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單國璽  |

 

 

31
神學論集
(1977)p131-146
   

山地牧靈工作的反省與探討

 


單國璽

 

前言
今﹙六十五﹚年暑假,筆者有機會去山地做了兩個月的牧靈工作,和另外一位美國神父共同兼管四個堂區,照顧七千多位教友。這四個堂區的轄境非常遼闊,自埔里經過眉溪、霧社、春陽、廬山、清境、松崗、翠峰、發祥、合歡山、梨山、松茂、環山等地,約百餘公里。這條路線兩傍崇山峻嶺幽谷溪流,其間散佈著許多部落。較大的部落中大約都有一些教友。為了照顧教友,兩個月中翻山越嶺訪問許多部落。在教友較多的部落中,平均約停留四五天。一切飲食及行動均由教友安排陪伴,並且多次還住在他們的家裡,因此對他們的生活情況、風俗、習慣、以及宗教信仰,也能略為窺知一二。
輔大神學院房志榮院長,囑筆者將這兩個月在山地牧靈的經驗寫出,以供讀者參考。自認兩個月的經驗確實太短,不免有走馬觀花之感。但在教會的刊物上,很少看到討論山地牧靈工作的文章。因此不揣譾陋,將自己的些微經驗與觀察寫出,希望能夠拋磚引玉。更希望在山區做牧靈工作的同道多賜指教。

一. 建立基督化的部落

在我們這個急遽變化的時代中,新生的事物層出不窮,陳舊的東西已逐漸消逝。連臺灣偏遠的山區也免不了時代巨浪的衝激,固有的文化及傳統已不再受年輕一代人的重視。因了大眾傳播媒介的遍佈,山區中的生活及思想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因為教育背景的不同,家庭中老少之間對事物的觀念及評價也有了很大的距離。
一般年老的山胞對新生的事物感覺很難適應。電視、冰箱、洗衣機等現代化的庭用具,在較大的部落中已經相當普遍;物美價廉的衣服及食物等日常用品也很容易買到。化學肥料及新的栽培技術,使山地的農業經濟也提高了許多。這些新生的事物,對於山胞的生活,確實有了許多的改善。年老的山胞,雖然也感覺到這些新東西給他們帶來了舒服和享受,但是在他們心靈深處卻普遍有一種茫然若有所失的感覺。他們感覺自己年輕時辛苦所學得的耕種、打獵、編織等古老的技巧已經被新的技術所取代。他們感覺自己在年輕一代的面前已經沒有昔日老人應有的權威與尊嚴了。年輕的子女喜歡獨立的生活,不像昔日那樣依賴父母;結婚以後,大都各立門戶。從前的酋長制度已不存在,現在部落中的村里幹事,大率都是由受過現代教育的年輕人擔任。從談話中得知老年山胞大都有一種失落感,對昔日安定的部落生活似乎保有無限的懷念。
一般青年山胞,特別是受過國中以上教育的青年,因了大眾傳播工具對大都市五光十色生活的渲染,對於大都市大率都抱有綺麗的夢想,希望能夠下山淘金。根據統計,全臺灣二十六萬山胞中,就有兩萬多人抱著這種美夢,來到平地大都市中工作。但是這些純樸的山地青年如何能夠應付大都市複雜社會的環境呢?多次被欺騙,其至被剝削的經驗,已漸漸地使他們的美夢破滅了。山地清苦單調的生活不能滿足他們,另一方面大都市複雜社會的環境也難於應付,因此他們也有很嚴重的失落感。
山地部落古老的制度及生活成式,因了新時代浪潮的沖激,新生事物的不斷闖入,已經面臨到解體的邊緣。這是自然的趨勢,也不必為其惋惜。從另一角度來看,為改善山胞生活的水準,為提高山胞的教育程度,並使他們不致和現代文明脫節,這種改變也是有其必要的。但是從牧靈的角度來看,現在急待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部落的古老文化基礎上建立一個新的基督徒團體,使山胞教友在這個團體內,以基督的信仰為中心,團結在一起,得以滿足他們精神與物質生活的雙重基本需求,給予他們一種安全感,互助互愛,更容易度基督徒的生活,使他們不致失落在這個急遽變化的大社會中。
昔日的山胞認為部落就是他們生存的寄托與保障,酋長與長老是他們的領導及團結中心,部落中的每一個成員均應相依為命。每一個人都和自己的部落認同,不但穿戴同樣的服飾,而且許多部落的人在皮膚上還剌有同樣的識別標記。每一個人將部落的災禍當作自己的災禍,將部落的仇人當作自己的仇人,將部落的利益當作自己的利益,為了維護部落的重大利益,如果需要犧牲性命,亦在所不借。
昔日部落已組成的基本要素,在今天雖然已經有了許多改變,但是在一般山胞的心靈深處,還有其根深蒂固的影響。現在山地牧靈的首要問題,筆者認為就是如何在古老部落的文化基礎上建立新的基督化的部落,使山胞教友在基督的信仰內得到新的寄托與保障,團結與領導,以及在宗教信仰和物質生活兩方面互助互愛的基督徒生活。
山地古老的部落文化被新時代的巨浪衝擊得支離破碎,一般山胞,至少在下意識中,均有些茫然若有所失的感覺。在山區從事牧靈工作的人,如果能夠將教義深入淺出而有系統地給山胞講解。要特別領導和鼓勵他們自動自發地研讀聖經,讓他們對宇宙及人生有一個完整的基督化觀念,確實體驗信仰天主的人組成了一個大家族,他們則會從這個新的基督化的大家族中重獲已失去之昔日部落生活的安全感,心靈也能夠得到更美滿的寄托。基督化的部落有持久的新活力,也有適應任何時代及新環境的強強韌性;不會故步自封,不會和現代的文明脫節,不會和大社會隔離而形成特區;另一方面,它也不會隨波逐流,被時代的潮流所沖走而遭淹沒。
酋長制度已不復存在。但是山胞們總還希望在部落中能夠有一批精明能幹而又肯熱誠為大眾服務的領導人物。這些人物,不但在學識和辦事能力以及熱誠服務方面是傑出的,而且在宗教信仰和待人接物的品德方面也應該是別人的模範。牧靈工作者應該發掘這樣的人才,並加以悉心的訓練。欣聞南投山區教會已經擬定了一個周詳的領導人才訓練計劃。有了熱誠能幹的教友領導人才,一盤散沙般的山地教友才能夠精誠團結,共同建設並發展基督化旳部落—山地教會。
基督化的部落之特徵應該是:滲入部落生活每一層面之基督信仰價值觀的具體表現,尤其是教友們之間從宗教信仰自然流露出來的互愛互助以及精誠合作的精神。山地現有的部落,原來都是為了便於求生存,而自然結合成的。大的部落平均也不過三四百人,他們終日生活遊樂工作都在一起,彼此都能夠直呼姓名而交談,並且大都還有親屬關係。尤其是教友們,除了上述的關係之外,還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做基礎,若能彼此相親相愛,守望相助,精誠合作,不但可以改善他們的物質生活,而且更能幫助他們善度基督徒的信仰生活,同時也可以吸引其他山胞加入天主教的大家庭。
在山區從事牧靈工作的人,如果能夠細心研究昔日部落文化以及山胞們的生活組織形態,並深入觀察及運用現有部落的實際環境,假以時日,建立基督化的部落並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至少要比在人口流動性較大的都市以及平地人口密集的鄉鎮更為容易。

二. 研讀天主的聖言

一般山胞的生活是相當純樸的。他們每日生活在山林幽谷之中,往來於崇山峻嶺之間,仰觀藍天白雲,俯視碧澗流水,靜聽松聲鳥語。他們沒有很多的財產,但也沒有大都市居民那樣多的顧慮。他們習慣了樂天知命,也很容易感到滿足。他們大多數都心胸開朗,心直口快,也很容易流露出自己的感情。從自然的現象中很容易聯想到冥冥中的神明,遇到天災人禍,往往很自然地認為是上天的懲罰。在這方面,他們很相似耶穌時代的群眾。福音裡所講的故事和比喻,例如田野中的百合花、天空的飛鳥、撒種子的比喻等,也都很接近山胞們的生活環境。上述的事實也許是他們比較容易接受福音的重要原因之,根據統計,臺灣山胞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已經信仰了基督。
筆者到達山區後,第一次在春陽舉行聖祭中講解聖經的時候,便觀察到山胞教友對天主聖言的饑渴。為了證實他們是否真正對天主的聖言發生興趣,在以後的幾次彌撒中,筆者便取用了更長的時間講解聖經,細心觀察他們的反應到底如何。他們不但沒有倦容及坐立不安的表示,而且注意力更為集中,面部隨著聖言的內容而流露出喜悅、興奮、滿足、哀傷、同情等各種不同的表情。以後的事實也證明筆者的觀察正確無誤。和他們相處的時日略久一些,他們便自動地要求筆者每天晚上給他們講解一段聖經。
為滿足他們對天主聖言的饑渴,筆者便提議成立一個聖經研究班,立刻便有三十餘位成年教友報名參加。開始的時候,筆者給他們約略地介紹了聖經的內容、性質、價值、寫成經過、以及研究聖經的方法等普通的知識。然後便給他們做了幾次研讀聖經的示範。他們愈研讀愈有興趣,每日風雨無阻前來參加。夏天原是山胞一年中最忙的季節,白天大都到很遠的山林中工作,晚上還要用很長的時間研讀聖經,甚至深夜而不願意離去,多次需要筆者藉口提早趕回霧社而勉強他們回家休息。兩個星期後,他們已經學會了如何研讀聖經,而且筆者又必須到許多較遠的部落去照顧其他的教友們,便請當地的傳教員繼續領導他們研讀聖經。但是兩個月之間,筆者每次從較遠的部落返回霧社休息的時候,必定設法晚上去春陽參加他們的聖經研究班。
在其他的部落中,筆者也體驗到教友們同樣地渴慕天主的聖言。因此除了彌撒中的講道及白天的兒童要理班之外,晚上必為成年人講解一些聖經。特別那些和他們日常生活有關的章節更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引以為憾的是需要拜訪的部落太多了,在每一個大的部落中,最多也只能夠停留四五天,沒有能夠引領教友對聖經做更深入地的研究。
現在還沒有完整的山地語翻譯的聖經。雖然三十歲以下的山胞大都可以讀國語,四十歲以上的山胞大都可以略讀日語,但是山地語言還是更容易幫助他們了解天主的聖言,為此山地語的聖經還是有其必要。如果因了人力物力的困難,一時無法將全部聖經譯成山地語言,至少應設法早日將新約譯出,以滿足山胞對天主聖言的饑渴。
大多數山胞都具有歌唱的天才及豐富的想像力。如果能夠將聖經的重要部分,用山地語言有系統地編成生動的故事或歌劇,配上他們所喜歡的音樂,製成錄音帶或唱片,不但可以幫助山胞認識天主的聖言,而且在傳教士不足的地方,還可以代替講道及增進教友團體祈禱的氣氛。八月初筆者將此一構想向賴德惠神父談及,他立刻表示贊同,並請黃傳道員準備了幾個聖經故事,配以適當的音樂,製成錄音帶。實驗的結果十分良好,教友們非常喜歡聽這些錄音帶。
山地本堂管轄的地區平均都很遼闊,交通既不方便,教友們所居住的地方又非常分散。在山地傳教的神父人數不但日益減少,而且平均年齡又與日俱增。偏遠部落中的教友一兩年之中也很難見到神父,參加彌撒,領聖體,辦告解的機會越來越少。在這樣的環境中,保持宗教信仰及善度教友生活,確非易事,如果能夠教導山胞教友養成熱愛研讀聖經的習慣,即使他們長時期領不到聖事,也可以在聖經中得到天主聖言的滋養,與天主接近,培育信仰,學習祈禱,使他們在宗教信仰方面日益成熟。

三. 禮儀山地化的問題

教會的公共禮儀,是信仰基督的人在現世所組成的團體之宗教情操的表現,藉著一些象徵性的行動,表達天主聖言所啟示的救恩奧蹟;一方面在追憶救主耶穌基督之死亡與復活的奧蹟時,表達天主對世人的慈愛與救恩;另一方面在世人蒙受這種救恩時,對天主表達信望愛以及崇敬、讚頌、感謝、懺悔、祈求、皈依、奉獻等宗教情操。
禮儀本地化的中心問題,便是如何取用當地民眾所有的文化、傳統、習俗、語言、禮節,以及宗教情操等,表達天主聖言所啟示的救恩奧蹟;使當地民眾在與天主相遇時,能夠更容易也更深刻地體驗到天主對世人的慈愛與救恩;同時對天主也更容易激發活潑的信、望、愛以及崇敬、讚頌、感謝、懺悔、祈求、皈依、奉獻等宗教情操;藉以增強當地民眾與天主的親密交往。
在這個新舊交替急遽變化的時代,討論禮儀山地問題的時候,必須兼顧山地固有文化的背景,以及臺灣現代教育的特色和社會將來的趨勢,才不會有所偏差。
(一)從山胞的固有文化背景看禮儀山地化的問題
山胞的部落生活以及社會關係,都是相當單純的。因了高山峻嶺的隔絕,以往很少與外界接觸。他們生活在大自然中,每日所接觸的,除了本部落的人之外,就是周圍的山川、溪流、日月、風雲、花草、樹木、雨露、閃電、昆蟲、鳥獸等具體的事物。他們日常談話大都以這些事物作題材。他們沒有很多抽象的觀念,也沒有文字,能夠運用的詞彙也很貧乏。他們的內心感受及宗教情操,既然無法用文字表達,也不便用語言盡情地說出,所以只好借用舞蹈與歌唱了。因此舞蹈與歌唱成了山胞表達內心生活的主要工具,也是山地文化重要的一環,在山胞的節日慶典以及祭神禮儀中都是不可缺少的。
大多數的山胞都是天生的歌唱家。暑期中,在各部落為學生所組織的要理班裡,屢次看到修女或傳教員教聖歌時,只須領唱一二遍,小朋友們就能正確地重唱起來。連背上啞啞學語的小孩子,也能跟著小姐姐小哥哥一起哼著。
山胞在唱歌時,往往把整個的人都投入在歌聲中了。他們的七情六慾都可以用歌聲來表達。教會如果能將基本的教義編成歌謠,配以適當的音樂,不但可以加深他們的教義知識,而且還可以培養他們的宗教情操,增強他們的信仰生活。如果能夠配合各種聖事及主要禮儀的內容,創作一些虔誠的禱詞,配上他們所喜歡的音樂,不但可以使他們更喜歡主動地參與聖事和禮儀,而且還可以使他們感覺聖事和禮儀變成了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山胞在工作或走路時,大都隨心所欲地哼唱著他們所熟習的歌曲。優美動人的聖歌也能夠成為他們日常不離口的歌曲。
在我去過的十餘個較大的部落中,每個教堂幾乎都有音響設備,但是很少使用,也缺人細心保管,大都已經損壞或有故障。基督教的牧師們,大都很了解山胞的心理,盡量利用音響設備,播放他們喜歡聽的音樂,早晨與晚上播放一些聖樂與禱詞。希望天主教的牧靈者,也能善加利用這些現代傳播工具。
山地的舞蹈,也是最能夠表達山胞的感情及精神生活的藝術之一。山地的舞蹈大多是團體舞,任何人都可以參與。任何一塊空曠的地方都可以當作舞場。山胞在舞蹈時,口中常伴以歌聲。如果能將一部分禮儀與祈禱以舞蹈來表達,也許給山胞們的感受更深刻更生動。暑假中,許多部落中的教友們為了表示對筆者的歡迎或感謝,屢次是用歌舞表達的;他們多次還邀請筆者和他們共舞。在共舞時,筆者確實感覺和他們之間的距離縮短了很多,有時甚至完全消除了,變成了他們中間的一分子。
山胞們雖然早已放棄了獵人頭祭神的習俗,但是對於天災地禍和他們個人的過失及整個部落的罪惡之間的因果關係,還是非常敏感。因此對於彌撒聖祭及追憶耶穌苦難聖死的拜苦路等禮儀都能夠深受感動。聖母升天節,筆者曾去曲冰佈儂族部落舉行聖祭。當時聖堂爆滿,彌撒中教友應該對答的經文,全部以佈儂語唱出。整個彌撒好似一臺歌劇,每一位參與者都是演員。這一臺彌撒長達兩小時,但無人有倦容,因為他們真正地參與了,也施展了他們的歌喉,唱出了他們對天主的信望愛之心聲。
筆者並不主張每臺彌撒都要取用兩小時的時間。但在幾個較大的節日,不妨將時間延長一些,讓教友們盡情地浸潤在禮儀所表示的救恩中。筆者在這裡所願強調的是,注意山胞們的文化背景,在禮儀中盡量採取山胞們所喜愛的歌舞,使他們更易於和天主接近,彼此之間也更容易共融而分享基督的救恩。
(二)從臺灣現代教育的特色及社會將來的趨勢看山地禮儀的語言問題
在山地從事牧靈工作者,對禮儀用語的問題大約有三種看法。第一種意見認為:在山地舉行的禮儀應該全部採用山地語言,以符合禮儀本地化的宗旨。第二種意見認為:應該全部採用國語,因為年輕的一代都接受國語教育,並且許多山地青年的國語詞彙遠較他們的山地語詞彙更為豐富;山胞到平地的機會越來越多,如果習慣參加國語禮儀,到了平地很容易參與其他教友們的宗教活動。第三種是折衷的意見,建議主要的禮儀用國語舉行,而讀經講道以及教友們應該對答的經文則盡量採用山地語言,所根據的理由是上述兩種意見所根據之理由的綜合與折衷。
現在談山地禮儀用語的問題,除一般的原則外,也不得不注意臺灣現代教育的特色及社會未來的趨勢。自從臺灣光復以後,在政府大力提高國民教育水準努力之下,國語在山地已經相當普及,四十歲以下的人幾乎都會講。山胞沒有自己的文字,所有的讀物,所看的電視電影,所聽的廣播,所唱的流行歌曲,幾乎全部都是國語。筆者由兩個月和山胞的接觸經驗中得知,一般青年山胞用國語表達的能力普遍地較用山地言為強。在講道時請他們做翻譯,他們往往找不到合適的山地語來表達道理的含義,多次借用國語之類似名詞加以補充。
山地青年的教育水準不斷提高,到平地求學就業的人數也日益增多。山地的交通不斷的開發與改善,和平地人的接觸也日益頻繁。臺灣的人口不斷增加,大規模地開發山地也勢在必行。社會未來的這些趨勢都在告訴我們,國語在山地的應用愈來愈廣。
但是另一方面,在禮儀生活中,也不得不注意四十歲以上山胞們的需要與困難。他們雖然大都可以講幾句國語,但不易流暢地表達他們的思想。連會講國語的青年山胞,聽到自己從小所說的本族的語言,也會特別感到親切。
為了以上的各種理由,筆者對山地禮儀用語的意見,比較接近第三種折衷的看法。家庭祈禱會,聖經研究班等非聖事禮儀,以及個人的祈禱,和只為個人或少數人所施行的聖事,例如聖洗、告解、堅振、婚配、病人傅油等聖事禮儀,應盡量採用山地語言舉行。至論彌撒聖祭,除了讀經、講道、聖歌、信友禱詞等用山地語之外,其他部份最好用國語。因為臺灣地方不太大,山胞下山求學就業以及探親的機會愈來愈多,在平地參加彌撒聖祭時,不至感覺不能適應。同樣,平地人到山區工作或居住時,也能夠參與山地教會的彌撒聖祭,而不會感覺太大的差異。

     四、山地牧靈與山區社會發展的問題
如果牧靈工作也包含社區發展的工作,換句話說,如果推動社區發展,革除社區陋習,改善社區生活環境,提高社區民眾生活水準等努力,也是牧靈工作的一環,在山地服務的傳教士,就不得不注意以下幾個迫切而急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一)倡導戒酒運動

酗酒的惡習在山區相當普遍。暑假中筆者在往來各部落之間探望教友們的時候,多次遇到一些醉臥路傍的酒仙。還親自看到一個因酗酒過量而暴斃的人,並去他家中安慰他的家人。據同一部落的人說,他是兩年之內在他們部落中第六個因酗酒過度而暴斃的人。
酗酒不但浪費金錢,使人消沉而遊手好閒,而且還使人的神經慢性中毒,傷害健康;並且醉後失去理性,往往與人爭吵鬥毆,做出許多傷害別人及擾亂社會安寧的事端。
山區氣候較冷,空閒的時間較多,下雨的日子也較多,並且缺乏正當的娛樂設備。因此許多便以飲酒取暖解悶。時日一久,養成了酗酒的習慣。平地人很了解山胞的嗜好和弱點,往往以酒作為山胞勞力工作的代價,或以酒換取山胞的土產。
傳教士若能以宗教信仰潛移默化的力量規勸山胞,並積極地倡導正當的娛樂,組織戒酒勵志會,大力宣傳酗酒的害處,假以時日,定會將山胞從酗酒惡習的桎梏中解救出來。

二)積極推動儲蓄互助運動

自從臺灣光復以來,政府不斷努力提高山胞的生活。有些山區引進了具有高度經濟價值的水果,山胞的收入也有很顯著的改善。但是大多數的山胞以往過慣了樂天知命的生活,很少有較長遠的打算,沒有預算,有錢就花,缺乏儲蓄的習慣。最近幾年,因著教會的努力提倡,儲蓄運動在山地已經有了相當良好的成果。但是此一運動還有加強的必要,不但可以鼓勵社員們儲蓄更多的金錢,而且還可以將此一運動更加推廣,邀請更多的山胞參加。
儲蓄互助運動,不但可以培養山胞們節儉儲蓄的美德,而且還可以訓練他們深謀遠慮,為家庭做預算,為子女預籌學費,為事業奠定基礎,以應付新社會複雜的環境。更重要的還是培養他們節儉和互助互愛以及精誠合作的精神。
為能辦好儲蓄互助合作社,必需培育一批了解此一運動、並對此一運動發生興趣、而且具有熱誠服務精神的領導人才。臺中天主教社會服務研究院的負責人王武昌先生,對於訓練儲蓄互助社的幹部人員非常熱心,曾經多次為山地儲蓄互助社的幹部人員舉辦訓練班和講習會,並且還時常親自或派別人去山區指導社務。希望在他的熱心推動之下,山區的儲蓄互助運動能夠有更輝煌的成就。

(三)產銷合作

山胞們大都沒有經商的經驗,更缺乏產銷合作的構想。他們辛苦所種植的水果、蔬菜、香菇、木材等,以及他們編織或雕刻的藝術品,大都由中間商人所收購,價格偏低,利潤大都被中間商人所得。
如果能夠訓練山地青年,向他們灌輸產銷合作的觀念,使他們了解產銷合作為山胞的經濟利益如何重要,再授給他們產銷合作的技術,加以組織訓練運用,便可建立產銷合作制度。這樣一定可以改變山地現有的經濟活動形態,也可以提高山胞的生活程度。
為能有效地建立產銷合作制度,除了發掘和培養能幹的領導人才之外,還需要有資金配合。儲蓄互助社的資金也許在這方面可以發揮它的作用,此外還可以向政府有關機構貸款。
健全的產銷合作一貫作業,需要有健全的連鎖機構及組織網加以維持。除了在山地設立收購網及集中站之外,還需要組織快速有效的運輸系統,以及在平地及大都市的推銷網。如果願意進軍國際市場,在國外也應該有承銷的人或機構。

(四)水土保養

最近幾年,在有些山區,大量地種植了許多具有高度經濟價值的水果及蔬菜。但是許多人貪圖眼前近利,而不知好好地保護山地的土壤。每次大雨或颱風過後,常會看到許多新開墾的良田流失,有時甚至整個山坡坍塌下去,流溪中往往黃浪滾滾,夾帶著樹木石塊順流而下。這樣地濫墾下去,不但會破壞下游的發電設備,縮短水庫的壽命,而且也會改變山地的生態,能夠使原來生氣盎然的翠綠景色消失,而變成光禿悽涼的荒山。如果為山區的發展作長久的著想,如何推行水土保養運動,確實應該是山地迫切的社會問題之一,希望政府有關部門及傳教士們都加以重視。
    ﹙五﹚  提倡山地藝術
山胞的編織及雕刻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受國內外收藏家的喜愛。但是因了近代機械所生產之物美價廉的商品打入山地之後,山胞傳統的編織及雕刻也有了很顯著的式微現象。許多年輕的山胞,已不再學習這些祖傳的古老藝術。
山區的冬季較長,因為氣候寒冷,約有四五個月不便種植農作物。如果能夠利用這段農閒時期,組織山胞們學習祖先所傳下來的編織及雕刻藝術,不但可以保持發揮他們的傳統文化,而且還可以調劑漫長單調的冬日生活。如果能夠大量的生產製造,不但可以改善山胞們的生活,而且還可以為國家賺取大量的外匯。
    ﹙六﹚  創設娛樂場所
山胞們自幼生活在大自然中,天性開朗,活潑好動,男女青年皆喜愛運動,尤其喜愛各種球類。各堂區若能多建造幾座球場,組織幾個球隊,時常給予訓練,舉行球類競賽,舉辦小型運動會等活動,不但可以促進山胞們的健康,而且還可以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
山胞們無論男女老幼皆喜歡歌舞,如果能夠給他們組織一些歌詠團及舞蹈隊,加以訓練,舉行競賽觀摩,不但可以調劑山區單調的生活,而且還可以培育正當娛樂的習慣,而戒除其他惡習。

   結論
教會若願在某一地區生根植基,並願在當地人民身上充分地發揮救恩聖事的效能,就必須「降生」在當地的團體中間,和當地人民的生活結合為一。為此在臺灣山地牧靈工作的首要目標應該是建立基督化的部落;一方面保留部落文化中最優良的傳統及構架,另一方面注入基督信仰新的精神與活力;使山胞教友一方面能夠保持並發揚自己固有的文化,另一方面也能夠更容易地善度基督徒的生活。換句話說,建立基督化的部落,就是使教會—救恩的聖事—「降生」在部落中間,並使信仰—基督徒的作證—和山胞教友們的日常生活結合為一。
要建立建全的基督化部落,首先必須培養並堅定山胞教友們的信仰基礎—對天主救恩的認識。研讀天主啟示的聖言便是培養和堅定信仰基礎的最佳方法之一,在神職人員缺乏及不容易領受聖事的情況之下,也許是唯一最具有深度的方法。
聖事禮儀是表示天主救恩奧蹟的記號,也是蒙受救恩的世人對天主表示信望愛以及感謝和讚頌等情操的宗教行為。為此除了聖事禮儀本身不可更改的部分之外,在舉行這些聖事時所採取的語言和儀式等,應該盡量適應山胞們的文化、語言、習俗、藝術等,以冀山胞們在聖事禮儀中更容易地與天主接近,也更容易地促進和團結基督化的部落生活。
如果改善社會生活環境的工作也是宣傳福音工作的一環,牧靈工作者就不得不注意山胞們所遭遇的重大社會問題,並設法協助解決或預防。這些間題通常和基督化部落的建立、發展以及存在都有密切的關係。
在山區從事牧靈工作的同道,如果能夠研究並有效地解決上述的幾個問題,山地教會不但會有光明的前途,而且還可以做平地及大都市教會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