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谷寒松 |

 

 

40
神學論集
(1979)p203-230
   

兩次神學會議的報告


谷寒松  

 

亞洲神學家會議(亞神會)  Asian Theological Conference (ATC)
一七九年一月七至二十日,斯里藍卡


中國神學探討會(中神會) Chinese Theologians' Colloquium (CTC)
一九七九年二月二至十日,香港

 


前  言
放眼今日世界,一方面我們體會到世界愈來愈成為所謂的「全球村」(global village);另一方面,沒有人能夠否認國家或種族主義的強烈傾向,及地方文化新的浪潮。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天主教會發表了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決定性地選擇了進入這個世界。因此,在它你可找到「全球村」的因素;也可發現國家化和地方化的運動。
教會普世性要求有全球性的會議,而它的國家和地方性也需要國家和地方的集會。除了這兩個幅度外(普世而國際性及國家和地方性),我們還有第三個幅度,就是所謂的「第三世界」。具體說來,這包含了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這個名稱雖然有些模糊,但在歷史的現階段它被普遍地應用,並代表世界上許多未開發和窮困的地區。它們正在為從壓制中獲得自由,建立一個以平等、友愛和自由為基礎的新世界秩序。
就是在現有第三世界的境遇中,產生了「第三世界神學家大公協會」(Ecumenical Association of The Third World Theologians簡稱 EATWOT )。
該協會於一九七六年八月五日至十二日在東非坦尚尼亞首都達萊撒蘭城舉行第一次會議(房志榮神父曾在本刊29: 404,430, 485頁;30:563-579頁報告它的緣起內容及對未來的計劃。)
按照EATWOT的全盤計劃,在第三世界的三大洲,各應舉行一次神學家會議。非洲的會議已於一九七八年在迦納(Ghana)舉行;拉丁美洲將在一九七九年舉行此一會議;而亞洲的亞神會則於一九七九年一月七至十二日斯里藍卡舉行,主題是:亞洲為完滿人性的奮鬥,尋求一個相關的神學。請注意EATWOT的全盤計劃中提到,第三世界和第一世界的神學家們,將於一九八一年舉行一個普世性的神學會議。
中國神學探討會(簡稱中神會)把注意力集中於今日在世界各地中國人的情況。它可以稱為是一個民族層次的會議,因為中國人民都有一個基本文化的認同;雖然很難恰當的描寫這個認同(這個會議在香港舉行,毫無疑惑地證實了這一點);但你也可以稱它為國際性的會議,因為中國人遍佈全球各地。
甲、亞神會:亞洲為完滿人性的奮鬥?
為了清楚起見,我們的報告將分為五部分:(一)意念型態的背景;(二)對組織者和與會者加以簡述;(三)報告亞神會過程的主要階段,並指出它的某些特性;(四)我們將提出未解決的問題及會議的缺點。當我們看完了這些以後,讀者將以批判的態度去欣賞並閱讀這次會議的最後聲明,這就是第五部分。
一、 意念型態的背景
這個題目已被寫成了好幾本書。為了對我們的描寫加以限制,所以我們集中在三個因素。首先是第三世界的現實和在這世界中政治、經濟、文化、種族以及宗教層次的許多無情的事實。就是在這個貧窮、為強國壓制、軍事獨裁、而在宗教和文化上富有的具體世界中,產生了我們現在的「第三世界神學」。第二項因素是資本主義的型式,似乎在第三世界不是一種可行的生活方式,因為第三世界受到的剝削,正是來自資本主義的國家。參加亞神會的許多代表們都表達了這種意見。另一種吸引第三世界中相當多人的意識型態,就是馬克斯主義。有許多人說馬克斯思想幫助他們分析了真實的世界;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必須接受馬克斯思想所包含的無神主義。在第三世界中,重要的事是要找到一個分析真實情況適當的工具,為了幫助人從一切壓制、不自由中得釋放而奮鬥。第三項因素是一旦這種意識散佈在一些神學家的思想中,我們就可更清楚地了解以下一九七六年在坦尚尼亞的聲明:
的確,為了忠於福音和同胞,我們必須對自己情況中的種種現實加以反省,並在與這些現實的關聯中解釋天主的話。我們摒棄與行動分離的學術性神學,把它視為不相關。我們在準備認識論上作一個根本的分離,這個新認識論,使獻身成為神學的首要行動,致力於對第三世界現實中的實踐作批判性反省」(31號)。
坦尚尼亞的最後聲明,繼續談到科際綜合的方式來研究神學,以及神學與政治、社會、心理分析之間辯證性的關係。教會應當有力地跟隨與受壓制犧牲者站在一起的耶穌:因此,也暴露在罪惡的現實中。「在解放他們脫離罪惡的權勢,使他們與天主彼此和好時,祂使人獲得人性的完滿」(33號)。這項聲明也提到基督信仰需要與第三世界的宗教和文化進行交談(34號)。最後,在35號的聲明中,使人清楚地看出,亞洲神學會議將要做什麼:
「我們所贊同和鼓吹的,是一積極推動正義的系統,就是希望它真能防止剝削,防止財富累積在少數人手中、防止種族和性別歧視,以及任何壓迫、歧視、降低人性的其它方法。
我們更深信一個神學家應該更徹底地了解,什麼是在聖神內生活;因為這種生活包括一種生活格調。就是與窮人及被壓迫者同甘共苦,並為了他們而捲入行動。任何神學需要一個意念型態,並且神學就是意念型態。在我們的國家裡,神學的任務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就是要與弱小者一同生活和工作,引導他們體驗到釋放及和好。一如我們承認,基督是釋放者及使人和好者一樣」。
因此,一九七六年坦尚尼亞的會議,為在斯里藍卡舉行亞洲神學會議定立了方向。
二、 亞神會組織者和與會者
Tissa Balasuriya OMI神父曾參加坦尚亞的會議,並負責組織斯里藍卡的會議,以保證它和前者的連續性。此外,有其他幾位人幫助他、把達萊撒蘭的意念帶進亞洲的狀況中。在這些人中有Sergio Torres(智利籍神父),他曾是EATWOT整個會議的主腦人物。一旦讀者抓住了意念型態背景的氣氛,就會很自然地了解,為什麼組織者只邀請了亞洲人作完全的與會者(實際上,本文作者是唯一非亞洲人而能作完全與會者。此外,他也是從臺灣去的唯一代表;他認為自己能代表臺灣參與斯里藍卡會議,是極大的榮譽)。第二,他們邀請大半是在生活和思想中對窮人開放的人。不過,他們選擇的標準很難完全地確定。他們邀請了三類人參與:(1)那些直接與窮人及受壓制者生活的人;我們有兩位從香港來的工人與會,他們使整個亞神會有一種接觸現實的感覺。(2)教會的領袖:在他們中只有一位樞機主教,他是來自印尼的Justinus Darmoy Uwono ,他單純而深刻的牧者心胸,給我們很深的印象。菲律賓的Julio X. Labayen主教及斯里藍卡的Leo Naaya Kkara主教,這兩位都是在洲為爭取一個更合乎人性作奮而國際知名的人物。我們也有兩位聖公會的主教參與會議,一位年輕印度東方禮的主教。對我個人來說,來自Baugladesh的Joachim Rozario CSC主教給我的印象最深;他具有遠見及天主之人的胸懷。(3)第三類的與會者具有不同神學觀點的神學家們。不過,比較保守的神學家在會議中遭到困難。我們共有六十六人,加上九位專家(resource person);其中有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UNCTAD)的秘書長Gamani Corea博士。一位印度純粹馬克斯主義者Matthew Kurien博士。還有一些相當有獻身精神的神學家們,他們對所謂的「組織」(establishment)的神學頗有困難。此外,還有七位弟兄代表,在他們中有智利的sergio Torres神父,他是整個運動的馬達。James H.Cone (美國),是「黑人神學」Black Theology 一書的作者。Enrique Dussel教授(阿根廷)是解放神學著名的代表。
組織這種八十二個人的會議, 而讓每一個人都感到積極參與,的確並非易事。但是,亞神會卻在這方面作得很成功,主因是有清楚策劃好的會議程序。這將是我們在第三部份中所要報告的。
三、亞神會過程的主要階段和幾個特性
整個的過程是根據歸納法進行,就是從具體的經驗開始對它們加以反省,去了解它們;然後,再按一位基督信友的身份去透徹地了解它,就是按神學的式去了解它。但是,只有當這個神學了解(理論)導引人真正參與貧窮被壓制的人中去時,也就是有實際的行動表現時,它才能證實是有效的。
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可以辨認出四個階段,首先與會者選擇參加一些小組,這些小組為了使開會者能夠真正與在斯里藍卡的窮人有相遇的機會,這些窮人包含農埸工人、漁夫、貧民區的居民,工業區的工人、農夫……等等。第一天在一個簡單的導言後,我們就選擇了小組;然後花四天的工夫分散到各地去與窮人接觸。在這四天中, 我們本應開始反省的過程,但是由於和如此多的陌生人和具挑戰性的環境相遇,實在很少餘暇來作反省(作者選擇參與工業區工人的小組)。
在第二階段中,當我們從「文化震驚」回來以後,各小組對自己經驗的了解和反省,作一個詳盡充實的報導。在兩天報告的過程中,我們曾經驗到幾次很激烈而感人的會議:一個小組曾到Tamil人地區去,Tamil人是一個來自印度的少數民族,但有斯里藍卡國籍。這小組為了反對統治他們的Singhalese人,要唱一首歌解放歌曲(liberation song)。這件事情之所以有趣,也是因為亞神會的主要組織者是Singhalese人。由於許多理由(本國的和國際間的),斯里藍卡由Singhalese人組成的政府,要求會議對Tamil問題要非常小心。所以,主要的組織者阻止人唱這首歌。我們卻活生生的經驗到在斯里藍卡的緊張情況。
這種具體而動人的事情給與亞神會一些大地的氣息,使我們不能起飛到一些高超系統化神學推理中(永不能忘記來自香港工人不斷重覆的話:「我不懂你們在說什麼。」的確,我們神學的用語使他們聽起來非常奇怪)。
第三個階段的工作是在溫那布瓦。在那裡,我們以一個更系統化的方式去了解各小組所提出的問題。因此,我們請了一些專家,來供給我們分析和了解所需要的工具。我們聽了有關下列問題的演講;亞洲的社會——經濟情況,亞洲的文化和宗教,耶穌基督的角色;婦女在亞洲社會中的地位。這些演講代表基督信仰中比較開放的態度;但有時卻缺乏足夠的批判性。演講以後的討論幫助人們澄清了某些最尖銳的誇大。整個會議似乎在政治、社會——經濟的問題層次上停留了很久。因此印尼的樞機主教提醒大家說:「朋友們!我們現在所作的一切,並不比參加一個研究我們國家社會——經濟情況的會議更多;我想現在是進入討論神學的時候了。」
此後,我們就進入亞神會的第四階段,就是在亞洲的境遇中作神學反省。說實話,我們除了苦心研究出來一些在亞洲相關性神學應有的因素外,我們沒能作更多的事。一方面是由於缺乏時間,但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亞洲本地原有的多元性。亞洲有三個或更多的文化及宗教區域,就是印度區、馬來區和中國區。不過,在亞洲境遇中的神學, 卻具有幾個共同的特性,最後聲明的第四部份將對它們加以解釋。
在亞神會的過程中,以下的一些詞彙很富有意義而常為人所用:為釋放而奮鬥(struggle for liberation),資本主義(capitatism),剝削(exploitation),壓制(oppression),社會主義(socialism)〔一般說來,「共產主義」一詞很少出現〕,被壓制的階級(class of the oppressed),行動(action),實踐(praxis),獻身(commitment),與窮人合一(identification with the poor),亞洲的境遇(context of Asia),以及其它的詞彙。這些詞彙使人看出整個的會議並非在典型亞洲靜觀和靜聽的方式下進行。有時候給我們的印象是:太多人並沒真正地在聽。許多的與會者表現一種很強的西方式的衝力,對他們的訊息加以堅持。到此,我願使讀者注意在亞神會中的一些未解決的問題和缺點。
四、未解決的問題和缺點
由於對「神學」、「宗教」、「現實」、及「理論和實踐間的關係」等名詞缺乏基本描述性的定義,使會議遭到相當的損失。此外,我們也沒有時間去對某些問題、作更深入的探討,例如:在亞洲境遇中,靜默與話之間的和諧;對天主的經驗和對人關心之間的諧;對權威和自由之間的和諧;如何在向今日亞洲現實投身、因而失去信友身份、與保持信友身份之間取得平衡;聖經、傳統及教會訓導(按天主教的了解)之間相互關聯。
另一個比較嚴重的空檔,是許多(並非全部)與會者共產主義在亞洲的勢力沒有警覺。由於亞神會中許多人意念型態的背景,他們只談社會主義,卻沒有很清楚地體會到共產主義是最具壓制性的系統。這件事偶然被人提到,一瞬即過。
亞神會最嚴重的缺點也許是,對現代科技給亞洲人思想的衝擊, 缺乏完全的意識。
以上對亞神會簡單描寫,希望能幫助讀者以批判的態度閱讀亞神會的最後聲明。
五、亞神會的最後的聲明
一九七九年一月七至二十日。亞洲為完滿人性的奮鬥尋求一個相關的神學。
I、導  言
我們是來自亞洲的一群基督信友,及從其它各洲來的弟兄代表,為我們與自己的同胞達到完滿人性而共同奮鬥,因在耶穌基督內的共同信仰所推動,從一九七九年一月七至二十日共同集會於斯里藍卡的溫那布瓦。
我們帶?在自己國家內所有奮鬥的經驗,來到了斯里藍卡。藉著四天「同居共處」的方法,我們也分享了此地群眾為正義奮鬥的生活境遇。
在隨後的日子中,我們更加意識到,在我們背景中所有的共同點和差異點。它們也加深我們認識亞洲同胞所有的富源和痛苦。
作為亞洲人的我們認出在我們面前有重要的任務。在我們各個地區現實中所已作的反省,使我們這些獻身為亞洲窮人者奮鬥之間所有的分享及互相影響的過程更為豐富。同時,我們也體會到,這些反省只是一個集體而繼續在亞洲尋求有相關性神學開始的一部份。
II、亞洲的境遇
亞洲在一個強力造成的貧窮下受苦。它的生命曾被幾世紀以來殖民主義和最近的新殖民主義所截斷。它的許文化都被邊緣化;它的社會關係被扭曲。許多城市中悲慘的貧民窟擠滿了從鄉下被趕出來的貧窮農人:形成了一副恣情縱慾的富有及一貧如洗同在一起的圖畫。這是亞洲大多數國家所共有的。這種極端的差距,是階級矛盾及繼續統治亞洲內在和外在的各種勢力所造成。這種資本主義宰制的後果使所有的東西,包括時間和生命的本身,都變成商埸上可販賣的物品。一小部份財產所有人、規定了生產者(工人、農人及其他的人)所有精力、智力,技術以及維持他們生活物資的價格。因此,也決定了這些人生活的素質。超國性的大公司與各國的優秀份子合作,受到政治和軍事勢力公開或暗地的支持,決定要生產什麼東西,如何及在何地生產,為何人生產。
提倡社會主義的人,曾勇敢地與這些勢力奮鬥。這種(社會主義)社會——政治秩序是與在城市和鄉村亞洲群眾的渴望相符合。因為它許諾他們以自己的手來掌握自己生命的權利,決定控制他們幸福有關的社會和經濟條件。在一個長期的奮鬥以後,亞洲的一大部份,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的秩序。不過,我們必須指出,在這些國家中,社會主義的改變並沒有完成。這些國家應該以一種繼續不斷的自我批評方式,把他們自己從各種的扭曲中解放出來。
在亞洲如果社會主義運動在為完滿人性的奮鬥中,不能從自我追求及剝削性的本能中有一個內心的釋放,那麼,這些運動也不會是徹底的。亞洲主要宗教(印度教、佛教、回教及基督教)的豐富傳統,給予了許多靈感。這些財富不只是以哲學系統的方式表達出來,也在許多不同的藝術形式中表達,它們是:舞蹈、戲劇、詩和歌,也在神話、禮儀、比喻和傳奇中表達出來。只有當我們使自己沈浸於老百姓的文化中,我們的奮鬥才能夠得到本地化的幅度。
不過,宗教和文化系統在社會作用是模稜兩可的,這也是同樣真實。在過去,宗教和文化系統,曾在使封建關係合法化中擔任一個角色。但是,在宗教和文化內所包含的自我批評的原則,在今日資本主義的價值和意念型態的統治中,可成為釋放的泉源。
因此,我們覺得亞洲的境遇規定了亞洲神學的要素;它應包括在為完滿的人性奮鬥中,社會政治的一方面,以及心理和精神的一方面;這種為所有人的釋放,不但是社會性的,也是個人性的。
III、所有的問題
我們體會到大群的男和女在社會方面受到剝奪,並逐漸的被迫遠離生命和意義的中心,這並不是由意外事件或是全國性的大災難所造成。事實上,從巴基斯坦到韓國,經過亞洲的邊緣及東南亞,除了日本以外,幾乎所有的議會性政府都一個個變為軍事或專制性的政體。在這些國家中,不只是政治的權利被壓制,而且工人們在城市中罷工的權利和農人在鄉村中組織自己的權利也被壓制。許多與統治團體有不同政治觀點的領袖和人民,常沒有經過合理的審判過程就被定罪,並在監獄中度過許多年。
在「法律和秩序」的偽裝之牆下,亞洲廉價而溫順的勞工和法律,使國家受到外國資金毫無限的剝削,而它的利益卻歸於少數的優秀份子。在這些國家的雙重經濟中,我們應找到一個更深的邏輯。為國家的優秀份子所專利的工業領域中,是按照一種出口經濟的路線而發展。它與當地百姓的需要並不相合;它也很深刻的依恃外國的資金與技術。由於不平等貿易關係及這些國家的弱點,所產生的結果是使他們負債和依靠增長到超過他們能控制的程度。國際性的銀行和商業公司成為了亞洲政治和經濟的新主人。
同時,在這些國家的鄉村地區,卻停頓在一種滯留狀態。所謂的農村改革並沒有改變鄉村地區在生產方面不平等的社會關係。「綠色革命」的利益只歸屬於那些有能力供應技術改進的中型和大型的地主們。在這個過程中,大量的農民從自己的土地上被逐出,而在亞洲膨脹城市的貧民窟中落腳。另一方面,在這種方式累積下來的農村剩餘, 又再一次地投資可出口的農作物中、或是城市的工業中,阻止了食物出產的成長;其結果是在農業上富有潛力的亞洲,卻從它以外進口食物;其數量以一種驚人的速度繼續增加。在未來的許多年中,飢餓和貧窮將是亞洲大量群眾的命運。
在被壓制的百姓中逐漸增長的警覺是一個有希望的記號。它促使在城市和鄉村地區人民的組織成長和增加。大部份的亞洲國家,已看到農民的起義與城市的騷亂;這些運動被血腥的壓制及監禁和刑罰所威脅。其中有許多進入地下變成一個長期性的奮鬥,作為他們改變社會唯一的途徑。我們並不必贊同這些無法避免的暴力,同時對強制執行的「法律和秩序」也加以疑問和反對。這種「法律和秩序」鞏固有權優秀份子的統治,並解除受剝奪大多數人所組織的出自良心的反抗。當法律化的暴力不給百姓們留任何餘地,以使他們從自己的慘狀無法獲得自由時,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對他們被迫訴諸暴力而驚奇呢?基督教會是否足夠了解在亞洲革命性暴力中所含的訊息;現有的經濟——政治結構中有一種內涵的暴力:而革命性的暴力是反抗這種內涵暴力,使人得到釋放,而達到政治獨立及社會發展。
亞洲人口的大部份是年輕人,正在繼續不斷地成為犧牲品。他們形成了逐漸增長而缺少就業機會的勞工力量。大部份年輕人來自鄉村地區;在這些地方缺乏適當的教育設備;就業機會的逐漸減少,形成了他們向城市中心移民不可扭轉的趨向。同時,在城市地區,年輕人成為消費文化攻擊目標;變成了反文化的傳達工具。我們強調,有些學生、年輕人或工人,在為受壓制人民獲得基本權利的奮鬥中,擔任了一個批判和獻身力量的重要角色。同時,他們之中也有些人,在政客和獲利集團的權力政治中,出賣了自己;因此,失去了他們真誠的相關性;有時甚至在突發的暴力中被犧牲了。
與已建立權力中心相連教育系統,也為擴展這種對年輕人的控制而服務。它們變成只是為了傳播工業技術和知識的孔道,而與人性的價值沒有關聯。在教育上,金字塔式優秀主義的結構,是用來不斷地製造失敗者,這些失敗者也繼續不斷地受到剝削。
我們深刻地體認到,女人也同樣是控制、剝削結構犧牲者。在亞洲宗教和文化的境遇中,男女之間關係,仍然是一種統治。在社會較貧困的階層中,這種情形更壞;因此,女人面對不可寬恕的雙重壓制。
在經濟層次,一個由男人統治的社會,貶低了女工的「價格」,也限制了在生產過程中「各層次」(地方、 國家、區域和國際)女人參與的範圍。在政治的層面,女人們警覺到國家的政治處境。但是,她們的能力和活動,卻受到了極大的抑制。
在一個社會中,傳統和現代的力量(特別是觀光事業)強迫人們對資本主義的消費價值觀妥協。女人在如此的社會中容易受到性及理智的傷害,它使她們成為娼妓。那些剝削她們的男人指責女人,卻不指責那強迫女人成為娼妓的制度。
我們體會到,在每一個亞洲國家都有少數民族的存在。他們在經濟、政治和文化層面,都是屬於最受剝奪的一群。他們面對很大的不平等為自決而奮鬥;但是他們這種真實的奮鬥常為權力的中心所利用,以煽動種族仇恨來掩飾自己,並破壞那些生活在社會邊緣中人的團結。
大眾傳播工具,包括印刷的文字、電影、電視等,都被統治的優秀份子所控制,傳揚他們主要的價值系統和神話;造成了一個反人性、自私自利消費者的社會。雖然如此,我們也看到一個更富有創造性的小型傳播(micro-media)出現,它真實地報導了被統治人民的奮鬥。
我們也需要提到,都市化和不合理工業化所帶來不斷增加的衝擊,女人,小孩和男人都得面對在教育,住宅和健康上越來越少受到服務,因為這些社會需要都被市場的勢力所決定。由於工業化的國家, 把生產和機械化的場地轉移的緣故,使大多數亞洲國家都遭到環境污染,形成生態上的不平衡。這裡我們願和我們的漁夫聯合在一起,反對來自日本、臺灣和南韓等國家毫無忌憚的作法而奮鬥。
我們也體認到,在亞洲歷史的過程中,宗教在立法方面所有的角色;宗教形成了整個社會現實完整的一部份,與所有各種不同行動的範圍是無法分開的。在亞洲,世世代代以來,宗教和政治之間一直有許多交互作用。今天在傳統制度之外,由宗教所得到的靈感形成了有意義的社會革新運動。我們應該強調宗教和文化所具有批判性和轉變的因素;一個認真對社會——政治現實的分析,以及參與政治和意念型態的奮鬥,應被視為宗教擔任批判角色富有活力的因素。在這一點上,我們體認到文化把人民集在一起,並給他們在奮鬥中一個認同感所具有創造性的力量。具有批判性的文化行為會毀壞古老的神話,創造新的象徵,使過去的文化財富得以延續。
IV、尋求一個相關的神學
在亞洲現實中所有生死攸關的問題,指出在亞洲主要宗教兩可性的角色,向我門提出了嚴重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向神學反人性的現況挑戰,為了要使神學有相關性,它必須經歷一個根本的變換。我們都意識這是一項事實。
1. 釋放:關心的領域
亞洲千千萬萬的人處於貧窮,受統治和剝削的境遇中,我們的神學一定需要有一個確定的、釋放性的衝力。
神學的第一個行動,也是它的核心就是獻身,這種獻身是對窮人為完滿人性奮鬥中所提出挑戰的一個答覆。我們肯定在亞洲的窮人和受壓制者,是被天主召叫成為自己命運的建築師或工程師。因此,神學以受壓制者對完滿人性的渴望開始,並信賴他們對歷史中一切真理的障礙增長的意識,以及他們願意克服這些障礙不斷擴充的努力。
2. 神學的主體
為了使神學真正地具有釋放性,它必須來自有釋放意識的亞洲窮人。它應由壓制團體,藉用聖經學家、社會科學家、心理學家、人類學家及其他專家所有的專業知識加以表達。表達的方式是多元的,藉藝術形式、戲劇、文學、民間故事、本地智慧以及在道理和牧靈的生命中。
絕大多數的與會者認為每個神學都受到了神學家的階級地位和階級意識的限制。因此,真正有釋放性的神學, 最後必須是亞洲窮人的產品,他們正在為完滿人性而奮鬥。他們要對自己在釋放奮鬥中所有的信仰經驗加以反省,並說出它究竟是什麼。但這項工作並不排除所謂的神學專家。專家們以自己的知識可以輔助基層民眾的神學工作,他們這項工作只有植根於窮人或受壓制人奮鬥的歷史中,才能夠成為真實的。
3.  釋放、文化和宗教
真正亞洲的神學、必須浸潤在我人們歷史文化的境遇中,並從其中成長。那從百姓為釋放而奮鬥生出來的神學,將會自然而然地以百姓們宗教文化的習慣用語表達出來。
在亞洲許多地區,我們必須把其它大宗教的領悟和價值整合在我們的神學內;但是這整個的工作,應在對百姓奮鬥、行動和獻身的層次上進行,而不只是理性上的推論或在優秀份子中產生。亞洲主要宗教的傳統,好像以兩種意義來了解釋放:從個人或社會的自私中釋放出來;這些宗教傳統也包含一種為個人生活皈依的強烈動機。這些宗教與我們本地文化連在一起,可以在產生新人和新團體的任務中給予一種亞洲的氣息。我們把這些視為對任何已建立的秩序一種恆久批判原則的潛在來源;也把它們視為建造真正合乎人性社會的指標。不過,我們也意識到,在過去,這些宗教所扮演馴服人的角色。所以,我們也需要把宗教和文化安置於一個持續的自我批判之下。在這樣的境況下,所謂「神學本地化」或是「本色化」的學術性工作如與歷史中釋放性的奮鬥分離,我們對它表示懷疑。今日,在我們的國家中,如果神學不是真正具有釋放性,它也不可能真正的本地化。參與被壓制者奮鬥的歷史,才能保證我們的神學既是有釋放性的,也是本地化的。
4. 社會分析
為窮人釋放而工作的神學,必須以工具來分析亞洲的社會現實,也才能進行它的任務。如果我們不了解奴役窮人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結構,那麼我們怎能使窮人獲得釋放呢?對完滿人性的憧憬,和達到目的所作奮鬥的複雜性,不斷地為混合的動機和利益受到挑戰和扭曲。這些混合的動機和利益,是由外表的現象和真實的情形交織而成。這種分析必延伸到亞洲全部現實的長度和寬度、高度和深度,從家庭到村莊、城市、國家、全洲和全球。經濟和社會——政治互相依靠,使地球縮小為一個全球村。這項分析應該與正在進行的歷史過程同步前進,以保證它能對宗教意念型態和各種制度,團體和人民階級有一個繼續不斷地自我批判與評價。因為這些事物,從它們的本性,就有危險形成違反人性的官僚形式。
5. 聖經的觀點
因為神學認真地重視人的全部境遇,它應被視為天主與百姓在歷史中相遇一種在信仰中所表達的反省。對基督信友來說,在進行神學工作中,聖經成為重要的泉源。天主與歷史中的百姓相遇並非別事,就是他在耶穌基督的生活、死亡和復活中啟示了他自己。我們相信天主和基督在百姓達到完滿人性的奮鬥中,不斷地與他們同在,同時,我們也在希望中期待一切事情的完滿。到那時,天主是在萬有事物中的萬有。
當神學從現在階級、種族和性別的偏見中釋放出來時,它可使自己為人民服務,而成為一種強大的動力,推動在耶穌內的信友,參與在亞洲正在進行為保存自我和人性尊嚴的奮鬥。為了達到這一點,我們需要發展一些神學嶄新的領域,例如:了解耶穌生命中革命性的挑戰,在瑪利亞身上看到一個真正被釋放的女人,並參與耶穌和他人民的奮鬥,縮減各教會之間的距離,以及從亞洲窮人的觀點下,重寫亞洲教會的歷史。
V、神修和培養教育
信仰生活和服務的培養教育,應在參與我們百姓的奮鬥中進行。這要求我們發展一個與境況相呼應的神修,這神修具有下列特性:能以某種方式排除剝削的系統;在過程中,被貶到社會的邊緣;在獻身中恆久不懈;能承當冒險;在積極參與百姓的奮鬥中,能達到更深的內心平安。
在亞洲監獄中成為常客的信仰夥伴,給那些受到耶穌感召的同胞,帶來了新的忠實(於信仰)的因素。對那些被囚者,我們也願意致送一個信息,表示我們謙遜地和他們聯合在一起,以及在祈禱中的希望。但願今日在亞洲監獄中的囚犯所受的苦,在我們自己和信友團體身上,能夠產生一個真誠的復興。
VI、未來的任務
這次會議即將結束,我們覺得在此地已開始的探討必須繼續下去。為了使神學能夠繼續對我們亞洲百姓能講話,我們必須進行下列的任務。
1. 我們需要藉著主動地參與同胞們對完滿人性的奮鬥,去繼續加深我們對亞洲現實的了解。這意味著我們要和農人、漁夫、工人、貧民窟的居民,在社會邊緣的少數團體,被壓制的青年人和女人共同奮鬥。因此,我們可與他們一起去發現基督的亞洲面目。
2. 我們的神學應導引我們去改變所居住的會;因此,可以逐漸地更讓亞洲人體驗度一個完滿的生活有何意義。這項任務包含改變我們教會的結構、組織以及我們自己。
3. 我們,專業神學家、基層的工人和教會成員,藉著經常相互的交往和尊重各人不同的角色,將繼續幫助發展出一個為亞洲人有關聯的神學。
4. 我們連結國家和國際為完滿人性奮鬥的團體,來建造一個強大的聯盟網。在這次會議當中,下列許多具體的行動,表示了這種聯盟網的開始:
(a) 致函香港七十六位船民,他們要求有更好居住環境的請願而被捕。我們表示與他們聯合在一起。
(b) 斯里藍卡代表發表的一個公開聲明,要求支持泰米爾(Tamil)的百姓,為他們正義的權力所作的奮鬥。
(c) 致函給韓國的Tji主教,支持韓國的奮鬥,並對全體韓國代表未能出席會議表示遺憾。
(d) 給日本川崎鋼鐵公司一封信,抗議它對其他亞洲國家出口污染。
(e) 致電拉丁美洲主教會議及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表示對在墨西哥布樸拉所舉行的拉丁美洲主教團第三次會議深刻的關心。
(f) 與菲律賓的代表們一起抗議其他國家、在轉移有高度污染性的工業及建立核子電力廠所造成的環境污染。
5. 我們對各種訓練機構中養成教育的計劃,以及牧靈領袖的生活方式表示關心。這次會議的經驗,很清楚地顯示出;需要在神學和牧靈的政策上,強調一些新的東西。我們需要對本堂和教區結構加以評估,好看出到底在何處使我們脫離窮苦的大眾,而給人大能和權利的圖像;並力勸有關當局作必需的調整,以使從事信仰工作者與同胞的問題有更深刻的接觸。
6. 為了促進並實踐我們的任務,我們組成了亞洲大公神學聯誼會。
我們八十位參與亞洲神學會議的人,在兩週中試圖去認識現代亞洲窮人和被壓制者的呼籲。在朝拜祈禱中的靜默和在信仰中的合一,幫助我們的交往,有一種辨證性和創造性的緊張。
作為基督信友的我們,看到自己和教會的復興,以為我們的同胞服務的緊急任務。
我們謙遜地對這神聖而歷史性的任務獻身,也邀請所有基督信友及善心的人參與這個正在進行的追尋。
從亞神會廣潤的亞洲境況,轉移到一九七九年二月二至十日在香港所召開的中神會。
乙、 中神會:中國神學面臨的抉擇
因為中神會的議程、演講、小組討論記錄以及最後簡報,不久將以中文印出,所以這份報告將比亞神會的報告為短。我們仍然分五部份進行:(一)、召開亞神會的基本理由;(二)、組織者和與會者簡單的介紹;(三)、會議過程的簡略描述;(四)、中神會的特點;(五)、最後簡報的原文。
一、 基本理由
本色化神學要求對今日中國人的境遇作一個認真的、基督信仰的反省;這是來自不同教會、不同背景的中國神學家的任務。他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找到一個適當的方法,把基督信仰的訊息更深入地帶到中國人民的心靈中。二十世紀以來,中國政治上的混亂和挫折,使這項努力遲遲未能見效;但是,一個新的時機似乎已經來到,需要大家聯合努力,找到一個更有相關性、更本色化的中國神學。
因此, 一定要有些人集合有興趣的神學家來開始這項工作, 這一點我們要在下一步中介紹。
二、 組織者和與會者
在組織者中也有一位曾參與一九七六年坦尚尼亞會議。他可被稱為這次中神會的起動馬達:李景雄博士——香港道風山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主任。此外,天主教香港聖神修院的教務主任湯漢神父,與他共同合作召集會議。
與會者來自各地區不同的教會,臺灣七人,新加坡、馬來西亞二人,印尼一人,北美六人,歐洲十一人,澳門一人,香港十多人。在四十位左右與會者都具有下列的特性:他們對一個有關性本色的中國神學具有共同興趣。他們中有些人是中國哲學、文化、歷史和大陸現況的專家,但大多數是神學家。臺灣出席會議的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蕭清芬牧師是長老會臺南神學院院長;謝顈男牧師是長老會臺灣神學院院長;廖上信博士在同上的神學院中任教。此外尚有房志榮神父、張春申神父、景岱傑神父、谷寒松神父。這七位都在神學院執教,或在作神學工作。
三、 中神會的過程撮要
李景雄博士在開會詞中指出:我們以愛批性的信仰、大公的精神及開放的心胸來進入本色化中國神學的領域。他也提出一些急需我們注意的問題:例如;華人是什麼(自我的問題)?什麼是華人特殊意念型態?中國神學的方法問題等等。
最後,他解釋了中神會的三個階段:歷史的回顧,目前狀況和中國神學的再思想。
歷史的回顧:許多演講給人帶來了有趣的思想和反省,但無法在作一個恰當的撮要。吳利明博士談到基督教神學者的抱負及局限於1920-1950年,他指出當時的神學家有兩個主要的問題:使基督信仰與本地文化結合,和教會在中國社會所擔任的角色。吳博士批判性的指出:當時的人盡了最大的努力,但只得到部份的成功。
張春申神父演講的題目是天主教神學思想的得失,他把時間限制於從一九五五年直到今日,並把這段時間分三個時期:新鐸聲時期(1955-1962),主要是談論王昌祉神父所作的工作;其次是從那時到梵二以後直到一九七六年,這時神學工作的特性是把神學的思想帶給當地的基督信友團體;第三個期是從一九七六到今天,我們正處於建立地方教會的階段。由於謙遜的緣故,張神父沒有提到他自己的貢獻(例如:中國靈修芻議,被大家認為是最有創造性和希望的一本書)。
此後的一些演講,談論關於中國福音派的貢獻,他們提到一個天主教所不認識的人:王道明先生。最後,喬天明先生以批判的眼光解釋「三自愛國運動」。
現在的近況:在這第二階段中,設法去看今日在各地區中國人的生活實況。蕭清芬牧師給我們解釋長老會在臺灣所作的努力。鍾志邦博士給大家講他如何以降孕的奧蹟來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僑。然後,我們也聽了有關香港、北美、歐洲以及大陸中國人的狀況報告。會議整個氣氛是具有批判而成熟的開放,一點也不過份的熱情或樂觀。例如:廖光生先生給我們解釋,中國人的家庭精神基本上並沒有什麼改變。但是,以一個認真哲學家的身份,他體會到有許多從大陸上出來的人,好像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內在是非判斷的能力;他們進入了一種相當徹底的相對主義。他對這項事實感到擔憂。
其他的演講人也從不同的角度來肯定,共產主義的統治者、長久以來希望創造所謂的「新人」,卻沒有成功;雖然他們努力想許多辦法去改變在大陸上的中國人;但中國人仍依然故我地是人。共產黨三十年來的洗腦工作到底對中國人的思想產生多大的影響,這是很不容易估計的。
在討論「現在要做什麼」的時候引起了強烈的情緒反應。面對中國大陸的現況, 在會議中有兩種不同的傾向:一是立刻進入大陸,宣傳福音;另一是要求人小心謹慎,以免重蹈覆轍。胡仲揚先生喊出了一個口號:「主動的等待」;但那些有極端意念型態的人,卻不完全同意。
時間過的很快,我們不得不進入第三階段:中國哲學的再思想。
中國哲學的再思想:在這個階段中,有許多思想被提出,在此我們只需要列出不同演講的題目。在「方法問題」方面,我們對下列問題作了反省:「在華人中談釋經學」(房志榮神父講,參看最後聲明):「神學與其它學科的配合」(鄧守成先生):「社會參與」(馮煒文先生)。在最後一個演講中,其精神與斯里藍卡亞神會的精神最為接近。
在中國思想方式方面,我們與一些廣潤的問題奮鬥:「中文與國人的心態」(何秀煌先生);「理論和實踐的合一」(陳特先生);「國人的宗教意識」(秦家懿先生);「陰陽觀在玄學的地位」(景耀山神父)。
但是,最重要的我們要創造一個今日生活的本色化中國神學。究竟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沈宣仁博士在他的演講中強調這項創造性的工作必須與神學的傳統有聯繫;宋泉盛博士描述了創造今日中國神學世界性挑戰的背景;在他的十個論題中,嘗試著去討論這項任務所面對主要的緊張和問題。例如:降孕於地方文化而同時具有普世色彩。為真正亞洲和中國的窮人的神學,同時也對所有人開放。鄔昆如博士由於簽證的困難,不能夠出席提出「一些大膽的推想」;大家都為此感到遺憾。在最後的幾次會議中,大家的致力起草一個簡報式的最後聲明。其原文我們將在第五中提出。現在我願意指出中神會的某些特徵,並把它與亞會作一個對比。
四、 中神會的特點
與亞神會對比,中神會最顯著的特點是它具有相當平衡感的清一色中國氣氛。從所提的具體建議中,與會者顯示出他們腳踏實地的態度,大家都覺得聖經中的人名、地名急待統一。同時,有幾個人指出,這個問題牽涉到所有中國教會的領袖和傳統,是一個很不容易達到的理想,我們需要時間和忍耐。
中神會的另一特徵在於小組討論。我們共分為五個小組:牧民神學、宣教神學、倫理及靈修神學、政治神學以及文化神學。與會者自行選擇。但是,他們實際上所作的選擇,卻顯示出中神會主要的傾向。沒有人選擇牧民神學,只有兩位選了宣教神學,七位選了倫理及靈修神學,十三位對政治神學有興趣,六位想討論文化神學。
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愈來愈清楚地看到中國的神學必須以人和他所處的世界為開始。這與亞神會得到的結論不謀而合。
讀者們也許在閱讀最後的簡報中、可以自行發現其它的特徵。
五、「中國神學探討會」簡報(轉載一九七九年三月二日香港公教報)
(由房志榮神父與小組長起草,然後由全體大會修正並通過)。
一、 歡聚一堂:不同地區、不同背景的神學工作者在團契中發現一個事實,我們的共同點多於歧異點。我們的確有著共同關懷的事,並作過相當深度的交流。我們所共同關懷有的是:1 文化的遺產;2 現在的實況;3 神學的課題;而這一切最強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我們所共懷有的;4 基督信仰。
二、 中國大陸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據點,但其他地區也在我們討論之列。這次會議討論中國問題跟在西方討論有所不同。(甲)我們有著真實的生活處境,而不是懸空討論,或以第三者的姿態討論;(乙)我們有著不同的神學範疇和背景,能互相補充,互相糾正;(丙)雖然大家關懷大陸,但誰也不敢代表大陸的人民或教會說話,只想彼此提供資料,交換經驗,謙虛地貢獻出來,讓大家參考。這一群神學工作者,自覺對大陸有一種辯證性的關係,可分三方面來說:1 大家在海外的生活處境雖與大陸不同,但與大陸仍有著血統、文化及情感關係:2 香港地區及教會雖然有許多人的報告,有豐富的大陸資料,且有不少人繼續與大陸有較深入的聯絡,但這次會中有多方不同感受,不敢妄下結論:3 雖然大家都認基督為主,但有關大陸的四篇演講各抒己見,在討論會中每人也暢所欲言,沒有清一色的趨勢,沒有不敢表達的意見。
三、 華人的認同:「中國」兩字不只代表國家,還是代表文化,所以東南亞及歐美的華人也來參加討論。每個華人有三個層面:所處的國家、文化及基督徒身份。在談論認同或身份問題時,國家層面複雜,文化層面較易認同,基督徒身份則是統一的力量。無論如何,華人在認同上所感到的困惑,不但不阻礙中國神學的探討,反而促進它的早日起步。
華人在世界歷史及教會的未來一定有其地位。華人多的地方(像東南亞)能發生問題,但華人有很大的潛力,來幫助各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政治的安定,及基督信仰的傳播。有人批評這次的中國神學會,看不清它的需要,甚至認為會使華人更為封閉。其實不然,因為神學工作者越有自覺,越能批判、估價、糾正、前進、而更深入地了解基督徒的身份。
四、 中國文化在會中曾有三種懂法:1. 傳統文化: 2. 目前的文化: 3. 各地區華人所有的文化。這由來自不同地區、不同背景的大會成員看來,不難了解,從好幾篇演講中也能體會出這種不同。大家所需要的也許是一種有動力的綜合懂法:地區不同,歷史在變,但大家都有著華人的心態。
五、 心態及語言是中國文化的一些表現,如由下而上的道德體驗,天道遠,人道邇,人道可解且可行;天道天理必須經過修養及實踐方可知,因此理論與實踐不可分。中國語文的邏輯結構能揭發國人的心態:用慣了具體表達方式,不易作抽象工夫;所表達的事也許多於語言本身,但語言文字仍受重視;文字不一定說出全部道理,但道理仍須藉文字而傳達,因此須不斷繼續研究文字;言實有別,但兩者的相應不求準確,中國人不討厭歧異,因此中國人不愛有系統人生真理,因為任何系統只能說出部份真理;不愛系統,少講系統,因此養成容忍的態度。對價值取向也不明確。至於無極而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多少指出中國人心態的方向,即有形與無形,現世與來世的合一。
六、 釋經學在中國神學中有其地位,因為任何神學都須以聖經為本。今日的釋經學且注重包括讀者在內的廣義脈絡,主張傳承與創新相依,理論與實踐相補充,使得中國的經典與現況都受到重視,中國豐富的古籍更能與聖經文學互相解釋,互相照明。這種互解經典的重點不在內容的比較或互相證明上,而在1 寫作的過程; 2 推理的方式; 3 應用的途徑三方面。
雖然如此,靈意的解經仍有其價值,因為歷史文化的講法不夠,主題式的直說法也未能道盡聖經的深義。此外西方自然與超自然之分,用他們的知識論解經都可以糾正和改善。中國解經的特點有三;1 以道德實踐的工夫為後盾;2 不太用邏輯的方法,而用指點的方法:3 讓讀者加入他主觀的體驗和見解。
七、 向社會正義及其他神學開放:中國神學是不孤立的,封閉的,而向社會、正義、窮人,受壓迫者、及其他世界各地神學開放。我們一方面尊重過去的傳統,不輕易揚棄;另一面勇於面對神學的新路線、新視野,在大公教會內擔負起自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