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鄒筆光神父 |

 

 

28
神學論集
(1976)p172-182
   

教會歷史中地方教會意義的演變



鄒筆光神父

 


I 地方教會的意義
「教會」一詞,指由基督而來的團體。這名詞,按希臘原文的本義,是指「集會」而言。但這並不是臨時的集會,而是固定性的團體組織。聖保祿宗徒指出「教會」一詞,含有四種意義︰
1. 信友的集會
2. 信友的團結
3. 教會是基督常臨在世界的證據
4. 在天國,教會是基督所救贖諸聖的團體
在任何地方,只要有基督徒,就有一個「團體」,一個「教會」。原則上,每一個城市都有一個教會,但每一個城市只有一個教會。這是與猶太人教會堂團體的異點,按照他們的作法,在同一座城市內,可有很多會堂。公元一世紀時,在羅馬一地,就已有十三座猶太會堂。
教會既是信友的團體,就生存在信友身上,信者散佈各地,於是有地方教會的產生。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議案中將地方教會指為本堂區、教區,或一群聯合組織。所以個別教會和地方教會可以互用。在我國來說,「地方教會」一詞乃指我國所有的教區共同組成的中國主教團,即是整個中國教會。
為了建設地方教會,教會中國化,我在這裡特別注重教會歷史上地方教會的意義演變,使我國教會以歷史為借鏡,作為參考。

II教會初期的地方教會
甲︰教難時代的地方教會
教難時代地方教會的發展很是困難。從尼祿皇帝至戴克里先為止,約兩百五十年左右。地方教會之所以能立足,全靠教長和信友的努力。今舉出七個主要的地方教會︰
1•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城不只是猶太教的中心,更是天主教的搖籃。十二宗徒所組織的地方教會的確與猶太人的大有分別。他們不屬於社會的領導階級,也與司祭長和長老們的不同。在縉紳對他們表示好感的,簡直寥若晨星,他們大部份是平民。
什麼力量把這團體的份子團結成一體呢?這股力量確實強大。因為它無需求助於任何外界的約束,居然能維持如此嚴密的聯繫。為什麼他們要在耶路撒冷集合呢?
「默西亞已到我們中間」便是答覆,這句話是他們信仰的中心。當時一個猶太信徒,一提到默西亞的來臨,便會感到無限的愛情和敬禮。
這些人堅信納匝肋的耶穌就是默西亞︰三個精神證據——聖體聖事、耶穌復活和聖神降臨。尤其聖神降臨是最有決定性的證據。從那時候起,這些信徒所組織的,已不是一個單純友誼性的團體,而是一個兼含本性超性雙重性的團體。所以自聖神降臨開始,信徒們的信仰堅定,而且帶有向外發展、征服世界性質的團體。
伯多祿第一次當眾表示了他的信仰,他對默西亞——耶穌有不可動搖的信仰。因此耶路撒冷地方教會以這種思想為重點,而感覺到有宣傳基督的必要,於是向各處傳揚福音。
2•敘利亞的安提約基
安提約基是非猶太地的一個重要地方教會。該城猶太人僑民很多。據史家若瑟夫的報導,城中有五萬猶太人,等於全城人口六分之一。
在這地教會裡,分兩種教友,一是說猶太話的信徒,其他是說希臘話的教徒,他們保持著友好的關係。猶太人歸化的理佃是因為他們找到了默西亞──耶穌。而希臘人歸化的理由是因為他們認識了真神。所以這兩種教從信耶穌的角度是不,同的。因此聖路加稱這些人為基督徒,因為他們自稱為耶穌的門徒。
3•小亞細亞的厄弗所
這地方教會的人對信仰基督有兩個基本因素︰若翰洗禮與基督洗禮的區別,及由於信仰阿爾忒米神而歸化聖教,厄弗所人已有對神的觀念,但不知名那位是真神,這如同安提約基的希臘人一樣。所以當保祿宗徒給他們解釋時,他們誠信不疑了。
4•埃及的亞歷山大
這地方教會的信仰也可說是由耶路撒冷來的,該城的猶民並不多。但在信仰方面,卻不遜於安提約基和耶路撒冷。教會方面出了不少賢士,如聖濟利祿和聖亞納大削。埃及人對神的看法,站著中庸的立場。地方教會的發展由此可知。
5•意大利的羅馬
羅馬人是敬神的民族,他們所崇拜的有兩個對象︰羅馬女神及皇帝。敬拜羅馬及凱撒大帝是政府一貫的政策。在基督徒方面,他們惟一的神是耶穌基督,若拜其他邪神或人等,乃犯褻聖之罪,這便是造成教難的原因。
6•非洲的迦太基
非洲地方教會的發展來自意大利,二世紀末,除了迦太基外,教會也擴展到毛里塔尼亞、撒哈拉沙漠和摩洛哥。戴都良說︰「基督徒佔城市人口的大半」。這種說法雖然有點過份。但在公元二四O年召開的非洲教務會議,出席的主教達九十位之多。可見非洲教務的發達。尤其聖西彼廉和戴都良,都是很傑出的人物。
7•法國的里昂
里昂地方教會的發展可說是由於商業的來往,僑居在里昂的亞細亞人很多。聖依肋內便是亞細亞、羅馬及西方三種文化的結晶品。公元三一四年的亞爾斯會議時,已有十六個地方教會代表出席。但里昂位居首席,可見其發展的情形。
從以上所說的看來,我們知道羅馬帝國倣效外國的風氣,不論在倫理和宗教,甚至在政治組織方面,都盡量採用。基督的教義很合乎當時人們的需要。所以各地方教會雖有不同文化為背景,然而卻都接納同樣的福音。
這一點與我國不同;羅馬帝國容忍且收納聖教,因為它本身就沒什麼固定的宗教,所以容易採納其他宗教──天主教。因為它更合乎當地人的需要、道德、宗教的意識。在倫理方面我國的道德觀並不遜於基督教的,基督教的教條也並不比孔孟的學說好,佛教的淨化也不比基督教的壞。教會要用哪一套才能深入民心呢?這的確是中國地方教會難以發展的原因之所在。
乙︰君士坦丁時代的地方教會
當時的地方教會在君士坦丁大帝庇護之下已享有自由。皇帝雖對教會好,不過是為了國家的利益。他召開第一屆大公會議反對異端邪說,不是為了保衛信德,而是基於政治的理由︰維持國家的統一和公共秩序。
這時的地方教會以君士坦丁堡、安提約基、亞歷山大及羅馬佔有重要的地位。前三者及耶路撒冷在東方教會方面佔領導的地位,也是後來宗主教位糾紛的原因。因這四個地方教會在禮儀上漸漸與西方禮儀不同,故有東西教會之分;雖然如此,仍可說殊途同歸。
丙︰黑暗時代的地方教會
這時期是指自西羅馬帝國淪亡(四七六年)後,蠻族入侵,在所征服的地方與羅馬人一同居住。地方教會不免受蠻族的侵害,另一方面也有改良的必要。今以地區的劃分來解釋各地方教會的相同和異點︰
1•法國教會
法國地方教會的興起可歸功於法王克洛維,他自四八一至五一一年間統治法國,皈依聖教是受他妻子聖婦克羅蒂德〈四七五—五四五〉的影響。皇帝對傳教方面很是積極,建立了不少教堂和隱修院︰法國教會在皇帝的庇蔭之下日漸發達。
2•意大利的地方教會
東哥德人在奧多阿塞領導之下侵入意大利,滅西羅馬。羅馬雖被滅,然地方教會並未被摧殘,反而如我國元朝滅宋後,元朝官員接受中國文化;這些蠻族人便受了基督教文化的薰陶。尤其在狄奧多利長久統治之下〈四八九至五二六年〉,意大利維持了相當的和平與秩序。地方教會並未受到打擊。
3•西班牙的地方教會
西哥德人在歷史上不曾留下什麼永久性的影響,在亞奎丹的土魯斯所建立的王國內,於五O七年亡於法蘭克人。他們在西班牙所建立的王國,卻能苟延殘喘,一直維持到八世紀初才為回教徒所滅。
西哥德猶如日耳曼人一樣很容忍聖教,因此地方教會發展很快。至十二世紀後,整個西班牙成為天主教國家。
4•英國的地方教會
英國的地方教會相似法國的,愛特貝特國王因愛妻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對教會發展大有貢獻。
大額我略教宗派奧斯定等前往英國傳教,奧氏便成為坎特布里第一位主教。
5•德國的地方教會
此地方教會的發展多有賴於英國及愛爾蘭的傳教士,被稱為德國宗徒的波尼法爵,便是一位安格魯撒克遜隱修士。
地方教會漸漸因語言、生活習慣的不同而漸漸獨立,成為個別單位,各自為政,他們雖然有不同的習慣,語言等,但卻都屬於一個主基督的奧體。教長們都以這目標為人謀福利。

III中世紀的地方教會
甲︰特利騰大公會議前期的地方教會
主教本是地方教會的首長。但自五世紀後,日耳曼民族佔領了羅馬帝國,整個情形為之一變。當法王和其他民族皈依聖教後,他們重建教堂,主教不再是地方教會的全權者,代之而起的是國王或貴族或地主。因此所建造的聖堂也都屬於地主或貴族統治。
因此,教會的教長們便捲入了封建制度的漩渦中,成為帝國的附庸或諸侯。他們的任命自然也操縱在帝王手中。就職時須向帝王宣誓效忠;此乃中世紀時著名的「俗人授職問題」。授職後他們要盡附庸的義務,協助皇帝治理帝國,保衛疆土。
雖然有不少教宗,如良九世〈一O四六至五四年〉,額我略七世〈一O七三至八五年〉等,和一些大公會議努力改變此制度,但都未奏效,地方教會因而也受到很大的壓力。
因此這時的地方教會含有神權和世權的勢力,在政府及各種機構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但也成為日後人們所攻擊的對象。地方教會的精神漸漸喪失,而趨向世俗化。
乙︰特利騰大公會議時期的地方教會
特利騰大公會議〈一五四五至六三年〉是教會歷史的轉捩點。會議的目的是改良教會,史稱「反改革」時代,以針對瑪丁路得的改革教會。
為反對誓反教的異端邪說,教會費了很多時間討論聖事的重要性和神職人員的培養。一五六三年七月十五日第二十三會期所討論神品聖事,說明地方教會神職的擢陞,不得由世權干涉,而是由教會本身所甄選的〈DENZ.960〉。
因此這時的地方教會走上一新階段,不少聖賢,如聖依納爵,聖女大德蘭,聖十字若望,努力恢復基督的真精神,使教會為之刷新。
丙︰特利騰大公會議後期的地方教會
這時的歐洲可分為兩派︰羅馬教會與新教派。英國、蘇格蘭、荷蘭、德國的東北部,南部的烏登堡與瑞士,斯堪的納維亞等地都是新教;愛爾蘭、比利時、法國、德國南部、波蘭、意大利和伊比利亞半島都是羅馬教會勢力範圍。十六世紀後,新教信仰與羅馬天主教的信仰,在形成近代的國家主義中,都成為重要的因素。英國自伊利莎白一世以來,英國人卻自豪是一個新教的國家,而西班牙也同樣地以一個天主教的國家而自許。這時的地方教會可用整個國家教會為意識。

IV近代的地方教會
一四九二年哥倫布及日後其他航海家給歐洲人大開眼界,使人們感覺世界的遼闊。地方教會意識也藉此伸展。西班牙及葡萄牙侵入中南美洲,歐洲文化得以傳給當地的印弟安人,教會藉國家的武力,在所征服的地方上建立了地方教會。
甲︰聖統制地區的地方教會
公元一六二二年教廷創傳信部,以管理傳教區的事務,因此有聖統制和傳教區地方教會的意識。
歐洲的地方教會多屬於這類,因為它們的歷史悠久,教會能自力更生,該地區的主教稱為本地主教,故其發展很是迅速。
乙︰傳教區的地方教會
歷史家尼爾〈Stephen Neill〉在「教會傳教史」〈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Pelican’1971〉一書中談及年青的和年老的教會。年老的指聖統制的,年青的指傳教區的地方教會,我認為這種敘述很是適當。
我國教會始於利瑪竇時代,但自國家主義興起後,外籍教士掌管教會的意識使人感到一種阻礙︰傳教士是外國人,給一般人帶來「洋」教的觀念。一切傳教事業都學西方那一套,傳教經費又多操縱在外人手中,這確實是對地方教會一個大打擊。
現代的地方教會注重教會本地化,一個教會如果沒有自己的領導者,不能算是獨立。近代的教宗,尤其是本篤十五世,庇護十一世及庇護十二世,都很注重傳教區地方的發展和本地神職人員的培養。
各地方教會都有它的文化背景,然而它們都信仰同一個基督,朝向一共同的目標前進。我們身為基督徒,不該受地方、文化和環境的限制,該朝向同一目的前進——推行中國基督化,建設一個理想的中國地方教會。
   
 
| 神學論集主頁 | 鄒筆光神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