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張春申 | |
34期 | 神學論集 |
(1977)p5p581-598 |
---|---|---|
向現代人宣講耶穌基督
張春申
|
||
下面四篇道理是一九七五年將臨期,作者在耕莘文教院的主日宣講。內容方面採取 當代解放神學所注意的耶穌基督:祂是宣報喜訊,給人自由、正義、仁愛、憐憫的 基督。現在整理出來,與沒有在場的讀者見面。 一、尋找一個不講八股的人 將臨期的禮儀,一方面要我們紀念猶太民族期待默西亞的來臨;另一方面,再次肯定我們基督徒對於耶穌基督末日來臨的信仰。不過,這將臨期的禮儀,事實上也就是使我們這一時代的人知道,在每一個時代,耶穌不斷的來臨。正如當時以色列民族期待默西亞來臨最高峰之時,耶穌基督誕生在他們中間。同樣的,如果我們不尋找耶穌基督,那麼,在這一個時代祂也不會來臨。 那麼,我們找什麼呢?在今年六月大學雜誌八十六期上有這麼一段話:政治仍然需要批評,惟有容納批評,政治才能進步。蔣院長說:「無話不可明說,無事不可明告,一切都是為國家前途著想。所以,應當鼓勵大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由這一段政治平面上的話,可以看出這一個時代的人所尋找的是「給人前途」的話,「給人自由」的話。而在這段話的底下,多少表示了我們這時代的人已經聽厭了某些口號,已經聽厭了某些標語,這在政治方面所見的,同樣也可在教育、文化、社會方面看出我們這個時代,正在尋找給人自由的話。這樣一個尋找自由語言的時代,實在展延了耶穌基督時代的猶太手尸手眾,他們那時也在尋找自由的話,他們也聽厭了某些口號和標語。那些群眾從當代法律學士,從當代的政治權威,從當代的宗教領袖、司祭和司祭長那裡,聽到了怎樣的一些話呢?在法律上,他們聽到的是「——偉大造物主的安息日至上」,所以,應當在安息日不作這個,不作那個。在宗教上,他們聽到的是什麼?聽到象徵以色列民族一千年前光榮歷史的聖殿,因為是聖殿,所以你們應當獻那個,應當獻那個。在政治上,他們聽到的是什麼?聽到司祭長和經師所的——天主的選民萬歲,因此,可以犧牲一個加里肋亞的耶穌。這樣的話,是耶穌時代猶太人所聽到的,是使他們困惑的話。因此他們尋找,追求自由的語言,他們所要找的自由的語言在耶穌身上、在納匝肋出生的耶穌基督身上找到了,找到了他們要聽的。那麼,耶穌向他們說的是什麼?法律上,祂說:「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並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谷二27)。在宗教上祂說了什麼?司祭們質問祂和祂的門徒說:「為什麼沒有洗手就去吃飯?」(瑪十五2)祂回答他們說:「不是從外面進到口中的叫做『髒』,而是從口中出來的叫做『髒』」(仝上11)。多麼自由的語言!對於聖殿——祂並不在乎那些在聖殿中的獻牛、獻羊,祂要求的是在人精神、生命中朝拜唯一的天主。在政治上,祂講什麼?祂敢面對比拉多說:「我來是為真理作證」(若十九37)。祂用真理向羅馬權威挑戰,所以耶穌在黑落德——祂認為已經無可救藥的黑落德面前一言不發。而猶太群眾卻聽群到了耶穌的話,在祂身上他們才聽到了給人自由的語言,因此在耶穌基督一開始宣講,許多人從猶太和加里肋亞的每一個城市,都趕來聽祂講道,為什麼呢?他們異口同聲的說:在祂的身上找到了權威,有一個權威在祂身上。他們感到困惑的是法利塞人、經師、司祭長的權威,也就是他們所怕的。可是、在耶穌身上,郤有給他們自由的權威,當時被派遣去逮捕祂的人回來報告:「從來沒有一個人像祂這樣講話的!」(若八46)從來沒有一個人用自由的語言講給人聽的。這人就是在福音裡的耶穌基督,祂講出給人自由的語言。那麼,接著我們要問:是什麼緣故?究竟由於什麼經驗耶穌能講出給人自由的語言呢?祂自己說:「上主的神臨到我身上,祂派遣我給貧窮人宣告福音,給受壓迫的人宣告自由,給奴隸宣告釋放」(路四18);所以天主的神在祂身上。天主的神是自由的神,因此,祂針對一千多年來、經師們與所有人的傳統,用天主的神向當代的傳統挑戰,祂這樣的充滿天主的神。在福音內,可以聽到祂對當時人一連串的講論,祂說:「你們聽到古人向你們這樣說,可是我卻向你們這樣說……」……,除非我們進入那時代,我們不能夠了解這樣的話。我們不能了解,於是我們問:究竟耶穌所說的『古人』是誰?古人事實上不是別人,就是梅瑟,就是把天主的話寫下來的梅瑟。耶穌對群眾說:「你們聽見古人這樣說,可是我卻給你們說……」這一個『我』究竟是誰?除非在祂身上有天主的神,祂不可能超越梅瑟所寫下來的天主的語言。只有那崇拜天主之神的人才能從天主的語言、天主的文字、重新來一次註解。這是一位給人自由的耶穌基督。我們今天很高興的知道了祂是天主聖子進入人間。我們可以了解,只有這個稱為天主聖子的天主,才能糾正那已成為文字的天主語言。向這一個給自由語言的耶穌基督,我們朝拜,我們聆聽。我想我們這一個時代聽膩了那些困惑人的標語口號,因此我們這個時代也是在找自由的語言,那麼在什麼地方可以找到?還是在耶穌基督身上;那麼,耶穌基督在誰身上講話?是在我們基督徒身上。基督今天還是在講自由的語言,我們曾聽過某一個名叫索忍尼辛的基督徒,他在困惑人的共產主義標語下面,還敢講述爭取人性自由的呼聲;他已生活在物質文明的時代,郤還在追求著精神價值。我們這個時代仍能聽到耶穌基督在身上的語言。不久前我們聽到蔣夫人所講的:「不要說它,但是我們要說。」在這一個現實的世界中,只有基督徒才敢說出要求真理的語言。耶穌基督講的自由的語言,在這一個時代的基督徒身上仍在不斷的講,我們這個時代的基督徒仍在期待、尋找自由的語言。我們能夠講出自由的語言嗎?除非我們能夠在禮儀,在福音中尋找一個講自由語言的基督;除非我們真正的找到了祂,我們便不會在這個時代——需要聽自由的時代,講出自由的語言。 那麼在這將臨期中,讓我們開始尋找,找一個講自由語言的耶穌基督。當我們有一天找到了,有一天這個講自由語言的耶穌基督在我們生命中間了,那時候就沒有人能夠阻礙我們。在這個將臨期的開始,讓我們走向這尋找耶穌基督的路程吧! 二、尋找一個「敢說敢做」的人 將臨期是一個尋找耶穌基督的時期,上主日我們說:在這一個時代如同耶穌自己的時代,人家要找的是一位不講八股的人,是要會講給人「自由話」的人,在耶穌的時代,猶太人在耶穌身上找到了。 當耶穌一開始宣講,猶太把群眾像著了迷似的聽祂講道,在耶穌身上他們發現一種權威。不過那個時代的人如同今日的我們,從來不會相信一個只講空話的人。因此,如耶穌的敵人,祂的對頭,開始質問祂,向祂挑戰:「究竟你憑什麼講這些話?」耶穌回答他們說:「即使你們不相信我,至少相信我所做的事。」那麼,我們今天不能不問,究竟耶穌做了一些什麼?令人在祂的話上肯定、承認一個這樣大的權威。 在耶穌的時代,法律學士主張,講安息日是第一,因此在這一天不能做任何事。可是,猶太群眾不能不在心裡問,難道上主的安息日是這樣第一嗎?難道當別人失火,你也不應當去救火嗎?難道當別人有困難時,你也不去幫助嗎?他們發現法律學士給他們註解的上主的安息日疏忽了人性。現在耶穌來了,祂說:「安息日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事實上,祂不只如此講,而且在安息日為人治病,讓祂的門徒在飢餓時去田野中採集一些麥穗來充飢,也允許祂治好的病人把自己的用具抬到家中去。所以耶穌不只是說,也在行動中把人從安息日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也因如此,使得法律學士和祂針鋒相對。 在耶穌的時代,耶路撒冷的司祭和司祭長認為聖殿是第一;象徵以色列民族歷史一千年前光榮的聖殿第一。於是在司祭長們的解釋下:你應當獻這個,你應當獻那個,而使聖殿成為一個營業及圖利的場所,在聖殿內賣牛,在附近賣羊成為司祭們的專利。司祭們主張的聖殿第一,為當代猶太人是一種束縛,束縛他們的自由。善良的猶太人不能不在內心中問,難道上主的聖殿真是這樣第一嗎?如果父母在經濟上有了困難,難道真該把金錢奉獻給聖殿,而不照顧我們自己的父母嗎?難道上主的聖殿是這樣第一,而在裡面充滿了牛和羊,使得人無法在聖殿中祈禱嗎?當代的群眾不能不這樣問。然而耶穌來了,祂給當代的人說:「天主是神,你應當在精神、在真理中朝拜祂。」耶穌不只這樣講,而且還在聖殿裡拿起鞭子,把聖殿內賣牛賣羊的商人趕出去。祂不只講給人自由的話,在行動中也把人帶到一個朝拜天主的自由境界裡。也因如此,造成了耶穌的死因,至少按三部對照福音的記錄,耶穌的這一行動引起了司祭、司祭長們的仇恨,這事距離祂的死亡不超過一個星期。 在耶穌的時代中,有一些生痲瘋病的人,也有一些叫稅吏的人。而在猶太人的傳統下,痲瘋病人及稅吏是天主所拒絕的人,把他們趕到社會及團體的外邊,這是猶太人的傳統和主張。可是,這些痲瘋病人及稅吏內心中則不能不問:難道他們信仰中的天主,真是一個這樣殘忍的天主嗎?這樣的不愛病人和罪人嗎?耶穌來了,向這些被人拒絕在社會團體外邊的人講出了自己的話。祂甚至向經師及法利塞人說道:那些稅吏,那些社會上的娼妓將比你們更先進入天國。這是何等自由的話!耶穌不僅如此說,甚至和稅吏們一起吃飯。在耶穌的時代,這個行為表示祂與他們為友,甚至讓罪婦親吻祂的腳,用眼淚來洗祂的腳。耶穌不僅在語言中給人自由,也在行動中接近那些被拒絕在社會團體外邊的人。因此,當時的經師及法利塞人稱祂是吏的朋友,換句話說,是罵祂為稅吏的「酒肉朋友」。可是,耶穌無所畏懼,仍不斷用祂自己的行動給人自由。 福音中的耶穌基督給我們的印象是無所掛慮,祂向當代有權威的法律學士、司祭、司祭長挑戰。事實上,祂不只如此,祂對自己家鄉的人,對納匝肋人,也願意向他們講出自由的話,在行動中給他們自由。 當祂回到納匝肋宣講的時候,耶穌本鄉的人要求祂在家鄉顯一些奇跡,這是猶太人的家族主義。可是。耶穌在祂的語言中,願意叫他們從家族主義的桎梏中走出來,祂責備他們不了解天主的話。耶穌不但願意在語言中給他們從家族主義的束縛中解脫的自由,而且在行動中,就在納匝肋祂堅拒顯奇跡,毅然離開本鄉。以致這一次,他的本鄉人幾乎要把祂由山崖上推下去,想置祂於死地。所以,我們看到:福音中的耶穌,不只給人自由的話,也在行動上把人從安息日的束縛中,從聖殿至上的束縛中,從某些人的傳統困中縛解放出來,進入自由的境界。 因此,當祂一宣講,別人就在祂身上發現權威,祂的權威不是建立在空洞的語言上,而是由行動表示,祂「敢說敢做」。 與耶穌相較,當代的法律學士卻不如此,耶穌自己批評當代的法利塞人、經師,這樣說:他們坐在梅瑟的坐位上,這表示他們有權威。可是,祂要求當代的人不要效法他們,因為他們只說不做。也因如此,群眾在他們的語言上感覺不出權威,覺察不到自由的新鮮感。當代的經師們不只光說不做,甚至他們所做的與他們所說的恰好相反。耶穌批評他們說:經師、法利塞人把法律重擔放在人的背上,自己卻連一根指頭也不肯動。他們所做的只是在使人看見,甚至所做的與所說的互相牴觸。因此當代的猶太人要尋找的是一位不講八股,講自由話的人。他們終於在耶穌身上找到了,找到了一位「敢說敢做」的人。 我們這一時代也在尋找,因為我們已聽膩了一些口號,看慣了一些標語,我們願意聽一些、看一些給我們自由的語言,甚至願意在某些人身上看出他是在行動中帶給我們自由。這一時代,我們由何處去尋覓呢?耶穌時代,我們在耶穌身上找到了。而我們這一時代,是否能在我們基督徒身上找到一位敢講敢做的基督耶穌呢? 我願意把今年九月的「大學雜誌八十六期的一篇文章唸一段給大家聽,其中我修改幾個字。在我們這段話時,我們要問,這裡描寫的大學生,是否就是我們自己?是否就是我們成為基督徒的大學生?是否就是我們一般基督徒的現象?這段文章是:「面對歷史,現在的大學生應感到非常的慚愧。現代的大學生拿不出東西向歷史交代。每當有什麼運動時,喊口號最響的是一些大學生。本來參加運動沒有什麼不好,但是,有一些大學生卻帶著湊熱鬥的心理,一點沒有熱忱,有的光喊口號,要他有行動時他就溜掉了。」我不知道這一段所描寫的大學生是否是真實的?假如在我們中間身為基督徒的大學生,有這裡所描寫的現象,那麼我們可以說,一個敢講敢做的基督在我們身上已經失蹤了。 所以,在這將臨時,讓我們回到自己的內心中,到我們的生活裡問一問,人家在我身上找到時代所需要的基督嗎?找到一個既敢講給人自由話的人,又在行動中給人證明自己話的人嗎?讓我們在這將臨期的禮儀中,在福音的誦讀中,有一個如同今天福音所唸的真實的悔改。我們要悔改,不要如同上面那段話中所描寫的大學生,他們只說不做,如同耶穌時代的法利塞人。我們要把耶穌的圖像、在我們的生命中間顯示出來,顯示出一個「敢講敢做」的基督徒。 三、尋找一個鐵面有情的人 上兩個主日,我們已在耶穌身上找到了一個「不講八股」的人,找到了一個「敢說敢做」的人。用普通話來說,我們在祂身上已找到了一個「硬漢」。的確,在耶穌身上有著「硬」的一面。尤其碰到跟祂的理想不合的人,他更會表現出祂硬的一面來。在祂十二歲時(也就是猶太男人在法律上自己負責的年齡),我們都知道這個故事,祂在耶路撒冷過了巴斯卦節之後,一個人留在聖殿裡,這是祂的理想。可是當若瑟和瑪利亞找到祂時,祂郤這樣回答他們說:「你們為什麼找我?難道你們不知道我應當作我天父的事嗎?」作天的事是祂的理想,凡是一切反對祂理想的因素,祂時常表現出祂的「硬」。祂從來不妥協,始終保持祂的理想。當祂的宗徒知道祂的理想是去耶路撒冷,作一位犧牲自己生命的默西亞時,宗徒之一的伯多祿就勸祂,要祂不要作一位犧牲自己生命的默西亞,而要作一個有作有為在政治上成功的默西亞。可是耶穌卻很粗暴的回答他說:「你這個魔鬼,退到我後面去,因為你不知道天主的事,你只知道人間的事」(瑪十六23)。耶穌的理想是天主的事。假如有什麼反對這理想的,祂會斷然的「鐵面」拒絕,絕對不予妥協。因為這個緣故,耶穌在公開生活中,不斷與當時的法利塞人和司祭長們據理力爭,在祂最後一個星期在耶路撒冷的時候,就知道祂的理想要受到決定性的挑戰。於是祂公開而鐵面無情的把經師和法利塞人的虛偽面目撕破。在瑪竇福音第廿三章中,我們可以聽到一個咆哮如雷、不怕法利塞人虛偽的聲音的耶穌。如果我們讀瑪竇福音廿三章,則這鐵面無情的聲音會深印在我們腦海中,祂向經師與法利塞人這樣說:「禍哉!你們經師和法利塞人,你們只擦乾杯盤的外面,而你們內心卻充滿污穢,充滿貪慾。」祂又說:「禍哉,你們經師和法利塞人,你們好像那粉飾的墳墓,外面華麗,裡面卻充滿了腐屍,充滿了污穢。」瑪竇福音廿三章一連串的「禍哉!」耶穌是面對那些向祂的理想挑戰的事前,顯現出祂的鐵面來。不過我們今天的人不能不問,難道我們這一個時代,或者猶太民族的那一個時代,所要找的就是這樣一個「硬漢」嗎?難道我們要找的就是這樣一個鐵面的人嗎?或者,在耶穌身上還有另外一面使猶太群眾似乎瘋狂般的跟隨了祂?事實上,耶穌身上還有「有情」的一面。一位英國聖經學家曾這樣說:「在耶穌身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祂對當時貧窮的人,對當時痛苦人、當時受壓迫的人,以及當時不自由的人所顯現出的情不自禁的關注。」我想我們都認識一位日本作家,他曾寫了一本有名的小說——「沉默」,在他另一部作品中對耶穌基督作如此的描述:「祂面對人世間的痛苦,自己內心中就充滿痛苦,當祂面對人世間的痛苦,一種充滿憐憫的愛情就從祂心中湧出。一般人面對美麗而吸引人的東西就會受到誘惑,然而看到了醜陋的東西,就不免閉起眼睛來。可是,耶穌郤不這樣,祂面對當時被民眾、被社會所鄙棄的妓女,被社會所扔掉的罪人,祂自然的自內心激發出愛心來。」所以,在耶穌身上有了祂的「有情」的一面;正因為如此,祂接近那些人。祂使瞎子看見,祂在一個死了兒子的寡婦前顯出祂的憐憫;祂在一個死去了的朋友拉匝祿的墳墓前流下了眼淚。祂這樣的「有情」可以說祂把我們人世間的痛苦當作自己的痛苦,把人世間的悲哀當作自己的悲哀,所以福音中不得不把古經上依撒意亞先知書上的一句話應用在祂身上:「祂承受了我們人世間的痛苦,祂負擔起我們人世間的悲哀。」這是一個「有情」的耶穌,對一個被社會所拋棄的稅吏,祂也特別顯出祂的同情。曾經有一個稅吏爬到樹上想看看耶穌,耶穌郤主動向他說要到他家裡去。我們都知道耶穌講過的一個有名的比喻,千千萬萬人聽後悔罪的浪子回頭的比喻,耶穌自己就表現了這故事中父親對罪人的態度。在祂被判死刑之前,祂的宗徒之一的伯多祿背棄了祂,可是路加福音中很清楚的告訴我們:耶穌回過頭來很憐憫的向伯多祿看了一看,伯多祿就在耶穌回顧之下,流下了眼淚。耶穌不只同情社會所拋棄的罪人,而且對被社會所仇視的人也特別顯出了祂的憐憫。有一次,一個妓女,不知為何,大膽地衝進一個名叫西滿的法利塞人家中,因為她知道耶穌在那裡,她願意在耶穌前面流下她受到社會壓迫的哀怨的眼淚。路加福音中告訴我們:她站在耶穌背後,在祂前面流下眼淚來,用頭髮擦乾流在耶穌身上的眼淚,就在這個時候,充滿了「有情」的耶穌給了她天主的愛。在福音中,可以說充滿了這許多安慰人的故事。所以,耶穌不僅有祂「鐵面」的一面,另外還有祂「有情」的一面,祂的「鐵面」與祂的「有情」交織在祂的生命中。正因為祂是如此的「鐵面」,猶太群眾在祂身上找到了權威;也因為祂是這樣的「有情」,猶太群眾如瘋似狂的跟隨祂。這就是我們要找的耶穌基督,一個「鐵面」而「有情」的人。但我們更願意進到耶穌內心裡,問一問究竟怎樣才能夠把「鐵面」和「友情」這樣完美的交織在祂的生命中?究竟在祂心靈深處有什麼根源能使他這樣綜合這兩面?這一個根源不是別的,就是因為祂這樣認識了祂的天父。認識祂的天父不是一個震怒的天主,認識祂的天父是一個充滿了對人類之愛的天主父。祂之所以「鐵面」,祂之所以「有情」,正因為祂要把祂自己知道的天父介紹給人類,祂知道祂的天父不是一個震怒得要使人在壓迫下成為奴隸的天父;祂知道祂的天父是一個充滿了愛,要使人自由地稱祂天父的天主。所以,祂面對那些經師與法利塞人顯出了無比的暴躁,因為他們曲解了祂的天父,他們的法利塞主義把天主的仁愛憐憫完全歪曲了,所以祂顯出了祂「鐵面」的一面,為被歪曲了的天父的面貌主持公道。也因為祂知道祂的天父不一個好震怒的,而是對人類充滿了仁慈的天主,所以祂情不自禁的讓天主的愛通過了祂而進到罪人身上;通過了祂,進到受壓迫人身上;通過了祂,進到那些稅吏和妓女的身上;這也就是說明了耶穌所以「鐵面」,所以「有情」,因祂自己是一個宣講天主就是愛的基督。我們這一群基督徒在這裡結合在一起,讓這個宣講天主就是愛的基督進到我們身上吧!如果有祂在我們身上,那麼,在我們這時代裡,別人便會在我們身上找到基督的「鐵面」的一面。但是如何找到基督「鐵面」的一面呢?我們不要說大話,我們只是一群小市民的基督徒,可是當耶穌的生命在我們身上時,我們能夠在受到今日社會許多困厄時,仍能拒絕一切誘惑;如困基督在我們身上的話,那麼當我們受到人情世故壓迫時,還能夠「鐵面」的拒絕一切誘惑;如果基督在我們身上的話,當我們受到社會惡勢力壓迫時,仍能堅決的、鐵面的拒絕犯規踰矩,拒絕作弊。同樣的,如果宣講王主是愛的基督在我們身上,那麼這一個時代,不只在我們身上能夠找到「鐵面」的基督,也能夠找到「有情」的基督,我們至少能夠像聖五傷方濟各一樣的祈禱,我們能夠這樣說: 主啊!讓我做的工具去宣揚和平。 在充滿憤恨的地方,我要播下愛心的種子; 在充滿創痛的地方,我要播下寬恕的種子; 在充滿疑慮的地方,我要播下信心的種子; 在充滿頹喪的地方,我要播下希望的種子; 在充滿黑暗的地方,我要播下光明的種子; 在充滿苦楚的地方,我要播下喜樂的種子; 我要再加上一句:「在這個冰冷的世界上,我們要佈下基督友情的種子。」 在聖誕節前,使我們整個生命讓這個充滿「有情」的基督、通過我們進到世界上。在這將臨期,讓耶穌實現在我們的生命中。如此,我們也能夠「鐵面」,也能夠「有情」,讓「鐵面」「有情」交織在我們的生命中,因為基督已經活在我們的生命中了。 四、尋找一個為別人而生活的人 昨天,在臺灣地區剛結束了立法委員的增額選舉。在這次選舉的政見發表會上,每一位候選人雖有不同的政見,可是,基本上有一點是所有候選人都相同的,他們均異口同聲的告訴我們,他們出來競選是要「為別人而犧牲自己」。這個時代的人也許是受到許多現實的衝擊,或者是因為這世界的人情世故,已經多多少少的改變了我們的態度,使我們面對那些候選人所說的「要為別人而犧牲」,由於現實的緣故,由於我們的經驗,我們常會對這些諾言有些保留。 不過,如果在我們生活中,真正看到了一個為別人而生活的人,那麼,我們一定會非常感動。這證明了我們這一時代或任何一個時代,都希望看到「為別人犧牲」的人。那麼,今天讓我們在此將臨期即將終了的主日,在福音裡,在禮儀中,在耶穌基督身上找到這一「為別人而生活」的人。 若望福音記載: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時候,把自己的母親託給了祂的門徒,同時也把自己的門徒交給祂的母親。然後,若望福音又加上了一句話說:「耶穌知道一切事都完成了」(若十九28)。這一件事含有意義深長的象徵。瑪利亞,耶穌的母親,象徵一切與祂有血肉關係的人;祂的門徒則象徵一切祂所願意關心的人們。瑪利亞與這一位門徒在十字架下象徵整個人類。耶穌在臨死前,還要為整個人類作一個最後的安排。然後,福音的作者說:「一切事都完成了」。因為祂已為整個人類生活過了,如今剩下的只有「為別人而死」了。所以,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實在象徵性志把耶穌整個為「別人生活」的生命,為我們揭示出來了。 事實上,在耶穌的生命中,處處都可看到祂是一位「為別人而生活」的人。祂為別人生活,在祂傳教開始時,甚至據福音的作者說,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有一次,因為群眾團團包圍著祂,祂的一些親戚和朋友看祂這樣傳揚天國,連飯都吃不成,就想要走進去把祂叫出來。他們說:「這個耶穌已經瘋了。」「祂已經瘋了」這句話是福音的作者所記錄的。我們往往在人的生活中聽到類似的話說「某人瘋了」,有時我們說一位同學看電視「看瘋了」,他已把整個時間放在電視上面。有時,我們聽人講:這個人「讀書瘋了」。他已把整個時間整個精力放在書本上面,我們才這樣說「他瘋了」。而福音的作者說「祂瘋了」,不是為了別的原因,而是說祂要把天國的道理宣講出去,為了別人而瘋了,瘋得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了。 耶穌曾經說過,祂有祂自己的食糧,不是一般人所說的食糧。有一次當祂經過撒瑪黎雅時,祂的門徒去買東西,在他們走了之後,耶穌就與一位撒瑪黎雅婦女交談,傳給她天國的喜訊。當門徒們買了食糧回來,向祂說:「老師,請您吃吧!」耶穌說:「我有我自己的食糧。」祂的食糧是什麼呢?祂這樣說:「人子來,不是受人服事,而是服事人,是要為大眾把自己生命貢獻出來。」所以,在福音中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連吃飯時間都沒有的、瘋了的、只為別人而犧牲的耶穌基督,祂是這樣的為別人而生活。 當祂在祈禱時,多次有人打擾祂,把祂從祈禱中拖出來為別人服務,甚至使祂連找一個休息的時間都沒有。有一次,祂與門徒們預備在荒野中休息一下,可是群眾們蜂擁而來找祂,把祂從自己的休息中拖出來。因此我們可以了解耶穌為何一生中作了難以令人了解的事。有一次,在過海時,一條小船遇到了大風浪,耶穌卻在這船上睡著了。祂不是在假寐,而是真的睡著,因為,祂真的累死了。為別人而生活已把祂的精力都耗盡了。所以,祂能在小船上那麼短的時間酣然入睡。我們可以看到,這個耶穌是這樣的為別人生活,從來不為自己打算。 當祂在生命最危險時,在山園裡,羅馬兵士和猶太司祭來逮捕祂,祂面對這些人仍然關心別人,要他們讓祂的弟子逃走。可見,祂從來不為自己打算。在祂走向十字架的途中,有一群婦女同情祂,但耶穌面對她們卻絲毫沒有自憐的態度。相反地,祂還關心她們,告訴她們:最後讓人牽掛的是自己的罪,祂始終不為自己打算,不顧影自憐。這位「為人生活」的耶穌在自己生命中,不知道為人行了多少奇跡,但在福音中郤從未見過祂為自己行一個奇跡。這一個常不為自己打算的耶穌,在若望福音中有一連串使人不了解的話。祂表示自己什麼都沒有。祂說,祂的弟子不是祂的,祂不求自己的光榮;祂的智識也不是自己的,一切都來自父。換句話說,祂從來不為自己的成功與光榮作打算。在福音中,我們看到的是一位完全為別人生活的人,所以,祂在十字架上可以說:「一切都完成了。」最後為別人而死。 耶穌基督是這樣一位為別人生活的人,今天在這裡的我們是否為別人而生活呢?好像不能。因為我們是有限又有罪的人,常會害怕,怕為別人而生活;若是為別人生活,好似為自己沒有剩餘的了。因為我們有罪,怕為別人生活,怕會受到別人的拒絕。可是,這一個耶穌,在祂身上流露出為別人生活,因為祂是這麼的豐富,祂在「為別人生活」中顯出天主子的身份來。祂是這樣的無罪,祂可以「為別人生活」,不用怕有人拒絕。而我們這一群有罪的人會怕為別人生活。 自然地,在耶穌「為別人生活」的生命中,我們能夠找出象徵祂「為別人生活」的具體事實。祂在最後晚餐中,拿起麵包來,拿起葡萄酒來說:「你們拿去吃,這就是我的身體;你們拿去喝,這就是我的血。」麵包和葡萄酒象徵祂整個的自我是為了別人。而我們中間誰敢拿起麵包說:「這是我的身體,你們拿去吃。」我們中間誰敢拿起葡萄酒說:「這是我的血,你們拿去喝。」因為我們實在太渺小了,我們怕我們的麵包、葡萄酒,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血不夠為別人吃、為別人喝;我們怕別人把我們吃光了、喝完了。我們是有罪的,因此也不敢把我們的肉和血給人吃、給人喝。因為我們怕我們的肉和血中有毒。而耶穌,祂是這樣的豐富,這樣的無罪,祂能象徵性的把麵餅變成祂的體,把葡萄酒變作祂的血,給後代千千萬萬的人吃喝,而永遠吃喝不完;因祂是充滿生的,祂不會帶給人有毒的身體和有毒的血。 但是,為我們而論,似乎看起來不能度一個「為別人而活」的生命,卻在當我們找到一個「為別人而活」的耶穌基督,當我們成為一個基督徒的時候,我們好像就可能了。 「為別人而生活」已成為當代神學上流行的一句話。這句話究竟是誰說的呢?是一位基督徒,德國神學家潘霍華說的。他說:「我們基督徒與教會不應封閉在一個神聖領域裡,應當走出我們的領域而到世界上去『為別人而生活』」這位神學家是生活在希特勒時代納粹政權下,本來他可以留在美國度一個平安的神學家生活,可是,他堅決地願意「為別人而生活」,於是從美國回到德國,起來領導基督徒反抗極權政府,反抗希特勒,因而他被捕了。他在集中營裡仍帶領基督徒一起祈禱,一起唱讚美詩,最後,他被納粹政府處決。因此我們可以說,當一個基督徒找到了「為別人生活」的耶穌基督時,他就能「為別人而生活」。 在基督徒的歷史中,事實上,不僅只有一位潘霍華,而是有千千萬萬的潘霍華,不止有一個「為別人而生活」的人,而是有千千萬萬「為別人而生活」的人。 這樣,讓生活的耶穌基督出現在我們生命中吧!這時,我們就不會得自己太渺小,因為我們給的是耶穌基督;這時,我們就不會怕自己有罪,不怕世人眾多,因為我們給的是耶穌基督。所以,今天讓我們在禮儀中,尋找這樣一位「為別人而生活」的耶穌基督。同樣的,讓我們尋找祂進入我們的生活中,來答覆這個時代的需要。在我們這時代,在臺灣,我們的社會,我們國家,都極為需要一群「為別人而生活」的人,別人是否能夠作到,我們不加論斷,但是我們基督徒應效法耶穌的榜樣而善盡到這項責任。 在這將臨期的四個主日中,我們不斷的在尋找耶穌基督。今天我們把「尋找耶穌基督」作一個結束。第一主日,我們找到一個「敢講自由話」的耶穌基督。第二主日,我們找到一個「敢行動」的耶穌基督。第三主日,我們找到一個「有情感」的耶穌基督。今天我們找到了一個「整個生命為別人而生活」的耶穌基督,希望這四個主日的「尋找」準備聖誕節的來臨。在聖誕節我們紀念歷史上耶穌的誕生之時,願我們所找的耶穌基督能夠進到我們中間,願我們找到的耶穌基督降福各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