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張 春 申 | |
|
36期 | 神學論集 |
(1978)p155-168 |
---|---|---|
基 督 論 簡 介
|
||
在本屆研習會中,這是一篇序言性的簡介,因此,其重心並非在於將基督論作一般性的介紹,而是將此次研習會的來龍去脈,緣起後果介紹給諸位,希望參加的諸位對整個的構想有種全盤性的認識,在同樣的韻律中一起進入內容。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篇分兩部分來介紹,第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說明本屆研習會的基督論所具有的特性,第二部分是介紹這種基督論的價值所在,即在這種構想中,希望能藉著研習會貢獻給諸位些甚麼。 一、 本屆研習會基督論之特性 此部分分兩個重點來說明:首先討論基督論的時代性,其次介紹本屆研習會基督論之特性。 1. 基督論的時代性 通常我們稱一個問題具有「時代性」,意味著這是一個在今日此時代中人們所關心的問題。基督論之具有「時代性」,歸根結底是基於基督信仰的特色,現在就將此原因稍作分析說明。 一般而論,從十九世紀末到廿世紀,是一個教會論風行的時代,在大家實際的經驗裡也肯定這事實。自從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頒布教會憲章之後,教會內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將討論的重心置於教會問題上。或許就是在這些討論的過程中發覺若要澈底地討論教會的種種問題,非得先觸及她的創始者和奠基者耶穌基督不可。為此,當代神學討論的重心已由教會論進到基督論。換言之,這時代是一個基督論的時代。這現象的發生,一般而論,是顯而易明的。因為這完全是基於基督宗教的特殊點。 在整個人類的宗教中,或者更具體地說:在今日人類中幾個大的宗教裡,基督信仰最顯著的特色是在於他們信仰的主要根基不是一套教義和道理,而是建立在一個歷史性的人物身上。這個人物在歷史中生活過,他一如常人地生活著,但是祂的信徒們直至今日都相信,祂迄今還生活在他們中間。祂度過了現世生命,經歷死亡,在復活的光輝中再度與他們同在。也是基於祂的復活,教會在復活的光輝中對祂產生了最獨特的信仰:相信祂不只是一個真的人,也是真天主。在與其他任何宗教相較之中,諸位較容易領悟這種信仰的獨特性。以佛教為例:佛教的教祖是釋迦牟尼,他替佛教徒奠定了一套得救的道理,在這套道理中教導著他的信徒如何解決人「生——老——病——死」的輪迴,在「覺」「悟」中修得「菩提」正果。將此覺悟之道傳下之後,對一個佛教徒而言,釋迦牟尼今日是否仍然活著,對他的信仰而論,並不是一件舉足輕重的事;但是對一個基督信徒來說,若是耶穌基督死了卻未復活,今日也不是在復活的光輝裡活在祂的信徒中,那這信仰就是空洞無內容的,虛假的。因為在初期教會,宗徒們所宣講的是這一位真天主真人的耶穌基督,在今日教會裡宣講的也是這一位耶穌基督,這宣講的一貫性是淵源自初期教會在復活的光輝中對復活耶穌的經驗,這經驗是如此地深刻和真實,使得他們不得不朝拜祂是真天主,並代代相傳地宣講祂。職是之故,若這人物今日不是依然在復活的光輝中生活於我們之中,則如保祿宗徒曾宣稱過的:我們的信仰是假的!(見:格前十五12~18)這宗教的內容也蕩然無存。在上文之相較中,基督宗教的特色鮮明無比,同時亦能體認到耶穌基督的問題之所以關係到信仰核心的緣由。 從上述的說明能發現基督徒所謂:耶穌基督是信仰的中心,指的不只是個人的幅度,也是教會性的團體幅度。以團體幅度觀之,教會一切信仰的根源是來自耶穌基督。為使耶穌基督是教會信仰中心的角色更形明顯,我們暫且將教會的一切信仰,按其性質置之於四向度內,即:上邊、下邊;左邊、右邊。從這四向度的討論中能襯托出耶穌基督在教會整體信仰上的中心地位。 教會的信仰中,天主聖三的信仰是置於上邊的。巴斯噶喜歡稱我們的天主是「亞巴郎的天主、依撒格的天主、雅各伯的天主」。然而,對一位基督徒而言,最佳的表達方式是稱我們的天主為「耶穌基督的天主」。意味著我們所信仰的是耶穌所啟示的天主。因為在教會的信仰中,天主是三位一體的,這種父——子——神三位的內在生活結構,教會是在耶穌的啟示中去認識。初期教會在經驗到復活的基督臨在於他們之中時,不得不相信在基督身上天主親身鑒臨地自我啟示,並領會到基督的生命淵源屬於神聖的天主平面。在這情況中,復活提昇的天主子啟示給我們父和神,此時教會方才認識天主內在的生活是三位的。若是耶穌基督從未在我們的歷史中出現過;或是未曾自顯於復活的光輝中,讓教會能去經驗到祂,教會本身必然無能去認識這樣的一個天主,亦無法得知其內在生活的奧秘,聖三信仰的內容亦無所從出。在教會的信仰裡,能置於下邊的有:教會的奧蹟、聖事、和人。論到教會,這奧蹟是如此地豐富,聖經中就曾經以多種圖像來描繪這奧蹟的內容。在聖經的圖像裡,大部分是想藉著描繪說明耶穌基督和教會的關係:有稱教會為基督的淨配者,有稱教會為基督的身體者,把這一切關係畫龍點睛地說出的,莫過於今日最常用的一幅圖像:教會是基督的聖事。其所以能稱教會為基督的聖事,因為天主的救恩和啟示已完全集中於耶穌身上,今日這救恩永恆無誤地存在在教會內,不斷地啟示和分施。教會之所以為教會,就是因為這位光榮復活的基督臨在在她內;這也是所謂「教會是基督淨配」圖像形成之內含;同樣地,信友藉著信仰和洗禮,進到光榮復活的基督內與基督結合形成一個奧體,形成了「基督身體」的圖像。因此,教會自知自己與基督無法分離,若要了解自己除非是回到基督身上,否則是徒勞無功。論及教會中的聖事,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禮儀憲章曾有過精簡且切合的描繪:聖事是光榮復活的基督,在教會中,透過象徵記號所有的行動。這內容早在教會遠古的信仰中存在。為此,遠在教父時期就曾宣稱:不論是伯多祿在付洗,猶達斯在付洗,還是其他的人在付洗,最終是耶穌基督自己在給人付洗。可見,教會內涉及聖事的信仰是與基督不可分的,因為聖事是耶穌基督的象徵行動。論及人,究竟人是什麼呢?這可以由各個角度來加以描繪:能由哲學的角度、人類學的角度、或是聖經啟示的角度加以說明。若論及基督徒的人學,則應從聖經的角度來探討在天主啟示下所謂是「人」是什麼。聖經中論及一個真正圓滿的人,是一個能將耶穌基督的面貌,這位永遠的天主子,人類中的首生子的面貌在他身上活出來的人,這是所謂的恩寵人的面貌。由此可見,論及人還是與基督息息相關的。由上面的說明,顯然可見,不論是置於上邊的天主聖三信仰內容;或是置於下邊的教會、聖事、人,這些信仰的奧蹟,都是在耶穌基督身上,我們方能真實地懂得個中真諦。因此,不論是置之於上邊或是下邊的教會信仰,其根源是來自中心的耶穌基督。 在基督信仰裡屬於在歷史幅度中發生的事件,暫且劃分為左邊及右邊來闡釋。由右邊觀之,是歷史中發生過的一些事件,在基督徒的信仰中有天主的創造和原罪。論及創造,若有人問及天主創造的目的,一般的回答幾乎不外乎說是天主的榮耀,或說:天主的愛。其實這一類的回答都侷限在舊約的背景裡,在新經中已經將天主的榮耀和天主的愛置之於基督的幅度裡來說明。保祿在寫給哥羅森教會的書信裡就相當清楚地表達出新經時代對創造目的的新觀點,保祿宣稱:天主是因著耶穌基督,為了耶穌基督,並且是在祂內創造一切 (參:哥一15~20)。可見,對一個基督徒而言,創造與耶穌基督是不可分的。至於原罪的信仰,雖然在註解上相當複雜,意見紛紜。但是當代的神學家們都願意說明原罪是人類生活在某一種境遇裡,這境遇極需基督的救恩去擊破,使人重獲自由。所以,若從右邊觀之,不論是創造、原罪,是以色列民族的歷史、甚至於全人類的歷史、中華民族的歷史,對一個基督徒而言,除非在耶穌基督內註解,其中許多疑難是無法得到合理的解釋。歷史幅度伸展到左邊,直到最末端,是教會末世信仰的所在處。基督徒認為:當基督第二次光榮來臨時就是末日。那時整個世界達到它的終結點和圓滿點,天主在基督內賜與全人類的救恩達到完成和實現,人類歷史圓滿結束。於是,在歷史幅度上的信仰事件也是在耶穌基督身上達到它豐盈的註解。 從上述說明裡能瞭解為什麼說耶穌基督是我們信仰的中心,不只是限於個人的幅度,也有教會性的團體幅度,因為在我們所信仰的道理裡,不論是從那一邊來討論,都只能在基督內註解,方能得到一個正確的、合乎聖經的解釋。 現在,可以開始說明這次研習會以基督作為其主題具有時代性之原因。這原因可以從兩方面來說明。一方面是基於基督是我們信仰的中心之特色;另一方面是基於時代中實際的現象。 首先,猶如上文所說明的,基督在我們的信仰經驗中所處的位置是如此地中心,則以基督作為一個神學研習會的主題是「常常」有其時代性的。正因為基督是我們信仰的中心,我們不斷地在自己的生命中,在禮儀中朝拜祂是主;在我們恭讀聖經時,渴望著接觸到我們信仰的對象;在日常生活中因著基督的經驗要求我們不斷地在生命中踰越;最後,面對死亡的基督徒,是在基督內接受死亡。如此的一個信仰中心的主體,應當常常是我們討論的對象,而且無疑地常具有時代性。因為信仰本身不是一件抽象的道理而是一個發自內心的宣信,這種宣信常要求有信仰的人對他信仰的內涵做更多和更澈底的瞭解。本屆研習會報名的現象就是這事最清楚和具體的說明。當研習會的主題公開宣佈之後,主動報名的信函立即紛紛抵達,這現象反映著此主題的吸引力及時代性。其實,對一個基督徒來說,不論何時何地,只要一聽到耶穌基督的名字,本能上就立刻異常敏感地想去了解祂、接近祂、認識祂。為此,這主題「常」具有時代性的特色是相當地顯著。除了上述特殊因素外。另一方面,時代的現象也印證這事實。只稍一稍環顧,就會發現這時代中,無論是聖經研究或是神學著作,其焦點幾乎都特殊地集中在耶穌基督的討論上。在聖經學上的研究,兩世紀來的重心都放在基督的問題上,聖經學者們不斷地在聖經中尋覓納匝肋人耶穌的真面貌,這股熱潮迄今仍繼續不減。在神學上的研究也是如此,一九七七年比國出版的神學新雜誌上有一篇書評,將近幾年來有關耶穌基督的作品作一個整體性的介紹和批評,文中顯出近幾年中有關耶穌基督的巨著,約有五十本之多,至於雜誌中的短文還未計算在內,這現象足以說明耶穌基督問題的時代性。此外,羅馬的教義聖部,曾經在一九七二年二月廿一日發表了一個聲明,指出當時神學在基督問題討論上要注意的三個錯誤。這聲明傳遞了聖部對這問題引起的激烈討論表示關心,並提醒教會人士的注意。可見當時此問題已經是教會神學討論的焦點問題。這種潮流也影響到當代的文化界裡,這現象在東方尚不明顯,但是在歐美各國耶穌基督也成為當代文化上的一個現象,譬如:幾年前有所謂的耶穌基督運動 (Jesus Movement),時報雜誌 (Time Magazine)的封面還提起過它來;也有不少電影是以耶穌基督為主題的,譬如:年前在臺灣上演的耶穌超級巨星 (Jesus Super Star),還有一部片子稱為Godspell。總之,耶穌基督實在是成為我們當代文化上的一個現象。分析至此,若我們稱此次的研習會主題具有其時代性,絕不會是言過其實的說法,種種現象顯出祂真是這時代討論的中心。 2. 本屆研習會之基督論 自從耶路撒冷的一百廿人形成初期教會,直到今天擁有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現代教會團體,耶穌是教會信仰中心這項事實,始終沒有動搖過。為此教會團體裡不斷地討論著耶穌基督,放是在教會歷史中產生了形形色色的基督論。以歷史的過程來分,有新經中的基督論、教父時代的基督論、中古時代的基督論、當代的基督論;以地域來分,有東方的基督論、西方的基督論、今日有南美洲的基督論;更進一步,我們可以說從古至今的知名神學家均有其獨特的基督論,譬如:保祿的基督論、奧斯定的基督論、多瑪斯的基督論、當代有拉內 (K. Rahner)的基督論,史立貝克 (Schillebeeckx)的基督論,總之,形形色色,不勝枚舉。 在種種的基督論裡,本屆研習會願和諸位分享的是新經中的基督論。在新經時代,教會對耶穌基督的認識曾經歷過一段反省過程,也是一個信仰形成的過程。這幾天藉著講師們一系列的介紹和分析,希望與諸位共同體認到當時教會如何逐步地形成對耶穌基督的信仰,並能達到清晰表達的地步,為使這特色在過程中更鮮明,我們具體地分析一下這次的講題:十一個講題中間八個是主體部分,後兩個是附帶的。主體部分能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個單元的三個講題是:耶穌的比喻、耶穌的奇蹟、耶穌的絕對要求。這部分的重心是置於復活以前耶穌的公開生活裡,在這部分的材料中我們要看到當時人一方面聆聽祂的宣講和祂對別人的要求,但就在這些行動中他們經驗到祂超越的一面,作為天主啟示的一面。在第一個單元裡我們發現,當耶穌生活時,與祂一起生活的人在祂身上已經經驗到天主的臨在。第二個單元的兩個講題是:耶穌基督的苦難與死亡、耶穌的復活、這兩個題目實在是整個新經時代的人對耶穌基督信仰的中心點,在他的死亡和復活中,教會相信祂與天主是一體,祂是天主子、父打發來的默西亞;因此,耶穌的死亡與復活形成教會對祂信仰的出發點。第三個單元包括三講題:耶穌的童年、耶穌的名號、基督與救援。當時,新經時期的教會對耶穌基督已經有了初步的信仰,並想將這信仰內涵在他們時代的背景中更清楚地表達。他們運用不同的方法來完成這心願:在宣講耶穌童年奧蹟時,他們把對耶穌的信仰揉和於其童年事蹟中,並且在信仰的角度下反省註解耶穌童年的事件;更特殊的是他們運用古經或是當時社會文化中幾個特出的名號,經過他們信仰中的註解,以這些名號來稱呼耶穌基督。除此以外,並宣講耶穌的救援工程,其實就是宣講基督整個的工程,一如我們常在信經中宣稱的:我信祂為了我們人類並為了我們的得救,從天降下。這一單元主要地是給諸位介紹初期教會如何藉童年奧蹟的宣講、名號、和對基督救援工程的敘述表達其信仰內涵。由此諸位能明瞭為何稱中間八個題目是主體部分的緣由,並能看出其間的連接及其相關關係。這部分是本屆研習會的中心點。固然在這些講題中,我們無法將新經中一切有關的資料、名號、奧蹟……等向諸位詳盡地介紹,但是整個的結構已足以描畫出在新經時期信仰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換句話說,就是新約基督論的形成和發展。至於最末的:教會歷史中的基督論及中國教會與基督論是附帶於本屆研習會的兩個題目。 這種基督論,我們稱之為「從下到上」的基督論,因為在討論教會對基督的信仰時,是以歷史中的耶穌作為出發點,逐步上昇到祂復活的臨在。教會中有另一種基督論稱之為「從上到下」的基督論,以天主聖子降生為人作為其出發點。兩者只是方法上的不同,出發點的迥異,在內容上實在是相輔相成的。因為在新約基督論中,信仰發展到在復活的光輝中相信耶穌是屬於天主的層面時,無疑地就是承認耶穌是天主聖子降生成人,反之亦然。至此,藉著種種的比較和剖析,簡略地介紹了本屆研習會的特色與方法。 二、本屆研習會之基督論的價值 自有神學研習會以來,每一次在籌備、構思、或舉辦時,都有一個心願,更好說是憧憬,不斷地縈繞在我們的心頭,我們希望每次的研習會都能成為一個牧靈和神學交談的際遇,所以通常所邀請的是一些有豐富經驗的牧靈工作者,在幾天的相聚裡,藉著各種方式與諸位分享神學院所研討的成果,同時也期盼研習者的反饋,以鑑定我們所研究的是否對牧靈工作有所貢獻,收切磋互助之效。在此觀點下,我們認為這次研習會能有三方面的價值貢獻給諸位,就是實用方面的價值、歷史方面的價值、理論方面的價值。 1. 實用方面的價值 論及實用方面的價值,若將從前和現在討論基督論的大綱作一比較,或許能使諸位一目了然。從前常以西元四五一年加釆東大公會議的結論作為討論基督論的出發點。就是在要理問答上所提及的內容:耶穌基督有天主性和人性,祂是天主第二位聖子降生為人,祂只是一主體,一位格。在這樣的結溝中,學者將聖經中有關耶穌天主性或人性的材料分別收集,以聖經的這些材料來證明耶穌是真天主真人,並在聖經中找出耶穌是一個整體,一個不分裂的主體的資料來證明祂是一個主體、一個位格。討論至此就進入第二部分繼續說明:既然耶穌是天主子降生為人,祂的理智生活和意志生活、祂的行動當如何……等等,以這結構為出發點的基督論,缺點甚多。 首先,是所謂的「本末倒置」:一般而論,聖經應是一切信仰形成和神學反省的出發點、啟示資料根源之所在。大公會議只是將聖經中的信仰內容在某一個時代中表達出來,定為信理。若以某一個大公會議的定論作為出發點,卻以聖經來證明,實在有所謂的「本末倒置」的弊病;其次,是所謂的「偏而不全」:聖經中論及耶穌的材料異常豐富,它記載的是一個生活在歷史中的耶穌,有各種不同生活的經歷。因此,不但有歷史進展的一面,也是整體性的描繪。若是先決地以大公會議的定論形成基督論的主幹,再找聖經中相關的材料來證明,不但失落了耶穌的歷幅度,也遺漏不少襯托主幹的聖經記載。為此,過去的基督論常給人一種相當抽象的印象,無法看出這位耶穌基督在教會中是在何種過程中被接受及被信仰為天主子。這是「偏而不全」地採用聖經資料的流弊。 更進一步,聖經中有一部分相當豐富的資料稱之為「耶穌的奧蹟」,包含有:祂的童年、祂的受洗、受誘、祂的宣講、顯奇蹟、祂的顯容、以及祂的苦難、復活、升天。這部分材料在以往的基督論中往往被忽略,最可怕的是甚至於基督的復活奧蹟也只歸之於附屬的部分而已。結果造成教會的著作中,有某一類的神修書藉,專門敘述基督的奧蹟,這類書籍通俗地流行於民間,由於著作者往往不是以聖經作者的本意為出發點,無法通傳奧蹟中的救恩意義,於是望文生義的描寫層出不窮,對民間信仰的重心不無影響。換言之,在以前基督論的結構中,基督奧蹟的救恩意義,在神學的整體中被忽略了。 基於前車之鑑,今日的研習會在實用的價值上,希望彌補過去遺留下的種種缺陷,提供給在牧靈工作上的諸位一些具體的資料,為此我們選擇了新經的基督論為主題。希望在我們的努力和合作中以新經中有關耶穌基督的材料為基礎,向諸位整體性地、有結構性地介紹耶穌基督。在這幾天內,雖然無法將新經中有關耶穌的奧蹟逐一提出,但是我們盡可能地介紹了耶穌的童年、宣講、奇蹟以及祂的死亡和復活,這方面材料提供給諸位時希望能產生實用的價值。從一方面來說,是因為諸位在宣講或在參與教會的禮儀中一定不斷地會碰到基督奧蹟的問題。這一點在教會禮儀中特別明顯,因為教會在禮儀中紀念基督的救恩歷史,因此基督的奧蹟一個個順序地都會出現在禮儀年裡,為此這部分材料為諸位在牧靈工作上,能夠是相當實用的。另一方面,也希望藉這次研習會提起大家的興趣,以此為借鏡,日後能不間歇地閱讀這類的書籍,為能給人真實地宣講基督的真面貌及真喜訊。 2. 歷史方面的價值 關於討論福音中的耶穌在歷史上的價值,聖經研究上已歷兩個世紀之久。論及耶穌的歷史面貌以德國神學家步特曼 (R. D. Bultmann)為極盛時期。他主張:歷史中在納匝肋生活的耶穌和我們信仰中的基督是無關的,其間毫無連續性。換言之:除了我們知道納匝肋有一位稱為耶穌的先知,祂曾被釘於十字架以外,我們對耶穌的歷史性一無所知,也無法可以知道。如果這個論點是真實的話,在我們信仰中,天主在人類歷史中啟示的降生性就被破壞無遺。這問題對整個信仰有決定性的影響,因為假如我們無法得知歷史中耶穌的面貌,也無法在祂身上看到天主的啟示。因此,近二世紀以來在神學界,聖經學界裡討論耶穌基督的歷史性是重心的問題。 在天主教會中,對耶穌歷史性的討論是以宗座聖經委員會所發表「論福音的歷史真理性」為轉捩點。這項文件發表於西元一九六四年四月。它一方面在福音真理性的光照下,邀請教會的聖經學家及神學家應用當代最新的方法來處理歷史性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要求部分牧靈人員有明智及保留的態度,切勿將未成熟的研究假說當作宣講的資料,以免擾亂視聽,引起當時天主子民的混亂與不安。自從這文件發表十多年以來,教會的聖經學家對福音的歷史性和歷史中的耶穌有些研究的結論已經相當成熟和可靠。凡此種種,我們都願藉此研習會與諸位共饗。 某些負責牧靈工作的人,對歷史批判的結論會有兩種不同的極端態度,或是「充耳不聞」;或是「人云亦云」。所謂「充耳不聞」者就是對於學者們經過長時間苦心研究的成果,對耶穌歷史性的問題上所作的結論,一概視若無睹,不聞不問,認為沒有絲毫可取之處。所謂的「人云亦云」是另一極端,這一類的人對別人論及耶穌歷史性的內容毫不選擇地道聽途說,人云亦云。這兩種極端的態度都應當避免。一方面在基本上對於成熟的研究應當有開放的態度;另一方面對形形色色的結論在實際應用前也應加以批判。 有關基督歷史性的問題,在歐美各國似乎高潮已過;在東方地區的文化界,尤其是教會外的人物表面上似乎極少提及,但是事實上偶爾也能見其痕跡。比較富代表性的,首推臺大講師陳鼓應先生所著之「耶穌新畫像」一書,該書不論是論及耶穌的生活或是其所言所行,都有著所謂「無批判性的批判」。這種種或許甚能反映今日大學生和文化界的論點。面對這種性質的論點,唯有以嚴格批判後所有的結論,方能面對現實來作一個交談及討論。若是對當代歷史批判的結論「充耳不聞」或「人云亦云」的人,面對這類的挑戰或許會手足無措,無法答覆。 本屆研習會的講題中會接觸到一些歷史性的問題,在這類問題上一方面我們不會忽略聖經學家的批判,但另一方面也謹慎地採取自己的立場。在這態度下希望在歷史價值上有些貢獻。 3. 理論方面的價值 最後闡釋的是理論方面的價值,今日的牧靈人員一般的經驗是與當代的年輕人和大學生宣講基督時,深感很難再以「耶穌是真天主和真人」為出發點。如何有意義地介紹這問題是宣講者所關懷的。 這信仰本身在理論上相當容易引起人的疑問,尤其是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中。一方面,最初期的教會是猶太人的教會。猶太人淵源遠古的信仰是唯一神論,他們為保護這信仰內容甚至能犧牲自己的生命。在這背景中的猶太人怎會形成稱耶穌是天主子的信仰?何況這位納匝肋人耶穌曾經和他們同居共處過。另一方面,當時希臘羅馬文化的背景中,神化現象 (divinization)相當普遍,國王在死前已被尊為神明般地來供奉和朝拜。此外,民族中一些特殊的人物也因神化的影響,被稱為「神人」。在這種種的背景中,教會對基督的信仰,是否在傳入希臘地區後受宗教神話的影響,神化而形成的呢?這個理論上的問題,在這次研習會中希望或多或少能討論到,使諸位看出來是在何種過程中教會相信耶穌是真天主與真人,這信仰與希臘羅馬的神化在基本上的差異,以及在何種經驗中唯一神論的猶太宗徒們會在一個歷史人物身上朝拜祂是天主子,凡此種種我們都會在「自下而上」的基督論中獲得瞭解,這是本屆研習會在理論上的價值。 以上將本屆研習會作了一個簡單的介紹,在第一部分介紹給諸位此次基督論的特色;第二部分說明了希望與參加的諸位在那幾方面能夠產生神學與牧靈的交談。一般而論,在這幾天中基本上是在神學的角度或是聖經分析的角度上解釋耶穌基督,所以對於信仰的加深,或許不會產生直接的效果,但是我們認為聖經和神學上的研究,常常能間接地使我們對自己的信仰有很深的瞭解,這瞭解就是若望福音中所謂的「認識」,若望曾對這「認識」如此描繪過,他說:「永遠的生命是認識你,及你所派遣來的耶穌基督」(若十七3)。寄望在這次研習會中,諸位能經驗到在認識基督中的永遠生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