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王敬弘 |

 

 

37
神學論集
(1978)p393-413
   

信德祈禱的神學反省


王敬弘

 


前 言
近年來聖神的風在教會內不斷地吹動,不但刷新整個教會的結構,也使許多個人在信仰生活上更新前進。因理性主義導致上帝死亡的神學已成歷史,而現在愈來愈多的人不但相信有一個生活的天主存在,而且也相信自己能與這位生活的天主來往。在教會中,無論是神職人員,修女和信友對祈禱的興趣普遍的增加;天主也是沛降恩寵,使更多的人愈來愈深地與祂交往。
在人與天主交往進展的過程中,有一個階段被稱為「信德的祈禱」。這種祈禱曾經在教會內十分受到重視,例如十四世紀時,一位英國神祕學家曾寫了一本書 「玄奧之雲」 (The Cloud of Unknowing)(1),就是討論信德祈禱最好的書籍之一。由此可見這種祈禱在教會的信仰生活中淵源久遠。
但是,不幸的是在十七世紀一部份作信德祈禱者走火入魔,提倡所謂的寂靜主義」(2) (quietism)。這種主義後來被教會宣佈為異端。當時教會中有幾位名人對「寂靜主義」極力打擊;因此引起人們對正確的信德祈禱也發生了畏懼,使它在教會內漸漸不重視。不過,這並不表示無人再有種祈禱的經驗。實際上,信德祈禱在教會中仍然延續下去,也有人不斷地著書探討這種祈禱(3)。但是信德祈禱再度普遍地在教會中受到重視卻是近幾年來的事。例如「玄奧之雲」這本書,近十年中再版了四、五次之多,就是最好的證據。
感謝天主在最近的十年中,把這種深沈祈禱的恩惠賜給許多在臺灣的神父、修女和信友。但是討論信德祈禱的中文書籍卻十分貧乏。民國五十九年,我按自己的經驗寫完了信德祈禱淺說的初稿。當時,我是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寫出。但是,由於當時分享祈禱經驗在教會內尚未普及。所以民國六十二年聞道出版這本書時,耶穌會的審查者要求我把第一人稱改為第三人稱。此書只是描述信德祈禱的一些經驗,但對信德祈禱的神學基礎缺乏深刻的反省。此後在甘易逢神父所寫的靜觀蹊徑中(4),也略略提到這種祈禱的狀況,但並沒有直接而清楚地描述和分析信德祈禱中各種的問題。對有些人來說並不一定獲得很清楚的認識。在民國六十七年二月份的鐸聲雜誌,我翻譯另一篇文章,就是法國神修學家沙普曼神父(Don Chapman OSB)所寫「信德的祈禱」。他把聖十字若望對這種祈禱的教導作有系統的整理。雖然這些教導對許多人有實際的幫助,但仍過於簡要。沙普曼神父也在文中聲明,這篇文章主要為剛剛進入信德祈禱者而寫的。當一個人有更深的經驗時,這篇文章已不足幫助他前進。
由以上所說的各種因素,我希望依據我個人在信德祈禱中的經驗和所看的有關書籍,對這種祈禱作一個神學反省。我首先討論進入信德祈禱的過程,及祈禱者與天主聖三的關係;然後再談它的特質及判斷它正確性的準則,分辨神類的方式及其神學基礎;最後,天主藉信德祈禱淨化人的過程作一個結朿。

進入信德祈禱的過程
首先我願先談一種人際平面中的經驗;它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地了解進入信德祈禱的過程。當兩個人,無論是一男一女或是兩男、兩女之間發展較深的友誼時,他們先有一種面對面的愛情。這也就是所謂「你——我的關係」(I-Thou Relationship)。相愛的二位彼此願意把自己給予對方,也接受對方的愛。當二人的愛深至某種程度時,二人就會有形成一個「我們」,也就是說二人有某個程度的合一。這種情形在一男一女相愛中最清楚。當二人相愛到某個程度,就走上結婚之途,而形成「我們」。他們彼此不僅以互相面對的關係相連繫,而也以「我們」共同面對他們自己的未來、他們的親戚、朋友、工作、四週環境及他們的兒女。
一般來說,人與天主來往大半是以認識耶穌基督為開始。在祈禱中,用福音默觀耶穌生活的奧蹟;愈來愈深地認識耶穌。這不只是得到理性的知識,而是一種活生生交往的經驗。祈禱者發現耶穌愈來愈深地進入自己的生命中,愈來愈與自己更深地結合。平常,這種默觀耶穌生活奧蹟的祈禱會愈來愈簡化。許多時刻,福音中一句簡單的話就給祈禱者帶來很大的平安和滿足,使他安息在耶穌的愛內。所以這種祈禱使一個人慢慢地進入耶穌內,耶穌同樣地也進入他內。在彼此的給予和接受中,祈禱者和耶穌合成一個新的「我們」。對此過程最好的描寫,讀者也許可以參看甘易逢神父所寫的「意識奧理的七步驟」中的第三步和第四步(5)
當祈禱者與耶穌結合到某個深度時,他慢慢不再只向耶穌基督祈禱,而更與耶穌形成一個我們共同向父祈禱,這時他就走到「意識奧理七步驟」中間所描寫的第五步(6)。祈禱者自第四步走到第五步,是相當具有決定性的轉變;不只是祈禱對象的轉變,而且整個祈禱經驗也發生很大的不同,這就是在下文中我要加以描述的。

信德祈禱者與天主聖三的關係
除非一個人與耶穌有相當深的結合,便不可能作信德的祈禱。除非一個人在耶穌內與他形成一個「我們」時,不可能與耶穌一起向父祈禱,稱天主為父。在這種經驗中,他深深地體會自己已分享耶穌基督天主子的地位,也分享耶穌對父的愛情;那就是發自耶穌對父的聖神,藉著這個聖神他可以從內心深處高呼「阿爸,父啊!」同樣地他也在耶穌內分享父對子的愛,接受發自父的神,並體會自己是天父所愛的子女。
所以,祈禱者首先經驗到的是一體關係,那就是他和耶穌結合成為一體。同時,他也體會到很深的位際關係,就是他和耶穌一起面對父,接受父對他的愛;也用整個的生命願意承行父的旨意,來還報父對他的愛。他與耶穌一起接受父的愛,並奉獻自己還報父愛,這就是體會到聖神的德能。所以,祈禱者藉著信德真正地進入聖三內在生命的奧秘中。他同時朝拜三位一體的天主;又與同一天主的三位各有不同的關係,所以我們可稱信德祈禱為真正聖三性的祈禱。它是在耶穌內,藉著聖神,投奔父的祈禱。
另一方面我們不應把信德祈禱視為很難達到的高深祈禱;其實它應該是每一位基督信友基本祈禱的方式。從入門聖事神學的角度來看,在洗禮聖事中我們藉水和聖神重生,已經分享耶穌基督的生命,已生活在基督之內。這是保祿和若望再三強調的事實。保祿曾在他的書信中一百六十五次用「在基督內」一詞。他願意再三強調這是作基督信友基本的特質和恩寵。若望也再三強調這個事實,在若望福音第六章中耶穌講到聖體聖事時,他曾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他的血,在你們內便沒有生命。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必得永生,在末日我要使他復活,因為我的肉是真實的食品;我的血,是真實的飲料。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在若十五章,他又用葡萄樹的比喻,重新肯定這項事實。這並不是一個希望達到的理想,而是天主在我們接受耶穌作我們救主時,賞賜給我們最基本的恩寵。無論從保祿和若望的神學來看,信德祈禱為每一位信仰基督的人都是可能的。事實上在我的牧靈經驗中,有不少基督信友以簡單的信德及心靈得到這種祈禱的恩惠,並非只有少數人才蒙此特恩。
進入信德祈禱的人不再以抽象理性分析的方式去認識三位一體的天主;而在實際的經驗中與三位一體的天主交往;因為他整個生活經驗使他進入了聖三生命的奧秘。他所有的認識可能因缺乏神學知識或恰當的詞彙把它表達出來。但是實際上他對天主聖三的認識往往超過沒有這種經驗的神學家。這種經驗並不一定要有神學知識才能體驗得到,否則,對沒有受過什麼高深教育的信友來說,認識天主聖三的奧秘就成為不可能的事。天主是萬民的天主;祂是知識份子的天主,也是目不識丁的鄉下人的天主;祂以全能用各種不同的方式顯示給每一個人,讓他們體會到祂獨特的愛情。
在歷史上就有一個很好的例子:聖本堂維亞內神父常看到一個農夫每天在田間工作後,就到聖堂中坐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後來,他好奇地問農夫說:「你到底每天在聖堂裡這麼久作什麼?」農夫回答說:「我看著天主,天主看著我。」實際上,他所作的正是信德祈禱。

在信德祈禱的一些特質及其神學基礎
當我們靜觀耶穌生活的奧蹟時,我們祈禱的對象降生成人的天主子,耶穌基督雖然是真天主,但他的天主性是藉他的人性彰顯出來。在這種靜觀中,我們的祈禱有具體的內容,就是耶穌藉著人性所表達的思、言、行為。雖然在耶穌人性的行為中有他深奧天主性超越的一面,但是同時也有他人性的一面。這人性的一面,人多多少少可用想像力設想當時環境,用理性去了解耶穌思、言、行為的內涵,有時也會有激發我們心理和感情上的反應。因此,在靜觀耶穌的奧蹟中,我門各種精神的官能都發揮其作用,也就是以我們整個的人去認識耶穌整個的人,藉著認識他人性的表現慢慢體會出他天主性的奧秘。
當我們進入信德祈禱以後,我們和耶穌一同面對他的父。父是無形無像、無限的天主。祂的本性本體任何的一面都超越我們的想像力,理性的思考和情緒心理上的感覺。因此,首先我們體會的是我們的想像力、理性和心理情緒的感覺都無能為力使我們觸及天主,只有藉天主所賜的信德意識到父的臨在。這是因為我們在耶穌內,與他一起去面對父;也是藉基督所賜的聖神,給予我們這樣的意識能力。另一方面,人的想像力、理性的推理和心理情緒的反應並不能完全受意志的控制。雖然,我們願意完全和耶穌一起全心專注地面對父,但是我們的想像會隨意亂跑,理性會胡思亂想,心情也會有些起伏不定。在這種情形下,我們之所以仍能體會自己是在祈禱,一方面是憑著內心的平安,它是和耶穌結合而產生心靈的和諧;另一方面,是由於憑著信德我們體會在父的面前;祂的臨在就是和祂交往,也就是活生生的祈禱。
從以上解釋看來,這種祈禱是憑意志和信德而行的祈禱。人的想像力、理性和心理情緒上的感覺和反應,都是起不了什麼作用。除非在偶然的情形下,天主賞給我們一些安慰和記號,讓我們的想像暫時得到安息,理性也不再亂想,情緒也得到一片平安寧靜;但這種情形是比較少。大部份的時間我們的意志力緊緊地釘牢天主父的臨在,而我們無法完全控制自己的思想、想像和情緒上的反應;它們會隨意妄動。這是信德祈禱中十分正常的情形。否則的話,我們面對的天主就不是一個無限,絕對完全超越的天主。作信德祈禱時,我們應該十分注意一點,就是對天主所給的任何神光、神慰都要保持完全「平心」的態度,對它們沒有絲毫的依戀之情。天主偶然會給我們靈光一閃,使我們很深的領悟某項信仰的奧理;或者給我們一種直觀的能力,認識天主聖三內的生活的奧秘;或是給我們在心理和情緒上得到滿足的神慰、感動、流淚、喜樂、平安等。當這些恩賜來到時,我們應知道它們不是天主自己,而只是天主給我們的一些禮物;它們讓我們體會天主對我們的愛繼續不斷地進入我們的生命中。所以,我們對這些神慰應該毫無依戀;天主給,我們就接受;天主一停止給予,我們絕不用自己的力量去抓住它、控制它、或是想延長它。如果我們這樣作,會對自己帶來相當的傷害。
從以上的描述看來,信德祈禱的第一特徵就是在父面前被動而渴望的等待。在這種狀態中,父不但臨在於我們內心最深處,也包圍我們所有的一切。一個人在作信德祈禱的初期,這種臨在的意識平常不會十分地強烈。如果他憑著信德恆心不斷地繼續往前走,父的臨在會日益活潑生動。這時,他的想像力、思考和情緒的反應也慢慢得到安息。同時,他體會有一種超越想像的愛,不斷地被父灌注到自己心內,自己只得在他面前俯伏朝拜,接受祂白白賞的恩賜。在向父五體投地的朝拜中,他一方面很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受造物,無能為力去接近那住在不可接近的光明中的父;只有在耶穌內藉著聖神,他才能夠意識到祂的臨在;這種臨在卻又是神秘而不可捉摸的,自己無法抓住它。他也無法決定自己體會這種臨在強度和深度。父願意以何種方式給予,自己就如何接受,否則自己就一無所有。
從靜觀耶穌生活奧蹟進入信德祈禱之過程中,第一個反應就是好像自己什麼也不能作,其至懷疑自己是否真地在祈禱。我們所能憑藉的判斷是純粹的信德,而信德也在祈禱中日益加深地為天主所煉淨,才能越來越確實而敏感地體會祂的臨在。
信德祈禱中另一特徵是它的被動性。我們主動所能做的祇是對天主的工作不加任何積極的阻礙,使我們整個的心預備接受天主隨時來到。所以,用「白癡式的等待」是這種祈禱中最好的描述之一。天父何時來臨、以何方式來臨,完全不由我們決定。但另一方面我們愈來愈穩定地體會祂的臨在是恆常而不斷的,但卻是不可捉摸的。這種情形在信德祈禱淺說中曾加以描述;在這裡不再多贅。
作信德祈禱者應注意的另一特徵就是儘量使任何主動的行動柔和。。例如,當我們體會自己分心走意時,我們應以意志力十分柔和地使整個人轉向天主。有些人會發現很柔和地按呼吸的韻律說一個字﹙如耶穌或父﹚,或一句話,有助於保持自己的心神於天主的臨在前;但這一切都該在完全不費力的情形下進行。我們在祈禱時的種種動作越是柔和,天主也越能更深地在我們內心無聲無息地潛移默化。如果我們用力來控制自己的想像、思想或是情緒反應,反而阻止天主在基督內藉聖神在我們身上工作。可是我們也應知是必須經過長期磨練和天主恩寵的工作,我們才能真正地柔和。那時我們愈來愈會把自己放在天主手中,由祂藉著聖神的德能不斷塑造我們。我們才會慢慢放棄任何帶有暴力性的行動,而把整個人的三思五官讓祂任意的處置,此時,祂才能隨心所欲地愛我們。

判斷信德祈禱好壞的準則
作信德祈禱者在正式的默觀時,除了體會天主或淺或深的臨在外,在理性、情緒和想像上常常是一片空白,甚至分心走意得非常厲害;這些現象已經在上一段中加以描述。當天主讓人進入信德祈禱,祈禱者好像用力想去抓住一些可感覺的東西,就會體會自己無法祈禱,因為全能無限的天主絕不是憑著人的想像、感覺、情緒和理智可以抓得住的。因此,信德祈禱不能夠憑著在正式祈禱時間中所體會的一切來判斷每次祈禱的好壞。當我們在一次祈禱中體會十分平安而心神集中,這並不就表示這次祈禱特別好;在另一次祈禱的經驗中分心走意,心猿意馬,好像完全在浪費時間,根本無法進入情況,可是這次祈禱並不見得比較壞。因此我們必須在祈禱的時間以外,去找出一些徵兆和效果來判斷自己的祈禱生活是否在一個正確的道路上邁進。
一般來講,能夠進入信德祈禱的人大致上已被天主淨化到某一程度,也和耶穌基督有相當深的合一。所以,平常能作信德祈禱者很少會故意地得罪天主,但是,這並不表示祈禱者不需要被更深的淨化。這種淨化有時是排除一些私慾偏情更深的根子,有的時候是除去在愛德上積極前進的一些障礙或朿縛。可是這種較深的淨化需要較長的時期才能完成,很難在一個短期內看出顯明的效果。因此要判斷作信德祈禱者是否正確的神修道路上前進,不能夠單憑短時間的觀察得到正確的結論,也不能夠祇從祈禱時間中所得到的經驗判斷。
那麼,到底要怎樣判斷呢?這個判斷必須要從長期來看:這個人在生活中信仰是否加深?在愛天主和對天主的忠實上,愛人及對別人的關係上是否有所改進?換句話說,要從這個人的全面生活上看他是否越來越按照信仰的精神和愛人的表現而生活。這種進步平常不是靠一兩天也不是靠一兩個星期,其至不是靠一兩個月就能夠看到非常明顯而確定的效果。最好的判斷是看三、四個月,甚至半年,在自己整個的生活上是否有所進步?特別是在信德的精神上和對待人的愛德上是否有進步?在內心的平安上和喜樂上是否恆常比較平穩而持久?所以耶穌給的最簡單辨別神類準則還是從果子認出它的樹來。但是把它應用在信德祈禱上,不能按偶爾一天有好表現或者一些好好壞壞的起伏下判斷,而是憑著整個生活及長時期的表現而下判斷。
除了這個一般性的判斷準則外,還有幾個更精細而切實的記號和效果來判斷信德祈禱的好壞。首先,一般來說,作信德祈禱的人,在祈禱的時刻,雖然在理性、心理感覺和想像力中,或是分心走意、或是一片空白,可是在祈禱的時間以外,反而更容易在許多日常微小和瑣碎的事上查覺天主臨在;他也會在許多綜錯複雜的事件中看出天主的安排。這種經驗如何能夠用正確的神學去解釋它呢?在上面己經說過,由於在正式的祈禱時間,祈禱的對象是無限全能超越人理性、心理、感覺和想像力的天主,所以我們才會造成或是分心走意、或是一片空白的情形。但是,在祈禱的時間以外,我們所接觸的對象是天主所造的萬物和一切日常生活中具體的事情;如果我們以信德的眼光來看,任何受造物的美善都來自天主。那具有完全美善不可見的天主用各種各式的受造物把祂的美善略略的表現出來,或是藉日常生活所經歷的許多事,把祂對人類慈愛的照顧用很確實的方法表達出來。當作信德祈禱者在正式的祈禱時間,信德增加的話;這種信德的光使他在祈禱時間外的日常生活看到天主;從一點點很小的美善就可體會萬物都是天主所造的;從一點點天主的恩惠中就可體會天主仁慈的照顧。在這種情形中,讚美和感恩之心很自然地從內心深處湧出。如果這一類的經驗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愈多、愈自然、愈不費力,就表示這個人在正式祈禱中已受到天主更深地潛移默化,也領受了更深信德的恩賜。他慢慢不再只用血肉眼睛的光來觀察每天生活的遭遇,而以一種更深的信德的眼光去看透超越一切感覺在萬事萬物中臨在的天主,及祂所表達的美善和愛情。
另一個比較確實的準則,可以說是對人愛德的增加。如果作信德祈禱者是在正確途徑中邁進的話,雖然他不感覺到什麼,但是事實上他和耶穌基督結合愈來愈深,也愈來愈深地體會到父對他的愛,這種愛常超越人的感覺。但是當他在正式的祈禱時間外面對每天生活中具體的人物和事件時候,他慢慢會把在祈禱中所領受的愛情對他所接近的人表達出來,漸漸會在各人身上看到天主所給不同的能力和美善。這種愛情不再是按照血肉的原則去判斷一個人是否可愛,而是按照信德的眼光去接受每一個人是天主的肖像,具有個人的尊嚴,優點及能力。所以他也按照不同的關係去愛,用不同的方式表達他對各種各式的人不同的愛。如果普遍來說,他和別人的交往漸漸加深;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中,他能更深地體諒別人的痛苦、同情別人的處境,並以實際的行動把愛德表達出來。這就表示他所作的祈禱是非常良好的。
最後,可能也是最重要判斷準則,就是:一個人是否願意漸漸把自己全部的生活按天主的旨意去安排它。因為當一個人越來越深地在祈禱中和基督合一,也受聖神的引導承行父的旨意,那麼必須在每天的生活中表達出來。這並不表示我們不會有軟弱跌倒的時候,其至偶爾在某個特別情況中也會故意地得罪天主。但是一般來講,這種情形是很少發生的;萬一偶爾發生的話,他大半也會以悔改之心承認自己的罪過,接受且相信天主的寬恕。可是,這只是消極的一面。另一面就是他會十分積極地在每天生活中,其至在許多非常微末細節中,都願把自己整個生活完全地按父的旨意去安排。因為這是耶穌基督面對父最基本的態度。如果一個人以為自己在信德祈禱中,卻沒有把承行主旨的精神十分確實地表現,那麼表示他所行的祈禱有某方面的問題,至少有一些存疑的地方。
由於信德祈禱本質上的要求。所以在這種祈禱中非常需要快速而敏感地分辨天主旨意的方式。固然,在重大的事情上他仍需要經過長期的收集資料、思考、推理、祈禱等。在這類事上可遵照以前他意識奧理七步驟的第三步第四步祈禱中所學到的分辨神類的方式慢慢分辨。但是進入信德祈禱者需要另外一種更快速而敏感的分辨神類的方式,幫助他在日常生活很多細節中認清天主對他的旨意。所以下一段中就要討論信德祈禱中所使用分辨神類的方式和它的神學基礎。

分辨神類的方式及其神學基礎
信德祈禱者的基本精神就是承行父的旨意;這也就是他與基督合而為一的唯一方法。一個人祇是消極的不犯罪絕不可能進入信德的祈禱,祇有積極地尋求父的旨意才能進入信德的祈禱。並且一進入這種境界他不祇是在某些大事情上才說:「父!你要我做什麼?」,「爾旨承行」應成為祈禱者生活基本精神和方式。因此,他需要學習一種對天主旨意相當快速而敏感的分辨方法,這種方法需要是直觀的、立刻的。
在描述實際的方法以前,最好先描述一種人際關係的經驗,來幫助了解「我們和父之間」的經驗。在中國的家庭中,從小我們就被訓練去察言觀色:我們一看到人的臉色就體會我們所做的是否取悅於人或是受人指責。尤其當我們在長輩面前時,往往不需要他講話,我們就已經知道他要我們做什麼了。在信德祈禱中分辨神類的方式就跟這種情形有些類似。當我把要做的事放在我與父之間,然後用直觀的方式看父是否願意我做。在這裡也許應注意一點:當我體會我所願做的事,使對方有些不高興、其至反對,那麼在我心裡會引起一些情緒上的反應;當我所做的事情中取悅對方,在我內心也會引起一種比較積極的情緒反應。
在直觀性的分辨神類中,我們有一種類似的情形:就是我和基督一起面對父,把一件事情放在父和我之間,然後我和基督一起去分辨父的反應;雖然我不可能用血肉的眼睛看到父的面貌和祂的反應,不過如果父接納我的請示願意我做的話,那麼我的內心就會產生一種新的和諧或較深的平安。可是如果我願做的事正好和父的旨意相違背,我就體會出在我內心產生了一個隔閡或不愉快的經驗。
解釋這種方式分辨神類的神學基礎並不困難:因為在我內的耶穌的基本精神就是承行父的旨意,如我所願意做的和父的旨意不相合時,也使我和耶穌的結合引起干擾。換句話說,我的意願和耶穌基本精神之間產生了一種緊張;這種緊張使我內心深處感到不安、不愉快或者覺得受到一種阻力。另一方面如果我所願做的正是父的旨意,與耶穌基督的精神是相吻合的,於是在我和耶穌間產生了更深地和諧,更加深了我祂的合一。
這種方式及其神學基礎看來雖很簡單,但在具體實行時並不那麼容易,首先的問題是一個人對內心平安的敏感度到達多深;當然這種敏感度需要慢慢在經驗中學習而來;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發生錯誤,正好像小孩子在學習察言觀色時, 可能會錯了意或表錯了情。我們的經驗越多,敏感度也越強,也更加正確。
這種敏感性也假設一個人對父的旨意真實的平心(indifference),那也就是說他對事情的取捨,既不偏向這一方面,也不偏向另一方面,只希望父所願意的。當他沒有看清楚父的意願以前,沒有任何偏情的桎梏和困擾,常在內心保持平和的狀態;一旦他認清了父的意願後,他就全心去實行父的旨意。能做到這一點並非一天得來的功夫。有些小事情上我們很容易做到,但當天主要求我們捨棄更大的私心或更強的依戀時,我們馬上就體會自己並非那樣自由。所以神辨敏感度的增加,需要看自己在天主面前平心的程度如何,那也表示自己的私心被天主煉淨到多深的程度。
以上幾點都可說是同一的事情,一個人的內心愈能真正的自由,他愈能答覆天主的召叫,也愈在天主面前真正的負起責任(responsibility)。我之所以引用這個英文字,正因為這個字是「回答」和「能力」二個字拼起來的。實際上 responsibility 的解釋就是有能力做一個恰當的回答。我們努力分辨神類的目的無非是顯意對天主的召叫做一個恰當的回答。
這種分辨神類中第二種困難是自己的經驗及知識的不足。例如:一件事情有三種可能去做,但按照我的經驗和知識,祇知道其中兩種可能。當我把這件事擺在父的面前,我只會向他問如何在二者中選擇。如果天主所願我做的正是第三種可能,那麼我在這一種直觀式的詢問時我根本就得不到答覆,因為我所問的兩種可能性都不是父所願意的。碰到這種情形,常常使祈禱者感到困惑。所以我在信德祈禱淺說中十分強調開始進入信德祈禱的人最好找一位有經驗的神師指導;否則的話,作不好分辨神類會使祈禱不能深入,也不能在神修上進步;更壞的是有時候會誤入歧途而不自覺。魔鬼常能裝做光明的天使給我們一些假的光明、表面的平安,及至到了我們陷入錯誤已深才發現的時候,即使還有回頭改過的餘地,但是有時候所受的傷要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才能夠治癒,所受的損失也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夠彌補的。所以在一件具體分辨神類中發生疑問時,就教一位在信德祈禱有經驗的人是很重要的事。天主常降福這種謙遜的態度。等到自己愈來愈有經驗時,就不必常常的詢問自己的輔導者或是神師了。
現在再把分辨神類的方式作一個簡單而有系統的便述;當我願知道天主在某項事要我如何作時,我先用理智、經驗和所有的知識來判斷,這件事有幾種實際的可能性;有些可能性基本上只在理論上的可能,但實際上為我卻是不可能的,這些都應加以排除。然後,我把發現實際可能性——假設有三種——放在父和我之間。這時讓我的心傾向第一種可能性,好似詢問如果我這樣做天主會有何反應;然後轉向第二種可能性,看看天主在我內心產生何反應;最後轉向第三種可能性,看看我的內心是否有平安和擾亂的反應。有時因我對內心反應的敏感性不夠或在這三種可能性中平心的程度不夠穩定,我得不到確定的答覆。這時,我應先讓自己整個的人安靜下來,祈禱並呼求天主聖神的幫助,然後重新再作分辨。有時在第一次分辨時就得到相當肯定的答覆,我仍可再用同樣的方式再作一次;如果得到同樣的答覆,自己的內心就會更加安穩。
因為信德祈禱實在是一種生活的方式,因此分辨神類是不斷的過程。所以在具體實行天主旨意時仍需不斷地詢問天主我是否作得對。有時當我走錯一步時,天主會讓我體會到自己對原來決定已有偏差了。有時,境遇有新的改變,所以我應作某種適應或改變,天主的聖神自然會在這種時刻給我引導。
我們很少注意分辨神類是聖神的神恩之一。它是保祿在格前十二8~10列舉九種神恩之一。保祿也在其他書信中強調不斷作神辨的重要。如果我想在神辨中精益求精,就需不斷地呼求父遣發祂的神給我神辨的神恩。不但使我能知道祂的旨意,而且有力量和耶穌一起實際地去作。這整個的過程,也使我漸漸淨化。在最後一段中,我要對淨化過程加以描述和分析,作為本文的結束。

天主淨化過程的分析
除了極少的例外,一般能進入信德祈禱的人已在默觀耶穌生活奧蹟的過程中受到某種程度的淨化。否則他不能與耶穌合而為一,也無法與耶穌形成一個「我們」一起面對父。所以在信德祈禱中,不再是外在行為的淨化,也不是明知故犯小罪的淨化,而是內心私慾偏情最深根子的淨化以及脫離某些受造物依戀的淨化。現在我們可以再作更進一步的分析——
按照平常人際交往的經驗,當我們和德性越高的人交往,我們也越體會自己德性的不足。在和基督交往的經驗中,我們也會有同樣的體驗。當我與耶穌愈深地結合,祂也愈深地進入我的內心。在此過程中,我體會到罪過的根子是如此之深,有如細絲一般地束縛著我的心靈,使我不能也不懂得自由地去愛天主和接受天主對我的愛。
一般來講,作信德祈禱者會意識到自己在愛德上十分貧乏,當他佷清楚地看到許多深入內心的毛病、問題、和自私時,由於根子是如此之深,以致感到自己無能為力去拔除它。有時即使自己完全願意悔改,也無法憑藉己力觸到自己內心那麼深。有時,當天主在拔除這些內心朿縛,由於它們植根太深。其痛苦也不是憑著人力能忍受的。在此境況人在非常實際的經驗中體會自己的神貧。「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瑪五3﹚,這是真福八端開始的一端。只有當人有這種真正神貧的經驗之後,才能深深承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美善全是來自於天主。這時,回顧自己以前的神修過程中,有時以為自己有足夠的力量修德或是改毛病。現在與天主交往較深,漸漸體會以前以為好似自己所有的能力,其實都是出自天主白白的恩賜。這時由祈禱者心中昇起兩種反應:一種是對天主俯伏朝拜,承認自己在天主前是一無所有,一無所能,如果不是出自天主愛的創造,自己根本不存在;如果不是出自天主在基督內所施的救恩,自己仍在罪惡枷鎖的控制下,趨向死亡之路。另一方面,很深地體會整個的我被天主所愛,我現在能朝拜天主,表示祂不但用愛創造了我,並在共基督內已使我得到救恩。這種神貧的經驗可說是淨化必經的過程,它幫助我承認存在與救恩最基本的真理,並更深接受天主的愛。缺乏這種神貧經驗的人,很容易把天主應得的光榮歸到自己身上。結果使人不但不在神修上進步,反而急遽地減退。謙卑的人要受舉揚,自大的人要貶抑:這是萬古不移的真理。
在信德祈禱中我們雖和耶穌一起面對父,但我們對耶穌的認識仍然不斷地加深。耶穌是父的「言」,只有從父所說的話中我們才能真正的認識父。但對耶穌認識的方式與默觀他生活奧蹟時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從前主要是從耶穌人性上的思、言、行為的內涵中去慢慢認識他,看到藉著耶穌人性所彰顯天主的光輝。現在卻從子對父的關係和態度上越來越深地認識子跟父之間的關係。這種認識有時僅是靈光一閃,但卻是很深刻的。有時聖神賜給我們一種很深的直觀,越來越體會耶穌對父基本的精神就是全心委順、承行父的旨意、服從至死、死在十字架上。所以作信德祈禱的人最好的讀物也許要算若望福音了,因為在若望福音中對子與父之間的關係曾作非常深刻的反省。我們不應匆匆地閱讀若望福音,而要再三再四地去閱讀,深思反省。因著個人在信德祈禱經驗的加深也能對以前好像無法領悟的句子有更深刻的領悟。
當我加深對耶穌基督的認識時,我也同時加深對自我的認識。因為當我看到耶穌對父的態度是如何謙遜服從時,我才體會自己的悖逆和自私的可怕。同時我也體會除非我有如葡萄枝接在葡萄樹幹上,否則在承行父的旨意上我是一無所能。許多次天主叫我認識自己的罪過,也獲知某些極深的私慾偏情的根子尚在我心中,並要求我努力地去革除它。當我盡力而為之後,往往發現毫無功效。這時我只能回到父的面前承認自己的無能。有時就在那一霎間,天主使我一切努力都得到它所應有的效果。這顯示出最後真正使我改變的不是依靠人的努力,而是靠著天主在基督內白白的恩賜。但是我的努力也是重要的;這表示我願意更深地悔改,而預備自己去接納祂在耶穌內所賜給我更深更大更圓滿的愛情。
在淨化內心深處的自私和罪惡的根子以外,天主也使我們的心脫離各種受造物的桎梏。本來享用這些受造物或佔有這些受造物不是一件罪過。可是因人的私慾偏情我們軟弱的心多多少少會被這些受造物的心所牽制所佔有,我們的心不能真正自由地愛天主在萬有之上。舉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說吧:我們在需要休息時去看一場好電影,根本不算是罪過。可是在某些情況中,天主也許會要求我們犧牲這種視覺的享受。有些人直覺地接受這種靈感時,很容易懷疑它是否來自於天主。我們會想看電影本身不但不是罪,其至能幫助更好的休憩,所以當天主這樣的要求時,我們先會和天主講理。但這個要求確是來自天主的話,並不是因天主不願我們享用美好而無罪的事物,而是要我們心神愈來愈完全地歸向祂。當我們答覆天主這種召叫時,最先所體會到是一種內心剝離的痛苦。也就是喪失一件好東西的痛苦,且在我們心中留下「空虛感」。原有佔有我們心靈的某些好事物現在被拿去而留下空缺。如我們不能忍受剝離之苦所留下空虛感或孤獨感,有時我們會主動地找一樣代替品來填塞它,為求得一種所謂心理上的補償。可是這種行為往往會帶給我們更大的空虛感。最後只有當我們帶這種內心的空虛感孤獨地轉向天主時,讓他處理一切時,祂會用祂的愛來填滿我內心的空虛。只有此時我們的心才會真正得到祂所賜的平安和喜樂。在此過程中,最痛苦的一面就是我們自己無法作主;無法決定天主何時用何種方式來填滿我們的空虛,只有孤寂地繫戀於天主,懷著因信德而來的希望,在天主面前如白癡般的等待。按世俗的眼光來批判,這實在是一種愚蠢;可是按信德的眼光看,這是一種極大的恩惠。只有經歷這樣的過程,人才能夠慢慢脫離受造物的朿縛,愛天主在萬有之上,得到內心的真正自由。只有在得到這種自由之後,人才真正地去愛別人。
以上所描述的是在信德祈禱中可以相當清楚意識到的淨化過程。它有一個相當典型的步驟。第一步就是認識;認識自己罪惡的根子,或是知道天主要我們脫離某種受造物。第二步就是願意對天主的要求有所答覆而努力。第三步往往是在我們盡力而為之後,發現自己無能為力達到天主的要求;這時很深體會自己的貧窮。在這神貧的經驗中,也體會到一種無可奈何的痛苦。第四步是在天主面前承認並接受這樣的神貧經驗。讓天主在我們內心工作而得到淨化。
在信德祈禱中,除這種有意識的淨化過外,最深刻的是一種不完全清楚意識到的潛移默化。天主的本身就是最深刻而真實的愛。信德的祈禱帶領我們進入天主聖三生命愛的交流奧秘中。在表面上看來信德祈禱大部時間都花在與基督一起在父的面前「白癡式」的等待;我們也似乎感覺不到有任何事情發生。實際上,天主聖神在遠遠超越我們的感覺、想像和理解的內心深處,正在作潛移默化的轉變 (transformation)。他不但使我們與耶穌基督合一,而且在我們身上塑造天主子耶穌基督的肖像。這種潛移默化給我們帶來生命的動力,使我們在每天的生活中不斷地去尋找祂的旨意。由於我們越來越細在每一時刻中,常以承行主旨的精神盡自己的責任,並接受一切外在遭遇,我們就在很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慢慢地被改變。這種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可覺察出來。有時我們在天主的光照下,忽然回顧過去幾個月或幾年來,祂在我們身上到底做了些什麼。這時們才看到天主的工作,遠遠超過我們所感覺、所體會或所了解的。祂願意給予的超過我們所能想像和所敢祈求的,因為天主的愛遠遠超過我們所能理解的範疇。當我們讓天主按祂願意的方式愛我們時,祂在我們身上所做的是無法完全用言語描述的。我們越來越深與天主聖三結合,祂會帶領我們慢慢進入神秘祈禱的境界;而這個境界已超越了信德祈禱,也不是本文討論的範圍了。

結 論
以上是對信德祈禱中一些經驗的描述,以及神學分析和反省。希望它能幫助作信德祈禱的人有某些可遵行的判斷準則。並給與那天主願賜此恩寵、卻徘徊在信德祈禱門外裹足不前者一種鼓勵。這實在是天主給的一種十分崇高而巨大的恩惠。當人一旦藉著信德,甘心情願地把自己交付在天主手中,讓祂的神自由地領導人進入極簡單又深刻的祈禱中,祂一定會慢慢地轉變他,使他成為天主得心應手的工具。這篇文章雖不能很詳細而完全討論信德祈禱所有的問題。但因這種祈禱本身已在神秘祈禱的門限,有許多經驗是超乎人的文字和言語所能清楚地表達的。天主引導每一個人的道路各有不同的方式,這需要每人按天主所賜的恩寵及聖神的引導,並藉著神師的指導走天主帶領各人所走的道路。所以在這篇文章中所提的只可說是一個粗淺的介紹。只要它能給正在進入信德祈禱者或已經進入這種祈禱者一些幫助的話,已算達到目的了。但願因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對信德祈禱有進一步的體會及反省,並按他們所得到的靈感及光照寫出來和大家分享,能真正地收到一些拒磚引玉之效。




 
1 此書於一九四四年由倫敦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出版;一九四七年由倫敦為Burn Oates and Washbourne 出版;於一九七四年由紐約Doubleday Comp. 出普及版。
2 關於「寂靜主義」的歷史和內涵,參閱 “Quietism” 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 (New York: Mc Graw-Hill Book Comp. 1967) VII第二十七頁。
3 例如 J.P. de Causade, SJ寫了一本書名為 Spiritual Instructions on the Various States of Prayer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of Bossuet 於一七四一年以隱名方式出版,就是專門討論信德祈禱的書。
4 甘易逢:靜觀蹊徑﹙臺中:光啟出版社,一九六八﹚。
5 甘易逢:「意識奧理的七步驟」神學論集30﹙一九七六﹚五八六~五八九。
6 同上註:五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