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新約全書現代中文譯本」之後(見神學論集(26)書評),今年又有這部新譯本的出現,實在是中華基督徒的喜訊。新譯本的特點,正如該書序言所說,在於它是第一本由華人聖經學者集體翻譯的聖經,是直接由原文翻譯的。這兩個「第一」合在一起,並不適用於一切至今譯成中文的聖經,包括基督教和天主教所有的一切譯本。基督教由一八二二年的最初譯本,至一九一九年出版的和合譯本,在近一百年的時間內出過八種聖經譯本「都是西教士個人埋頭苦幹的心血結晶或同心合力的集體產品」。至於天主教一九六八年所出的思高聖經合訂本,主要也是「西教士」雷永明神父的「心血結晶」。去年出版的「現代中文譯本」雖由華人譯出,但不是由原文,而是由英文譯出。只有新譯本同時合併了兩個第一:由華人翻譯,由原文譯出。
新譯本是由美國樂可門基金會(Lockman Foundation)提出經濟資助,由來自港、臺、菲、星、及北美各地的聖公會、浸信會、播道會、循理會、中華基督教會、信義宗、宣道會、改革宗、中華傳道會、獨立教會等各宗各派人士,在一九七二年成立中文聖經新譯委員會,負起由華人重新翻譯聖經的工作。他們用四年的時間完成了新約的譯事,今後要繼續翻譯舊約,這實在一件壯舉,值得所有的中國基督徒喝采。我也願為這計劃祈禱,使它如期完成,再獲得兩個第一。
為何常要有新的譯本呢?因為任何譯文總不能道盡原文的本意,而常有改進的可能。此外翻譯的兩端都在變動,人對原文的了解在不斷進步,用來翻譯的文字──此處為中文也在不斷地演變。因此為不懂原文的人,多種譯本常能幫助他把握聖經的原意,並在用聖經時有所選擇。今將上文提過的三種最近的譯文並列如后,讓讀者自己加以比較,所選的段落是若望福音第十九章31~37節:
思高:一九六八
31猶太人因那日子是預備日,免得安息日內──那安息日原是個大節日──屍首留在十字架上,就來請求比拉多打斷他們的腿,把他們拿去。32兵士遂前來,把第一個人的,並與耶穌同釘在十字架上的第二個人的腿打斷了。33 可是,及至來到耶穌跟前,看見他已經死了,就沒有打斷他的腿;34但是,有一個兵士用槍刺透了他的肋膀,立時流出血和水。35那看見這事的人就作證,而他的見證是真實的;並且「那位」知道他所說的是真實的,為叫你們也相信。36這些事發生,正應驗了經上的話說:「不可將他的骨頭打斷。」37經上另有一句說:「他們要瞻望他們所刺透的。」
現代中文譯本:一九七五
31那天是逾越節的前夕,隔天,又是特別神聖的安息日。猶太人為了要避免安息日有屍首留在十字架上,就去要求彼拉多叫人打斷受刑者的腿,然後把屍體取下來。32兵士奉命去,把跟耶穌同釘十字架的頭一個和另外一個人的腿打斷。33他們走近耶穌,看見他已經死了,就沒有打斷他的腿,34但是有一個兵士用槍刺他的肋膀,立刻有血和水流出來。35(這是親眼看見這事的人可靠的見證,他知道他的見證是真實的,為的要使你們也信。)36因為這事要應驗聖經上所說的話:「他的骨頭,一根也不折斷。」37另外有一段經文說:「他們要仰望自己用槍刺的人。」
新譯本:一九七六
31因為那天是預備日,為了要避免屍體在安息日留在十字架上(因為那安息日是個重要的日子),猶太人就請求彼拉多打斷那些被釘十字架的人的腿,把他們拿下來。32於是兵士來了,把和耶穌一同釘十字架的那兩個人的腿都先後打斷了;33他們來到耶穌那裡,看見祂已經死了,就沒有打斷祂的腿。34但是有一個士兵用槍刺祂的肋膀,立刻有血和水流出來。35那看見這事的人已經作證了,他的見證是真實的,他也知道自己所說的是實在的,使他們也相信。36這些事的發生,是要應驗經上所說的:「他的骨頭,一根也不折斷。」37另有一處經文說:「他們要仰望自己所刺的人。」
將這三種譯文比較一下,我們會發現,翻譯的工夫的確常能改進。第二種譯文讀起來順口得多,也很忠於經文的原意。但有人也許覺得那不是由原文,而是由英文譯出的,難免有點不自在。那麼還有第三種譯文,這是由原文譯出的,可說採取了前兩種譯文之長,而使之合乎今日的人說話的語氣。
新譯本與現代譯本的佈局非常接近:前者有一○八條「附註」(即異文或比較靈活的譯法),一五一條「詞彙淺釋」;後者也有一一一條「不同抄本及譯法淺註」,一一三條「名詞淺註」。這可視為基督教聖經局部接受了天主教出版聖經的方法,即加以附註和解釋,以幫助讀經者了解聖經。不過這些註解還是很有限,並決不涉及道理的問題,免得人的話混淆了天主的言語。
新譯本帶來的新進步,筆者曾注意到以下數點:
1 新約中的度量衡換算公制,幣制則採用中國化的表達方式。這樣長度用公尺,距離用公里,重量用公斤,容量用公升,幣制用不同大小的銅錢和銀幣,十分清晰而準確。尤其在英國殖民地的香港,不用英制而用公制,表示譯者們和抉擇人既開明,又有遠見。
2 引徵聖經章節找出了一個聰明,實用而一貫的系統。用中文普通號碼一、二、三、......指章,用國際阿拉伯號碼123......(因此不可視為外國字)指節,是最清楚、最簡便的方法,連章節之間的點或撇都可省去而毫無混淆的危險,真是何樂而不為?神學論集及聖經神學辭典經過多年的演變才採取這一引徵的方式,而新譯本不約而同的採取了這一方式,實在勝過了思高及現代中文譯本的引徵法(二者均僅用阿拉伯號碼,章節易於混亂)。有些人也許出自使聖經中文化的好心,喜用大寫的壹、貳、三......指章,用普通的號碼一、二、三......指節,這固然沒有什麼不對,但有點自找麻煩。其實中文大寫的號碼能有很好的用途,就是用壹、貳、三來指若望一書、二書、三書,章節則按照其他各書的引徵法,這就是新譯本所用的方法。如此若望福音與若望的三封書信、尤其是若望一書就不會相混。
此外,由一節到另一節不用一直而一橫,如創三五22-26(非22-26);要指一節及下面各節,在該節後加一「起」字,如創十四17起;要指數處及其他處用「等」字,如賽六五16、耶二八6、啟五14等;要指一節及下面有關各節(不必是延續的),在該節後加「以下」二字,如申二七17以下。這都是一些恰當、簡便,而又十分適合中國語文的寫法,雖然是些小小的細節問題,但在中文聖經界的確是些有意義的創新做法,值得愛讀聖經的人重視。
3 全書的編排、印刷、裝訂可稱一流。舉一個細節來說,目錄的每部書名及相對頁碼都排在頁底,不但美觀,並且看來舒服,節省讀者的眼力。凡例(4)所說的有些字旁有+號,表示參看附註,也就是說這裡有不同的原文或譯法。現代中文譯本雖在書末有同樣的安排,在經文中卻缺了這個+的指標。每頁上面的書名及章數不排在正中,而排在靠外的頁旁也是為了讀者翻閱尋找的方便。
由以上種種看來,中文聖經新譯委員會諸同仁,不但專心,而且精通,正符合序言所說的「這半個世紀以來,華人聖經學者日益成熟,人材輩出,重譯中文聖經的時機已經成熟。現在新約全書業已完成,且有如此好的成績,我們敢期待該委員會同仁,能再接再厲,精益求精,不斷吸收新知,改進方法。因為翻譯舊約還須付出極高的代價,但歐美諸國已有前例在先,可供諸君參考。筆者從前已介紹過新英國聖經及新美國聖經如何譯出──都經過了三十多年的奮鬥(見神學論集(14))。以後還想介紹法國不久前出版的大公聖經譯本──舊約部分。一旦由華人聖經學者將全部聖經由原文譯成華文,那將是值得額手稱慶的日子,望好天主賞筆者有生之日能夠見到那一天!阿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