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王敬弘 |

 

 

40
神學論集
(1979)p135-148
   

路加福音中的聖神論    


王敬弘

 


 按現代福音批判學者對對觀福音的研究,路加資料的來源有三:一為馬爾谷福音;一為路加和瑪竇共同的來源;及路加獨有的來源。路加福音共有一一五O節。馬爾谷福音有六七七節。而路加採自馬爾谷福音的資料約有四OO至四二O節,幾乎占了馬爾谷福音的三分之二。
從聖神論的觀點來看,路加幾乎完全採用了馬爾谷論及聖神的章節。但路加增補了自己的資料,以編輯的手法重新組合或改寫,使路加福音具有一個相當系統化的聖神論。本文將從四點來討論路加聖神論的內涵:
一、童年福音中的聖神
二、 聖神與耶穌
三、聖神的德能
四、聖神與教會
最後將以一個綜合反省來結束。


一、 童年福音中的聖神
路加的童年福音,不但具有一個獨立、完整的結構,即使在文字的風格上也與福音主體不同。它的文句是仿效舊約七十賢士希臘文譯本風格而寫成。從內容上看來,它與福音的主體可以獨立分開,而不影響到相互的完整性。路加的童年福音完全是來自他個人獨有的資料。由於這個原因,所以應把路加童年福音中的聖神分開來討論。
首先,我們可以作一個普遍性的觀察;在路加童年福音中,耶穌人性是出自聖神的創造(路一35),所以他整個的存在可以說是充滿聖神的。不但如此,在童年福音中,所有與耶穌基督有關的人都是充滿聖神的。若翰(路一15,41),依撒伯爾(路一41),匝加利亞(路一67),瑪利亞(路一35)和西默盎(路二25~27)。
如果我們加以個別的分析,瑪利亞的充滿聖神與天主子降生成人的奧蹟是息息相關的。聖神臨於瑪利亞身上,至高者的德能要庇蔭她,使她成為天主子的母親。在這短短的一段經文中,實在反映出舊約創世紀的背景。在創世之初,天主的神在水面上運行,從混沌中產生出有秩序的天和地(創一2)。現在耶穌基督的人性是創造的高峰,也可以說天主藉著聖神的德能,在耶穌基督的身上使創造達到圓滿。
其次,充滿聖神並不是一種心靈的靜止狀態,聖神常在一個人身上工作。在路加福音中,凡被聖神充滿的人,在聖神的推動和引導下,顯示出各種不同的聖神化工。若翰洗者在聖母訪問依撒伯爾時,充滿了聖神,在母胎中歡欣踴躍迎接他的救主(路一41,44)。按照天使給匝加利亞的報告,若翰之所以為聖神充滿,主要是要他實現一個具體的使命。就是「使許多以色列子民轉向上主、他們的天主。他要以厄里亞的精神和能力在他前面行走,使父的心轉向兒子,使悖逆者轉向義人的心意,並為上主預備一批善良的百姓」(路一16~17)。這就是在對觀福音中所描述的若翰為耶穌預備道路的使命。
依撒伯爾充滿了聖神,使她立刻認出瑪利亞是天主之母;然後大聲讚美聖母和天主在她身上所完成的救恩(路一40~45)。
同樣地,西默盎在充滿聖神後,能在聖殿擁擠嘈雜的群眾中認出聖母及她的兒子耶穌;並對聖母和耶穌預言他們將來的秘密(路一27~35)。
瑪利亞、匝加利亞和西默盎在充滿聖神後,都以詩歌來讚美天主。這些讚美的詞句雖然有很大的不同,但它們?也有共同的特徵。他們讚美的對象都是施救恩給以色列人的天主。讚美詩中都提及天主怎樣在以民的歷史中對以色列人施以救恩,而且也許諾圓滿救恩的來臨。他們也認出天主在他們身上和在若翰洗者身上,特別是在耶穌基督的身上完成了祂在舊約時期所作的一切許諾;耶穌基督的來臨是救恩完滿末世時期的開始。
綜合上述的分析,路加在童年福音中寫出聖神創造了耶穌基督的人性,並充滿一切與耶穌基督有密切關係的人。祂以祂的靈感引導人認出天主在整個舊約時期所施救恩的意義,在耶穌基督身上達到圓滿;並以祂的靈感使不同的人讚美天主全部的救恩計劃。由此觀之,我們也可體會出聖神在新約時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 耶穌與聖神
路加在福音主體的開始部份,也像其它兩部對觀福音一樣,講到若翰為耶穌公開的服務生活準備道路,以及耶穌自己的受洗、受試探……等等。在這一部份,路加的基本結構與馬爾谷相同。而且也採用了馬爾谷福音大部份的材料;但他增補了自己所獨有的資料,並以編輯的手法修改馬爾谷的資料,顯示出他自己獨的神學觀點。
路加在談到若翰洗者的宣講時,曾特別提出那時百姓正期待默西亞(即受傅者),並說出人們推想若翰就是要來臨的那位默西亞(路一15)。按舊約的背景,默西亞是為上主所敷過油的人,而且上主之神也特別降臨在受傅者的身上(撒上十10;十六13~14)。但若翰立刻解釋他不是默西亞,並指出默西亞不但為上主之神所傅,而且他自己要以聖神和火來給人施洗(路三16 )。此後,路加採用了與瑪竇共同的資料,宣佈這位默西亞是要來淨化並審判祂的子民。這也加強了默西亞來臨的末世特性(路一17)。
當路加講到耶穌基督受洗奧蹟時,卻把馬爾谷資料作了相當重要的轉變。首先,他在耶穌受洗之前,先報告了若翰被囚禁在監中的事(路三20)。因此,把若翰洗者和耶穌基督的洗禮完全分開。他這種改變,一方面是來自教會當時的生活境遇。在初期教會中,曾有一派異端聲稱耶穌不是默西亞,若翰洗者才是真的默西亞。因為耶穌還需要受若翰的洗禮。這種學說也影響到福音的寫作。從三部對觀福音敘述耶穌受洗的奧蹟可看出改變的方式。馬爾谷很清楚的寫了若翰給耶穌施洗(谷一9)。在瑪竇福音中,卻寫若翰阻止耶穌去受他的洗。耶穌說了一個理由之後,若翰才肯給耶穌施洗(瑪三13~16)。
另一方面,路加這種寫法也代表了他對救恩史分期的神學觀點。他把整個救恩史分成三個時期:舊約時期是先知和法律時期;其次是耶穌的時期;然後是教會的時期。因為若翰洗者這個人物是屬於法律和先知時期的的人物,所以在耶穌出現以前,他應從救恩史的舞臺上退出。
在此以後,路加就敘述了耶穌受洗這件事;但是他把馬爾谷材料刪除了兩點,也增補了兩點。他刪除的是沒有提到水和一切有關地方的名字。因為路加的地理神學以耶路撒冷為救恩事件的中心地,對於耶路撒冷以外大多數的地名都不予重視。其次,他對水也不重視,不認為它是一種救恩的媒介。
路加所作的兩個增添:一是提到所有的百姓都受了洗,另一則是提到耶穌祈禱。
「眾百姓」的原文是laos,曾在路加福音中多次出現(路一68;二32)。它有一個專門性的意義,指天主的子民以色列而言。所以,路加表示天主的子民都受了洗。耶穌是新以色列子民的代表,也受了洗。但在「受洗」這個動詞上,他是用舊約中天主性的被動式,就是說只用動詞的被動式而缺乏主詞,表示這個動詞的主詞是天主自己。這種用法的來源是由於在舊約時期中以色列子民都避免稱呼天主的名字。路加延續了舊約的習俗,表示是天主給祂的子民和耶穌施洗。
關於耶穌的祈禱也是路加的神學主題之一,路加在馬爾谷原有的材料中五次增添了耶穌祈禱的描述(路三21;五16:六12;九18,28~29)。顯示他非常注意耶穌的祈禱生活。
有了以上的了解之後,讓我們再來分析一下路三21~22的結構。在希臘的原文中:「眾百姓受洗後耶穌也受了洗,當祂祈禱時…」這是一個時間的附屬子句,而這句話的主要子句是由三個平行的不定式動詞組成的;「天開了…聖神降在…有聲音從天上說…」所以,路加把「天開了」,「聖神降下」,及「天上的聲音」作為三個平行事件。
從舊約的背景觀點,我們了解「天開了」和「聖神降下」都是末世時期開始的標記。天上聲音所說的話正表示耶穌是天主子,也就是默西亞(參看撒下七12~14)。從這樣的文法結構來看,路加把耶穌受聖神傅油為默西亞當作這件奧蹟的中心,而百姓和耶穌的受洗反成為耶穌受傅的一個背景了。同時,路加把馬爾谷福音中的「他看見」(eiden)改變成「形象」(eidei)。這項修改是願意把馬爾谷中所寫的關於耶穌個人的經驗變成一個大家可見的客觀事件,使整個受了洗的天主子民作耶穌受傅禮的見證人。
按舊約的背景,「受傅者」這個名號起初只用在君王身上;到了後期也用在先知和司祭身上。在路加描述耶穌基督受傅的經文中,不能夠判斷究竟路加在強調耶穌是君王、是先知或是司祭,所以必須在他以後的章節中加以分析才能夠肯定這一點。
路加在描寫耶穌受傅以後,接下去的就是耶穌基督的族譜。路加福音中的族譜與瑪竇福音中的族譜有些差異。路加是用上溯的方式,從耶穌一直推到亞當;而瑪竇則是從以民的祖先亞巴郎開始往下至耶穌基督。由於路加是一位皈依耶穌的外邦人,他更重視耶穌基督救恩的普世性。因此他把耶穌的族譜上溯到人類的祖先亞當為止。在這族譜中的最後一句話是。「亞當是天主的兒子」(路三38)。路加用這一句話再次肯定耶穌是天主的兒子(默西亞)。路加和瑪竇族譜中的最大不同是在達味以後的世系表。瑪竇在達味以後主要是按照君王的世系表。路加卻把達味的另一個非君王的兒子作耶穌的祖先。在聖經學者的研究,路加作這樣的改變,可能他並不注重耶穌基督的君王性,而重視耶穌基督是按現一個先知性的人物。在達味的當時,有一位很重要的先知,就是納堂(撒下七3,4,17)。但在聖經的正文中卻無法證明這位納堂先知就是達味的兒子。在匝十二12曾把達味家族和納堂家族相提並論。這本先知書的達貢(Targum)譯本中卻說這位納堂不但是達味的兒子,而且是達味時期的那位先知。從這個證據看來,路加在達味以後,把耶穌列為先知的後裔,這表示路加藉?族譜強調耶穌默西亞使命先知性的一面。
然後,路加描述耶穌受誘的奧蹟,可是他運用原有的資料以前,加上了「耶穌充滿聖神」這句話(路四1)。路加藉著這種重複的敘述,再次強調耶穌充滿聖神,並不是一次偶然的經驗,而是他恆久的狀態。耶穌在曠野中所受的試探,都環繞著一個中心主題,就是「你若是天主子」(默西亞),使耶穌所受的三個試探有了一個內在的統一性。這些試探都是阻止耶穌在受聖神傅油以後去完成祂默西亞的使命。可是,耶穌因著聖神的引導,戰勝了魔鬼的誘惑。
在耶穌受過試探以後,就開始公開服務生活。路加在這一點上與馬爾谷和瑪竇的寫法完全不同,也顯示出路加獨有的神學。他首先用一個撮要的敘述講述耶穌因聖神的德能在加利肋亞會堂內施教;然後立刻報導他來到納匝肋,在安息日誦唸依撒意亞先知書中的一段,並向大家宣稱這段聖經「今天」在祂身上應驗了(路四14~21)。
在路加福音中,耶穌所引用的依撒意亞先知書是出自依六一1~2,但其中「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是來自依五八6。路加在耶穌公開服務生活開始的第一個個別事件中,記述耶穌親口引用一段舊約的經文來說明自己全部使命的性質(依六一1~2)。這一首詩歌與第二依撒意亞先知書中上主僕人的詩歌有非常深的關係。所以,耶穌引用這段經文說明祂自己的使命,實際上也更進一步的強調他自己的使命,是上主僕人的使命,也是一個先知性的使命。可是祂完成使命的最後動力是由於「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 因為祂給我傅了油(依六一1;路四18)。路加就用這種方法表示耶穌全部公開服務的生活是因著聖神的德能,在聖神的引導下而完成。
在唸完這段聖經後,耶穌又說「你們剛才聽到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今天」一詞在路加福音中也有它專門性的意義,那就是指末世來臨的時刻(參看二5;五26;十九5,9;二三43)。在這樣的分析之下,我們再一次的肯定路加視耶穌為一位末世先知性的默西亞。(一四一頁)
在這些經文註釋的光亮下,我們可以重新看耶穌受聖神傅油時,天上聲音所說的一句話:「你是我的愛子,我因你而喜悅」。更深刻的意義「你是我的愛子」是以聖詠二7為背景,特別指出耶穌是受傅的天主子。「我因你而喜悅」是以依四二1為背景,這一節是第二依撒意亞四首有關上主僕人詩歌的第一句,顯示了耶穌上主僕人的使命。可是把這二句話放在路加的上下文來看,天開了,聖神給耶穌傅油,然後父以一個聲音,說出了這兩句話。這整個的景象與舊約中許多重要先知蒙召的景象非常相似。(依六1~13;耶一4~10)。在這樣的舊約背下,使路加對耶穌受洗、受傅的事件具有一個更深遠的意義。耶穌受聖神傅油的事件,也同時是天主父召叫他完成上主僕人是先知性使命的事件,也使整個路加敘述耶穌傳教公開服務生活的準備中有了一個更深的和諧性。
路加強調耶穌是一位先知性的默西亞,並不只是在路加最初的章節中才清楚地顯示出來。按路加的地理神學結構,他用了很長的篇幅描寫耶穌前往耶路撒冷的旅程。在這段旅程敘述中, 路加忽略了其它許多地名,而不斷地強調耶穌是向耶路撒冷走去(路十三33)。路加畫龍點晴的指出,耶穌堅持走向耶路撒冷的理由、耶穌親自說了,因為先知不宜死在耶路撒冷以外。耶穌這項對自己先知性使命的肯定,正好和路加福音開始,耶穌引用依撒意亞先知書敘述自己的使命時, 前後呼應,也完成了路加對耶穌先知默西亞的描述。
在路加說明了聖神和耶穌全部公開服務生活的關係之後,就很少再把耶穌和聖神清楚地連在一起,唯一的例外是在路十21。當七十二門徒回來報告耶穌他們的成就以後,路加寫說「耶穌因聖神而歡欣」。這句話在表面來看,似乎不很重要,但如果我們加以分析,就可以看出它具有深遠的意義。首先,福音中很少提到耶穌積極的情緒(參看谷一41;十21;若十一5等)。福音描寫耶穌的情緒時,大半都是在說他消極的情緒(瑪廿六37及平行;谷三5;十14;路十九41等)。此處路加福音卻提到他「歡欣」;但這積極的情緒是來自聖神的感動,我們可以推論說,路加認為耶穌整個的情緒生活是受聖神的影響,這並不算是誇大的結論。
在分析了路加福音中明顯的提到耶穌和聖神之間關係的經文以後,我們可以作一個綜合的結論:耶穌在傳教的開始領受了聖神的傅油,使祂成為末世時期先知性的默西亞。因為耶穌充滿聖神,使祂有一切的能力和智慧去完成父所給祂的使命。也就是說,耶穌全部公開服務生活和救恩使命,是在聖神的引導下進行並完成的。


三、 聖神的德能(dynamis)
在討論了聖神和耶穌的關係之後,要想充分了解路加福音中的聖神論,還必須對「能力」這個字加以分析。因為這個字在路加福音中共出現了十五次,絕大部份是與聖神或天主直接、間接有關。
在路加福音開始時,天使曾對瑪利亞說:「聖神要臨於妳,至高者的能力要庇蔭妳」(路一35)。這是兩個平行的子句,第二句中的「能力」成了聖神的代名詞。在福音的結尾處,耶穌復活以後,告訴門徒要留在耶路撒冷「直到佩戴上自高天而來的能力」(路二四49)。如果把這句經文和宗徒大事錄的記載比較,可以看到「能力」就是指「聖神」。在這兩次的用法中,聖神和「能力」成了可以交換使用的名詞。
路加敘述耶穌開始公開服務生活的第一句就說耶穌「因聖神的德能回到加里肋亞」(路四14);然後又講到祂的施教,受到人的稱揚(四15)。可見聖神的德能是祂教導靈感及力量的來源。此後,說到耶穌驅魔,人們驚訝他從什麼地方來的「能力」可以做到這事(路四36)。
此外,路加福音至少有三處特別提到這種能力與治愈有關:路五17說:「上主的德能催迫他治病」;其它的兩次都是記載有「能力」從耶穌身上出來治好一個或許多人的病(路六19;八16)。
綜合以上所說,聖神的「能力」或「德能」(兩詞的希臘原文均為dynamis)是耶穌宣講、驅魔和治病的原動力,而這三項卻是耶穌整個公開服務生活中最重要的工作。實際上,這也正符合了耶穌引用依撒意亞先知所說的話來表明自己的身份和使命:「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他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瞎子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宣佈上主恩慈之年」(路四17~19)。
在路加福音中,另外兩處用這個字來表達耶穌所行的可見的奇事:一次是出於耶穌自己的口(路十13);一次是記載門徒見了耶穌所行的「奇能」(路十九37)。這種用法都肯定耶穌所行的一切奇事是來自這「能力」。
耶穌不但自己具有這「能力」,而且把這種驅魔治病的「能力」給祂的宗徒(路九1),同時也給了他們制服仇敵的一切能力(路十13)。
若翰洗者在為耶穌作證時,曾說他將以聖神和水施洗,並且要執行末世性的審判(路三16~17)。當耶穌提到自己在末世來臨時,他說:「人們要看見人子帶著威能…降來」(路二十一27)。當耶穌受大司祭審判時,祂指著未來的復活說: 「從此以後,人子要坐在大能者天主的右邊」(路二十二69)。「大能者天主」更好譯為「天主的大能」(dynameos tou theou)。不論其譯法如何,因為路加在其它地方使用這個字的意義,實在表示了天主聖神就是天主德能及其表現;這德能與末世的耶穌復活及祂最後審判是有關聯的。
在路加中只有兩次用此字是與聖神無關的(路一17,廿一26)。


四、聖神與教會
路加所寫的福音和宗徒大事錄可說是一部書的上、下冊。在福音中,路加敘述耶穌的宣講和工作;在宗徒大事錄中則講述初期教會發展中的重大事件。所以,在福音中很少提到教會方面的事。可是由於路加是一位外邦人,他寫福音也是為了給外邦人閱讀,所以路加福者很少引證舊約,因為外邦人大多數沒有舊約的背景。在以上的幾段分析中,可以看出路加著重耶穌先知性的任務。耶穌的許多言論和事件,後來在教會中得到滿全。所以路加福音中雖然沒有多次提及教會的地方,但耶穌的言論和經歷中卻給宗徒大事錄中的教會舖了路。
從聖神論的論點觀之,耶穌自己的受洗和受聖神的傅油實在是教會領受聖神的先兆:耶穌是在聖神傅油後開始祂公開服務的工作:教會也是在五旬節日領受聖神之後才開始向外宣講。在路加福音結尾,耶穌復活以後,祂要求宗徒在耶路撒冷等候,直到佩戴上自高天而來的能力,好能出外工作(路二四49)。這句話可說與耶穌受傅的記載前後呼應。
此外,路加採用了馬爾谷的材料告訴信友們:任何罪都可得赦,只有褻瀆聖神的罪無法得到赦免(路十二10)。同時也說信友在迫害時不必害伯要說什麼,因為聖神要給人靈感,教導他們應說的話(十二11~12)。這些片段在馬爾谷、瑪竇福音中的聖神一文中已經解釋,此處不再重複。
路加另一處提到聖神與信友的關係是在路十一1~13。路十一9~13與瑪竇福音有其平行的片段(瑪七7~11)。兩個平行片段的文字幾乎相同,可見路加和瑪竇有同一個資料來源;但路加卻作了一個很重要的變換,使這段經文和聖神相連。瑪竇在這段經文的最後一句是說;「何況你們在天之父,豈不更將好的賜與求他的人嗎?」(瑪七11),路加卻把它改為「何況在天之父,有不更將聖神賜與求他的人嗎?」從路加這樣的修改可以看出在他的心目中,天父願意賜給人最好的禮物就是聖神,所以信友們也應該向天父不斷地祈求聖神。
如果再從路加的上下文來看,他把耶穌的這段講話與耶穌其他的教導編在一起。如把它與路十一5~8耶穌所講的比喻相連,就可以看出路加願意信友「糾纏不休地」去向天父求祂賜與聖神,直到求得為止。
路加描述耶穌受聖神傅油時,先提到耶穌祈禱。在這裡路加再次強調祈禱與聖神恩賜的相連性。最後他將在宗徒大事錄中敘述這件事的實現。因為五旬節的時刻正是初期教會最初的團體聚在一起祈禱的時刻,聖神降臨了(宗二1~4)。按路加的看法,這並不一個一次性的事件,世世代代的教會應該不斷地祈禱,使教會常成為充滿聖神的團體,這就是路加對聖神和教會關係最基本的看法。


綜合反省
在分析了路加的聖神論以後,我們可以看到路加個人的背景和他當時教會的生活境遇,可能都相當深的影響了路加福音的寫作。路加自己是一個皈依的外邦人,但是由於他受過高深的教育,對舊約也有深刻的研究。但當他要為外邦人寫福音時,他的讀者卻是沒有舊約背景的人。所以,在他的福音中,很少直接而明顯的引用舊約。可是到了使人認識耶穌督重要關頭時,他仍然很清楚的說耶穌是滿全了舊約的預言和許諾。這些章節應受到我們特別的重視。
路加福是寫給外邦人閱讀的。在外邦人組成的教會中,很可能不太重視耶穌基督的君王性,因為耶穌基督的君王性與以色列民族的整個歷史背景有深厚的關係,這是外邦人很不易了解的。路加在福音中,也沒有忽視耶穌是達味的後裔(路三31-32),以及祂將承繼達味的御座(路一32-33)。但是他所強調的卻是耶穌默西亞先知性的一面,他以他獨具匠心的編輯,以很細膩的手法,很清楚地表達了這一點。這種強調並不與其他的福音相衝突,反而成了非常美妙的互補作用。我們必須從四部福音中、以各種不同的角度才能更認識耶穌基督完整的真面目。
路加福音較馬爾谷、瑪竇福音寫作時期稍晚,而教會在這時期對聖神的化工有了深一層的經驗。因此,路加也對耶穌與聖神的關係有了一個更完整、更系統化的反省。在路加的兩部著作中,福音把取穌基督的存在、生活與工作視為日後教會中的典型與模範。如果耶穌基督全部的存在、生活和工作,是因著聖神開始,在聖神的引導下完成的;那麼教會也是因著聖神開始,在聖神的指引下完成的。關於最後一點,我們必須分析路加在宗徒大事錄中所寫的聖神和教會之間的關係,才能夠完成路加聖神論的全部面目。但這是另一篇文章所作的工作,本文由於體裁的限制就此結束。


參考書:

Raymond F. Gollins, "Luke 3:21-22 : Baptism of Anointing", Bible Today No. 84(April, 1976), 821-831. Carroll Stuhlmueller, C. P.,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Luke", The Jerome Biblical Commentary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1968) Vol. 11, 115-164.
張春申:福音新論(光啟,一九七三,台中)七八 ~ 一一O頁


天主教—路德派的交談:教宗的首席權                           資料室
研討天主教和路德會對教宗的首席權所發表的文件(Lutherns and Catholics in Dialogue V Papal Primacy and the universal Church, 1974)會發現許多問題。
1. 對教宗首席權的承認,是否能與路德派的道理相合?
2. 對於路德派的觀點以及對新約中的伯多祿所作的釋經學方面的聲明, 應如何加以批評?
3. 羅馬天主教會是否能夠接受路德派代表為承認教宗首席權提出的所有先決條件?
按照路德派斯馬卡德信仰告白(Smalkalds Articles),他們反對教宗的基礎,是建立耶穌基督使罪人成義,不靠守法律功行,而是只靠信德。因此,產生了下列的問題:這項成義的道理是否使更正宗與天主教分離?路德世界聯盟全體大會(赫爾新基,一九六三年),曾下一個結論說:從路德派的觀點來看,沒有人能再說天主教關於成義的教導是相反福音的。所以,路德派的神學家Wemeel Lohff下一個結論說路德派反對教宗的批評好像也消失了。
但是,成立布郎樞機(Wiebllramds)說:這次衝突並不只靠著對成義道理的了解而解決。按照路德派神學成義也是一種原則和範疇:這項信仰是所有道理的試金石。
當把這項實驗應用在對彌撒道理的了解上,我們發現更正宗以為它完全與對成義的信仰相反。威立布郎承認在中世紀的中葉,對於彌撒的神學和實行有些妄用。不過,問題是今日的路德派神學是否排斥天主教關於感恩祭的道理。從最近路德派和天主教交談結果看來,對感恩祭有一個共同的認識是可能的。
在幾項有關感恩祭的文獻中,路德派和天主教宣告十字架的唯一贖罪犧牲,臨在於教會感恩的慶祝(P.192)中,並對赦罪和給予世界生命產生效困;按照這樣的意義,感恩的祭獻也有贖罪性。因此,路德派和天主教得到一個結論說:關於他們對感恩的祭獻以及主晚餐的臨在的想法上,已經不能夠說他們在至一,至聖、至公和宗徒傳下來的信仰中彼此分離了。
梵二清楚的聲明,伯多祿的職務是屬於教會大公性,因此教會的完滿的互通與合一、必須把與伯多祿宗座的互通包括在內。祈禱、交談和其他的方法可以引領我們到達合一。正如教會的主所給予教會的合一一樣。
路德派的神學家Gerhard 以為路德派是按照服務方面(ministery),而不是在權力方面(power)。這種領悟肯定了有些路德派神學家的觀念,並不與路德派承認教宗的首席權的信仰告白相反。威立布郎在對「教宗首席權及普世教會」這項文件的評估中,看到了以下的問題:


1. 路德派也認為首席權是可能的,並是可追求的(Possible and desirable)。這表示他們仍不把首席權視為按基督旨意是教會基本的因素。
2. 他們把首席權視為一種達成合一的服務;但是對教宗是羅馬的主教、伯多祿的繼承人及主教團的主席及首席主教等這些事實仍需要加以解釋。為了對教宗首席權正確的了解,需要對主教職服務有一個大公性的研究。
3. 路德派參與交談的代表認為,如果教宗的首席權按照福音的光加以革新,及對基督信仰的自由得到保證,他們願意接受首席權。但是,他們對「福音」和「基督信仰的自由」的意義,卻沒有加以描述。
4. 路德派認為首席權是來自人的規定(de jure humano),而不是來自神的規定(de jure divino)。
他們也承認所得到的同意是有限的。但是,代表們並不以為傳統的區分(jure divino, jure humano)使教會分離。因為他們認為一個使教會合一的制度是建立在天主的旨意上。
參與對教宗首席權交談的路德派代表、問羅馬天主教會是否準備好在互通中承認路德派教會的自我管理。對羅馬天主教會來說,主要的問題是自己是否準備好按照福音去革新並重組教宗的職務,並且同時為基督信仰的自由而服務。
雙方面都需要對福音和教宗首席權的關係作一步地澄清,在這方面很清楚的會產生一些實際上的後果。按照拉內(Karl Rahner)的意見,初期教會的單純具有一種尊嚴;它對於歷史中每一個時期都是重要的。拉內說,即使在梵一宣佈了對首席權的信道後,我們仍需要不斷地對首席權的觀念和現實與它的根源相連,而作正確的評估。關於首席權在美國會談的文件,顯示了雙方意見上趨向一致,但沒有達到完全的同意,還有很多的工作要作。但是對基督和所有信仰他者的愛摧迫我們工作和祈禱,以致我們可以達到完全的合一;即使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在聖神內形成一個身體,正如我們被召叫歸屬於我們蒙召的唯一希望(參看弗四4)。我們還看不出這個希望如何能達到滿全。但是聖保祿警告我們「誰還希望他可以看見的事呢?」我們必須堅忍地等待。但是這種堅忍並不是一種被動的降服。天主一直對我們容忍,因為祂愛我們。忍耐常與痛苦、忠實、恆心相連。在對合一的追尋中,我們經驗到這一切。


本文採自John Cardinal Willebrands "Roman Catholic & Lutheran dialogue: Papal primacy", Theology Digest, 26(1978)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