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谷 寒 松 |

 

 

32
神學論集

(1977)p249-258

   

從系統神學反省傳揚福音與中國社會的關係


谷 寒 松

 


神學研習會第一及第二天的演講是從目前具體的情況出發,來發現傳揚福音在中國社會的一些基本問題。這些問題不是單靠我們人的感受、思想、方法和力量就可以解決的。既然是傳福音、報喜訊,常應溯本追源:一方面把人間的事實綜合,另一方面藉系統神學來反省。我們可分四個步驟來說:

一、基本課題
二、教會是救恩的聖事,即天人遇合的聖事
三、目前要求一個聆聽的教會
四、時代訊號

在進入神學反省之前,需要澄清「傳揚福音」(evangelization)的意義。根據一九七四年全世界主會議,「傳揚福音」一詞可作如下解釋:首先,廣義的說,凡人在世界上的行動作為,按照天主的旨意而加以改善,即可稱之為「傳揚福音」。其次,狹義的說,教會的先知、祭司和牧人的工作才是傳揚福音。更狹義的說,把傳揚福音局限於教授要理,宣講福音,使尚未聽到的人成為基督徒,已聽過的成為理想的基督徒註1。在此,我們所提的「傳揚福音」是根據第三意義。註2
一、基本課題
我們常應先假定我們腦海中的天主觀是在啟示中認識的天主、生活的天主內在於我們,祂是一絕對內在的天主,且比我之在我內更深於我。在中國思想中,這是比較容易領會的。祂是人類歷史進展的原動力,基督徒相信宇宙萬物之所以能活動,乃是由於那絕對生活的天主的「推動」。祂是絕對超越的天主,此非時空的超越,而是在於祂的生命是完全的無限,我們只能用類比性言語提到天主;以有限的字眼講解無限的天主。例如天主是愛,但此愛卻非單是我們所體會到的你我之愛,倫常之愛,男女之愛等等,它類似而又超越。這樣的一個生活的天主工作於人間,更具體的,就在中國社會中藉著死而復活的基督改造我們。
提到耶穌基督逾越的降生奧跡,這裡不是講解基督論和救贖論,而是看看耶穌基督的使命。耶穌基督的使命包含四個不可或缺、互相連貫的因素:傳揚福音、審判、死亡和復活。他把這個使命傳遞給會,因此基督徒的生活,不論個人或團體,都同樣負有這以四個因素為基本結構的使命。
降生的天主子耶穌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告訴人,怎樣做人,他面對的,接觸的,共同生活的是整體的人;他與人交融,以他的言行舉止傳播愛的信息。在傳福音中,他提出審判,勸人悔改,嚴厲指責社會、文化、宗教的偏差,對法利塞人的責斥便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他不能容忍虛偽,假善。祂明辨是非,人分辨人的愛:人愛的對象是誰?自己?他人?或其他……?若是自己,應改善。若是他人,需是這樣,但更正確的是指向天主的愛人。人在此審判中走向死亡:克己,自我空虛,猶如麥粒之死,接受父的一切旨意,在無言中接受痛苦的愛,達到渾然忘我,捨生為人的復活。那是生命圓滿共融的境界,生命開花結果,產生創造性的解放力量,充滿聖神,發射永恆愛的光芒。為了使我們對耶穌基督的使命概念清晰,可列表如下:


耶穌基督的使命

傳 揚 福 音
審 判
死 亡
復 活

藉臨在於日常生活中

藉與人的交融

 

藉自身的成長

藉著工程

藉著言語

藉著愛

勸人悔改

嚴厲指責社會、文化、

宗教的偏差

否定自恃

和自我救贖對立

反對虛偽

分辨人的愛

克己

自我空虛

 

猶如麥粒之死

接受父的一切旨意

無言

受苦的愛

完全的整合

在共融中得到生

命圓滿

結果實

創造性的解放力量

充滿聖神的有力言辭

永恆的愛

我們在這樣的一個傳揚福音的使命下,很不容易接受審判和死亡,慣常是立刻要跳到復活,但這樣已偏離福音的正途,唯有在聖神的領導下踏實的穿越四關,福音才見真傳。
天主的神隨意吹拂。在這個屬於聖神的時代,尤其感覺到認識聖神的迫切需要。天主父和子互愛而共發的聖神是基督徒團體,教會,內在生活的原動力。在祂的推動下教會成形且具有規模的組織。可惜,往往相反的是,我們「控制」聖神行我們所意圖的。聖神是父和子愛的結晶,結合的力量,所以,我們需要一起聆聽和接受。當整個教會如此的專注於聖神的教誨時,它才表露為救恩的聖事。

二、教會是救恩的聖事,即天人合一的聖事
在此無需重複梵二教會憲章1~17號所說教會的奧跡,只是針對傳揚福音需注意的幾點來談教會。由於教會是天人合一的標記,在它內有雙重的活動因素:主動宣告因素和聆聽接受因素,換句話說,即天主和人雙方的行動。第一個因素是藉天主所揀選祝聖的人,聖職人員,在其先知,導師,祭司和牧人的使命上領導和服務天主子民的團體。第二個因素則是凡信友都在入門聖事中接受了普通祭司職;接受並答覆天主的愛。在傳揚福音中這兩個因素互相滲透,因為在人聆聽服膺天主之後,天主就託付他主動宣告的使命,使普世人類陸續受惠。故此,延續耶穌基督的任務的教會唯獨在聆聽中方可知道切合時代的執行方式。

三、目前要求一個聆聽的教會
旅途中的教會是在基督光照下的人類歷史過程中,教會在此過程中依時代的要求,強調它奧跡不同的一面,因此聆聽之後才能有所著重。究竟何謂聆聽?簡言之,聆聽就是聖子的基本態度;他生於父,來自父,從父接受一切,完全依靠父,徹底服從父。在天主聖三神學中說天主子是自我接受那自我給予的天主父,天主子基督建立的教會是在子內的天主子女,故教會自然應表達子的特色:聆聽、依靠和徹底服從天主父。
聆聽生活的天主概括兩面:向內聆聽信仰的團體,向外聆聽教會之外的世界。實際上,這是一件事實的兩面,因為教會就在實行它的使命時,成為「救恩的聖事」。例如去年神學研習會的主題為「建立地方教會」,不看向中國社會傳福音的一面,今年反過來注意對外傳播喜訊,把建立地方教會一事暫時擱置一旁。然而,在生活中兩面的聆聽需齊頭並進。
在信者團體中的聆聽可從三個角度來描寫。第一,心的聆聽。科學、理智無法觸摸和體驗信仰,這純屬於心的領域。心是以整體,以信仰,以直覺沉醉於天主的奧秘,無聲勝有聲,在此妙境中,天人遇合了。
第二,聆聽要求信仰團體的自我意識,是在內在靈修氛圍中的地方教會可聽見。如果地方教會遇到行動困難,其神修有待反省;如果地方教會富於神修,則教會往下扎根,天國愈行擴張,人若傾聽,敏感度強,容易覺察地方教會的特徵而著手行動。此外,也越會分享與合作,這是近七、八年來的現象,的確,地方教會的自我意識增長了。
第三,在個人和團體繼續不斷的分辨神類中聆聽。個人分辨神類主要在於坦蕩的良心,以開放和勇敢的態度面對自己,面對生活的天主,隨時準備好自己接受變化和成長,並且意識到自己內在各種不同的動向。至於團體辨別神類的重要方式是共同祈禱,分享經驗,悔改等等。系統神學的工作不是教導個人和團體怎樣實際的分辨神類,而是深入的了解個人和團體分辨神類的意義。因此分辨的更深神學內涵是在祈禱中傾聽天主的聖言,接受審判,死於自己,活於天主。希伯來書第四章十二至十三節論天主的話說:「天主的話確實是生活的,是有效力的,比各種雙刃的劍更銳利,直刺入靈與魂,關節與骨髓的分離點,且可辨別心中感覺和思念。沒有一個受造物,在天主面前不是明顯的,萬物在他眼前都是裸露敞開的,我們必須向他交賬。」假使我們把這樣的天主聖言時常置於眼前,自然要悔改淨化了。換句話說,推翻偶像,否定自持,不再把自己放在與天主相對的獨立存在地位上。
在一般的中國傳統思想中,容易陷入自恃的危險,由傅佩榮先生的演講可看出一二。我們身受基督信仰的人有待從中淨化。去年七月我在高雄壽山與佛教法師交談,其中一個問題是佛教所謂的自力和他力。法師明白我們所說的他力,但他不能接受這樣的一個他力。佛教認為在我內有佛性,靠自己的力量可以成佛,這是與基督教相當對立的思想。基督徒應知道不能依恃自己的力量,我們仰賴的是生活的天主。我們也要痛擊虛偽,除去我們一再帶上的假面具。中庸曰:「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在生活中時時反躬自省:我為何而愛?為己?為人?為天主?藉如此虛心的分辨,我們將和基督一起穿越死亡,度圓滿的生命。
在現代的中國社會聆聽天主三位的工程。教會是「救恩的聖事」,並非閉關自守的城堡,當它愈實現它的使命,愈是基督的教會。所以,它不僅內在的聆聽,同時也聆聽它以外的世界生活實況,因為同一的天主三位就在其中工作!
現在環視我們自身所處的中國社會,天主正積極的參與其歷史事件,等待我們去發覺。同樣的,它也需要我們以心、智聆聽,在中國人的自我意識或認同中聆聽和繼續不斷的分辨神類。
以心以智聆聽現代的中國社會,何以我們還需加上理智一項?既然我們生活在一個科技飛騰的時代,便不該忽視天主藉著人的研究所得而願告訴我們的,卻應以社會學,心理學和歷史學的成果來觸及現實社會的核心。譬如,因了家庭結構的改變,個人主義的抬頭,東西文化的交流等,引起中國意識型態怎樣的變化?我們以基督信仰的心靈去體驗,就會在這些人性的平面上,及社會記號的表達中與生活的天主相遇。
上述的聆聽要求中國人的自我意識,即在價值觀,理想,宗教,行為等上面的自我意識。在這樣的意識中,須追溯其本源。今日交通的迅速,人之間來往的頻繁,大眾傳播工具的廣泛影響,使世界縮小了,社會、文化也密切交融,但就在這樣似乎不分你我的境界中,人更渴求維持其本來面目的「我」。人如此,民族如此,國家亦復如此。向來稱「文化大融爐」的中國,也在尋求中國人的自我,自尊。在尋求,分享和交流中,自我意識就通過文化,語言,大眾傳播流露出來。
在個人和團體的分辨中聆聽。我們已經聽到昨天溫神父和房神父的演講,以及前面提到分辨神類的神學意義,無需贅述。只是應注意向外的分辨工夫不必設立新結構或組織,而在於加強原有的各組織的作用機能,使之盡量發揮作用。若我們真正在現代中國人的自我意識中傾聽,且加以分辨,不難洞悉天主在中國社會中早已進行的工作,而學習祂的方法,知道如何把福音傳給國人。也許我們的問題癥結不在於方法,而在於是否會聆聽和分辨。

四、時代訊號
在某些範圍內,地方教會要更細心聆聽時代訊號,訊號可分基本的態度和具體的問題範圍兩種。
以下的基本態度可以說是當今中國的時代訊號。首先看看臺灣居民的一般傾向:住在臺灣的中國人是在發展中;都市化,建立工業化社會,生活電氣化,經濟繁榮,打開外銷市場等。這種現象可用兩個字說出,即「發展」。每天翻開報紙,一連串的「發展」……呈現在眼前,耀人眼目,誰不意識到這明顯的時代訊號?那麼我們要問:它與傳揚福音有何關係?在「發展」的氣氛中如何使之配合福音?那些因素該消失?那些因素值得保留?
再看宇宙,包括天人一體,有著總體性的諧合,但不完全。到底它與天主的關係怎樣?需除去那些因素,而使之達到在基督內圓滿的整體性諧和?倫理的警覺與傳揚福音的關係又如何?是否我們受了西方的真理、法律的影響,疏忽了中國社會所重視的彈性?但我們不否認中國人的包容性是一個危險,不可能在基督內一切差不多,開放和接受到何種程度?我認為「無為」的態度是中國珍貴的傳統,這觸及中國文化的焦點;「無為而無不為」,「無為而治」,又道德經第七九章:「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為什麼我們不用這深刻的思想註解基督的逾越奧跡?是否這個傳統比人文主義更有助於我們滲入基督教的奧義?無為實在包涵著溫柔,謙遜的忘我的真髓。最後再問,個人價值的提高與傳福音的關係?與家庭的關係?個人第一,抑或家庭第一?目前迫切需要基督徒貢獻的是個人和家庭的諧和。
我們已經約略的提出一些突出點加以反問,現在針對臺灣社會列出具體的問題範圍。
1. 第四屆全國教務座談會的第一項決議案是中國家庭基督化。我們怎樣協助復興中國文化,維護家庭固有的美德,同時又剷除非基督精神的生活傳統?
2. 向中國社會傳揚福音。中國八億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五在大陸,百分之二在臺灣,百分之三在東南亞和華僑分佈地。面對這情況,如何展開我們傳播福音的工作?是否我們對大陸同胞肩負嚴重的責任?是否我們對地方教會的觀念,心胸太狹窄了?我們要如何準備自己?
3. 誰做最後決定?在實行地方教會的先知使命中,這使命意味著什麼?我們怎樣在傳福音中影響決定者,不是反對他,而是如何以耶穌基督的價值觀影響他?
4. 臺灣的六百萬工人,是否我們看到這問題的嚴重性?我們教會步伐好像比當地社會落後十年,結構亦復如此。去年教務座談會第八、九決議案都是有關社會工作,我們實在應協助他們實施。
5. 民間宗教的吸引力和佛教的復甦。為什麼我們沒有深入民間?是否我們應該降生到以人為中心的民間教宗,然後提昇他們到較高尚的宗教領域?我們怎麼分辨非基督教宗內有價值的因素,而去蕪存菁?
經過了研習會幾天的演講、反省、深究,我們已經比較清楚的知道傳揚福音要求的基本態度和方向。一個以心以智內外聆聽的教會刻不容緩,唯獨這在天主內的聆聽可以使我們在中國人的自我意識中分辨、履行先知使命,廣傳福音。

 


 
  1. 參閱一九七四年世界主教會議文獻。
  2. 教宗保祿六世在「傳揚福音」宗座勸諭第18號說:「對教會來說,宣傳福音是指將福音帶到人類每個階層中,並且由於它的影響從內部改造及革新人類」。
  3. 參閱梵二教會憲章16號3段;教會傳教工作法令7號3段;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22號6段;Il Sinodo dei Vescovi 1974, 89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