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從元世祖至元三十年〈西元一二九三年〉傳入我國,到元成宗大德十一年〈西元一三○七年〉在北京大都成立總主教區及在福建泉州成立主教區以來,到今天已有六百八十三年的歷史,這其間除元朝覆亡後到明嘉靖間一百八十餘年 〈明嘉靖萬曆年間天主教再傳入中國〉及清雍正因「教儀問題」禁教〈西元一七二三年至一八四○年〉外,天主教在華的歷史仍有三百八十餘年之久。在這一段漫長的時日之中,天主教為什麼仍不能進入中華民族的文化中,為什麼仍不能使一般民眾改掉「洋教」的稱呼呢?究其原因,天主教和政治結構的當局產生了不可彌補的裂痕是其主要原因。中國人尊君及維護傳統的中心思想,使得原有的教會基礎蕩然無存。我們再看第一批國籍主教被祝聖〈西元一九二六年,羅文藻在一六八五年被祝聖為主教不計〉到我國聖統制建立〈西元一九四六〉至今也有三十到五十年的時間了,在這一段不能算短的時日中,為什麼仍不能建立起中國地區的地方教會?查其原因,自是非常複雜,但由於政治因素的考慮,使得中國地方教會褭足不前,仍是重要觀點。
中國主教團將今年定為「中國地方教會年」,並希望從各個角落來探討地方教會的問題,自是非常允當。而地方教會與政治這一個題目,能夠提出來討論也是基於這一個觀點。
地方教會與政治不祇是一些原則性的問題,也包含了地方教會在本國國體中的適應問題。因此,在研究地方教會與政治之之間的關係前,心須先探討地方教會與政治彼此之間的特性,然後才能從目前實際的問題中研究地方教會如何與政治取得協調,並發揮地方教會的最大功能。
一、地方教會的特性
地方教會的特性可以從神學、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的角度來探討,也可以從一般常識的觀點來研究。如果我們希望地方教會不祇是一項理論,而是深入於教會子民生活中的信念,那麼,地方教會從一般常識性的觀點來研究,可能更合乎地方教會的原則。因此地方教會可以說︰
1. 地方教會是深入民族及文化中的教會團體
根據亞洲主教會議協會第一屆會議的宣言,地方教會的定義可如上述。中國地方教會就是必須將教會的精神、禮儀、文化等經過仔細的反省吸收後,溶入中華文化的精髓中,使得中華文化,中華民族因著基督而更形圓滿。而教會也因中華文化相得益彰,而更適合中國的民俗民情。
2. 地方教會特色是保存地方特色,注重個別需要的教會團體
地方教會所以被稱為「地方」,實是因為這個教會具有地方色彩,因此在地方教會中,不祇是發揚基督的精神與意義,也更保全本地的色彩。而中國教會所應走的路就是如何在堅持基督的信仰中,仍能接受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特色個別需要。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最顯著特色就是「盡人事而聽天命」的精神,由此而演繹出許多其他的民族性。這種精神如何能在教會的思想中,以保全及護佑的態度,使其獲得更適當的尊重。按一般的情況來說,中國人較相信權威,也希望天人合一的理想能早日實現,但在人事紛紜的世界中,究竟可遇不可求;那麼,國人之不好談鬼神,不求宗教,而希望生時獲得福樂的態度,又如何在教會中予以成全呢?地方教會應是保存地方特色的重要的基地。
3. 地方教會是團體意識的認同的教會團體
地方教會的團體意識不祇是建基於基督的啟示真理上,也植根於地方人民對得救的認同意識,雖然基督未在中華文化及民族人降生,但基督的真理卻不斷在中華文化中降生,甚且更具有一種動力,因此,中國教會如何誘出中華文化的真髓,如何使中華民族更有得救的意念及歸趨,這不祇是一種行為上的表現,更是生活的體驗及意識的認同,如果中華民族不能在這方面有更大的發展,那麼地方教會也不可能在中國的國土生根,中國教會的全體成員必須先有堅固的團體意識,才能使中華文化及中華民族的人民有強烈的教會感,也祇有在這種情況之下,地方教會才有可能。
4. 地方教會是主持正義教教會團體
地方教會不祇是深入於本地的文化或政體,它更應以基督的精神正視改變社會或政體中不正義的事件,因為不正義的事件影響、甚至否定了追求真理的決心。社會正義不祇是一些事件的集合,而是一個原則的堅守。基督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為了追求真理,走正義的道路,獲得永久的生命,就必須面對一切妨礙真理的事件並努力與之奮戰,人為的文化沒有十全十美的,也沒有一個文化能夠位在不正義的情況下長存,為了減少人民的痛苦,提高文化的價值,主持社會正義乃是地方教會的使命,這一使命也祇有在依賴基督的真理才能提出完美的答案。
5. 地方教會是實現理想化的社會制度及體系的教會團體
地方教會不祇是一個名詞,也是一個動詞,地方教會的成員不祇是一些教長也是全體教民,地方教會的理想不祇是提示永生,也是在實現一個地上天堂。地上天堂的結構是以基督為磐石,教會組織為屋材,教民為其內含,在這樣的一個體系下,必須是一個理想的體系,經由這樣一個體系而實現一個理想的社會,也祇有在教會裡實施了理想的社會之後,才能吸引外教人進入的一個社會。同樣的,地方教會在深入一個民族的文化制度之後,經由提昇,煉淨,而使得生活於地方教會的人民,看到教會與民族文化中更深遠的融合及更高超的方向之後,才敢說,地方教會不但不減損普世教會的合一性,而且更能顯出基督真理的永恆性及廣大性。
經由以上我們對地方教會的特性了解之後,現在我們可以再看看政治的功能,並與地方教會的特性作一比較。
二、政治的功能
1.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
孫中山先生在民國十二年十一月三日北上時在黃埔軍校的告別詞中說︰「政者,眾人之事;治者,管理。管理眾人的事,叫做政治。」孫中山先生在這一段話中,明顯的指出,政治不祇是僅限於一個國家的政體而言,凡是與大眾人民有關係的事務,都可稱之為政治。為了達到管理眾人的效果,必然會有一些機構出現,這些機構不祇是策劃,而是負責推動執行有關全體民眾的事宜。如果我們承認這樣的觀點是正確的話,則教會的事務及特性也可包含在此一意義之下。教會不祇是一個有形的機構,也是一個為全體教會人員神形事策劃與執行的有機體,因此,教會如果不能有效的管理眾人,並為人謀福利的話,教會的意義就失去了。同樣的,教會為了堅持某些真理的原則,不能不對教友們有所限制,這種限制是為了達到全體的共同目的,因此,是可以接受的。另一方面,教會的組織形態和國家的形態有所不同,在彼此的功能上,自然也有區別。政治的主體及政權的運用,在今日世界的趨勢,是走向自由、民主。因為在政體之下所有的事務,人民都有權過問。但在教會的組織之下,由於啟示的意義,並不是所有的教友都能了解及過問,因此教會的主體不祇是神職人員及教友而已,還有三位一體的天主,這些成份的組合,使得教會的組織可以有許多不同層面的了解。從啟示的意義看,所有的神職人員及教友,祇要聽了而後做就可以了。但就本性的尺度衡量的話,教會內的成員仍然是以有形而可見的人為其主體,祇要是人,就有其不同的稟賦與能力,這些不同的人所組合成的教會有機體,所有的作為,自然不可能事事都如人意,因此,在行政的體系及效率上,如何能使更多的人參加,使更多旳意見融合,乃是教會機構中主其事者所應考慮的。
在地方教會中,由於要適合地區的特色及現況,因此,不可能將其他地方教會 〈例如羅馬教會〉的所有特色及民風民俗,一成不變的搬運過來。經由創造轉化的思維過程及為配合當地的文化所有的教會形態,才更能顯出天主的偉大及啟示真理的多元性,這種多元性的集合,才是普世教會的整體性。
2. 政治就是為了整體的利益而有的活動
聖多瑪斯說︰「人類天生是社會性政治的動物,必須營共同的社會生活,而社會生活為謀公共福利及公共安寧秩序,自不能不有政府國家。道德的生活才是國家的目的。」聖多瑪斯這一段話,已經很明顯的把國家與教會的功能結合一起。普世教會之所以允許地方教會的存在,不祇顯示基督真理的永恆及廣大性,而是更希望在地方教會中,因著全體地方教會的子民的共同努力,將地方教會所在地的全體人民都能奉獻在天主台前,共嚐一餅,共領一爵,這種全民普遍接受信仰的熱誠及信心,不正是把國家的目的和教會的意願結合一體,而成為最能光榮天主的工程嗎?地方教會的子民絕不會因為自己獲得信仰就算滿足,更深切的希望,在天主內所享有的愛能施展於那些沒有接受天主的人,也祇有由地方教會子民的手,基督才更能深入當地人心及各個文化的精髓。
政治既是為了整體的利益而有的活動,那麼,教會權力的運用,人民事務的協調,行政組織體系的發揮,在在都可以顯示出整體利益的目的,這些目的也就是一個地方教會所應達到的結果。
從以上將地方教會與政治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出地方教會與政治在許多方面有其相同的目的及功效。雖然在今日,大部份的人仍將政治局限於國家統治的整個作用,但如果我們不指出地方教會與政治的關係,地方教會又如何對政治提供些什麼?政治又如何能和地方教會結合而發揮更大的道德作用?由於以往歷史的教訓,使得許多人認為教會不應與政治發生關係,但這種觀念,已因著人際關係的不斷發展,而逐漸淡薄了。究竟一個地方教會的子民不祇是教會的一份子,也是國家的國民,如果一個熱心的教友不關心國事,不關心在這一個政體下人民的生活,他能算是一個向天主負責的教友嗎?因此,在兼具雙重身份的現代中國教友,我們必須正視這樣的問題,也不能忽略呈現於我們眼前的事實。
三、地方教會能對政治提供些什麼?
1. 宗教與政治的關係
在我國的歷史中,宗教和政治有著濃厚而密切的關係,幾乎大部份能在我國流行的宗教都和執政者有著密切關係。例如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國流行是因為有漢明帝、梁武帝、唐太宗等皇帝的提倡及信奉;而道教所以能成為民間信仰,是因為有漢文帝、漢景帝、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等君主的力行;同樣,喇嘛教能在中國風行一時也有元世祖、清太祖、清太宗、清世宗等的倡導。從這些歷史事實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果教會希望在中國流行,和政體合作,乃是最好的捷徑,中國人尊君,相信權威的思想相當濃厚,如果能以宗教的力量進入政體而使政治風氣有所改變,豈不也是國人及教會之福嗎?在中國近代史中,國父孫中山先生及故總統蔣中正先生的提倡及力行基督教義,豈不是我們教會中人的最好榜樣嗎?
再從今日的事實來看,宗教可以和政治發生密切關係的理由是,因為在今日的青年中,沒有人生理想,生活得沒有方向的人比比皆是,更因為近年共產唯物思想的橫行,多多少少也影響今日中國的思想方式,因此,宗教以其清明穩定的人生理想及堅守真理的毅力是可以和政治發生良好而穩定的關係。基於這種關係,教會就可以向政治提供許多東西。
2. 地方教會能對政治提供些什麼?
地方教會因著堅持信仰的原則及與人為善的信念,在生活中可以樹立一種理想的社會制度,以這一理想的社會制度,來提昇人性的境界及人生的意義,並能因著這一種提昇更能廣揚福音。福音傳播的目的,不只是要別人入教就夠了,而是要賦予每一位教友理想及為真理而奮鬥的決心,這種決心,迫使在實踐福音的心意下,對社會的問題提出改進之道,甚至也迫使教會全體人員為某些社會缺陷而主持正義,共謀社會福利。在這樣的目的下,教會機構本身的檢討,更合乎社會利益,正義原則的努力是刻不容緩的,也祇有因著如此的努力,才更能顯出地方教會的意義及價值。
在我們了解地方教會能對政治提供些什麼之後,我們就可以回頭來看中國教會能對中國社會提供些什麼實際情況及問題。
四、中國教會能對中國政治提供些什麼?
在討論這一問題之前,必先對中國政治的特色,現況,及中國教會的組織有所了解。
1. 中國政治的特色及現況
中國政治的特色,簡言之可有下列數項︰
1) 反共的基本國策
由於中央政府和共產黨交往的經驗中,深知共產黨並不是對中國人民有益的組織,更鑒於世界局勢之所以會如此混亂,都是因為國際共產黨的興風作浪,臺灣二十幾年來的安定,完全是因為徹底反共的結果。而中南半島的悲劇也是因為誤信共產黨的結果,因此,反共的基本國策,在今日中國不但不會消滅,更會繼續堅持。
2) 建設臺灣
建設臺灣所以成為目前中國政治的特色,是希望以臺灣建設的成果和大陸共產制度下人民的生活狀況作一比較,同時,近年來政府官員也體認到,在外交如此困難下,祇有以實力才能獲得他人的重視,因此經濟建設之所以受到重視,也是因為這個緣故。這幾年來臺灣經濟建設的成果,在國際間受到重視,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3) 統一思想
經濟建設的結果,自然是人民豐衣足食,但飽暖思淫慾的現象也會跟著出現,而西方頹廢派及共產思想也經由各種因素滲入,腐化安定的人心,因此,政府大力推行三民主義模範省之時,也經由歷史的回顧,而對全民逐漸實施思想教育,希望藉此思想教育的實施,能使全民武裝,共同抵禦邪說的流行。
4) 建立領導中心
自從總統 蔣中正先生逝世之後,建立領導中心就成為全體民眾注意的焦點。我們都知道國家、政體、教會如果沒有領導人,就等於一艘船沒有舵一樣,因此,政府在 總統蔣先生逝世之後,迅速建立起領導中心,在政府方面由副總統繼任為總統,在黨方面由眾所擁戴的行政院長蔣經國先生繼任,這一迅速建立領導中心的行動,也在向全世界人民,更是向在鐵幕下生活的中國同胞表明,在臺灣的中國人民是多麼團結,政府是多麼英明。
5) 一黨優先的政黨特色
雖然在中國的政體中從未說一黨專政,但由歷史的演變,民心的向背中,一黨優先的政黨特色卻已形成了,雖然有許多人批評這等於是一黨專政,但雖然它可能是,而事實上卻不是,因為國民黨從未限制其他黨派的發展,甚至在議會中讓出席位,但究竟氣候已成,不是那麼容易扭轉過來的。
6) 政黨協調繁雜事物的現象
一黨優先的好處,就是在政府與立法院,政府與議會,政府與人民有重大衝突,又彼此相持不下時,彼此都會搬出政黨來加以協調,而往往許多看來窒礙難行的事情,都因著政黨協調而迎刃解決了,雖然有人批評為黨領導政,但究竟不失為一個解決糾紛的辦法。
7) 宗教尚不能進入政體
雖然有許多政界的人士都有宗教信仰,但他們似乎嚴守政教分立的原則,遂使得他們在政界中不能發揮更大追隨真理,尋求社會正義的決心。而在那些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士中,由於歷史教訓及科學實證論的影響,他們更不相信宗教是解決人生問題的解答,因此,在中國的憲法各種條文中,完全看不出宗教的意義,在政體中也看不到宗教的痕跡,這為一個原來具有非常虔敬宗教心的民族來說是相當可惜的。
從以上概略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國政治的特色,至於目前中國政府及政黨的組織可略如左表︰
7) 中國政府的組織表
中國政治 |
政權----國民代表大會 |
治能----總統----副總統 |
考試院、監察院、司法院、立法院、行政院 |
中國國民黨中央級組織概況表
中國國民黨 |
全國代表大會 |
主席 |
中央委員會----
常務委員會
(秘書長)
|
政策委員會
黨史委員會
財務委員會
考核紀律委員會
婦女工作會
青年工作
社會工作會
文化工作會
海外工作會
大陸工作會組織工作
秘書處 |
中央評議委員會 |
從上列二表中,我們可以知道,權力均衡,人民與政府〈或政黨〉之間的協調,是非常重要的,由於人性的軟弱,單靠個人意志力的發揮仍然是不夠的,也由於人的能力有限,少數幾個人仍然不可能顧慮周詳,因此,權能的均衡,不祇是在中國政治上受到重視,就是在其他民主政體中,也得到最重要的位置。因此,以政治的結構來看教會的組織,則在行政體系及發揮最大為教友服務的能力中,似乎有許多值得借鏡之處。
2. 中國教會的組織可以是什麼?
在研究中國教會的組織可以是什麼之前,我們應先了解中國教會目前的組織是什麼,再配合現代人的需求以及梵二大公會議之後,對教友的要求,我們才能看出中國教會的組織可以是什麼。
1) 中國教會組織的現況
中國教會組織的現況以體系來說可如左表︰
主教團——教 區——堂 區
主教團是中國教會最高的權力機關,中國教會的最基層是堂區,其上是教區,在中國各教區的主教們共同組成中國主教團,這個主教團的體系可如左表︰
中國主教團----團長----副團長----常務委員會(秘書長) |
社會發展委員會 |
教育及文化委員會 |
教友傳教委員會 |
神職會士委員會 |
牧靈
委員會 |
禮儀
委員會 |
教義
委員會 |
秘書處 |
從這一個體系表中,我們看不出教友在中國教會的地位與責任,雖然有人說,梵二大公會議以來,教友的地位已提高不少,但我們要問,在教會中,教友本來就應該有他的地位?還是應由教會來提高?縱使退一步來說,教友的地位應由教會首長藉著聖統的地位來予以提高,那麼又如何能有那些單獨的,可以離開聖統 〈例如受難教會〉而蒙受天主恩典的人?因此,我們可以說,聖統雖是由天主訂的,但維持聖統的效力,卻有人的作用,既然所有的人都是天主所造的,因此,在天主眼中,沒有那些人會比另外的人更好,除非他是承行天主聖意的人。在現代許多教會組織中,似乎有一些錯誤的觀念在流行,那就是以為所有的組織〈至少某些〉都應當以神職人員為核心,事實上,那是不可能的,祇有以聖體為核心的團體才是真的教會體,其他的都是假的。基督託付給某人管理教會,過幾年又可託給其他人,因此,人在教會中是流動性的,而天主卻是不動的,如以人為中心的團體,遲早會結束的。而一個教會體中,所有的子民如果不發揮其應有的能力,豈不是浪費了天主所賜嗎?在中國教會中,教友應有其地位,其地位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和神職人員相等,這也就是說,以聖體為核心,圍繞這一核心的份子,都應盡其一份責任,基於如此的體認,中國教會的組織可以有如下的建議。
2) 中國教會可能有的方式
中國教會 |
全國代表大會 |
主席----副主席 |
|
全體主教 |
--- |
|
委員會
(秘書處) |
|
神父代表 |
教區代表
修會代表 |
--- |
社會發展委員會
教育及文化委員會
教友傳教委員會
神職會士委員會
牧靈委員會
禮儀委員會
教義委員會
秘書處
|
修士代表 |
教區代表
修會代表 |
修女代表 |
--- |
教友代表 |
堂區、教區代表
善會代表 |
上列的表格祇是一個建議;主教團固於監督、指導的地位,這是由於大部份的主教都領有自己的教區,在繁忙的教區工作中,再從事於全國教務的策劃、執行,未免太辛苦了。在另外一方面,中國教會內的所有主教們,都以當然代表的身份參加全國代表大會,在調停與決策方面可以有更超然的地位,同時神父、修士、修女及教友派代表參加,可以集思廣益,達成一種全面性的交談,全國代表大會選舉主席,主席向主教團負責,主席可以是神職人員,也可以是教友,但必須是行政專才,可以將原主教團下屬的幾個委員會改隸主席之下。在每一個委員會之中主任委員可以神職人員,也可以是教友,但必須是專家,而且能專心負責發展此一委員會的人士,主教們可根據個人的興趣及時代訊號,分別參加各委員會,在各委員會中,主教是更高神修指導,得將委員會各種得失帶回主教團。另外,在主席之下,再設評議會,以評議各委員會工作之得失。經由如此的組織,主教團就專注於整個中國教會發展的方向,也祇有如此,主教團在領導中國教會時,更容易帶給全體教友一種活潑的生命力,這就好像善牧,不祇是照顧並認識每一頭羊,也要帶領這群羊走更好更穩更安全的道路。
經由這樣一個將全體教會人員結合的方式,就使得中國教會在中國社會中,必須可以扮演一個積極而主動的角色。
3. 中國教會可以在中國社會中扮演那些角色?如何扮演?
中國教會的組織和制度在穩定而健全之後,它就能以全體教會人員的力量,面對世界的挑戰與社會問題,也因為如此,中國教會就可以在中國社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教會在中國社會中可以扮演的角色,可約如下述︰
1) 宣揚福音,締造和平的角色
中國教會的最重要工作,就是如何將基督的福音,經由中華文化,民族風俗現代人傳代人傳播的方式,深入中華國土及人民心中,福音的本質及中華民族的特性,都是帶領中華人民走向真善美聖的根源,因此,在努力宣揚福音的過程中,和平的締造乃是必然而來的結果。至於如何經由外在的文化風俗及傳播機構深入內心,是教會機構中應首先攷慮研究的。
2) 主持正義的角色
主持正義乃是面對一切妨礙福音傳播,和平締造而有的行動。主持正義的對象可分國內及國外,在國外,凡是不了解在中華文化中傳播福音音問題的國際人士及機構,所發出的誤解及批評,都是我們主持正義的對象。在國內又可分成在教會內及教會外。在教會內,凡是一切不合乎基督真理及教會正義原則的人和事,都應由教會中消除,不然教會又如何能義正詞嚴的面對社會問題呢?在教會外,凡是違背倫理,人性尊嚴及反對天主的一切人及事都當是教會批判的對象。目的為了使教會扮演正義的角色具有實際的價值及意義,積極研究社會問題,教會問題及增長更強固的教會意識,社會意識乃是必須的。
3) 先知性的角色
先知性的角色及任務是任何一個追尋真理及維護真理者對社會所提出的忠告。中國社會及教會不論從那一方面來說,在達到真理的路上,都還很遠,也由於人性的軟弱,先知才更為需要。中國教會先知性的任務可約如下述︰
甲、研究中國大陸傳教問題
大陸傳教問題,近幾年在國際上喧騰一時。但個別性,以西方為中心的態度去研究大陸傳教問題,究竟有何用處?更何況向大陸傳教是我們中國教會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在這方面,我們不能有一個深入而整體性的計劃,在臺灣的教會人士,又如何能向中國教會,甚至普教教會負責任?因此,在今日研究大陸傳教問題是刻不容緩的。
乙、研究未來中華文化的歸趨
中華文化的價值,深遠而具有廣博性,但在面對今日世界的衝激中,如此深遠的民族文化,又將歸根於何處?基督思想及天主教文化又可以在中華文化中扮演一種什麼樣的角色呢?教會人士又如何在生活中、將中華文化和基督信仰密切的結合在一起?大部份的人都需要指示,誰給?期望在這一方面有更積極的表現。
丙、面對政權的態度
面對政權時,中國教會的態度可以是合作,而不是順從,合作是具有積極而主動選擇的,可以在適當時機,對政權提出中國教會的看法及意見。例如,最近臺灣省家庭計劃研究向政府建議在實施人口政策時,制定軍公教人員實物配給以兩個子女為限,經政府採納從六十四年八月實施。像這樣做法,事實上,就是等於有計劃的歧視第三個出生的子女,這是對人性尊嚴的挑戰,而我們教會從未向此等事項發表意見,又如何能在社會立足?我們自然贊成家庭計劃,但像這樣的做法,似乎值得商榷。
以上所舉的三點,祇是拋磚引玉,還有更多先知性的色可以扮演,問題是︰我們用什麼樣的組織及方法去面對?
五、結論
中國教會要對全中國負責,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中國教會如果不能盡好在中國社會中應盡的責任,又如何能將基督信仰帶給中國人民?地方教會又如何有其真髓?地方教會與政治的關係是極為密切,地方教會是政治主體的一部份,地方教會不可能脫離政治而獨立,地方教會內所有的人,都應努力,積極的關心,參與政治事務。神職人員努力研究並鼓勵教友從政,教友盡心盡力為國效力,並將基督之光帶入政治的每一個層面,如此,政治就永可保有其新氣象,地方教會也因而可以穩固壯健,基督也可以發揚光大,如果,全中國教會的人都深認這些,並努力健全教會組織,積極參與政治事務,則教會的遠景將是光明的。希望基督的真理照耀我們的道路,使我們達到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