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李震 | |
|
28期 | 神學論集 |
(1976)p183-197 |
---|---|---|
聖統、修會、教友在地方教會中的角色
李震
|
||
一、 對於建設地方教會的一些反省 亞洲主教會議協會第一屆大會宣言對地方教會的解釋是這樣的︰「所謂地方教會,即指深入某民族及其文化中的本地團體……教會應在亞洲各民族的各種生活現實中生根植基,並樂於把這些民族的生活和歷史變成自己的所有物,分享真正屬於這些民族的一切。」 「傳教法令」二十節曾指出︰地方教會,即深入當地文化的教會團體所應具備的一些條件︰ 1. 擁有一些本籍的傳教人員和教友。 2. 在本籍主教的領導之下,具備必須的機構及工作,以維持、發展天主子民的生活。 3. 教友團體日益成熟,並自覺地變成信德、禮儀及愛德的團體。 4. 教友以其公民及使徒身份,在社會上建設愛德正義的秩序,適當地運用大眾傳播工具。 5. 家庭日益基督化,成為聖召的發源地。 6. 創作適合當地需要的教理課本,以利福音的傳揚。 7. 透過適合民族性的禮儀,表達信仰。 8. 藉適度的規範,使信仰與當地的優良制度及風俗結合。 這幾點足夠說明,一個地方教會,本身應具備名一些基本條件,為發展天主子民的生活;又應具備相當的人力和工具,為執行牧靈及傳教的工作,並使福音在當地社會中生根。 基督降生成人,於是天主的生命進入了世界。基督又藉十字架的贖罪祭,戰勝罪惡,克服死亡,使人與天主和好,出死入生,分享復活的光榮。降生的奧蹟與逾越奧蹟是分不開的。 地方教會的建立,也要經歷由生到死,由死到復活的三部曲。福音在此時此地,在一個固定民族及文化中的降生、生根,包括「把這民族的生活和歷史變成自己的,分享真正屬於這民族的一切」,也就是使福音與當地文化結不解之緣。如何完成?福音是神聖的,是屬於天主的,而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包括傳統的、現代的、宗教的、世俗的、精神的、物質的種種成份,是屬於人的。因此有優點,也有缺點;有善良的一面,也有罪惡的一面;而且在歷史過程中繼續演變,時常受到外在和內在的衝擊。 一個有生命的文化,本身會自覺到淨化自己,超昇自己的需要,而基督的福音,不但能夠消除一個文化的罪污,改正它的缺點,補助它的不足,而且提供有效的方法,滿足它內在的渴望—對天人合一之崇高理想的渴望。 就如一個人,如欲藉信仰分享天主的生活,必須超昇自己,由生入死,與主同死,放棄屬於罪惡的一切,聖化美好的一切,才能出死入生,變成新人進入復活的境地。地方教會的建立,有類比的情況。一個民族或文化,如欲接受信仰的洗禮,與福音結緣,必須淨化自己,超昇自己。壞的消除,好的保留、加強、聖化。地方教會的建設,即是使一個固定的民族或文化參與降生和逾越奧蹟。 為了解一個民族的特徵,分辨它的優長和缺陷,必須深入它的生活和歷史,分享它的命運,與它交談,亞洲主教會議協會第一屆大會特別強調與各大傳統宗教交談的重要。「與東方民族的各大宗教交談是在亞洲傳揚福音異常重要的任務……唯有在交談中,我們才會發現它們身上有『天主聖言的種子』。這種交談,使得我們接觸到它們最深的自我表達,也會使我們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和表達基督信仰的途徑。」 為建設地方教會,時空兩個範疇非常重要。聖若望談到降生的聖言時說︰「這普照每一個人的真光,正在進入世界」〈若一9〉。聖若望寫福音時,基督已經誕生了將近百年,為什麼說他正在進入世界呢?這句話用來形容基督第一次來臨和第二次來臨之間的世代非常合適。在他第一次來臨和第二次來臨之間,他藉著教會,藉著基督徒,進入每一個世代。他在人類歷史的過程中,繼續降生在世界上,而真正地進入世界,是進入世界的每一個地方,每一個角落。天主聖子為降生成人,也選擇了一個地方。甚至把他活動的範圍也局限在巴勒斯坦。福音隨著使徒的腳步,逐漸深入每一個地方。地方教會的建立對天主神國的拓展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天主在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地方,繼續把自己啟示給人類,為使人獲得救恩。房志榮神父寫道︰「地方教會的建立是天主啟示的一個要求。因為啟示不是天主單獨說話,人只消極地予以接受。啟示是天主與人在歷史中互相交談,人的反應,人的答覆,人的信或不信是這交談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是構成啟示的因素之一。這交談不是在天主的永恆中,而是在人的歷史裡發生,並繼續進行。每人有每人的歷史,每個民族文化有每個民族文化的歷史,不是他人或其他民族文化所能代替的。外籍傳教士能給天主的話作見證,能激發本地人答覆天主的話,但不能代替本地人與天主交談。這是天主的啟示及人的信仰的一個特性︰經過各種言詞和見證,最後要人從自己的內心,要每一個文化從自己的根底去答覆天主。」(1) 我們在致力於建設中國地方教會的時候,必須把握住時間和空間的因素。在時間方面,我們建設的不再是大公會議以前的教會,更不是中世紀的教會,而是走向二十一世紀的教會。我們固然不能忽視傳統,更不能忽視中國文化的演變,社.會的快速發展,思想與生活態度的趨勢,否則年輕的一代不會感到興趣。要;建設合乎現代需要的教會,必須研究並把握未來。 在空間方面,我們今天的處境也有它的特色,從現實的一方面看,中國教會目前局限在台灣,這當然要重視。然而也不能忽略其潛在的一面,即在台灣的教會對海外華僑和中國大陸的影響。只要我們能提供良好的服務,海外的中國教友,包括香港、澳門、都會欣然接受。我們在研究設計建設中國地方教會的藍圖時,絕對不能忘記未來中國大陸的需要,因為將來在大陸上復興與建設中國教會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而這個工作現在即應開始。 最後略提一句地方教會與普世教會的關係︰為了解二者之間的關係,不能從行政觀點去看,而必須從宣揚福音的使命去看。否則很容易把地方教會當作普世教會的一個行政機構,或者把普世教會看作地方教會的總和或聯邦。 教宗保祿六世在「傳報福音」通諭〈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八日〉(2)趨向於把普遍教會與個別教會看成同一個整體的兩面或兩極。他說︰「普遍教會實際是降生在個別教會中。」「我們要非常小心,別把普遍教會看作一個總和或是一種不尋常的聯邦。在主的心目中,教會在它的聖召及使命方面是普遍的,但是當它在文化、社會等條件不同的地區生根時,它會透過不同的外在表達方式出現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同時這傳遍全球的教會,如果不透過個別教會而獲取形體及生命,將變得抽象。只有在我們不斷地注意到教會的兩極時,我們才會了解普遍教會之間的關係,能產生多麼豐富的資源。」 二、聖統 1. 一個大前提 我們把聖統•修會、教友分開來講,其目的在了解它們扮演的特殊角色。雖然三者各有各的特殊使命和作證,但是同屬一個團體—基督的教會。沒有教會,不會有聖統,也不會有修會,也不會有教友,因為基督希望教友的信仰生活在團體裡發展。我們過去談到教區和修會團體時,往往重分不重合。現在我們應該更重視合,至少共同負責與特殊作證應該相提並論。為此加強加深團體意識和團體愛是非常重要的。 教會是由天主子民所構成的大團體、大家庭,在人類歷史中繼續發展,直到新天地的出現。在這子民中基督賦予不同的使命,聖神分施不同的奇恩。有人直接負起建設、發展教會的責任,為全部天主子民服務,有人藉著參與人世活動,把福音帶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責任不同,使命不同,作證的方式不同,目標卻在建設同一個教會。 這個教會是基督的奧體,基督在達瑪士革的路上啟示給保祿,他不只與普世教會一體,而且與每一個地方教會一體,與在達瑪士革的教會一體。這個奧體固然有不同的機能、器官等等,但是大家共同維護、發展同一個生命,這個生命就如人的生命,有活力充沛的時候,也有衰老軟弱的時候;有健康,也有疾病;有喜樂,也有痛苦。但是由於它的頭是基督,生命原理是聖神,又有聖母做它的母親,它會在種種考驗中繼續在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地方降生、成長、發展並傳授下去。他始終是主角,我們是工具,我們必須按他的旨意,使教會成為生活的、愛德的、服務的、聽從聖神領導的團體。因此團隊精神的發揮,不只要重視橫的方向,即在神父當中,教友當中等等,也要重視縱的發揮,即在聖統、修會、教友當中。 我們必須注意幾種破壞團隊精神的危險(3): (1) 法律主義:把法律、條文、制度等看得比牧靈的使命,團體生活的發展更重要。 (2) 教條主義:把過時的,不合時代需要的,對啟示的解釋,看得比生活的天主的言語更重要。 (3) 老大主義:把名分和地位,即「我們當中誰是老大?」看得比服務,即「我來是為服侍別人!」更重要。 (4) 個人主義和門戶主義︰把個人的野心和事業看得比團體更重要;把小團體的事業和成就看得比教會更重要。 所謂加強團體及共同負責的意識,不只是由於外在的需要—即在我們的時代,不發揮團體的力量,任何事業都無法成就,包括建設地方教會,而且由於體驗到內在的迫切要求,即基督的教會自本質去看,就與團體性分不開。 2. 聖統與聖神 聖統是教會的領導階層,在建設地方教會的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一提到聖統,很容易令人想到階級、集權、制度、法律、封閉等觀念,這是不正確的。教宗保祿六世「傳報福音」通諭中強調教宗權力的牧靈和宣講的性質〈六十七節〉,這也應該適用於整個聖統。 首先必須強調聖統也是神恩性現實,並注意從這方面去了解它的特殊使命及作證。就如聖子降生是藉聖神的能力,在約但河聖神降臨在耶穌身上,與聖父共同主持救世工程的開幕禮。同樣教會是基督的延續及聖事,自始即由聖神所建立,在五旬節是聖神領導教會公開地進入世界。 西方神學有一種趨勢︰認為基督建立教會,然後聖神使它活起來,因此聖神只佔次要地位,這是不正確的。基督與聖神共同建立教會,沒有時間的先後。聖依來內說得好︰「那裡有教會,就有聖神;那裡有聖神,就有教會。」〈參閱「神恩革新運動的神學、牧靈方向」〉(4)。 聖神在教會內,有如常期的五旬節,為使教會成為天主的子民,基督的奧體,自己的聖殿,使之充滿自己的活力,不斷地革新它,召喚它承認耶穌是主,為光榮天上的父。是天主聖神領導聖統,在牧靈宣講方面管理教會。聖統應該服從聖神的領導,並推動教會在聖神的領導下發展,使天主的救恩進入人類。 3. 聖統與權威 聖統是服務的團體,聖統的權威是為服務,為完成使命而設立的。聖統的權威來自基督,是愛與服務的表達方式之一,因此不應成為滿足野心,製造權力、功名、地位、財富的工具,更不能把它變成製造恐懼和奴隸的工具。權威施行之處,見到的該是開放、交談、關懷、祥和的精神、民立的作風、是促進天主子民間的平等,激發人自由地聽從聖神引導的力量,而不是對努力追隨聖神的人或團體投以懷疑的眼光,甚或以法律主義精神去阻礙天主聖神的吹拂。 聖統的組織與機構,是為發展天主子民的生活,為宣揚福音,建立教會而設立的,因此必須有彈性,以適應不同的需要,社會的演變,人類的發展等等。統一與多元並行,才更有利於維護教會的至公與活力。外在的制度不應妨礙內在的靈活,如果聖統自身抵制改變,它將無力刺激世界的改變及革新,建設地方教會的工作勢將受到阻礙。因此聖統應重視個人的、各層面團體的發展,避免制度的官僚化及僵化,否則它會不自覺地把別人看作統計上的數字。而合宜的組織及制度會協助教會成為愛德的、生活的、自由的、嚮往聖神領導的團體。 4. 一些具體的問題 在建設地方教會的呼聲中,為適應各種需要,主教團本身的組織必須日益加強。為充實秘書處及各委員會的陣容,應廣泛地自各教區,男女修會和教友中物色工作人員,參與研究、計劃、和推動各種工作的任務。 主教團應積極加強教區主教、男女修會會長的團結與合作,共同負起領導全國教務的責任。應尋求有效途徑,關懷、鼓勵、支持所有傳教人員,教友團體,推動各層面的連繫與合作。 為順利推展地方教會建設的工作,主教團應檢討並加強與聖座的關係,依第四屆全球主教會議的建議,要求教廷尊重地方教會應有的主權,即儘速實現「共同負責」與「權力分化」兩項原則。尤其在與我國有關的重要問題上,如派選教區主教、駐華使節、主教團及教區組織的適應性、共產主義的影響等問題,必須促使教廷聽取主教團的意見,以利中國地方教會的建設和當地天主子民的益處。 加強對其他地方教會,尤其亞洲教會的連繫及服務,也是一項重要的義務。透過不同地方教會的共融,更能體驗到每一個地方教會與普世教會的密切關係。尤其在文化方面,中國對亞洲許多地區,有著深厚的影響,因此中國教會在建設自己的神學、哲學、倫理學、神修學等所作的努力,對於許多亞洲的地方教會,將有很大的助益。 三、修會團體 1. 修會的特殊作證 「建設中國地方教會草案」談到男女修會時說︰「修會生活多彩多姿的神恩和精神力量,在地方教會的建設上能有其特殊的貢獻,而他們多元化的宗徒事業,在教會宣揚福音的努力中,也是不可少的一部分。」 今天大家很喜歡強調修會是神恩性的團體,這是非常正確的。但這並非說修會團體是與聖統對立的,前面提過,聖統也是神恩性的團體,只不過由於使命及責任的不同,修會團體更能表現神恩的靈活性、適應性及機動性。 聖統為了維護啟示的完整,信仰的基礎和統一,必須謹慎從事,自然而然地趨向於不變及保守;反之,修會團體本身即是由天主聖神所引發和推動,為適應教會在歷史的演變中,所遭遇到的需要而產生的。過去許多修會團體,曾以其獨特的精神及活力,為傳揚福音提供了偉大的貢獻,為教會解決了許多難題,正可以補聖統之不足,今後的趨勢大致如此。 沒有人能否認男女修會會士特殊作證的重要。教宗保祿六世在「傳報福音」通諭中特別強修會團體的重要︰「在他們存在的深處,有一種對教會生命之活力的嚮往,此即對神性絕對存在的飢渴,他們是特選為追尋聖德的人。」又說︰「他們的生命是全部奉獻給天主、教會、弟兄的標記。」〈六十九節〉他們透過福音勸諭—三願的實踐,毫不保留地為降生、逾越奧蹟,為宣揚天主的國而作證。 2. 共同負責 教宗又繼續說︰「他們的傳教工作,顯然與聖統有關連〈分不開〉,必須與聖統的牧靈計劃相配合。」〈六十九節〉 顯然建設中國地方教會的工作,不只是聖統的職責,也應該是修會團體最關心的工作。尤其在目前,男女會士佔全部傳教人員百分之八十的情況下,修會的工作尤其重要。因此在教區層面,修會與教區的合作,在全國層面,修會與主教團的合作,成為大家非常關懷的問題。 梵二大公會議特別從共同鐸職方面,強調修會與主教的關係︰「所有司鐸,無論其為教區的或教會的,都和主教分享並執行基督的獨一鐸品,所以是主教品位的當然助手。」〈主教牧職法令,二十八節〉「其他會士,無論男女,他們亦特別屬於教區的大家庭,亦能對神職界有極大的貢獻,並因日益增加的宗徒事業的需要,他們能夠也應該作更大的貢獻。」〈同上,三十五節〉 在建設中國地方教會的目標下,修會團體的「特殊作證」及其與教會其他層面的「共同負責」是分不開的,是同一使命的兩面。 3. 一些具體的問題 在上述原則下,主教團、教區及教友團體,應重視會士的工作,並協助他們發揮本有的彈性和適應性,以及來自其內在精神的活力和革新力量。修會團體透過福音勸諭的澈底實踐,透過全部的奉獻,給天主聖神製造有利的環境,讓祂的風吹遍每一個角落,領導我們去完成建設中國地方教會的使命。 修會團體必須保有自己的特色,但它的活動也不能忽略建設中國地方教會的共同目標,否則對傳揚福音將不會持久的效果。修會團體應特別防範門戶主義或小圈子主義,那是一種惡性競爭,在教會內不應該存在。 「建設中國地方教會草案」特別指出一些具體問題︰「目前在教區內,雙方在許多方面的合作似乎需要加強,例如界限不必劃分的太嚴,傳教事業之興辦,應注意到全教區的利益;會士們應多參與教區性工作或活動;教區方面作計劃時,亦應鼓勵會士參與。有共同的計劃,才能有合作與共同負責的精神。 在經濟方面的合作也是一樣,如果教區拿不出明朗的、持久的工作計劃來,而只報怨修會不支持,是不合理的。 在建設中國教會的過程中,對神學、神修、牧靈、社會、心理,甚至政經方面的專門人才,需求越來越多,而在目前,修會在人力物力方面都遠超過教區。因此在為建設中國教會培植人才方面,修會也應更加努力,更有計劃。如果教區與男女修會能夠通力合作,定會獲得普遍的支持與敬佩,台灣牧靈研習中心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建設中國地方教會的工作中,不能不強調修女的重要,她們在人數上佔全部傳教人員百分之六十以上,在平均年齡比神父低了十歲,在聖召方面比司鐸、修士聖召多,她們在積極提高教育水準,培植特殊人才……這些條件都提醒我們在許多工作上應與修女合作,鼓勵她們參與更多更重要的工作,包括主教團的工作。 四、教友 1. 教友的特殊作證 教宗在「傳報福音」的通諭中說︰「在俗教友的特殊聖召使之生活在世界中,從事各種不同的現世工作,因此他們可以運用極特殊的方式去傳報福音。 他們的基本和直接任務,不是建立及發展教會團體—這是牧者的特殊任務—而是推動每一個教友,運用每一個傳福音的可能性,參與世界的事務,這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學、藝術、國際生活大眾傳播。」〈七十節〉 梵二大公會議早己強調教友的特殊地位及神恩。教友以其特有的方式,分享基督的司祭職、先知職及君王〈教會憲章十—十三節〉,由此可見,其地位和使命是非常崇高的。「再者,同一聖神不僅用聖事及職務聖化、領導天主的子民,並以聖德裝飾它,而且把自己的恩寵『隨其所欲,分配給每一個人』(格前十二11)。在各階層的教友中,也分施特別的聖寵,使他們能夠爽快地進行各種事業或職務,以利教會的革新與擴展,即所謂『聖神在每人身上的表現,全是為了公益』〈格前十二7〉……」〈教會憲章十二節〉 教會牧職憲章又說︰「普通信友在整個教會生活中,既負有積極任務,故他們不獨應以基督精神薰陶世界,而且特殊使命,便是在一切事上,尤其在社會生活中,為基督作證。」〈四十三節〉 我們應該注意,在強調教友的使命及地位時,不只要強調它們的時代意義,即在今天,如果沒有教友主動參加傳教工作,神父、修女將不足應付各種需要。我們更應強調教友使命的聖事意義,即來自聖洗和堅振的責任,是直接從基督來的,是別人無法取代的。 2. 共同負責 教友的特殊使命作證必須受到教會各個層面的重視,才能互相密切地交談與合作,共同負起建設地方教會的責任。「教友可以感到自己被召與牧者合作,為教會體服務,為了它的生長和生命。依焄上主賜予的聖寵及神恩,推動不同的工作。」「傳報福音通諭」〈七十五節〉 「建設中國地方教會草案」中寫道︰「加強教友對堂區、教區、全國及普世教會的意義,以及交談與共同負責的精神。 今天的傳教及牧靈工作,是一個整體工作,傳教人員與教友必須在交談及共融的精神內,分工合作,互相協調,共同負責,才能順利達成任務。例如在堂區內,必須經濟公開,傳教人員與教友代表共同研究,訂定自養計劃,共同負起推動及管理的職責,堂區的自養才能順利推展。」 主教團、教區、傳教人員一方面應深深體驗到教友的使命、特殊作證及獨立性應受到重視,另一方面也應負起訓練及輔導的責任。去年五月主教團改組後,又增設了教友傳教委員會,加強輔導及連繫的工作,但是另一方面又希望某些全國性的教友團體,不必直屬主教團的委員會,例如全國教務協進會,為的是它們能更自由地,更自動自發地發展並推動工作。適當的獨立性有助於傳揚福音的工作,而且是與整體性分不開的。 3. 一些具體的問題 主教團和修會團體應運用各種適當的方法,推動各種基督徒團體,日漸成長,走向成熟的境地。教友信仰生活的成熟是構成地方教會的基本因素。「除了「傳教法令」第十九條所描寫的,「建設中國地方教會草案」對於成熟的教友團體還補充了一些︰「它對祈禱、禮儀生活、神修生活的渴望越來越強烈、團體意識及團隊精神越來越深。它對社會的責任感越來越重。它是一個有創造性的、充滿動力的團體。它必然會重視地方教會的獨立性或自主,但這種自主的要求,不只是為使傳揚福音的工作,在本國更能順利發展,實在地滲透到當地文化裡去,也是為給鄰近的兄弟教會及普世教會,提供更大更多的服務。因此合理的自主不但不破壞普遍的合一,而且有助於建立一個在信仰上合一而又充滿活力的教會。」 此外訓練教友領袖,也是迫切的問題。在質與量雙方面培養教友人才,尤其年輕一代的人才,才能強化教友組織,才能適應在快速工業化的社會中傳揚音的需要。 真正地方教會的建立,必須逐漸達到自養和自傳的目標。真正的自養必須由本國教友來完成,而自傳的實現需要大量的聖召。教友家庭必須藉基督化的生活,變成男女聖召的發源地。 共產主義及共匪政權對自由中國,對教會都是禍害,與我們的信仰和國策都是勢不兩立的,教友反共,不僅是維護國策,對國家盡忠,也是為維護信仰,宣揚福音必須採取的行動。同時在日益工業化,物質化的社會上,抑止極端資本主義的發展,為勞動階層謀福利,實踐愛德和正義的原則,也是在建設中國地方教會的呼聲中、中國教友義不容辭的使命及責任。 近幾年來,中國教會已逐漸注意到社會服務的重要,建設地方教會必須與社會的發展相配合,並透過信仰、愛德、正義的服務,推動當地社會及人世活動向超越的方向發展。目前教會能夠用在社會服務方面的人力物力實在不夠,如果沒有教友慷慨地參與,很難發生普遍而深遠的影響。 |
||
|
| 神學論集主頁 | 李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