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近幾年來,基督教界的祈禱方法有復甦的趨向,而另一方面也在其它宗教的祈禱方式中,尋求奔赴天主的途徑。比如在研究禪學日盛的風氣下,基督徒會問: 「這種方式也適用於我嗎?」因此筆者提出一種適合基督徒靈修生活的路程,來回答這問題。(註)
這路程使人深入自己的意識。而在基督內,讓這意識在一超越自己的領域中展開,於是我們不再依靠「我以外」所發現的基督。超越自己的意識,為基督徒而言,是在基督內實現的。基督邀請人分享祂自己的意識,卻也不剝奪本身的意識;祂向人們展開祂意識的奧理時,也啟示了天主父,因為父就是基督意識的根源。
這路程有三個主要的階段──「在我內」,「在基督內」,「在天主父內」,全是內在而不斷深入的路程。
註:參閱「祈禱的藝術,鐸聲雜誌」第三十卷第十二期,民國六十四年一月一日。
x x x
為意識「我的」、「基督的」和「天主父」的奧理,我們提出下面七個步驟。人並不需要刻意地去反省或分析,只要「全神貫注」在奧理中,好像一個人等待奧理來啟示他。
這路程儘可能的簡單:從表面的意識,引領人到達更深的意識;也可以說從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到達另一個超越自我的意識──基督的意識,然後在天主父內獲得更深的意識,祂是一切意識最終的根源。
x x x
第 一 步
第一步將我的注意力轉移至內在的我,引我到內心的深處,使我完全意識到我是什麼,同時也引我到別的人和一切事物的內心。
一切存有的事物,有它的外在和它的內在;有可見的一面及可見的一面。然而我們有一種能力,能發現一切存有的內在,即是說發現它們的奧秘。
在第一步中,我以全部的注意力發覺一切存有內在的奧秘,比方在花草、鳥獸和山水中,特別是在我以內,我們開始發現力量、生命和意識,它們是宇宙萬有的深度。而我內最深的地方,就是「我的意識」。聖保祿常常提到我的內心、內在的我、隱藏的我。(參弗三16~17)
當我起程時,這個「內在的人」好像離我很遠,可是如果我注意它,它會在我的意識中顯現......這簡單的關注,帶我往力量、生命和意識的根源,而在信仰中,我凝視萬物最終的根源。
我從一個完全「外在」的意識,逐漸移向一較「內在」的意識,而為達到這較深的意識,我需要跨過我意識的外圍地帶。所以,第一步完全是動態的,不斷地超越,不斷地深入,脫離感性,以進入靈性世界。
我離目標還很遠,但我知道往哪裡去。如果我全神貫注於我四周事物的奧理,特別是我內在的奧理,為這第一步已經夠了。然後,我被引導到另一個階段,也就是第二步。
第 二 步
第二步是在我所體會的事物奧理內憩息。這是一個完全向內的移動,朝向我的內心,使我意識到「我是什麼」。
一切好像很安靜,我無止境的深入,發現我的內在。而在我的深處,從我的深處,我體會到萬物的深處,我憩息在其中。
我意識到的我自己,在內心透明澄清時,得到一種平安,也充滿著喜樂。雖然我並不積極的存想天主活在萬物內,卻還是可以在目前我所達到的意識內憩息。我知道天主臨在我意識的最深處,但這樣的念頭不必常常顯露出來,可是為避免靈修上自我陶醉的危險,還是應該時常想起天主的臨在。
這個深入內在的我,不應該使我封閉自己;相反地,他越深入,就越向別的人開放,因為只有經由深入內在的我,才能與別人溝通,這在友誼和愛的關係中是很明顯的。為我的靜觀也是一樣,它愈使我深入我的中心,就愈使我妙悟我與萬物是合一的,特別是與我所愛的人們合一。
危險的是,人停留在「飽滿」的狀態,而自以為達到最後的階段。所的神修家都提醒人不要自滿於當前的狀況。為避免自滿的危險,而不斷地關注奧理,我在所體驗的深刻平安中,可以簡單重複的說:「天主!天主!天主!」或是「主耶穌!」或是任何的呼求。這呼求會使我的心靈注重天主的臨在,無論這臨在是如何地隱藏在我心中。這樣,我在我內感受到平安與富足,卻也永不自滿自足。
在第二步中,我真是萬物的中心。我知道天主在我內,隱藏著但也是生活著的。就是在我內,我以信仰發覺祂;也是在我內,在一奇妙的意識中,我體會到與一切存有的和諧。一切都在我以內……這是人最大的奧秘,他的心是天主臨在的地方。
然而不久,在意識我自己與事物奧理的更深處,我向一更深的意識展開自己,這意識對我說:「來吧!」基督不斷地對我說:「在你內,你的住所內,發現了我;你來到我的地方看我吧!我要與你分享我的奧理。」
第 三 步
第三步把我從休憩中拖出來,再使我上路,使我越過在自己意識中所得的飽滿,而全神貫注於比這更深的意識。
走到這裡便可以發現,這路程的奇數步驟,都是讓人關注一超越世界,移向另一個意識中心;相反地,偶數步驟都是憩息的客棧,讓人體驗內在的意識。
在第二步中,我已經達到相當深的意識,意識自己和事物的奧理。而第三步叫我再上路,引導我往最終的奧理──絕對意識。
在意識自我時,我意識到我的生命是從超越我的而來。從自然律來看的確如此,因為我的生命真是從天主來的;從恩寵來看更是如此,因為我與天主密切的生命是從基督而來,在基督內實現的。
此刻,我聽基督再三地對我說,祂要與聖父、聖神一起住在我最深處。祂用葡萄樹的比喻使我了解,沒有祂我什麼也不能做,因為祂是我的生命。
因此我再起程,從我意識自己所達到的最深處,我發現只有在另一更深的意識──基督自己的意識中,我才能完美地意識自己。於是,我離開我所達到的意識,以信仰為前導,向基督邁進……我意識到祂臨在我內,我要在祂自己的意識內尋得祂。
當我要離開我寧靜的住所,而往前邁進時,可能會有一種流離失所的感覺。然而我全神貫注呼喚我的聲音,在信德中毫不畏懼的前進;在基督的光明內,我趨向他自己意識的奧理。
這個行程不是一兩天可以達到的!在福音中,基督不斷地邀請我們回頭歸向祂;保祿也告訴我們要全力往目標前進,他說:「為奪得基督,我只顧向前跑。」但是,邁進這階段的人,會遇見一些沙漠、黑夜、巨大的磨鍊、誘惑以及懷疑......
如果人沒有信仰是不能越過這階段的,因為除了父以外沒有人認識子,而除了子以外沒有人認識父。因此我在基督的光明內前進,祂為我照明我自己,祂自己以及父。
這第三步只有在福音的光照下才能實現。我必須超越我自己的知識,以接受基督的知識。我必須放棄人性的判斷,以讓基督的判斷成為我的判斷。我必須讓基督的意識作為我生活的中心。
第 四 步
第四步使我覺悟到基督自己的意識,而憩息在祂的意識中。
我已經離開我的住所,此刻在基督的住所內。我捨棄了我自己的生活,為度祂的生活。基督不是從外面向我表達自己,向我展開祂的奧理,因為祂在我內,而我也在祂內。祂讓我分享祂自己的意識,因而給予我的意識一個新的深度。祂從四面八方向我展開祂自己及我自己奧理的無限。
保祿意識到他明瞭基督的奧理,而敢寫給厄弗所人說:「你們照著讀了,便能明白我對基督的奧秘所有的了解」(弗三4)。保祿的了解,是在與天主聖子生命的結合中獲得的,因而他也寫過:「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迦二20)
無論我與基督的結合有多麼密切,祂為我永遠是一個奧秘,我愈認識祂,我愈發現祂的偉大。因此,我應該不斷地關注基督「是什麼」的奧理;而只有在父內,我才能意識到這奧理的廣、寬、高、深。
我應當使我生活中所有的一切──我所是,我所知的一切,都幫助我從內在關注基督的奧理;而最重要的是,我應該求父幫助我認識子,因為只有父才認識子。
在這第四步中,我在子內觀看父,認識父;在基督的自我意識中,我發現祂的父,正如基督給斐理伯所說的:「誰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若十四8~10)。的確如此,因為父在子內,子在父內......現在祂們在我內,我也在祂們內。抵達這個階段,我在基督內體會到萬物,因為祂是一切存有的意識。在第二步時,天主讓我在自己內發覺祂;而在這第四步中,我在基督內看見一切──祂自己、天主父、我自己和全宇宙......而經由聖神,我進入這意識,聖神是天主在萬物內活躍的力量。
在我最深而又超越我的意識中,基督向我展開祂自己的意識,並使我了解,只有在父的光明內,我才能認識祂......因此祂邀請我同祂一起,在祂內,轉向祂的父,也是我的父。
第 五 步
為回歸天主父,基督使我邁進到這第五步。
聖言是父意識的表達。因此我愈深入基督的內在,我就愈走向父。基督已將祂自己完全啟示給我,而一再地對我說:「沒有父,你不能了解我,我與父原是一體。」我不能以自己解釋自己,同樣基督也不能以自己解釋自己。因此基督先把我們放在祂內,然後一步一步地使我們明瞭祂來自父,因為祂「是」屬於父。
耶穌儘量使猶太人明白這奧理,可是沒有成功。他對他們說:「你們查考經典,因你們認為其中有永生,正是這些經典為我作證;但你們不願到我這裡來,為獲得生命。」(若五39~40)
雖然猶太人不願意接受耶穌說自己是從天主父來的見證(若八),但宗徒們都接受了,並嘗試著了解。這就是最後晚餐後臨別贈言的內容。在若望福音十七章記載著,耶穌表示祂的喜樂,因為宗徒們認出祂來自父。
基督轉身歸向父,也帶著我們同往。祂在聖體聖事內同我們在一起,要我們參與祂的死亡與復活,同祂同死同生。基督在世時,一生不斷地靜觀、祈禱、愛慕父,就是這個連續不斷的動作,將祂帶往父;也就是在這動作──第五步中,我們被帶往父。
基督的情操逐漸地變成我的情操,而我內的平安在巨大的光明中,也茁壯加深。如此,我臨近一切存有和愛的根源──聖父──我們的天主。
第 六 步
第六步不是別的,就是分享天主父的內在生活。
這是休憩的一步,由於與基督同化,我憩息在父內,達到了我生命和存有根源。終於我明白,在天主內一切都是愛,也開始領悟基督所說的話:「我與父原是一體。」(若十30)
在聖言內我認識父,因為父只有在聖言內認識自己。聖言認識自己,就認識父,也使我認識父。從起程時,我已經努力地關注這奧理,而現在我抵達奧理的終點。我在奧理的核心,我生活它,我是它,然而它為我永遠是一個奧理......我的天主深不可測,我的天主不可言喻。或許到這一步時我更好是沉默,而讓聖言是父的一切言語,也是我的言語。如果父除了祂的聖言以外沒有別的話說,我也沒有別的話說。然而為使我沉默地朝拜,我還是應當說幾句話,召喚人沉默......
為我似乎應當這麼說,父只有在祂的聖言內才意識自己。多麼奇異的意識!使我們困惑,因為父與子是完全的同一,卻也是完全的各異。多麼卓越的意識!天主是「同一」而又「三位」。如果祂只有兩位,則祂的各異是不能相容的。所以「各異」的二位──父與子只有結合在祂們的聖神內,才能是一位為另一位。聖神既不是這一位也不是那一位,祂是二位的精神,祂是祂們的愛,因為只有愛才能使這一位是另一位,而只有愛才能在同一中顯出各異。
就是在這第六步中,我被召喚更全神貫注於奧理──卓越的奧理──天主本身,此刻我們不能再依靠自己的理智推論,而天主聖言,聖父之子是我們的光明。
雖然我們不能理解,我們還是仰賴堅信主使我認識父,而走祂回歸祂的根源時,也邀請我們跟隨祂。經由基督,在聖神內,我們與父合一。
第 七 步
第七步是最後的一步,我歸向受造物,參與天主造化的行動。
我已到達一切存有的根源,在祂內憩息。現在所剩的只可能是一步,就是回歸受造物。我與基督一起,已進入天主生活的核心,我不可能不參與天主向世界的行動。天主是宇宙和全人類的父親,在祂內,我愈來愈關注它們的奧理。
在父的愛內,我發現祂對普世人類的父權,我使這父權成為我的......我開始走一條很長的蹊徑,這蹊徑帶我走向所有的人,即使他們在天涯海角。從此,我的注意力不再停留於天主奧秘的窄門,而向整個的受造物無限的展開。
此刻,我們何不回想一下,教會所引用箴言的內容,來形容童貞瑪利亞的智慧之言:
「上主自始即以我作他行動的起始,當他作為的開端;大地還沒有形成以前,遠自太初,從無始我已被立;深淵還沒有存在,水泉還沒有湧出以前,我已受生......我已在祂的身旁充作技師。」(箴八22~24,29~30)又說:「那時,我天天是他的喜悅,不斷地在他前歡躍,歡躍於塵寰之間,樂與世人共處。」
我們也被邀請到箴言的經驗中。但是不應該等到跑完了整個路程,或是等到與根源有完滿的結合時,才歡躍於塵寰之間,樂與世人共處。我在邁進每一步時,都應當回向人們。的確,我對我本身的奧理和對天主奧理的關注,並不應當使我迴避對兄弟姊妹們的關懷。耶穌和聖母都曾這樣生活,誰了解真正走向天主的每一步,也是走向兄弟姊妹的一步,也這樣生活。
結 語
總括以上數頁所說的,可以簡化為以下數行:
第一步 我起程尋覓我的內在,
第二步 我完美地意識我自己。
第三步 從這意識的深處,我向基督的意識展開,
第四步 我憩息在祂人性和天主性的滿盈中。
第五步 我與祂一起奔向父,
第六步 在父內,如同在我的根源內,我失去了自己......
第七步 終於,在祂迸射噴湧的聖神中,我回身轉向受造物......我既已尋得了根源的蹊徑,便向所遇到的每一個人指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