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神學論集
(1977)p573-580
   

保祿神修的原則:空虛自己

 

Mitchel B Finley

簡 惠 美 譯

 


在保祿書信中,斐理伯書信及費肋孟短箋最富於「書信」的格調和動向。知心的話及友愛的勸告與保祿的一些基本思想相連,在書信的每一段落中表露無遺:
斐理伯書信共有四章,其思路如左:
一、1—2:問候
3—11:感恩與祈禱
12—26:保祿的被監禁與宣揚福音的進步
27—30:恆心戰鬥
二、1—11:和諧與謙遜
12—18:基督徒的任務
19—30:弟茂德及厄帕洛狄托的使命
三、1—四1:真實的義德與嚮往基督
四、2—9:和諧、喜樂、平安
10—20:為所受的禮物而感謝
21—23:最後的問安

鳥 瞰
斐理伯書信是保祿對空虛自己(Kenosis)了悟的撮要,指出它在基督徒的信仰、生活及靈修上的中心位置(三者是同一事實的不同面)。首先是他典型的問安:願恩寵與平安由天主我們的父和主耶穌基督賜與你們!(一2)接著保祿向斐城信友訴說知心話,表示信賴他們(一3~11),並且提到他的坐監裨益福音的傳揚(一12~26)。隨後保祿藉著讚美基督徒的合一,服務他人,忘懷自己等空虛自己的表現,漸進入本書信的中心主題,而到二6~11達於高峰,把基督的空虛自己清楚道出:祂……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與人相似……。
保祿在字裡行間不斷的流露他對基督的熱忱,他被基督征服了:「凡以前對我有利益的事,我如今為了基督,都看作是損失,不但如此,而且我將一切都看作損失,因為我只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為了祂,我自願損失一切,拿一切當廢物,為賺得基督」(三7~8)。這段出自肺腑的言詞震憾人心,引發人追隨自我空虛的精神。最後,保祿以感激的方式說明斐城信友的忘我服務和關心,就是基督徒的空虛自己。

分 析
保祿緊接著致候辭向斐城基督徒暗示,只有將自己委託於父,方能完成為天國有益的「美好工作」(一6)。由12節起,保祿觀察到正因他的坐監(大約在厄弗所),福音反而廣為傳揚。無論他人傳福音的動機為何,保祿所關注的是基督受到宣揚。可見他不尋找自己的榮譽,他「空虛」了自大的任何想望。
一20~21節的兩句話更反映保祿自我空虛的精神:「我或生或死,總要叫基督在我身上受頌揚」。「生活原是基督,死亡乃是利益」。但最後這句話並不意謂著他喜歡死,為解脫這令人煩惱的身體,逃出這涕泣之谷,而獲得永生。保祿的態度要深刻得多:「從生命解脫」(一23)意謂與基督的最後合一(經由自然死亡所要求的在信仰中空虛自己,交出自己);另一方面「為了你們活下去」(一24)也要求空虛自己,好能服務他人。換言之,兩種情形都需要自我空虛的態度:或死或為服務福音而操勞,為保祿是同樣的機遇,以實現他更徹底的渴望,即與基督合一以光榮天主父。
保祿簡明的勸告大家同心合意才是「福音之道」(一27),指出斐城信友的特權是為基督受苦(paschein)。這是信仰的具體寫照,比上述的自然死亡或現世生命尤為深邃。它要求人真實地空虛自己,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的信仰深深植根。
在基督自我空虛的大詩歌前,保祿讚賞許多人在主內的合一,達成此合一的途徑只有一條,即每人空虛自己,高看別人在自己以上:「……只存心謙下,彼此該想自己不如人,各人不可只顧自己的事,也該顧及別人的事。」(二3~4)

大 詩 歌
保祿對自我空虛精神的重視及此精神對基督徒生活的重要性在此詩歌中登峰造極。你們該懷有基督耶穌所懷有的態度:祂雖具有天主的形體,並沒有以自己與天主同等,為應當把持不捨的,卻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與人相似,形狀也一見如人;祂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因此,天主極其舉揚祂,賜給了祂一個名字,超越其他所有的名字,致使上天、地上和地下的一切,一聽到耶穌的名字,無不屈膝叩拜;一切唇舌無不明認耶穌基督是主,以光榮天主聖父。(二5~11)
基督雖與天主平等,卻藉空虛自己,放棄天主的權利及境界,以完成父給祂的使命。道成人身的奧跡在此才呈現非比尋常。
「採取人形」時祂謙抑了自己,無限者進入了有限的世界。更進一步,永遠聖父的無限聖子甘願受死,遭受人間最可恥的死刑。為保祿而言,這是無以倫比的愛的見證,世界最完美無私的自我空虛,但保祿仍說,這就是基督徒應該有的態度,不能模稜兩可,凡基督徒都受到挑戰,都要交賬。悔改的召叫,在基督內空虛自己的召叫,此生此世總不會停止,總得不到完滿的答覆。
但「正因」自我空虛及取了「奴僕的形像」,納匝肋的耶穌被父提昇,擁有神聖的名字「主」,整個受造界朝拜這位耶穌為普世之主。

應 用
保祿堅稱真實的信仰應像基督那樣空虛自己,這究竟指什麼?它意味著向自己說 「不」,在具體的事上與基督苦難認同,將希望不只放在今世,這樣才能與基督合一。這是十字架的訊息,除因了耶穌基督之外,為任何人都是荒謬(參閱格前一18~25)。
個人的努力十分重要,保祿提醒讀者:「你們要懷著恐懼戰慄,努力成就你們得救的事」(二12)。然而,「天主在你們內工作,使你們願意,並使你們力行,為成就祂的善意」(二13)。這是說,無論斐城信友怎樣良好,或他們在基督內的生活如何美妙,他們所應該常有的態度是謙虛的感謝天主父。真實的空虛自己要人不沾沾自喜,不自滿自足。像保祿在他處所說的:「你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格前四7)
保祿略帶詩意地勸勉讀者有此空虛自己的態度,這樣才能「做天主無瑕的子女……發光有如空中的星辰」(二15)。
二17節是保祿因基督的緣故而忘卻自己的另一證據,他說如果他的生命應作他們「信德的祭祀」,他也高興。然後,他又以譏嘲的口吻說:「所有的人都謀求自己的事,不謀求基督耶穌的事」(二21),厄帕洛狄卻不如此,「他為了基督的工作,曾冒性命的危險,接近了死亡」(二30),成了基督徒忘我的模範。
現在我們登上書信的第二高峰:保祿誠切的希望「由死者中的復活」(三11),為此復活,他「將一切都看作損失……把一切當作廢物,為賺得基督」(三85)。這就是內在的自我空虛態度延伸到整個的基督徒生活,基督徒的自由使人從財、勢、聲譽中得到解脫,願與基督合一的人把一切當作廢物。但保祿立刻聲明,他並不以為自己已達到目標(三12),他只是注視著目標,繼續往前跑。要緊的是不論到什麼程度,仍持著同一心情前進(三16)。
可惜,保祿承認「許多人行事為人,是基督十字架的敵人」(三18),即那些「以肚腹為神,只思念地上事情的人」(三19)。他深信真實的基督徒應靠信仰生活,此信仰給他自由和力量,誠信「我們的家鄉原是在天上」(三20),而不在「此世」。從那裡「我們等待主耶穌基督我們的救主的降來」(三20)。這樣的信仰自然要求自我空虛,就是棄絕自己,甘心分攤基督的死(在洗禮時,已真實地在精神上實現,每人自己的死直接地實現),同時,把希望放在復活上。
第四章先勸告斐城信友度無我的生活,常喜樂於主,勤於祈禱,然後說,如此過基督徒的生活,必會有「平安的天主」與他們同在(四9)。
從四10節起保祿闡明他在基督內的平安不靠外在的環境,因為「我賴加強我力量的那一位,能應付一切」(四13)。接著他稱讚斐城教會的無我精神,分擔他的困難,這種空虛自己精神的表現是「芬芳的馨香,天主所悅納所中意的祭品」(四18)。
最後,保祿結束該信,保證天主會降福,為他自己及同工問候,以典型的保祿問候詞收尾:「願主耶穌基督的恩寵與你們的心神同在」(四23)。

結 論
由以上的分析可見,全部斐理作書信滲透著基督徒行動的兩種特殊模式,保祿以之為自我空虛精神的必然表示。二者均依賴並表達因主基督而導致空虛自己的信仰,但各有其特徵,彼此互相依恃。
這種信仰第一個表現在保祿所說的內心種種態度,例如他對死亡的兩可(一20~22),及敏銳地覺悟到受造物與天國的生活相比而出現的有限(三8~11)。此外,也可在保祿關於十字架的教導中見此信仰格式,如他說的「十字架的敵人」,就是那些以「肉體的慾望為神明的人」(三18~19),這種人不在具體生活中表達信仰,不以「天國為家鄉」(三20)。
這第一個表現可在神修中以積極的苦修來達成,就是與基督的苦難同化,而逐漸成長為逾越式的信仰:接受基督的死,好能與他復活,現世就分享他復活的能力。保祿說:「十字架的訊息……是天主的德能」(格前一18)。
自我空虛精神的第二個表現在今日更易懂,因為它比第一個更外向,其特徵就是所謂的「社會服務」。在斐理伯書信中,保祿明顯地讚美為他人的無我服務,「那些伴隨我為福音而奮鬥的人……他們的名字已寫在生命冊上了」(四3)。他也感謝那些送給他急需的人(四16),表示他讚賞那些直接為他人福利而操心的人。
這自我空虛精神的兩個表現在二5~11裡並存:祂為了服從父放下神性的光榮,「空虛自己」,然後「取了奴僕的形體」(doulos為服侍人)。誰要與空虛自己的基督同化,應有這兩種自我空虛的動向。這就是傳統中個人的苦修和服務他人。

本文譯自:The Bible Today 69 (Dec. 1973)pp 1389—1394: “The Sjrrit of Keno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