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趙一舟 谷寒松 雷蕙琅

 

 

35
神學論集
(1978)p113-116
   

彌撒禮儀指南

 

趙一舟
谷寒松
雷蕙琅


(一) 原則上,應把教會的指示和可有的創造性配合運用。換言之:我們(神父和信友)應該把正式的禮節做「好」,同時也充分利用普世教會所提供的彈性加以創造性發揮。例如:引入懺悔禮;講道;信友禱詞;奉獻禮品的變換;或為了強調成聖體血的經文,在頌謝詞前,靜默片刻;領聖體後,靜默片刻;降福前的最後祈禱;最後降福種種方式的變換等。
(二) 感恩禮包括兩個主要的部份:「天主之言禮」和「感恩宴祭禮」。這兩部份應保持適度的平衡,例如:別讓「天主之言禮」拖得太長,使得「感恩宴祭禮」好像只是一個附帶的行動而已。
為保持上述的平衡,下列的建議能有所幫助:
甲、「天主之言禮」:
(1) 好好準備福音的誦讀;這是「宣告」:當誦者宣讀時,團體應「聆聽」。我們應設法改變現有的習慣:一面看,一面聽。
(2) 分清分享(對象是在場的人)和信友禱詞(對象是上主)。現有的習慣把「分享」和「信友禱詞」相混了,這是不正確的,不太符合普世教會的指導。信友禱詞又有兩種形式:
甲式:「意向」指向其他的信友,例如:請大家為某人祈禱;只是最後以懇求語句結束,例如:上主,請聽我們的祈禱;這才是指向上主的。
乙式:意向和祈禱都直接指向上主。最好隨著普世教會的現況,在同一感恩禮中,使用一種(同樣)方式(或是甲式,或是乙式),而不把兩種方式相混。
(3) 讀經員宣讀聖經時,應在適應位置,以便強調「天主之言」的重要性。
(4) 場地情況允許的話,能把舉行「天主之言禮」的位置和「感恩宴祭禮」的位置分開,是會很有益處的。

乙、「感恩宴祭禮」:
(1) 因為感恩經是在基督徒團體中,由神父(們)誦讀的正式禱詞,並且其中心部分(成聖體聖血)是一「宣告」,所以,最理想的方式是「唱」出這中心部分的禱詞,一方面可表明其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是使其與「天主之言禮」保持平衡的適當方法。
(2) 主祭應高聲郎讀,共祭則輕聲和之。(教會這普世性的指示,會幫助我們避免在誦讀感恩經時過份匆忙。)
(3) 信友「不」應誦讀感恩經。
(4) 依照教會的指示,成聖體聖血後的感恩經文分讓共祭者輪流誦讀。
(5) 輪流使用四式感恩經,而不僅僅只用感恩經第二式,更可幫助體會感恩禮的整體意義。
(6) 分送聖體的原則:應由神父「分送」基督的體和血。這原則不贊成把基督的體和血置於祭壇上,讓信友前來自己領取。
(三) 感恩禮的內涵極其豐富,可能有時會因時,因地,因情況的不同,而強調某一方面(例如:天主之言禮,祭獻,宴會);這也是適當的;但千萬不可損害其他禮儀部份的完整及平衡。可有的變化:
甲:祭臺的位置——
(1) 置於團體之前:表明「祭獻」意義。
(2) 置於團體的中心:表明「宴會」特徵。
乙:誦念經文時,可著意強調祭獻意義或宴會幅度。
(四) 特別注意團體的「應答」,因為感恩禮的基本結構是「對答」。「阿們」;答唱詠(可以以靜默替代);阿肋路亞(教會宣佈說:若不是不唱,可以略去;意思是阿肋路亞應「唱」出,否則略去,而不只是誦讀;因為誦讀表達不出阿肋路亞的氣氛,即向雅威歡唱的意義);頌謝詞;成聖體聖血後的歡呼;感恩經結尾的「阿們」。
(五) 全部完整的感恩禮包括「基本的」和「完整的」部份:
甲—─ 基本部份:如——讀經。
—團體對讀經員的回答(靜默是一種可能的回答)。
—感恩經(即:頌謝詞、成聖體聖血經、「阿們」及天主經)。
—感恩宴(領聖體)。
乙—─完整部份:如
—進堂式及懺悔式。
—奉獻禮(準備餅酒)。
—準備領聖體禱文(在天主經之後)。
—禮成式。
(六)「歌唱」依照天主教的古老傳統,在感恩禮中,表達我們參與的「正式」方法。
甲、 因為唱歌增加感恩禮某部份的重要性;所以通常基本部份優先使用歌唱,但不是嚴格限制!
乙、 關於唱歌,我們應注意下列事項:
—所選歌曲應適合禮儀年的節期。
—歌曲應配合感恩禮進行部份的氣氛。
—所選歌曲至少是領唱者所熟悉的(禮儀時不是練習新歌的時間;練習應在禮儀之前)。
——獨唱——眾唱;歌詠團唱——眾唱。這樣輪流的歌唱會很有幫助。
(七) 人的內心都渴望有片刻的靜默,尤其是生活在中華文化背景中的我國人。禮儀中更好保持某些「靜默」的時間;例如:在懺悔禮;在「請眾同禱」之後;在讀經之後;在奉獻時;團體聆聽感恩經文中;領聖禮之後,都可有短暫的靜默。
(八) 最後,清楚地劃分感恩體中不同的角色。例如:主祭,共祭,講道員,領讀答唱詠的人,司儀,歌詠團,輔祭員,信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