曾一O七次稱天主為父 (在若望壹書中十二次),父是一切生命和救恩的根源。祂派遣了子來到了這個世界上。子以言語和記號 (神蹟)啟示了父和自己是一體。然後,子又以受光榮的奧蹟 (苦難、丁亡和復活)給世界帶來了救恩。凡曾接受子的啟示的人,就可以因著耶穌光榮的奧蹟而得到永生,成為父的子女。這可說是若望福音最基本的神學框架。按照這個背景,我們要討論聖神在天父整個救恩計劃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祂的工作。
若望福音提到聖神的章節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用護慰者這個名稱,然後指出祂就是聖神,這個名稱只出於耶穌最後晚餐談話的十四、十五、十六三章中。它們的材料和思想來自一個特別的來源,有它獨特的表達方法和神學內涵,所以要把它分開來加以處理。其它有關聖神的片段則散佈在福音不同的地方,而形成一個完整的聖神論。
基於以上的理由,本文將分為兩大部份:第一部份將討論一般有關聖神的章節,第二部份要討論稱聖神為護慰者的章節。在每一部份中我們對有關的章節先加以註釋,每一部份末尾作一綜合的結論。這兩部份都寫完之後,再比較兩方面聖神論的異同及互相關聯之處,作為最後的結束。

一般有關聖神的章節
若翰又作證說:「我看見聖神彷彿鴿子從天降下,停在祂身上。我也不曾認識祂,但那派遣我來以水施洗的對我說:你看見聖神降下,停在誰身上,誰就是要以聖神施洗的人。我看見了,我便作證:祂就是天主子。」(一32~34)
這是若翰洗者為耶穌所作見證的一部份。在若望福音中,若翰洗者所作的見證與對觀福音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首先,若望福音從沒有很清楚地提到若翰洗者給耶穌付洗,也沒有提到「天開了」和「天上的聲音」。只有若翰洗者看到了聖神彷彿從天降下,而一切見證都是出自若翰洗者的口。聖神從天降下成為若翰明認耶穌是天主子的根據。
如果把這一段話和三34對照,也可以看出聖神的降下實在是來自父對子的愛,使子以一種獨特的方式無限地擁有聖神。這個意思也在另一個動詞上表達出來,希臘原文是menien。在思高版聖經上譯為停 (一32、33);存留 (五38,十六9~10等);住在 (六56,十五4~6)。從用這個動詞的章節來看,它表達兩位互相的內居和相屬。從這段聖經的上下文看,也表示耶穌是聖神永久性的臨在於祂內。
由於耶穌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擁有聖神,祂就成為那要以聖神施洗的人。這個意思也不斷地在若望福音中再現。祂在光榮復活後,要不斷地把聖神分施給信仰祂的人 (三5~8,七37~39,十九30,二十22,然後在有關護慰者的片段十四26,十五26,十六7)。
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人除非從水和聖神而生,不能進天主的國:由肉生的屬於肉,由神生的屬於神。你不要驚奇,因我對你說了:你們應該由上而生。風隨意向哪裡吹,你聽到風的響聲,卻不知道風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凡由聖神而生的也是這樣。」(三5~8)
首先,我們要解釋兩個字。在若望福音中所用的「肉」字和保祿書信中所用的意義不同。保祿在用「肉」字時,常表示人傾向罪惡的一面。若望福音中所用的「肉」字卻沒有什麼壞的意思,只是表示人整個生命軟弱要死的一面。如果用一個傳統的神學講法,這個「肉」字就是指以前所指的「本性」。
無論在希伯來文或是在希臘文中,都是同一個字來指「氣」、「風」和「神」。這種思想的來源大概是因為當時人們對氣象學的了解很少,而認為風是一種具有神秘性的事物,很適於用它來象徵神。祂來無影去無蹤,是人類無法捉摸的,並且它可大可小;小時人只能輕微感到;大時卻飛砂走石,摧毀樹木和房屋。在沙漠裡刮的乾風,可使一切的生物死亡;可是含有水氣的季候風,帶來了大量的雨水,使大地在春季復甦,生出萬物。所以,風所表現的是一種神秘力量,而神也是如此。
在舊約中,神是發自天主一股神秘的力量。祂降到天主所選的人身上,給他們完成使命的能力 (參看撒上十10,十六13;依四二1,六一1等)。在這樣的思想背景下,我們可以更清楚了解若望福音現有的寫法。
三5~8這一段是耶穌與尼哥德摩討論天主如何賜人生命之神所說的話,它的舊約背景非常繁多而複雜,必須一一加以解釋。在若望福音中,因父把生命之權交給子,使子有能力給人生命 (五21,六39~40……);使凡得這生命的就要成為天主子 (一12)。所以我們要看一看在舊約中,人如何成為天主子。舊約最早時期認為全體以色列人民因著盟約的關係成為天主的首生者 (出四22;申三十二6;歐十一1)。在建立達味王朝時,天主派先知給君王傅油,使他成為天主子 (撒下七14;詠二7,八十九28)。特別是在聖詠第二首中,描寫傅油禮,使君王成為天主的兒子。若壹二20~27講到基督信友被天主傅油成為天主的子女。
在充軍以後,以色列人以為熱心的人能被稱為天主的子女。在有些聖經章節中把這件事視為是一個將來的賞報 (智五5)。在其它的章節中,以為一個熱心的人在現世就是至高者之子,稱至高者為父 (德四10,二三1、4;智二13、16、18)。
在這段若望福音中是說明天主藉著神生了我們,以前曾提過,在希伯來和希臘文中,神和風是一個字。在人的生命現象中,判斷人是死是活,最明顯的記號就是人鼻孔中的一股氣。這股氣被認為是人具有神或靈的記號,也是人生命的氣息。這生命的氣息是出於天主的恩賜。所以,在人的生命中也有肉,也有神,但是他的神是可消滅的。天主給人生命時就把生命的氣息吹進人類之中 (創二7),但當天主把生命的氣息收回時,人就死去 (創四3;約三四14;訓七7)。這些章節都是指人現世的生命必須依靠天主所賜的神 (生命的氣息)。那麼,人如果要得永生,也必須接受天主所賜的聖神。
在舊約中,先知書的許多片段都預言在末世時期天主要把祂的神傾注在以色列人的身上。依卅二15預言神將自上傾注在人的身上。在岳三1中,上主也許諾要將祂的神傾注在一切有血肉的人身上。此外,在另一些先知的言論中,也把水和聖神並列,而連在一起,在則三十六25~26「我要在你們身上灑清水,潔淨你們,淨化你們脫離各種不潔和各種偶像。我還要賜你們一顆新的心,在你們五內放上一種新的精神 (神),從你們肉身內取出鐵石的心,給你們換上一顆血肉的心。」(參看依四十四3)。在公元前二世紀所寫成的禧年書一章23~26節上說:「我要在他們內創造一個聖神,我要淨化他們……我將是他們的父親,他但將是我的子女。」在谷木蘭團體的文件中,也曾寫道:「祂藉著聖神清除他一切邪惡的行徑,祂將把真理之神灑在他身上,有如淨化的水。」(EQS四19~21)這些章節都可作若三5的背景。
從以上的分析看來,舊約的背景供給了耶穌所說水和聖神的重生相當豐富的意義。從整部若望福音神學主旨看來,它當然是指父藉著水和聖神要使人成為天主的子女。(參閱一13)
從教初期以來,教會就認為這段福音是指洗禮聖事而言。從整個聖經的背景來看,這可能不是若望寫福音最基本的意義。但是,從教會所實踐的信仰生活來看,也絕不防礙這段福音作如此的解釋。
在第六節中,把「神」和「肉」加以對立。這並不是平常我們所想的身體和靈魂的對立,而是一個在世界上的生命與從上面生的生命的對立;也是一個可死可壞的人與天主子的對立。只有當天主藉著神使我們重生時,我們才真正能夠屬於天主,而具有不死不滅的生命。
第七、八兩節,用風的比喻來指出人從自上而來的聖神所生的神秘性,第八節的前段,按照原文也可譯為「神隨意向哪裡吹,你們聽到神的響聲,卻不知道神從哪裡來,往哪裡去。」這是指人由神所生的過程並非我們的理性所能了解。不過,我們卻可從它事後的效果認出來,自己確是由神所生的。天主的聖神是一股神秘的力量,在我們的生命中工作,我們不能了解其所以然。但是,我們卻可以聽到一些神的響聲,使我們能夠體會自己的確是由聖神所生的天主的子女。
在這段福音中,若望把聖神與風 (生命的氣息)和水相連。他願意藉著我們日常生活的經驗使我們對聖神在我們身上工作有一個更深的了解。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有兩件事物是為我們繼續活下去最為重要的;一是我們所呼吸的空氣,一是我們所喝的水。沒有空氣,人在幾分鐘內便會死亡;沒有水,也不能活幾天。此外,水是生命最後的來源。在這地球上,一切的生命最後都來自水。若望願意藉著這樣的實際經驗,讓我們了解聖神與我們天主子女的關係,就如氣息和水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係一樣的重要。我們天主子女的生命是由聖神而生;同時,聖神也是這生命的氣息和水,使我們在生命中不斷的成長和發展。這種用氣息和水的象徵表達聖神的工作,若望福音中將繼續發展下去,貫通整部若望福音的聖神論。
「天主所派遣的,講論天主的話,因為天主把聖神無限量賞賜了他。」(若三34)
這句話的希臘原文,有幾點需要解釋。首先,「無限量」按原文可譯成「不用任何衡量的器皿」。這種表達方法在當時希臘文學中找不到其它的例子。在猶太經師的演述文學中,卻有另一種說法,就是天主「按一定的度量把聖神賜給先知」。如果若望是按這種思想背景寫作的話,就是把耶穌和先知們作一對比。
其次,在這節的第二段中,誰是給聖神的主體,是子或是父?這在希臘原文中並沒有清楚表達出來,在原文中也沒有說是誰領受了聖神。有些聖經學家認為賜聖神的主體是「父」,因為這個思想正好與四35相合:「父把一切交給子。」但是其他的一些聖經學者認為,賜聖神的主體是天主所派遣的。這個思想與六63相平行:是指耶穌所講論的話就是神,就是生命。當耶穌講論天主的話時,也給人聖神。
從整個上下文看來,如果把這些經文和三5~8、22相連,是指天主在末世傾注聖神,藉著洗禮使人獲得天主的生命;但是這位聖神卻是藉耶穌基督所賜予的。所以,三34中的主格無論是父或是子都講的通。
如果是父無限量的把聖神給子的話,這節福音表示藉聖神使子成為最大的先知,自己最完美的啟示者。如果子是給予聖神的主體,就表示耶穌藉著自己所講的話,也把聖神無限量的帶給人,使人藉信仰祂的話,而能獲得天主子女的生命。
「若是你知道天主的恩賜,並知道向你說:給我水喝的人是誰,你或許早求了祂,而祂也早賜給了你活水。」(若四10)
「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誰若喝了我所賜給他的水,將永遠不渴。我所賜給他的水,將在他內成為湧到永生的泉源。」(若四13)
這兩節福音是來自耶穌與撒瑪黎雅婦人的對話,首先,我們從下下文來看,若望在此處作了一個對比。耶穌那時正在旅途中,從猶太往加利肋亞去,他在雅各伯井旁休息。猶太人的祖先雅各伯留下了那口井,使他和他的子孫及牲畜都喝這井裡裡的水,得以維持生 命。那時,耶穌卻強調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而祂將給人一種新的活水,喝了這種活水的人將永遠不渴,而且在他內要成為湧到永生的泉源。所以,這是把地下的水和自上而來的水作一對比與對立。地下的水不能給人真正的生命,只有那自上而來的活水才能給人真正永遠的生命,我們現在的問題是:在這一段福音中,活水到底指的是什麼?
在若望福音中,活水可能指兩件事。首先,它可能指耶穌所帶來的啟示。由於它與本文主題無關,所以我們不予討論。其次,它是指耶穌所賜給的聖神。
在解釋三5~8時已經提到,在舊約中先知們常把水和聖神並列。這在谷木蘭團體的文件中特別清楚。若望福音的本文也常把水和聖神相連 (三5)。在七37~39中,特別明顯地指出活水的江河就是聖神。在四14中,我們看到耶穌所賜的水是湧到永生的泉源。在六63,耶穌同樣地說是神要給予生命。所以,我們可以相當肯定的說,在四章中的活水就是指聖神。
此外,在四10中,耶穌指明活水是天主的恩賜。在初期教會中常用「恩賜」這個字來指聖神 (參閱宗二38,八20,十45,十一17;希四4)。此外給予聖神是默西亞時代來臨的記號。而耶穌與撒瑪黎雅婦人談到活水,最後是領她相信耶穌就是要來的那位默西亞 (四25~26)。
在這段福音中,若望再次地把聖神和水相連。聖神不只使我們重生,而且要使我們的生命成長發展到達永生。
「……然而時候要到,而且現在就是,那些真正朝拜的人、將以心神以真理朝拜父。因為父就是尋找這樣朝拜祂的人。天主是神,朝拜祂的人,應當以心靈、按真理朝拜祂。」(四23~24)
這段福音是耶穌與撒瑪黎雅婦人談話的最後一部份。過去有些更正宗把這段福音中所講的崇拜的精神與外在的禮儀相對立。他們解釋說天主要求人以內心真實的態度朝拜天主,而不是用一種外在的禮儀。這種對立從整個的福音和新約中找不到根據。在初期教會中,信友們就挨戶擘餅、祈禱,並到聖殿裡讚美天主。(參閱宗二46~47)
如果我們把耶穌所說的這段話,與上文互相對比,就會發現若望是願意把來自下和來自上的朝拜精神相對比。撒瑪黎雅婦人按照他們祖先傳統的習俗,認為朝拜天主的地方是革黎斤山;這種局限於地方的朝拜為耶穌基督所推翻,取而代之的是耶穌自己。在二13~22中,耶穌顯示了自己的身體將是新聖殿。現在他對撒瑪黎雅婦人說:真正懂得朝拜的是以心靈、按真理。此處的「心靈」在希臘原文是「神」,而不是指人的心靈而言。因為人以自己本有的心靈也不能給予天主真正的朝拜與敬禮,只有人在聖神的感動下才能給天主以相稱的朝拜。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若望在這裡用他一貫喜用的上下對比,要求人在聖神和真理內朝拜父。
在希臘原文「神」和「真理」這兩個名詞相並列,都沒有冠詞,共同放在一個前置詞之後。從文法的結構上,可譯為「真理之神」。若望福音中「真理」常是指耶穌基督自己。實際上,從整部福音看來,只有耶穌給了父最完美的朝拜。當我們從耶穌內領受真理之神的時候,我們才能在耶穌基督內以子女的心情朝拜父。
24節中曾提到天主是神,並不是給天主的本質下一個定義,而是對天主與人交往的一種描述性的定義。在若望著作中曾有三次這樣的描述;其它的兩次是:天主是光 (若壹一5),天主是愛 (若壹四8)。這三處都是指天主在救恩中對人所有的意義,與聖神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
「……使人生活的是神,肉一無所用;我給你們所說的話就是神,就是生命……」(六63)
要明瞭這段話的意義,首先要確定在這一節中「肉」所指何事。在過去,有些更正宗者以為這個「肉」字是指53~56節聖體聖事內的肉,因此,否認耶穌真正臨在於聖體聖事內。但現在一般學者認為這個「肉」字並不與53和56節有任何關係,而是按照若望福音中一般對「肉」的看法,這是指人性軟弱和死亡的一面,而把它與神相對。
從文法結構上來看,在63節後半,「神」和「生命」是兩個用連接詞並立的名詞。如此寫法表示兩者是二而一,一而二的。
如果從上下文來看,我們可以把63節解釋為人無法靠自己的力量得到生命。耶穌的話就是來自天主的啟示,從天上降來有如食糧一樣地滋養人。祂的目的就是把給予永遠生命的原則通傳給人 (參閱六68)。如果人以信德接受耶穌所說的話 (參閱六29),那麼就會接受給予生命的神。在第四章中,當我們討論活水時,也說它同時可代表耶穌的啟示和聖神。現在我們也看到耶穌的話 (六68)和祂的神 (六63)並列。兩者都給予生命。在此處,若望只把各種給予人生命的因素列舉出來,而並沒有討論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那是後來神學家反省的工作。
「慶節的最後一天,就是最隆重的那一天,耶穌站著高聲說:『誰若渴了,到我這裡來喝罷!凡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的:從他的心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祂說這話是指那信仰祂的人將要領受的聖神;那時聖神還沒有賜下,因為耶穌還沒有得到光榮。」(七37~39)
這一段福音的禮儀背景是猶太人的帳棚節 (七2)。為了要領悟這段經文,先必須對帳棚節有所了解。
充軍以前,帳棚節就已經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撒羅滿的聖殿就是在帳棚節祝聖的 (列上八2),使帳棚節與聖殿有一種特別的關係。
這個節日也與上主的日子有關聯。匝九~十四就是以帳棚節為背景來寫雅威的勝利。默西亞君王要勝利的騎著驢子來到耶路撒冷 (九9);雅威要為耶路撒冷傾注憐憫和哀禱的神 (十二10);也要為達味家族和耶路撒冷居民將開放一個水泉並洗滌罪惡和不潔 (十三1);而且還要有活水從耶路撒冷流出,流到地中海和死海 (十四8);最後當一切敵人被毀滅之後,百姓要每年來到耶路撒冷慶祝帳棚節 (十四16)。在這個理想的帳棚節中,耶路撒冷每一件事務都是神聖的,聖殿中再也沒有商人(十四20~21)。在新約的各福音中曾多次以它為背景。
比外,帳棚節慶祝的一些儀式也是這段福音的重要背景。帳棚節是秋季的收穫節,是祈雨的慶節,如果帳棚節下了雨,就保證明年的春季有豐盛的雨量,而能導致下年的豐收。在慶祝帳棚節的儀式中,也用一種很莊嚴的禮儀表達這一點。在慶節期間的每一天早上都有遊行:從聖殿的東門邊下到基宏泉水,這個泉水就是供應史羅亞池水的。司祭要用一把金壼裝滿了水。這時群眾要詠唱依十二3:「你們要愉快地從救援的泉源裡汲水。」然後大家一起遊行,經過水門回到聖殿。參與遊行的群眾要帶著帳棚的記號,右手拿一些樹枝 (是表示搭建小棚所用),左手拿著一個生果 (表示收穫的記號)。他們也要唱聖詠一一三~一一八首。到聖殿前全燔祭臺時,就環繞著祭臺,搖動手中的樹枝唱聖詠一一八首25節。司祭步上祭臺的臺階,把水倒入一個漏斗,從那裡流到地上。在慶節的第七天,遊行的群眾要繞行全燔祭臺七周。這就是這段福音的禮儀背景。
這段福音還有一個文法上的問題,那就是到底要誰心中流出活水的江河。從希臘的原文看是兩可的。所以,聖經學家有不同的意見。實際上,兩種解釋都是可能的。耶穌自己當然是聖神的來源。可是如果從四44來看,信者喝了耶穌所賜的水之後,在他內有湧到永生的泉源。在若望福音其它地方也有這種文法上的兩可性,而實際上卻有雙關性的意義。在此處,若望也可能是為表示耶穌和那些領受聖神的人、從他們心中都可以湧出活水的江河。
此外,還有一個考據的問題,就是38所引的聖經,究竟來自舊約何處?聖經學家遍查了希伯來文和七十賢士譯本的舊約,都找不到它的出處。所以,他們只有去尋求其最可能的舊約背景。如果信者是活水的泉源,其舊約的背景很可能是箴十八4「哲人口中的言語有如深水,又如洶湧的溪流,生命的泉源」;依五八11 「……你將成為一座灌溉的樂園,一個總不涸竭的水泉」。這是天主對以民末世性的許諾。谷木蘭團體的文件中也含有下列的句子「我的天主,放在我的口中,有如給所有口渴的人雨水和一個永不乾枯的活水的泉源」。
匝加利亞和厄則克耳先知書,都曾提到在末世時期從耶路撒冷和聖殿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 (匝十三1,十四8;則四七1~12)。如果末世的耶路撒冷城被視為活水的泉源,這種思想很容易延伸到居住在耶路撒冷城末世子民身上。
如果末世的聖殿是活水泉源,那麼更適用於指耶穌自己的心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這種象徵也在默示錄中再現,其中描寫活水從天主的寶座和羔羊中流出來 (默廿二1~2)。在默示錄中也多次用這個活水來形容耶穌帶給人的救恩 (廿一6,廿二17)。
如果說耶穌自己心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那麼其舊約的預像最可能是在出谷奧蹟中梅瑟擊石出水的這事件上。初期教會,也曾把基督看作是那流出活水的磐石 (格前四10)。如果若望也採用了這種思想,那麼他引用聖經的背景是聖詠一O五41:「他劈開了岩石,使水湧出;在沙漠中好像江河流注。」舊約也有其它地方提到這個象徵,例如依四十三20,五十六3,四十八21;申八15。其中的一些章節是在帳棚節期間會堂中誦讀的。
與第38節文字上最接近的舊約,可能是詠七八15~16:「在曠野中,把岩石打破,水流如注,讓他們喝飽;由岩石中湧出小河,引水流出,有如江河。」
我們看了這段福音豐富的禮儀和舊約背景,便可了解若望實在願意表示:耶穌將要賜給人的聖神,就是人生命的活水。耶穌所賜的聖神不是點點滴滴或涓涓細流,而是有如活水的江河;並且在一個人暢飲之後,也可在他腹中成為江河,帶引更多其他的人喝。
39節有如作者加上一個特別的註解:指出聖神還沒有普遍賜給人,因為耶穌基督還沒有受到光榮。在若望福音中,耶穌受光榮不是專指復活而言,也包括了祂的苦難、死亡。所以,我們可以到若望福音光榮之書中,尋找耶穌究竟在何時把聖神賜下。
「耶穌一嚐了那醋,便說『完成了』。就低下頭,斷了氣。」(若十九30)
這一節福音中,若望描寫了耶穌基督的死亡。從若望福音的觀點來看,這是耶穌受光榮的一個高峰時刻。按希臘文、「靈魂」一字原為「神」。若望在此處再次用雙關的語法:「斷了氣」可以表示耶穌的死亡。同時也可譯為「交出了他的神」,表示耶穌遣發了聖神。我們要看一看在其它的地方是否可找到支持這種解釋的證據。
在描述了耶穌的死亡之後,若望就敘述耶穌的肋旁被刺透,並且流出血和水來 (十九34)。教會初期的教父們都喜歡把血和水的象徵分別解釋為暗指聖體聖事和洗禮聖事。洗禮聖事是指人藉著水和聖神重生,而成為天主的子女;聖體聖事滋養天主子女的生命,並引導人進入永生。
若望福音這樣寫法是把生和死作一個尖銳的對比;這與整個若望福音的結構是相當符合的。耶穌在復活拉匝祿的事件上,顯示了祂是生命和復活 (十一17~44),就在這一刻猶太人決定祂該死。蓋法說:「一個人替人民死,以免整個民族滅亡。」(若十一50)可是,若望立刻指出,耶穌「不只為猶太民族死,而且要使四散的天主的兒女都聚成一體」(若十一52)。所以,耶穌的死亡不只是給猶太人帶來生命,而且也使天下萬民都有成為天主兒女的可能。
若望在描述耶穌死亡時,給予人神、血和水,它們本來是為耶穌死亡的現象,但是卻都象徵著耶穌建立了洗禮和聖體聖事及給人聖神,充份顯示出耶穌的死亡給人帶來了生命。若望壹書,曾這樣寫道:「這位就是經過血和水而來的耶穌基督,祂不但以水,而且以水又以血而來。並且有聖神作證,因為聖神就是真理。作證的有三樣,就是聖神、血和水,而這三樣是一致的。這見證就是天主將永遠的生命賜給了我們,而這生命是在祂的子內……」(若壹五6~8,11)。
這三個證據同時為耶穌基督的死亡作證,但真正作證的是耶穌的死亡給人帶來生命的奧蹟。
耶穌在死亡的一刻,把父與生命的聖神賜給誰呢?從若望描述耶穌死亡前所作的幾件事來看,耶穌賜與聖神的對象,首先是祂自己的母親——新女人、教會的典型。祂也把聖神賜給祂所愛的人,那是所有信仰耶穌基督者的代表。可是按若望福音的記述,耶穌明顯的賜與聖神,是在復活後第一次顯現給門徒時。所以若十九30的描述,可算以一種預期的方式顯示耶穌的死 (祂受光榮的一個重要步驟),給人帶來了聖神;而這件事情將在祂復活的顯現中完成。
「主日晚上,門徒聚在一個地方,因為怕猶太人,把門戶都關上。耶穌來了,站在中間,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說了這話,使把手和肋旁給他們看。門徒看見了主,便喜歡起來。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如同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樣派遣你們。」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吹了一口氣,說道:「你們領受聖神罷!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赦免了;你們存留誰的罪,誰的罪就存留。」(若廿19~23)
這是若望福音所記載、耶穌復活後第一次對門徒正式顯現。我們首先要確定的是誰是門徒。按聖經學家的意見,這不只是指狹義的十一位宗徒,可能也有信仰耶穌其他的人在一起——可說就是當時信仰耶穌基督的團體——初期的原始教會。
耶穌在這次顯現中共說了三句話:第一句話是「願你們平安」。「平安」是猶太人相遇中最高的祝福。耶穌在這個時候所用的方式不是一個普通的問候,而是一個隆重的宣告,是耶穌復活後所慣用的祝福形式 (瑪二十八9;路二十四36)。在舊約中,天主顯示自己時,常說:「不要害怕」。「願你們平安」,現在卻成了復活的耶穌自我啟示的程式。
然後,耶穌把手和肋旁給門徒們看,這是為了顯示祂就是從前跟他們在一起的耶穌,也是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把歷史上的耶穌和復活的主連繫起來。這種顯示的效果,是使門徒喜樂。耶穌在復活以後給人帶來的就是真正的平安和喜樂。
耶穌在第二句話中,再次隆重祝福他們平安。然後,把父交給祂自己的使命交給當時的教會。若望福音曾多次用「如同」這兩個字,把父和子之間的關係加在子與門徒之間的關係上 (十五9~10,十七18、21)。復活的耶穌不再以血肉之軀活在這個世界上,因為祂已經完成了父所託付給祂的工作;現在祂把祂自己從父所領受的使命交給教會,教會要成為傳播祂救恩的團體,繼續實現耶穌所給它的使命,一直到世界末日。
為了達成這個使命,人本身的力量是不夠的。於是,耶穌說了第三句話。祂先作了一個象徵的動作,向門徒們吹了一口氣,然後說:「你們領受聖神吧!……」一看到這樣的象徵,我們立刻會想到創世紀二7「上主天主用地上的灰土形成了人,在他的鼻孔內吹了一口生氣,人就成了一個有靈(神)的生物」。這圖像不只在創世紀中出現,也在舊約其他各書中繼續發展。智十五11「因為他竟不知是誰創造了他,是誰賦給了他一個行動的靈魂,是誰向他吹了生命的氣息。」重新肯定了創二7天主給人生命之神的事。
厄則克耳先知書三十七章中、枯骨復生的神視,天主對先知說「你要向這些骨頭講預言,向他們說:乾枯的骨頭,聽上主的話罷!吾主上主對這些骨頭這樣說:看哪,我要使氣息 (神) 進入你們內,你們必要復活。我給你們放上筋,加上肉,包上皮,把氣息 (神)注入你們內,你們就復活了:這樣,你們就要承認我是上主」(則三七4~6)。這也是按照創二7的背景所寫成的,表示整個以色列子民當天主賦予他們上主之神時,將要復活。
現在耶穌從死者中復活了,祂向信仰祂的團體吹氣,並給他們聖神,使他們成為新以色列子民,一個真正度天主子女生命的團體。
然後耶穌把赦免罪的權力給了教會。這種赦罪和保留罪的權力,實在是用一種簡要的方式、顯示教會能使人分享耶穌基督救恩的全權。但教會只有在聖神領導下並在聖神的生命中,才有能力行使這樣的權力。
若望福音關於耶穌這次復活顯現事件的描述,和其他福音記述耶穌復活後給門徒們使命,基本上是一致的。若望的敘述和路加著作尤為接近。初期教會應到普世萬邦去宣講悔改,為耶穌基督的死亡和復活作證,宣講悔改,已經得到罪赦。可是這些事情只有在教會領受了父所遣發的聖神,才有能力去作 (路二四46~49,宗一4~8)。
若望福音的結尾與若望福音的開始前後呼應。他重新敘述了天主藉著耶穌基督受光榮而創造了天主的子女,共使這個信仰的團體能夠不斷地在世界上傳述耶穌的救恩,給普世的人帶來生命。

綜合反省
如果把若望論聖神的教導綜合來看,可分兩點:一是聖神與耶穌的關係;另一是聖神與信友的關係。
首先,我們看到耶穌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擁有聖神 (一32)。但是若望福音中,除了三34的雙重解釋外,沒有很清楚地說父、子、聖神三者之間的關係。耶穌也是聖神的分施者 (一33,三34、四13~14,六63,七37~39,十九30,二十22)。祂在世時,似乎沒有遣發聖神到其他的人身上 (七39),在祂苦難、死亡和復活以及受光榮的過程中,給予了祂的神:在祂死亡時,以預期的方式發出聖神 (十九30);在復活後顯示給宗徒,把自己的使命和聖神同時給予宗徒 (二十21~22),使他們能夠傳揚因祂受光榮而為人所掙取來的救恩。
其次,若望利用舊約中描述天主之神的兩個象徵、來發揮聖神在信友身上的作用。舊約常說上主之神有如生命的氣息,也把上主之神與水相並列。這兩個象徵都在若望福音的聖神論中得到了完滿的意義。
耶穌復活後以吹氣的方式把聖神賜給初期的教會(二十22)。祂給初期教會團體吹了一口生命的氣息。這個生命氣息將在教會團體中隨意的吹拂,也使一切信仰耶穌基督話語的人,因著聖神的重生,而成為天主的子女 (三7~8)。實際說來,這生命的氣息在教會中吹拂,不只使信者得到生命,也是繼續在這生命中引導他們逐漸成長,而達到永生。所以聖神與教會的生命可說是「息息相關」的。
聖神有如活水,水是生命的來源。人藉著水和聖神的重生、才能成為天主的子女。這活水繼續不斷地在信仰的生命中流動,成為湧到永生的泉源 (四14)。並且凡是口渴的,都可因信仰在耶穌內領受聖神 (七37~38),從他心中也要流出活水的泉源,滋養其他的信友。由於聖神是信友生命的氣息和湧到永生的活泉,所以整個教會是從耶穌派遣聖神開始,也是由於聖神在教會內工作,使之成長、發展,而到達永生的完滿。所以聖神可說是整個教會生命的開始、成長和完成的動力的來源。



主要參考書:
Raymond E. Brown, S.S.,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i-xii), The Anchor Bible No.29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66) cxlvi, 538 pp.
Raymond E. Brown, S.S.,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xiii-xxii), The Anchor Bible No.29A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70) xx, 670 pp.
Bruce Vawter, C.M.,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Raymond E. Brown, S.S. et al., The Jerome Biblical Commentary (Englewoop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1968) Vol. II, pp. 414-466.
Bruce Vawter, G.M., “Johannne Theology”, The Jerome Biblical Commentary, Vol. II, pp. 828-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