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張春申神父 | |
|
28期 | 神學論集 |
(1976)p161-172 |
---|---|---|
聖經中的地方教會
|
||
在進入主題之前,先將講解方法作一簡單的說明。我在新經中選擇三個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教會來介紹;第一個地方教會是在巴勒斯坦地區的耶路撒冷教會,這是一個主要由使用阿拉美語的猶太基督徒所建立的團體。同時那去也有一些希臘化的猶太基督徒,他們來自僑居地,應用希臘語言。其次是敘利亞的安提約基雅教會。這個教會是在僑居地,通用語言是希臘話;但教會中除了希臘化的基督徒外還有歸化的外邦人,所以這教會的成員包括希臘化的猶太基督徒。第三個是在希臘地區的格林多教會。這個教會是被保祿所歸化的其成員以外邦人為主。以上這三個地方教會頗富有代表性,因為第一個教會主要的是猶太基督徒所組成,但其中部份來自僑居地希臘化的猶太基督徒。第二個教會主要的是在僑居地希臘化的猶太基濬徒,其中也有外邦人。第三個教會則是外邦人的教會。雖然原則上我們仍能在新經中找到其他的地方教會,但只提出這三個教會便足以代表其餘的。那麼,本篇對「聖經中的地方教會」的介紹就是把上述三個教會的共同因素、關係舉出來,然後下一結論。 至於我們描述地方教會應用的主要材料是宗徒大事錄和保祿的著作。我們知道。新經中的材料以信仰表達為重,往往把歷史材料加上信仰的註解,所以當我提到新經中的地方教會時,事實上更是把作者在信仰意識中所講的地方教會指點出來。譬如今天研究宗徒大事錄的學者都知道書中有許多歷史材料已覆蓋上信仰註解,不過我們在演講中,不再應用歷史批判方法,去發掘各地方教會的原來面目,因為我們主要的還是想看信仰中地方教會的情形,表達聖經中在信仰光照下呈現出來的地方教會;然而這並非意味這描述便是不合歷史的。 為避免在演講中不斷指出聖經章節,一般而論,除了一些特別的例子之外,我們不引證聖經章節,因為幾乎一切材料都以聖經為基礎。 這篇演講一方面把各地方教會在聖經中共有的因素描述出來;另一方面把各地方教會的相互關係加以說明。最後,因為我們這一次神學研習會的主題是建設地方教會,所以也把「建設」這兩個字在結論時,根據聖經作一簡單的解釋,故分三大段述說︰ 一、三個地方教會共同因素的描述。 二、三個地方教會相互關係的說明。 三、結論。 一、三個地方教會共同因素的描述 這一部份是把三個地方教會的共同因素指點出來,同時也用來作為反省中國地方教會是否反映聖經中地方教會的依據。聖經中的教會基本上是信仰基督的團體;充滿聖神的團體;禮儀與聖事的團體;宣講與傳教的團體︰這五個因素實在是我們要介紹三個地方教會所共有的。雖然如此,在聖經中尚可看出,聖經作者,不論是宗徒大事錄的聖路加或聖保祿,把這些共同因素按著每個地方教會特殊的情況而有不同的表達,彼此之間稍有差異。 第一、信仰基督的團體。翻開宗徒大事錄,呈現在我們眼前的耶路撒冷教會有一特徵,就是以十二宗徒為中心,四周環繞著天主子民的教會團體。在這一點上,聖路加在編輯時實在費了一番心血;他在宗徒大事錄的開始即刻把十二宗徒擺在顯著的地位上,作為中心,為的是要使宗徒大事錄與路加福音的結尾相銜接,而表達他的一個重要思想︰耶路撒冷的教會團體不是別的,就是耶穌在世時十二人團體的延長,也便是路加福音結尾,耶穌升天之前叮囑不要離開耶路撒冷,等待聖神降臨的那個團體。若再仔細閱讀路加福音,在耶穌的復活與顯現的記載中,作者只提到耶穌發顯在耶路撒冷,對加利肋亞顯現隻字未提,這並不是他不知道耶穌也發顯於加利肋亞,而是他故意不提,願藉此編輯手法強調同一思想︰十二宗徒從耶穌始公開傳教到祂死而復活升天,他們常在祂四周,是祂的見證人;這些見證人從未離開耶路撒冷城,而耶路撒冷的初期教會就是以他們十二人為中心,既然他們當耶穌在世時與祂成為一個團體,信仰耶穌的團體。理所當然的,耶路撒冷的團體認為耶穌在世團體的延續,是信仰耶穌基督的團體。路加利用兩部書的編輯告訴讀者這個事實,因此耶路撒冷教會自始規定︰凡是願加入者,應該因耶穌基督之名領洗。因耶穌基督之名領洗按聖經註解能有不同意義︰或指禮儀中呼耶穌之名,或指領洗者完全屬於耶穌基督,或指紀念耶穌基督。在聖經中紀念的意義很深,就是進入耶穌基督內,或耶穌基督的救恩生命出現在這場合中。因此耶路撒冷教會團體的入門禮儀,清楚表示這是一個信仰耶穌基督的團體。 我們再進入在敘利亞的安提約基雅教會,路加利用另一種方式表達一個信仰耶穌基督的團體。公元四十年,當耶路撒冷城希臘化的猶太基督徒在那裡受迫害時,開始流亡各處;這迫害的記錄可在宗徒大事記載斯德望致命事件上看到,當時這些四散逃亡的基督徒也在他們所到之地宣揚福音,最成功的地方是安提約基雅。他們如此熱誠的宣講基督,以致在聖經上說這個團體在安提約基雅開始稱為「基督徒」,用今日的語言說,別人叫安提約基雅的信徒為基督派或基督黨。顯而易見的,這團體是把耶穌基督作為信仰的中心。 如果我們把信仰基督團體的主要因素求之於格林多團體,那麼在保祿的著作中已有新的說法。就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基督奧體的道理是保祿的思想創造,第一部提到它的保祿著作是格林多前書,該書信的主要思想是信者在領洗之時,因耶穌基督之名歸於祂,由是進入耶穌基督的身體內,成為祂身體的肢體,在保祿的地方教會的概念中,這是很重要的因素。當時的格林多教會分黨分派;有的人自稱屬於保祿,有的屬刻法或阿頗羅…,有一日明顯的分裂。保祿對症下藥,講出基督身體的道理;他告訴格城信徒們,既然如此,還說誰屬於誰,無異於相反基督,把基督的身體支解了。真實的信仰基督的團體該是只成為一個基督的身體。 雖然聖經描寫三個地方教會的方式不同,但基本上有一共同思想,即新約天主子民的特點是信仰耶穌基督,換句話說,耶穌臨在於教會團體中。不過,這個臨在實屬辯證性的臨在︰不在中的臨在,因為耶穌基督已進到光榮的境界中,如果他的在是不在中的在,那麼要怎樣解釋呢?這需進入第二個因素。 第二、充滿聖神的團體。在光榮境界中的基督在聖神內臨在於教會團體中,換句話說,三個地方教會都是充滿聖神的團體。宗徒大事錄第二章描寫的就是聖神臨在耶路撒冷教會,我們這裡不必按現代聖經學家的解釋,對聖神降臨日的火舌形像,說外方話……等景況,追究其中有多少文學類型因素,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此教會有一很深刻的聖神充沛的經驗。不過,講聖神充滿耶路撒冷教會之特殊思想背景必須回到古經中去了解其涵義。我們曾論及耶路撒冷教會是以猶太人為主的教會,他們從古經知悉聖神降臨是末世圓滿救恩的現象,這是天主曾向以色列民族許諾過的。所以在聖神降臨日伯多祿向群眾講的第一篇道理立即引證岳厄爾先知書第三章一到五節︰「到末日──天主說──我要將我的神傾注所有血肉的人身上,你們的兒女都要說預言,青年人要見異像……,將來凡呼號上主名字的人,必然獲救。」藉此表示天主的預許已經實現;在耶路撒冷教會中天主的救恩經過聖神降臨達於圓滿,故此團體沈浸在一片喜樂的氣氛中。 耶路撒冷教會以喜樂表達滿渥聖神,同樣的,安提約基雅教會也受聖神的優厚恩惠,但其喜樂的表達已不在救恩的背景中,而更是聖神在此教會團體中推動,使它向外擴展。據我們所知,教會初期真正對外傳教的是安提約基雅教會,聖經說這是由聖神的推動。所以聖神的臨在不只是賜予喜樂,而且也促使教會宣講耶穌基督的喜訊,可是聖神的工作不僅止於此,充滿聖神的格林多教會也有它嶄新的一面;聖神使這外邦人的團體活力充沛,賞賜給他們不同的神恩,聖保祿宗徒曾要求他們在多元的神恩中要持守心神的合一,團結一致。若把格林多教會的祈禱與今日相比,那麼它實在代表當代的聖神同禱會;聖神如此的臨在以致在他們的祈禱中、行動中,不斷的有特殊的現象。 我們看出三個地方教會都是充滿聖神的團體,雖然表達的方式各有不同,卻都是同一的聖神通過人在行動;通過教友團體,通過領導教友團體的組織在行動,所以現在進入第三點共同因素︰有組織的團體。當我們說三個地方教會是有組織的團體時,當然不能在那時便有今日聖統制一般的嚴密。因為這三個教會都在形成中。不過,雖在形成中,仍可以看到每個地方教會都有組織,並且各具有其教會特點的組織。 耶路撒冷教會的組織以十二宗徒為中心,在他們的周圍環以繼承猶太傳統的長老制,此外,那裡似乎已有了今天所謂的地方上的主教。因為耶路撒冷教會提到主的弟兄雅各伯,此人在耶路撒冷教會的確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好像今天地方教會中的主教。十二宗徒在大事錄中給人印象是,他們除了照顧耶路撒冷的教會之外,同時也關心整個教會的事情。其次,安提約基雅教會的組織略有不同,他們的領導人是先知與導師。這裡所說的先知與古經中的稍微不同,當然,先知常代表天主講話,可是在新經中的先知應當是禮儀場合中的主席。至於導師是將天主的語言向當地的教會,天主的子民作更進一步的解釋。雖然宗徒大事錄沒有清楚記載,此教會應該有監督,因為安提約基雅教會是一個傳教教會,當他們因聖神打發保祿和巴爾納伯去傳教時,這兩個人在所經之地到處設立監督。因此我們可以猜想,若他們到處設立監督,則假定安提約基雅教會先有此職務了。至此,明顯的,此教會也有組織,只是不像耶路撒冷之嚴密而已。第三為格林多教會,其組織是現代神學討論最多的;有人主張格林多教會設有監督職,雖然格林多前後書並沒有提及,但是聖保祿致斐理伯人書信中已提到監督和執事,那麼,格林多教會也有聖保祿在別的教會所建立的相仿的組織。另一批人則說格林多教會無嚴格的制度性組織,一切是天主聖神的作用,何故?因為天主聖神在此教會內,如此充沛,以致保祿不願在那裡設立監督。果真如此,至少有一點讓我們認為此說法有其道理在,即在格林多前後書中的秩序有些混亂。不管格林多教會是否設立監督職,公元一百年在此教會中已設長老制度,這從羅馬的克來門致格林多教會所寫的信論到長老可以看出,最後格林多教會在保祿時代實在並非烏合之眾,它常常受到保祿的管理,有些問題,保祿也派弟茂德與弟鐸前往解決。 基本上三個地方教會都已有初具規模的組織,但彈性很大,由於是在形成中,他們的重要思想是天主聖神在管理教會,把傳教事業發生的一切自然的歸於聖神。既然聖神管理教會,就不嚴格區分組織。另外一個不注重組織的因素是根據耶穌基督的教訓,也是宗徒大事錄和保祿著作的思想,即教會的職務目的在於服務,行愛德,故職務上權力的區分誠屬次要;行使職務應以服務、愛德為重。 總而言之,三個地方教會都是有組織的教會,在各個組織中,仍存在一個共同組織,那就是在耶路撒冷城以十二人為中心的團體,當牽涉到整個教會的問題時,常由十二位宗徒作抉擇。例如︰宗六1─6選立七位執事,又外邦人歸化的基督徒是否應守梅瑟法律,這事關係整個教會,於是召開宗徒會議〈宗十五〉,由宗徒們共同決定。所以各教會的組織因地而異,但不失其統一。 第四、禮儀與聖事的團體。原則上三個教會都是禮儀與聖事的團體,然而由於每個教會的性質各異,在他們的祈禱,甚至聖事概念也有差別。耶路撒冷教會團體的生活習慣多少沿襲猶太人的方式,祈禱也不例外;宗三記載伯多祿和若望仍照猶太的方式上聖殿祈禱。格林多教會則有顯著的不同。這個外邦人教會祈禱是相當自由的聖神同禱方式;在聖神同禱會中因神恩豐富,各講異語,甚至起而爭論,以致保祿宗徒需要出面澄清神恩的次序。所以教會祈禱方式之多釆多姿在此可略見一斑。 教會團體中的聖事主要的是分餅禮,耶路撒冷教會在分餅禮中流露一團喜樂的氣氛,因為耶穌基督的福音講天國的來臨是一喜宴,他們願在分餅禮中把天國來臨的喜樂,現在在團體中舉行。再進到安提約基雅教會,分餅禮的表達已由喜樂轉移到教會的一體。雖然新經沒有清楚記錄安提約基雅教會的分餅禮,但可以從保祿與伯多祿在此教會中發生的爭論明瞭保祿對分餅禮的一個關鍵思想︰當伯多祿從耶路撒冷城初到安約基雅教會時,常與外邦人一同用餐,以後從耶路撒冷來了嚴格的猶太基督徒,他們不願和外邦人共餐,伯多祿怕他們,就開始裝假,不再與外邦基督徒聚餐,因此保祿當面指當責伯多祿〈迦二11 〉。如果我們再進一步研究,這事件背後實隱藏著有關分餅禮的爭執,因為大家一起聚餐常是與分餅禮相連。對保祿說來,在聖體禮中沒有外邦人、猶太人之分。若伯多祿因由耶路撒冷來的嚴格猶太基督徒拒絕與外邦人共餐,便無異於不願與外邦人共同舉行分餅禮,那麼這事態為保祿就很嚴重了︰因為耶穌基督的教會是一個身體,猶太人與外邦人進入教會也共成一體,為此保祿不得不挺身而出與教會之長爭論。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安提約基雅會的分餅禮所表達的是外邦人與猶太人同屬一個教會,是一體的聖事,有別於耶路撒冷教會末世性喜樂的聖事。 格林多教會則有另外一個問題,即在聖體聖事上,有貧富之分,因此舉行聖體禮時發生分裂,保祿致格林多人前書就是要糾正這不和。保祿認為聖體聖事中勉力表達的是教會全體在行動中團結的實現。以上多少指出教會的第四個共同因素,但是講教會是聖事性的團體,不單是因為三個教會都有聖事,而且是三個教會都知道它們團體本身是聖事性的團體,在其團體中能經歷到天主的救恩,即今天所說的教會是救恩的聖事。 第五、宣講與傳教的團體。耶穌基督升天之前命令宗徒們往普天下傳報喜訊,這是基督教會的本質與特色,三個地方教會也奉行宣講耶穌基督,可是他們宣講的對象不同。耶路撒冷教會主要的是向猶太人宣講。雖然在宗徒大事錄中路加把向外邦人傳教的開始歸於伯多祿;宗徒大事錄第十章在凱撒勒雅伯多祿給羅馬百夫長科爾乃略講道付洗,但是真正向外邦人傳教的團體是安提約基雅教會,此教會派遣保祿與巴爾納伯到各處向外邦人傳教。格林多教會因尚在成長中,關於向四周的人傳教這一點在書信中並不強調;無論如何,在格林多前書十二--十四章也表示注意到向外邦人傳教的問題。所以在這第五點上,三個地方教會本質都是傳教的教會。地方教會不僅是建立在空間中,且有內在的普世性,要向萬民宣講耶穌基督。 二、三個地方教會相互關係的說明 三個地方教會的相互關係可綜合在下列三點中︰一體與多元、諸聖相通和一個教會與多個地方教會。 首先,教會是一體與多元。在第一部份講三個教會的五個同因素時,已清楚的示它們的一體性。如果我們再把這個一體性濃縮,可以用弗四1─16的一些因素說出︰只有一個主,表示一個信仰耶穌基督的團體;一個聖神,是同一聖神充沛的三個地方教會;又教會建立在宗徒先知上,雖然組織有別,但是都建立在宗徒先知上;一個身體,意即在聖事中是一個基督的身體,而此身體應當成長達到基督圓滿年齡的程度,換句話說,在宣傳教中此教會的一體性應當成長。儘管如此,在此一體性中又令人體會到教會的多元。 整個教會信仰來自天主的啟示,可是在信仰表達上卻是多元,有其不同。耶路撒冷教會在信仰上注意耶穌基督是古經預許的默西亞。再看外邦人教會的格林多信徒,他們也稱耶穌為基督〈默西亞〉,但應該知道,當他們用基督的這名字時,已無清楚的古經默西亞的意識,而是一個專有名詞。事實上,格林多教會稱耶穌基督為主是在希臘地區的文化背景中;在此地區中的人民叫國王為主,因為人民認為國王身上有某種神聖性。格林多教會在此思想背景下用「主」表達對耶穌基督的信仰。 禮儀的方式亦為多元。耶路撒冷教會多多少少保留猶太人的禮儀,雖然我們不知道他們是否參加祭禮,無論如何,他們是按照猶太人的方式在一定的時間祈禱。格林多教會卻沒有猶太人的祈禱方式,而是如同格林多前書所言,在團體中任由聖神推動的自由祈禱。在教會記律上也相仿,耶路撒冷教會的猶太人基督徒或希臘化的猶太基督徒仍遵守梅瑟法律,割損是必行之禮。可是我們看外邦人教會的信徒卻不全守梅瑟法律〈宗十五〉。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耶路撒冷教會比較理想化,實際上這教會度一個團體生活,財產共有。格林多教會卻大不一樣,有貧富之分,顯然的一定與耶路撒冷教會之團體生活迥異。最後,耶路撒冷教會因繼承猶太人的傳統,組織比較嚴密,然而格林多教會除了簡單的管理之外,似乎沒有類似耶路撒冷教會的組織。至此,我們肯定三個地方教會是一個教會,但在一體上卻有多元的表現。 諸聖相通︰三個地方教會的互相關係,具體地表現在精神與物質的相通上。當保祿宗徒對外邦傳教時,宗徒大事錄記載他兩次上耶路撒冷城,向當地的教會報告他的傳教成果,使耶路撒冷教會之雀躍。這說明在教會的建設或發展中,三個教會彼此關心著。另一互助的實例︰在宗徒時代,耶路撒冷教會經濟困難,其他教會,例如亞細亞教會,安提約基雅教會,格林多教會都慷慨解囊,設法給予經濟上的幫助。此種支援表面上解決經濟上的困難,事實上在保祿的腦海中蘊藏著更深一層的思想;那就是初教會在外邦人與猶太人教會中有磨擦,保祿故意在格林多前後書、羅馬書中,不斷的要求當地教會在經濟上援助耶路撒冷母親教會。如此,不僅化解了經濟難題,同時也藉此良機表示教會實在是一體,猶太人的教會與外邦人的教會既然是一個,在經濟上應互助。 一個教會與多個地方教會︰比較深刻地表達地方教會的互相關係的乃是宗徒大事錄與保祿著作中,「教會」名稱的用途。同一名稱,既指地方教會,又指整個教會。譬如在宗廿28指整個教會,保祿在斐理伯與哥羅森信中指整個教會。而宗徒大事錄的其他章節以及保錄著作中許多章節又指地方教會;或是耶路撒冷教會,或是格林教會等。所以同一名稱用在不同的地方教會上。另一用途是把「教會」一詞用在禮儀上,特稱禮儀團體為教會。為何宗徒大事錄和保祿著作把「教會」名稱分作三個用途?當然,這是系統神學應當深入研究,在猶太民族中有遺民的概念,起源於充軍時期。充軍的以色列遺民知道自己的民族不忠於與天主訂立的盟約。他們是天主的子民,可是違背了盟約,故此遭充軍的懲罰。在充軍之地這些遺民仍固守梅瑟法律;在他們的心目中,他們代表天主子民,天主子民在他們中實現。保祿便把這個思想應用到教會,雖然教會並不是遺民,可是保祿把它用在地方教會上。對他來說,地方教會不是整個教會的一部分,而是整個教會降生在地方教會;地方教會代表整個教會。所以依此聖經背景,同一「教會」名稱放在地方與整個教會上,是由整個教會具體的降生在安提約基雅教會、格林多教會中,而這些地方教會又代表整個教會。我們進一步再問,為何保祿在聖體聖事的聚會上講這是「教會」?格前十一22稱分餅禮為教會,這顯示分餅禮與教會的特殊密切關係。保祿視教會為基督的身體,這身體具體的實現是在分餅禮中,信友領受同一聖體時,真正成為耶穌基督的一個身體;成為同一的教會。因此,聖體聖事是地方教會在行動中;它的教會性,團體性臻於高峰。「教會」名稱這樣的用途實在反映教會之「一」與「多」;每個地方教會不是整個教會的一部分,而是代表整個教會;所以我們具有一個教會與多個地方教會。 三、結論 聖經中地方教會常是以後不同時代地方教會的標準。雖然我們承認聖經中的材料在歷史中,因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發展,但基本上,每一個地方教會應反映聖經中的地方教會,反映不同的地方教會彼此之間存在的關係。既然我們研習會的題目是「建設地方教會」,我們還要在聖經背景中提出「建設」這兩個字。X.Leon-Duofur的「聖經學辭典」中,「建設」這兩個字是專門名詞。普通我們都知道 「建設」這兩個字用在建設房屋、建設海港、機場等等,可是這聖經名詞在古經中是應用到以色列民族,講天主建設以色列,到新經中則是建設教會。保祿說是建設耶穌基督的身體;若把弗四1─16關於建設地方教會所有的建設者提出來,則保祿指出教會的最後根源是耶穌基督,祂是建設此身體的唯一建設者,是祂使不同的人建設教會;用我們今日的話是聖統與教友。在聖統人物中,按保祿的看法,有人當宗徒、有人當先知、有人當傳播福音者、有人當司牧、有人當導師,他們都是耶穌基督召叫來建設身體,負有特殊的使命。可是,弗四又說,為使整個在建設中的身體成長,必須全體子民各盡其職,換句話說,建設耶穌基督的身體是全國天主子民的責任。那麼,既有聖統人物,又有教友,在建設耶穌基督的身體。 以上我們已經概要的介紹了聖經中的地方教會,可以用來反省我們的地方教會。我們都相信耶穌基督,同屬於一個聖神的領導,在有主教、神父…等組織的聖事性團體中,宣揚基督。同時,我們不是孤立的地方教會,因為我們深信與整個教會是一體,在信仰、神恩、經濟上互通;但我們是中國地方教會,今年我們在主教團的領導下,大家一起推行建設地方教會運動。 |
||
| 神學論集主頁 | 張春申神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