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房志榮 | |
34期 | 神學論集 |
(1977)p465-474 |
---|---|---|
舊約在宣講福音中的地位
|
||
前 言 本文的靈感來自本年(一九七七)十月在彰化靜山舉辦的「臺灣地區司鐸進修班」。這整整一個月的司鐸進修班花費了不少人力物力加以籌備,原是為六十位神父舉辦的,希望教區及修會神父各佔一半,結果前去參加的神父只有原定數目的三分之一強。雖然如此,進修班仍照既定日程努力以赴,其目標按照大綱所言是:肯定司鐸的身分,更新司鐸的精神,增強牧靈的效用,常作神學的反省。為達到這些目標,進修班的一個月分配為四個階段,即: 司鐸精神生活的加深。 司鐸牧靈職的改進。 司鐸先知職的研習。 司鐸聖事職的探討。 筆者受託在第三階段(司鐸先知職的研習)中講兩題:「舊約的基本釋經法」及「以色列的智慧和中國的傳統」。在準備演講大綱時,感到要在二小時內講好這兩個大題目實在不易。一面寫大綱,一面發覺,在這樣一個具體情況下,不如略講舊約在宣講福音中的地位。筆者覺得——也許是錯覺——舊約聖經為我國教會一直是埋在地下的寶藏,沒有被發掘,沒有被採用。所以如此,不外是因為舊約聖經在我國教會沒有獲得應有的重視。因此在講舊約釋經法以前,在將以色列智慧與中國傳統互相比較以前,更重要、更迫切的是肯定舊約在聖經中的地位,這就是本文的主旨。 從一個具體經驗說起 輔大神學院遷臺已整整十個年頭。在這過去的歲月中,神學院內的大團體或小團體彌撒,神學院外的各會院彌撒,常有宣講天主聖言的機會。筆者聽了許多精彩動人的道理,自認耳福不淺,在個人主祭時,也努力於聖道部分講幾句道理。要在早晨的彌撒中講道,一定須在前夕略加準備,將彌撒聖道部分的讀經預讀一遍。最近這幾年的經驗是:在讀福音時遇不到靈感,每每在讀書信或舊約時反而不期而遇。這是什麼原因呢?不是因為福音缺乏內容或宣講的資料,相反,正因福音的內容太豐富,太高超,又因為讀的次數較多,反不易觸發靈感。反之,書信及舊約諸書因材料廣泛,讀起來容易感到新鮮:原來舊約就佔了天主全部啟示的四分之三,而舊約諸書的種類浩繁及多彩多姿更是無數靈感的大好出處。但最大的理由還是因為在舊約與新約之間有著一種辯證性的關係:舊約是準備,是預示、預象、預演;新約是延續,是滿全、超越、昇華;在舊約中有人性的揭露,有天主的教育法;在新約中有人性的提昇,有天國的實現。新約有了舊約,才能交談,才能印證,才能澄清天人關係從那裡開始,並在那裡結束,中間又經過怎樣的路線。可見由書信或舊約激發靈感,並不是為停在那裡,而是以之為跳板,跳回福音中。所謂靈感就是真實感,就是感到天主的話打動了我的心,為我成了生活的話,成為生命之言。懷有這樣的靈感回到福音中,也許就有新的靈感出現,無論如何,這時福音為我變得更真實,真正成為我的「福音」、喜訊。 這樣看來,如果一位宣道者從來不用舊約聖經的資料,而有時感覺主日或其他日子的彌撒道理不易發揮,實在不足為奇,因為天主\啟示的一大部分原封未動,不曾啟用。沒有舊約的照明和對比,有時福音的訊息果然是不易發揮。下面分三段來說明:一、對舊約的一些成見;二、舊約與新約的真實關係;三、怎樣利用舊約來講道。 一、 對舊約的一些成見 像任何成見一樣,對舊約的成見都有其部分的理由,所以變為成見,是因將部分理由普遍化,而抹殺了其他的理由和事實,也就是一般所說的以偏概全。例如有人說,舊約是以色列民族的歷史,與其他民族無多大關係。我們炎黃子孫有自己悠久豐富的民族史,何必去多讀以色列人民的史呢?關於這一點,成世光主教在其「天人之際」一書裡有很好的一個答案:「以色列古代的先知,得天主啟示的地方特別多。而且對天人之間的事,天主也給他們啟示的很詳細。就表面看,好像天主偏愛了以色列民族,但實際上這是天主救人計畫中的一個步驟」(初版頁一五)。實在,舊約不僅是以色列民族的歷史,也是天人之間許多事的詳細啟示,還是天主救人計畫中的一個步驟,人類的得救曾走過這不可少的一步。 又有人說,基督信仰受猶太思想的影響太深太長,我們中國基督徒不不必步武西方的後塵,而應擺脫猶太思想的束縛,做純正的基督徒。其實,對舊約諸書寫作過程及其思想進展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在舊約一千多年的發展中,猶太主義是最後的一個現象,也不是最重要的一個現象,因其時(公元前第三世紀前後)先知們的行動業已停止,舊約的基本思想已經完成。及至新約來臨,猶太主義已被福音的普世精神所打剉,絕對無法與福音的傳播相抗衡。因此新約所吸收的不是猶太思想,而是舊約中天主超越性的啟示,就如出谷紀廿章的十誡及出廿一~廿三的所謂「盟約法典」,都是一些放諸四海而皆準的誡條,及一些維護人權的具體規定。 還有人認為,既然耶穌是人類的救主,我們所需要的是新約的耶穌基督,至於舊約未嘗不可用古代文化來代替。這種想法在我國天主教思想界有過,也許現在還有,在基督教思想界也有,謝扶雅先生所構想的過程神學似乎就包括這一點。但他自己承認,他的神學構思受了過程哲學的影響與聖經基礎的神學不能投合(見本刊本期一篇介紹謝扶雅過程神學的文章)。今日大家漸漸領悟,中國傳統文化能是接受福音的一個準備,也能是一個阻礙。至於說中國文化能代替舊約,那實在是誤解了天主啟示的性質。這一啟示在全部聖經、即舊約和新約及耶穌所建立的教會中而不得加以割裂,如果中國文化不能代替新約,也就不克代替舊約,新舊約的這種連鎖關係在本文第二段將有更廣泛的發揮。 也有人對舊約中的天主不懷好感,認為祂是充滿恐怖的,在閃電中、在雷雨中、在人獸都不可接近的範圍內顯現(出十九16~25);祂又是鐵面無情的,殺人不眨眼的,只須看看雅威在戰後對以色列所出的命令:將一切生物、不論男女老幼都殺盡滅絕,便可知道。事實上,這種種對雅威的觀感都出於未研究舊約諸書的寫作背景,而將人關於神所說的話、所描寫的景象歸於神的本身。西乃山上的顯現只是舊約天主顯現的開始,用來描寫的方法是古代近東民族最能感到創造之神的威力的一個大自然現象:造成天翻地覆的大風暴。聖經中除了出十九以外,尚有多次用這方式描寫神的顯現(申四11~12;民五4;哈三3~16),特別是寫聖詠的詩人很喜歡用這一自然現象描繪天主的威嚴(詠十八8~16;廿九;五O3~5;七七17~20;九七2~5)。但舊約聖經也用其他方式描寫天主的顯現,最有名的一種是向厄里亞先知的顯現:不在風暴中,不在地震中,不在烈火中,而在使人心曠神怡的微風中(列上十九11~13)。以上這些顯現方式為新約中天主藉人身的顯現都是逐步的準備,而在世末耶穌再度來臨時又會發生天搖地動的現象(默六12~17),與舊約開始描寫天主顯現的手法相啣接。 至於戰後應將戰敗者的一切生物及產業毀滅(所謂的毀滅律)不是雅威的任何命令,而是閃族各種人民間的一種習俗。他們的作戰司令在交戰前預先聲明勝利後那些贓物應歸於他,為他手下的兵士這些勝利品(保括人獸在內)就成了禁物(herem),不得染指。在古代以色列戰爭中,上主被認做他們的司令,使他們戰勝強敵,因此勝利後,以色列將一切勝利品毀滅,當做獻給雅威統帥應得的一分(參閱戶廿一2;申二34;廿4;蘇六17)。以後這毀滅律應用在迦南的居民及聖所上面而獲得了一層新的意義,就是避免以色列人受到迦南種種邪惡敬禮的蠱惑(戶卅三55;申七1~5)。話雖如此,但實際在以色列的歷史中並未嚴格執行這毀滅律,這在舊約的訊息中是一件非常次要的事。如此在舊約的歷史背景裡去懂舊約,必能將天主的那幅可怖面孔洗刷乾淨。 最後還有一個比較普遍的看法,認為舊約已被新約超越,那麼既有了新約,就不必有、或不必太注意舊約。事實驅除了影子(umbran fugit veritas),舊典應讓位於新禮(et antiquum documentum novo cedat ritui),正如聖多瑪斯在聖體讚裡所說的。成主教在「天人之際」頁三四~三五也說:「『新的命令』一詞,是對當時的猶太人而言。猶太人在他們的傳統裡,不但人與人的關係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就是論到天主,也是威威赫赫,嚴厲萬分,只有敬畏,不敢孝愛。耶穌的門徒都是猶太人,所以耶穌對他們說:『我給你們一條新的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 這一段講解「新的命令」的話能引起不少對舊約的誤解,似乎有加以澄清的必要。首先舊約說出「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三個出處(出廿一24;肋廿四20;申十九21)都限定在很具體的範圍內,即法官所判定的賠償應與所受到的損害相稱,不少也不多,因此還有「以傷還傷,以命還命……」等的說法。這所謂的報復律比起遠古時期強者的七倍以至七十倍的無情報復(創四23)的確是一個進步。瑪五38~42所言當然又邁進了一大步,因為耶穌所要求的人際關係遠遠超過法律的條文(參閱「天人之際」頁一八二)。因此說在猶太人的傳統中,人與人的關係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實在有欠公允。更有代表性的一條規誡應該是肋十九18的「應愛人如己」,雖然這裡的「他人」僅限於他們同族的人。 其次說猶太人對天主,「只有敬畏,不敢孝愛」,似乎是忘記了以色列最大的誡命是「全心、全靈、全力愛上主你的天主」,應將這幾句話牢記在心,傳給子女,不論是在家或外出,是坐臥或起立,都應繫在手上,掛在額上,刻在門框和門楣上(申六4~9)。舊約對愛天主的重要和迫切不能說得更美更有力了。因此新約中無論是耶穌(谷十二29~13),或那名發問的經師(路十27)都耳熟能詳:這是第一條誡命,第二條與之相似:愛人如己。 最後「新的命令」並不與「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對立,而另有所指。耶穌所頒命令之新,在於它超乎人間一般往來的互惠的界限,也超乎以色列「愛人如己」(肋十八18)命令的範圍,而成為任何人進入末世性團體的基本條件。換句話說,基督徒的互愛不限於互愛不限於互惠及一切其他現世的動機,而要求他有如此的謙遜及服務的意願,以致引他常尋求最末的位置,並隨時準備著為他人犧牲自己,即使捨生致命,也在所不惜。這可能嗎?這一疑問無法用理論來答覆,因為是一事實問題,因此耶穌繼續說,「如同我愛了你們,你們也該照樣的彼此相愛」(若十三34)。耶穌的一生不僅擬定了一種生活格調和生活準則,還為人肯定了這種大愛的可能性,這是此一命令所以為新的另一個理由:不僅應該如此愛,並且能以如此愛,只須師法基督,做名實相符的基督徒(參閱若十三35)。 由上述可見,舊約固然已被新約超越,但這並不是說,舊約從此便已作廢。正相反,要知道新約在那裡超越,並如何超越,必須正確了解舊約的準備工夫及其照明作用,這就是本文第二部分要發揮的。 二、舊約與新約的真實關係 舊約之被稱為舊,只是因為有了新約、即由耶穌基督所建立盟約的關係,而與之有前後新舊的對比,並不是說舊約已經腐舊,已經過時,己經無用。用二元論的觀點來看新舊約之間的關係在教會的歷史中早已開始,公元第二世紀的馬西翁 (Marcion)就認為「舊約所示正義的而又懲罰人的天主,與新約所示施恩的與慈愛的天主水火不相容,因而主張有兩個天主」:一個為善的根源,另一個為惡的根源。但聖依來內在其「反異說」一書中已經予以駁斥:「天主的正義不能離恩惠而獨立,天主的恩惠也不能遺正義而自存」(以上兩段見奧脫著:天主教信理神學,頁八四)。 在以後的神學歷史中,抑舊(約)揚新(約)的主張仍然時隱時現,所造成的後果是不但危害了舊約聖經的研讀,也使人對新約的了解殘缺不全,受害匪淺。事實上,一個教會若不在它的體驗及實踐上把舊約聖經也當做天主的話,當做天主的永生聖言,這一教會難說已到達該有的成熟階段。所幸近一個多世紀以來,領導聖經研究諸運動的是一些研究舊約的專家,他們所用的那些分析和歸類的方法今日應用在新約研究上而大放光明,以下數點是其結晶: 1. 舊約是耶穌及初期教會的唯一聖經 猶太人用以教育自己的子女讀書識字的書就是我們今天的這部舊約聖經。當然羊皮卷不會像今天的書本那樣普遍,也不大容易想像每一個家庭會有羊皮卷供子女讀書之用。但能夠肯定的是猶太人在放逐歸國後,已將梅瑟五書定型,寫在用線連綴起來的一大卷羊皮紙上;同時先知書也慢慢定型,十二小先知合為一卷,每位大先知自成一卷,在谷木蘭第四洞所發現的卷軸中就有屬於公元前第二世紀的依撒意亞先知全卷,保存的十分完好。各地的猶太人每逢安息日聚集在會堂共同祈禱、讀經、講道,是眾所周知的事(見路四)。 舊約既是猶太人的教育課本,那麼耶穌自己也多少受過這本書的陶冶。從耶穌的宣講中我們可以看出,祂的確將舊約中的種種價值放進了祂的福音裡。「耶穌回答說:第一條是:以色列!你要聽!上主我們的天主是唯一的天主。你應當全心、全靈、全意、全力愛上主,你的上主。第二條是:你應當愛近人如你自己。再沒有別的誡命比這兩條更大的了」(谷十二29~31;參申六4~9;肋十九18)。耶穌說:「你們研究一下:『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是什麼意思」?(瑪九13;十二7;參歐六6)。「你們查考經典,因你們認為其中永生,正是這些經典為我作證;但你們不願意到我這裡來,為獲得生命」(若五39~40)。「不要想我在父面前控告你們;有一位控告你們的,就是你們所寄望的梅瑟。若是你們相信梅瑟,必會相信我,因為他是指著我而寫的。如果你們不相信他所寫的,怎麼會相信我的話呢?」(若五45~47)。這類的例子在福音很多,總之,都不外乎耶穌所說的,祂來不是為廢除法律和先知,而是予以完成(瑪五17)。如何完成?以下是幾個可能的方式: (a)耶穌之來將舊約引入一個更高超、更完滿的意義(sensus plenior),使舊約的某書、某章、某節、某句話獲得該話在說出之初尚沒有或尚不明顯的一個意義。最有名的例子是瑪一22~23:「這一切事的發生,是為應驗上主藉先知所說的話:請看,一位貞女將懷孕生子,人將稱他的名字為厄瑪努耳,意思是:天主與我們同在」。所謂先知所說的話是依七14。這句先知話中不說「貞女」,而說 「及笄的少女」(按希伯來原文,七十賢士已將之譯為「貞女」),厄瑪努耳一詞意義雖然一樣,但懂法已不同,在依撒意亞日中指天主要幫助當時受威脅的猶大渡過危機,在瑪竇福音這裡卻指降凡成人的天主。瑪竇福音對這幾句先知話的了解,是先知說那幾句話時所始料未及的,這就是所謂完滿的意義。又如亞九7的普救論(見神學論集20,頁一六五~一七一)及約納書的整個主旨:天主關心所有人的禍福,在新約保祿的話中才呈現出其完滿的意義:「因為你們凡是領了洗歸於基督的,就是穿上了基督:不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因為你們眾人在基督耶穌內已成了一個」(迦三27~28;參閱哥三11)。 (b) 耶穌之來給予以色列歷代不同的希望以真實的內容,並使人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出這一希望給整個人生所帶來的活力。天主最初許諾給亞巴郎的是一塊土地,一個家鄉;到了新約才澄清:這片土地、這家鄉不在現世,而在天鄉,正如希伯來書信所說的:「這些人都懷著信德死了,沒有獲得所恩許的,只由遠處觀看,表示歡迎,明認自己在世上只是外方人和旅客。的確,那些說這樣話的人,表示自己是在尋求一個家鄉。如果他們是懷念所離開的家鄉,他們還有返回的機會;其實,他們如今所渴念的,實是一個更美麗的家鄉。因此,天主自稱為他們的天主,不以他們為羞恥,因為祂已為他們預備了一座城」(希十一13~16)。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除了土地以外,所需要的便是人民和國君。梅瑟將原是半游牧民族的希伯來人建立成天主的選民,天主自己做人民的統帥和國君。達味使這人民組織成正式的國家,他自己成了國君,而開始發展一整套的默西亞主義和意識型態。所謂默西亞就是傅油者、國君、救主。這一稱呼所要求的許多素質只在耶穌基督身上才完全兌現。 (c) 舊約是一部天主教育人類的歷史,這部教育史並不是一帆風順、無往不利的天人交往過程,而是一條崎嶇不平,滿佈坎坷的路。以色列民族在舊約一千多年的歷史中所受的痛苦和屈辱是世界其他任何民族難以與之比擬的。這一充滿痛苦的精神教育史有其重大意義,但其決定性意義不在舊約本身,而在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及其死後的復活:以痛苦制勝痛苦,以死亡克服死亡。 舊約在發展到某一個巔峰狀態時,對這種生命和死亡的奧秘曾有中肯的描繪: 「看哪,我的僕人…眾民族要對他不勝驚異,眾君王要在他面前啞口無言,因為他們看見從未看過的事,聽見從未聽過的事……他沒有俊美,也沒有華麗,可使我們瞻仰……他受盡了侮辱,被人遺棄;他真是個苦人,熟悉病苦……然而他所背負的是我們的疾苦,所擔負的是我們的疼痛:他被刺透,是因了我們的悖逆;他被打傷,是因了我們的罪惡;因他受了懲罰,我們得了安全;因他受了創傷,我們得了痊愈……上主的旨意是要用苦難折磨他;當他犧牲了自己的性命,作了贖過祭時,他要看到他的後輩延年益壽,上主的旨意也藉他的手得以實現……」(依五二13~五三12)。這一大段詩樣的描寫在耶穌的苦難中一筆一畫地實現了。 (d) 最後,耶穌給予舊約的祈禱一個更高超、更豐富的內容,遠遠超過其原有的暫時性意義。按照瑪廿七46及谷十五34耶穌在十字架上用詠廿二首祈禱。祂當時所處的絕境,正可利用聖詠作者的哀鳴予以表達。但耶穌比聖詠作者高出一等,祂信賴天父,希望救恩。耶穌所唸的聖詠詞句,按字義來說,只是文學性的比喻(10~11節中天主的父性;28~30節中普遍的救恩),但祂給予這些話以完滿的價值。耶穌的祈禱完成了古代的祈禱,無限地超越了以色列在祈禱中所希求的。耶穌特別善於接受痛苦,並奉上救贖性的祭獻(參閱「絕妙禱詞—聖詠」頁九四~九五)。哀怨的祈禱如此,其他讚美、感恩、求恩等祈禱亦莫不如此。耶穌祈禱的特色是稱天主為「阿爸」(谷十四36及平行文)、一個沒有任何猶太人敢向天主說出的親熱稱呼。耶穌也教導人在祈禱時稱天主為父(路十一2;瑪六9)。從此基督徒的最大特徵就是「天主派遣了祂兒子的聖神,到我們心裡喊說:阿爸,父啊!」(迦四6;參閱羅八15;與耶穌山園祈禱時所說完全一樣)。 2. 舊約是宗徒宣講耶穌基督的起點 在耶穌的死亡、復活、昇天,及聖神降臨——即所謂的巴斯卦奧跡的光照下,宗徒們一方面回味耶穌一生的事跡(「那護慰者,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派遣來的聖神,祂必要教訓你們一切,也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若十四26),以明瞭其更深的意義(「當那一位真理之神來時,他要把你們引入一切真理」:若十六13);另一方面對舊約的每個準備階段也獲得了新的了解:那些往事,那些制度,那些成功和失敗,那些善士和惡人……都映上了一層光輝而呈現出新的面孔。耶穌的品位,耶穌作為中保的種種行動,耶穌所建教會的新結構,原來在舊約的那些事蹟裡已具雛形,已有過其預報和預演。 伯多祿和十一位宗徒在聖神降臨當日所講的第一篇道理,便長篇大論地引了一大段岳厄爾先知的話(岳三1~5:宗二17~21),來說明今非昔比,今日天主聖神廣泛地傾注在每個人的心中,不分男女老少,不分主人婢僕。在同一篇道理中講到最基本的信理:耶穌的復活時,伯多祿仍然用舊約、即詠十六8~11來證明。這是一些充滿希望的詩句,表達的方式很美,值得在此引徵:「我常將上主置於我眼前;我決不動搖,因他在我右邊。因此,我心歡樂,我的舌愉快,連我的肉身也要安息於希望中,因為你絕不會將我的靈魂遣棄在陰府,也不會讓你的聖者見到腐朽。你要將生命的道路指示給我,要在你面前用喜樂充滿我」(宗二25~28)。最後講到耶穌昇天及派遣聖神,伯多祿還是用一節聖詠來解釋昇了天的不是達味,而是耶穌:「上主對我主說:你坐在我右邊,等我使你的仇敵,變作你腳的踏板」)〈宗二34~35:詠一一O1)。 伯多祿在第二篇講道中(宗三12~26)稱天主為亞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的天主,不能不使人想起出谷紀三章天主初次顯現給梅瑟時所說的話,及耶穌答覆死人復活問題所引用的荊棘篇(谷十二26)。伯多祿又稱耶穌為天主的僕人,這顯然是暗示第二依撒意亞所詠唱的「上主僕人之歌」,特別是依五二13~五三12所歌唱的受苦的僕人(見上文)。以後各節仍然不斷引用申命紀,創世紀,眾先知,來說明關於默西亞所預言的一切都在耶穌身上應驗了。以上兩篇宣講的確是循著救恩史來講耶穌基督的救恩。這救恩不僅滿全了過去的預言,也指向未來的末世時期:「為的是使安樂的時期由上主面前來到,他好給你們派遣已預定的默西亞耶穌,因為祂必須留在天上,直到萬物復興的時候」(宗三20~21)。 以後斯德望的長篇講道(宗七2~53)及斐理伯給厄提約丕太監所作的簡短釋經 (宗八32~35)無不以舊約的救恩史及先知書為出發點。當然,伯多祿在外邦人科爾乃略家裡宣講時,講法不同,在肯定了天主的大公無私以後,他即刻講到耶穌基督,只在最後才加上一句:「一切先知都為他作證」(宗十43)。這好似推翻了本段至此所說的一切,那就是宗徒們宣講耶穌基督所以要以舊約為起點,是因為聽講的人是熟知舊約的猶太人。一旦聽眾換為外邦人,就不必由舊約來宣講耶穌基督了。 這一看法雖有它的道理,但並不盡然。牧民方法上的理由並不能道盡信理的一切原委。在宣講中除了須顧及不同的聽眾外,也須顧及啟示的完整及其可領悟性。耶穌復活信理的完整離不開舊約(格前十五3~8見下文第三段),而對復活的領悟似乎少不了舊約在各方面的準備。保祿在雅典宣講的失敗不是由於不會適應——他曾引用希臘人的詩句來給希臘人講道,而是因為把復活的道理講得太突然:「他為給眾人一個可信的證據,就使這人從死者復活了」(宗十七31),於是那些毫無準備的希臘人便加以嘲笑。保祿以後在格林多講道就改變了他的作風,而大有收穫(見下文)。 宗徒們的宣講方式也就是新約諸書對舊約的態度:新約一般來說也顧全舊約誡條的積極意義及教導,但經常予以新的解釋,使得隱藏在舊約中的福音能突現出來。這樣一來,舊約很自然地成為基督徒的聖經:完整地保存它固有的特徵,但經過新約的肯定和運用,現在是一部「完成了的」聖經。 3. 舊約是初期神學反省的課本 新興教會最初的神學家都用舊約中的資料來講解福音的內容,來說明耶穌基督是誰,猶太人的默西亞是誰,天主子又是誰。亞當及梅瑟,達味及受苦的僕人,厄瑪努耳及乘雲降來的人子,這些舊約的人物和畫像讓初期教會的神學家們得以形成基督信仰的一種基本語言。 固然新約的語言有其特色,新約內的各書也因其作者文化背景的各異而有所不同,但新約的每部書都與舊約的詞彙及字句密切相關。這一層關係使新約諸書的每句話都有一種特殊的濃度,對救恩史越了解的人也越會加以品嚐。他會發現天主與其人民之間的關係,祂的慈愛及忠誠,在舊約中已時常顯露,而在新約裡獲得全面的肯定:這一切發生在我們祖先身上的都是預象,天主願意那些事跡都寫下來,「為了教訓我們這些生活在世末的人」(格前十11)。 可見新約本身已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去讀舊約:在文字的外殼下面去發現精神,在不完整的外表下面找到決定性的意義。這對舊約裡的每一部書都做得到,只須將該書按照它在啟示的進展及救恩史裡的地位去讀去懂,很多次人在這方面的發現是出乎意料之外的。 三、怎樣用舊約來講道 在破除了對舊約的成見,並說明了舊約與新約的真實關係之後,在這最後一段可以具體地說明怎樣用舊約聖經來宣講。這一段要非常具體地檢討舊約宣講的資料,宣講前應有的準備,及宣講時的各個步驟,最後舉出幾個例子予以照明。 1. 舊約講道材料 雖然有人主張,彌撒聖道部分的讀經應該按照每個團體的程度和需要、由參與彌撒的人自己來選擇,雖然有人埋怨彌撒中的讀經太深奧、與生活太脫節,以致讀起來無人能懂,但事實上梵二大公會議以後禮儀聖部所制定的彌撒讀經有很高的可讀性。我們今日所用的彌撒經本所安排的讀經、把新舊約配合的十分恰當,特別是在慶節、紀念日,及主日的彌撒為然。因此用舊約講道的優先資料就是這些慶節、紀念日,及主日的第一篇讀經(普通是一篇舊約,有時是一篇新約的書信),它一定與當天的福音有關聯,而與耶穌基督所傳的訊息前後輝映,彼此照明。主日和節日的彌撒中應該講道,如果不願或不易每年用同樣的福音章節來發揮,在第一篇或第二篇讀經中一定可以遇到適當的調換資料。 平日彌撒的兩篇讀經不一定常常互相配合,而是按照單數年或偶數年順序排列下來的。這一次序曾精心策畫,蒐集近代聖經學的研究結晶,使人能隨著禮儀年的前進而體驗出天主救恩的逐步實現。誰恆心注意運用這些平日彌撒的讀經來默禱、來講道,便會不知不覺將自己及那些聽道者的禮儀生活與日常生活打成一片。彌撒的讀經資料以外,有義務誦日課的司鐸還可運用日課經裡的讀經,最後便可運用全部聖經來宣講。 2. 應有的準備 (a) 對救恩史應有所認識:天主救人的計畫並不是由耶穌開始,而是由耶穌完成。只須任意翻閱新約聖經,就可證實這句話所言不虛。希伯來書信描寫基督入世之初所有的心情是用詠四O7~9的話(希十5、6);路加描寫耶穌的宣講使命是用依撒意亞先知書的話(即依六一1、2及五八6;路四16~21);瑪竇福音將耶穌的公開生活按照梅瑟五書的數目分成五大段落(即三~七;八~十;十一1~十三52;十三53~十八35;十九~25);耶穌的死亡和復活,按照復活後的耶穌向門徒們所說的是:「我以前還同你們在一起的時候,就對你們說過這話:諸凡梅瑟法律、先知並聖詠上指著我所記載的話,都必須應驗」(路廿四44;見廿四25~27)。尤其是關於耶穌復活最古老的記載:格前十五3~8一再伸說:「基督照經上(舊約)記載的死了:且照經上記載的復活了」。這是初期教會的基本宣信,這是保祿在雅典講道失敗之後、向格林多人所講的首要道理而得以成功。較晚的耶穌童年史仍然脫不開舊約背景:瑪竇用舊約的五句預言將耶穌的童年分為五件大事:童女生子(依七14),誕生之地(米五1~5),逃往埃及(歐十一1),殘殺嬰兒(耶卅一15),定居納匝肋(無直接預言)。至於路加的耶穌童年史非常倚重舊約關於撒慕爾及他的母親亞納所有的記載(撒上)。 (b) 對舊約諸書寫作過程應有所了解:目前舊約諸書的編印自有其道理及功用,但多次掩蓋了每一類書,甚至每一部書、每一章經句的來路及其出生的複雜過程。梅瑟五書並非出自梅瑟的手筆;聖詠集的絕大部分也不是達味的作品;先知書,智慧書並非如目前這樣整本地由作者手下寫出。寫作過程的了解與舊約所要傳的訊息有密切關係,因為在此過程中能看出天主的啟示如何在適應著每個不同的時代,由此過程中也會顯出天主的啟示如何逐步展開及不斷前進。總之,經此過程的了解才會有一種歷史感,才會稍能把握住超越時空的天主與在時空中的人交往的真實性。及至到了這過程的頂峰、新約的耶穌基督,那時才豁然開朗,與保祿一同領悟到:「時期一滿,天主就派遣了祂的兒子來,生於女人,生於法律之下」(迦四4)。 3. 用舊約講道的步驟 1. 首先該注意的是目前的這篇讀經屬於舊約的哪一類別:梅瑟五書?歷史書?先知書?智慧書?類別的認識能幫助我們了解該段讀經的性質及它與其他舊約諸書以及與新約的關係;2. 其次該注意本段讀經講論救恩史中哪一段時期的事,與其他各時期又有怎樣的聯繫和關係。族長時期的特點是天主的許諾,出埃及時期的特點是盟約,法律及考驗,佔領福地以後七百多年是天主子民面對盟約和法律、在生活中表現忠誠或悖逆的時期,先知們主要的活動便是在這一時期內,放逐的五十年是以色列信仰及意識型態大轉變的時期,那以後的五百多年中有猶太主義的建立及智慧潮流的高漲,最後還有默示錄文學的發軔。認識了這些時期的不同特徵,才能在其背景下正確地了解一段舊約的讀經;3.再其次注意這段讀經與新約有何關聯,如何在耶穌身上得以完成。關於此點,上文講到舊約與新約的真實關係時已有所發揮,但每人還能發覺許多上文未提及的關聯及新約完成舊約的方式;4. 最後注意這段讀經與今日信仰生活的關係,及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相合或相背的地方。這一方面並不像一般所想像的,認為希伯來歷史和思想離我們很遠,我們所需要的只是耶穌基督的喜訊。正相反,新約訊息有時顯得太高超,太理想,不易攀登,反之,舊約所寫離一般的人生很近,是攀登新約的最好階梯。下面舉出幾個淺近的例子予以說明,這些例子都出自日常的禮儀生活。 4. 舉例說明 常年期第廿五週單數年第一篇讀經: 1. 星期四:蓋一1~8。筆者參與神學院小團體彌撒,聽到這段讀經,觸發了以下的感想,當時曾在該小團體中說出:哈蓋是放逐歸國時期的一位先知,他的任務是鼓勵人民重建上主的聖殿。這篇讀經為新約、為今日都有非常現實的意義。那座重建起來的聖殿就是五百多年後耶穌自獻於其中,並多次在其中講道、顯奇跡的所在。先知說吃,吃不飽,喝,喝不夠,穿衣不覺暖,賺錢投入了破囊,這是為了什麼?因為人不僅靠麵包或米飯充饑。那要怎麼辦呢?先知說:你們應上山去,搬運木材,建造殿宇!是的,我們除了肉體的溫飽外,還須進聖堂充實我們的精神生活。 2. 星期五:蓋一15~二9。筆者每星期五早晨在保祿孝女會聖堂為修女們舉祭,這一天便以此篇讀經為講道的題材。哈蓋先知向省長則魯巴貝耳、向司祭耶叔亞,及向全體遺民所說的這幾句話是多麼感人肺腑!他們不必憧憬過去撒落滿聖殿的光輝,也不必為目前這座正在興建的第二聖殿的簡陋而頹喪,因為這座後起的殿宇的光榮,比以前那座所享有的還要大。為什麼?因為「在此地我要頒賜和平——萬軍上主的斷語」。這只是先知所說的中心思想,但他親口所說的那些話要美麗有力的多。我們知道那個和平,那個榮耀就是耶穌基督。物質建築的輝煌奪目絕比不上祂靈性的光輝,正如我國古人劉禹錫所說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陋室銘) 3. 星期六:匝二5~9、14~15。這一天是九月二十四日,聖母贖虜贍禮,仁慈聖母傳教女修會的主保。筆者在該修會泰山會院舉祭,彌撒的聖道部分,福音是用該慶日慣用的若十九25~27,第一讀經則採用了這篇平日彌撒讀經。天主的救援計劃是貫串一致,脈脈相通的,常會遇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現象,這篇讀經與當日慶節的關係也不例外。匝加利亞先知與哈蓋是同時代的人,負有同樣的使命:鼓勵振作人民重建聖殿(在公元前五二O與五一五之間),他們的主題是希望,希望的理由是將來的耶路撒冷無邊無際,不可測量。一個修會的活力在於它的希望,仁慈聖母會自從由瑪加利大姆姆擴展為傳教修會以來,已演變為一國際修會,會長須乘噴射機視察。「西溫女子,歡呼喜樂罷!因為我要來住在你中間——上主的斷語」。最有代表性的西溫女子是聖母瑪利亞,她曾歡躍於主(路一47),西溫女子也是在場的各位仁慈聖母傳教會修女……。 4. 常年期第二十七週,單數年星期四:拉三13~20。在神學院的小團體彌撒中,聽過第一篇讀經感觸頗深,但這次沒有發言,只是在個人心中體會,瑪拉基亞先知與亞北底亞及岳厄爾是以色列的最後三位先知,在公元前第五世紀有過短暫的先知活動,平日彌撒採自先知書的讀經將在此週結束。舊約聖經的這最後一頁指出,人的行善或作惡並非徒然。雖然不一定即刻見效,因此作惡的人能順利,試探天主的人能免罰,但上主面前有一本記錄簿;為敬畏上主及投靠他名號的人寫下有利的記錄。義人和惡人,服事天主和不服事天主的人將大有區別:前者將成為天主的特殊產業,天主怜愛他有如怜愛自己的子女,後者將如火爐中的麥楷,腳下的塵土。我們的處事為人除了應隨天理良心外,還有這樣一個鑒察人心、給人相稱酬報的天主。這為行善的人是鼓勵,為作惡的人卻是懲戒。 5. 常年期主日彌撒,丙年第二十八主日:讀經一:列下五14~17;讀經二:弟後二8~13;福音:路十七11~19。筆者這一天須到輔仁大學附近的樂生療養院給三十位左右身患痲瘋病的教友舉祭。該日彌撒的三篇讀經首尾兩篇都講痲瘋病者被治癒的事,前去舉祭講道,若不能治好他們的病,是否將落於空談,引起反感?看樣這篇道理是不容易講的。一個脫身的方法是不提首尾兩篇讀經的事,只講弟茂德後書那首美麗的詩歌。但事實上這些疑懼都是多餘的,記載治好痲瘋病患的那兩篇讀經可以放心大膽地向痲瘋病人宣講,這兩篇讀經本身就提供很好的線索:納阿曼不僅治好了他肉身上的病,還獲得了一個更大、更寶貴的恩惠:對真天主的信仰,正如他向厄里叟先知所說的:「你的僕人從此不再給別的神,只給上主【雅威】奉獻全燔祭和祭祀」。福音也是一樣:雖然十個癩病人都因聽了耶穌的話而在走向耶路撒冷的路上被治好,但是只有那個知恩的撒瑪黎雅人回來跪在耶穌足前感謝祂時,才從耶穌口中聽到那句極有分量的話:「起來,去罷!你的信德救了你」。這句話在肉體的治癒之外還說出了整個的得救。在路七50及八48耶穌說過同樣的話,都是用希臘文動詞「救援」()來指明健康與得救的密切關係,同時側面指出沒有信德雖然獲得健康,但不能得救。 可見這兩篇讀經的高峰不在痲瘋病的被治癒,而在感恩,及由感恩心而發出的信仰,這兩篇讀經的重點全在每篇的最後那幾句話。從這幾句話出發便能順理成章地進入讀經二所說的「在基督耶穌內的救恩和永遠的光榮」,而堅信下面這些話是確實的:「如果我們與他同死,也必與他同生;如果我們堅忍到底,也必與他一同為王……」。這樣看來,痲瘋病像任何其他病症一樣,只是人生所應受的許多考驗中的一種。這些考驗為無信仰的人能成為灰心喪志的理由,但真宗教的信仰會使人安心接受這些考驗,以之為進入基督救恩的階梯。 以上是筆者反省近來的親身經驗所舉出的一些例子,並沒有任何示範作用(豈敢?),而只是想使例子具體化,可行化。其他同道一定有更多、更好的例子可供借鏡。 結 論 本年(一九七七)十月在彰化舉辦的司鐸進修班給予筆者一個反省的機會,反省舊約聖經在宣講福音時能有及應有的地位,同時也將近幾年來在禮儀生活及宣講努力上所有過的一點經驗提出來供給神職同道分享。根據這些生活經驗,筆者深覺: 一、對舊約的一些成見不難破除,只須勤讀舊約聖經,並在其本有的救恩史背景中去了解,那時會發現舊約不僅是以色列的歷史,也是每位信者的歷史;舊約的天主就是新約的天主,只是在不同的啟示階段;舊約雖被新約超過,但正因此,應該認識舊約,方知其被超過的事實和方式,方得領悟新約的真實價值何在……。 二,舊約與新約的真實關係不難領悟,因為舊約曾是耶穌及初期信友的唯一聖經,深深影響了耶穌的宣講,及初期信友對祂的了解;耶穌之來是為了完成法律和先知,特別是藉著祂的死亡、復活、升天,及聖神的派遣,聖神在人心中教人稱天主為「阿爸,父啊!」,正如耶穌在祈禱時向天父說話的口氣。舊約也是宗徒宣講耶穌基督的起點,這在宗徒大事錄裡有很多明顯的例子。保祿嘗試過其他的宣講方法,但效果不佳,最後還是回到傳統的方法:按照聖經的記載講耶穌復活而大著成效。最後舊約是初期神學反省的課本,供給神學家所需要的畫像,詞彙,及語法。 三、用舊約宣講福音是十分可行的:主日、慶節,及平日的彌撒讀經供給很好的宣講資料,只須有相當的準備,即對救恩史有相當的認識,對舊約諸書寫作的過程有所了解,並在宣講時注意到某些固定的步驟:書的類別,事情的背景,與新約的關係,與今日的生活及文化的關係。這一切可由所舉的五個具體例子中略見一斑。 本文所說的一切,基本上已在梵二大公會議的「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中有所交代。該憲章的第四章「論舊約」用三個號碼(14 15 16)分述舊約內的救援史,舊約對基督徒的重要性,及新舊約的一致性。今由每號引徵一些與本文有關的詞句,以資參考: 14 天主藉先知的口說話,使以色列民族一天比一天更徹底更清楚地了解祂的道路,並向萬民廣傳。救贖工程經作者們預報、敘述及講解,而成為天主真實的言語,在舊約書中保存下來;因此這些天主默示的書,保存永久的價值。 15 舊約諸書是按人類被基督重新救回的時代以前之情況,把對天主及對人的認識,以及把公義仁慈的天主與人交往的途徑、揭示給所有的人。這些書雖然亦含有不完美和暫時的事物,但也指點出天主真正的教育法。 16 新舊約諸書的默感者及作者——天主如此明智地安排,使得「新約隱藏於舊約裡,舊約彰顯在新約中」(聖奧斯定語)。因為基督雖然用自己的血建立了新約,但是舊約經書在福音的宣講中全部被接受了,並在新約中獲得且彰明自身完整的意義;反過來說,舊約亦光照並解釋新約。 |
||
| 神學論集主頁 | 房志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