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狄 剛 |

 

 

32
神學論集

(1977)p277-282

   

紀念先聖孔子及聖師多瑪斯彌撒中證道辭

 


狄 剛

 


基督內諸位兄弟姊妹:
昨天晚上,房院長和胡國楨修士告訴我,今天神學講習會在紀念聖師多瑪斯的彌撒中,要同時紀念先聖孔子;他們把特別編出的彌撒經文交給我,並且邀我主持今天的彌撒。我聽了他們的意見,看了彌撒經大以後,內心感動良深。本來,今天我們舉行的這次很特殊的彌撒聖祭本身就是一篇很好的道理,不必我再多說什麼,但是我內心有幾點感受,我請大家容許我說出來,跟大家分享。
首先,我願意向輔大附設神學院的負責人及神學講習會的禮儀小組表示衷心的感激。這感激不僅是我私人的,我想,今天我多少也可以代表中國主教團來致謝,謝謝他們在禮儀本位化上所做的努力。大家都知道,中國主教團在上次常年大會中決定了,多瑪斯神哲學院、輔大附設神學院、碧岳神哲學院和臺灣牧靈中心在主教團禮儀委員會監督下,是我國四個禮儀研究示範中心。禮儀是信仰生活最具體而親切的表現。建立中國地方教會成就最清楚可見的地方,也是禮儀。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最先公佈的文件是「禮儀憲章」決非偶然。
研究和示範,換句話說,就是實驗。既是實驗,便必須嘗試,既是嘗試,便會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意見,便必然會招致批評,甚至能有錯誤,一定能有錯誤。但是,我們不能怕犯錯誤,不能因噎廢食。俗話說: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不過,不做卻是最大的錯。記得在念神學時,一位非常推崇聖多瑪斯的教授對我們說過這句話:「人人都能錯,連聖多瑪斯也犯錯誤,不過錯誤比別人少罷了。」重要的是,我們是為了教會的利益,為了天主子民的利益,我們的一切努力是來自我們對教會和天主子民的愛和服務的熱忱,我們應當有勇氣去嘗試,記取聖奧斯定的話:「愛吧!你便可以從心所欲!」(“Ama, et fac quod vis!”)
其次,我覺得,今天在教會特別紀念歐洲一位偉大的聖人聖多瑪斯時,我們不僅應聯想到,我們中華民族歷史過程中,也產生了許多像聖多瑪斯那樣的聖賢,而且我們特別應當感謝天主,在我們民族未為福音真光照臨之時,已經賜給了我們一位那樣卓越聖善的民族導師——孔子。
綜觀人類的歷史,環視世界仍然存在的民族,我中華民族不僅文化優越,而且歷史悠久,雖歷經無數憂患,遭遇幾多艱險,而文化生命愈活愈強韌,舉世無可匹敵者。固然,這是我列祖列宗先聖先賢奮勉上進努力的成果,我們有信仰的人卻也不能不認為,是天主仁慈無限,對我中華民族特別寵幸,恩佑有加。在以色列選民獨蒙天主救恩啟示之際,以無數聖賢人物來準備我中華民族,有朝一日,時機成熟,接受基督的福音。
從我中華民族有記憶(歷史)之始,我們便具有了非常精純的天道觀,非常高明的人道思想;崇奉上天為大造,為真宰,生養萬物,物各有則;崇奉上天的仁心仁德,溝通了天人的關係,揭示了人性的尊嚴,人生意義的偉大。天心是「仁」,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命之謂「性」,天的全部生活本質及內容無非是「仁民愛物」,使我們從而建立起極高明而又中庸,既博大而又精深的健全倫理系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是人。人生的理想是:明明德、愛物、親民、與天地參、成己成人、天人合一、止於至善——大同世界、大同天地。是孔子承前啟後,給我們開出了這人生理想的藍圖與道路。
諸位只要看看今天選讀的禮記大同篇的一段,便可知我中華民族文化思想如何蒙受了天主的殊恩,便不能不興起對天主特殊恩愛應有的感恩報愛之情。
但是,孔子最偉大的地方,不是他在承前啟後上的努力和成就,而是他承認自己的限度,一直向上天開放的謙虛和誠敬的態度。他不僅自承「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好古而「敏求」,他也非常強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而堅決反對強不知以為知,給我們指出求真理最基本的條件:真正的謙虛。
今天我們能夠而且應當向孔子特別學習的便正是這種向上天謙虛而誠敬的開放態度。我們知道,我們是個得天獨厚的民族,天主在人類救恩史上,過去並未薄待我們,將來我們一旦接受福音,我們一定能夠而且應當對天主的教會、天主的子民有我們的特殊貢獻,我們應該當仁不讓地去努力。另一方面,我們卻不能不承認,我們需要基督,需要祂啟示真理的補充,需要祂愛的精神的感召,我們才能夠達到孔子的企望:止於至善,與天合一。
最後,我想對今天普世教會紀念的聖師多瑪斯說幾句話。我對聖多瑪斯的學術思想並未做過什麼特殊的研究。對他的一點膚淺的認識,得自讀哲學和神學時對他應當有的一點常識,和在西德讀教育時涉獵的幾部有關他的書藉。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心得可以提供給大家,只是對聖師的一點敬意。
聖多瑪斯是位偉大的學者,也是一位聖人(聖人不需要冠上偉大的字樣),在我的心目中,他主要的是位聖人。他是教會的忠臣,是天主的孝子,是修會的模範會士。他貞潔的操守是盡人皆知的事,他的服從與吃苦克己精神也非常容易想見。聖多瑪斯是個大胖子,他奉命到義國拿破里、到法國巴黎、到德國科隆去講學,照當時「乞食修會規定」,不是坐車騎馬,而是步行!他不只講學,還要著述;他所寫的書,今天要我們讀,便不知道需要用多少時間了,他是怎樣寫出那麼多東西,也是個不太小的謎。另一公認的事實是:他的作品不只有歷史價值(當然他的作品也是時代的產物),他求真理的基本態度、他陳述真理的方式、他所探討的問題、他提出的許多解答(至少所提示的解答問題的方向)都是到今天仍然有其超時空限制的意義和價值的。至於他的一切作品都在使人接近天主,參與天主的生命而獲致永生,更不必贅言了。但是,這雖是他偉大之處,卻非他之所以為聖人。
一位聖者的思想、行為和美德之令人稱奇,不在乎他的思想、行為和美德本身,而在於這一切能反映天主的奧秘。因為聖者並不代表他自己,也不代表他生活的時代或他所屬的國家及民族,而是天主的一個標誌,為他的時代,甚至為未來的歲月與人類。聖者不僅自己有生命,也賦予生命。不是肉軀轉眼消失的生命,而是天主的生命。天主在一位聖者內工作,而且天主施行這樣的奇蹟,使人能看出,不是人在工作,而是天主在行動。天主的恩它在聖者內完全征服那原為罪惡污染的人,淨化他,使他聖潔,使他充滿新生命,使他能將新生命帶給人,靠著他心中寓居的天主,他成了「所過者化」的天主之人。而聖者,正是意識到這一事實,不但不自居功,反而公開承認:「我生活,而生活的不是我,是基督在我內生活。」
根據聖多瑪斯一位傳記作者——他曾經是聖人的秘書,聖多瑪斯的「神學中全」沒有寫完,不是因為聖人早死,來不及完成,而是聖人有意地中斷不前。理由是:聖人蒙天主一次特寵,生前便得見天主本體的光榮與奧妙,聖人因此得知自己過去所寫與所見到的相較,簡直無以倫比,從此便擱筆不寫。這一事實我們可以不必贊同,但對我們仍是一非常可貴的啟示:面對著無限的天主,我們能有的只是絕對的謙虛與無上的誠敬。
我們自知是上主無用的僕人,但也是祂鍾愛的孩子,我們靠自己固然一無所能,依靠祂卻無所不能。讓我們懷著謙虛和誠敬去從事我們建設中國地方教會的工作,這是我們神聖而無可旁貸的責任,願與大家共勉。 啊們

分 享 房 志 榮
聽完狄主教的道理後,本來很不願講話,怕的是打擾了他所指出的明確路線:「面對著無限的天主,我們能有的只是絕對的謙虛與無上的誠敬」。但我也不忍放過這個大好機會來分享一點小小的領悟:孔子以感嘆的口吻所說出的「大同篇」,揭露了他為中華民族先知的另一幅面貌。舊約聖經中的先知有兩大特色:一是他們的倫理教導,要人履行正義,愛護弱小,以聖善的生活配合獻給天主的禮品,否則便是白獻。另一特色是先知拓展人民的視野,教人看到一道光明的遠景;他們自己無力實現,也不知何時會實現,但他們確信、明言,將有一天必將實現:「萬軍上主的熱誠必要完成這事」(依九6)。
先知的第一個特色:倫理的教導,在孔子身上的實現不須多費唇舌予以證明,一部論語的說服力已綽綽有餘,即使今日的基督徒還能從論語裡學到很多處世為中之道。先知的另一特色:開拓光明的遠景,孔子口中的大同篇大可與依十一6~9:「重獲失去的樂園」媲美。依撒意亞用人與兇猛動物的和平相處描寫那個遠景;孔子則用人與人的相親相愛來表達他的憧憬。有人也許會覺得,孔子所說的只是三王以前,五帝時代的一種神話境界,大同篇的內容究竟有多少可信性?
這一懷疑可用聖經的例子加以解釋。依十一6~9無非是失去的樂園的再度描寫,其基本資料與創世紀所說的相同(見創一26 30;二19;九2)。創世紀前十一章並不是描寫歷史中的事實,而是運用當時的字宙觀、人類學,加上一些神話因素所作的神學反省,藉著這些反省,天主向人類啟示了一些普遍的真理:造世、罪惡、恩寵、許諾等。先知的倫理教導必須在時空中實踐,但先知所揭開的遠景卻是超越時空的,過去和未來常打成一片。大同篇的價值便在於此:它揭示了一道遠景,它所說的正是依十一9的話:「在我的整個聖山上,再沒有誰作惡,也沒有誰害人」。
在大同社會裡,「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孔子知道這種「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已不可得,故退而求其次,用禮義來維持一個小康社會,在小康社會裡「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大同與小康,在孔子口中是很清楚的兩個社會模式:大同是他所憧憬的遠景,小康是他所接受的事實。孔子除了他卓越的倫理教導外,還能為我們提供世界大同、天下為公的遠景,因此孔子可以毫無愧色的當我們的先知和聖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我國以聯合國創立者 之一的身份,很有道理地將禮運大同篇刻在聯合國大會堂裡。反之,七十年代之初,中共混入聯合國後,迫不及待地要將大同篇挖掉,正像在他們中間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批林批孔一樣。理由無非是邪不敵正,無法無天的中共受不了孔子先知話的鞭撻。
大同與小康,中間確有一道鴻溝,不是孔子或舊約的任何一位先知所能飛渡的。但他們繪出了遠景,激起了我們的希望,這遠景和希望要在耶穌基督身上成為事實。「他將統治萬邦,治理萬民;致使眾人都把他們的刀劍鑄成鋤頭,將他們的槍矛製成鐮刀;民族與民族不再持刀相向,人們也不再學習戰鬥」(依二4)。這就是由小康走進大同,孔子有靈,該多麼感謝耶穌基督的救世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