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呂長椿 |

 

 

30
神學論集
(1976)p465-474
   

耶路撒冷的煉淨和歡欣(依六六1~16)



呂長椿

 


這一段經文已是第三意撒意亞和依撒意亞書的尾聲,按照一般作者的習慣,常以結論做為全書的收場。這一段經文是否能稱之為第三依撒意亞,甚或全部依撒意亞書的結論,是第一個可以研究的問題。然後,我們可以追問:這一段經文和以上的第六十五章有什麼關係?本段是自成一整體呢?或只是許多個片段殘簡的集合?作者是在什麼背景下完成這些經文?作者原來的旨意何在?我們如何把它適用到目前的生活狀況中呢?為清楚起見,本文分三部份敘述:
一、作者及其形成的時代背景,
二、全文的結構和註釋,
三、神學旨趣及生活的教導。

一、作者及其形成的時代背景
首先,我們大略瀏覽一下本段經文說了些什麼,然後我們才能推斷出作者及時代背景,知道寫作人及時代背景後,更幫助我們深入了解本段經文的意義。
從第1節到第16節原文都是詩體,其對仗工整、用字精細,堪稱極佳的文學作品,從英文版聖經中,也可略窺一二。內容上,前半段敘述上主責斥那些宗教上的混合主義者和投機份子,他們一面敬禮雅威,一面向其它民族的異神獻祭。更有另外一些人,嘲笑那些堅信雅威且不被現實厄運而動搖的人,要他們把「天主」拿出來給大家看看,讓大家瞧瞧雅威給了他們什麼好處和喜樂,這些嘲弄信仰堅定的人的惡棍,赫然竟是選民自己的弟兄(六六5)上主要親自來懲罰這些賣弄口舌的人。在後半段中,作者企圖解釋:現實的厄運不過像是產前的陣痛,雅威會特別眷顧信靠祂的子民,短暫陣痛之後要換來歷久彌新的喜悅。凡愛慕耶路撒冷,敬畏雅威的人要受到雅威慈祥的撫慰;至於那些叛離上主的敵人,祂也要親臨而懲罰。
表面看來,這段經文前後相映,安排的那麼好,好像是出自一個人的手筆。但是我們若細心閱讀,第2節和第3節中間無法聯貫,第4節與第5節以及第5第6,第6第7之間銜接的都很不好,好像前節與後節毫不相干,在在都顯示出本段經文是由許多片段殘簡混合成的,但是這位編輯人是有心人,他把這些殘篇安排的那麼好,以致能和上下文相聯貫,且本身也能成為一整體。這個整體我們給它一個標題:耶路撒冷的煉淨和歡欣;副題是:返鄉後,先知最後的判決和救恩言論。
本段既然是由好幾個斷簡殘篇編輯而成的,其時代背景必定相當複雜;從種種跡象顯示:本文是猶太人放逐以後的作品,至於更精確的年代,有待專家們的研究,我們只能大略地提到放逐後返國的歷史事實,從這些事實中,我們可以推論出本文的寫成背景。
猶太人在公元前五八七年被巴比倫大軍擄往巴比倫,除了少數平民留在猶大境內,大部份的人,尤其是知識份子和王族都被放逐,淪為可憐的奴隸。幾乎有五十年之,他他們流離失所,備嘗羞辱,許多人因而信心動搖,背棄了上主。一直到波斯帝國興起,打敗巴比倫人,波斯英主居魯士(Cyrus 550-530B.C.)當朝,五三八年頒發上諭,允許猶太人民返國,重建聖殿、再整家園,波斯朝廷並允諾予以財力物力上的支援(事見厄斯德拉傳上第一章)。不過,猶大已不再成為國家,而是波斯帝國轄下的一個省,居魯士任命達味家簇的後裔則魯巴貝耳為猶大的地方官,由耶叔亞為大司祭。
P.467
這時候的波斯帝國真是不可一世,居魯士以降,三代君王都有許多豐功偉跡,尤其在戰爭上,他們幾乎是無堅不摧,無敵不克,橫掃歐、亞、非三洲,所向披靡,戰無不勝。而猶大社會卻是那麼弱小,不堪一擊,面對波斯強大的國力,猶大人甚至會有自卑感。雖然波斯王准許境內的猶大人回鄉,但是返回家國的人並不多。去國五十年之久,好不容易在他鄉建立了一些基業,剛剛開始經營發展,就要他們回到半世紀未見的故鄉,當然有很多人不敢貿然返回祖居的。至於那些跟隨則魯巴貝耳返鄉的人,並不受本地人歡迎,本地人對他們懷有敵意,他們也瞧不起本地人的信仰。回到聖祖們家園的猶太人,反而成了異鄉人。加上連續幾年都遭遇旱災,年年歉收,經濟不景,人民吃不飽,穿不暖,生活環境非常不如意,艱困、貧乏、缺少安全感,這一切更加深了本地人和返鄉人的不睦,先知們在放逐時期說的光明遠景,似乎只是甜言蜜語,沒有實現的可能了。從前猶太人以他們的信仰自傲,相信總有一天,萬國權威,普世君王都要到耶路撒冷來朝拜;但是波斯帝國勢力日益擴張,沒有任何跡象顯示波斯王會到耶路撒冷來朝拜,先知的預言,盟約的許諾這時候面臨最大的考驗。
雖然環境這麼惡劣,許多歸來的猶太人其信心仍堅定不移,這時候有名的哈蓋先知和匝加利亞先知大聲疾呼,要求大家群策群力,同心協力重建聖殿,新的聖殿將是信仰和許諾的保證,是雅威與他們同在的可見標記。從返鄉之初就商議重建的聖殿,中間因為經濟不景氣,財力不足,加上本地人的干擾,專門向帝國政府打小報告,經過多番波折,屢建屢停,幾乎花了廿年的工夫才重新建成,哈蓋和匝加利亞的鼓舞,加上許多從前不打算回來的猶太人,也陸續回家定居,聖殿終於落成。但是新殿難免因陋就簡,而且至聖所內的約櫃也付之缺如,撫今追昔,難免要感歎今之聖殿不如昔者,往日的輝煌已不復存在。聖殿雖然聳立在熙雍山,但是人人心中仍不免有所感傷。
此外更有一些人在宗教上採取投機的混合主義,想討好兩邊的神祇,兩邊都舉行奉獻。很多本地的猶太人,長期與異教人生活,甚而聯姻,宗教生活上早成了牆頭草,哪邊的神祇能帶來幸福生活,就投靠哪邊的神明。祖先亞巴郎以來所保持的唯一神的信心,逐漸動搖。往昔的許諾為什麼遲遲沒有結果呢?於是他們開始為自己找出路,不再全心依靠雅威了。
從以上的歷史背景,我們可以發現六六1~16每一小節都是其來有自,先知不是在亂發牢騷,而是根據當時的需要,針對聽眾的行為發表上主的神諭,所以字字珠璣,句句都對當時痛下針砭。第1、2節是對重建聖殿這件事說的;第3、4節是對投機的混合信仰人說的;第5、6節是對那些譏笑雅威的許諾、低估雅威的大能的人說的,第7~16節是對那些在困厄中仍然保持堅定的信仰的人所說的。從經文中看出:聖殿已建成,人民生活也相當安定,許多人擁向耶路撒冷的聖殿獻祭,因此本段經文的說出,大概是在公元前五一五到五一○之間,在某一個獻祭的慶日中,先知對百姓的講話。前面我們說它是由殘篇斷簡合成的,也許是先知在幾個不同時間或不同場合說的話,但整體上仍然是在我們所假定的時間與場合中。

P.468
二、全文結構和註釋
前面已經談過,本段經文是由好幾個斷簡殘篇合成的,因此我們很不容易再做分段詮釋的工作,許多聖經學者在分段上的意見都不一致,因著個人對歷史背景與神學旨趣的看法不盡相同,對本段經文的註釋也大有出入。事實上,在釋經學中,本段是許多較難有同一註解者之一。如果我們肯定了前面的歷史背景,那麼可以做如下的分段:
1~2節 :聖殿和崇拜的關係,
3~6節 :腐化的信仰將被判決,
7~9節 :產痛與新民的誕生,
10~14節:默西亞時代的快樂、撫慰和富足,
15~16節:上主要來審判大地,
1~2節 :聖殿和崇拜的關係。猶大人剛返鄉時,有很濃的宗教意識,要重建聖殿,哈蓋先知和匝加利亞先知也到處鼓吹重建聖殿之事。但是從開始打地基,到聖殿落成,老百姓們都患了很深的憂鬱,「聖殿能完成嗎?」「新的聖殿能蒙雅威悅納嗎?」針對這種情緒,先知引用撒落滿王從前在聖殿落成時所說過的話(列上八27),聖殿豈能容得下雅威嗎?上主所願意的是謙卑、懺悔、和敬畏上主言語的人。這並不是主張:不必建聖殿;反之,他所反對的是形式主義的崇拜,鼓勵人民到聖殿崇拜祭獻時,應懷有一顆真誠的心。原文作者喜歡把一些關鍵字連用兩次,在第1節,「哪?」這字用了兩次,第2節「這一切」也連用兩次。思高本中文聖經,「哪?」只用了一次,不能把握住作者那股強調的語氣。因此第1節最好還是保持原文的形態而譯成「你們還能在哪?給我造殿宇?在哪?為我建休息的地方呢?」
第3~6節:腐化的信仰要被判決。因為長期流離失所,長期被異國的龐大武力籠罩,百姓中遂有人迷失在偶像與雅威之間,信仰腐化,成了投機的混合信仰者。信仰的根基動搖,在倫理上也就凌亂無次。在聖殿中宰殺牛犢祭祀雅威的人,出了聖殿竟然幹起殺人的勾當。祭殺羔羊、奉獻禮品、焚香頂禮的人本來都是向雅威祭獻的行為,但是同時他們又絞死了狗、獻了豬血為祝福偶像。這些人完全恣意任性,自以為只要不得罪眾神祇,就能保平安,他們選擇了自己的道路,背棄了對雅威的忠實信仰,他們不再聆聽先知的訓誨,聖殿中上主聖言的呼喚,他們也當做耳邊風,因此上主要磨難這些不信的人,過去的磨難為他們是可怕而痛苦的經驗,上主要用他們所害怕的一切教訓和懲罰他們。
第5節所謂的弟兄,指的是那些抱怨雅威的以色列人。直呼雅威的名字,為當時的猶太人是很嚴重的事情,但是那些離經叛道的弟兄,卻以「上主」的名字來嘲弄信靠上主的弟兄,因此上主向敬畏祂的人許下:那些背棄上主的人必要蒙羞受辱。
第6節好像是獨立的片段,與上下文在語氣不相聯貫。它很可能是對4~5節
的註解,它繪影繪聲地描述上主報復他敵人的時候到了。所謂「吵鬧的聲」到底指的什麼,則很難斷言,也許只是末世顯神文學的手筆而已,和以下15~16節的顯神描寫都出自一個格調。
反對形式主義的崇拜,在先知群中是很深的傳統,可參閱毛斯五21~25,歐瑟亞六6,米該亞六6~8。
第7 ~ 9節:產痛與新民的誕生。用經過產痛來描寫默西亞時代新民的誕生,也有久遠的傳統,可見:米四8 ~ 10,五1 ~ 2,依七14,五四1,六二4。本段一方面安慰猶太人,要他們忍受分娩前的陣痛,救恩來臨前的短暫痛苦是不免的,接著而來的將是歷久不衰的幸福與平安。另一方面也諷刺猶太民族的無耐心,諷刺他們是個容易動搖的民族。難道一個國家能在一天內產生嗎?或者一個民族能在一天就誕生嗎?而猶太人?妄想能不經考驗就享救恩嗎?
第10 ~14節:默西亞時代的快樂、撫慰和富足。耶路撒冷的喜樂、與安慰是先知所強調的主題之一。在第10節作者連續用了三次歡樂「同她一起歡樂,因她而歡樂.....同她盡情歡樂!」,更顯出未來的幸福好像呼之欲出的樣子。第11節把熙雍當作孩子們的母親,很能和
前面7到6節相映成趣,把耶路撒冷比喻成萬民之母,是猶大人的傳統,在聖詠中尤其特殊(請見詠八七5)。從第1213節,可以看出當時猶大人所希望的未來,純粹是物質豐裕、國泰民安的景象而已。第14節所謂的骸骨,這是出自希伯來人對生理的思想,他們以為骨骼是人力量的來源,骨骼若如青草一般的茂盛,力量也就像青草一般活力旺盛。14節後半段所謂上主的手,與前面所說的「抱在懷中」「搖擺」「撫慰」能前後相映,前面上主的手表達的是愛,在這?上主的手代表著上主的大能和力量,祂要在祂僕人面前懲罰前面第3~16節所提到的叛逆的敵人,這些敵人不是其它外邦人、?是猶太人自己的兄弟。
第15~16 節:上主要來審判大地。是一種默示性的言論,在描寫上主顯現的筆法上,採用了近東文學的顯神類型,在聖經中很多地方可以找到同樣的類型,(參見詠十八8~10,列下二11,等);狂風、火焰、怒氣、威嚇都是慣用來描寫神出現時的字眼。許多人將被上主消滅,所暗示的是歷史中的事實呢?或是末世才有的審判呢?後者的可能性較大。全部詩節(本段原文是詩的體裁寫成)瀰漫著末世性的味道,15、16的審判很可能也是末世性的審判。

P.472
三、 神學旨趣及生活的教導
本段經文既為全書的尾聲,成為結論的一部份,那麼第三依撒意亞的重要神學思想以及生活的教導,必在本段經文中反映一二,讀完本段經文,必定有很豐富的靈感。
第一、聖殿中的崇拜祭獻,不是信仰的中心因素,上主所悅納的是懺悔和謙卑的赤心。當猶太人第一次興建聖殿完成時,睿智的撒落滿王就曾唱過:「天主實在住在地上嗎?看哪!天以及天外之天尚且容不下?,何況我所建的這座殿宇呢?」(列上八27)這一思想非常正確:上主是無所不在,處處都在的。有些固執的猶太人,堅持非在熙雍山的聖殿朝拜上主不可,似乎上主被束縛在聖殿山內了。新約時代耶穌說「我喜歡仁愛勝於祭獻」(瑪九13),就是要打破猶太人頑固的熙雍山傳統。當然,我們也不能忽略聖殿能成為信仰的精神堡壘,聖殿能幫助人更虔誠地朝拜和祭獻;但是,我們必須知所先後,除非先有了「以心神和真理拜天主」(若四23)的精神,任何表面的崇拜禮儀都不足為訓。
第二、在末世性的喜樂以前,先有產痛之苦,才能接受救恩之福。猶大人歷經患難,他們深知:只要信賴雅威 ,他們必能存在(依七9)。現在的任何痛苦、折磨,都只是黎明前的短暫黑暗。其實,用產痛來比喻新民的誕生,不是很好的例子。因為,上主是新子民的母親,用產痛來形容新生,受痛苦應該是母親, 但是在這段經文中,受痛苦的卻是新子民自己。不過,我們若更深入地反省,發現這產痛是母親和子女所共有的,天心體恤人心,更顯示出上主與其子民的親密關係。
第三、凡愛慕耶路撒冷的,必要受到上主的撫慰。至於上主的敵人,則必定要被消滅。只要我們讀過一點古經,就會發現:以色列人的前途是建立在雅威的許諾上,上主的許諾一面是喜樂、撫慰和飽飫,另一面卻是死亡和消滅的懲罰。舊約時代以民所認識的天主是慈愛寬仁而又無限公義的上主;以現世生活物資之充裕與否,做為救恩的標準。一直到新約時代基督來臨以前,猶太人還盼望著一位國家英雄的降臨,他們祖先信仰中所期望的太平盛世,從來沒有正式實現過。本段所描述的「廣賜和平」「萬國財富」「抱在懷中」的時代,幾乎就等於虛無飄渺的幻境。有待於基督誕生,把圓滿的喜樂重新啟示給我們,人類才幡然覺悟:天主的救恩不限定在物質平面,而更注重天主本身生命的分享。
從新約啟示的角度來讀這段聖經,能幫助我們汲取豐富的生活情趣,更能面對現實的逆
境。

P.473


參考書目

  1. CARROLL STUHLMUELLER, O. P. “Deutero-Isaiah” The Jerome Biblical Commentary pp. 385~ 386.
  2. “The Jerusalem Bible” ed. 1966. pp. 1245~1248.
  3. DENNIS J. Mccarthy “Kings and Prophets” pp. 181~182
  4. JOHN CHALLANOR.. “Prophet” vol. 1. pp.  
  5. HENRY SLOANE COFFIN. “The Book of Isaiah” The Interpreter‘s Bible 12 Vol. pp. 757 ~769
  6. 「聖經」:思高聖經學會一九六八年版。
  7. 「先知書上冊」:思高聖經學會一九五一年版。
  8. 「以色列民族史」:JOHN BRIGHT著東南亞神學院協會編。
    「舊約以色列民族史」:DANIEL-ROPS著,周士良譯。光啟出版社一九六七年再版。
   
 
| 神學論集主頁 |呂長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