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房志榮 |

 

 

30
神學論集
(1976)p563-582
   

「第三世界的神學」初學邁步 (註)



房志榮

 


前   言
筆者在本刊(29)期補白文中已略為報告「第三世界神學家在東非坦尚尼亞首都集會」的經過,本文進一步介紹此一組織和運動的緣起、目標、程序,及其所根據的原則和事實(本文第一部分),然後採摘達萊撒蘭會議的一些結論,做為第三世界神學的初步自我表達(本文第二部分)。最後略提此一組織的現狀和未來,以作本文的結束及供讀者繼續反省的資料。
在建設地方教會的努力中,建立本地的神學是最重要和最艱難的工作(1)。在一個擁有古老而優越文化的地區如我國者,這一本地神學的建立像開鑿一條隧道,可由兩端動工,一端是固有文化的發揚與光大,用啟示之光加以照明;另一端是努力答覆當今世界的急需及本國國計民生的渴望和要求。前者在全國復興文化的聲浪中已夠受人注意,並有暢銷的著作出現(1),後者近年來確實有更多更好的行動,但尚缺乏神學反省與之配合。
本文所將述及的第三世界的需要不必是自由中國目前所有的需要,但若逼近一點去看,我們所處社會的險惡及許多黑暗層面,也無非是剝削、壓搾、不公道、不平等所造成的後果。本地神學應以本地大多數人民的福利及人性尊嚴為重,應以福音的自由平等精神掃除特權的觀念和作風──教會自己先以身作則。本地神學應特別注意福音的革命精神,用以革除古老文化的許多積習和弊端。不必怕提革命,革命不是中共的專利品,早在中共以前國父孫中山是革命家,耶穌基督也是革命家。

一、第三世界神學家會議的緣起、目標、程序及原則(3)
一九七四年在魯汶大學讀書的一群拉丁美洲學生,與該大學教授Francois Houtort神父開始研究,如何能招集一次亞、非、拉丁美洲的神學家會議,他們當時的構想只限於天主教神學家。同時一群拉丁美洲的神學家們也表示亟想舉行一次第三界神家會議。
一九七五年八月在美國底特律(Detroit)的一次會議中 ,拉丁美洲的一些神學家有機會與北美的同事相遇,收穫匪淺,因此會議結束時,前者重提他們的顧望和興趣,要與非洲及亞洲的神學家交談,並決定支持在魯汶開始的計劃,推選Sergio Torres神父為代表,前往魯汶作初步接觸。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在魯汶集會討論的結果是把神學家交談擴展為大公性的,即同時請天主教及基督教的學者參加。同年在乃洛比所召開的世界教協(WCC)大會供給了一個絕好的機會,以與各地的神學家接觸。就是在此大會中形成了一個由七人組成的指導委員會,其職務是繼續推進在魯汶所倡導的這一運動,劃定第三世界神學家交談的目標,決定所應該邀請的人士。該委員會也開始與世界各教會及神學界接觸,介紹此一運動,並希望他們加以支援。

目標: 制定一個神學反省的程序,用以幫助亞、非、及拉丁美洲的本地人民看清並抉擇,在教會及神學上,哪些概念為他們更具意義,並在他們的生活中能發生效用。這一反省也能幫助歐美的傳教士忠於瑪廿八19所說出的偉大使命和委託。這一神學反省程序的具體目標可列為以下數條:
1. 給第三世界神學家一個互相認識的機會,藉以分享他們的關注及神學反省。
2. 評估亞、非、拉丁美洲的各種神學,察看其與西方神學的關係,並檢討各種新的趨勢。
3. 協助各基督徒團體對天主的啟示有一個本地性的了解,並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文化、經濟、政治的情況來革新他們事奉天主的途徑。
4. 讓亞、非、拉丁美洲的基督徒團體有持久的、較方便的交流。
5. 研究各本地教會與傳教士的新關係。
神學反省的程序:只開會不夠,還須建立一個程序,所有的會議都該有一個準備的時間,和一個實踐及繼續的時期。第三世界神學家的研究、交談,及會議便按照一項四年計劃來執行:
1.  一九七六年八月,亞、非、拉丁美洲神學家領袖在坦尚尼亞首都達萊撒蘭集會。其日程為:第一天,彼此分享各人的經驗,指出那些使每人達到目前神學地位的因素。然後非洲、亞洲及拉丁美洲各有一天介紹、討論它們特殊的情況,這種介紹分兩部分:一、每一洲的經濟、政治、社會及文化的脈絡;二、各教會臨在的一個評價。其餘的三天多用來共同討論同樣的題材,但所採取的角度是每一洲人民的宗教經驗,可以分三個步驟來檢討:

a.  西方神學臨在的評價
b.  新起神學模式的輪廓
c.  走向第三世界的神學
2.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仍在達萊撒蘭集會,由非洲神學家更深入地檢討非洲事實,發掘突起的非洲基督神學所包含的種種因素,特別其與部落宗教所有的關聯。此一集會及下面兩次集會將邀請更多的代表參加。
3.  一九七八年將在亞洲召開亞洲神學家會議,更深入地探討亞洲事實,並發掘突起的亞洲神學所含有的各種因素,特別是亞洲傳統宗教的臨在,及其所發生的影響。
4.  一九七九年在拉丁美洲召集會議,深入地檢討拉丁美洲事實,正在突起的解放神學,及教會與各國政治能有及應有的關係。
在這個神學反省的程序中,不僅有神學家參與其事,並且希望基督徒團體,牧民工作者,不分男女,都派代表參加。特別受歡迎的是那些為正義,為社會改造,為人民解放而戰鬥的人士。所企望的是在今後的幾個階段中,有職業神學家,也有一般人民,來共同從事神學反省。
神學多元化:亞、非、拉丁美洲的基督徒團體,很久以來,已發覺泛泛的講神學不能解釋他們的人生問題。神學需要地方化、地區化,就是說須按照亞、非、拉丁美洲這三個廣大而不同的地理及文化區域,各依其需要去從事神學反省。神學的場地的確在由歐洲移動,而廣大無垠的新地區正在向福音挑戰,要求在每一個不同的脈絡裡予以新的答案。
此外,在認知的層次上也有重要的突破。在今天,認識天主的啟示要求對世界上千百萬的男男女女在饑餓線上、在窮困勞頓中的掙扎有所認識,這是一個活生生的、存在性的事實。這一事實催促人運用新的認知範疇,催促人重新思考耶穌基督的訊息,其出發點該是新的思想趨勢及人民為自由解放而戰的世界變局。
因此,神學多元化將不僅是同路思想家的智力競賽,而更是許多深刻差別的出現與齊鳴,這些差別並不威脅統一,卻使之更有創造性,結出更多的佳果。
窮國與富國之間的鴻溝(4):上下文或脈絡影響人對內容的領悟。談到神學的上下文或脈絡時,有很多層面需要注意,而在今天特別值得注意的一面就是我們這個時代一件十分突出的事實:在已發展的國家及未發展的國家之間的日益加深增廣的鴻溝。全世界的政治領袖都在分析這一鴻溝,而由一九六四年開始每四年召開一次的「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5)也都以此為主要題材。因此各教會與神學家也必須努力研究這一事實,因為這與天主對此世界的旨意有著密切和深湛的關聯。
與其他宗教的交談:第三世界神學家會議的另一個重點是基督信仰與世界其他宗教的關係,這一點在亞、非洲特別重要。在經歷過好幾個世紀的誤會和衝突以後,我們終於發現其他宗教的許多價值,並且發覺這些價值是唯一的歷史主宰的同一個啟示的種籽。

二、第三世界神學的初步表達(6)
第三世界神學家的自我認同是以為他們是屬於人類被壓迫的一群,他們本身也許並不生活在壓迫中,但他們的民族和國家的確在受著人類中另一部分的壓迫和控制而難以脫身。如今整個世界在掙扎、在尋找一個新的世界秩序,以正義、友愛及自由為基礎,那麼冠以基督之名的神學家們自有一份特殊的使命和服務需要完成,使得基督信徒在建立世界新秩序上真能站在最前線。
1. 第三世界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種族、及宗教背景
今日談神學已不能置社會情況於不顧,正相反,種種社會環境給予神學反省的衝擊是大而且深的,因此必須將第三世界各國的社會背景略加分析。
「第三世界」的概念是晚近才取用的(7),它所指謂的是在資本主義國家及社會主義國家以外的一些國家,前者包括西歐、北美、日本、澳、紐這些工業發達的國家,後者包括蘇俄及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第三世界國家的特徵是:生活水準低,技術落後,出產以農業品為主,在貿易上常有逆差並每況愈下,所積資本有限,而外債龐大且日增長。在政治管理上,第三世界的國家分兩大派,一派走西方國家路線,取自由競爭方式,另一派走社會主義路線,普通都與資本主義霸權斷絕往來,或者已被資本主義霸權封鎖。
另一方面,第三世界的國家卻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宗教及文化的傳統,後者曾給予這些地區的人民以深湛的生命意義。在過去的歷史裡,這些國家在技藝、教育、衛生、交通,以及一般的經濟成長上,的確發展的遲緩,不曾積極地現代化。大多數人民傳統上受著國君、首長、貴族的長期剝削。不過在西方強權實行殖民以前,這些國家頗能經濟自足,發揮著強烈的守望相助的精神。在某些方面,如科技,農工,建築及藝術上,這些地區甚至超乎西方之上。特別是包含人生哲學及富於文化的各宗教曾是第三世界人民的靈魂,世世代代在引領著他們的人生之路。

第三世界人民的發展落後這一近代現象的主因卻是歐洲人民的有系統的剝削。自從第十五世紀末以來,歐洲人大事擴展,將世界大部分地區置於他們的軍事、經濟、政治、文化,及宗教的統治之下。為他們來說,那同時是軍事技巧的勝利,是一種冒險,和「開化」或「基督化」「外邦人」的熱誠。在促進殖民地的現代化程序上他們有所貢獻,不過在進行此一程序時他們也收穫了大量的物質利益。說的難聽一點,他們搶劫了美洲、亞洲,及非洲的財富。金、銀、寶石,及原料被搜括,以大量增加他們的資本累積。他們國家財富及權力的增長,建築在被征服及被殖民的國家發展落後之上。
(a) 西方強權佔領氣候溫和的地區,移入自己的人民來居住。本地人民稀少而自衛力薄弱的地方,他們便予以消滅──一如在北美,南美的部分地區,澳洲,及紐西蘭。這是一個簡單的方式,那些死裡逃生的少數土著只供我們追憶人類歷史中的這個人種集體大屠殺。
(b) 在另外一些地區,歐洲人與當地人同居共處而使之屈服,南美及南非就是如此。在南美歐洲人與本地人通婚,生出很多混血兒,但統治權仍掌握在歐洲人手裡。
(c) 在很多人口稠密的國家,帝國主義的勢力是靠商人或傳教士的滲透而建立。只有少數國家像泰國及中國內地逃過了這一劫運。在另一端,蘇俄向東、向南擴張,直至阿拉斯加。
(d) 在此期間西方強權為自己保留一些無人居住或將居民驅除的土地,建立起國家來,好能永保供應資源及確保權勢的基礎。他們在各處為自己的利益建立起一種經濟剝削的模式,雖然為此須消滅整個民族,化百千萬人為奴隸,驅使所有殖民地的人民於生存的邊緣,也在所不惜。這樣他們奠下了他們自己的發展,而讓第三世界發展落後的基礎。
(e) 殖民者挖空殖民地經濟的手段 除了劫取原料外,還在於以低薪雇用人力,以高價出售產品。肥沃的土地加以強佔,利用被壓迫的人民種植甘蔗─咖啡─茶─橡膠......或者驅使千百萬的人由一國移至另一國,來作奴工,或作受契約束縳的苦工。在美洲─印度─非洲─馬來西亞─斯里藍卡,太平洋及加勒比海諸海島上的黑人都遭遇過這種命運。這樣剝削下去,殖民者的資本積累自然有增無已。奴隸制度廢除後,他們繼續掠奪殖民地國家的原料,諸如油、錫、鐵礬石、銅、木材、金、銀,鑽石......數世紀之久,西歐各國在亞─非─中南美各洲能毫無阻礙地進行著自肥的政策,而北美在獨立後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
(f) 十九世紀初,拉丁美洲的國家漸漸獲得政治上的獨立,但一種新的剝削方式開始蔓延生根:西班牙及葡萄牙為英、美,及其他西歐國家所取代,後者不再用武力或政治直接控制,但卻成了經濟的殖民主義者。
在亞、非二洲,政治獨立後,政權普通轉入當地的少數人手中,他們繼續著走殖民時代的經濟體系路線。五十年代以來,經濟剝削採取了一個新方向,那就是美國,西歐,及日本的公司,藉著縱橫兩方面的整合,進一步加強了對第三世界的搜括。這些龐大的多國籍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MNC)不斷增長,擁有極強大的經濟、政治,及文化力量,用以控制整個生產及貿易路線。多國籍公司剝削貧窮國家的手段可說是殺人不見血。他們以最前進的科學和技術,使世界的窮國與富國之間,使一國內的窮人與富人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廣,越來越深(8)
(g) 在這歐美人民長期剝削第三界的過程中,對較弱者的文化侵略是實施壓迫的重要工具。亞、非,及美洲人民的語言、藝術、及社會生活曾受到殖民者的無情攻擊。不幸的是基督信仰的各教會在很多方面確曾狼狽為奸。基督徒精神上的優越感本身已給予征服、甚至消滅「外邦人」的行動以一種合法性。殖民者的神學在多數情況下都設法為這種不人道找理由,作辯護。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基督信仰所表達的神學,在其與被壓迫的民族之間的關係上,大體上不也就是如此嗎?
社會主義國家對第三世界也有他們的政策,他們所給的「援助」,一般說來,雖比資本主義國家條件較好,但也不無回扣及受惠者吃虧的現象。他們的外交所找的仍是自己國家的利益,因此每每使反帝國主義的力量分散。此外,因了交流上的許多障礙,我們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實況所知有限。
近數年來,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尖銳化使第三世界中的自由競爭國家加增了緊張。各地人民的迫切期望帶來了很多不安和暴動。少數的特權階級普通與外國勢力串通,以武力鎮壓,施行戒嚴法或戰時法,而實行軍事獨裁,這是目前亞、非,拉丁美洲大部分國家的現況。第三世界國家間的彼此衝突加深了大多數人民的痛苦。
在國際事務上,第三世界的領袖們曾竭盡全力,想為他們的外銷產品得到更高的價格,保證商品的調整供應,重新排定外債償還時間,控制或取消多國籍公司及軍事基地,規劃傳遞技術的方式等(3)。但效果微薄,只有石油輸出國家的組織,因了多方面的有利條件,得以賺取巨額的石油美金,但同時也嚴重地傷害了那些不產石油的窮國家。
第三世界的神學應顧到這些歷史情況,應追問:在這些發展中教會在每一階段、每一情況扮演過怎樣的角色?面對西方侵略其他民族的這一現象基督徒曾作過何種反應?當時的神學主流為何?基督信仰神學對今日世界上的繼續不斷的剝削又有何關聯?神學對建立一個正義的世界社會能有何貢獻?教會能貢獻出什麼來以解放那些因種族、階級、性別而受壓迫的人民?

2. 教會在第三世界國家中的臨在及任務
基督信仰的各教會固然來自耶穌基督、天主的聖言及聖經的啟示,但仍然是由人組織起來的一些體制,因此受著人性軟弱及其各種社會、文化環境的限制。
基督信仰的發源地是亞洲,在其散佈於歐洲前,早已到達非洲。不過今日亞、非,及拉丁美洲的教會都源於歐美教會的傳教熱忱。拉丁美洲及局部的亞、非二洲主要是由西班牙及葡萄亞教士向之宣教。較晚,其他歐洲國家的教士,終將基督信仰──包括括天主教及基督教的兩個方式──傳到了地球的每一角落。韓國卻是一個例外,因為這裡是由中國來的普通教友作著歸化及發展基督徒團體的工作,數十年之久沒有一位神職人員或歐洲教士的參與。
傳教士離鄉背井。來到亞、非,及拉丁美洲傳福音,他們普通都是為人的精神福利而獻身。他們在生理及心理的層次上多次受過嚴峻的考驗,但他們終能建起這三大洲的基督徒團體,這些團體是他們的熱忱與專心的明證。
雖然如此,傳教士仍難逃避歷史情勢的模稜兩可。在大部分國家他們多次與殖民者──商人及軍隊──攜手合作。這樣一來,他們難免不沾上一些淘金者,以及其他尋求香料、土地、奴隸,及殖民地者的色彩。他們固然有拯救人靈的熱忱,不過他們也喜歡想,西方人民在貿易及軍事上的擴張正是天主所給的一個機遇,可用來拯救人靈,廣傳福音的訊息。這樣他們不怕與殖民事業合作,雖然有時因受了殖民過程的殘酷,他們也曾感到良心不安。總之,傳教士的善意及基督福音的本質是一回事。傳教事業在殖民地國家事實上所有的衝擊則是另一回事。

傳教士一般認為宣揚基督信仰就是把他們歐美教會的體制,在一個帝國統制的骨架下,移植到傳教地區來。結果,新歸正的基督徒與他們左右的親鄰隔離,也與傳統宗教、文化遺產、及固有團體生活疏遠。禮儀是由「母體教會」原封不動地搬運過來,教會組織及神學亦然。連當時在歐洲盛行的假虔誠及守法主義的神修也照樣引入新成立的教會中。較晚,西方的教育制度也在殖民地諸國展開,其推動的主力是靠各教會的服務。總合起來,傳教區的教會建立得與歐美教會一模一樣。
在西方勢力擴張的早期階段,教會成了殖民過程的同盟,他們在殖民勢力的蔭庇下擴張,在帝國的聲勢下得到方便。反過來,傳教士也為西方的帝國主義有所效勞,首先以帝國主義為合法,其次使新入教者接受來世永遠賞報的期待,以補償今世地上的不幸──連殖民者的剝削在內。西方狡猾的商人及軍隊很快發現在被征服的人民之間傳教士的臨在而加以利用。在面對外人搶劫本國而引起的愛國情操與反抗的運動中,福音竟成了緩和局勢的工具,又成了馴服皈依者思想與文化的代辦。事實上,外國勢力每每給予基督徒以特殊的地位來安排他們對殖民地的治理。在這種種過程中基督信仰與道理染上了營私謀利的色彩,因為那些自稱基督徒的人,是用皇帝及精神界領袖的名義在執行職權。
在此期間各教會的神學不但屈就殖民的程序,還以之為滋養,給歐洲人民的軍事及商業的優越感以觀點上的支持,就是基督信仰超過其他宗教,後者理應用「真理」予以取締。數世紀之久,神學並未嚴肅地正視殖民地被搶劫,甚至整個民族和文化被消滅的事實。耶穌基督信息的意義遲鈍到如此地步,面對整個種族的垂死掙扎竟毫無感受。這一切不僅是悲慘的歷史事實,還是現代西方神學的直接祖先。因為西方神學還沒有學會正視殖民者的繼承人,即歐洲、北美、日本這些經濟大國,也沒有發揮一種神學來制止殖民商人的後代──多國籍公司在今日所造成的種種弊端。

在亞、非,及拉丁美洲的殖民時代,基督各教的確推動了各種教育及社會服務,改進了那些地區人民的生活環境。不幸的是他們的價值模式遷就著資本主義統制的標準而大部分是理論的和個人主義的。其後果是,一個殖民地國家獨立後,起來領導該國的人普通都是按照西方資本主義傳統受過教育的人(以革命鬥爭奪取政權的國家不在此例)。這樣教會無意中栽培了一批地方名流,在政治獨立之後,繼續做著那些剝削大多數人民者的幫兇。社會服務也是如此,雖然救濟了一時的急需,但並未產生一種會批判的社會意識,亦未支持那些為社會正義而興起的徹底運動。一般而論,教會在意識形態上繼續做著中等階級的伙伴,而這些人是與少數的有權者聯結一致,分攤著外國公司的經濟特權。十九世紀拉丁美洲獨立後如此,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期亞洲及非洲獨立後的國家也無不如此。
最近幾十年,亞、非,及拉丁美洲教會,繼傳統的保守態度後,逐漸有了「自由」、開放的趨勢,這些趨勢主張須使教會適應本地的文化,適應自由企業資本主義骨架中的議會民主操作法。本地的修會士,司鐸,及主教代替了外國的教士,神學也適應到獨立後的局勢。不過教會還沒有跟大多數為基本社會正義而戰的群眾打成一片。
只有在最近幾年中,全世界才有一群群的基督徒開始明瞭那此被剝削的人民的情況,感受的更深切,觀察的更正確。教會領導階層、像第二屆梵帝岡大公會議及世界教協(WCC)都曾鼓舞信徒委身於建立正義的世界,並向世界其他的宗教及思想型態開放。多處的地方教會、區域性的會議和主教團也支持這一趨勢。各種由外國統制下的民族解放運動現在也由教會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持,例如世界教協在反對種族歧視上就有過貢獻。教會團體開始意識到經濟系統的許多不公平;人的權利在亞、非。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裡現在受到基督徒團體、甚至教會領袖們的維護。

在分攤人民的鬥爭時,神學發展了一種新的觀點,要盡力促進人的及結構的整體解放。這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形式。在拉丁美洲,「解放神學」表達了這種分析和獻身。在古巴及越南,安哥拉、莫三鼻克,及幾內比紹,基督徒團體曾捲入革命戰鬥。在南非有些基督徒在解放鬥爭中佔著中心地位。有些國家如坦尼亞及尚比亞的基督徒首領正在尋找途徑以在當代世界中實踐福音的理想。在亞洲,基督徒團體在為人權戰鬥中打著先峰,特別是在韓國和菲律賓。
在印度及亞洲其他國家,傳統宗教的研究,本地神修的推進是基督徒團體的關注所在。在非洲及亞洲的某些地區,也正在嚴肅地發展著本地神學及禮儀,特別是宗教神學。在這些國家中很多神學家的最大關注點是建立起一真實的本地教會。拉丁美洲的幾乎每一個國家裡都產生了一批批的見證人,給福音對解放所有的徹底要求作證。青年男女,學生,工人,及農民,現在都對教會革新,對使神學切實中肯,作著諸多貢獻。
由以上種種看來,在第三世界國家中的教會臨在的確已露出希望的標記:自力更生的尋求,參與人民戰鬥的陣線,本地化的禮儀,中肯神學的興起,近代的大公運動,許多教會的革新努力,以及對社會主義變化的相當開放......這一切都是走向一個更徹底的基督信仰的前驅。
當然,還剩下一個深度的挑戰需要面對:當各國願意迅速地走向現代世界,人民渴望著徹底的改革,以實現正義與自由,以促進本位化及與各宗教的交談並合作時,各教會仍然背負著過去殖民時代種種傳統、神學,及制度的包袱。

3. 在第三世界中神學任務的初步了解
我們肯定對我等主基督的信仰,以快樂的心情慶祝祂的奧跡,深信沒有祂的力量和智慧任何神學都一文不值,甚至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在做神學的學問時,我們所追求的是使福音關切到一切的人民,並高興做祂的合作者,以完成祂對世界的計劃,雖然我們自覺不堪當這份重任。
過去由歐洲、由北美所承接下來的神學,應認定它們是在與那些國家有關的情況中興起的,因此不可毫無批判地予以接受,卻應追問那些神學在我們國家的脈絡裡是否中肯。的確,為了忠於福音,我們必須反省我們自己情況中的種種事實,分辨天主的臨在,解釋天主的言語。
首先神學須用科際合作的方法,其次,在神學與社會、政治分析之間有著辯證性的相互關聯,這兩個事實應該予以承認。不錯,受造界基本上是好的,天主的神也不斷運行其間,但仍該記取惡的複雜奧秘,這奧秘在人的多罪及經濟、社會、政治的結構上顯示出來。人間的不平等是千變萬化的,造成人性降格的許許多多的形式,這些不平等要求我們使福音成為「窮人的喜訊」,恢復福音本來面目。
基督的身體、教會應覺悟到它在今日現實中的角色。不僅不應對人民的急需麻木不仁,還該迫不及待地,毫無畏懼地宣講耶穌基督的福音。耶穌在其一生的服務中常與罪人及被社會壓迫的犧牲品站在一起。在解放他們脫離罪惡的權勢,並使他們與天主及彼此和好時,祂使人重獲人性的完滿。同樣,教會的使命也是使人整個的實現自己。

第三世界的另一部分事實,是本地文化及宗教的影響。基督信仰必須謙虛地與之交談。我們深信這些宗教和文化在天主的普遍計劃裡有一席之地,也相信天主的神的確在他們之間活躍。
無可否認的,今日的世界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對壘。我們所贊同和鼓吹的是一個積極推動正義的系統,就是希望它真能防止剝削,防止財富累積在少數人手中,防止種族及性別歧視,以及任何壓迫、歧視、降低人性的其他方式。
我們更深信,一個神學家應該更徹底地了解,什麼是在聖神內生活,因為這種生活包括一種生活格調,就是與窮人及被壓迫的人同甘共苦,並為了他們而捲入行動。任何神學需要一個意識型態,並且神學就是意識型態。在我們的國裡,神學的任務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就是要與弱小者一同生活和工作,引領他們體驗到解放和好,一如我們承認基督是解放者及使人和好者一樣。
上述有關在各地固有脈絡裡研讀神學的需要,是與會同仁相當一致的看法,此外我們也承認在我們的國家裡的確有著共同的問題。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種族,及心理情況的分析,清楚地顯示出來,第三世界的國家有過相似的經驗,在做神學時應該注意到這些經驗。雖然如此,在會議中也曾注意到,不同的情況也帶來神學上的差別。比方,在第三世界的某一地區,經濟及政治的解放被認為做神學的生死關鍵,其他地區的神學家卻認為,非基督宗教及文化的臨在,以及由之而生的情況、諸如在非基督信仰社會裡基督徒僅佔少數等,對神學的任務同樣是一個挑戰。在互相分享中我們覺得彼此都獲益良多,我們滿懷希望展望未來,願日益加深我們對神學的獻身。
我們以祈禱開始,也該用祈禱結束。我們祈求天主,使我們忠於工作崗位,求祂透過我們、實行祂的旨意,並不斷在我們眼前展開委身於耶穌基督福音的意義及其圓滿的幅度。

結 語
這次的集會雖感短暫,卻頗熱烈,而具活力。我們意識到這一次具歷史意義的會議。坦尚尼亞總統Julius K. Nyerere藉其多次的臨在,增加了會議的意義及親切。我們知道這次努力的許多限制,特別是未能更清晰地規劃出未來行動的路程,但我們深信這幾天大家一同走的這段路是做神學工夫的唯一而難能可貴的經驗:我們好像是從地球及人類歷史的另一端來做神學。由亞、非、拉丁美洲,並且僅由世界被壓迫的民族而來的神學家們,終能聚首一堂共同檢討並重新估價他們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由之而產生了一些有創造性的透視。在將這些透視與大家分享的同時,我們保證要繼續一同工作,為能進一步了解天主在耶穌基督內、為現時代的男男女女、為整個在摸索中的人類所有的計劃。
以上的話都是由我們生活經驗的深處說出,我們親切地要求大家,以之為我們共同意見的誠懇表達,這是我們對我們的人民數世紀的滄桑所知道的。希望這些話在向世界各民族播散真實而坦誠的互相了解上有所貢獻。

三、第三世界神學家的現況及其展望
參加這次會議的神學家在他們的教會裡都有著積極的角色,並且大多負責任,不過他們並不是教會的正式代表。這群神學家的特點在於覺悟到神學必須有一個深度的革新,其出發點為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等等事實的脈絡。
為此動機所驅使,他們將召開會議的決定向教會官方組織及國際大公組織報告。一般說來,都感興趣,或至少表示諒解。大部分被詢問的人都感覺有開闢新途徑的必要,雖然他們也主張,在研究和交談上應有充分的自由和彈性。
這第一次會議是要激發第一世界的已建立的教會與第三世界的新成立的教會之間的大公交談。今天對西方的神學帝國主義已有健康的反應。第三世界的神學家相信他們必須以信仰及團結的精神來面對這個挑戰,但同時也該顧到真理和誠實。這要求交談,但有時也免不了對抗。
神學上的差別反映著社會及文化的差別。第三世界的基督徒及北大西洋盟國
的基督徒,就像必須共同合作建立一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同樣也該一齊尋找一個新的神學公式。
我們感謝美國、加拿大,及歐方面所表現的支持和諒解,也感謝個人及團體為了一計劃共供獻的精神及物質方面的協助。現在只剩下祈求天主聖神領導啟   我們的工作。在我們國家的窮人及受壓迫的人正引領企望著由我們口中聽到一兩句希望之言呢。
*******************************************************************************
(註:關於第三世界的分類在聯合報民國六十五年七月一日的「觀察站」有一篇簡明的解說。當然,以第三世界為「那些在聯合國興風作浪,擅長製造糾紛而大出峰頭」的國家,是一種片面之詞。除此之外,該篇短文寫的非常精簡清晰,值得將它抄錄在這裡:
國家分類及第六世界的界說
什麼是「第六世界」?甚至第四或第五世界?相信非常關心外交形勢的人,也不見得答得上來。然而,據環球特稿供應社的魯斯認為,確有「第六世界」存在,而且還將在臺灣的中華民國列為其中之一。
一般所指的「第一世界」,包括西方那些大工業國,加上日本。「第二世界」指的是蘇俄及它的共產附庸國,包括古巴在內。而所謂「第三世界」,就是那些在聯合國興風作浪,擅長製造糾紛而大出峰頭的其他國家。這些國家在第一與第二世界的鬥爭中,不公開偏向於那一方,標榜不結盟以及中立,最顯著的就是印度。然而這些國家實不能混為一談,因此產生了「第四」及「第五」世界。
所謂「第四世界」,指的是不僅「未開發」,而且無從開發的國家,不但毫無資源,而且人口眾多,食糧缺乏,孟加拉國即為一例。至於「第五世界」情況則迴異。它們儘管是屬於開發中國家,但幸運的是擁有珍貴的資源可供開發,如阿拉伯產油國等是,小小的科威特據傳國民所得在二萬美元左右。其他如伊朗,甚至委內瑞拉及印尼,均可計算在內。
然而什麼是「第六世界」呢?據環球特稿供應社這篇報導說,屬於這一類的是中等幅員的國家,經濟富庶,軍事力量龐大,政府右傾,是個可靠的反共國家。它們的共同點,就是同樣受到所謂「中立國家」及共產國家的侵害,例如中華民國、韓國、以色列、西班牙、羅德西亞、智利、巴西,可能還有阿根廷、烏拉圭及巴拉圭等國均屬之。

 

(陳永綽)


 
  1. 羅光主教在「建設地方教會與今日傳教工作的方向」演講中曾說過:「我們建設中國地方教會,最重要和最難的工作,乃是建立中國化的神學」。見教友生活周刊,民國六十五年,九月二十三日,第四版。
  2. 如成世光主教所著「天人之際」,臺南聞道出版社,及李善修神父所著「天主教中國化之探討」,臺中光啟出版社。
  3. 參閱:SERGIO TORRES: “Report from the Executive Secretay of Ecumenical Diaolgue of Third World Theologians” (Opening Session-Dar Es Salaam-Aug. 6, 1976)
  4. 參閱王曾才:「富國窮國關係的展望」,中央日報民國六十五年八月三十一日第九版。
  5. 參閱:SAMIR AMIN: “How the Rich are Swindling the ‘Third World’, Report on UNCTAD”, Target July 11, 1976
  6. 參閱:“Statement of the Ecumenical Dialogue of Third World Theologians”. Dar Es Salaam, Tanzania 5-12 August, 1976
  7. 此一概念由四十年代開始運用,直至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出版的美國「時代雜誌」才清楚的交代。
  8. 參閱:FRANCOIS HOUTART: “Underdevelopment: An Induced Phenomenon”. 
  9. 參閱中央日報民國六十五年八月二十日第九版的報導:「不結盟國家高峰會」。可將之與印度郵報八月十六日的一則新聞相較:The Indian Express, Aug. 16, 1976


The agenda COLOMBO Aug. 15.
At the top of the economic issues listed for consideration by the non-aligned summit is the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The summit agenda includes subjects like collective self-reliance and trade expansion among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New Delhi non-aligned Minister-level decisions on the press agencies pool await ratification by the heads of state and Government of the 85-nation community.
Here at a glance are the other issues for the conference: producer associations for primary commodities; common fund for buffer stocks; monetary and financial reforms, nuclear energy for peaceful purposes; collaboration in commercial banking; an information and research center; code of conduct for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coordinated policy on transnationals.
Political issues on the summit agenda are: detente; decolonisation; Indian Ocean, a zone of peace; Southern Africa, apartheid, majority rule, Zimbabwe, Namibia; Middle East - a just, lasting solution Zionism national rights of Palestinians.
Latin America: Total Panamanian sovereignty.  Puerto Rico. Guantanamo:
Korea: Withdrawal of foreign troops, peaceful reunification; South-East Asia: Freedom peace, neutrality, Indo-China and the role of non-alignment in today's world, - Samachar. 

 

 
| 神學論集主頁 | 房志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