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羅光 |

 

 

27
神學論集
(1976)p7-15
   

聖經的愛與儒家的仁

(六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聖經講座講稿)


羅光

 


一、聖經的愛
聖經一書是一本愛的歷史,記述天主對人類的愛。我們講世界歷史時,稱世界歷史為救恩史,把世界歷史分為三個階般:救恩的預許時期、救恩的實現時期、救恩的完成時期。救恩的完成時期,將在世界終窮以後,出現未來的新天新地,而世界歷史實際上祇有救恩預許時期和救恩實現時期。救恩預許時期在基督降生以前,為聖經的舊約時期,救恩實現時期在基督降生以後,為聖經的新約時期。整個聖經記載天主的救恩,救恩即是天主對人的愛。
1•舊約記述天主對人類的愛
舊約開端的第一章,記載天主創造天地萬物。天主創造天地萬物,是天主愛的表現,特別在創造人類原祖時,天主更表現祂的愛,天主按照自己肖像造人(創一26)又立人為萬物之主,管理宇宙間的萬物(創一28)把人安置在樂園裡(創二8)。
可是人卻背叛了天主,妄想成為和天主一樣偉大(創三5),使後代的子孫──整個人類遠離了天主,陷入罪惡和喪亡的深淵。天主愛惜所造的人,乃許下給人類一位救主,使人類再歸向天主的救恩(創三15),這就是救恩預許時期的開始。
罪惡由原祖背命的一刻,進入了世界,第一次最慘酷的表現,就是加音殺死他的親兄弟。由兄弟間的互相殘殺,流為男女的淫亂,以至於使天主後悔造了人,竟以洪水淹沒了人類(創第六章、第七章)。但天主保留了諾厄一家,而且第一次和人類訂約,不再因人類的罪而毀滅人類。
訂立盟約是天主愛人類的標記,在盟約裡天主愛人類的愛由降福來表現,人對天主的愛由遵守誡命來表現。從第一次訂約後,天主繼續和人類訂約,祂和亞巴郎、梅瑟,最後由基督訂立新約。天主和人類的愛形成了一部盟約史。這部盟約史便是聖經。
在舊約時代,天主所訂的盟約是為預備救恩的來臨,即預備救主的降生。天主選擇了亞巴郎和他的子孫以色列民族、作為人類的代表,成為天主的選民。舊約明白說出天主因愛而選了以色列民族。申命記第四章第三七節說:「他由於愛你的祖先,纔選擇了他們的後裔。」申命記第七章第八節說:「由於上主對你們的愛,並為履行他向你們祖先所起的誓,上主纔以大能解救你們。」申命記第十章第十五節說:「上主只喜歡了你們的祖先,鍾愛了他們,由萬民中揀選了他們的後裔。」在歐瑟亞先知書裡天主自己第一次說明對以色列的愛。第十一章第一節說:「當以色列尚在童年時,我就愛了他,從在埃及時,我就召叫他為我的兒子。……是我的仁慈的繩索,愛情的帶子牽著他們,我對他們有如高舉嬰兒到自己面頰的慈親,俯身餵養他們」。這裡天主把自己的愛比作像父母對兒子的愛。厄則克耳先知書第三十四章,天主把自己的愛比作有如牧童對羊群的愛。「因為上主這樣說:看,我要親自去尋找我的羊,我要親自照顧我的羊」。聖詠第二十三篇歌頌上主牧人的愛:「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實在一無所缺。」
天主訂立盟約,以父母和牧童的愛愛人,人對盟約該怎樣呢?天主在依撒意亞先知書第四十八章第十四節說:「我所愛的必實行我的旨意。」人按照和天主所訂的盟約,應該遵守天主的誡命。舊約出谷記第二十章記載天主頒佈了十誡,但在頒佈以前,天主訓示以色列人說:「除我之外,你們不可有別的神。」(出二十3)申命記第五章梅瑟重申十誡,第六章第四節梅瑟說:「以色列,你要聽著:上主我們的天主,是唯一的天主,你當全心、全靈、全力,愛上主、你的天主。」梅瑟又說:「如果你們聽從這些法令,謹守遵行,上主、你的天主必照祂向你們祖先所起的誓,對你們守約施恩。祂必愛你們,祝福你們。」﹙出七12─13﹚
人對天主的愛是人民對於君王的愛,盡心遵守規誡,以避免懲罰,而能得福。但這種人民對君主之愛,在以色列用以對於天主時,則加上報恩之情;因為天主曾經顯靈,把以色列民族從埃及救出,將巴勒斯坦給了他們。在聖詠裡,這種知恩報愛之情很是顯明。撒落滿王卻又以另一種愛來表現以色列人民對天主之愛,就是雅歌描寫的男女之愛,以男女之愛比喻人對天主的追求。
舊約所講的愛,就是以上所講的天主對人類之愛,人類由以色列作代表,也是以色列人對天主的愛。
至於對於旁人的愛,舊約裡祇有一句話,就是肋未記第十九章第十八節所說: 「但應愛人如己,我是上主。」這是上主的一項積極的命令,消極的命令在同一章裡列舉很多,在十誡裡也有好幾條屬於消極的愛:即不可傷害別人的生命、身體、名譽和財產。
因此對於舊約聖經所說的愛,最重要的是天主對人的愛。天主的愛,第一是造物主創造人類之愛,按照天主肖像造人,立人為萬物之主;第二是父親希望子女回家之愛,預許救恩,選擇以色列民族作為人類的代表,以得救恩。次要的是人對天主的知恩報愛之愛,全心愛唯一的天主。最後是愛人如己之愛。
2•新約說明愛德的本質
希臘文新約,為表示愛,不用普通的愛,而用 ,英文譯為charity 和love 意義不完全相同,我們的中文翻譯則為愛德。實際上相當於儒家的仁。但新約所說的愛因著基督而予以超性化。
新約的愛,在聖若望的書信裡解釋得很明白。愛是從天主來的,因為天主先愛了我們。天主怎樣愛了我們呢?祂實現了在舊約所預許的救恩,遣派了唯一聖子,降生成人。聖若望在第一書第四章第九節說:「天主對我們的愛,在這事上已顯示出來,就是天主把自己的獨生子派到世界上來,好使我們藉著祂得到生命。愛就在於此:不是我們愛了天主,而是祂愛了我們,且派祂的兒子,為我們做贖罪祭。」
天主聖父之愛由聖子基督顯露出來,基督說:「我來是為叫他們獲得生命,且獲得更豐富的生命。」「我是善牧,善牧為羊捨命。……我為羊捨棄我的性命。」﹙若十10,15﹚基督自己承認這種為羊捨生之愛是最大之愛:「人若為自己朋友捨棄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聖保祿宗徒因此說我們人應當盡心愛基督,愛天主聖父,因為聖父聖子給我們人類一個極大的愛。他說:「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是困若嗎?是窘迫嗎?……靠著那愛我們的主,我們在這一切事上,大獲全勝。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亡、是生活……或其他任何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們與天主的愛隔絕,即是與我們的主基督耶穌之內的愛隔絕。」﹙羅八35─39﹚
基督給予人的愛有超性的神效,使我們和天主合而為一,我們同人又在基督內合而為一。耶穌在最後晚餐向聖父祈禱說:「我在他們內,你在我內,使他們完全合而為一,為叫世界知道是你派遣了我,並且你愛了他們。」﹙若十七23﹚
因著這種合一的愛,基督乃給我們一條新的誡命:「這是我的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若十五12﹚基督愛人,是因受聖父的派遣來救世人,祂在人身上看到聖父,為愛聖父而愛人。祂命我們也該因愛祂、愛天主而愛人。聖若望宗徒說得很清楚:「因為不愛自己所看見的弟兄的,就不能愛他所看不見的天主。我們從他領受了這命令,那愛天主的也該愛他的弟兄。」﹙若望一書四20─21﹚
因此,基督把愛天主和愛人的兩條誡命,常結合在一齊,似乎成了一條誡命。因此聖保祿宗徒也以愛的誡命包括一切的誡命。他說「因為誰愛別人,就滿全了法律。」﹙羅十三8﹚
聖若望宗徒更上層樓,而把愛的本體說出來。「因為天主是愛……天主是愛,那存留在愛內的,就存留在天主內,天主也存留在他內。」﹙若望一書四8─16﹚
聖若望用「天主是愛」這句話說明了聖經的愛的本質。愛是將自己所有的善分給被愛的,天主是愛,因為天主是善,善便願將自己的善向外分送,因此天主便是愛,愛就是生命。
天主向外施善,第一使萬物生存,從無中創造萬物,給人以生命。第二,使因罪而墮落於死亡的人,再得生命,所以基督說自己來為使人得更豐富的生命。第三使生命發揚,在縱的方面,使人的生命和天主的生命相合為一,在橫的方面使人們的生命相合為一。這樣便達到了愛的目的,因為愛是為結合為一。

二、 儒家的仁
儒家的仁起源於孔子。最先講仁的書是論語和易傳。論語不是孔子所作,而是門生記述孔子的話,易傳普通說是孔子所作,現在雖有很多人懷疑,但究竟代表孔子的思想。
易經乾卦的文言:「君子體仁足以長人。」這個仁字表示愛人。繫辭說:「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繫辭上、第四章﹚朱熹註釋說:「蓋仁者,愛之理,愛者,仁之用。」繫辭又說:「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繫辭下、第一章﹚。在這一段話裡,易傳把聖人之仁和天地好生之德相結合,仁和好生之德意義相同,而仁為愛之理,就在於好生之德。
論語一書講仁的地方很多,意義也很複雜,每一次門生問孔子仁是什麼,他的答覆都不相同,他是因人施教:或說是愛,或說是守禮,或說是端重,或說是慎言語,或說為下學而上達。因此我們以孔子所講的仁為全德,包含一切的善德,也就是孔子所說:「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的一貫之道,孔子的仁字可以貫通他的全部思想。
論語的仁字和易傳的仁字,是否相同?易傳的仁為天地好生之德,論語的仁有沒有這種意思?有一次孔子對門生說自己不想再教學,不再多講話了。門生問道:若是夫子不講話了,我們將來用什麼話去教導別人?孔子乃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主張法天,天不說話而行動,天的行動在於四時運行,使萬物化生。孔子的這一段話不就是易傳所說的天地有好生之德嗎?
易經講天地的變化,變化的目的在於使萬物化生,易傳說:「生生之謂易」﹙繫辭上、第五章﹚。中華民族以農立國,農人眼中所看見的和所希望的,是春夏秋冬、季節的更替,五穀發榮滋長。他們對於整個宇宙,祇看見五穀的生長和收成。因此,易經以為天地的變化,在使萬物化生。
宋朝理學家便以天地變易,化生萬物,稱為天地好生之德,也稱為天地之心。又以生命稱為仁,如桃仁、杏仁。天地之心愛護生命。人得天地之心為心,天地愛護萬物的生存,人也愛護萬物的生存,這種愛稱為仁。
儒家的仁來自天地,天地在易經雖由乾坤作代表,然而在乾坤以上,天地代表上天。儒家說天地好生之德,天地之心為仁,心和愛不是天地所有,而掌管天地的上天,或稱皇天上帝所有。上天愛天地萬物,所以使他們生存,使人有生命。仁,來自上天之愛,上天之愛在於給萬物和人以生命。
理學家再進一步,乃說因著仁,人和天相合為一,即人心和天心一樣有仁,這是天人合一論。又因著仁,人和萬物合而為一。張載在西銘裡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王陽明在大學問裡說人心愛護一切物,因著這種仁乃和萬物同為一體,因為人在生命上,和天相合為一,因人的生命由天而來、和萬物也相合為一,因為在生命上彼此相通。
這樣儒家的仁使人和上天相合為一,使人和萬物相合為一。既然相合為一,乃有愛。孔子說:「是故仁人之事親如事天,事天如事親。」﹙禮記、大昏解﹚。儒家也常說「仁民而愛物。」仁,乃是愛之理,愛為仁之用。
中庸第二十二章,以至誠的人發揚了自己的人性,乃能發揚別人的人性;發揚了別人的人性,乃能發揚萬物的物性;發揚了萬物的物性,便能贊天地的化育,然後乃能與天合一。中庸的這種思想就是理學家一體之仁的根據。中庸以人性和物性相連,發揚人性就能發揚物性;發揚人性和物性,都是發揚生命,贊助天地化育萬物的大業,這就是理學家所講的仁。
中庸說明先該發揚自己的人性,以發育自己的生命,仁愛便由自己開始。發育了自己的生命,便發育別人的生命,仁愛由自己而推到別人,這是儒家的推己及人,也是孔子所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由仁民而達到愛物,仁者乃以萬物為一體。儒家的愛因著仁之理,由自己推到整個宇宙的萬物,因為萬物為天地所生,天地之心愛護萬物,人得天地之心為心,而且在生命上和物相合為一,人便愛了萬物。

三、 結 論
由上面所說,我們得到一個很有意義的結論。聖經的愛以天主為根基,天主之愛使萬物有生存,且使人有相似天主的生命。不幸,人因罪惡喪失了這種生命,天主的愛許給人救恩,派遣聖子成人,聖子愛人,以自己的生命賜給人,人因著基督的生命,上與天主合而為一,下與世人合而為一。因此愛天主愛人成了最大的誡命,且成了同一的誡命。聖經的愛乃是生命,而是天主的生命。因此,愛也該是人的生命。
儒家的仁以天地之心有好生之德為仁,天地之心為皇天上帝的代表,仁便以上天為根基。天地之心在天地的變化中顯現出來,因天地的變化為化生萬物,化生萬物即是上天之仁。人之心由天地之心而來,人心便有天地之仁,人也就愛護自己的生命,又愛護別人的生命和萬物的生命,努力使生命發揚,便是人心之仁。儒家的仁也就是生命。生命以精神為主,發育精神生活的一切善德都包含在仁之內。
兩者互相比較,聖經的愛和儒家的仁,有相同之點,也有異點,相同的是:二者都來自天主,因為儒家的上天即是天主。聖經的愛和儒家的仁都表示生命,又是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活動,為一切善德之首。所不同的是:聖經的愛直接由天主自己表現出來,聖經的愛給與人以天主的生命,即是超於人性的生命;儒家的仁由天主因著天地的變化而表現出來,天地的變化給人的生命,是人本性的生命。兩者在倫理道德方面,聖經和儒家都以仁愛為最大的誡命和最大的善德。有聖經之愛的人,稱為聖人;有儒家之仁的人,稱為仁人,兩者都是完人。
因此我們可以說:由孔子到基督的路是一條直路,是從下向上的路,也可以說是孔子所說:「下學而上達」﹙論語、憲問﹚。

   
 
| 神學論集主頁 | 羅光 |