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羅光總主教 |

 

 

28
神學論集
(1976)p283-293
   

地方教會與其他宗教的交往

〈民國六五年元月廿三日神學講習會講稿〉

 

羅光總主教

 


一、交往的性質
1. 地方教會
關於地方教會的這個名詞,神學家、法學家、牧靈學家的意見各不相同,從神學的觀點看,地方教會是指教區,一個教區為整個教會的縮影,具有教會應有的條件︰即天主子民和以主教為中心完備的聖品。從法學家的觀點看︰地方教會為全國教會和全省教會,全國教會組有全國會議,又有首席主教,全省教會組有全省會議又有總主教。從牧靈方面看,地方教會則大可包括一個文化區的教會,小可指一個本堂區,因為在大小地方教會內有同一牧靈的目標和行動。
去年二月,教廷合一秘書處給全球主教分發出一項文件︰「地區性、全國性、地方性的合一工作。」文件的第二節裡解釋天主教會內地方教會的意義,根據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的論教會憲章和論主教法令二文獻(1),以地方教會為教區,但又聲明為合一工作;地方教會可指一個主教團範圍內的教會。
我們今天研究地方教會和各宗教的交往,所說的地方教會,是指目前中國主教團範圍的台澎金三區內的教會,然也可以指著整個中國教會,包括大陸的天主教會在內。
2. 交往的意義
教會的一切工作,都在於實現基督救恩,如若望福音第十章〈10—27〉所說︰ 「我來,是為叫他們獲得生命,且獲得最豐富的生命。我是善牧,善牧為羊捨棄自己的生命……我還有別的羊,還不屬於這一棧,我也該把他們領來,他們要聽我的聲音,這樣,將只有一個羊群,一個牧人。」
神學家可以辯論︰是否一切都屬於基督的羊棧,凡是信仰基督的人可以說是同一羊棧的人,同奉基督為牧人,但是在同一羊棧裡,羊群彼此分裂成為了小團體,使基督的羊棧不合一了,基督早已預先看到,所以在最後晚餐時,祈求聖父賞賜凡信從祂的人都合為一體︰
「父呵!願他們在我們內合而為一,就如你在我內,
我在你內,為叫世界相信是你派遣了我」〈若十七21〉
信仰基督的人合為一體,乃是基督救主的標記,使世界的人都能因基督徒的相愛而相信基督是聖父所派的救主。否則,基督徒彼此分裂,怎樣可以使人相信基督所宣講的愛呢?因此,我們同基督信仰的各教派相交往,意義在於追求並實現基督徒的合一。
但是不信仰基督的人是不是屬於基督的羊棧呢?凡是人都是天主的子民,不僅因為都是天主所造,而且也都是被基督所救贖;因為天主的救恩是許給整個人類的,這種救恩的許諾隱約地流傳在各個民族的宗教信仰裡,各種宗教也都設法使人脫離罪惡,追求更幸福的生活。人類的真正救恩既然來自唯一的救主基督,人類既然都追求救恩,雖然在基督信仰以外的人沒有走到真正得救的途徑,但是他們心中所追求的是真正的救恩,我們便可以稱為在暗中追求基督,也就是暗中屬於基督的羊棧。他們當時不知道,更不理會到他們的這種身份;我們則有責任去告訴他們,使他們明白自己已經有的這種身份,明白地信仰基督。因此,我們同沒有基督信仰的宗教相交往,意義在於救恩。我們要在這些宗教裡找尋關於救恩的觀念和行動。例如唯一天主的觀念,罪惡的觀念,精神生活的觀念,脫離罪惡的追求,永生幸福的追求,這些觀念一定多少和基督救恩有關。我常說宗教信仰的起源,不能如同一般民族學者所說,起源於初民對於自然現象的恐懼心,一定是來自原始人所得天主的啟示,原始人曾和天主交往,後來因罪惡遠離了天主,把天主的觀念弄糢糊了,流為人獸和草木的形像。從各種宗教的信裡選擇關於救恩的觀念,在救恩的觀念上,我們可以交往。神學上另有一個更難的問題,即各宗教是否有使人得救的效能?即是各宗教的救恩信仰是否有得救的寵佑?我祇承認各宗教有預備人領受救恩的效能,救恩應來自基督。當然,基督施給救恩的方法有通常的方法,也有非常的方式施給救恩。在基督自己所創立的教會內,基督以通常的方法施給救恩,在祂的教會以外,基督以非常的方式施給救恩。
但是在事實上,別的宗教絕對不願意聽我們說他們是暗中的基督信徒,更不願意聽我們說他們應該明白地信仰基督。而且一在教義上進行討論,必定發生爭執,交往立刻中斷。我們和他們交往的方式便該適應實際的情形,先從廣義的救恩觀念,即在勸人為善的觀念進行交往。

二、和儒家傳統思想的交往
現在我和各位看一看中國天主教會同別的宗教交往。我所要談的,祇限於儒、釋、道。至於別的宗教如理教、軒轅教、天德教的信徒很少,信仰的教義也不清楚。在講儒、釋、道時,我也祇能提出基本觀念。
儒家不是宗教,大家都承認。但是儒家的傳統有宗教信仰,有宗教儀禮,也是大家所承認的事。而且我國民間的宗教信仰是由儒家佛教和道教三種宗教信仰所結合而成。
儒家的思想是一種人生哲事,其傳統建築在三個觀念上︰一個是天、一個是仁、一個是榮。儒家信仰皇天上帝。上帝也稱為天,為無形無像的至高造物主。儒家不稱上帝為神,神是在上帝以下的神靈和鬼神。上帝或天造生人物,這種造物的功作由天地的運行而表現。易經講天地的變化,由陰陽二氣的消長而繼續不息。我國自古農立國,農人一生所見的是自己所種的五穀,五穀的生長收藏分配在一年的四季中,四季便代表天地的變化。春、夏、秋、冬的變化是風、雨、寒、暑、各種現象,這些現象都集中在一個目標,便是使萬物生長。易經乃稱天地有好生之德,宋明理學家也稱天地有好生之心。這種好生之德或好生之心,稱為仁。仁表示上天對萬物的愛心。(2)
人為萬物之靈,得天地之心為心,人心便是仁,孟子說「仁,人心,義,人路也。」〈告子上)在天地中仁為生,即天地化育萬物。天地以仁而愛護萬物的生存,人心也生來就愛護自己的生命,愛護別人生命,也愛護萬物的生存。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盡心上〉在生存一點上,人和物都是一樣,一切都求自己的生存,王陽明在大學問裡主張「一體之仁」。在生存一點,人和萬物連接在一起,結成宇宙的生命洪流,長流不息。在生命洪流裡,人和萬物結成一體,張載在西銘裡主張「民吾同胞,物與與也。」中庸乃主張盡性以盡人之性,盡人之性以盡物之性,然後參天地的化育〈第二十二章〉︰這就是儒家的至善,也就是儒家的天人合一。
建立在天地好生之德的仁道上,儒家精神生活的原則有大學所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親民,在止於至善。」又有孔子所說「仁者,己欲立而立人,至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儒家的精神生活為入世的精神生活,如范仲淹所說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這種精神也是樂觀的精神,和積極的精神。(1)
愛護自己的生命,便要敬愛自己生命的來源,孝敬父母乃為儒家仁道的最重要的德目。人的生命在家族中延續,子女代表父母生命的繼續存在。祭祖的祭典由嗣子主祭,就是象徵祖宗的生命有人承嗣。子女對於父母的孝,以生命為根基,一生都要孝敬父母,一生的善惡都歸之於父母。孝道即是報本。
報本的思想使儒家敬天、敬君、敬師。在家庭所供的牌位,是天地君親師。皇帝祭天,家庭祭祖,官吏祭天地神祇,祭歷代聖賢。儒家的祭祀,從祭祀本身上是社會儀禮;由社會的代表主祭,祭祀能夠含有宗教的意義,則看祭祀的對象是否宗教的信仰。祭天地神祇,代表信仰上天和神靈的存在,含有宗教意義;祭孔子先賢和祖宗,則沒有宗教意義。
我們教會和儒家傳統相交往,可以是全面的交往,可以討論哲學和宗教信仰的觀念,可以採取儒家傳統的倫理和祭祀儀式。在上天的觀念,在仁的精神生活,在入世的道德,在樂觀的信心,在祭天祭祖的典禮,都可以融會貫通,使天主教會在中國成為地方的教會,吸取中華民族的精神要素,深入中華民族的文化以內。

三、和道教的交往
道教乃一個包含許多複雜份子的宗教,歷代有變更,在大綱上說,包含三種思想;在人生哲學方面,包含老莊的避世思想;在宗教信仰方面,包含漢朝易經的卦氣思想;在宗教儀禮方面,包含古代民間的神靈鬼怪思想。
老子和莊子主張太初有「道」,道生萬物。道為絕對的實有體,本質未定,變化不息,宇宙間的變動,一切都是「道」的自然變更,沒有上天掌管,也沒有任何意義。人的生命,由氣聚而成,氣散則死,生死相繼續。人生所可求的幸福,在於清靜無為,一切順乎自然。老莊都辭官不做,逃避人世,心不為世物所累。
道教由張道陵首創,由葛洪和魏伯陽加以擴充,所有中心思想在於追求長生。人的生命由氣聚而成,氣的運行則按漢朝的易經卦氣說。人身生來所有元氣,逐漸消耗,以至於盡,盡則死。但若以天地間的元氣去補充,則人生的元氣不消,人的生命便能長存,人就長生不老。用天地的元氣去補充人身的二氣,即是道教的靜坐呼吸的養生法,另一方法則以堅固的元素去固定人身的元氣,則是修鍊金丹的方式。人若得了長生不老之術,則羽化而登仙。
我們教會和道教的交往,第一個難處是道教沒有負責人,在臺灣道教既沒有組織,又沒有道觀。所有廟宇都是信徒所修建的,由些建廟謀利的商人經理。雖也有幾種道教會,也只是私人組織。第二個難處,在於道教的宗教儀禮,在民間常和佛教的儀禮混合,無法分別誰是純淨的道教信徒。因此,我們教會和道教的交往只能是局部的,而且還是選擇式的交往。
在教會信仰方面,我們不便和道教會互相討論或互相研究,所能做的祇是我們從書本上去研究或邀請道教學者講演。但是我們對道教的態度是尊重我國文化的態度。因為道教有幾個主要觀念,代表中華民族的傳統思想。第一、避世的思想,從論語我們就看到當時有避世的賢人,以後歷代的詩人也都存避世之心,如陶淵明、李白、王維等大詩人。而且我國古代的畫家,都以道家的精神作畫,山水畫所表現的畫意,都有超然外的意境︰畫和詩相連。這種思想和我們教會的傳統避世思想有些相同,我們教會古代的隱修者和中古時代的修會會士,都有避世思想,不願為世物所累。第二、長生的思想,秦始皇求不死之藥、漢武帝求長生之法、唐明皇相信神仙,普通一般人都以長壽為福。我們教會所講的救恩,即是希望永生的幸福,雖和道教的長生觀念不同,然而求不死之心則相同。第三、道教的靜坐,雖為養生之術,然而對於精神生活很有幫助,使人心安定,脫除貪慾。我們教會所實行的默想和退省,用意就在安定我們的心,減除慾情的衝動,而能夠淨心享見天主。第四、道教的神靈敬禮,在觀念上說,有些和我們對天使聖人的敬禮相近,在內容方面則完全不同。因此,我們對道教的交往積極多於消極,選擇相同的重點,雖不說互相融通,然也能使我們的宗教生活合乎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

四、和佛教的交往
我們教會和佛教的交往,為一最大也最難的問題,因為佛教為世界上的一大宗教,又因為佛教教義所包括的哲學和宗教學非常廣泛而且非常高深,再又因為佛教的信仰很普遍地深入中國民間。
現在我很簡單地提出一個大綱。第一、佛教的目標,在於苦、集、滅、道的四諦。第二、佛教的修行,在於誡律和僧尼的出家。第三、佛教的哲學在於萬法皆空和萬法圓融。第四、佛教的精神生活,在於由禪而入靜,以至成佛。第五、佛教的宗教生活在於來生輪迴。
現在簡單地加以解釋。佛教的目標在於四諦,四諦的苦、集、滅、道︰苦,表示人生都是痛苦;集,表示痛苦的來源為十二因緣,因緣最重要的在於人的行善或行惡;滅,表示佛教指示消滅痛苦的徑;道,表示佛教使人消滅痛苦,進入光明。這四諦是釋迦佛救世的目標。佛教的修行有誡律,有出世成僧尼。誡律使人斷絕惡業,出世成僧尼使人漸入光明。
佛教的哲學,以唯識論為起點,以華嚴經為終點。唯識論告訴人︰一切的萬有都是空的,空的為什麼成了實在?都是由於人認識錯了。唯識論講解認識的來源和認識的性質。淺近說來,被人前生所作惡業留下來的種子,蒙蔽了認識官能,把空的看成了實有的,因此起貪心。實際上,萬法皆空,只有「真如」或「真心」為一個絕對實體,宇宙萬物只是真如所表現的現象。每件東西都代表真如,本身則不存在。因此一切東西都平等,一根毫毛等於泰山;同時,一切物件都互相融通,因為都是真如的現象。一等於萬或千億,千億等於一。因此一切平等,萬法圓融。
佛教的精神生活,在中國和日本特別表現於禪觀。禪觀使人脫離人的身體軀殼,精神和真如相接,在禪觀入靜時,不用眼睛感覺去看,不用理智去想,只是精神上有一種直覺,直接體驗到自己融化在一個無限的絕對真如中,自己就消失了,安靜快樂。這就是涅槃的「常樂我淨。」
佛教在我國民間的宗教生活,集中在來生輪迴,民間拜佛為自己來生求福,為已亡的親友求超渡。
我們教會和佛教的交往,也不能是全面的交往,只能是局部的和選擇的交往。在上面所講的四點裡都可以有交往的重點。在四諦裡,我們可以同意人生是痛苦,基督的救恩救人勝過痛苦。在修行裡,佛教的誡律許多條和我們教會的誡律相同,特別是僧尼的出世思想和我們修會生活的意義有些相同。僧尼出世為專心供養佛,我們的修會生活為專心敬愛天主。在哲學裡,唯識論和我們的哲學相衝突,但是華嚴經的萬法圓融思想,曾經影響宋朝理學家的人物一體思想,也可以使我們教會一切都在基督的生命裡成為一體的思想,得到中國哲學的解釋。佛教的禪觀和我們教會的靜觀或和天主相契合的祈禱很相似。佛教靜觀的方法可以用之於我們教會的默想。在佛教裡,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入禪,我們的教友也不是每個人都有靜觀生活,所以不是每個教友或修女、神父都適於用禪觀方法。附帶說一句,現行的聖神同禱會,雖在內容上和禪觀有些相同,但是方法相差很遠,禪主要是靜,不說話,精神和絕對體相融合;聖神同禱會重在言語,在中國人看來,完全是西洋人的方式。
至於佛教的拜佛和超渡亡魂,意義和我們的追思己亡相近。我們已經接受清明節掃墓的習俗。

結論
為結束以上所講的理論,我舉出三件實在的事例,說明我國天主教會和各宗教交往的情形。
第一和儒家傳統的交往,于斌樞機提倡了春節祭祖,現在又提倡敬天。另一點,吳經熊先生的蔣總統精神生活一書和我自己的徐光啟傳,利瑪竇傳和陸徵祥傳,表示這幾位偉人都已經在自己的生活裡融合於基督信仰和儒家的傳統。
第二、臺灣現在有宗教團體座談會,由佛教、道教、天主教、回教、理教、軒轅教所組成,現在就提倡社會道德,教人為善,脫離罪惡的觀點上,共同合作。今年決推行節約提倡倫理教育,已經刊登宣言,上書行政院長,進一步,各宗教向自己的信徒宣講這種運動。
第三、中國主團接受亞洲主教團協會的要求,決定在臺北成立東亞精神生活研習中心。于斌樞機任董事長,中國主教們都是董事,于樞機前幾天向我說要我任中心主任,請甘易逢神父任研究組主任,郭果六神父任總務主任,中心設在聖多瑪斯修院,這座東亞精神生活研究中心,將從各宗教的精神生活方面加以研究,加以實習。為使天主教會吸取中華民族的精神。因此,僅僅在社會工作上,在倫理生活上,互相合作,還不能達到我們的遠程目標,務必要在精神生活上,如儒家的天人合一,道教的靜坐和佛教的禪,我們有了深入的體驗,才能使天主教會深入中華民族的精神。

 
  1. 「一個教區是託付給一住主教一部份天主子民,由主教偕同司鐸予以照顧,使和自己的司牧緊相結合,又由司牧而藉著聖經和聖體共同結合在聖神以內。一個教區成為一個小型教會,在這個小型教會裡,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真正地存在也真正地活動。」〈論主教法令第十一節〉
    「一住主教在小型教會內為教會一統的有形基本要素。這些小型教會是按照整個全體教會的模型而組織的。在這些小型教會內,且因著這些小型教會,整個全體教會乃在實際上存在。因此,一位主教代表他的教會,又與教宗相結合以代表整個的全體教會;整個全體教會是在和平、相愛及一統中互相聯繫。」〈論教會憲章第二三節〉
    在同一文獻裡又說到天主子民是地方教會的成因之一;「在信友們的一切合法地方團體裡,都真正有基督的教會。這些團體和他們的司牧相結合,具有新約上所說的教會之名稱。這些信友,在他們的地區內,是天主所召叫的子民,享有天主聖神和其他的豐滿恩惠〈得前一5〉。在這些教會內信友們聚集在一起聆聽基督的福音,舉行救主聖祭的奧蹟,因著救主的聖體聖血聯繫彼此之間的兄弟之誼。」〈同上第二六節〉
  2. 見羅光著,中國哲學大網上,頁一七六「天地好生之德稱為仁。」
    羅光著,中國哲學思想史第一冊,易經生生之理和孔子之仁。
  3. 吳經熊,中國哲學之悅樂精神,中央日報副刊,民國六五年元月十四日,十五日。

 

 
| 神學論集主頁 | 羅光總主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