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期 | 神學論集 |
(1978)p527-536 |
---|---|---|
多元的修會生活
張春申
|
||
今天修會團體中,可能由於過去所受的神學教育、神修訓練、或個人性格與經驗中不同因素的影響,使會士在同一團體內,對許多問題有多元的了解。這一篇短文是把基本的多元性指出來。猶如在人際關係上人們很注意性格學,人的性格不同:有人比較神經質,有人情感濃厚,有人更為衝動;如果每人了解自己的性格,也了解四周生活在一起的人的性格與反應,一定獲益匪淺。他會知道自己在某些場合有何反應,別人有何反應,如此生活中許多不必要的衝突會自然消失。既知對方的性格,那麼自然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同樣,在修會團體中,如果每人承認多元的來源與存在,也會對團體生活、傳教工作等問題,容易有所協調。
以下對四型作最簡單的說明。 1. 制度型 教會的構成要素是信仰的道理、崇拜的聖禮以及聖統組織。特利騰大公會議以後由於反對基督教標榜的「無形教會」思想,神學家特別聲明教會是有固定的信理,教友應當完全接受並且表達出來:例如天主是三位一體,基督是二性一位等,否則不是教會內的成員。教友亦應接受七件聖事,並且藉著參與聖事而獲得恩寵。此外,教友隸屬於聖統之下,最為重要的是應聽從教宗與主教。 2. 共融型 十九世紀以來,已經有些神學家傾向於共融型(此型源自聖經,並非新的發明;只是過去很長一段歷史中受到忽視),著重教會在基督內分享天主聖三內在生命的團體。教友因著洗禮,在同一信仰、同一希望、同一愛情中合而為一。所以注意的是在基督內與天主,與人的結合。 3. 聖事型 聖事是以有形可見的象徵標記,有效地通傳天主的救恩。聖事型的教會學綜合上述制度與共融兩種教會學,一方面教會是信、望、愛的團體,是求恩的團體;另一方面救恩必須在記號中成長與表達出來。所以聖事型要求教會不斷的改革,使內在的信、望、愛最適當、最有效的表達在教會的外在因素中,給世人作證;同時也使教友自己在他內更深刻體驗信、望、愛的生活。 4. 服務型 服務型的教會進入世界,與世界共同謀求人類的發展,不正義之解放。前三型的教會與世界分立,第四型的教會在世界中,引領世界走向將來。 對於修會自身的四種不同的解釋, 對於友愛團體的四種不同的解釋, 對於傳播福音的四種不同的解釋。 我們的說明更是希望讀者發現一些實用價值;如果在修會中會士自己知道屬於哪一型,同時也承認有其它模型的可能,在生活中始有交談的餘地,彼此共同找出適當的方式,表達友愛團體的面貌,實踐傳播福音的工作。因此以下的解釋也可準備會士建立友愛團體以及討論傳播福音時,具有最基本的態度;否則往往浪費許多時間討論,卻無法解決問題,因為每人各持己見,難以溝通。
1.制度型 制度型的修會學,以為會憲、特有敬禮以及管理為修會的要素。過去的修會幾乎一切都是修會傳統規定好的。每個修會的會規制訂得非常詳細,生活起居、神修、敬禮……都一一寫出。例如每星期告解,每天望彌撒……。這可以稱之為制度型。 2.共融型 共融型的會士認為修會是天主聖神的神恩在某一時代,通過會祖而創立的團體。神恩常為建立教會,滿足時代的需要。天主聖神施恩會祖,同樣召叫許多會士進入同一團體。如同教會是一個身體,相信一個主,領受一個聖洗;修會是一個聖召。換句話說,同一的神恩臨在於修會的每位會士內;這是所謂的聖召,它不是法律,而是生命。所以同會會士具有同一聖召的經驗,在此聖召內合而為一。 3.聖事型 聖事型的修會學重視表達內心的現實於外在生活中,同時要求不斷的在時代中適當改革。此型注意作證的記號,聖召應當顯出最合宜的標記;尤其貧窮聖愿必須具有真正的實貧生活。 4.服務型 現代許多修會顯出服務型的面貌,例如耶穌會一九七五年的「今日使命」文件中表示修會之所以為修會,應進入世界中促進正義。顯然的,此處已受到服務型的影響。今日世界上有很多不正義與貧窮的問題,許多人受政治壓迫,修會應該如同教會一般進入世界中,促進正義。服務型的會士是為別人、為世界而生活。
1.制度型 此型注意規矩,要求每一會員在友愛上顧及時間、空間與行動的一致,如此才覺得屬於一個團體,彼此友愛。譬如早上打鈴,全體起床,劃一是友愛的表示。既然這是以基督為中心的團體,理所當然的,繼而大家在聖堂中朝拜聖體,制度上顯出都以基督為中心。又如大家一起休息,也能表達友愛。在行動上與工作上同樣要求大家按照規定,只要做好份內之事,他人的事不要去干涉,凡此種種都是友愛的表達。在這樣的規定下,人人在同一的時空中行動休息,時刻不離。 2.共融型 此型要求團體在信仰與聖召上,很深刻的經驗到以基督為中心;是基督將他們集合在一起。這樣了解友愛團體的人,特別強調信仰與聖召不是外在的。會規並非就是聖召。真正的聖召是內心的經驗。而且人有許多層面:內心的、理智的、情感的、軀體的等等;為共融型的人而言,友愛的團體就是信仰、聖召出現在團體成員的每一層面,從裡到外的每一因素上,若只遵守一些規定是達不到的。因此,過去一時,有些修會,毫無時空的規定,為使信仰與聖召經驗加深。團體交談需要多少時間,就用多少時間;哪裡更為適當,就到哪裡去。 3. 聖事型 聖事本身是信仰的標記,不單向外表達信仰,而且在標記中信仰經驗形成。聖事型的友愛團體,必須通過生活的方式,才能體驗信仰與聖召。同時也向人作證基督的愛。所以不斷的對生活方式修正。世界在改變,聖事型要求修會的生活方式改變。此型避免制度型的死板僵硬,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共融型的忽略外在因素。總之,使修會在動態中前進,這是聖事型的優點。它的缺點便是流於自我欣賞或藝術主義,太注意友愛團體自身的方式,盡善盡美的顯示自己,而忽略四周的人。 4. 服務型 服務型的團體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世界;友愛團體中的一切因素,都是為了在世界中工作。例如目前不少修會團體,都是以世界正義問題做為團體生活的目標。
1.服務型 修會傳播福音,但是服務型了解的傳播福音便是進入世界中,促進正義,解放經濟或政治上被壓迫的人。解放就是傳播福音;這在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八日教宗保祿六世「在現代世界中傳播福音」的訓誥中,已經有所肯定。教宗提出三層理由:(1)基督喜訊傳給整個人,人有不同幅度,諸如社會、政治、經濟等等。天主的喜訊傳給整個的人,觸及每一幅度;如果有人在社會與政治上受得壓迫,福音要解救他們。(2)創造的秩序與救贖的秩序在我們的思想中是分開的,事實上卻合併在一起,因此天主的救恩實現在人性各面。此人性包括政治、社會、經濟,所以從神學觀點,傳播福音也是發展人性,消除不正義。(3)福音是宣告愛,愛天主也應愛人;那麼人在任何困境中,福音催迫教會去解救。 2. 聖事型 聖事型的傳播福音,今日在面對非基督宗教時,最為流行。一方面,經驗上,在非基督宗教的世界中,教會發現新的處境,特殊的問題;另一方面,神學上,那些宗教的意義與價值也普遍地受到承認。因此,教會更是自以合一與救恩的聖事,標記性地臨在著。它不能要求其他宗教人士來參加禮儀,而是在禮儀中代表它們。此外,它能與其他宗教在某些際遇中交談,互相了解內在的真理。交談是作證,是傳播福音。 3.共融型 在合一運動上,共融型用得最多。面對四周其他基督教派,修會中有些合一運動會士主張不提信理;既然他們不接受教宗無誤,或聖母無染原罪等信理,不如大家一起生活或工作,在基本的信仰經驗中合一。合一的確關係到工作與生活,但是信仰又不能不表達在理智以及組織上,所以共融型的傳播福音是偏而不全的。 4.制度型 制度型傳播福音,向外教人宣報救恩,使他們相信而領洗進教;另一方面向教友講解教義,加強他們的信理與聖事生活。 結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