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屆講習會是從比喻、奇蹟、死亡與復活、童年敘述和名號等不同的角度來研究耶穌基督的奧蹟。本講題則從耶穌的絕對要求探討耶穌究竟是誰。但在描寫耶穌的絕對要求時,需要常把耶穌福音的另一面就是天主的仁慈,擺在眼前,雖然我們不能時刻提及它。這次演講特別注意耶穌所宣揚基督徒理想的內容究竟如何,同時也藉著分析他要求的方法而更認識他;也更領會他的偉大,以及在他身上蘊涵著非人理智所能完全瞭解的奧蹟。
此外,我們希望提供牧靈工作者足夠的資料來正確的宣講耶穌的理想。在中國社會裡,我們多少次遭遇到社會價值觀的衝突,例如:青年的聖召因父母的反對而被摧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協助有志入會者,以免他被父母逼入他途?這是我們牧靈工作中很實際的困難。又如升學主義也是一例。每個國家都有錯誤的價值觀,中國亦不例外。我們在傳揚耶穌的要求時,需要勇敢直言,不怕責難和反對,西方國家都曾相當地排拒基督的福音,殘殺了無數的傳教士;但在聖神的推動之下,逐漸的改變態度,接受信仰。
我們的演講分四個步驟進行:
一、耶穌、初期教會及四位聖史的宗教背景。
二、四部福音和宗徒大事錄中耶穌的要求。
三、略微分析上述的資料。
四、耶穌的絕對要求。
藉著今日釋經學的研究成果,我們所用的方法很明顯地包含兩個不同的方向:首先,我們先從歷史環境看耶穌、初期教會及四位聖史的宗教背景;然後我們再返本溯源到耶穌自己傳揚福音時的絕對要求。
一、 耶穌、初期教會及四位聖史的宗教背景
耶穌生活在猶太宗教的制度裡,其信仰重心是一位一神論:只有一個天主,名叫雅威,是祂創造、領導以色列人,使之成為一個民族。因此,以民奉雅威為唯一的真神,因為祂曾和以民締結盟約,使他們成為天主的選民。這個宗教不准為天主畫像,也不可直呼雅威的名。耶穌處於絕對一神論的社會中。本來這是猶太人純真感人的信仰,但後來卻成為初期教會的最大困難。
雅威和以民立約的具體規範是法律,以民必須時刻遵守;實行法律等於履行「正義」。經師們以為在天主前有一天秤,一邊置人的善行,另一邊置人的惡行。人若要在受審判時站立得住,就應多積善行,滿全天主的法律。在此思想之下,產生很大的危險,以民在行為上努力成義,結果造成一般猶太宗教的人墨守成規,死守法律,失去了法律的精神。我們如果翻開新經,耶穌責斥法利塞人的章節多而醒目,似乎他們惡名昭彰。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其中仍有好人如尼苛德摩者。耶穌忍受不住那些自認依恃自己的力量和善行可以成義的人,無怪乎他們受到耶穌一連串「禍哉」的詛咒。
天主是以民至高無上的主宰。耶穌及初期教會時,在龐大的宗教勢力影響之下,猶太社會結構是宗教、政治和管理交織而成,實際掌權者為司祭階級,次為長老、經師。但這制度受羅馬帝國的總督所控制。比拉多坐鎮耶路撒冷城,保留政治決策和裁定死罪的權柄。
至於老百姓,他們無權參政,而受制於人。據說到了公元第二世紀猶太的宗教法律條文增至六一三條,其中二四八條積極鼓勵人行善,三六五條為消極的禁規。其實這種法律主義淵源已久,在耶穌生活的時代,繁瑣的法律使貧困的人民受盡高階層的欺凌。因此,以色列人衷心等待新時代的來臨,即先知們所預言的末世救恩時期的出現。耶穌與自己的同胞民族生活在一起,對他們的心情動向瞭若指掌。
從耶穌的宗教背景,我們不難窺測初期教會的生活環境。耶穌死而復活了,他顯示給宗徒們使他們相信他復活了;在他的聖神的推動之下,宗徒們組成一個小的信仰團體。這個充滿復活喜樂的團體,意識到自身擁有末世的救恩,是新天主子民團體、「天主的教會」(宗廿28;格前十32;十一22;十五9;迦一13;弟前三5、15)。起初宗徒團體仍然與猶太宗教維持密切的關係,參與它的禮儀 (宗二42;參閱三1F;五20F;五40),希望保持猶太方式的生活。但不久,基督教與猶太教之間發生了無可避免的衝突,造成痛苦的分裂。這是新興的基督教會在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一步。從此以後,她認識自己的身份,脫離猶太宗教和制度而自立,毅然決然的離開本國,把福音傳揚到天涯海角。
宗徒們把福音傳到希臘和羅馬世界時就面對新的挑戰。他們要在一個新文化環境之中繼續思考耶穌的奧蹟,反省耶穌與雅威的關係、聖神降臨的意義、以及新的生活方式。於是為了答覆新文化背景之要求,遂在教會中就產生了四部福音。
二、 四部福音和宗徒大事錄中耶穌的要求
關於耶穌的要求,四部福音和宗徒大事錄提供一些什麼資料?我們把這些資料約略分為四種要求,並且也分析福音作者如何表達耶穌要求的方式。
(1) 無可置辯的召喚 (平行文的記號:「=」)
|
谷 |
瑪 |
路 |
若 |
召喚首批門徒
|
一17~18 = |
= 四19 = |
=五11 |
一37
(廿一22;十
六16) |
召喚肋未
|
二14 = |
= 九9 = |
= 五27~28 |
|
他所想要的人
|
三13 = |
= 五1;十1 = |
=六13 |
(宗一12~14) |
富家少年
|
十17~22 = |
=十九16~22 = |
=十八18~23 |
|
使徒聖召的辛苦
|
八18~22 |
= |
= 九57~62 |
|
具有權威
|
一22 = |
=七29 =
(七25) = |
= 四32
(六48) |
七46 |
耶穌洞悉
人心 |
二8 |
|
十一17
|
二23~25 |
保祿的蒙召 |
|
|
|
宗 九1~19
廿二5~16
廿六10~18 |
這些資料裡所表現的是一位超越而具有權威的人物,他認識人心;人面對他應做一抉擇:接受或拒絕他。他召喚首批門徒:伯多祿、安德肋、雅各伯、若望……。他也改變人,使稅吏肋未變成了聖史瑪竇。他隨心所欲召喚人,而不是人選擇他。凡跟隨耶穌的人不是要坐享其成;相反的,他必須拋棄一切,承受生活的考驗。富家少年的例子可資借鏡:
「耶穌正在路上行走時,跑來了一個人,跪在他面前,問他說:『善師,為承受永生,我該作什麼?』耶穌對他說:『你為什麼稱我善?除了天主以外,沒有誰是善的。誡命你都知道:不可殺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盜,不可做假見證,不可欺詐,應孝敬你的父母。』他回答耶穌說:『老師!這一切我從小就都遵守了。』耶穌定睛看他,就喜愛他,對他說:『你還缺少一樣:你去,變賣你所有的一切,施捨給窮人,你必有寶藏在天上,然後你來,背著十字架,跟隨我!』」(谷十17~21)
在21節,耶穌喜愛了富家少年,於是給他一項更大的挑戰。可惜,財富的誘惑太大,少年黯然地離去。耶穌不用討人喜歡的話來吸引人,他講明十字架的道路不是康莊大道,而是「崎嶇坎坷」之途;他說話具有權威,他的要求是絕對的,聖保祿即蒙受此絕對的召喚,前後判若兩人。
(2) 基督徒生活的徹底要求
|
谷 |
瑪 |
路 |
若 |
悔 改
|
一15b = |
= 四17 |
|
|
徹底的態度 |
九43~48= |
=十八8~9
五29~30 |
|
|
不 妥 協 |
|
十二30 = |
= 十一23 |
|
耶穌,分裂的原因 |
|
十34~36 = |
= 十二51~53 |
|
拒絕耶穌
=
拒絕天父
|
九37 = |
= 十40 = |
=十16;
十四25~27、33 |
十三20 |
要求英豪的信德 |
十一20~24= |
=廿一20~22= |
=十七6 |
十四13~14;
十五7;十六23 |
信賴天主的照顧 |
|
六25~33 = |
=十二22~32 |
|
不要害怕 |
|
十26,28, =
31,32 33
|
= 十二4、7
8~9,32 |
十四1,27 |
信 仰 |
一15b |
若望福音中的基本主題:三12;四48;五24;五38,47;六29!36 40 47;八24!;八31~32!九35~37;十26;十一25~26!;十二44!;十四11;十六9,27;廿27!;廿31! |
新 生 |
|
|
|
三3 |
像 赤 子 |
十13~16
|
=十八3~4 =
十九13~15 |
=九46~48
十八16~17 |
|
新 精 神
(真福八端)
|
五3~10 = |
=六20~26 |
(十六20) |
|
新酒—新衣新的生活準則:
無條件的愛 |
二20~22 =
= 九16~17= |
廿五31~46
=五36~39
|
十29~37(慈
善的撒瑪利亞
人)
廿三34(為敵
人祈禱)
|
四23
十三34~35
十五12~13 |
窮寡婦的捐 獻 |
十二41~44
|
= |
=廿一1~4 |
|
無限的寬恕
|
|
十八21~22 =
十八35!
|
=十七4 |
|
但我告訴你們 |
|
五22 28 32 34
39 41 |
|
|
七 禍 哉
|
|
廿三13~32 =
|
=十一37~54 |
|
新生活的要求極多,主要的是誠心的悔改,內在態度的徹底改變,凡阻礙新生活的因素必須根除:「倘若你的手使你跌倒,砍掉它!……倘若你的腳使你跌倒,砍掉它!……倘若你的眼使你跌倒,剜出它來!」(谷九43~47)因為殘廢地進入生命比軀體完整的投入地獄裡更好。耶穌不做無謂的妥協:不隨同他的,就是反對他;不與他收集的,就是分散 (瑪十二30)。因此,他的來臨也造成了分裂,「人脫離父親,女兒脫離母親,兒媳脫離婆母;人的仇敵就是自己的家人」(瑪十35~36)。這一點為以家庭為主的中國社會難於接納。有人排除萬難,跟隨了耶穌;有人卻畏懼家庭關係的破裂而拒絕了耶穌。成功與否全在當事人信德的強弱。
耶穌要求英豪的信德。人必須離開本有的安全感,把信仰建基在耶穌身上,信賴天主的照顧,不要害怕、畏縮 (瑪十26,28,31)。在若望福音中,「信仰」一詞特指接受耶穌這個人。若望福音與對觀福音的信仰解說各異,容後討論。
「人除非從上而生,不能看到天主的國」(若三3),天國屬於如同孩童一般心地善良、單純無邪的人 (參看谷十14 ~15)。真福八端是天國的新精神,其具體的生活準則就是無條件的泛愛眾人,無條件的為愛付出一切。有一次,「耶穌面對著銀庫坐著,看眾人怎樣向銀庫裡投錢,有許多富人投了很多錢。那時來了一個窮寡婦,投了兩個小錢……。耶穌便叫他的門徒過來,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個窮寡婦比所有向銀庫裡投錢的人,投的更多,因為眾人都拿他們多餘的來投;但這寡婦卻由自己的不足中,盡其所有,把全部的生活費,都投下去了。』(谷十二41~44)」耶穌的要求不止於對天主的完全奉獻,也要求對他人無限的寬恕 (瑪十八22),如同僕人一般服侍別人(谷九35)。他曾六次說:「你們一向聽過給古人說:『不可……』;我卻給你們說……你們當愛仇人……。」(瑪五21~45)若不遵行上述的一切,當不免要和法利塞人與經師一樣受到耶穌的詛咒 (瑪廿三13~32)。
(3) 往訓萬民
|
谷 |
瑪 |
路 |
若 |
在世期間 |
六7~9 =
|
=十1,9~ =
10 |
=九3;十3~
4;廿二35 |
|
拂去塵土 |
六11 =
|
= 十14 =
|
= 九5 |
|
往訓萬民
|
十六16 =
|
=廿八18~20=
|
=廿四47
宗一8
|
廿21;十七18 |
我們發現耶穌在世時,已經派遣門徒們兩個兩個地出去傳教,囑付他們把平安留給接受者;如果有人拒絕,則拍去腳上的塵土,表示他不堪當得到福音的恩澤。耶穌對門徒們的指示值得我們注意:福音不是一堆爛貨;傳教士不必像推銷員一樣,費盡口舌,硬要人接受。相反的,唯有心靈準備妥善的人,才配受主的眷顧。初期教會自宗徒們承受同樣往訓萬民的使命,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人付洗。在此使命中我們發現初期教會承認,接受耶穌是主。
(4) 跟隨耶穌基督至死不渝
|
谷 |
瑪 |
路 |
若 |
苦難的預言 |
(1)八31~33 =
(2)九30~32 =
(3)十32~34 = |
=十六21~23 =
=十七22~23 =
=廿 17~19 = |
=九22
=九43~45
=十八31~33 |
(三14;七1) |
跟隨到死 |
八34~38 = |
=十六24~28 =
十38~39 = |
=九 23~27
十七33
=十四26~27 |
十二24~26 |
像耶穌一樣受迫害 |
十三9~13 = |
=十17~22 = |
=十二11~12
廿一12~19 |
十五20 |
宗徒們對於耶穌苦難的預言感到困惑,也不明白跟隨耶穌到死的內涵。但是聖神降臨之後,初期教會經驗到和耶穌相仿的迫害;在實際的遭遇中,教會開始了解耶穌的徹底要求包括人的生命在內,是末世的要求。
三、 略微分析上述的資料
這一步驟藉著對上述資料的分析看出耶穌的許多要求之中有些是來自初期教會的,但不是初期教會憑空創造的,而是根據耶穌曾經對門徒們及聽眾們的要求。
(1) 我們運用釋經學解說聖經學家們怎麼從教會的信仰回溯到耶穌身上。新約中耶穌召喚門徒的記載,對觀福音與若望福音不一樣:首先,被召叫者的名字不一樣;其次,召叫的時間也不一樣。在對觀福音中,耶穌是在若翰洗者被囚禁之後,召喚了門徒;在若望福音中,耶穌受洗之後,門徒跟隨了他。此外,召喚的方式各異:在對觀福音中,耶穌在他們工作時,以命令的方式召叫了他們;在若望福音所記之情況比較自然;若翰的門徒聽了若翰的提示,就跟隨耶穌到他的住處。何以在兩者之間有如是的區分?依據現代聖經學家的看法,每一位聖史有其神學構思和目標。例如:馬爾谷強調伯多祿,所以在述說耶穌的召喚時,把伯多祿擺在第一個。其實,安德肋、若望、雅各伯並不次於伯多祿。另外,若望福音蘊含著一個問題:若翰洗者與門徒的問題。因為若望所在的地方教會,門徒宣講時仍然有人跟隨著若翰,因此若望福音強調若翰的門徒在若翰還在宣講時就跟隨耶穌。
事實上,耶穌究竟怎樣召喚了門徒?大概情形是這樣:耶穌領洗時,首次認識那些人;以後他被聖神領往曠野。他回來之後,若翰被監禁;不久,他決定性地召喚他們。所以,在歷史上,門徒們經歷慢慢認識耶穌的過程。可是重要點在於:時候一到,耶穌就以命令召喚他們。
為求進一步的瞭解,在此詳細地分析谷一16~20。這一段福音好似是歷史正確的記載。事實上,我們將發現它具有更深的神學意義。
「當耶穌沿著加里肋亞行走時,看見西滿和西滿的兄弟安德肋,在海裡撒網,他們原是漁夫。耶穌向他們說:『來跟隨我!我要使你們成為捕人的漁夫。』他們便立刻拋下網,跟隨了他。耶穌向前走了不遠,看見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他的弟弟若望,正在船上修網。耶穌便立即召叫他們;他們就把他們的父親載伯德和傭工們留在船上,跟隨他去了。」(谷一16~20)
初期教會知道耶穌的門徒自若翰施洗時 (宗一21~23;十37)就與耶穌相遇,因此把這段記載放在加里肋亞傳教的開端。16節:「耶穌沿著加里肋亞海行走」中所用的動詞「沿」字,在中文看不出它有特殊的意義;但在希臘文意為「經過」。它表示耶穌的出現,並顯示自己為天主子 (參看谷二14;瑪九9;九27)。為什麼馬爾谷和瑪竇採用這一個動詞?在舊約中,這動詞表示雅威的「經過」。當有人要殺害厄里亞時,他逃到曠野四十天,躲在曷肋布山洞內,天主經過並顯現給他 (列上十九11)。列上這節經文的動詞與馬爾谷所用的相同。可見馬爾谷在16節願意表示有一位具有天主性的人經越加里肋亞海邊,他以天主的權能創造門徒。因此,17節說:「來跟隨我!我要使你們成為捕人的漁夫」。
19節「他……看見……雅各伯和若望」,馬爾谷以編輯的手法,在這節經文中讓耶穌鍾愛的三位門徒成為第一批蒙召的。他們兩人離開父親、傭工,跟隨耶穌 (20節)前面提過伯多祿和安德肋拋棄他們的網,好像馬爾谷願解說為他們拋棄了一切生存的倚靠,甚至親情,因為耶穌的要求是徹底的。至此,召喚的敘述講出初期教會對耶穌的肯定。他是具有超越權威的一位,是復活的主,以天主的權柄召叫門徒們。
(2) 跟隨耶穌的生活必然經驗到分離的痛苦,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瑪竇福音廿三章為作者巧妙構思的一段,它上接廿二章耶穌與法利塞人的辯論,同時預備廿四章的末世言論。廿三章按其結構可分為緒言 (1~12)、七禍哉 (13~22)和結論 (33~36)三部分。我們發現這一章是初期教會與猶太教分裂的速寫或縮影。耶穌咒罵法利塞人和經師的七禍哉是一連串對猶太教基本錯誤的指責;它們不僅是耶穌當代,也是後來初期教會面對的困難。這些因素迫使初期教會必須忍痛離開那與復活的主不相容的舊宗教禮規制度,建立基督徒的團體。初期教會不斷的在聖神內分辨猶太宗教內的那些因素尚有保留價值,那些應予以剔除。門徒們在每天紀念主的禮儀中更體會到分裂的過程早已在納匝肋的耶穌身上開始;因此他們勇氣倍增,毅然決然地師法基督。福音中多次寫到耶穌說:「不要怕」。這反映出初期教會也受到類似耶穌所受的迫害,而以耶穌的話來勸勉眾信徒依賴主的照顧。
若望福音中「信」的對象不是天國的來臨,而是耶穌本人。納匝肋的耶穌是初期教會的信仰中心。這個信仰的內涵不僅是依靠耶穌的助佑,而更是接受天主在納匝肋的耶穌身上降臨人間,並且承認耶穌基督是天主子。若望福音的結尾說他所寫的一切是為叫人信耶穌是默西亞、天主子 (若廿31)。若望福音常記述耶穌與法利塞人辯論。從他們爭論的內容不難測知第四聖史所處的地方教會面對雅威是否是唯一真神的難題。因為如果耶穌基督復活,坐在天主右邊,則他是否是雅威?如果基督等於雅威,他又叫雅威為父親,那麼,如何能保持唯一神論?對固守以色列傳統宗教的人,這是一個難解的謎,也不見容於其宗教思想內。但它卻是若望的最深目標,革命性的新天主觀。
(3) 在聖神的引導下,宗徒們和首批信徒也開始領悟傳揚福音的工作不局限在以色列。他們肩負往訓萬民的使命 (瑪廿八16~20)。正如同父派遣了子,教會也接受了子的派遣,成為萬邦的使徒,這樣的意識源於何處?納匝肋的耶穌在世的使命!他自身!
(4) 「……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因為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和福音的緣故,喪失自己的性命,必要救得性命。」(谷八34~35)這樣的話在福音中出現六次,意味著對基督徒生活很是重要。假如把四部福音互相對照,馬爾谷和若望常是在末世語言的內涵中講這些話,瑪竇和路加卻是在基督化生活的上下文內。不管如何,他們全都承認這些是基督徒生活的要素。
為了進一步明瞭耶穌的要求,我們仔細分析谷八27~九13的文學結構。
A 人們說我是誰?
厄里亞……若翰洗者 (八27~28)
B 你是默西亞
默西亞的秘密 (八29~30)
C 首次預言受難和復活
伯多祿的諫責和受斥 (八31~33)
D 中心信息 (八34,九1)
a「對他們說:誰若願意……」 (八34)
....b「誰若願意……必要救得生命」 (八35)
.......c「人縱然賺得了……為他有什麼益處?」 (八36)
.......c’ 「人還能拿什麼作為……代價?」 (八37)
....b’ 「誰若以……為恥……」 (八38)
a’ 「耶穌又對他們說:在這裡的人……」 (九1)
C’耶穌顯容
伯多祿亂說話 (九2~6)
B’ 這是我的愛子
默西亞的秘密 (九7~10)
A’ 為什麼經師們說厄里亞應該先來?
「厄里亞固然要先來……厄里亞已經來了」 (九11~13)
這一段經文次序的編排並非出於偶然。作者運用前後平行和對應的文學技巧來點明他所要傳達的中心思想。A的前半部問人們說我是誰?A’也提出問題:為什麼經師們說厄里亞應該先來?後半部答說厄里亞已經來了,就是與A對應的若翰洗者。B伯多祿承認耶穌是默西亞,B’天父的話證實「這是我的愛子」。B的後半部為默西亞的秘密,B’亦相同,這是巧合嗎?C預言受難和復活,C’耶穌顯容時也談到他的逾越奧蹟。伯多祿不知好歹,在C的後半段諫責受斥,在C’又亂說話。至此,剩餘的獨立經文D就是馬爾谷宣報的中心信息:八34,九1。即使這個中心信息也是用前後呼應對稱的方法寫出:a a’,b b’和c c’,所用的詞句平凡,根據聖經學家的解釋,馬爾谷把猶太人慣用的成語做為表達他神學思想的得心應手的工具。
四、 耶穌的絕對要求
至此,耶穌的絕對要求已經清楚的擺在人的眼前,試問:何以初期教會膽敢向普世萬民做如此徹底的要求?這是我們最後一部分要探討的問題。
如果初期教會堅心持守它的信仰,並且向跟隨此信仰的人發出絕對的要求,這不外是證明歷史中納匝肋的耶穌曾親自向其追隨者作同樣要求。我們再回到歷史中觀察耶穌的言行舉止,生活方式與要求,和他的四周景況有什麼差異?首先,我們把經師與耶穌作一對比:猶太宗教裡門徒自行登門拜師,耶穌卻是親自召選門徒;猶太教的師傅有許多位,門徒拜人為師為的是後來自己也要成為他人的師傅,耶穌召叫門徒與他生活在一起,在他之外別無師傅,跟隨他者永遠是他的門徒;猶太經師的教學採用辯論、問答、交談等方式,耶穌擁有不可辯論的權威,他是唯一的導師,人們接受他的教導;經師教導的內容是法律,耶穌講解天國的新精神,賦予新使命,要求人和他一起尋求天主的旨意。
總之,耶穌與猶太經師迥異,自成一格。他以命令的方式召喚人跟隨他;他主動的召叫使蒙召者必須做抉擇,不可能無關痛癢的任其呼聲飄盪而去。他認識人心,不盲目的揀選人。即使他選擇了茹達斯,過錯也不在他,茹達斯自己應負起變節叛逆之罪。耶穌的召叫震憾人心,使人如此地體驗自己身不由己地被他吸引住,隨他而去,甘心度一個嶄新的生活。
耶穌不掛心於當代的宗教政治狀況。他耿耿於懷的是人類世界的未來,期待著宇宙萬物徹頭徹尾的改頭換面:天主的國來臨,天主的旨意承行於地!什麼是天主的旨意?若翻開聖經來看,從第一頁到末頁,所說的是使個人和人類全體得救恩。因為天主愛人,祂的旨意富於解救、聖化和降福。凡蒙受祂愛的眷顧者,也必聽到祂愛的要求,即祂藉著耶穌基督頒佈的愛的誡命。愛是寬恕,如同天主寬恕了我們,我們要完全的寬恕別人,不只寬恕七次,而是七十個七次,無限的寬恕。愛是服務,人子來不是為受人服侍,而是服侍人;忘我的服務。愛是犧牲,沒有比為朋友捨掉生命更大的愛情了;基督把我們從罪人升格為他的朋友,也希望我們有如同他這般偉大的愛的情懷。
在愛的誡命的絕對要求之下,耶穌把猶太宗教制度相對化了。他公開宣講時已經批判當代不合理的法律主義。初期教會在紀念他時,憶起他的教誨,接受聖神的領導,走出猶太教規,到世界各地宣揭愛的福音,跟隨耶穌到底,至死不渝。「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結出許多子粒來。」(若十二24)基督的教會便是在門徒的徹底跟隨其師傅的道路中,發揚光大。
闡述了耶穌的絕對要求之後,我們不禁要反躬自問:這位以權威召叫人,要求人度新生活,賦人以普世性的使命,甚至要人為他的緣故犧牲到死的人物到底是誰?初期教會答說:「你是默西亞、天主子!」我們的答覆也如出一轍:「耶穌基督、天主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